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能力定义汇总|吸收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黑体、灰体、漫射体、黑度、吸收率、反射率及穿透率的概
念
x
黑体:黑体是一种完全颜色吸收的物体,它吸收和吸收所有可见光谱内的光线,没有任何光线反射回来,因此它是一种完美的黑色体。
灰体:灰体是一种颜色吸收部分光线,但同时也反射部分光线的物体,所以它只是一种灰色的体。
漫射体:漫射体是指吸收和反射的同时,可以向某个方向放射出大量光线,因此它是一种具有漫射特性的体。
黑度:黑度描述了一种物体的黑色程度,衡量一种物质的黑色程度,它主要是反映了物质在可见光谱内的吸收能力,比如一种物质的吸收率越高,它的黑色程度越高,它的黑度也就越大。
吸收率:吸收率是指一种物质对外界波长之间的能量差的吸收能力,它可以反映物质颜色的明暗程度,吸收率越大,物质越黑,反之物质就越浅。
反射率:反射率是指物质可以反射外界波长之间的能量率,它反映了物质对光的反射能力,反射率越大,物质越亮。
穿透率:穿透率是指一种物质可以把外界的光线穿过物质而进入物质内部的能力,它反映了物质对光的穿透能力,穿透率越大,物质就越透明。
- 1 -。
第27卷第7期2010年4月科技进步与对策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01.27NO.7Apr.2010国外吸收能力模型研究进展徐金发,林枫(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摘要:对国外有关吸收能力的模型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吸收能力模型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吸收能力的内涵、前因变量及其结果进行了阐释,得出这些模型中存在共性,也有差异,指出进一步拓展吸收能力模型构建的方向。
关键词:吸收能力;知识;动态能力;学习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48(2010)07-00153-03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价值创造的基础正在发生改变,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正日益集中于企业内部特质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知识资源…。
知识已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动力驱使企业需要不断的调整、更新和创造新的知识。
吸收能力(absorptivecapacity),作为企业知识基础观的一个分支,被用来分析企业如何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知识创造和应用,已成为近年来日益关注的主题之一。
Lane等陀’在总结前人对吸收能力有关的研究成果时发现,超过2/3的学者在引用Cohen&Levinthal¨1的吸收能力概念时,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讨论吸收能力的维度,对吸收能力模型的应用更是想当然(take.for-granted),忽视了该模型的假定条件以及分析层面等问题,而将其模型直接应用于各种情景。
基于吸收能力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国外吸收能力文献的深入研究,对吸收能力的模型做一个较系统的梳理,以提升对吸收能力的理解和发展。
1吸收能力的概念及模型的提出使用最广泛的吸收能力定义是Cohen和I—evinthal在1990年提出的。
他们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将其定义为企业识别评价(identityandvalue),消化(assimilate)和应用(exploit)gb部新知识的能力。
д
ㅵ⧚ Ḍ 㛑
Ḍ
㛑
图1 组织学习能力与组织创新绩效模型
吸收能力作为组织学习能力的基础,决定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成功与否,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生机。
知识吸收能力有助于组织核心能力的增强,从而使企业的组织绩效提升以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知识吸收能力作为关键调节因素,双向作用于企业的研发投资、信息化建设、人才资源建设和学习型组织构建等问题。
也就是说,组织和个人的经验、技能、修养内涵等知识要素与内部员工的效率、灵活性、工作的创新性密不可分。
从知识吸收到创新,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知识吸收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企业能否实现创新后的跨越,提高了企业的知识储备水平,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企业活力,增加企业在内外环境波动中的风险抵抗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熊义志.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
差距分析:特点、成因及对策[J].管理世界,2000(3):5-17
[2] 茅宁莹.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分析框架
及发展方向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9).
[3] 张愉,綦良群.高新技术产业知识溢
出的作用机理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0(2).
[4] 张韬.基于吸收能力的创新能力与竞争优
势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3). [5] 谢洪明,罗惠玲,王成,李新春.学习、。
吸收实验实验报告1. 了解吸收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吸收实验的操作方法3. 研究不同材料对光的吸收能力的影响实验材料:1. 吸收实验装置(包括光源、光强计、样品台等)2. 不同材料的样品(如纸张、玻璃、塑料等)3. 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 将实验装置搭建好,确保光源和光强计的位置合适、稳定。
2. 选择一个样品材料,将其放置在样品台上。
3. 打开光源,并调整光强计的位置和读数,使得读数在合适的范围内。
4. 记录下光强计的初始读数。
5. 将光源的光照射到待测样品上,保持一定的时间,使其充分吸收光。
6. 关闭光源,记录下光强计的最终读数。
7. 换一块不同材料的样品,重复步骤3-6,直到所有样品都被测试完毕。
实验数据记录:材料初始光强(单位:lx)最终光强(单位:lx)-纸张100 30玻璃100 90塑料100 10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个材料对光的吸收率。
吸收率的定义为:(初始光强-最终光强)/ 初始光强。
根据此公式计算各材料的吸收率如下:纸张的吸收率= (100 - 30) / 100 = 0.7玻璃的吸收率= (100 - 90) / 100 = 0.1塑料的吸收率= (100 - 10) / 100 = 0.9通过比较各材料的吸收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纸张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强,吸收率为0.7,说明纸张对光的吸收较高,而不容易透过光线。
2. 玻璃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弱,吸收率为0.1,说明玻璃对光的吸收较低,大部分光能透过玻璃。
3. 塑料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强,吸收率为0.9,说明塑料对光的吸收较高,不容易透过光线。
实验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材料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
纸张对光的吸收能力较强,玻璃的吸收能力较弱,而塑料的吸收能力较强。
这与材料的物理特性有关,如纸张的纤维结构较为密集,能较好地吸收光线。
而玻璃的特性则使得大部分光线能够透过。
塑料则具有较好的光学透过性能,但也一定程度上吸收光线。
双光子吸收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双光子吸收法是一种用于研究和探索材料和分子结构的前沿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双光子吸收法已成为物理化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手段。
通过该方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物质内部的复杂结构和性质,从而为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双光子吸收法的原理相对复杂,但简单来说,它是利用两个光子同时作用于分子或材料时的吸收现象。
与传统的单光子吸收法不同,双光子吸收法能够提供更高的分辨率和更准确的结果。
其基本原理是两个光子在同时作用于目标物质上时,能量的总和正好等于目标分子的激发能级的能量。
因此,通过测量吸收光的强度和频率,我们可以得到目标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信息。
双光子吸收法在许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材料科学中,它可以用来研究纳米材料的光学和电子性质,以及材料的非线性光学行为。
在化学生物学领域,双光子吸收法可以用于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分子与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
此外,它还被广泛应用于光子学、光催化、光电子学等领域。
然而,双光子吸收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双光子吸收过程的低概率性,它通常需要较高的光强和长的激光脉冲宽度,这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灵活性和可行性。
其次,鉴于双光子吸收法的复杂性和技术要求,研究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实验技能和仪器设备,这也限制了其在广泛领域的推广和应用。
总之,双光子吸收法作为一种先进的研究手段,为我们研究材料和分子结构提供了新的途径和突破口。
通过深入了解其原理和应用领域,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它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如下结构来展开对双光子吸收法的介绍和分析: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其中包括对双光子吸收法的概述,即双光子吸收法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它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
同时,引言部分也会明确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将重点介绍双光子吸收法的原理。
FDI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经济增长FDI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经济增长引言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在全球范围内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种形式的投资不仅可以直接为国家带来经济效益,还能通过技术溢出和吸收能力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本文将详细探讨FDI技术溢出、吸收能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FDI技术溢出的概念与机制FDI技术溢出是指外资企业引入的先进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等,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向本地企业和产业链中传播和扩散的过程。
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溢出通过劳动力流动实现。
外资企业通常在本地建立生产基地并聘用当地工人,这些员工在工作中接触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而在离开外资企业后将其带到其他企业中应用。
2. 通过供应链关系传递技术。
外资企业往往是由一系列供应商和分包商组成的供应链上的重要环节,通过与本地企业合作、技术交流,使得本地企业在供应链中从中学习和吸收到先进的生产技术。
3. 技术溢出通过市场竞争促进。
外资企业的进入会增加市场竞争的强度,迫使本地企业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从而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
二、FDI吸收能力的重要性FDI技术溢出的实现离不开本地企业的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吸收FDI所需的条件和能力。
对FDI吸收能力的提升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1. 技术吸收能力提升对技术溢出的实现至关重要。
只有具备相应的技术吸收能力,本地企业才能更好地吸收并应用外资企业引进的技术和知识,从而实现技术溢出。
2. 促进本地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
FDI的引入可以提供先进的技术、研发资源和市场信息,而本地企业通过吸收和借鉴外资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 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FDI吸收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本地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打破技术壁垒,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进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员工吸收能力量表摘要:1.员工吸收能力量表的定义与重要性2.员工吸收能力量表的组成部分3.如何使用员工吸收能力量表4.员工吸收能力量表的优点与局限性正文:一、员工吸收能力量表的定义与重要性员工吸收能力量表是一种用于衡量员工在组织中吸收、理解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的评估工具。
在知识经济时代,员工的吸收能力对于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评估员工的吸收能力,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员工的学习潜力和适应能力,从而制定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二、员工吸收能力量表的组成部分员工吸收能力量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知识获取能力:衡量员工通过阅读、听讲、观察等方式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知识理解能力:衡量员工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包括对复杂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系统化能力。
3.知识应用能力:衡量员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4.学习动机:衡量员工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包括学习兴趣、学习目标和学习毅力等。
三、如何使用员工吸收能力量表在使用员工吸收能力量表时,企业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确保量表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在选择和使用员工吸收能力量表时,应选择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的量表,以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2.定期进行评估。
企业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吸收能力评估,以便及时了解员工的学习状况,为员工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发展建议。
3.将评估结果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依据。
企业可以根据员工的吸收能力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如选拔、培训、激励和考核等。
四、员工吸收能力量表的优点与局限性员工吸收能力量表的优点包括:1.有助于企业了解员工的学习潜力和适应能力,为员工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建议。
2.有助于企业制定更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3.有助于员工了解自己的学习优势和不足,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然而,员工吸收能力量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1.评估结果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如员工的心理状态、测试环境等。
关。
气体吸收过程是一种热量传递的过程,其吸收能力取决于气体的浓度、温度和压力等因素。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对传热学气体吸收定律进行详细解释。
一、基本概念气体吸收是气体在液相中溶解的过程,通常发生在气体和液体的接触面上。
当气体被液体吸收时,液体的温度会发生变化,同时伴随着热量的传递。
传热学气体吸收定律是描述这一热量传递过程的定律,它揭示了气体吸收能力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定律内容传热学气体吸收定律的基本内容是:在一定条件下,气体吸收过程的能力与气体的浓度、温度和压力的乘积成正比。
这个定律可以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Q=k(c*ΔT),其中Q为吸收能力,k为吸收系数,c*为气体浓度,ΔT为温度变化。
三、影响因素1. 气体浓度:气体浓度是指单位体积内气体的质量或体积。
在吸收过程中,气体的浓度越高,吸收能力越强。
这是因为高浓度的气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更大,从而加快了热量传递的速度。
2. 温度变化:温度变化是指吸收过程中液体温度与气体温度的差值。
温度差越大,热量传递的速度越快,从而增强了吸收能力。
3. 压力:压力对传热学气体吸收定律的影响相对较小。
在一定范围内,压力的变化对吸收能力的影响不大。
然而,在高压力下,气体的流动性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吸收过程的进行。
四、应用场景传热学气体吸收定律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制冷、化工、石油、食品等行业中,都需要通过气体吸收过程来控制温度、压力和浓度等参数。
通过理解和应用传热学气体吸收定律,可以更好地设计、优化和评估气体吸收过程的性能。
五、实际案例以制冷行业为例,制冷剂是制冷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通过吸收热量来降低温度。
在制冷剂循环过程中,会经历气体吸收阶段,即制冷剂从高压气态转化为低压液态,同时释放热量。
此时,传热学气体吸收定律就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制冷剂的浓度、温度和压力等因素的变化,可以调整制冷系统的参数,以达到最佳的制冷效果。
六、总结传热学气体吸收定律是描述气体吸收过程热量传递规律的定律,它揭示了吸收能力与气体的气体吸收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吸收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资源。
(GregoryN.Stock ,
NoelP .Greis ,WilliamA.Fischer )
CohenandLevinthal 认为吸收能力就是企业识别、吸收以及开发环境中的知识的能力。
吸收能力的起源1971年,tilton 在观察半导体行业的时候,提出要具备企业内部技术能力要能够保证这些公司能够迅速的促进吸收最新的技术发展。
1975年evenson 和Kislev 指出接受者自身研发的努力在国际化农业技术传播中的重要性。
1989年从创新和学习的视角来定义吸收能力
CohenandLevinthal ,使用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来代表吸收能力。
但是这种方式被批判把吸收能力当做了一种定量数据资源,而不是一种过程或者能力。
1990年吸收能力把创新和学习的视角从个人扩展到了组织
CohenandLevinthal 认为吸收能力一种评价、消化和应用外部新知识的能力。
1994年,幸运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fortuneFavorsthepreparedfirm
企业的吸收能力不仅是确保公司吸收外部新的知识,而且需要更加准确的未来技术的发展。
投资在吸收能力使得公司更好地预测未来,并利用即将出现的机会。
JoshuaJ.Daspit 和DerrickE.D"Souza 把吸收能力分为获取能力(Acquisitionability )即识别和获取有收益的知识,Assimilationcapability 同化能力,即确保吸收新的知识,Transformationcapability 转换能力,即使得企业把新的知识与内部的知识进行调整、适应以及结合,Exploitationcapability 开发能力,利用开发能力增加企业的附加价值或者重新定义企业价值创造的能力。
基于知识的吸收能力概念吸收能力一词最早出现在Kedia 和Bhagat 对国际技术转移的研究中。
Mowery 和Oxley 在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中谈及吸收能力概念,认为它是由一系列技能组成的,这些技能通常用于处理由外部转移来的隐性知识,以及对引进技术进行改造。
Kim 在一项案例研究中认为,吸收能力是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集合。
VanDenBosch 等认为将吸收能力作为R &D 副产品的观点过于狭窄,考虑到组织结构和整合能力对吸收能力的影响,定义为企业评价消化整合和应用外部知识的能力。
基于关系的吸收能力概念Dyer 和Singh 基于关系视角指出吸收能力是重复的交换过程,能够创造关系租金。
Lane 和Lubatkin 认为吸收能力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他们在组织间层面将相对吸收能力定义为学生企业对从老师企业那里获得的新知识进行评价消化和应用的能力。
基于动态过程的吸收能力概念Zahra 和George 以及Jansen 等从动态能力的角度将吸收能力定义为企业获取消化转换和应用知识以产生组织动态能力的惯例和流程;Todorova 和Durisin 则认为,吸收能力是一系列组织惯例,是企业评价获取消化或转换应用知识的能力;Lane 等以及Lichtenthaler 基于组织学习对吸收能力进行定义,认为吸收能力是企业通过探索式学习转换式学习和开发式学习等一系列过程来应用外部知识的能力。
基于学习的吸收能力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