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记金华的双龙洞(2)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4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赏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我的家乡在浙江金华,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双龙洞。
四月十八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双龙洞。
我们乘着小船进入洞口。
那个洞口很窄,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我和妈妈躺在船上,爸爸和船夫在外面拉绳子,小船慢慢地移动进洞。
我感到头顶上的山石似乎要压下来,吓得不敢抬头看。
幸好,一会儿就进了洞内。
洞内宽广而奇特,各种各样的石笋、石幔、石柱形态各异,像是天然的艺术品。
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条龙形的石钟乳,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它们蜿蜒盘旋在洞顶,栩栩如生,这就是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我们沿着石阶慢慢走,欣赏着洞内的奇景。
洞内还有清澈的地下河,河水凉爽宜人。
最后,我们从另一个洞口出来,结束了这次奇妙的旅程。
《记金华的双龙洞》赏析:这篇课文是叶圣陶先生的游记作品,通过对双龙洞的详细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壮丽。
首先,作者通过生动的场景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如“那个洞口很窄,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我感到头顶上的山石似乎要压下来,吓得不敢抬头看”,这些细节描绘出洞口的狭窄和进入洞内的惊险感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紧张和惊奇。
其次,作者对洞内的景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如“各种各样的石笋、石幔、石柱形态各异,像是天然的艺术品”、“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条龙形的石钟乳,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它们蜿蜒盘旋在洞顶,栩栩如生”,这些形象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想象出洞内的奇异景象,同时也揭示了双龙洞名字的由来。
最后,作者通过对整个旅程的叙述,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的文字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惊叹,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热爱。
总的来说,《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优秀的游记作品,它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同时也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不仅能够让小学生了解和欣赏到自然景观的魅力,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共5篇)第一篇:《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分析: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训练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为了避免第二课时容量过大,路上、外洞我放在第一课时学习,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双龙洞孔隙、内洞的特点,感受溶洞奇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内洞景象。
3、学习作者记叙、表达的方法,渗透游记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抓住重点词句品味;2、有感情朗读;3、展开想象,读写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隙的特点。
学习者分析:因为本班学生年龄小,阅历有限,家境不富裕,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外出旅游的阅历,因此,我在充分阅读的文本的基础上,出示有关双龙溶洞的图片,增加直观感受,并有效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写话、复述课文。
丰富的课件制作,充分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外洞特点:1、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欣赏了沿途和外洞的景色,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过程?(板书:沿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2、泉水是作者的向导,谁能说说它的流经路线?(画泉水)迎着泉水,作者来到外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教学目的:了解双龙洞的游览顺序,景象的奇异。
渗透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能: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
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教学难点:孔隙的描写。
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
齐读课题。
过渡:我们一同随着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
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迎着溪水抬头望去,看!双龙洞到了!二、学习课文。
过渡: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的三、四、五大段,看看我们都随叶老游览了哪些地方?(洞口、外洞、孔隙、内洞)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过渡:这高大的溶洞,景象奇特,我们一起来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1.洞口宽像桥洞(1)指读,读出宽大的感受。
(2)明确学法:洞口这部分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先找出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再把体会读出来。
)过渡: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继续学习。
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
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观呢?2.自学外洞,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
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过渡: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
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
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
快来看看吧!3.看录像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1)自读第四大段,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自以为、没有一处、挤压、稍微、准会)(2)感情朗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类文阅读+同步练习(附答案)17 记金华的双龙洞(类文阅读)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节选)叶圣陶爬爬歇歇直到冰壶洞口,进了洞就得往下走。
工友提着汽油灯在前边引导,我留心脚下,踩稳一脚再挪动一脚,觉得往下走也不比向上爬轻松。
忽然听见水声了,再往下没有多少步,声音就非常之大,好像整个洞里充满了这轰轰的声音,真有逼人的气势。
就看见一挂瀑布从石隙吐出来,吐出来的地方石势突出,所以瀑布全部悬空,上狭下宽,高大约十丈。
身在一个不知道多么大的岩洞里,凭汽油灯的光平视这飞珠溅玉的形象,耳朵里只听见它的轰轰,脸上手上一阵阵地沾着飞来的细水滴,这是平生从未经历的境界,当时的感觉实在难以描述。
再往下走几十级,瀑布就在我们上头,要抬头看了。
这时候看见一幅奇景,好像天蒙蒙亮的辰光正下急雨,千万枝银箭直射而下,天边还留着几点残星。
这个比拟是工友说给我听的,听了他说的,抬头看瀑布,越看越有意味。
这个比拟比较把石钟乳比做狮子和象之类,意境高得多了。
在那个位置上仰望,瀑布正承着洞口射进来的光,所以不须照灯,通体雪亮。
所谓残星,其实是白色石钟乳的反光。
这个瀑布不像一般瀑布,底下没有潭,落到洞底就成伏流,是双龙洞泉水的上源。
1.“飞珠溅玉”的意思是,在文中描写的是的景象。
2.作者说的“这是平生从未经历的境界”指的是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
假如你在这样的境界里,会有怎样的感觉?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吧。
3.阅读选文的第3自然段,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这时作者看瀑布是仰望的。
()(2)“天蒙蒙亮的辰光正下急雨”写出看瀑布的时间是黎明。
()(3)“千万枝银箭”指的是瀑布的水流。
()(4)作者说这个比拟“意境高得多了”是在批评双龙洞。
()4.下面的文字出自徐霞客的游记,从内容看,可以知道描写的是()忽闻水声轰轰,秉炬而下,则洞之中央,一瀑从空中下坠,冰花玉屑,从黑暗处耀成洁彩。
A.双龙洞B.冰壶洞C.双龙洞和冰壶洞5.通过阅读,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参考答案】1.形容水的飞溅犹如珠玉一般冰壶洞里瀑布飞流而下,水珠四溅2.画出:身在一个不知道多么大的岩洞里,凭汽油灯的光平视这飞珠溅玉的形象,耳朵里只听见它的轰轰,脸上手上一阵阵地沾着飞来的细水滴示例:我感觉瀑布似万马奔腾,又像银河决堤。
仿写第十七课记金华的双龙洞《记金华的双龙洞》篇1《记金华的双龙洞》我一直听说金华的双龙洞那是相当的有名,就像那网红打卡点一样,不去看看都感觉自己out了。
那天,我就跟着一群小伙伴踏上了去双龙洞的旅程。
刚出发的时候,我心里那叫一个美啊,就像中了彩票似的,想着那双龙洞肯定超级酷炫。
我们坐着车,一路晃悠晃悠的。
那路边的树啊,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卫兵,刷刷刷地往后跑。
我心里琢磨着,这双龙洞到底是啥样呢?会不会像传说中的有两条巨龙在里面盘踞着?我又觉得也许没那么夸张,可能就是洞的形状像龙吧,谁知道呢?到了地方,首先看到的是那山,哎呀妈呀,那山可真高,高得我仰着头看脖子都酸了。
就好像那山在跟我说:“小子,想看到我的宝藏——双龙洞,可得费点劲儿呢。
”沿着山路走,我都有点气喘吁吁的了,心里想着这看个洞可真不容易啊。
不过走着走着,周围的景色还真不错,那些花花草草像是在跟我招手,欢迎我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
走着走着,就到了洞口。
那洞口看起来有点阴森森的,我心里突然有点发毛,我就问小伙伴:“这洞里不会有啥怪物吧?”小伙伴白了我一眼说:“你可拉倒吧,净想些有的没的。
”我硬着头皮往里走,里面是真黑啊,黑得就像被墨水染过一样。
我就像个盲人似的,只能摸着旁边的石壁慢慢前进。
这时候我就想啊,我这是何苦呢,在家躺着多舒服,跑这儿来遭罪。
可是都走到这儿了,也不能当逃兵啊。
后来,看到了洞里的那些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像仙女,有的像猴子,还真挺神奇的。
我那原本害怕的心也渐渐被好奇取代了。
我在想,大自然可真是个神奇的艺术家啊,怎么就能造出这么些奇妙的东西呢?这双龙洞之旅啊,可真是让我又爱又恨,爱它的神奇,恨它的折腾。
不过总体来说,还算是一次挺有趣的经历呢。
《记金华的双龙洞》篇2《记金华的双龙洞》金华的双龙洞啊,我可是久仰大名,就像追星族知道自己偶像的行程一样,早就想找个机会去探个究竟。
那天,天气还不错,我就一个人哼哧哼哧地朝着双龙洞出发了。
路上啊,我就在想,这双龙洞是不是真像别人说的那么神乎其神呢?也许啊,这都是大家吹出来的,我这一去要是发现也就那样,岂不是白跑一趟?可又觉得吧,要是真错过了这么个好地方,那可就亏大了,就像到了美食街却没吃到招牌菜一样。
金华双龙洞游记作文金华双龙洞游记作文(通用44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华双龙洞游记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华双龙洞游记作文篇1上个周末自己给自己放假,不过还是经过同意,才是带着阿诚和同学一起去了金华双龙洞,说真的小时候读叶圣陶的这篇文章时,就想如果哪一天能去那里一游真是不错啊。
好几年前有经过金华转车,可是学生时代的我们根本不敢拿着父母省吃简用的钱去游玩的,自然而然一搁再搁了,这次想想冬天还没肆虐之前,赶紧去吧!于是就星期五出发,出发啦!一路上还可以啊,车上不是很挤,到金华已是10:30分了,同学早已在等啦。
真的挺高兴的,小学的同学,十几年没有见面啦。
以前还是小孩子,现在都已成家立业了。
想想时间过得真是太快了。
趁现在还年轻要好好的抓住机会博一博,此时不博更待何时呢!也像同学所说,现在要抓住青春的尾巴,让自己过得开心过得充实一点。
第二天一早就上风景区了,路上的风景也不错,沿途和山上的树叶被秋霜已打成红红的,煞是好看,到了景区,先从双龙洞出发,经过冰壶洞。
经过好长的路程,我们到了最高的溶洞,仙瀑洞。
最险的应是这个洞了,里面好几个地方是垂直的铁梯,还有一个地方是360度旋转梯。
25层楼那么高的瀑布倾泻而下,挺雄伟状观的。
出来之后,我们没有去爬有一千多个台阶的朝真洞了,直接去了桃源洞,最后的景点是双龙古煲,这个景点真的很不错,可是我难以用我的简陋的言语表达了。
我们还是听一下导游是怎么介绍的。
金华双龙洞游记作文篇25月1日,爸爸妈妈带我来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
我们坐车来到山脚下,上山的游客排着的队伍很长,犹如一条长龙,盘卧在山上,向山顶慢慢蠕动。
路边有溪流,溪流顺着山势一路向下流。
我们足足排了两个小时的队伍才到洞口。
洞口很宽敞,约有八九米高,20多米宽。
如果要在里面造个操场,一定不觉得拥挤,因为它是那么大,那么宽广。
游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文【通用8篇】记得我快要上学的那年夏天,爸爸第一次带我到黄龙洞去游玩,我高兴极了。
一进黄龙洞的大门,我连水池中盛开的小睡莲都顾不上看,就一口气跑到水潭边寻找黄龙。
可龙头怎么也找不到,急得我缠着爸爸直问:“黄龙怎么不见了?是不是飞走了?它飞到哪里去了?”爸爸轻轻地抚摸着我的头,喃喃地说:“前些年,黄龙被一些坏人‘撵’走了。
”爸爸指着汗流浃背的园林工人,高兴地说:“别急,你看,工人叔叔不是正在整修园林迎接黄龙回来吗?”第二年春天,我们全家登上初阳台,绕过紫云山,又一次来到黄龙洞。
走过几十级新台阶,啊!眼前红嫣嫣的一片,是杜鹃花来迎接我们了。
穿过层层叠叠的假山,我一眼就看见了黄色的龙头,高兴得又蹦又跳,惊喜地喊着:“黄龙回来了!黄龙回来了!”清水潭边,游玩的人可多啦!有年老的、有年少的,有杭州本地游客,也有许多外地游客。
叔叔阿姨们拿着照相机,忙着在龙头下留影,一张张脸笑得像开了花。
我把龙头仔细地看了又看,黄龙头上长着一对美丽的龙角,嘴边翘着两根龙须,瞪着一双乌黑发亮的大龙眼,咧开龙嘴,一股清泉源源流出。
我跑到桥上,捧起清泉一尝,甜滋滋的,真清凉啊。
今年中秋,我们全家第三次游览黄龙洞。
我们漫步走进了油漆一新的大门,石径两旁是茂密的竹林。
忽然,妹妹叫起来:“姐姐,快看龙!”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原来墙窗上残缺不全的梅花鹿不见了,已变成了一条条龙。
我和妹妹跑进花窗,一条一条地数过去,嗨!一共有九条龙!有的像在空中腾飞,张牙舞爪,有的像小淘气一样,在玩耍火球;还有的就像《哪吒闹海》中的海龙王在喷水……雕塑工人用勤劳灵巧的双手,把一条条龙装扮得栩栩如生,给黄龙洞增添了神话般的特色……出了方竹园,一眼就看到不停喷水的大龙头。
龙头的右边新修了一个亭子,叫“鹤止亭”。
亭顶上,伫立着一只美丽的仙鹤。
它好像刚从远处飞来,静听着黄龙唱歌、吟诗。
凉爽的秋风送来了一阵阵扑鼻的桂花香,夕阳透过树林,给龙头、绿水潭、假山、亭台和一群群游人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彩。
四年级下语文第十七课《记金华的双龙洞》知识点+同步练习知识点:一、相关资料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8公里,坐落在海拔350-45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
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内洞与外洞仅相隔5米,有一块巨大石屏相隔,仅留长10米,宽3米多的地下河水道。
水道水面离地下河顶灰岩仅有0.30米左右的间隙,进内洞须仰卧小舟而入。
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
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的中心,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与象征。
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
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
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平方米。
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品《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二、多音字转zhuàn 绕一转zhuǎn 转弯调diào 调子tiáo 调节三、词语杜鹃移动额角登陆石钟乳石笋气势聚集拥挤心情脚跟昏暗挤压宽广观赏浙江罗列窄小浓郁肩膀臀部变化多端源泉四、词语解释盘曲而上: 曲折环绕地向上走。
本文指公路在山中盘旋地绕着圈儿通向山上。
明艳:鲜艳明丽。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
气势:本文形容山高大雄伟的样子。
一团漆黑: 形容光线非常暗。
蜿蜒:弯弯曲曲延伸的样子。
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
五、教材解读: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游双龙洞的顺序,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游览的先后顺序2.“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排比。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与反思第1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
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本课是一篇游记,在写作顺序及语言的运用上是一大特色,也是学生学习的好范本。
教学本课时,抓住“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这一语文要素,帮助学生感悟游记的特点,掌握写作的方法。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能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所以,教学时采用“以读促学,读写结合”的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溶洞的景观,金华双龙洞的。
2.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溶洞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景色优美,你们瞧!2.课件出示祖国的山川。
(例如:西湖、庐山瀑布、黄山、洞庭湖等。
) 3.看图交流诗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祖国山川美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情境导入,质疑激趣1.导语:大自然是一位神奇的雕塑大师,它鬼斧神工,不仅在地面上向人们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作品,而且在地下也展示出奇妙的景观。
【五年级】记金华的双龙洞金华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许多著名的景点。
双龙洞是金华市最有特色的景点之一。
双龙洞位于金华市金东区,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石灰岩溶洞。
因为洞内有两条龙形石柱,所以得名双龙洞。
双龙洞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地方。
洞外的景色非常美丽,四周环山,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宜人。
进入洞内,顿时有一种进入了童话世界的感觉。
洞内温度适宜,四周黑暗一片。
只有挂在洞顶的灯光照亮了前方的道路,使人不至于迷失方向。
洞内潮湿而凉爽,有着浓厚的青苔气息。
时不时传来的滴水声,让人感到神秘而又安静。
在双龙洞内,有许多奇异的石笋和钟乳石。
这些形态各异的石笋或直立如剑,或绕旋如炮,或若花鸟虫鱼。
钟乳石则是从地壳上垂直下垂或倾斜向上生长的石柱。
钟乳石晶莹剔透,宛如一个个仙子,在灯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美丽动人。
在双龙洞中,还有一处很有名的景点,就是“百年卧佛”。
这是一个巨大的岩石,形状像一个躺在地上睡觉的佛像。
据说,这个“百年卧佛”已经存在了几百年了,非常有历史价值。
所以,每次来双龙洞的游客都会特地去参观一下这个“百年卧佛”。
双龙洞还有一处非常壮观的景观,就是“百丈飞瀑”。
这是一个高达百米的瀑布,水势非常汹涌,仿佛一条巨龙从山上腾空而下,气势磅礴。
每到夏天,气温升高,游客最多的时候,这里便成了人们逃避炎热的好去处。
瀑布前有一个石洞,石洞四周有着蓝色的晶莹石柱,水珠从石柱上滑落,形成一道道浑厚的水帘,令人陶醉其中。
来到双龙洞,游客可以参观游玩,这里还有一个集美食、购物、休闲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景区,为游客提供了很好的娱乐休闲场所。
双龙洞是金华市一个非常美丽而有特色的景点,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
无论是洞外的美景,还是洞内的奇异景观,都让人流连忘返。
无论是来游玩还是来休闲,双龙洞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希望更多的人能来到双龙洞,欣赏这个美妙的自然奇迹。
部编版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及赏析《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我的故乡在浙江金华,那里有一个名胜古迹——双龙洞。
四月十六日,我和朋友们一起去了双龙洞。
我们乘着小船进入洞口。
那个洞口很窄,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拉绳子,船就进去了,出来时也是这样。
进了洞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大的石厅,高高的石顶上垂挂着许多钟乳石和石笋,形状各异,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有的像莲花,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再往里走,就到了双龙洞的核心部分。
这里有两条巨大的石龙,一条仰头向上,一条低头向下,仿佛在守护着这个神秘的洞穴。
这两条石龙栩栩如生,令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双龙洞深处还有许多其他的奇观,比如“仙女散花”、“猴子捞月”等,每一个景观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故事。
参观完双龙洞,我深深被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所震撼。
我想,这就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并保护好这些自然遗产。
赏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部编版小学语文的一篇游记类课文,作者通过生动、细致的描绘,展现了双龙洞的独特风貌和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的兴奋和惊奇。
作者对双龙洞的描述既有宏观的全景展示,又有微观的细节刻画,使得双龙洞的形象鲜明而立体。
在文章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静态的石头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
例如,将钟乳石和石笋比喻为狮子、大象和莲花,既形象又富有艺术感染力。
此外,课文还融入了一些民间传说和故事,如“仙女散花”、“猴子捞月”等,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
总的来说,《记金华的双龙洞》不仅是一篇描绘自然风光的优美散文,也是一篇启发人们珍爱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教育性文章。
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学生们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还能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爱护之情。
游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文【范文6篇】暑假,我和妈妈游览了张家界的黄龙洞。
那里真是景色各异,美不胜收。
刚来到洞口,一阵凉气扑面而来,与洞外炎热的天气形成鲜明对比。
洞内一团漆黑,只见墙角按装着五颜六色的观景灯默默地散发着幽光。
洞内两侧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好像披上了一层淡淡的黄纱,朦朦胧胧,若隐若现,透出一股新奇的神秘。
大大小小的石钟乳和石笋,有的像小龙女,有:的像松树,有的像老鹰……顺着台阶往里走,地势不平,一会儿高,一会儿低,落差高达几十米,非常险。
每个人都心惊胆战,双手扶着栏杆慢慢往上登。
这时一根又细又高的石笋映入我们的眼帘,它就是黄龙洞的标志性的景点“定海神针”.至今有20万年的历史了,而且以0.1毫米的速度继续生长呢!往前走,又一个非常熟悉的身影“孙悟空”,高踞在一块岩石上,摆出一副想要腾云驾雾的姿势。
它的身旁簇拥着一群小猕猴,,它们个个手捧蟠桃,争先恐后的那副虔诚模样,真令人发笑。
再往前走,在我们的前方,山顶上飞泻下来的水珠,洒落在四处,在灯光的照耀下,仿佛是从银河飘落下来的一颗颗珍珠。
游客们啧啧称奇,纷纷拿起相机在这里拍照留影。
当台阶走到尽头时,眼前出现了一条地下河。
河水又宽又深,河岸边一字排开几十条供游人游览乘坐的船,我们上了船,沿着河水曲折的河道开去,两岸景象十分壮观,洞内十分安静,人们都默默不作声,原来他们都被眼前的自然奇观所震撼了!朦胧的石笋,美丽的龙女,滑稽的猴群,加上飘飘洒洒的小精灵——水珠……让我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黄龙洞位于栖霞岭北麓,曙光路南。
相传南宋淳佑年间江西黄龙山高僧慧开来此建寺,后改为道观,是南宋都城祀龙祈雨之所。
黄龙洞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寺观园林。
它背倚山林,巧妙地利用天然洞景将溪泉、池潭、洞壑、亭轩、寺观、林木、叠石等和-谐地糅和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古木交柯、黄龙吐翠、清净幽雅的游览胜地。
园内丛篁交翠,有方竹、龟竹、琴丝竹等十几种珍稀品种,是赏竹的一处佳地,“黄龙吐翠”为西湖新十景之一。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在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2、了解一些句子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3、学习抓住特点定景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孔隙窄小”和洞内景物“有点像……”三、教学模式读读想想议议练练四、教学准备电教片、投影仪、小黑板五、教学过程(一)、复习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二)、学习二——五段1、自由朗读二、三、四、五段,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2、小小组交流3、大组交流第三段:外洞1、外洞洞口有什么特点?(拱形、宽)作者是怎样写的?(比喻)2、理解词“突兀森郁”3、这节最后一句写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写泉水,这条水线串联全文。
与下一小节紧密相连)4、齐读第二段。
第四段:从外洞进入内洞1、默读第四段。
2、口述作者怎样进入内洞?出示电教片,抽动片演示。
3、这小节共九句话,每句写什么?注意各句之间的联系。
4、孔隙有什么特点?(窄:只能容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矮:小般进出靠工人拉,人卧在船内;险:左右和上方的石头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5、指导读好句子。
第五段:内洞1、默读思考:内洞有什么特点?(黑、奇、大)2、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黑、奇、大的句子。
3、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为什么说有点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4、看电教片:认识石钟乳、石笋。
小结:双龙洞无论是外洞、孔隙、内洞景色各异,都值得观赏,这是全文的中心。
(三)、质疑1、第三小节似乎和题目不符。
(这小节写溪水的样子、流速、声音,它是串联全文的另一线索)2、用直线划出文中水线的句子。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师提示:叶老出洞后又沿着溪水拾贝而上,去玩赏上洞——冰湖洞去了。
(六)、作业(见教室下发资料)附板书设计:记金华的双龙洞映山红、油桐(白)、砂土(粉红)、新绿(或浓或淡)路上溪流(宽窄缓急)溪声(变换调子)高、突兀森郁洞口宽、像桥洞外洞仿佛大会堂……或是……热爱大自然(观察抓住特点)窄容得下两人孔隙矮贴险挤、压、撞、擦黑一团漆黑、昏暗内洞奇双龙、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有十来进房子大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原文4月14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
公路盘曲而上。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
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
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
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
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
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单元一
主备
人李宝升
执教
人
李宝升
课
时课时课题4、记金华的双龙洞(2)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1、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要点重点: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
准备
课件
教学预案个性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
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
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
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
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
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
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
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
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A、组织: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
下面,我们先按课堂小组开展讨论,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欢的?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4)乘船感觉(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
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
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
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理解进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
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
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过渡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课上到
这儿就结束了。
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山路────外洞────孔隙────内洞────出洞﹙高、大、宽﹚﹙低、矮、窄、小﹚﹙黑、美、大﹚
评价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