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 海岸与海底地形
- 格式:ppt
- 大小:2.44 MB
- 文档页数:58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了解洋壳的形成。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了解海沟、岛弧等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提问)这些海底地形类型如何形成呢?(学生阅读P19内容,结合上图,解释海底扩张说与洋壳的形成.)教师点评小结。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阅读案例1:学生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学生阅读P21内容,结合下图,解释海沟和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二、过程与方法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启发法、谈话法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们都知道,陆地上高低起伏,有山脉、盆地、高原等地形,那海底地形是怎么样的情况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海底地形。
海底地形有哪些类型?(学生回答)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读图2.14,归纳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大陆架和大陆坡:见教材P16岛屿和海沟:见教材P16洋盆和洋中脊:见教材P17大陆隆:也称大陆基。
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
深度约为1500—5000m 之间。
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
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
海隆:深海底宽广而下坡平缓的高地。
呈长条状或近似圆形,高出海底数百米,宽约数百千米。
海山:高出海底1000m的死火山和活火山,坡度在5°-15°之间。
深洋底的火山为点状散布,呈椭圆形或狭长形。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了解洋壳的形成。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了解海沟、岛弧等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提问)这些海底地形类型如何形成呢?(学生阅读P19内容,结合上图,解释海底扩张说与洋壳的形成。
)教师点评小结。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阅读案例1:学生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学生阅读P21内容,结合下图,解释海沟和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活动)P22作业:练习册相应内容高中地理教案万能模板一、指导思想本期高地理教学将认真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遵照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在学校、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的统一部署下,地理教学认真落实新课程计划,“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精心辅导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技能与终身学习能力,力争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二、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的人口、城市、文化、旅游、世界政治经济、中国地理的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力争使学生掌握用基础的地理知识去分析去解决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成为有强烈爱国情操又具有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中学生。
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案新人教版选修2的全部内容。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了解洋壳的形成。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了解海沟、岛弧等的成因。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海底扩张说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假说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各种海底地形的成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谈话法、启发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复习海底地形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提问)这些海底地形类型如何形成呢?(学生阅读P19内容,结合上图,解释海底扩张说与洋壳的形成.)教师点评小结。
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阅读案例1:学生讲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学生阅读P21内容,结合下图,解释海沟和岛弧、海岸山脉的形成.)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第一节海岸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岸带的定义。
了解海岸带进退的影响因素。
2、了解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了解生物海岸的类型和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海岸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海岸主要类型和特点。
2、生物海岸的类型和分布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生活在海边,海岸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词,那么我们真的能指出海岸线的位置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讲解小结:
1.海岸线
(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
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转承)那么影响海岸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呢?(阅读,讨论,回答)
(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
(转承)我们知道,海岸的类型有多种多样,主要有哪些呢?
2.海岸的类型
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
这些不同类型海岸有哪里主要特点及开发方向?(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后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
高二地理《11海洋概述、海底地形及成因》学案一、地球上的海与洋1、海与洋的区分海洋与海洋的关系性质2、四大洋的界线:北冰洋与大西洋北冰洋与太平洋太平洋与大西洋大西洋与印度洋印度洋与太平洋3、海、海峡和海湾区分概念:边缘海、内海、陆间海、海湾和海峡训练:请将下列各海域代表的序号填入正确的位置。
A、渤海B、黄海C、东海D、南海E、红海F、黑海G、地中海H、比斯开湾I、北海J、波罗的海K、波斯湾L、曼德海峡边缘海内海陆间海海湾海峡二、海岸1、海岸线和海岸带海岸线:海岸带:思考:我国杭州湾以北与以南的海岸线形态有何不同?与地形有何关系?2、不同类型的海岸及海岸带的开发利用类型组成物质地形特点形成原因利用方式基岩海岸类型组成物质地形特点形成原因利用方式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生物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归纳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方式:3、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1)海岸的发育过程受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2)全球海平面变化总趋势,原因是(3)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的影响:(4)对策:训练:读图2、2“1986-2000年黄河三角洲河口海岸线的变迁图”,回答问题。
(1)影响黄河入海口处的海岸线变迁的主要因素是和。
请叙述黄河入海口处海岸的形成过程。
(2)黄河入海口处海岸的类型是,其物质来源是。
(3)结合黄河三角洲的变化,简述海岸演变过程。
三、海底地形的分布及形成1、海底地形分布规律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分为2、海底地形的特点深度地形特征举例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洋盆洋中脊活动:读图2、16,判断A、B、C图分别代表的地区,并说出三地大陆架向洋盆的过渡有什么不同特点?3、海底地形的形成(1)海底扩张学说与洋壳的形成海底扩张学说的内容:用海底扩张学说解释:洋中脊的成因:洋盆的成因:海底岩层年龄分布规律:训练:解释大西洋的形成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与洋壳的消亡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海沟的成因:岛弧或海岸山脉的成因:训练:解释南美西部海岸山脉和秘鲁-智利海沟的形成原因。
2019-2020年高中地理选修二讲学稿: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及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学习目标】1、了解海岸线和海岸带的定义2、阅读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3、运用地图,了解主要海岸类型的分布状况【学习过程】一、海岸线和海岸带1、海岸是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自然地理中海岸包括和带。
2、海岸线定义:是海洋与的分界线。
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
通常人们把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3、海岸带(1)潮间带:和之间的地带(2)海岸带:①位置: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②宽度: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潮上带+潮间带+水下岸坡③环境特征:兼备海陆两种属性,是地球上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图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
阅读:“海岸线的进退”4、影响海岸发育因素:海浪、潮汐、洋流、风暴潮、海啸、流水及生物、全球变暖、地壳运动等因素(1) 是海岸线;是潮间带;______ 是水下坡岸;(2) 海岸带是相互交换和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由向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是海岸带的主体。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活动:课文第14页 1、填表:2.辽东半岛: 海岸 江苏北部: 海岸 珠江三角洲: 海岸 南沙群岛: 海岸 【课时评价】 一、基础过关 1.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A .大陆架B .海岸带C .大陆坡D .洋盆 2.图示海岸类型为A .基岩海岸B .生物海岸C .淤泥海岸D .三角洲海岸3.目前,“阳光海滩”风靡全球,是人们进行日光浴、游泳的理想场所,这种海岸属于 A .基岩海岸 B .砂质海岸 C .淤泥质海岸 D .生物海岸 4.下列海岸类型最适合开辟盐场的是A .淤泥质海岸B .砂质海岸C .珊瑚礁海岸D .基岩海岸 5.下列海岸类型中多优良港址的是A .基岩海岸B .淤泥质海岸C .生物海岸D .砂质海岸 6.形成淤泥质海岸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 .侵蚀作用B .搬运作用C .沉积作用D .变质作用 7.关于红树林海岸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红树林海岸是一种泥沼地海岸 B.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C.具有很强的抗御风浪侵蚀、保护生物多样性作用和湿地保护等作用D.红树林具有气根,在沿海漂浮繁殖,可以在各种地区的沿海生长8.世界上典型的珊瑚礁海岸有:A.渤海沿岸、浙江沿海和美国西部海岸B.澳大利亚东北海岸、马尔代夫沿海C.江苏北部沿海、广东福建沿海D.夏威夷群岛、斯里兰卡沿海二、能力挑战9.读“黄河入海口的海岸线变迁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二地理选修2 海洋地理教学目标:一、海洋和海岸带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二、海洋开发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四、海洋权益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本讲重点: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本讲难点: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考点点拨:第一课时一、地球上的海与洋1对比项目洋海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2.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假设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