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海岸与海底地形
- 格式:pptx
- 大小:18.96 MB
- 文档页数:44
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情景导入目标定位海底黑烟囱1979年,美国的阿尔文(Alvin)号载人潜艇在东太平洋中脊的轴部2 610~2 650米的海底熔岩上,发现了数十个冒着黑色和白色烟雾的烟囱,约350 ℃的含矿热液从直径约15厘米的烟囱中喷出,与周围海水混合后,很快产生沉淀变为“黑烟”,沉淀物主要由磁黄铁矿、黄铁矿、闪锌矿和铜—铁硫化物组成。
这些海底硫化物堆积形成直立的柱状圆丘,称为“黑烟囱”。
这些奇异的自然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太平洋海下板块碰撞,造成海底地层出现张裂和扩张,地球内部源源不断喷涌而出的熔岩冷凝成新的海底地壳,并将古老的海床置于其下取而代之。
海水在地心引力作用下倾泻深入地裂中,同时形成海底环流将熔岩中大量的热能和矿物质携带和释放出来。
当炽热的海水再度喷射到裂缝上冰冷的海水中,其中的矿物质被溶解并形成一缕缕漆黑的烟雾。
矿物质遇冷收缩最终沉积成烟囱状堆积物,地裂中的热液顺烟道喷涌而出形成景致奇异、妙趣横生的海底热泉。
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
海底扩张学说的主要观点,洋盆的形成,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岛弧或海岸山脉、海沟的形成。
【思考】海底黑烟囱是怎样形成的?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1.洋壳的形成: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扩张—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1.什么是大陆漂移学说?提示:1912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他根据大西洋两岸的大陆形状、地质构造、古生物等的相似性,认为二三亿年以前,地球上只有一整块联合古陆,它的周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
后来,在地球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和天体引潮力的作用下,这一块联合古陆开始分离,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海陆分布(如下图)。
2.海底地形(1)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是洋壳的诞生处。
(2)洋盆: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
第二章海岸与海岸地形2.1 海岸相关素材海岸概述海洋和陆地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的地带。
包括遭受波浪为主的海水动力作用的广阔范围,即从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波浪基面),向陆延至暴风浪所能达到的地带。
它的宽度可从几十米到几十公里,一般可分为上部地带,中部地带(潮间带)和下部地带三个部分,上部地带,又称为陆上岸带,一般风浪和潮汐都不可能作用到,是过去因海水作用而形成的阶地地形,受陆上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沿岸风的作用形成沙丘,它的特征是海蚀崖,海蚀穴,海蚀阶地和平台。
潮间带,由海滩和潮坪两部分组成,在这一带是海浪活动最积极、作用最强烈的地带。
下部地带又称水下岸坡带,就是过去的海岸,而今已下沉到海水底下的地方,一般从低潮时海水到达的地方算起,到波浪、潮汐没有显著作用的地带。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公里,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余公里,岛屿岸线14000余公里。
海岸带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
还有众多深邃的港湾,以及贯穿内陆的大小河流。
它不仅是国防的前哨,又是海、陆交通的连接地,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的地带。
这里遍布着工业城市和海港。
海岸具有奇特的、引人入胜的地貌特征,可辟为旅游基地。
在海岸及其邻近地带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3,由此给海岸、河口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海啸、飓风和台风侵袭海岸和海滩,对沿海的工业、农业造成危害。
组成部分在垂直于岸线的海岸横剖面上,海岸有下列组成部分:①海岸(狭义)。
紧邻海滨,在海滨向陆一侧,包括海崖、上升阶地、海滨陆侧的低平地带、沙丘或稳定的植被地带。
②海滨。
也称海滩。
从低潮线向上直至地形上显著变化的地方(如海崖、沙丘等),包括后滨和前滨。
有人认为海滩尚应包含与海滩发育过程密切相关的水下部分。
后滨指由海崖、沙丘向海延伸到前滨的后缘,其上发育暴风浪所形成的滩肩,有高度不大的陡坎或陡坡。
滩肩向海一侧的边界为海滩坡度突变处,称肩顶或滩肩外缘。
前滨指肩顶至低潮线之间的滩地。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第一节海岸思维激活我国海岸带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便捷的海上通道,为沿海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国海岸带北起中朝边界的鸭绿江口,南到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大陆海岸线长达18 000多千米,海岸类型繁多,分布格局也独具特色。
有关我国海岸带形成的主要因素,你知道多少呢?提示:海岸带地区地质环境的形成和演化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动力:一是地球深部的内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的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
二是地球外动力作用过程。
如气候变化(冰期、间冰期)所导致的海平面的变化;光、水、风等风化作用,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风暴、海浪等动力作用,主要表现在削高填低和海岸带侵蚀与淤积变化.三是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影响和改造海岸带地质环境的重要地质营力.在上述三方面地球动力系统的作用下,海岸带地质环境演化集中体现在海岸线的往复变迁,这一变迁是海平面的升降运动、地壳的升降运动、泥沙的输送、沉积与海浪(海流)侵蚀等地质作用过程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的共同作用的结果.自主整理一、海岸线和海岸带1.海岸线(1)概念: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的分界线称为海岸线。
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____________处时与____________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特点:海面由于____________作用等因素而涨落不定,海岸线的____________也随之迁移。
2.海岸带(1)概念: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带,其范围由____________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
____________是海岸带的主体。
(2)特点:是地球上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最频繁、最活跃的地带。
(3)影响因素:海岸在发育过程中,要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洋流、流水以及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二、不同类型的海岸1.基岩海岸(1)组成:基岩海岸由坚硬的____________组成,又称____________。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教材P10思考杭州湾以北海岸线(除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外)比较平直,沿岸多以平原为主;杭州湾以南海岸线曲折,沿岸多以山地、丘陵为主。
教材P14思考珊瑚礁海岸是由珊瑚虫的遗骸和分泌物堆积而成。
珊瑚虫属腔肠动物,生长需依附在牢固不动的基岩上;红树林的植物根系需要在泥土中生长,淤泥质海岸可满足此要求。
教材P14活动活动1海岸类型形态特征利用方式图A 砂质海岸海岸坡缓,有砂质物质的堆积可建优质海滨浴场图B 基岩海岩海岸为悬崖;坡陡水深、海蚀地貌海湾可以成为天然良港,旅游辽东半岛——基岩海岸江苏北部——淤泥质海岸珠江三角洲——淤泥质海岸南沙群岛——珊瑚礁海岸教材P16思考大洋中心部位为大洋中脊,从大洋中脊向两侧分布有洋盆、海沟和岛弧、大陆坡、大陆架等地形。
教材P17活动1.从海岸线到大洋中部依次分布为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
2.教材P19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顶部裂谷带涌出,形成火山。
因为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使离洋中脊越近的海底岩石年代越新,且呈对称分布。
教材P20活动该实验活动的目的是验证在加热状态下,地幔物质能够发生对流运动。
实验应该注意将两块海绵浸湿,且它们之间应留有空隙,并将蜡烛放置在裂隙下方。
点燃蜡烛后,随着水的沸腾,两块海绵会发生相互分离,它们之间的裂隙扩大。
裂隙处水体发生垂直上升运动,带动两侧海绵向左右分离。
教材P22活动在制作模型时,应注意选择硬纸板作为底板,在其上划开三条缝隙;用于拉伸的彩带条,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彩带纸。
中缝A处代表洋底的裂谷,形成大洋中脊;两边缝隙B、C处代表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交接处,形成海沟;图中从A向B、C两侧,岩石年龄由新到老。
该模型还缺少对海底地形中大陆架、大陆坡、海岭等的模拟。
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情景导入目标定位东京消息:据媒体报道,2012年6月1日,日本自民党制定了“无人国境岛屿管理法案”,法案规定政府可购买尖阁诸岛(钓鱼岛)等位于国境的无人岛屿或强行取得所有权。
自民党将把该法案提交本届日本国会,希望以此明确其保卫主权及海洋的立场.消费链接:日本无耻政客的叫嚣,将中日钓鱼岛之争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下面我们看一下中国钓鱼岛的基本概况。
钓鱼岛位于东海海域,在台湾省的东北,距中国福建省东山岛约190海里,距台湾省基隆市东北约90海里,距琉球群岛的与那国岛约78海里。
钓鱼列岛指的是一组岛屿,除主岛钓鱼岛外,还有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飞濑(岩礁濑)等岛礁,散布在东经123°20′~124°45′,北纬25°44′~26°00′的海域中,陆地面积共计6。
5平方千米,钓鱼岛周边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闽台渔民的重要渔场。
【思考】钓鱼岛属于海底地形中的哪一种类型?还有哪些海底地形类型?说明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
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洋盆、洋中脊的分布位置。
海底地形分布规律海底地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1.海底地形有何特点?提示:一是海底地形的多样性;二是海底地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海底地形主要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和岛弧、洋盆和洋中脊,它们以洋中脊为轴,基本对称分布。
错误!大陆架和大陆坡(1)大陆架: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一般坡度较缓,水深在200米以内.其宽度从低潮线起向海洋方向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的地方为止。
大陆架接受来自大陆的河流沉积物和营养盐,阳光可透射至海底,海洋生物繁盛.(2)大陆坡: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坡度突然增大,形成一个相对陡峭的斜坡,叫作大陆坡。
水深一般为200~4_000米,是地球上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 2.3 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目标:1、通过对海底扩张说的了解,来理解海底地形的形成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分析理解洋壳的消亡及其对海底地形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海底地形的形成教学过程:投影地球圈层结构图复习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第二节海底地形的分布思维激活我们知道地球被誉为“蓝色星球",那是因为地球表面有3/4以上被海水覆盖。
可你知道吗?地球表面的平均海拔在海平面2 000米以下呢!神秘的海底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提示:海底地形大体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洋底等。
洋底是海洋的主体部分,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0%。
海底地貌有海岭、海盆、海沟、海丘、海山、海渊和海底高原等。
太平洋洋底地形复杂多样,可分为四部分,即大陆边缘、过渡带、大洋床和大洋中脊,尤其是具有以岛弧—海沟系为代表的明显过渡带。
大西洋海底地形特点之一是大陆架面积较大;其二是洋底中部有一条南北延伸的海岭,整条海岭蜿蜒成“S”形,把大西洋分隔成与海岭平行伸展的东、西两个深水海盆。
大西洋东部地区,特别在北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有许多水下浅滩.印度洋海盆,是世界各大洋中最为复杂的,其大陆架要比大西洋的大陆架稍窄一些,其宽度各地不等。
北冰洋海底地貌的突出特点就是大陆架非常宽广;另一特点是起伏不平,一系列海岭、海盆、海槽和海沟交错分布。
北冰洋中部有一横贯的海底山岭,洋底山地坡度大、陡峭,有火山喷发,是构造断裂褶皱山。
自主整理海底地形分布规律海底地形的分布具有明显的____________。
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主要类型。
1.大陆架和大陆坡(1)大陆架:____________向海洋的自然延伸,一般____________较缓,水深在____________以内。
其宽度从____________起向海洋方向延伸至坡度显著____________的地方为止。
大陆架接受来自大陆的河流____________,阳光可透射至海底,____________繁盛。
(2)大陆坡:由大陆架向外伸展,海底坡度突然增大,形成一个相对陡峭的斜坡,叫做大陆坡。
水深一般为__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绵长、最壮观的____________。
2019年精选中图版地理选修2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知识点练习第四十九篇第1题【单选题】我国的渤海和黄海分别属于( )A、陆间海、边缘海B、边缘海、内陆海C、内陆海、边缘海D、陆间海、内陆海【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波斯湾沿岸石油运往西欧地区最近的海上航线经过( )A、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阿拉伯海→波斯湾B、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大西洋C、波斯湾→阿拉伯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D、波斯湾→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黑海【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近二十年来,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东部一个亮点,但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渤海环境日益脆弱,无疑给一路高歌的环渤海经济泼了盆冷水。
有关专家呼吁:如再不采取果断措施有效遏制污染,十年后,渤海将变成第二个“死海”。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环渤海经济带工矿区、城市星罗棋布。
这种集聚效应有利于( )①缓解大城市人口过度膨胀,改善周边地区生态环境②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与协作③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共同繁荣④充分利用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⑤缓解内城衰落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昔日的渤海曾给沿岸居民带来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这主要得益于( )A、地处温带地区,受气旋影响,冷海水经常上泛B、渤海是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浮游生物特别丰富,吸引大批鱼群到来C、渤海沿岸河网密布,人海径流量大,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盐类D、渤海有广阔的大陆架,太阳光可以直射海底,水温适中【答案】:无【解析】:第4题【单选题】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洋东岸的海水与大洋西岸的海水相比是( )A、温度高,盐度低B、温度高,盐度高C、温度低,盐度低D、温度低,盐度高【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世界海洋水温最高值出现在北纬5—10度洋面,主要原因是( )A、北半球陆地广、南半球海洋广B、北半球极昼长、南半球极昼短C、北半球海洋水体比热容大D、赤道附近蒸发量大【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属于我国内海的是( )A、渤海和黄海B、东海和南海C、渤海和琼州海峡D、东海和黄海【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关于海岸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制定长期的海岸管理政策,是实现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根本前提B、人类通过港口建设、捕捞、排污等活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海岸带C、气候变化,不会对海岸带生态系统产生影响D、陆地的水土流失,导致河流泥沙增多,使海岸带加速变迁【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读“海底地形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的海底地形分别是( )A、大陆架、大陆坡、深海沟、海盆B、海盆、大陆架、大陆坡、深海沟C、深海沟、大陆坡、大陆架、海盆D、大陆坡、深海沟、大陆架、海盆【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科科斯群岛为印度洋东部的澳大利亚海外领地,由27个珊瑚岛礁组成,呈环状分布,面积共14.2平方公里。
《海底地形的分布》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本课为人教版选修二第二章第二节,课标要求根据海底景观图或海底地形图,判断不同海底地形,并归纳海底地形的分类。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海底地形的分布规律及特征2.过程与方法阅读海底地形景观图或海底地形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培养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三、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本节的部分内容专业性较强,有一些新概念,如洋盆、海沟等,本节主要介绍了海底地形的分布情况,主要考察学生的认知识记情况,以及等值线图的判读。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陆地地形的分布情况,特别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理念知识课堂,趣味课堂,生活课堂!五、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展示、小组竞赛、合作探究、提问、启发诱导等方式相结合六、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播放电影《海王》剪辑片段导入,在课程开始之前,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段视频,共同领略海底世界的奇幻想象。
从中国古代《西游记》中四海龙王和水晶宫,到西方神话中的海王,古今中外,人们对海底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止。
影片中我们欣赏到大西洋底炫目美丽的亚特兰蒂斯,也看到海沟族领地的阴暗诡谲,让人望之生畏。
那么真正的海底地形究竟如何,让我们今天共同走进蓝色大海的传说,探究海底地形的分布。
二、学习目标展示,使学生明确重点几种海底地形的特点及分布规律三、新课讲授【创设情境,背景探究】(一)人类对海底地形的探索为了探知海底地形地貌,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1925~1927年期间,德国“流星”号船考察南大西洋,首次揭示了洋底地形。
1953年以来,开始使用精密的回声测深仪获得越来越多的洋底地形剖面。
人们发现,洋底也和陆地一样,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长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
大洋最深点深11034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这一深度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8844.43米)。
第二章海岸与海底地形一、单选题读下图,完成1~5题。
1.岩层①—④中,年龄最新的是()A.①B.②C.③D.④读下图,完成1~5题。
2.岩层①—④中,年龄最新的是()A.①B.②C.③D.④下面左图为“某同学在‘谷歌地球’截取的部分区域图”,右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局部区域素描图”,据此完成1~2题。
3.两图中没有出现的海底地形的特征是()A.地形相对平坦B.坡度较缓,深度不大C.狭长而深凹D.两侧群峰对峙,内壁陡峻下图为“世界某海域等深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4.图中字母所指的海底地形判断正确的是()A.图中A处是大陆架B.图中B处是海岭C.图中C处是海沟D.图中D处是大陆坡5.有关全球构造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A.大陆漂移说是由魏格纳提出的B.海底扩张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C.板块构造学说是在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产生的D.上述三大学说的提出,说明人类对海底地形已有了科学完整的认识读下图,完成1~5题。
6.岩层①—④中,年龄最新的是()A.①B.②C.③D.④读下图,完成1~5题。
7.岩层①—④中,年龄最新的是()A.①B.②C.③D.④下图为“某地区沿南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1~2题。
8.甲处地形为()A.海沟B.大陆坡C.海岭D.大陆架读“某海域海底地形示意图”,完成1~2题。
9.地形乙是________形成的()A.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托顶作用下B.新洋壳不断生长,海底不断扩张中C.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洋底下倾、陷落D.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大陆板块受挤隆起读图,完成下面四题。
10.只可能出现于热带的是()A.①B.②C.③D.④读图,完成下面四题。
11.只可能出现于热带的是()A.①B.②C.③D.④由于海面的涨落不定,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阅读“1986年—2006年黄河三角洲河口海岸线的变迁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2.引起黄河三角洲河口海岸线变迁的因素有()①河流携带泥沙的堆积作用②海浪的侵蚀作用③地壳运动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图”,据此回答下面两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