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
- 格式:ppt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27
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标准
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是用来评估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态的指标,常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
标准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是指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与机体糖代谢的关系。
具体来说,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可以通过测量胰岛素分泌水平和血糖的变化来计算得出。
常用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计算方法包括胰岛素释放指数(insulin release index,IRI)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β-cell function index,HOMA-B)等。
这些指数的标准可以根据不同
研究或临床实验的需求而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较高的胰岛β
细胞功能指数表示胰岛β细胞的功能较好,较低的指数则表示胰岛β细胞功能有所损害。
具体的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标准会根据不同研究或临床实验的需求而有所差异,同时也会受到个体差异、身体状况、糖尿病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具体应用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2022年2型糖尿病胰岛P细胞功能评估与保护临床专家共识(全文)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升至11.2% ,其中90%以上为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z T2DM \尽管T2DM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T2DM最基本的病理生理学特征。
横断面研究显示,我国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以每年2% 的速度下降,病程在10年以上的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更为明显,从胰岛B细胞功能代偿到完全失代偿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
因此,正确评估胰岛B细胞功能、早期干预并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对于延缓T2DM的进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我国尚缺乏专门针对T2DM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评估及保护策略的指导性文件。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胰岛B细胞学组、江苏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组织部分专家,围绕胰岛B细胞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胰岛B细胞功能的评估方法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保护相关的治疗策略等重要临床问题,检索了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 \ 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并经过专家组多次深入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
旨在进一步提升临床医师对胰岛B细胞功能评估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并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以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从而改善T2DM患者的临床结局。
胰岛B细胞功能的概念及其损伤机制概述要点提示:胰岛B细胞功能是指β细胞合成、储存以及脉冲式分泌胰岛素维持血糖正常的能力。
2.糖脂毒性、血糖波动、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合物引发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等是导致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的关键因素。
狭义而言,胰岛B细胞功能是指β细胞合成、储存以及脉冲式分泌胰岛素维持血糖正常的能力。
胰岛素脉冲式分泌是胰岛β细胞功能正常的标志。
给予刺激物负荷后,胰岛β细胞以双相模式分泌胰岛素,通常称为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
胰岛2细胞功能评估方法及临床应用郭静霞)!任巧华)!王战建’#)+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河北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河北石家庄"%""%)$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葡糖耐量试验&!肽中图分类号*3%B*+)文献标识码*2文章编号*)""(=%B#M"’""*#"8="(%#="’!!胰岛2细胞功能是指胰岛素脉冲样分泌以及对各种刺激物引起的胰岛素释放或分泌反应以及分泌其他多肽的能力,检测胰岛2细胞功能有很多方法&包括胰岛素脉冲样分泌模式的检测和胰岛2细胞分泌刺激试验#葡萄糖刺激试验和非葡萄糖刺激试验$,葡萄糖刺激试验主要有高葡萄糖钳夹技术-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6.<;;$结合数学模型分析技术以及临床常用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a<;;$等%非糖刺激试验主要有精氨酸试验及胰升糖素试验,另外&还可通过分析胰岛2细胞分泌的其他肽类来判断其功能&如!肽-胰岛素原#/6$-胰淀素等()),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胰岛2细胞功能有其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测定方法对于评估不同阶段糖尿病胰岛2细胞功能有着重要意义,H!胰岛#细胞功能评价方法H I H!胰岛素脉冲式分泌!可分为快速脉冲分泌波动#E V J H Q:F J G D H C F J J Q:F D9$及慢速分泌波动#V J:X Q[F V ID H C F J J Q:F D9$,胰岛素脉冲分泌与胰岛2细胞内在的生物学机制有关&可提高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此两种脉冲分泌的胰岛素量约占一日胰岛素总分泌量的*"?,体内试验往往采用持续小肠营养-静脉输注葡萄糖或混合餐给予机体一定的能量负荷&每)"!#"分钟从外周静脉置管或门静脉置管取血)次&测定相应时刻的血糖-胰岛素-!肽浓度&连续观察)B!(B小时&得到上述#项指标的动态变化曲线,门静脉取血法能够直接观测到肝前胰岛素分泌情况&具有很高的精确性&然而由于较大的创伤性仅限于动物试验&极少在人体应用,糖尿病患者及其高风险人群中胰岛素脉冲式分泌异常的出现常早于)相胰岛素分泌异常&故可用于检出糖尿病易感者潜在的2细胞功能缺陷&亦可用于观察糖尿病患者2细胞功能的变化及治疗后功能的变化(’&#),H I J!胰岛2细胞在葡萄糖刺激下反映胰岛素分泌功能的主要方法H I J I H!高葡萄糖钳夹技术#R O E G X K J O C G I F CC J Q I E$!通过输注外源性葡萄糖&使血糖快速升高并维持在相对平稳的高糖水平&以刺激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正常人可观察到胰岛素双相分泌((),H I J I J!静脉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一次性静脉注射葡萄糖"+%K’\K#标准体质量$&在注射后#小时内观察血糖和胰岛素的变化&正常人可观察到胰岛素双相分泌,上述两种方法在糖尿病患者前期或早期糖尿病患者可见到胰岛素)相分泌消失&甚至更早期在糖耐量正常阶段已可发生变化&故可发现潜在的2细胞功能减退&上述两种方法中以高糖钳夹技术更为精确(%),H I J I K!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联合胰岛素释放试验!这是临床常用的了解患者的糖耐量情况和胰岛功能的方法&用于诊断糖尿病并指导临床用药,H I K!用于评估胰岛2细胞功能的指数H I K I H!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为糖负荷后#"分钟胰岛素和血糖净增值的比值#76#"’7<#"$&通常代表胰岛素)相分泌&以胰岛素曲线下面积#2N!$代表’相分泌,在糖尿病前期阶段76#"’7<#"已显著下降(8)&该指数可较好地反映早期胰岛素分泌功能(*),H I K I J!稳态模型胰岛素分泌指数#,D I Q=2$!计算公式" ,D I Q=2@’"e>617’>/<_#%#>617为空腹胰岛素&>/<为空腹血糖$&在胰岛2细胞功能评估中可同时调整胰岛素敏感性影响而使结果更接近于真实情况,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得以广泛应用&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著名的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N d/07$中用来评估’型糖尿病胰岛2细胞功能的方法就是,D I Q=2,因为胰岛2细胞衰竭在葡萄糖负荷下才能充分暴露&而空腹状态只能部分地反映胰岛2细胞功能&因此该公式的缺点是容易高估胰岛2细胞功能&在使用中需予以注意(B),该公式仅涉及>617及>/<水平&只需取)次空腹值&就能对胰岛素分泌情况作出大致的估计,另外一个涉及胰岛素敏感性的指数为胰岛素抵抗指数#,D I Q=63$&计算公式" ,D I Q=63@>/<c>617’’’+%&其在细胞功能评估中可同时考虑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使结果更接近于实际($),H I K I K!胰岛2细胞功能指数#I D[F]F G[Y G:QC G J J]V9C:F D9 F9[G b&^-!6$!计算公式"^-!6@#>617e>/<$’#/<’R c /<)R_’>/<$&/<’R为糖负荷后’小时血糖&/<)R为糖负荷后)小时血糖&如将>/<设定为#+%I I D J’5&则^-!6@ #>617e>/<$’#/<’R c/<)R_*$,^-!6能解释约’"?的血糖2N!的变化%^-!6与,D I Q=63-,D I Q=2-76#"’7<#"-糖负荷后8"分钟胰岛素和血糖净增值的比值#768"’7<8"$之中任意一个胰岛素分泌指数结合后&能解释血糖2N!的变化约#"?%而新的胰岛素分泌指数^-!6对血糖水平的贡献与,D I Q=63-,D I Q=2-76#"’7<#"-768"’7<8"等诸多胰岛素分泌指数对血糖变化贡献的总和相当,前瞻性研究资料显示在皮马#/F I Q$印第安糖耐量异常#6<;$人群中& ,D I Q=63和^-!6能预测糖尿病的发生&但,D I Q=2不能有效地预测糖尿病的发生,在我国大庆研究资料分析中&,D I Q=2预测糖尿病发生的能力也不如^-!6,上述结果提示&如仅用,D I Q=2评估胰岛素抵抗程度则对其结果的解释要十分慎重()"),H I L!胰岛2细胞在葡萄糖以外因素刺激下分泌胰岛素的功能H I L I H!精氨酸刺激试验!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残存的2细胞功能())),静脉快速注射精氨酸仅诱发胰岛素)相分泌&而!#%(!*临床荟萃+!’""*年#月’"日第’’卷第8期!!J F9F C Q J>D C V H&^Q X C R’"&’""*&.D J’’&1D+8静脉滴注可诱发胰岛素双相反应,胰岛素)相分泌是精氨酸刺激后短时间内出现的一个胰岛素快速分泌阶段&将胰岛细胞储存的胰岛素释放入血&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快速升高并快速下降&反映的是胰岛2细胞的分泌能力,胰岛素’相分泌是精氨酸刺激后增加胰岛素合成并缓慢释放入血&反映胰岛2细胞合成分泌能力()’),葡萄糖代谢异常的早期阶段&细胞膜葡萄糖转运系统发生下降调节效应&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非糖物质精氨酸因作用于2细胞的不同位点仍可保留对它的反应&而且在糖尿病高糖状态下表达能力增强,精氨酸刺激有反应表明机体尚存在一定数量的2细胞&可继续分泌胰岛素%如果精氨酸刺激无反应&则机体2细胞功能已衰竭,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评估的胰岛2细胞功能与葡萄糖刺激的2细胞功能可能完全不同&即对葡萄糖刺激很差的人在精氨酸刺激后仍有良好的反应,精氨酸刺激后的胰岛素)相分泌与高糖钳夹的胰岛素)相分泌相关性较好&目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H I L I J!胰升糖素刺激试验!意义同精氨酸刺激试验&常用于)型糖尿病胰岛2细胞功能评估,方法是静脉注射)I K胰高糖素&测定"&)%&#"&8"&$"和)’"分钟!肽或胰岛素水平&胰高糖素刺激后胰岛素或!肽分泌明显增加的患者可能对磺脲类药物刺激无反应&因此本试验不能准确的测定后者是否有效,血糖浓度是调节胰高糖素分泌的重要因素&抑制及兴奋胰高糖素分泌的临界血糖值为B+#I I D J’5及’+BI I D J’5,胰岛素和胰高糖素在维持葡萄糖平衡中具有重要的协同作用&正常情况下胰岛素作用占优势&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时&胰高糖素作用加强并作用于胰岛2细胞()(),胰高糖素刺激的快速胰岛素反应受空腹血糖的影响&适宜空腹血糖#+%!’"I I D J’5&血糖水平较高者不适宜该试验,糖尿病患者刺激后血糖升高幅度高于正常人()%),H I L I K!非胰岛素肽类与2细胞功能!2细胞除了分泌胰岛素外&还同时分泌胰岛素原-!肽及胰淀粉样多肽,可根据这些物质的变化来评价2细胞功能,临床常用的方法是测定空腹及刺激后!肽及胰岛素原的变化,用!肽值评估2细胞功能常用于以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其值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影响,因胰岛素与!肽以等克分子数释放入血&从门静脉入肝后&胰岛素的一部分被肝摄取&其量不定&而!肽则甚少被肝摄取&故外周血中!肽较稳定-全面地反映2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胰岛素原或其与胰岛素比值#/6’6$在糖耐量异常者-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中均可出现上升,故可用于不同糖调节状态人群的2细胞功能评估(8),J!#细胞功能评价的临床应用各种2细胞功能检测方法各有其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是较正确地评估2细胞功能的前提,国内外研究显示&胰岛素脉冲样分泌的测定-高葡萄糖钳夹技术是评估2细胞功能敏感性最高的试验&其他试验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6.<;;-a<;;-精氨酸试验-胰高血糖素试验,在糖调节尚处于正常阶段的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可用高葡萄糖钳夹试验-6.<;;等敏感性较高的糖负荷试验以发现潜在的2细胞功能损害&甚至可进行胰岛素脉冲样分泌的检测,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胰岛素脉冲式分泌异常的出现可早于糖刺激的)相胰岛素分泌异常,对于临床上已表现为糖尿病患者前期可用a<;;#计算早期胰岛素分泌指数*6#"’*<#"$-/6或/6’6&临床糖尿病患者可用精氨酸和胰高血糖素试验,当一种功能测定的方法不足以反映2细胞功能全貌时&可依据研究的目的联合多种试验&如高糖钳夹c精氨酸刺激试验或胰高血糖素样肽)#<5/=)$刺激试验&6.<;;c胰高血糖素试验&a<;;c精氨酸试验等,由于各种2细胞功能试验方法在检测2细胞功能损伤的敏感性方面存在差异&故在糖代谢异常的不同临床阶段&并不是所有的试验方法均会得到与病程一致的结果,当方法选用不当时&常会造成高估或低估,同时胰岛素分泌功能与胰岛素敏感性亦相关&血糖的稳态主要依赖于胰岛素分泌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协同处置能力&约%"?!*"?糖尿病患者同时存在胰岛素抵抗与胰岛2细胞功能障碍&部分个体以前者为主&部分以后者为主&亦可见两者均显著异常,因此&在判断糖尿病患者病理生理功能状况及选择治疗方案&不要忽略两者对血糖处置能力的内在联系,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则可降低对胰岛素的需求量&从而减轻胰岛素的高分泌负荷&间接保护了胰岛功能,增加胰岛素量#内源性或外源性$有利于在较短时间内控制血糖&从而减轻了葡萄糖毒性作用&并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因此&合理方案的选择&有助于胰岛素敏感性及胰岛素分泌之间良好调节的恢复&从而改善糖代谢异常&甚至逆转病情的发展(8),参考文献!())!贾伟平+胰岛2细胞功能试验从临床研究到应用(T)+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88=)8B+(’)!/D X\H G91+;R G F9L F L D X G K V J Q:F D9D]E V J H Q:F J G F9H V J F9H G C X G:F D9 (T)+0F Q Y G:D J D K F Q&’""’&(%#’$"#=’"+(#)!于浩泳&贾伟平&包玉倩&等+胰岛素慢速脉冲分泌波动检测技术的建立及临床应用(T)+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朱敏&贾伟平&包玉倩&等+高葡萄糖钳夹技术的建立(T)+中华糖尿病杂志&’""(&)’#’$"’#=’*+(%)!洪洁&顾卫琼&张翼飞&等+肥胖和非肥胖’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和2细胞功能的研究(T)+中国糖尿病杂志&’""#&))#)$"$%=$$+(8)!贾伟平&项坤三+胰岛2细胞功能评估从基础到临床(T)+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0G J/+5D H HD]G Q X J O F9H V J F9H G C X G:F D9J G Q[H:D E D H:E X Q9[F Q J R O E G X K J O C G I F Q(T)+0F Q Y G:D J D K F Q&’""#&###(8$"^’=^B+(B)!2Y H3+N E[Q:G D9:R G[F Q K9D H F H D]<,[G]F C F G9C O F9Q[V J:H(T)+4V X T49[D C X F9D J&’""#&)(B#%$"7#=7B+($)!陈家伦+循证医学对糖尿病诊断的贡献及目前存在的分歧(T)+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李光伟+对胰岛2细胞功能评估的再认识(T)+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8(=)8*+()))!马晓静&吴松华&项坤三&等+精氨酸刺激试验在不同糖代谢状态人群中的临床应用(T)+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B+()’)!李光伟+少些完美多些自由临床及科研工作中胰岛2细胞功能评估的困难与对策(T)+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王玉磷&刘泽林&吴炎&等+胰高糖素刺激试验在’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T)+中华实用内科杂志&’""(&’(#’$"$%=$8+ ()()!S Q X[Sd&-D J K F Q90!&^C\9F K R:-&G:Q J+0F I F9F H R G[2C G J JH G C X G:D X O F9E Q:F G9:Z F:R9D9F9H V J F9=[G E G9[G9:[F Q Y G:G HI G J J F:V H(T)+T!J F969L G H:&)$B(&*(#)$")#)B=)#’B+()%)!1F G J H G9T,&<Q J H K Q X[40&^D J[X V E2&G:Q J+3G K V J Q:F D9D]Y G:Q=C G J JI Q H H Y O RD X I D9G H Q9[K X D Z:R]Q C:D X H(T)+0F Q Y G:G H&’"")&%"#7V E E J$"7’%=7’$+收稿日期"’""8=))="8!修回日期"’""8=))="$!编辑"李玉丁!(%(!*临床荟萃+!’""*年#月’"日第’’卷第8期!!J F9F C Q J>D C V H&^Q X C R’"&’""*&.D J’’&1D+8。
lada糖尿病c肽诊断标准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糖尿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中LADA(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成人潜在免疫相关型糖尿病)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备受关注。
在临床上,准确诊断和区分LADA与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对于确保患者得到正确治疗和管理非常重要。
而C肽作为胰岛β细胞功能的评估指标,在LADA的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LADA糖尿病C肽诊断标准为核心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LADA和C肽在其中的意义,接着解释说明LADA 糖尿病C肽诊断标准,并探讨其制定过程及意义及应用。
此外,我们还将对目前已有的LADA 糖尿病C肽诊断标准进行汇总并对其进行比较和评价,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全面系统地解释和概述LADA糖尿病C肽诊断标准。
我们希望通过对C肽在LADA糖尿病中的重要性进行说明,以及对相关诊断标准的解释和评价,为医生、研究者和患者提供有关LADA糖尿病C肽诊断的全面认识。
这将不仅有助于准确诊断和区分LADA与其他类型的糖尿病,还将促进未来相关领域的深入探索与发展。
2. LADA糖尿病C肽诊断标准2.1 糖尿病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体内胰岛素功能异常导致血糖升高。
根据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类型1、类型2及妊娠期糖尿病等多个亚型。
其中,类型1糖尿病又被称为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2.2 LADA(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糖尿病介绍LADA是指一种成年人中出现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缓慢进展的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最终导致需要胰岛素治疗的一类类型1和类型2混合型糖尿病。
与早期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的1型自身免疫性糖尿病不同,LADA通常发生在35岁以上的成年人群中。
β细胞功能评估方法1.高糖钳技术(HGCT):试验前三天,受试对象每1日至少进食250 g碳水化合物饮食,维持体重稳定。
试验前禁食l0~12h,试验当天早晨8点钟排空小便后平静卧床。
分别于两侧上肢建立静脉通道,一侧上肢置于温度为(45±3)℃的恒温套中以获得动脉化的静脉血样,另一侧用于输注20%葡萄糖。
试验开始后,通过输注葡萄糖于14 min内使血糖较基础状态升高7.9mmol/L,并在随后的15~150 min内每5 min测定血糖,调节葡萄糖输注率使血糖维持于目标水平,整个钳夹过程中血糖的变异系数需<5%。
钳夹开始后前10min每隔2min,10min后每隔10min抽血样测定胰岛素浓度。
实验结束后留取受试者尿液测定尿糖。
传统计算方法: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1PH):用钳夹中2、4、6、8、10min胰岛素浓度的总和表示;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2PH):用钳夹20~150min平均胰岛素浓度表示。
最大胰岛素分泌量(MIS):用钳夹120~150 min平均胰岛素浓度表示。
(2)改良计算方法:以HGCT过程中胰岛素增加值(HGCT过程中各时间点胰岛素实测值-空腹胰岛素值)计算△1PH(第1时相)、△2PH(第2时相)及△MIS。
此种方法可测定胰岛素早期和晚期分泌量,是经典和公认的方法,但受胰岛素抵抗影响,所评估的是胰岛素分泌量,而非真正B细胞功能。
2.微小模型法:静脉注射葡萄糖,频繁多个时点取血测定血糖和胰岛素,通过特定的软件可同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分泌量,适用于样本量较小的精确研究,所评估的也不是B细胞功能。
3.胰岛素峰值与基础值的比值(Ip/I0):正常人在糖负荷后胰岛素水平可比基础值升高6倍(甚至8倍),低于5倍者可能已有功能损害。
但目前的胰岛素测定方法很难对高值做出准确的测定,而且在不同糖耐量水平人群,胰岛素峰值出现的时间相差甚远,临床出现误差机会增加。
4.糖负荷后胰岛素曲线下面积 (AUCi)、AUCi/AUCg:糖负荷后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0.5×Fins+Ins30+Ins60+Ins l20+0.5×Ins180;糖负荷后葡萄糖曲线下面积(AUCg)=0.5×G0+G30+G60+G l20+0.5×G180。
糖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重要激素,在调节血糖水平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受损,胰岛素的分泌量或活性往往出现障碍,导致血糖的异常升高。
因此,对于糖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评估以及定期监测变得非常重要。
1. 胰岛β细胞功能的评估方法(1)胰岛素分泌试验:胰岛素分泌试验是一种常用的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的方法。
该试验通过给予患者葡萄糖负荷,然后测量其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变化情况,从而评估胰岛β细胞对血糖的调节能力。
(2)C肽测定:C肽是由胰岛β细胞在合成胰岛素的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因此通过测量C肽水平的变化可以间接评估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态。
C肽测定可以确定胰岛细胞的分泌功能是否正常,以及评估胰岛β细胞质量和数量的变化。
(3)胰岛素抗体试验:通过检测体内抗胰岛素抗体的水平,可以评估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功能。
胰岛素抗体试验对于类型1糖尿病的诊断和早期预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2. 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的临床意义(1)诊断与分型:通过胰岛β细胞功能的评估,可以确定患者糖尿病的类型和分型,从而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例如,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是否衰竭,从而决定是否需要胰岛素替代治疗。
(2)治疗效果评估:对于已经进行胰岛素替代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定期对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评估可以判断治疗效果的好坏,并进行及时调整。
通过监测胰岛素的分泌情况,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胰岛细胞对胰岛素替代治疗的响应情况,以及调整胰岛素剂量的合理性。
(3)预测疾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的评估对于预测糖尿病的疾病进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糖尿病患者中,胰岛β细胞功能的进一步受损可能意味着患者需要更加积极的治疗措施以保持血糖的稳定。
总结:糖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是指在临床上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方法对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
C肽释放试验主要用于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其结果解
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观察曲线高低:即患者的C肽分泌水平。
正常情况下,C肽值应该在0.3~1.3 nmol/L。
若C肽值异常,可能表示患
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
2. 观察曲线的形态:即服糖后是否出现分泌高峰,有无
峰值延迟。
正常情况下,口服葡萄糖后,血糖快速上升,血
中C肽水平也迅速上升,高峰值一般在服糖后1~2小时之间
出现。
若峰值出现时间异常或峰值过低,可能表示胰岛β细
胞功能受损。
3. 观察C肽释放试验的各时点数值与同步测定的血糖水
平的关系:正常情况下,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的结果需要
结合同步测定的各时点血糖值(即糖耐量试验)进行分析。
脱离血糖看胰岛功能没有实际意义。
4. 观察C肽释放曲线是否低平:如果C肽释放曲线低平,可能表示胰岛β细胞功能低下。
5. 结合病史及糖尿病自身抗体检查结果等分析判断糖尿
病的类型:若考虑是2型糖尿病,还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如病程长短、有无应激因素、降糖药物疗效、平日血糖控
制状况等),进一步分析是“高血糖毒性抑制胰岛β细胞功
能所致,还是病程较长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所致”。
总的来说,解读C肽释放试验结果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包括C肽分泌水平、曲线形态、血糖水平等。
若出现异常结
果,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治疗和建议。
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陈晨【摘要】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测定β细胞的分泌功能对了解糖尿病的发生、发展,预测糖尿病的预后及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方法及指标众多,各有优缺点;加之胰岛素分泌方式具有复杂性,糖尿病不同阶段β细胞功能又有不同特点,均给β细胞功能评估工作带来困难.该文就各种β细胞功能评估方法及相关指标在临床及科研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提出了合理应用评估方法的建议.【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09【总页数】4页(P1561-1564)【关键词】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胰岛素;糖尿病【作者】陈晨【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福州教学医院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内分泌科,福州3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代谢异常疾病。
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缺陷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两个主要因素。
恰当地评估胰岛素敏感性及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对临床有效干预异常糖代谢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流行病及临床研究中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体内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与胰岛素敏感性评估相比更为困难,存在更多的矛盾和争论[6]。
1 β细胞分泌功能临床评估1.1 血糖水平血糖水平是反映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最简单可靠的指标。
一般认为,只有胰岛素抵抗,而无β细胞功能缺陷,则不会发生糖代谢紊乱或糖尿病,β细胞功能受损是发生糖尿病的必要条件[1-3]。
故任何血糖的升高都意味着β细胞功能受损。
然而,实际上并非血糖水平相同的人β细胞功能都一样,这是因为血糖水平受胰岛素分泌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双重影响(血糖水平与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均呈负相关):G∝1/(sen·β),G:血浆葡萄糖,sen:胰岛素敏感性,β:β细胞功能。
当血糖相似时,有胰岛素抵抗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β细胞功能比胰岛素敏感的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患者好。
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1.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的原则及困难:对内分泌腺功能的评估不外乎三个方面或三个层面:基础体液(血浆、尿或唾液等)激素或代谢 ( 调节 ) 底物和 / 或产物的测定,配对测定和动态试验(兴奋试验和抑制试验)。
对胰岛功能的评估也不外乎这三个方面,但一般的内分泌功能评估原则上假定激素的作用是正常的(没有受体的异常,就是没有抵抗的情况),故可应用负反馈机制来准确评价反馈调节环中哪个环节出问题以及问题的严重程度。
但恰恰是这些需要进行胰岛细胞功能评估的病人常常存在胰岛素抵抗问题,而且常是主要问题,这就给功能评估带来很大的难度。
2.胰岛分泌产物的测定:2.1 血浆胰岛素:胰岛素是胰岛β细胞的主要产物,故测定血浆胰岛素是评价胰岛细胞功能的主要指标和基本方法,曾经可以说是“金标准”。
但有几个因素影响其结果判断:胰岛素免疫测定的准确性、胰岛素抗体对测定的影响、周围血浆胰岛素的水平不能真正反映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门静脉胰岛素进入肝脏被分解)、胰岛素的降解以及受到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门静脉取血测定胰岛素可以更准确反映胰岛功能,但属于创伤性检查,不适合临床应用,一般来讲,功能测定的意义还不至于大到需要进行门静脉穿刺的程度。
2.2 血浆和尿连接肽( C-肽):C-肽与胰岛素以等分子量从胰岛分泌出来,故理论上应与胰岛素具有同等的意义,而且具有以下优点:半衰期长、几乎不被肝脏摄取,不受外源性胰岛素影响、测定不受胰岛素抗体的干扰等。
但测定C-肽的前提是代谢、排泄处于稳定状态,这样才有意义。
C-肽在体内分解很少,主要从肾脏排泄,故在肾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测定 24 小时尿C-肽排泄量,可更准确反映胰岛一整天的分泌量。
2.3 胰岛素原及与胰岛素的比值:胰岛素的前体包括前胰岛素原、胰岛素原和胰岛素原裂解产物,在β细胞中前胰岛素原很快被处理为胰岛素原,它不被分泌出胰岛细胞,故血浆中没有前胰岛素原。
正常情况下有一定量的胰岛素原被分泌,血浆水平仅为胰岛素的 10%左右,但当糖尿病时,这个比值明显升高,这可能反映体内“急需”胰岛素,连“半成品”都分泌出来。
精氨酸试验c肽结果的解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精氨酸试验C肽结果的解读精氨酸试验是一种检测机体内胰岛β细胞功能的方法,通过对C肽的测量可以评估胰岛岛素分泌的情况,从而判断胰岛β细胞的功能。
C 肽是由胰岛素的前体蛋白质分解而来,其浓度可以反映出机体内的岛素分泌情况。
在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精氨酸试验C肽结果的解读至关重要。
精氨酸试验C肽结果的正常范围为0.5-3.0 ng/mL,超过这个范围可能意味着胰岛β细胞的功能异常。
如果C肽的浓度过高,可能表明胰岛β细胞受到了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这种情况常见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瘤等疾病。
相反,如果C肽浓度过低,可能说明胰岛β细胞受损,胰岛素的分泌不足,这种情况通常与糖尿病有关。
精氨酸试验C肽结果的解读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分析。
在进行胰岛素刺激试验时,可以通过比较胰岛素和C肽的浓度变化来评估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
结合其他指标如空腹血糖、胰岛素浓度等,可以更准确地判断胰岛β细胞功能的状态。
精氨酸试验C肽结果的解读对于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的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充分理解C肽浓度的意义,并结合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第二篇示例:精氨酸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蛋白质合成能力的实验方法,而C肽则是胰岛素的前体分子,在胰岛素分泌调节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精氨酸试验C肽结果的解读,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情况,进而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对精氨酸试验C 肽结果的解读及其临床意义的详细介绍。
在进行精氨酸试验时,患者需要在空腹状态下服用一定剂量的精氨酸,然后在一定时间内监测血液中C肽水平的变化。
C肽是由胰岛素前体分子分解产生的一种短链肽,是胰岛素分泌的代谢产物。
C肽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胰岛素的分泌情况,进而反映出胰岛素的合成能力。
根据精氨酸试验C肽结果的解读,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 C肽水平升高:如果在精氨酸试验中,患者的C肽水平升高,说明胰岛素分泌功能良好,胰岛素合成能力较高。
胰岛功能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胰岛β细胞的功能是指β細胞在葡萄糖及葡萄糖以外的因素,如:在精氨酸、胰高血糖素、化学药物等刺激下分泌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水平稳定的能力,用于评价与药物治疗有关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例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刺激胰岛素分泌,纠正高血糖的毒性等是否引起β细胞功能的变化及变化的机制。
1 胰岛功能的影响因素1.1宏观影响因素1.1.1血糖短期高血糖对胰岛素分泌和葡萄糖利用有刺激作用,长期持续高血糖通过氧化应激炎症介质、降低转录因子PDX-1及MafA的基因表达等损害胰岛β细胞,影响胰岛素第一时相及第二时相分泌能力,加重体内胰岛素抵抗,即所谓的”糖毒性作用”[1]。
1.1.2血脂、体脂随肥胖程度的增加及甘油三酯水平的升高,胰岛素抵抗显著提高,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需代偿性增加以维持血糖[2]。
大量脂肪细胞分泌产生过量游离脂肪酸(FFA)及一系列炎症因子,β细胞功能受FFA的影响呈时间依赖性,若短期暴露,葡萄糖刺激胰岛素分泌(GSIS)增加,导致餐后胰岛素增加,并可上调β细胞功能对抗胰岛素抵抗效应。
相反则使糖代谢受损,β细胞数量减少。
FFA增加体内棕榈酸酯的堆积,其抑制胰岛素分泌,还能通过降低PDX-1和MafA的活性影响胰岛素基因的表达[3]。
1.1.3肠促胰岛素主要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LP)。
用以描述人类胃肠道运动对胰岛内分泌活动的促进作用,能提高β细胞功能、控制血糖浓度。
但人体内的GLP-1容易被DPP-4降解,在体内存留时间短,进而GLP-1类似物及DPP-4抑制剂问世,DPP-4抑制剂弥补了该缺陷,它对生理状态的GLP不产生反应,且动物实验中已证实能提升β细胞的质和量[4]。
1.2微观影响因素1.2.1氧化应激当β细胞暴露于FFA和慢性高血糖,可诱发氧化应激,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
在糖尿病患者中,氧化应激标志物8-OHdG、4-HNE在胰岛中的表达水平升高,而β细胞相对低表达抗氧化酶,对氧化应激易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