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社会和谐的基石
- 格式:docx
- 大小:772.85 KB
- 文档页数:4
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性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性。
社会和谐与稳定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是我们共同生活的保障。
正如一句古语所说,“和为贵”。
只有在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中,人们才能心无旁骛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享受到生活的幸福与安宁。
首先,社会和谐与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合作,这将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
而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政治环境稳定,法制健全,这将为企业家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从而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其次,社会和谐与稳定是文明进步的动力。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这将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而推动文明的进步。
而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社会秩序井然,这将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最后,社会和谐与稳定是人民幸福的保障。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人们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这将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温暖
与关怀,从而享受到幸福的生活。
而在一个稳定的社会中,人们不
必为安全与稳定而担忧,这将使每个人都能心无旁骛地去追求自己
的梦想,从而享受到幸福的生活。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和谐与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无论是从小事做起,还是从自身做起,只要每个人都能做到尊重他人、守法守规、关爱他人,我们就能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社会发展动力原理社会发展动力原理是指促使社会发展前进的各种力量和因素。
社会发展动力原理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不同层面的力量和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并驱使社会在不同领域实现进步和变革。
1. 经济发展: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动力之一。
经济的繁荣和增长为社会提供了资源和财富,推动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
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的增加,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定和改善社会福利。
2. 科技创新:科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科技创新能够改善生产力和效率,推动社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科技创新,社会可以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和竞争优势,推动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3. 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是社会的灵魂和精神动力。
传承和创新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能够凝聚社会共识和认同感。
同时,文化创新也能够带来社会的艺术、科学、教育、娱乐等领域的发展,丰富社会的文化内涵和多样性。
4.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社会组织和运行的基本规则和机制。
良好的社会制度能够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和秩序。
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社会制度,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5. 教育与人才培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优质教育能够培养创新思维和专业能力,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持。
人才的培养和利用能够推动社会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
6. 社会参与和公民意识:社会参与和公民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积极的社会参与能够促进社会的民主、公平和公正,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公民意识的培养能够提高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动力原理是社会持续前进的基本原则和动力因素。
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社会朝着更加繁荣、进步和和谐的方向发展。
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在当今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注重经济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
然而,我们是否应该忽视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呢?显而易见,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不是完全独立的两个领域,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对现代经济的积极作用,并呼吁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首先,传统文化为现代经济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传统文化秉持着尊重、诚信、勤奋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商业交往中,诚信是经济合作的基石,而尊重他人和努力工作则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传统文化所强调的这些价值观念,为现代经济提供了强大的道德支持和行为准则。
其次,传统文化对于创新和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不仅是历史的沉淀,更是智慧的结晶。
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传统文化,人们可以获取到过去的知识和经验,这对于现代经济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传承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助推了科技和经济的进步。
另外,传统文化对于建立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传统文化注重家庭价值观念和尊重长辈的传统习俗,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在商业交往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信任可以带来更多的商机和合作伙伴。
而社会和谐是现代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石之一。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之间存在一些挑战和冲突。
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可能被忽视或者让位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念。
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创新和适应性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因此,如何平衡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
其次,教育机构和家庭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研究能力。
最后,企业界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注重企业文化的塑造,推广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与维护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多样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每个国家、民族、社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特色,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在社会和谐、国际交流、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维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
一、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1. 促进社会和谐:文化多样性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之一。
当不同文化共存并相互尊重时,社会将充满包容和共融的氛围。
通过接受和尊重其他文化,人们可以减少偏见和歧视,从而建立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2. 传承历史与传统:文化多样性使我们能够了解和传承自己民族、国家的历史和传统。
每个文化群体都有独特的价值观、信仰体系、习俗和传统艺术形式,这些都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可以让我们与过去的联系更加紧密,加深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 丰富人们的思维和认知:文化多样性让人们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扩展了人们的视野和认知。
通过了解其他文化,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培养宽容和理解的能力。
4. 促进创新和经济发展:文化多样性为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激发了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同时,文化多样性也为旅游业、跨国贸易等经济领域的发展创造了机会,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二、维护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方式1. 加强教育和宣传:教育是培养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社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交流能力,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让人们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2. 保护文化遗产: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这包括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制度、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和修复工作,同时提倡人们尊重和爱护文化遗产。
3. 支持艺术和文化交流: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鼓励并资助不同文化之间的艺术和文化交流活动,例如艺术展览、文化节、音乐会等。
文化的异与同【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元素。
在文化的异与同中,我们看到了各种不同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也发现了共同的人类情感和思维模式。
文化的多样性为社会带来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而文化的传承与变迁则展现了人类不断演变的进步。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同时文化差异也会带来一些不同的影响。
在文化相似性中,我们可以发现价值观的共鸣与文化的内在联系。
文化的异同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在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共同创造一个融洽的文化语境。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实现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的定义、异与同的意义、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文化差异的影响、文化相似性的价值、文化的异同对于社会的重要性、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的重要性、共同发展的文化语境1. 引言1.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共同现象,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和物质遗产。
文化不仅包括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还包括人类对自身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改造。
文化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抽象、客观的存在形式,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全面的生产力。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观念、规范规则等,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共有的社会意识形态。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共有的文化传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共有的文化生活方式。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共有的文化文明。
1.2 异与同的意义文化的异与同,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异与同的意义体现在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相似性之间的平衡之中。
文化的异与同不仅体现了不同群体的特点和价值观,也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文化认知和情感体验。
异文化的存在使得人类社会更加丰富多彩,也为文化交流和融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正如每个人的个性和特质不同一样,每个文化也有其独特之处,这种差异性正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理论和指导思想之一,旨在建设一个公正、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只有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根本权益,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注重民生福祉,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这要求我们推动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法治为基础,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法治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只有依法治国,才能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提高社会运行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因此,我们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健全法治体系,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往往会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灾害。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
这要求我们加强环境保护,提倡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第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推动文化繁荣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们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培养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同时,我们也要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文化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土壤,发扬光大我们民族的独特精神。
最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推动国际合作与世界和平的实现。
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国际和谐环境。
同时,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国人民共同追求和平、发展、公正、共享的美好未来。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难。
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繁荣和发展?随着经济、科技、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面貌也在不断变化。
那么,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呢?以下就是几个重要因素。
一、政治稳定政治环境是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一个政治稳定、法制健全的社会,能够提供良好的法律保护和市场环境,促进社会资本的增值,推动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在政治稳定的社会,政府可以更好地推行发展政策,改善社会福利,开拓市场,创造更好的生产和消费环境。
反之,则政治动荡、无序管理必定会影响经济和文化的稳定,影响社会人们的有序生活,以及国家的国际形象。
二、经济环境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繁荣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将吸引大量的人才和资本,激活市场动力,推动各种创新和进步。
相反,如果经济配套设施不健全,政策不得当等问题会造成资源浪费,市场同质化,形成价格战和无序竞争,甚至导致社会的稳定和谐失调。
发展经济必须注重细节落实,注重政策通透导向,更加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
三、文化生态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它是社会繁荣和发展的重要基石。
文化生态的健康与否,直接能够影响到社会的繁荣发展。
例如,一个充满创造力的环境,让创意化和创新化成为一种文化特征和优势。
文化多元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培养和鼓励公民在自己的文化背景下实行多元发展才具有更有意义。
尊重不同文化的存在的多元,与构建和谐社会是同等重要的。
四、教育体系教育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年轻一代的重要机构,同时还是实现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工具。
教育体系是否健全,其质量如何以及教育资源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进程。
强大的教育体系能够培养出更多的科学家、发明家、创新家和高级人才,帮助国家实现经济和文化的腾飞。
因此,推动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完善教育资源的平衡分配是很有意义的。
五、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在高新技术的引领下,促进工业、文化和科技进步,改变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推动技术的革新和合理的利用,能够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使得资源的利用效率变得更高更有质量。
社会统一与经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国家和民众关注的焦点。
社会统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域内不同群体之间的统一,它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社会统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中包括社会和谐、不同群体的利益平衡、社会安全与经济增长以及全球化与社会一体化等方面。
首先,社会的统一和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社会的统一并不仅仅指政治上的统一,也包括文化、价值观念的统一。
一个和谐的社会能够减少社会矛盾,提升社会的稳定性,为经济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当社会存在深刻的分歧和对立时,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因此,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和谐共处,推动社会统一。
其次,社会统一需要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
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如政府、企业、农民工、学生等。
这些群体的利益多种多样,有时候可能会发生冲突。
政府要通过制定公平公正的政策,平衡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只有实现利益的平衡,社会才能更好地走向统一,并赋予经济发展更加稳定的环境。
第三,社会安全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社会的统一不仅仅关乎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还包括人民的安全。
社会的安全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社会治安等方面。
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为经济的增长创造有利条件。
相反,如果社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经济发展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因此,社会统一和安全是经济发展的基石。
最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的统一与经济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互通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的统一程度。
没有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难以吸引外国投资和扩大国际贸易。
而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统一,通过开放合作,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统一。
由此可见,社会统一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它们之间的联系紧密而深刻。
总之,社会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确保社会安全以及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这些方面都是实现社会统一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传承对社会经济成功的促进作用启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是每个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
为了实现经济的繁荣与发展,除了科技进步和政策支持外,文化传承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化传承并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它还包含人们对历史、价值观和信仰的继承,这些都是社会经济成功的重要基石。
文化传承对社会经济成功的促进作用是多方面的,可以从社会凝聚力、创新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三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文化传承对社会经济成功的促进作用体现在社会凝聚力方面。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凝聚力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文化传承能够让人们共同分享相同的价值观、规范和习俗,形成一种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种共同的文化认同可以激发人们的社会意识,让他们不仅关注自身利益,还会思考社会共同发展的问题。
在这种共同意识的推动下,社会各个领域的合作与协作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推动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进而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其次,文化传承对社会经济成功的促进作用还体现在创新力方面。
文化传承可以为创新提供源头活水,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精神,从而为现代社会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考。
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也可以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诚信”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于培养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创新是推动社会经济成功的重要动力,文化传承可以为人们提供创新的思维和信念,从而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最后,文化传承对社会经济成功的促进作用还体现在国际竞争力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形势愈发激烈。
而文化传承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国家形象的重要展示。
通过传承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国家能够树立自己独特的文化形象和品牌。
国际社会对于文化多样性的认可与尊重,也可以为国家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和竞争优势。
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常常能够在国际交流中展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合作,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说明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开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说明:1.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快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人民群众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力量。
他们通过创业、劳动和创新,为经济提供了劳动力、智慧和创造力,推动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和提升。
2.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和体制改革,通过反映诉求、建议和提供意见反馈,推动各个领域的改革和进步。
他们通过参与公民行动和社会运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公正。
3.创新创业的推动者:改革开放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大的创新创业空间和机会。
人民群众通过个体经营、小微企业和创业创新,积极参与市场经济和创新创业活动。
他们不断探索和创造,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4.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人民群众的参与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人民群众通过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履行,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5.价值追求和文化创造: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追求自身的善良价值观和文化创造。
他们通过倡导社会公正、关注环境保护、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等形式,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精神富裕。
可以说,人民群众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过他们的努力和参与,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和民生的改善。
在未来的改革开放中,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促进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将为中国的发展和繁荣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原参事,全国政协原常委任玉岭: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社会和谐的基石11月26日,中国文化发展指数发布会暨中国文化发展论坛在武汉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支点》杂志社联合发布中国城市文化发展百强、中国文化产业园区百强、中国文化企业百强榜单。
以下为参会嘉宾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原参事,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在论坛现场的演讲实录:尊敬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我昨天早晨一点钟飞到北京,本来是准备打退堂鼓不来,但是我后来还是觉得这个会比较重要,是一个学习文化的好机会。
我本人不是搞文化的,当年学的专业是生物化学专家,后来主要是搞研究工作,在政协当了十四年。
当时中国既做政协常委又做国务院参事的就我一个人。
所以当时担子很重,甚至每天都在研究中国的问题,研究中国的发展,解决哪些问题?实际上是做智库工作。
今天让我讲一讲文化的事,我觉得我是外行,今天来了很多专家,讲错了希望大家谅解。
对文化,当然每个人都处在社会上都会有一些感悟、一些认识,我也在99年提出了要建设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工程。
后来在2009年我提出中国存在问题有7个重视,8个需要变化,其中有一个文化建设不足,文化观念转变建设。
我当时给中央写的建议里面提到“一定要重视到科学发展,重视用文化发展,来解决我们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另外要重视法治建设,依法办事”。
这么多年来,我们社会上在这个方面有很很大的进展,取得很大的成绩。
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把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并行建设。
最近的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
我想重要讲三点想法,第一个中央为什么如此重视文化建设?第二个我们的文化发展,究竟是发展什么样的文化?第三个我们该怎么搞好我们的文化建设。
一、中央为什么如何重视文化建设?我想讲四点原因,第一,因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
人民大众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必须有文化的保证和文化产品的供给。
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必须发展文化,当然,更重要还在于文化是塑造人们素质,文化可以把一些最先进的东西,无形的输入到人们的心灵当中,来塑造人民的人体,情操、道德,这对一个国家来说特别重要。
我们无论是治理国家,都需要把人的思想素质提上来,把人的道德品质提上去,更重要因为文化本身就有先导力、引导力、凝聚力。
如果把文化搞好了,我们就会产生新的生产力。
因为有凝聚力的增加,先导力的增加,引导力的增加,我们的生产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得到增强。
另外他有和合力,平等力,所以这几点发展好,沃勒社会会和谐,我们的家庭会和睦,家庭和万事兴,家庭和万世宁,这可以保证国家的治理更加顺畅。
第二,为什么这个时候要特别强调文化建设和建设文化强国。
因为我们现在必须需要扶正祛邪。
因为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四年,我们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这是了不起的。
但是另外一方面,这些年来对文化发展的重视不足,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乱象,无论是偷盗、抢劫、卖淫、嫖娼等等,在政界出现了结党营私,买官卖官,贪污腐败各种社会现象,直接影响我们社会的安定,也影响了我们经济发展。
更重要的是对国家的安全,党的安全,人民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风险,所以我们需要打老虎,拍苍蝇,需要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但是这是治表的问题。
如果要治人就要搞好文化建设,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反腐倡廉,才好更好的治国理政。
第三,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
我们需要有良好的文化走向世界,要让世界更好的认识中国,认识中国人。
大家刚才在议论,我们有一些人走出国外,随地吐痰,有的写“到此一游”等等,所以有一些国家,有一些地方不欢迎中国人去,这个是不行的。
中国对世界经济总量的贡献重大,世界说很多国家寄予于中国的发展。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这样一个战略。
要跟我们邻国,亲、诚、惠、融。
要实现这些要求,这些目标,我们需要提升13亿中国人民的素质,所以必须提升我们文化水准,提升每一个人的素质。
这就需要进行文化建设,需要进行道德建设。
第四,我们文化产业要发展。
文化本身有很多东西是需要产业化,是需要激动文化产品的。
这些文化产品要形成产业,但是我们在这方面还很落后,我们的文化产业占GDP的总量大概不到5%,像一些发达国家可以达到20%以上,甚至30%。
所以在我们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把文化产业化,也需要使产业文化化,来提升我们产业的等级,提高产业的水平。
也就是要让产业结构达到中高端,所以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是保证我们经济,我们的产业结构达到中高端的重要手段。
因为这个空间很大,如果这个空间的产业上来,也会增补我们产业格局、产业总量。
使我们能够保证一个中高端速度的发展,也就是保证7%左右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
正因为有这四个方面的需求,我们必须搞好文化建设。
必须要建设文化中国,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二、我们究竟应该发展什么样的文化?我是这样看,中国因为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的文化积淀非常丰富,中国民族对中国文化的发展长远以来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
就像大家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保存到现在只有中国,就是因为我们依靠中国的悠久传统文化,一代一代相传。
这些文化,包括对我们的先烈,对我们的革命志士起到很大的重要,希望他们在困难中保持坚定,使中国的航船能够在大风大浪中一往直前,走到今天。
所以今天我们要讲文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去研究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是读了很多书,研究了很多问题。
他从做总书记以来,每一次讲话都要引经据典,我先前看到他引用经典的文化有290多条,有一些是重复使用的。
在治国理政里面有146条。
他引用的东西从《易经》、《周礼》,《道德经》、《山海经》,《四书五经》等等一些对中国发展有用的文化都引用了。
他前年到菏泽考察时,就引用了一个南阳的东西,吃百姓的饭,穿百姓的衣,自己就是老百姓。
他跟留学生讲话的时候,他一句话下来引用了六个典故,就提出了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等六个故事的解释,但是他用一句话贯彻了。
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见解,另外是主张把这些好东西传达了以后,能够发扬光大。
中国的文化,我们有记载的,可以从褐土洛书(音)开始,然后是《易经》、《周礼》,《诗经》、《道德经》、《山海经》、《诸子百家》,还有《儒世道》,这些都是讲的儒家思想,就是仁信诚爱,礼义廉耻。
习近平总书记主张没有礼义廉耻,国家灭亡。
包括我们的易经都强调,诚、信、仁、爱。
这些观点对我们社会和谐的借鉴,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今天就影响弘扬这些。
像习近平总书记提倡多一样,我们要挖掘一些禁宫里面的文物,包括一些古迹当中的文学都要用起来,我想我们要用这种方法来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
我们的文化就是应该是发展这些文化,继承和创新这些文化,而且让它适应我们的时代,要与我们的时代相融合,而且要扩大对外开放,吸取国外的优秀文化,来发展我们的文化产品。
三、我们怎么样去发展我们的文化?首先,就是要好好继承传统文化。
就像前面所讲的,传统文化在中国影响很深远,我们应该很好的去学习和挖掘这些传统文化,把这些传统文化真正使它活起来。
这里面有一个背景,从1919年到后来的建国初期,还有文化大革命,为了反对封建主义。
实际上有好多传统文化,就像恩格斯所说的,泼水的时候把小孩也泼出去了,有一定的道理。
所以我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重点挖掘这些东西,要把这些东西真正挖掘出来,我们要去研究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定要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宣传。
要通过学校教育、通过各种论坛,通过各种理论研究,通过艺术创作,然后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弘扬,更好让更多人得以掌握。
但是在这个里面,最近也有人提出,我们现在在发展传统文化,就应该复古,我觉得这个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一定完全正确。
我想我们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我们既不要厚古薄今,也不要厚今薄古。
要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跟我们时代相融合,要让我们改革开放走向国外相融合,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
第二,我们要对文化艺术的创作,要也一些文化意识。
就像最近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发展文化艺术的意见》里面所提出的,我们现在必须要有问题意识。
近年来我们有很多文化艺术出现了价值扭曲,出现了浮躁粗俗,出现了伪市场化。
应该有这些问题意识,去看看我们过去一些文化艺术作品,存在各种粗俗,低俗、媚俗的东西,我们要敢于把这些东西揭露出来,把这些价值观扭曲的东西能够拨乱反正。
中央文件里面讲我们现在很多文艺作品,有数量没质量、高原没高峰。
而且抄袭、剽窃、千篇一律,这是我们要认识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的艺术评论存在很大的问题,艺术评论吹捧的多,不能去辨善恶,不能去鉴丑美。
这个是我们当前必须要特别关注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生产出更多的影视作品,文艺作品,能够出更多的书画作品,才能创造出更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扬的,更有益于我们社会道德和价值观提升的作品。
第三,我们要下决心发展文化产业。
要把文化产业比重过低,能够有一个尽快的提升。
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
现在很多产业也把技术与文化融合起来,就能够产生出一些新的东西。
例如,我们很多金属在不同的温度上表现不的颜色,我记得80年代我到加拿大去,拿了一个杯子,等开水倒进去,就是一幅漂亮的山水画。
这就是利用了科学技术各种金属元素,产生不同的颜色,这样做的结果。
这样做的话,很多技术和艺术,跟文化创新结合起来,我们就会创造出更多的文化产品,实现更多的文化产业,所以要更好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我们需要用好人才。
我们国家现在有180万海归,有56万博士生,有426万研究生,还有每年700万大学生。
湖北一年在校大学生有147万,毕业生一年有40万,占全国的八分之一还要强。
所以用好这些人才,是我们搞好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化产业非常有利的条件。
当然也需要我们更多宽容的对待创新,对待各种人才,这也是文化的一个内容,只有这方面做好了,我们才能更好的驱动人。
我们应该学习当年北京中关村四通公司提出了“你有多大才能,我提供多大平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再就是我们要跟互联网+结合起来,搞好文化创新,把文化产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也预祝我们今天的会议圆满成功。
我听说武汉要搞一个文化宫,听说要实现3000万的产值,也预祝能够早日实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