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认知方式的比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54.57 KB
- 文档页数:4
儿童听力语言障碍认识理念不同的模式与分类汇报人:日期:•儿童听力语言障碍的基本概念•儿童听力语言障碍的认识理念•儿童听力语言障碍的干预模式目录•儿童听力语言障碍的分类与支持策略•儿童听力语言障碍的未来展望01儿童听力语言障碍的基本概念儿童听力语言障碍是指由于听觉系统或语言中枢发育异常、损伤等原因导致的听力或语言障碍,影响儿童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儿童听力语言障碍通常表现为对声音的反应不敏感、语言发展迟缓、发音不准确、口齿不清等症状,对儿童的学习、社交和心理发展造成影响。
定义与特征特征定义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等不同程度的听力语言障碍。
按障碍程度分类传导性听力障碍、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混合性听力障碍等不同性质的听力障碍以及特定语言障碍等。
按障碍性质分类遗传因素感染与疾病耳部结构异常环境因素01020304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等遗传因素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听力语言障碍。
孕期感染、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等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听力语言障碍。
耳部结构异常如耳道闭锁、中耳炎等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听力语言障碍。
长期处于噪音环境、药物或化学物质暴露等环境因素也可能导致儿童出现听力语言障碍。
02儿童听力语言障碍的认识理念以医学诊断和干预为核心详细描述传统模式主要关注听力语言障碍的医学诊断和干预,强调通过医学手段来改善或纠正障碍。
这种模式注重病理和症状,治疗目标以恢复或补偿生理功能为主。
以生物医学研究为基础详细描述医学模式强调生物医学研究在听力语言障碍认识中的重要性,关注障碍的生理和病理机制,以及相应的医学治疗手段。
这种模式注重科学实证和医学证据。
社会模式总结词以社会文化因素为考量详细描述社会模式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听力语言障碍中的作用,关注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个体差异对障碍的影响。
这种模式注重社会支持和环境适应,提倡多元化的评估和干预手段。
生态模式总结词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详细描述生态模式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将听力语言障碍置于个体、家庭、社区和更大范围的生态系统之中,强调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特殊教育学——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从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特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哪些教育的需要,为第三节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认知特点(一)感知觉特点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听觉损失,所以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我们从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视觉的优势地位以及缺陷补偿三个方面来了解听觉障碍儿童感知觉特点。
1、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一是指我们在综合运用各种感官来加工信息时,由于缺少听觉的参与而使信息变得不完整,例如,看电影的过程;二是指单独用听觉来加工时,及时佩戴助听设备,所获得的信息也是支离破碎的。
因此运用其他感官(尤其是视觉)进行补偿就变得迫切和必要了。
2、视觉的优势地位由于听觉上的障碍,聋生的眼睛就成为最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感觉器官。
研究表明,听觉障碍儿童观察敏锐,辨别细小物体或远处物体的技能高于听觉健全的同龄幼儿。
国外也有研究表明:聋童在一年级时,视觉反应速度比正常儿童慢,但到了三年级,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与正常儿童的差距缩小了,到了六年级时,聋童的视觉反应速度甚至超过正常儿童。
3、缺陷补偿听觉损伤影响儿童的语言发展,而缺陷补偿可以帮助聋童发展语言。
例如在早期语言康复训练中,通过眼睛观察说话者发音时口形和舌位的变化,利用触觉和动觉感知发音时是否送气、声带是否振动。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情景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活动参与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
但是,视觉等其他感官对听觉缺陷的补偿作用还是有限度的,不能完全取代听觉。
因此,在缺陷补偿的同时,不能忽视听觉障碍学生听觉技能的培养。
(二)注意的特点什么是注意,以及注意的分类在上一章中已介绍,本章不再赘述。
注意,特别是有意注意是开展一切认识活动的前提。
但是在整个学龄期,听力障碍儿童注意的两个方面的发展都比正常儿童缓慢,且无意注意占优势。
鲜明的颜色、生动的形象、突然出现的事物和有明显变化的事物都会引起听觉障碍儿童的无意注意。
为了培养听力障碍儿童的有意注意,使其能更集中的参与到康复、训练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具和活动场所的新颖性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课堂、学习、活动变成一件有兴趣的事情,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逐渐培养有意注意。
以“学龄自闭症儿童的听理解水平与普通儿童的对比研究”
文章提纲
文章提纲如下:
一、引言
-引出学龄自闭症儿童听力理解能力问题
-阐述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二、文献综述
-回顾过去相关文献,探讨学龄自闭症儿童听力理解能力方面的研究现状
-对已有研究进行总结和归纳,理清研究领域中的现有问题和盲点
三、研究设计
-解释研究的设计方案和方法
-详述进一步探究学龄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听理解的差异的研究计划,并明确采用的研究工具和评价方法
四、预计结果和讨论
-预期实验结果,包括理论和实际意义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讨论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实际意
义及未来研究方向
-探讨学龄自闭症儿童听力理解水平提升的策略和方法,给出启示和具体建议
五、结论
-确定研究结论
-强调研究的贡献和意义
-提出研究的局限和未来还需要探究的问题
以上是一个初步的提纲,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适当调整和更改。
低龄听障儿童语言与思维浅析随着先天性听障儿童筛查与康复的日益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低龄听障儿童得到了早期干预的机会。
然而,这些婴幼儿由于在发育过程中遭遇听觉障碍的影响,面临着诸多语言和认知方面的困难。
本文将就低龄听障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干预方法。
首先,就语言发展方面而言,低龄听障儿童往往存在以下问题:1. 能力受限:由于听觉障碍导致其无法获取正常的语音输入,因此低龄听障儿童的语音能力通常比正常儿童较弱,而且还容易出现语音残缺或混淆的情况。
2. 词汇量缩小:听障儿童往往由于无法接触到周围的语言环境而导致词汇量的缩小。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3. 句子结构错误:低龄听障儿童在学习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方面也常常表现出明显的困难。
比如,在处理长句子和复杂的从句结构时,他们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1. 空间认知能力差:听障儿童对空间信息的处理能力较弱,比如无法识别方向、位置或空间顺序等。
2. 社交行为受限:听障儿童由于无法有效地沟通交流,与正常儿童相比,其社交行为往往比较被动和被动。
3. 学习兴趣不高:由于语言和认知方面的困难,听障儿童常常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无趣和无助。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方法:1. 通过利用可视化和图像化的手段帮助低龄听障儿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语音输入。
比如,可以使用图画或图片来帮助他们理解词汇意义,或者使用语音合成器来改善语音输入的质量。
2. 利用语言启发游戏等拓展词汇。
通过多种游戏、互动故事等方式拓展词汇,让孩子们在认知中获得新的词语。
3. 以实际情景为背景,帮助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结构和语法规则。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孩子们在实际情景中感受结构与语法。
4. 建立良好的家庭互动及社交环境。
孩子们通过家庭和社交环境的学习和交流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高社交行为。
总之,对低龄听障儿童的语言和认知发展进行有效的干预对他们的未来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听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篇章阅读理解对比研究
听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篇章阅读理解对比研究
目的探究听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在篇章阅读理解的差异.方法以3(被试类别)×4(阅读提示策略)混合实验设计比较听力障碍儿童与正常小学4、6年级儿童共36人在4种策略提示阅读下的阅读理解指标.结果阅读成绩上类别主效应显著,P<0.001;阅读提示策略主效应显著,P<0.05;阅读时间、阅读速度上被试类别主效应不显著,阅读提示策略主效应分别为显著、不显著;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结论听力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阅读在4种阅读提示策略上有相同变化趋势;提纲阅读提示策略有助于听力障碍儿童阅读理解.
作者:邢丹董冶Xing Dan Dong Ye 作者单位:邢丹,Xing Dan(中国.鞍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114005)
董冶,Dong Ye(大连市盲聋哑学校)
刊名: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ISTIC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年,卷(期):2006 14(3) 分类号:B84 关键词:相同变化趋势3×4混合实验设计听力障碍篇章阅读理解。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4):266~274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66收稿日期:2008-10-15*本研究得到2007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07SJD880062指导项目、河海大学人文社科基金2084/407008重点项目和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ZZJ026重点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陈友庆,男,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教授。
Email:clhcyq@ 。
1前言目前,心理理论的研究大多是探讨儿童对信念的理解及其与行为间关系的认识。
“信念”是指“人们关于世界的心理状态或态度,是指人们关于某事或某物是正确的思想”[1]。
从信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看,信念是对外部世界的表征。
所以,信念对世界的表征可能是正确的(如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如认为地球是平面的)。
虽然心理理论领域的研究者们较为一致地把达到对“错误信念”的理解作为儿童拥有心理理论的主要标志,但是,儿童信念认知的发展不光有对错误信念的认知,对正确信念的认知也应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只有这两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才能体现心理理论整体性发展的特点。
因此,分析儿童对自己及他人正确信念的认知,能更好地探讨心理理论发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有研究认为,3岁儿童理解正确信念比错误信念更容易[2]。
对信念的认知,除了包括正确信念与错误信念外,还应该有自我信念与他人信念这两个更细致的内容。
因为心理理论是指儿童对他人或自己心理状态的理解和归因,以及对其相关行为的预测[3]。
儿童在归因他人心理状态的同时也洞察了自我的信念、情感和知识。
模拟论认为,儿童首先是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一个了解,然后在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时通过自己的心理状态来进行模拟[4]。
Hogrefe等人认为[5],儿童对心理状态的认知有三个阶段:首先,儿童完全自我中心,不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然后,儿童进入了一个过渡性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们能够区分他人看到的或知道的以及没有看到的或不知道的,但是当需要他们具体化他人的所见或所想时又趋于自我中心化;最后,他们逐渐能够明确他人的观点或信念。
听障儿童和普通儿童时序、时距认知的比较研究时间是线性的且不可逆转的,是人类感兴趣的研究领域之一。
对时间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时间知觉方面。
时间知觉的研究主要有时点、时序、时距三方面,其中对时序、时距认知的研究向来是研究者们的主要焦点。
在时序、时距认知的研究中,早期主要是以行为理论为基础的研究,随着信息加工和认知论的成熟,时序、时距的研究才得以向多元化发展。
上个世纪末,随着脑电技术的发展,学者们能够从脑神经机制方面进一步探讨时序、时距认知。
在长期的研究中,时序、时距研究得到快速的发展,并已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
但时序、时距认知研究更多是针对普通儿童或成年人,对于特殊群体,尤其是特殊儿童的研究,目前还是较少,将听障儿童和普通儿童时序、时距认知作横向比较的更是少之甚少。
听障儿童与普通儿童的智力水平相似,二者主要的差异在于是否具有听觉通道,而听觉通道的缺失是否会影响其认知,尤其是时序、时距认知。
本研究将比较听障儿童和普通儿童的时序、时距认知,旨在填补此方面研究上的不足,并对时序认知的影响因素(刺激类型、位置)、时距认知的影响因素(时距类型)进行了分析。
此外,还对听障儿童视觉信息的搜索、捕捉能力稍作探析,为发展听障儿童视觉潜能机制提供一定的建议。
本研究通过比较50名听障儿童与54名普通儿童的时序记忆、时距估计,得到以下结果和结论:(1)在时序记忆的总任务中,听障儿童的时序认知能力落后于普通儿童,即缺失听觉通道信息,会对听障儿童时序认知能力造成消极的影响。
(2)在三种不同刺激类型的时序认知中,听障儿童成绩从高到低的排序是汉字、图片和数字,普通儿童的成绩排序则是数字、汉字和图片,即刺激类型会影响儿童的时序认知结果。
(3)在时序记忆时,听障儿童是第一、第二个位置的成绩最好,第六个位置的成绩最差,且随着位置的后移成绩呈现下降趋势;普通儿童的成绩会随着六个位置的后移呈现波浪形趋势,且两类被试均存在显著首因效应,不具有近因效应;即刺激物、位置均会影响儿童的时序认知结果,且对听障儿童的影响比普通儿童更大。
35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总第42期听力障碍儿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听力严重受损或丧失,以致听不清或听不到声音,不能通过自然声音符号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儿童[1]。
一般认为听力语言的缺失会影响聋儿的社会交往及认知功能发育。
与听力正常儿童相比,听障儿童是否有不同的认知途径和特有的认知特征? 影响听障儿童认知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这些是医学、教育、心理等各学科共同关心的问题。
1 认知的概念认知能力指个体了解与认识世界的一系列心智活动,是人们成功完成社会职能最重要的心理过程,包括记忆、语言、思维、动作、知觉、注意和社会学习能力等多种因子[2],是构成智力活动的基础。
认知的基础是感觉和知觉,核心是抽象思维,是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事物之间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以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
2 听障儿童认知研究的历史回顾上世纪50年代开始,众多学者对听障儿童认知特点及发展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
Oleron的研究率先发现,语言并不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3]。
Furth报道了他用非语言的方法所做的一系列皮亚杰认知任务的实验,结果显示聋童的认知发展可能滞后于听力正常儿童2年而不是6年[4]。
随后Rittenhouse和Spiro探讨了聋童语言与认知发展的关系,他们比较了36名听力正常儿童(4~16岁)、40名听力残疾儿童(7~19岁,其中16名寄宿于特殊学校,24名随班就读)的体积和重量的守衡能力。
研究发现,只有16名寄宿听力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与正常儿童之间有显著的差异,而随班就读的听力残疾儿童的认知能力与听力正常儿童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差别,说明语言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认知的发展。
Rittenhouse、Morreau及Iran等人的比较研究也得出了上述结论,证明在高级认知能力方面,聋人与听力正常人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5]。
早期对听力残疾儿童认知问题的研究基本上采用的是皮亚杰的实验模式,着重探讨分类、守衡、语言等方面的认知能力。
4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词汇记忆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在进行4岁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词汇记忆测试时,可能会发现一些差异和相似之处。
以下是可能的比较分析:
1.听障儿童可能在听觉方面表现较差,因此在词汇的听力记忆方面可能会有一些困难,相比之下健听儿童可能会在这方面表现更好。
2.由于听障儿童通常依赖视觉和其他感官来补偿听觉缺陷,他们可能在视觉记忆方面表现更好。
因此,在词汇的视觉记忆方面,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可能会表现相似或者听障儿童表现更好。
3.听障儿童可能在口语和语言能力方面有一定的延迟,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语言记忆和语义记忆能力。
因此,在词汇的口语和语言记忆方面,听障儿童可能会表现较差,而健听儿童可能会表现更好。
综上所述,在进行词汇记忆测试时,需要考虑到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在听觉、视觉、口语和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便有效地比较他们在词汇记忆方面的表现。
同时,也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
聋童与正常儿童对假装表征、模仿性假装和欺骗性假装的认识摘要本研究认为,对假装的认识包含理解假装表征、模仿性假装和欺骗性假装。
选取了86名3-5岁的学前儿童和122名3-12岁的聋童,考察他们对假装上述内容的认知情况及差异。
结果表明:(1)当假装任务中涉及的事物特征不符合儿童经验时,9岁前的聋童和正常学前儿童难以理解假装表征和模仿性假装。
反之若符合儿童的经验,大部分3岁正常儿童及7岁聋童就能正确理解上述内容;(2)5岁正常儿童和7岁聋童已能正确理解欺骗性假装,这比他们在同样情境下理解假装的表征和模仿性假装的年龄要迟。
(3)聋童理解假装问题要比正常儿童滞后2-4年,但他们正确理解这些问题的年龄起点及达到的程度与正常儿童可能是一致的,而且发展的趋势也是相似的。
(4)手语聋童理解假装问题的成绩好于口语聋童,那些父母会手语或父母是聋人的聋童的成绩好于其他聋童。
本研究的结论是:低龄正常儿童和聋童还难以真正理解假装表征;聋童对假装的认识LL,q:常儿童滞后2.4年,但发展趋势相似;聋童自身的手语水平及其父母的手语水平是影响他们理解假装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聋童,学前儿童,假装,心理表征,心理理论。
1引言对儿童假装的研究,反映了心理理论研究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对经典错误信念任务研究结论的一些质疑。
有研究者认为,儿童早期的假装活动反映了他们已经能够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因此可以说,假装是儿童心理理论的起源(Leslie,1994)。
假装本身包括心理和行为两个方面。
儿童对假装的认知可能与其心理理解能力有关,即把假装看成心理的(例如掩盖、欺骗);也可能把假装看成与心理理解能力无关,是行为的(例如模仿性扮演),儿童的假装游戏(pretend play)应该属于此类。
假装游戏是儿童喜爱的一种有意识的、但不含欺骗目的的游戏形式(倪伟,2014)。
研究者们曾从不同角度对假装进行分析。
例如,Austin(1979)认为假装是对另一种现实的扩展或者是为了掩盖或保护一个事物而把它表征为另一个事物。
低龄听障儿童语言与思维浅析低龄听障儿童是指在幼儿期出现听力障碍,并受影响的儿童。
他们常常因听力障碍而导致语言和思维发育延迟,给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大困难。
了解低龄听障儿童的语言和思维特点,对于家长、教育者和社会大众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就低龄听障儿童的语言与思维进行浅析,旨在为相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语言特点1. 语言习得延迟低龄听障儿童的语言习得往往延迟于正常儿童。
由于听力受限,他们无法像正常儿童一样通过倾听和模仿来学会语言。
这种延迟可能导致他们在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上与同龄孩子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更多的特殊教育和训练,以帮助他们尽快地赶上正常儿童的语言发展步伐。
2. 语言表达障碍低龄听障儿童的语言表达受到一定的障碍。
因为他们无法准确地听到和模仿语音,所以在语音和语调上存在较大的问题。
有些听障儿童甚至可能出现口齿不清、语音模糊的情况。
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帮助他们改善这些问题,以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
3. 语言理解困难低龄听障儿童在语言理解方面存在困难。
由于他们无法准确地听到语言信息,因此在理解语言时可能会出现困难和混淆。
这就需要家长和教育者采取更多的耐心和技巧来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信息。
二、思维特点1. 认知能力受限低龄听障儿童的认知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由于他们无法准确地接收外界的语言信息,因此在认知、记忆和思维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需要家长和教育者采取更多的帮助和指导,来帮助他们进行认知和思维的训练,以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2. 社交能力不足低龄听障儿童的社交能力相对不足。
由于语言和听力的障碍,他们在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指导,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以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3. 自理能力需要提高低龄听障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发展存在一些困难和特殊的特点。
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育和训练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困难,赶上正常儿童的发展步伐。
学龄前听障儿童五项认知能力的研究陈彦;孙喜斌;杜晓新;黄昭鸣【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ive-item cognitive development for preschool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and to provide teachers with useful suggestions on how to make efficient training. Methods In this study, preschool children's five cognitive tests were conducted for 267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consisting of 150 boys and 117 girls,62 cases at 3 years old. 74 cases at 4 years old, 68 cases at 5 years old, 63 cases at 6 years old. Preschool children's five cognitive tests were created b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by SPSS 16. 0. Results The factor of age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ive - item cognitive development, especially for space sequence, motor sequence, target identification, graphics reasoning and logic analogy. The genders had no significant impaction on the five-item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n two factor's common effect. Conclusion The cognition of preschool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develops with aging but slowly.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ome age groups; therefore, it will provide a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working out scientific, systemic and specific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exercise.%目的了解学龄前听障儿童五项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方法选取3~6岁学龄前听障儿童267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童150人,女童117人;3岁组62人,4岁组74人,5岁组68人,6岁组63人,采用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康复科学研究院编制的五项认知能力测验系统(多媒体软件版),对各年龄组儿童进行目标辨认、空间次序、逻辑类比、图形推理、动作系列的发展情况测试,所获得的有效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各年龄组听障儿童五项认知能力评估得分看,年龄的主效应显著,随着年龄的增长,目标辨认、空间次序、逻辑类比、图形推理、动作系列等各项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各年龄组听障儿童得分均低于文献报道的健听儿童;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论学龄前听障儿童各年龄段五项认知能力总体发展趋势向上,但发展较健听儿童缓慢,【期刊名称】《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年(卷),期】2011(019)005【总页数】4页(P413-416)【关键词】听障儿童;认知能力【作者】陈彦;孙喜斌;杜晓新;黄昭鸣【作者单位】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北京 100029);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北京100029);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系;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科学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64.43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表象等。
聋生与听力正常学生语篇理解过程的认知比较【摘要】:语篇理解已成为心理语言学、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热点研究领域。
该研究领域对正常个体语篇理解的个体差异研究初见端倪,但尚未涉及特殊人群。
洞悉聋生阅读理解困难的本质,对特殊教育界亟待解决的聋生阅读困难问题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这一背景下,笔者决定在语篇层面上比较深入地探索聋生阅读理解能力低下的认知原因。
为此,笔者以当前语篇理解理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即时研究方法与延时回答问题法相结合,以所学语文教材为选取对照组听力正常学生的标准,在关注语篇理解研究动向从文本基面到情境模型转向的基础上,采取层层剥落的范式展开了语言发展前全聋学生与听力正常学生语篇理解过程亚成分加工活动和加工效果的认知比较。
论文第一部分为研究背景与整体构思。
笔者系统回顾听力正常个体语篇理解和聋个体阅读研究,指出已有关于聋人阅读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趋向。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整体构思。
第二部分为系列实验研究,包括6个实验。
实验1在限时呈现实验材料条件下,运用启动技术比较了语言发展前全聋学生实验组与低于其3个年级听力正常学生对照组在句子表征水平上的加工模式和加工效果。
结果发现,实验组在句子表征的加工模式上与对照组相同,但在加工效果上存在显著差距。
实验2和实验3采取自定阅读速度的按键反应法分别比较了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局部连贯水平和文本明显信息间连接的整体连贯水平上的差异。
发现,两组被试在自定阅读速度的局部连贯水平和文本明显信息间连接的整体连贯水平上的加工模式并无差异。
实验4和实验5分别采取按键反应时法和眼动追踪法等即时研究法与延时法比较了两类被试在背景知识参与下文本不同部分因果连接的整体连贯水平上的加工模式与能力、对文本明显信息储存及文本局部连贯、对文本无关信息抑制的能力.结果显示,在背景知识参与的整体连贯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具有相同的加工模式:在局部连贯和背景知识参与的整体连贯能力上,两组被试也无差异,但实验组以花费显著长时间为代价;在对无关信息的抑制能力上,实验组显著差于对照组;在语篇阅读的注视时间、注视频率、眼跳距离上,两组被试没有差异,但在注视点和回视次数上实验组表现出显著多于对照组的特点。
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研究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研究旨在探讨听力障碍儿童如何理解和感受他人情绪,以及这种能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方法。
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听力受损,难以通过听觉渠道获取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情绪理解能力产生一定影响。
本研究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深入探讨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的现状、问题和研究方法。
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以下关键词: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影响因素、干预方法。
通过这些关键词,我们在学术数据库中搜集了相关领域的文献,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整理和归纳。
通过对文献的综述,我们发现听力障碍儿童在情绪理解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由于听力受损,他们难以通过听觉渠道获取他人的情感信息,这使得他们在理解他人情绪时存在感知上的困难。
听力障碍儿童在情绪表达和沟通方面也面临挑战,这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情绪理解能力。
研究还发现,听力障碍儿童在情绪调节方面可能存在困难,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情绪刺激时容易产生情绪困扰。
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的影响因素和干预方法上。
在影响因素方面,研究发现听力障碍程度、年龄、性别、语言能力等因素对听力障碍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有显著影响。
在干预方法方面,一些研究探讨了如何通过心理干预、社交技能训练和辅助沟通手段等途径来提高听力障碍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
虽然这些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以下研究空白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现有研究主要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现状和问题,但对于其内部机制和神经生物学基础的研究尚不足。
研究中涉及的干预方法大多基于经验或实践,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指导,因此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很少有研究探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对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
研究多采用横向设计,很少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长期发展和变化趋势。
未来研究应加强对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理解内部机制和神经生物学基础的研究,为深入了解这一现象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