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酸受体FXR与胆汁酸代谢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71
肠道菌群介导动物胆汁酸FXR/TGR5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刘鑫,黎力之,关玮琨*,张海波*,刘小高(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江西省高等学校硒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宜春市功能农业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江西宜春 336000)摘 要:肠道菌群在机体营养物质吸收、代谢和免疫防御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其代谢产物胆汁酸(BA)不仅能促进脂溶性物质的吸收,还可作为信号物质激活法尼酯X受体(FXR)和G蛋白胆汁酸偶联受体5(TGR5),影响FXR/TGR5介导的信号通路,调节宿主代谢。
本文主要综述了肠道菌群对BA代谢及相关通路的影响,旨在为调控动物脂肪沉积、防治机体糖代谢紊乱和炎症等提供依据。
关键词:肠道菌群;胆汁酸;法尼酯X受体;G蛋白胆汁酸偶联受体5;信号通路中图分类号:S852.2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9556/j.0258-7033.20200319-06肠道是动物机体微生物定植的主要器官,寄居着约100万亿个细菌[1]。
肠道菌群主要由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等组成,其平衡稳定对动物生理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如协助宿主物质和能量代谢、正向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及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2-4]。
营养物质在肠道通过细菌发酵产生大量代谢产物,包括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色氨酸代谢物和胆汁酸(Bile Acid,BA)等[5-7]。
BA是胆汁的有效成分之一,为肝脏胆固醇分解代谢的终产物,主要有2种生物学功能。
一方面,BA是一类具有较强表面活性的两亲性甾醇类化合物,有助于肠道吸收脂溶性营养物质[8]。
另一方面,BA作为信号分子,通过激活法尼酯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和G蛋白胆汁酸偶联受体5(Takeda 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5,TGR5)等同源受体调控机体代谢[9]。
BA代谢及其相关通路与肠道菌群之间关系密切。
主生塑些塑查芏!!岂塑!!鲞里!!塑堡堕!』堡g:堕!!!里!竺::!!!:!!:堕!:!!胆汁酸改善胰岛素抵抗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魏珏叶丽静邱德凯马雄肝细胞内多余三酰甘油堆积和胰岛素抵抗是非酒精性脂舫性肝病(NAFLD)的基本特征.也是始终嚣穿疾病进展的重要机制。
胆汁酸除了对食物性脂娄吸收和胆固醇代谢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外,也是糖代谢和脂代谢平衡中的重要信号分子。
胆汁酸是G蛋白耦联受体(GPcR)TGR5以及细胞桉受俸{击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的配体。
括比的FxR嗣节胆汁酸的合成和肠肝循环,参与下调肝脂肪酸、三酰甘油的生物台成和极低密度脂置白(VJ。
DL)的产生。
TGR5信号通路能增加人骨骼肌酱后的能量消耗,预防肥胖症发生。
现通过讨论朋汁酸与糖脂代谢之间的联系,对其治疗胰岛豢抵抗厦NAFLD的药理学意义作~综述。
一、胆汁酸一FxR信号途径和脯岛索抵抗FxR的命名濂于可被生理水平的莹尼酯檄活.还能被胆汁酸澈括,故被称为胆汁酸受体,其表达严格限制在肝肠系统、肾脏、肾上腺,在心、肺、脂肪和胃中也有低水平表达o】。
虽然.临床上很早就使用鹅去氧胆酸(cDcA)和熊脱氧胆酸(uDCA)治疗胆石症和胆汁淤积性肝病,但最近的研究表明,胆汁酸作为胆固醇分解代谢的终极产物,参与葡萄糖利用、炎性反应和肿瘤相关的糖脂代谢调节网络”】。
1.胆汁酸FxR信号与脂代谢:FxR缺失小鼠血浆胆汁融、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形成肝内脂质堆积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改变都是FxR缺失的直接结果”]。
另外,胆汁酸澈话FxR直接或间接改变了一些脂肪酸、三酰甘油和脂蛋白合成相关重要基因的表达.包括抑制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一1c(sREBP—lc)等,同时也改变肝脏对vLDL的分泌功能。
在肝内,FXR主要通过调节限速酶cYP7Al表选控制胆固醇代谢,FxR介导小异二集体伴侣(sHP)基因表选,之后话化的sHP与另一孤儿棱受体LRH-1结合并使之失活,从而降低后者对cYP7A1的转录活化作用.最终抑制胆汁酸的生成”J,陈胆圊醇代谢外,胆汁酸同样参与三酰甘油的调节。
结合胆汁酸名词解释胆汁酸是一种主要存在于胆汁中的天然化合物,它的化学结构类似于胆固醇,具有强烈的胆汁溶解作用和调节胆固醇代谢的功能。
下面对胆汁酸的概念、作用和应用进行详细解释。
胆汁酸是由胆固醇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而产生的,包括胆汁合成酶(胆甾醇7α—羟化酶和胆汁酸合成酶)和胆汁酸再重排酶。
胆汁酸是胆固醇代谢的最终产物,也是人体内唯一能够分泌的胆固醇的途径之一。
胆汁酸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1. 溶解和吸收脂质:胆汁酸能够在肠道中形成草酸盐,并与脂质结合形成溶解脂质的胶束,促进脂质的消化和吸收,尤其是对于脂溶性维生素和其他脂溶性物质的吸收起到了重要作用。
2. 沉淀胆固醇:胆汁酸能够结合胆固醇形成胆固醇盐,减少游离胆固醇的浓度,抑制胆固醇的过饱和度,从而防止胆固醇结晶和胆石的形成。
3. 激活受体和调节基因表达:胆汁酸能够结合核受体,如胆酸受体(FXR)和胆固醇X受体(LXR),通过改变基因表达来调节胆固醇和脂质代谢。
胆酸受体的激活可以促进胆汁酸的合成和分泌,从而提高胆固醇的代谢率。
4. 调节肠道菌群:胆汁酸具有抗菌活性,可以通过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和增殖,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
同时,肠道菌群也能够代谢胆汁酸,影响胆汁酸的浓度和组分。
胆汁酸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1. 胆汁替代疗法:某些疾病,如胆汁分泌减少或者胆汁分泌异常,会导致胆汁酸的不足,从而影响脂质的消化和吸收。
通过补充外源性胆汁酸,可以纠正胆汁酸不足,恢复脂质正常的消化和吸收。
2. 胆固醇代谢异常疾病的治疗:某些遗传性胆固醇代谢异常疾病,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胆固醇胆汁分泌缺陷症,常常伴随胆汁酸合成和分泌的异常。
通过调节胆汁酸的合成和分泌,可以影响胆固醇的代谢途径,从而改善胆固醇的水平。
3. 胆红素代谢异常疾病的治疗:胆汁酸在肝脏中可以结合胆红素形成胆红素结合酸,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某些胆红素代谢异常疾病,如胆红素转运蛋白缺陷症,可以通过补充胆汁酸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以小分子为探针研究蛋白PP2Cα和FXR在代谢性疾病中的功能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代谢性疾病是一类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包括糖尿病、肥胖症和脂质代谢紊乱等疾病。
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发生在代谢过程中,因此研究代谢过程中的关键蛋白在疾病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PP2Cα和FXR是代谢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蛋白,已经被证明在代谢性疾病中具有关键作用。
PP2Cα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参与了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包括糖代谢和胰岛素信号通路等。
研究表明,PP2Cα在代谢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抑制胰岛素信号通路促进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的发生。
FXR是一种胆汁酸受体,参与了多种代谢过程的调控,包括胆固醇代谢和脂肪代谢等。
研究表明,FXR在代谢性疾病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调节脂肪酸代谢和脂肪沉积等过程影响脂质代谢,从而影响肥胖和脂质代谢紊乱的发生。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以小分子为探针的方法探究PP2Cα和FXR在代谢性疾病中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探索相关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为代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治疗靶点。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以小分子为探针,研究PP2Cα和FXR在代谢性疾病中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1. 合成一系列PP2Cα和FXR的小分子探针。
本研究将通过已有的化学合成方法合成一系列PP2Cα和FXR的小分子探针,以获得对PP2Cα和FXR的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的探针。
2. 研究小分子探针对PP2Cα和FXR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通过一系列生化实验和细胞实验,研究小分子探针对PP2Cα和FXR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包括蛋白的稳定性、活性、亚细胞定位等方面的影响。
3. 探究PP2Cα和FXR在代谢性疾病中的相互作用。
通过一系列体内实验,研究PP2Cα和FXR在代谢性疾病中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并分析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将对代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治疗靶点。
第三节胆汁酸的代谢一、胆汁与胆汁酸1.胆汁述:胆汁是由肝细胞分泌的一种黄色或棕色液体,通过胆道系统流入胆囊,循总胆管入十二指肠。
2.胆汁分泌量:成人为500~1000ml/d3.肝分泌胆道系统胆囊浓缩(肝胆汁)(胆囊胆汁)4.主要有机成分:胆汁酸盐(含量最高)、多种酶类(如脂肪酶、磷脂酶等)、胆色素、磷脂、脂肪、胆固醇等。
5.主要功能*胆汁酸盐的功能:促进脂质物质的吸收,以及抑制胆汁中胆固醇的析出,防止胆石生成。
*胆汁中酶的功能:消化酶、胆汁中的其他成分多属排泄物二、胆汁酸的代谢※胆汁酸(bile acids)的概念胆汁酸是存在于胆汁中一大类胆烷酸的总称,以钠盐或钾盐的形式存在,即胆汁酸盐,简称胆盐(bile salts)。
述:胆汁酸盐是胆汁的重要成分,在脂类物质消化吸收及调节胆固醇代谢方面起重要的作用。
※胆汁酸的种类⑴按结构分为两类①游离型胆汁酸:包括胆酸、脱氧胆酸、鹅脱氧胆酸、石胆酸;②结合型胆汁酸:主要有甘氨胆酸、牛黄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黄鹅脱氧胆酸。
⑵按来源不同又可将胆汁酸分为两类①初级胆汁酸:指在肝内由胆固醇直接生成的胆汁酸,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及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的结合物;②次级胆汁酸:由初级胆汁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转变而成的,包括脱氧胆酸和石胆酸。
(一)初级胆汁酸的生成述:在肝细胞内由胆固醇生成初级胆汁酸的过程很复杂,需经过许多酶促反应才能完成。
胆固醇转化成胆汁酸是其在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1.部位:肝细胞的胞液和微粒体中2.原料:胆固醇3.限速酶:胆固醇7α-羟化酶述:胆固醇7α-羟化酶受产物-胆汁酸的反馈抑制,维生素C、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等可提高此酶的活性。
此外,甲状腺素可促进肝细胞合成胆汁酸。
4.过程胆固醇(27C)↓7α-羟化酶7α-羟化胆固醇→→初级胆汁酸(24C)↓结合型初级胆汁酸5.临床意义述:口服消胆胺药或进食大量纤维素食物,使肠道胆汁酸重吸收减少,胆汁酸对7α-羟化胆固醇的反馈抑制减弱,有利于肝内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而降低血胆固醇含量。
胆汁酸文献综述1。
1胆汁酸简介胆汁酸(Bileacids)是在肝脏中由胆固醇合成的一类两性甾醇类化合物(Hofmann andHagey2008;Lefebvre etal。
2009),是胆汁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促进日粮中脂质(包括脂溶性维生素及其他非极性物质)的消化吸收,调节机体脂肪代谢上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结构上的差异,胆汁酸可分为游离型和结合型两种。
游离型胆汁酸包括胆酸(Cholicacid)、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鹅脱氧胆酸(Chenodeoxy cholicacid)和少量的石胆酸(Li thochalic acid)。
结合型胆汁酸是由游离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共轭的产物,主要包括甘氨胆酸(Glycocholic acid)、甘氨鹅脱氧胆酸(Glycochenodeoxychol ic acid),牛磺胆酸(Taurocholicacid)及牛磺鹅脱氧胆酸(Taurocheno deoxycholic acid)等(聂青和等,2004)。
根据合成来源的差异,胆汁酸还可分为初级胆汁酸(Primarybileacid)和次级胆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唐胜球等,2009)。
初级胆汁酸是在肝脏中以胆固醇为底物直接合成的胆汁酸,通过胆小管分泌并储存于胆囊。
机体摄食时,缩胆囊素(CCK)刺激胆囊分泌胆汁进入肠腔。
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去共轭、脱羟基等),初级胆汁酸进一步形成次级胆汁酸(Li et al.2013)。
生物种类的差异也使胆汁酸的组成不尽相同.奶牛与鸡分别以胆酸和鹅脱氧胆酸为主,而甲壳动物(如虾、蟹)没有胆囊及胆汁的分泌,也没有胆汁酸.1.2胆汁酸的生理功能1。
2.1促进脂质的消化吸收胆汁酸分子包含亲水极(羟基、羧基)和疏水极(烷基),是一种两亲性分子(Romańsk2007; Kortner et al. 2013).这种两性分子结构使其具有较强的表面活性,成为一种天然的乳化剂,可有效将脂质乳化为脂滴或乳糜微粒,改善不溶于水的物质(如胆固醇)水中的溶解度(Romański 2007)。
胆汁酸受体FXR和TGR5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魏敏;程文芳;平晶;夏露【摘要】Background:The incidence of ulcerative colitis (UC)in developed countrie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which may be related with westernized lifestyle,especially high animal protein and low complex carbohydrate diet. With the increased high fat and meat intake,synthesis and secretion of bile acid in liver is also increased,which may have an impact on the occurrence of UC. Aims: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s of farnesoid X receptor (FXR)and G protein-coupled bile acid receptor 5 (TGR5)in patients with UC. Methods:Thirty patients with active UC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6 at the Affiliated Jiangning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enrolled,and 30 healthy subjects were served as controls. Expressions of FXR and TGR5 were determin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expression of FXR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UC patients (4. 63 ± 2. 07 vs. 6. 91 ± 2. 62,P =0. 00),however,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xpression of TGR5 was foun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6. 70 ± 2. 90 vs. 6. 11 ± 2. 44,P = 0. 40). Expression of FXR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right hemicolon colitis than in left hemicolon colitis (P < 0. 05). Conclusions:There i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FXR in active UC patients,indicating that FXR may have some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UC,however,TGR5 may have no obvious effect in the pathogenesis of UC.%背景:发达国家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可能与西化的生活方式有关,特别是高动物蛋白和低复杂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习惯.随着高脂肪、高肉类摄入的增加,肝脏合成和分泌的胆汁酸相应增加,可能对UC的发生产生影响.目的:观察法尼醇X受体(FXR)、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5(TGR5)在UC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30例活动期UC患者,以3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黏膜中FXR和TGR5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C组FXR表达显著降低(4.63±2.07对6.91±2.62,P=0.00),TGR5表达无明显差异(6.70±2.90对6.11±2.44,P=0.40).右半结肠炎患者的FXR表达显著高于左半结肠炎患者(P<0.05).结论:UC患者结肠黏膜FXR表达明显减少,在UC发病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而TGR5在UC发病中可能无明显作用.【期刊名称】《胃肠病学》【年(卷),期】2017(022)008【总页数】4页(P465-468)【关键词】TGR5;FXR;结肠炎,溃疡性;免疫组织化学【作者】魏敏;程文芳;平晶;夏露【作者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消化科 2110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苏省人民医院消化科;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消化科 211000;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江宁医院消化科 211000【正文语种】中文背景:发达国家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可能与西化的生活方式有关,特别是高动物蛋白和低复杂碳水化合物的饮食习惯。
探究优思弗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效果让我们了解一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它是一种慢性肝病,以胆管炎症和胆管纤维化为特征,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衰竭。
目前,PBC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被认为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PBC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肝移植。
优思弗是一种新型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激活FXR(farnesoidX receptor)来治疗PBC。
FXR是一种核受体,它在调节胆汁酸的合成、代谢和运输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PBC患者中,胆汁酸的代谢异常,导致胆汁酸水平升高,这被认为是促进病情进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通过激活FXR,优思弗可以改善胆汁酸的代谢,从而减缓或逆转病程。
在我对PBC患者的临床观察中,我发现优思弗展现出了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
优思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包括ALT、AST、ALP 等指标的下降,这表明药物能够减轻肝脏的炎症反应,保护肝细胞。
优思弗对患者的胆管病变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能够减轻胆管炎症和纤维化,延缓病情的进展。
优思弗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通过减少黄疸、瘙痒等临床症状,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长期的随访中,我也观察到,使用优思弗的患者肝衰竭的风险相对较低,这表明药物可能对延缓肝硬化的进展具有积极作用。
在深入探究优思弗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治疗效果之前,让我们先对这种疾病的病理机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肝病,其特点是胆管的进行性破坏和纤维化,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
尽管PBC的确切原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在发病机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目前,PBC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对症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而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治疗方法。
优思弗,作为一种创新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FXR (farnesoid X receptor)来调节胆汁酸的合成和代谢。
·小专论·胆汁酸与肝脏脂代谢的研究进展张媛莹 王 广 李 晶△(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20)摘要 在近些年的研究中,对于胆汁酸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许多病理生理过程中存在胆汁酸代谢变化,胆汁酸已成为多种疾病的新型治疗靶点。
其中胆汁酸与肝脏脂代谢密切相关,通过激活法尼酯X受体和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调节脂代谢、糖代谢、炎症反应等,影响多种代谢疾病进展。
本文旨从胆汁酸代谢、肝脏代谢紊乱时的胆汁酸变化、胆汁酸紊乱对肝脏代谢功能的影响等方面对胆汁酸与肝脏脂代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 胆汁酸;肝脏;脂代谢;糖代谢中图分类号 R575;R589;R333 胆汁酸(bileacid,BA)是胆汁的重要成分,在脂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BA既往被认为是消化辅助分子,参与乳化和吸收膳食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Monte等.2009),在胆固醇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的研究发现,BA结构上与甾体激素相似,具有代谢、内分泌和免疫功能多器官交互调控功能(Chavez Talaver等.2017)。
BA的两个主要受体,法尼酯X受体(farnesoidXreceptor,FXR)和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Gprotein coupledreceptor5,TGR5)在体内广泛分布,BA通过其受体激活下游信号影响并调节糖脂代谢及炎性反应等生理/病理过程。
一、胆汁酸代谢(一)胆汁酸的合成和代谢 BA是肝脏胆固醇代谢的终产物,是人体清除胆固醇的主要途径。
因此,BA的合成、转运和排泄对维持胆固醇稳态至关重要,而BA的产生和消除也受胆固醇摄入变化调节(McGlone等.2019)。
由肝细胞直接合成的胆汁酸称为初级胆汁酸,初级BA包括胆酸(cholicacid,CA)和鹅脱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acid,CDCA),其主要通过经典途径和替代途径两种方式合成。
在肝脏,初级BA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生成结合型BA,通过胆盐转出泵(bilesaltexportpump,BSE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ultidrugresistanceassociatedprotein2,MRP2)等转运蛋白分泌到胆小管,并暂时储存于胆囊。
胆汁酸文献综述1.1 胆汁酸简介胆汁酸(Bile acids)是在肝脏中由胆固醇合成的一类两性甾醇类化合物(Hofmann andHagey 2008; Lefebvre et al. 2009),是胆汁的重要构成成分,在促进日粮中脂质(包含脂溶性维生素及其他非极性物资)的消化接收,调节机体脂肪代谢上施展重要感化.依据构造上的差别,胆汁酸可分为游离型和联合型两种.游离型胆汁酸包含胆酸(Cholic acid).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鹅脱氧胆酸(Chenodeoxy cholic acid)和少量的石胆酸(Lithochalic acid).联合型胆汁酸是由游离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共轭的产品,重要包含甘氨胆酸(Glycocholic acid).甘氨鹅脱氧胆酸(Glycochenodeoxycholic acid),牛磺胆酸(Taurocholic acid)及牛磺鹅脱氧胆酸(Taurochenodeoxycholic acid)等(聂青和等,2004).依据合成起源的差别,胆汁酸还可分为初级胆汁酸(Primary bile acid)和次级胆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唐胜球等,2009).初级胆汁酸是在肝脏中以胆固醇为底物直接合成的胆汁酸,经由过程胆小管排泄并储存于胆囊.机体摄食时,缩胆囊素(CCK)刺激胆囊排泄胆汁进入肠腔.在肠道菌群的感化下(去共轭.脱羟基等),初级胆汁酸进一步形成次级胆汁酸(Li et al. 2013).生物种类的差别也使胆汁酸的构成不尽雷同.奶牛与鸡分离以胆酸和鹅脱氧胆酸为主,而甲壳动物(如虾.蟹)没有胆囊及胆汁的排泄,也没有胆汁酸.1.2 胆汁酸的心理功效1.2.1 促进脂质的消化接收胆汁酸分子包含亲水极(羟基.羧基)和疏水极(烷基),是一种两亲性分子(Romańsk2007; Kortner et al. 2013).这种两性分子构造使其具有较强的概况活性,成为一种自然的乳化剂,可有用将脂质乳化为脂滴或乳糜微粒,改良不溶于水的物资(如胆固醇)水中的消融度(Romański 2007).同时,小肠内的脂肪酶原能被胆汁酸激活形成脂肪酶,并联合至甘油三酯(TG)的概况催化脂质的消化运用(刘敬盛等,2010).脂肪被胆汁酸乳化为乳糜微粒还增长了脂肪酶与脂肪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Romański 2007).肠上皮细胞可以辨认胆汁酸,脂肪酶消化脂肪后形成的消化产品与胆汁酸形成复合物进入小肠绒毛膜内,促进脂肪的接收(张春玲等,2006).Bauer 等(2005)以为胆汁酸进步脂肪酶活气的感化可能与经由肝肠轮回后,体内的胆汁排泄及含量增长,从而增长了消化酶的含量有关. 1.2.2 作为旌旗灯号分子调控代谢胆汁酸还可作为旌旗灯号分子,经由过程与胆汁酸受体(如法尼醇X 受体FXR)联合调控代谢.GW4064.INT-747 和 WAY-362450 是 FXR 的特异性激活剂,也能通度日化 FXR 改良非酒精性脂肪肝动物模子的脂质杂乱状态(Watanabe et al. 2004; Zhang et al. 2009; Ciprianiet al. 2010).早在 40 年前即有研讨发明胆汁酸可以调控 TG 代谢,作为治疗胆石病药物的鹅脱氧胆酸却削减了血浆的 TG 含量(Bateson et al. 1978).1.2.3 保肝利胆,进步机体免疫力今朝养殖业抗生素运用泛滥,细菌的抗药性及杀灭细菌后产生的内毒素对动物健康造成轻微影响(曾端等,2002),如急性肝脏养分缺少症.肝脏是动物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在养分物资的消化接收.分化有毒有害物资进程中扮演重要脚色.肝脏受损或病变将导致机体代谢平常,消化接收障碍.日粮中添加胆汁酸可进步机体免疫力,削减其对细菌内毒素的接收(沈同,2002;Poupon et al. 2003),适量的脱氧胆酸能联合内毒素,促进其降解,从而包管机体肝脏健康.除了保肝,胆汁酸还可利胆.药物残留.重金属.内毒素及其他有害物资等均可从胆汁排出体外.脱氧胆酸和熊脱氧胆酸可疏浚胆道,促使肝细胞排泄胆汁,消除胆汁淤积(唐胜球等,2009).胆汁酸还能减缓消化道内食物糜烂发酵,保护消化道健康,预防疾病(Taranto et al. 2006).1.3 胆汁酸.脂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关系胆汁酸不但可作为旌旗灯号分子调节机体内的能量代谢,还有较强的抗菌感化(Kurdi etal. 2006; D'Aldebert et al. 2009; Bajor et al. 2010),能调节机体的肠道微生物区系,克制肠道有害细菌的增殖,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大肠链球菌等(Begley et al. 2005; 刘养清和刘二保, 2002).胆汁酸还可削减肝硬化小鼠回肠末尾的有害细菌数目并下降血浆内毒素程度,从而保持机体健康(刘建强等,2006).刘玉芳等(1998)的抗菌实验发明草鱼胆汁酸明显克制了革兰氏阳性菌的发展.1.4 胆汁酸在养殖业中的运用近况脂肪不但是细胞膜的构成部分,还可促进亲脂性养分物资的接收,为机体供给能量及必须脂肪酸,是一种重要的养分素(Tocher 2010).日粮中合适的脂肪程度能促进机体发展,勤俭蛋白(Du et al. 2005; Wang et al. 2005),但跟着集约化养殖业的成长,为了顺应养殖品种快速发展的临盆性需求,能量较高的合营饲料的运用日益普遍,但运用不当往往造成机体内脂肪的过度蓄积(Du et al. 2005; Borges et al. 2009),轻微影响养殖品种的品德及贸易价值(Dias et al. 1998; Rueda-Jasso et al. 2004).胆汁酸可改良养殖动物的发展机能,促进脂肪的消化接收及其代谢,作为饲料添加剂在畜禽或水产养殖业上广为运用.1.4.1 胆汁酸在畜禽养殖业上的运用近况饲估中添加胆汁酸能进步仔猪对脂肪的消化率和运用率,改良其发展机能.Reinhart等(1988)发明饲估中添加 0.3%的胆汁盐明显进步了断奶仔猪的采食量和体增重,并增长了仔猪对脂肪的摄入量与表不雅接收量.李森等(2003)报导仔猪日粮中添加乳化剂下降了腹泻率,促进发展.日粮中添加乳化剂还有用进步了发展猪对干物资.粗蛋白.脂肪及能量的消化率(艾琴等,2006).胆汁酸也可进步家禽的发展机能和脂肪消化率.胆汁酸预稀释剂明显进步了“817”肉杂鸡的临盆机能.脂肪消化率及经济效益(杨玉芝等,2009).武中会等(2008)发明胆汁酸复合乳化剂明显进步了肉鸡肠道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活气,促进了发展,下降了料肉比,最适添加量为 800 g/吨.秦全忠等(2007)在 AA 肉仔鸡日粮平分离添加 250 mg/kg和500 mg/kg 的脂肪乳化剂,进步了肉仔鸡的发展机能及其对脂肪的消化率.此外,日粮中添加胆汁酸进步了雏鸡对饱和脂肪酸的消化率(Gomez et al. 1976),添加 0.04%的鹅脱氧胆酸明显进步了肉仔鸡对牛油的运用率(Polin et al. 1980).1.4.2 胆汁酸在水产养殖业上的运用近况今朝胆汁酸在水产养殖上的运用研讨重要分散在鱼体的发展机能.饲料消化率.肠道消化酶活气.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指标等方面.颉志刚等(2002)发明胆汁酸促进了虹鳟的发展,下降了其饲料系数.林仕梅等(2003)与谭永刚等(2008)的研讨标明胆汁酸有用进步了异育银鲫的发展速度与饲料转化率,下降了鲫鱼的内脏比,改良了鲫鱼的品德.饲估中添加胆汁酸促进了大菱鲆发展,进步其增重率(李勇等,2006;孙建珍等,2014),孙建珍等(2014)还发明胆汁酸促进了大菱鲆幼鱼对脂肪的消化接收,下降了鱼体组织中的脂肪含量,明显进步了脂肪代谢酶的活气.张玲等(2008)报导胆汁酸进步了鲤鱼的增重率,并下降了鲤鱼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气和溶菌酶含量.军曹鱼上的研讨标明胆汁酸进步了鱼体的发展机能,并下降其体内的脂肪沉积(周书耘等,2010).汪军涛等(2009)在 DL-肉碱复合物基本上添加胆汁酸下降了斑7点叉尾鮰的肥满度和肝体比.胆汁酸还能改良黄尾鰤鱼的发展机能,下降饲料系数(Deshimaru et al. 1982),可明显加强日本鳗鲡(Maita et al. 1996)和牙鲆(Alam et al. 2001)的脂肪酶活性,进而促进脂肪代谢.甲壳动物方面,适量的胆汁酸制剂促进了罗氏沼虾的发展,克制其肌肉脂肪蓄积,促进肌肉蛋白质沉积,改良了罗氏沼虾肌肉品德,同时下降了罗氏沼虾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以及 ALT,AST,乳酸脱氢酶活气(马俊霞等,2008).两栖动物方面,胡田恩等(2015)发明在饲估中添加适量的胆汁酸进步了牛蛙的饲料效力,从而促进牛蛙发展,同时可促进蛙体脂肪代谢,下降机体脂肪沉积,进步牛蛙可食部分比例.然而,胆汁酸作为旌旗灯号分子调控水产动物代谢的研讨还很少见.1.5 草鱼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草食性淡水鱼类,其在中国2014 年的产量达到 538 万吨,占中国淡水养殖鱼类总产量的18.31% (Fishery Bureau of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2015).研讨标明,比拟于多半肉食性鱼类,草鱼对能量的需求及运用才能较弱(Du et al. 2008; Du et al. 2008),日粮合适脂肪程度为 4-5%,饲喂高脂日粮(脂肪程度 6%以上)轻易造成鱼体脂肪过度蓄积(Du et al. 2006),特殊是在肝胰脏(Guoet al. 2015),影响了鱼体健康.肉质品德及贸易价值(Hanley 1991; Dias et al. 1998).胆汁酸在草鱼饲估中的运用已有相干研讨.合适剂量的胆汁酸进步了草鱼血清和肝胰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气,从而加强了草鱼的抗氧化才能(郭永丽等,2009).胆汁酸还可下降草鱼肝胰体比.克制鱼体及肝胰脏中的脂肪蓄积,有用防治脂肪肝(杨敬辉等,2013).然而,外源性添加胆汁酸可否经由过程 FXR 或直接调节草鱼脂肪水解从而下降其脂肪蓄积尚不清晰.胆汁酸促进脂肪的消化接收运用进程中产生的游离脂肪酸也可被肌肉或肝胰脏摄取或运用(王恒,2010).已有研讨发明胆汁酸对罗氏沼虾(王恒,2010)和大菱鲆(孙建珍等,2014)的肌肉脂肪酸构成有明显影响,但对淡水鱼类(如草鱼)的组织脂肪酸构成的影响还未见报导.胆汁酸可否经由过程调节草鱼肠道微生物区系来调控鱼体的脂质代谢也尚属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