【教育学习文章】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 戊戌变法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9.18 KB
- 文档页数:10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教材内容分析本内容属于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内容。
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中华民族意识觉醒后,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政治斗争的一个具体表现。
因此,本单元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对象分析本课面向对象是高二学生,已经学习过相关的知识,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也看过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及文学作品,对该段历史有一定的兴趣;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内容时,从学生的兴趣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出发,创设情境,引用典型阅读材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让学生体验历史,感知历史,研究历史,反思历史。
达到历史教学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环境教室多媒体设备教学目标1.运用时空轴、中西比较、进行时空定位,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结果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核心素养2.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等提出问题,进行史料分析,加强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教育;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养学生的史料史证、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3.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探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历史观。
教法利用大事年表、时间轴、历史地图、影像资料、阅读材料,采用“问题式”和“导学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
借助于powerpoint进行辅助教学学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讨论探索问题,主观的获取历史知识。
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及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难点资产阶级斗争失败的社会深层原因的分析。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戊戌变法的背景(结合时代背景及阶段特征分析)教师活动:出示材料,组织指导学生活动。
教案《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方案第七课戊戌变法重点:康梁的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及评价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教学过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的表现,侵略的加深引起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变化?”由此,导入“戊戌变法的背景”。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在学生回答,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所引起的中国社会变化后,教师进行总结:二、康、梁的维新思想指导学生采用烈纪年表的方法,将基本史实理清。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在理清史实后,重点讲述《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讲《新学伪经考》,先通过阅读注解,明确“新学”“伪经”作为历史名词的概念。
随之强调,康有为是以维护孔子的名义进行的,以考据辨伪的方式,通过指斥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理论基础)的古文为伪造之作,这就从根本上推翻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的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根据。
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康有为为什么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维新思想?在学生分析讨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根源、康有为的思想根源、社会现状等方面思考这一问题。
同时,教师应指出: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是由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的。
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显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的优势。
伴随着侵略势力的深入,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政治学说和制度传入中国,这一切都是客观存在,必然反映到康有为的头脑中。
而其思想的主体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所以,康有为主张的仅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变法,而反对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三、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主要是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教材相关的小字内容,并根据此内容归纳论战中双方的对立观点,制成表格。
对照论战的三个问题,启发学生认识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作用: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戊戌变法一、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重难点解析试比较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成败的原因。
(1)从社会背景看,日本明治维新前,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日趋激烈,中下级武士对现实十分不满,封建统治相对薄弱;而中国在戊戌变法前,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内外勾结封建统治势力仍然很强大;(2)从领导力量上看,日本明治维新时,已形成了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的倒幕派,建立了军队和政权;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核心,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既无兵权,又无财权;(3)从具体措施看,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在戊戌变法中尽管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具体内容并未涉及到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4)从国际环境看,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西方列强把主要侵略方向放在中国,对日本来说环境相对宽松。
三、典型例题解析例1:阅读下列材料:中国近代史上有人提出:“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
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
”“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职,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厌也。
”请回答:(1)此人的主张是()A、加强君主专制;B、实行相互监督;C、实行君主立宪;D、倡导民主共和(2)此人应当属于()A、洋务派;B、维新派;C、革命派;D、守旧派;(3)简要介绍一下此人所主张的观点,这种方案在中国能实现吗?为什么?【解析】(1)、(2)两题注意材料“议院”“集众思,广众益”等可知答案为C、B。
(3)问要根据(1)(2)两题推断出的此人的主张和派别,再联系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进行回答。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二、学习方法指导:学习本单元,一是要象学习古今中外的改革变法运动一样,从宏观上掌握相关的背景、目的、领导者、措施、结果和影响;二是要把戊戌变法运动放到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考察,特别是与日本明治维新进行比较,思考明治维新成功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三是将本书涉及的所有变法改革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应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课程标准: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学习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2.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3.知道“公车上书”。
●知识疏理:一、背景(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深1、《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与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2、侵华的国家增加了:日本侵略势力开始侵入中国,接着德国也来了;3、侵略方式发生变化(1)经济方面:由以输出变为以输出为主;表现:[1]政治性的;[2]抢夺中国的修筑权;[3]抢夺中国的开采权;[4]开设;[5]开设。
(2)政治方面:掀起的狂潮;美国提出“”政策。
(二)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原因:1、列强掀起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2、支付大量的赔款、借款,严重自然灾害,使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
措施:(1)增加等旧税的征收额度;(2)降低官员的薪俸;(3)裁减,节省军费开支;(4)加强的征收,增加以及扩大纳官等。
结果:①遭到官员的抵制,成效甚微;②使、更加激化;③使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根本原因)1、原因:①列强侵略的加剧,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劳动力、国内市场);②“”的倡导;③清政府限制。
2、表现:①工矿企业数量增加;②投资额增加。
3、代表性的企业:上海的裕晋纱厂、苏州的苏纶纱厂(轻工业)4、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原因:(1)困难:①民族工业无力与外商企业竞争;②民族工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③民族工业发展不平衡(地区、部门)(2)原因:①民族工业少、小、薄弱;②受到和的双重压迫和剥削;③的社会性质(根源)5、影响:民族资产阶级要求,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掀起拯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第九单元戊戌变法课题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3课时)内容标准⒈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⒉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⒊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要求⒈了解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⒉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⒊知道“公车上书”。
⒋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⒌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⒍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⒎认同变法图强、文明进化的价值观。
⒏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⒐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⒑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问题探究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思想特点百日维新的特点;评价戊戌变法问题预习⒈戊戌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主要反映哪几个方面?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⒊早期维新思想的主张有哪些?⒋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⒌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的政治事件是什么?⒍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⒎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法指导知梳理一、背景⒈《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的加深(变法的必要性)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开始侵入中国,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野心。
⑵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①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争做中国债主,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张了在华的政治势力;争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控制了铁路沿线的土地和资源;在中国开设工厂和开设银行②政治上:瓜分中国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结合课本中的表格和时局图)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分享其他列强的在华侵略利益。
人教版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学案戊戌变法导学案学习目标:1、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学习重点:掌握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学习难点:理解戊戌变法失败的历史原因。
过程:基础知识梳理巩固:一、戊戌变法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百日维新(1)原因:诱因:(2)具体准备:A、1898年康有为上书(因,成为了)B、1894、4,康有为在发起组织,宗旨:、、。
(3)开始标志:1898、6、11光绪帝颁布诏书(4)、主要内容内容作用局限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改定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取消旗人特权,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举办邮政;取消旗人特权,有利于的发展文教废八股;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准许设立报馆学会;设译书局;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有利于的传播军事按西法训练新式军队,添造军舰;裁汰旧军增强国防力量二、戊戌变法的结果——以为标志,宣告了失败1、新政危机四伏(1)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2)强迫光绪颁布三条上谕,慈禧实际控制了权,做好了扑灭新政的准备(3)“”事件使矛盾冲突白热化(4)慈禧与荣禄密谋;维新派求助在华列强,争取袁世凯2、戊戌政变: 9月21日,_____________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搜捕维新派。
并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六人杀于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
新政内容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保留外,其余尽数废除。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主观:(1)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和软弱,这是根本原因。
(2)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人民群众,对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寄予幻想(3)比较激进,缺乏循序渐进的过程,某些措施也缺乏可操作性。
选修一专题九 《戊戌变法》导学案【课标要求】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梳理】 一、戊戌变法的背景:1、社会根源: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剧。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 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条件:维新思想的传播。
(1)产生: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 ①经济上发展 。
②教育上兴办 ,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建立 的政治制度。
(2)进一步发展: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①著作:《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特点:托古改制③作用:奠定了变法的思想基础。
(3)声势日大:(甲午战后) ①主张:维新派提出了旗帜鲜明的 口号,明确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 。
②代表人物及主张:梁启超:思想核心是 。
谭嗣同:大声疾呼“冲决网罗”。
严复:宣传西学的方式是创办报刊、翻译西书。
影响最大的是 ,宣扬的社会进化论观点。
是“精通西学的第一人”。
二、目的: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一方面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三、戊戌变法的过程(1895----1898) 1、兴起——公车上书(1895)⑴直接原因:《马关条约》草案电传回北京。
⑵主要内容:②富国、养民、教民和改革内政——长久之计。
③模仿西方议会政治,提出设 一职。
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
⑶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交到光绪帝手中。
⑷影响:①以康有为为首的士人通过向统治者请愿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和参政愿望。
②他们冲破了几百年来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显示了知识分子的群体力量。
③“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 理论宣传走向 。
2、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表现:①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如《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戊戌变法学案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戊戌变法第一节酝酿中的变革课程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与能力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了解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教学方法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学习情境创设:“公车上书”“顽固派和维新派的论战”【自学评价】1.从19世纪下半叶起,变革_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
2.________________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进程,同时,西方列强不愿看到中国被日本独占,掀起了一场________________的狂潮。
3.19世纪末,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得到了初步发展,________________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早期的一批维新思想家是从________________中分化出来的,他们认为西方的__________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主张自上而下的_________,对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
5.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思想家。
其中,被称之为“火山大喷火”的是__________,被称赞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是____________,提出“民权论”的是__________。
6.维新派与顽固势力争论的中心是:要不要实行___________,要不要改变封建专制制度为___________,要不要改革封建的____________。
7.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发展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指______。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戊戌变法学案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戊戌变法第一节酝酿中的变革课程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与能力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了解变法前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早期维新思想产生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教学方法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学习情境创设:“公车上书”“顽固派和维新派的论战”【自学评价】1.从19世纪下半叶起,变革______________,发展_______________,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
2.________________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化的进程,同时,西方列强不愿看到中国被日本独占,掀起了一场________________的狂潮。
3.19世纪末,随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得到了初步发展,________________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4.早期的一批维新思想家是从________________中分化出来的,他们认为西方的__________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主张自上而下的_________,对后来的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
5.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批思想家。
其中,被称之为“火山大喷火”的是__________,被称赞为“中国西学第一人”的是____________,提出“民权论”的是__________。
6.维新派与顽固势力争论的中心是:要不要实行___________,要不要改变封建专制制度为___________,要不要改革封建的____________。
7.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发展成为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是指______。
8.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了____________,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口号。
【知识结构】一、历史背景;(第一框题)(一)国际局势:1、19世纪下半叶起世界历史经历两大变局?(1)经济上:(2)政治上:2、这说明了怎样的问题?(二)民族危机:(三)经济基础:(四)阶级基础:(五)思想基础;(第二框题)1、代表: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
2、主张:(1)认为依靠新式枪炮舰船和洋务企业,不能使中国富强。
(2)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3)加强国防,抵抗列强入侵,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
(4)发展民族工商业,与西方国家进行“商战”。
3、局限性:4、主要影响:二、维新变法的经过;(一)宣传维新思想;1、著书立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第二框题)2、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
(第二框题)(1)内容:①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
②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
③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2)性质:(3)作用:【课堂演练】阅读下列两幅图片回答问题:图一图二请回答:(1)图一图二分别都是谁?(2)说说二人为了变法维新都做了哪些活动?3、上书皇帝:公车上书。
(第三框题)(1)背景:(2)时间、人物:1895年4月,康有为、梁启超(3)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4)影响:4、创办学会,报纸,学堂;(第三框题)【重点难点】1.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思想特点影响在晚清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之为“火山大喷火”。
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
为维新变法奠定坚实的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维新思想2.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课堂作业】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材料二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更为严重的是,……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
……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
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材料三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
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以上材料均选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XX-12-07请回答:(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2)据材料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4分)(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
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4分)【课后反思】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九戊戌变法第二节百日维新课程标准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2、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知识与能力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戊戌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教学方法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学习情境创设:“百日维新”“戊戌政变”【自学评价】1.1897年,德国悍然出兵__________,这一行为激起举国愤慨。
2.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__________,标志着戊戌变法的开始。
3.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__________,新政结束,共历时______天,故称之为“___________”。
4.戊戌变法失败后,新政措施中惟有__________得以保留。
5.戊戌变法旨在发展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它的失败,使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了。
6.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__________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而且它促成了__________的觉醒,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迅速到来。
【知识结构】㈡百日新政:维新变法的高涨1、康有为两次上书⑴康有为1897年上书:①背景:1897年,德国强占,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②内容:历陈的严重性和的紧迫性。
③影响:最终引起重视。
⑵康有为1898年上书:《》①原因:康有为第一次受皇帝之命提出具体变法措施。
②意义:成为施政纲领。
2、光绪帝百日维新:⑴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实行变法,史称“”⑵时间:1898年月11日到月21日,共天,史称“百日维新”。
⑶内容:内容进步性和局限性政治上书办报裁冗员进步: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局限: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经济投资厂路开矿产进步: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局限: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军事裁汰绿营西法练进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文教废八留学改书院进步: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⑷政策:①对办事不力严惩不怠;②提拔维新派人士;③急颁诏令:(具体见教材)㈢戊戌政变:维新变法的失败1.失败标志:1898年9月的。
2.失败原因:⑴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
①破坏原因:维新变法触动了的利益。
②破坏表现:A.对政令敷衍塞责,不予执行。
如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
B.罢免的职务;控制权;提拔亲信,控制地区。
⑵袁世凯的出卖。
⑶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①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身上。
②对抱有幻想。
③脱离了。
⑷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3.概况:⑴将光绪帝囚禁于,逮捕并杀害等六人,史称“”⑵新政中除等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4.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三、维新变法历史意义和性质1、历史意义:⑴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
维新思想使国人心态随之改变,学习西方成为一种时尚,变革成为一股潮流,清末新政沿用维新方案是例证。
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⑵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维新变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点燃了爱国、民主的火炬,唤起近代民族意识,促进民族觉醒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⑶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重点难点】比较明治维新成功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项目明治维新成功戊戌变法失败社会背景资义发展不充分封建统治势力强大;领导力量倒幕派实力强大掌握了政权具体措施大刀阔斧,全面推行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国际环境①自由资义时期②西方侵略中国的(有利的国际环境)①向帝义过渡阶段②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课堂作业】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在《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代表李鸿章和日本使节伊藤博文之间曾有过以下谈话:伊藤:十年前,我在天津时曾同大人(李鸿章)谈过改革问题,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件事情得到改变或改进呢?为此我深感遗憾。
李:先生,当时听你谈论此事,不胜钦佩,而且,我对先生您在日本有力地改变你们的习俗,以致达到现在的水平,也十分羡慕。
可是,我国的事情受传统束缚太深,我简直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行事。
伊藤:“除对善良的人外,天意没有任何影响”。
如果贵国愿意努力行动,上天无疑会帮助贵国实现自己的愿望,因为上天对地上的人们一视同仁。
根本的问题在于每个国家都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中国和日本》费正清请回答:(1)李鸿章“不胜钦佩”和“十分羡慕”的事件是指什么?这一事件对日本的影响如何?(2)《马关条约》谈判期间,中国开始了一次政治运动,这次运动的结果如何?它在推动中国思想近代化进程中有何意义?【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