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肌少症)
- 格式:ppt
- 大小:5.96 MB
- 文档页数:74
肌少症对重症老年病人的影响及营养治疗分析发布时间:2021-06-16T12:18:23.44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11期作者:吴仲根[导读] 肌少症已经被纳入ICD.10疾病编码中,吴仲根中国医药大学 110001摘要:肌少症已经被纳入ICD.10疾病编码中,也逐渐受人们的注意。
其全称为肌肉减少症(sarcopenia),这在国内还被称作做肌肉衰减综合症、少肌症等。
肌少症是一种老年综合症,它和年龄、疾病、营养不良、激素水平都有关系。
肌少症的症状是骨骼肌的质量和力量都慢慢消失,最后发展成为瘫痪、残疾,更有甚者可能会死亡。
肌少症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出现会十分寻常,而且在年龄较大的群体里病发率会比较高。
研究在ICU中患有肌少症的老年人的发病机制和相应的治疗方法,更重要的是对医学营养治疗有现实临床意义。
关键词:肌少症;重症;老年病人;影响;营养治疗引言:肌少症纳入ICD.10疾病编码后,人们对其也更加关注,相关的诊断流程和治疗方法研究更多了。
因为ICU中的肌少症病人死亡率普遍比较高,所以住院事件和使用呼吸机的时间都比一般病人要长,而且肌少症能够预测ICU病人的结局。
很多ICU的老龄患者都患有肌少症,如果采用医学营养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住院时间,效果好的话还可以减少死亡人数。
如今常常采用运动、康复、药物、营养这几个方法治疗肌少症。
在营养治疗的方面,氨基酸对于肌肉蛋白质合成有很好的效果,氨基酸和它的代谢产物对ICU肌少症的影响非常值得研究。
1ICU老年肌少症的发病机制1.1炎症已有相关的学者对老人的慢性炎症状态进行了研究认为有不好的后果。
免疫衰老和脂肪组织分泌细胞因子的增加会造成慢性炎症。
高水平的白介素一6(IL-6),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和C一反应蛋白(CRP)都会使得年龄较高的人群更加容易发病和死亡。
其中值得注意的就是显示衰老过程的低度炎症和肌少症的生理机制相同的情况,如果老人体内的血清炎症因子表达很高的话,那么慢性炎症的发展就会加速,最后造成肌少症病状的产生。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太瘦不一定是好事,要警惕老年肌少症的发生。
老年肌少症该如何识别与预防呢?什么是老年肌少症老年肌少症,又称老年肌肉减少症,是一种与年龄增长相关的全身骨骼肌肌肉量减少,肌肉力量、功能下降和(或)躯体功能减退的老年综合征。
老年肌少症会引起老年人行动能力减弱,进而导致行动迟缓、平衡感差、容易摔倒,跌倒之后又容易骨折,并可能带来长期卧床、感染、失能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老年肌少症在中老年中非常常见,且患病率随年龄增大逐渐增加,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老年肌少症的病因1.原发性肌少症除年龄外,无其他明显的病因。
人的肌肉在二三十岁时是最强壮的,从40岁开始,肌肉神经系统的机能随着人体的衰老会逐渐下降。
有研究数据显示:老年肌少症在小于70岁的人群中,发生率不到20%;70—80岁的人群中,发生率能达到30%;大于80岁的人群中,发生率能达到50%。
2.继发性肌少症包括身体活动相关性(长期卧床、久坐等生活方式导致肌力减弱,引起肌肉废用)和疾病相关性(心、肺、肾等器官功能衰竭,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或内分泌疾病等引起骨骼肌质量和功能下降)两种形式。
3.营养相关性肌少症主要是由于老年人胃肠道功能衰退,消化吸收不良或服用某些药物造成厌食,从而导致能量、蛋白质、维生素摄入不足引起的。
老年肌少症的临床表现1.体力活动下降老年肌少症患者骨骼肌质量和力量减少,不能耐受及保持正常的运动,行走时速度缓慢,4米行走速度常低于0.8米/秒,远低于正常人行走速度。
握力下降,轻者不能提起重物,重者不能拧干毛巾。
2.容易摔倒和骨折肌少症和骨质疏松密切相关、相互影响,老年肌少症患者肌肉萎缩、功能退化,将导致并加速骨质疏松的发展。
老年肌少症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容易引起摔倒和骨折。
3.体重减轻肌肉在人体所占的比重高达40%,老年肌少症患者肌肉减少,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体重减轻。
如果不是刻意减重,老年人体重下降大于5%,就需要警惕肌少症的发生。
警惕老年健康杀手-肌少症肌少症是一种与衰老有关的疾病,可逐渐广泛地导致全身骨骼肌的数量、力量和功能下降,会导致虚弱、抵抗力下降、感染和其他疾病的风险增加。
肌少症自古就有,但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没有明显的疼痛、发烧、出血等症状,所以人们经常将其与衰老的自然现象混为一谈,而忽视。
下面针对性科普肌少症相关知识。
1.导致肌少症的原因有哪些?(1)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其中生理变化可以称为衰老,这通常是不可避免的。
人的肌肉在二三十岁时最强壮,但从四十岁开始,肌肉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
(2)疾病:① 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和多发性系统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导致肌肉损失。
② 骨骼肌病变:老年人膝关节病变、腰椎病变等,发病率是老年人所有系统中发病率最高的两种疾病。
虽然它不会导致死亡,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常,老年人由于下背部和腿部疼痛而减少行走,导致肌肉流失和少肌症的发生。
③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会导致体重减轻,包括部分肌肉组织损失。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选择吃素,因为它可以减少肿瘤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年轻人素食,可能会减少肿瘤的发生,但如果老年人素食,其效果实际上会降低。
建议老年人每餐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以防止肌肉流失。
④ 其他:例如,糖尿病和肝病患者可能会出现躯干和细长四肢肥胖的症状。
(3)活动量减少:一些老年人居住的楼层太高,没有电梯方便他们上下,导致老年人不去楼下活动,也不在家看电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导致肌肉萎缩。
2.肌少症对老年健康的影响(1)影响活动能力: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疾病,由肌肉力量和肌肉质量下降导致体力活动减少引起。
如果你患有少肌症,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机体活动能力。
老年朋友很难完成日常活动,如走路、坐立和举起东西。
随着病情的发展,甚至可能出现行走不稳定、无法直立和卧床不起的情况。
(2)引发骨质疏松:患者活动能力下降,主要是由于肌肉对骨骼的支撑和保护能力下降,容易导致骨质疏松。
老年肌少症的诊断标准老年肌少症(sarcopenia)是指肌肉质量和功能的丧失,是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
根据欧洲工作组于2010年提出的诊断标准,老年肌少症的诊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肌肉质量的测量:老年肌少症的诊断需要通过测量肌肉质量来确定。
常用的测量方法是计算骨骼肌质量指数(skeletal muscle mass index,SMI),即骨骼肌质量除以身高的平方。
SMI低于标准值即为肌肉质量减少。
2. 肌力的测量:老年肌少症还需要通过测量肌肉力量来确定。
常用的测量方法是手握力测量、膝关节伸展力测量等。
握力低于标准值即为肌力减弱。
3. 肌耐力的测量:老年肌少症的诊断还需要考虑肌肉耐力的情况。
常用的测量方法是进行肌肉耐力测试,如采用肌肉持续收缩时间的测量等。
肌肉耐力下降即为肌耐力减弱。
4. 活动能力的评估:老年肌少症的诊断还需要评估老年人的活动能力。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生理性活动能力评估(如步行速度、上下楼梯能力等)和功能性活动能力评估(如日常生活活动评估,如自理能力评估等)。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评估结果,可以确定老年肌少症的诊断。
根据欧洲工作组提出的诊断标准,老年肌少症的诊断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 肌肉质量减少:骨骼肌质量指数低于标准值。
2. 肌力减弱:握力低于标准值。
3. 肌耐力减弱:肌肉耐力下降。
4. 活动能力下降:生理性活动能力和功能性活动能力评估结果较差。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肌少症的诊断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肌肉减少和功能下降的疾病,如慢性炎症性疾病、内分泌失调等。
老年肌少症的诊断标准还在不断发展中,国际上也有其他的诊断标准。
例如,亚洲工作组于2014年提出的诊断标准将肌肉质量的测量方法改为肌肉量与体重的比值,即肌肉质量指数(muscle mass index,MMI)。
这些诊断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更新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老年肌少症,并为老年肌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总结起来,老年肌少症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肌肉质量、肌力、肌耐力和活动能力等方面的评估结果。
肌少症五项评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身体会发生许多变化,其中之一就是肌少症(Sarcopenia)的出现。
肌少症是指骨骼肌质量的减少和力量的下降,这会导致老年人跌倒、骨折和死亡的风险增加。
为了更好地了解肌少症,本文将介绍一种新的评估方法——肌少症五项评分。
一、什么是肌少症?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肌肉功能减退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肌肉质量和力量的下降。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肌肉质量会逐渐减少,导致他们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平衡能力减弱。
这种肌肉功能的减退会增加老年人跌倒、骨折和其他疾病的风险。
二、如何进行肌少症五项评分?1. 体重指数(BMI):BMI是衡量人体肥胖程度的指标,可以通过身高和体重的乘积来计算。
一般来说,BMI在正常范围内的人相对不易出现肌少症。
然而,过轻或过重的体重都可能对肌肉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2. 握力测试:通过测量受试者手部握力的强度来判断其肌肉力量。
这项测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肌肉耐力和整体健康状况。
3. 身体姿势评估:观察受试者在站立、行走等日常活动中是否出现驼背、步态不稳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是由于肌肉力量不足引起的,需要进行及时的纠正和治疗。
4. 步速测试:测量受试者在一定时间内(如一分钟内)完成步行距离的能力。
步速较慢的人往往存在肌肉力量和协调性方面的障碍,需要加强锻炼以改善症状。
5. 饮食和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不良、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因素都会加速肌肉质量的流失。
因此,保持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对于预防和控制肌少症至关重要。
三、与其他评估方法的比较肌少症五项评分与传统的身体功能测试方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传统的测试方法通常依赖于专业的医疗人员或设备来进行,而肌少症五项评分则更为简便易行,可以在家中或社区中进行自我评估。
此外,该评分系统涵盖了多个方面的指标,能够全面地反映个体的肌肉健康状况,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识别出潜在的肌少症风险。
四、结论和建议综上所述,肌少症五项评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评估肌肉健康的方法,可以帮助个体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缓肌少症的发展。
静悄悄的“健康杀手”——肌肉衰减症黄可人 (杭州市下沙医院,浙江杭州 310000)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人体会出现一系列肌肉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和/或躯体功能减退的综合征,即肌肉衰减症(Sarcopenia),也叫“肌少症”。
据文献报道,目前全世界有高达5000万人患有肌肉衰减症,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的患病率可高达67.1%。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肌肉衰减症因其易导致老年人跌倒、残疾、生活质量差和死亡风险增加等不良结局的发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肌肉是人体活动的基础。
老年人由于身体各个系统功能的衰退,往往出现味觉嗅觉反应迟缓、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
这些变化就可能增加老年人营养不良和身体衰弱的风险。
而体力活动下降带来的骨骼肌减少、食欲下降等,则进一步加重了肌肉衰减症的恶性循环。
为了预防或延缓骨骼肌减少,理想目标是在青年和成年期最大限度地增加肌肉量,中年期保持稳定的肌肉量,老年期尽可能减少肌肉量的损失。
肌肉衰减症的评估与诊断目前可用于诊断和评估肌肉衰减症的主要参数有肌肉量、肌肉力量、肌肉质量和躯体功能四项指标,其中肌肉质量目前尚无公认的评估标准。
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sian Working Group forSarcopenia, AWGS)在2019年的共识中提出“可疑肌肉衰减症”这个概念,指的是存在肌肉力量下降同时伴(或不伴有)躯体功能下降即可诊断。
目的是尽早识别肌肉衰减症或高风险的人群,及时进行医疗和生活方式上的干预,尽可能延缓肌肉衰减症的发生。
老年人可在家通过几个小方法进行自测。
小腿围小腿围是评估四肢骨骼肌量最简便的一种方法,可用于有效筛查肌肉衰减症。
方法是使用非弹性的皮尺测量老人双侧小腿的最大周径。
若男性小腿围<34cm、女性小腿围<33 cm,建议及时就诊,进一步做肌肉衰减症的评估。
还有一种简易的替代方法——“指环测试”,用自己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指环,套在非优势侧小腿最粗的部分,若小腿围刚好与指圈一样大,甚至要小于自己的指圈时,则提示存在肌肉衰减的风险。
警惕老年健康杀手—肌少症都说“千金难买老来瘦”,可若是老来瘦的你越发的疲劳无力、走不动路也拿不了东西,甚至生病的次数也越来越多时,你还会得意于“变瘦”吗?恐怕此时的你更需要警惕有着“老年健康杀手”之称的肌少症找上门来吧。
什么是肌少症?肌少症多发生于老年人群中,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人体内的骨骼肌肉功能却在逐渐下降,这种肌肉流失的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肌少症,它的全称是老年性肌肉衰减综合征。
除了老年人外,有以下5种行为的人群也需要格外警惕肌少症。
其一,运动量极少甚至几乎不运动的人群,其骨骼肌合成降低容易患上肌少症;其二,过度肥胖的人群,因肥胖而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自由基释放过多会影响肌肉合成从而患上肌少症;其三,有慢性病的人群,如甲亢等消耗性疾病的存在而加速肌肉分解导致肌少症的发生;其四,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由于缺乏足够的维生素和蛋白质,导致肌肉合成的减少引发肌少症;其五,长期卧床的人群,因制动因素而导致肌肉萎缩诱发肌少症。
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患者肌少症,除了到医院去进行专业检查评估外,还有一个简单的自测方法,那就是用自己两手的拇指和食指圈成一个环状,当小腿垂直于地面时,用这个环去扣住小腿最粗的地方。
如果小腿的腿围等于甚至是小于这个环时,则表示存在小腿肌肉萎缩的情况,那么就需要警惕肌少症的发生了。
可别小瞧了肌少症,它的出现不仅会导致人体肌肉萎缩变弱,降低患者的运动能力,严重者甚至无法自行行走和站立,甚至连坐立都成了一个难题。
其次,肌少症还会影响人的呼吸功能,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甚至会到需要依靠呼吸机才能保持正常的呼吸。
另外,肌少症对人的吞咽功能也会有影响,因肌肉无力而出现吞咽困哪,最后让人沦落到得靠胃管来进食或输送营养物质。
此外,肌少症患者还特别容易得二型糖尿病和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类疾病。
这么多疾病堆积到一个人身上,势必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抑郁和焦虑情绪随之而来。
肌少症给患者造成如此大的身心伤害,那么该如何去预防它呢?对付肌少症,有两大法宝,一个是“运动”,运动可以提高肌肉强度,减少肌肉萎缩的发生。
肌少症(Sarcopenia)是指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50
岁以后,人体骨骼肌质量逐渐减少并伴有肌肉力量和功能衰退的一种病理生理现象。
下肢肌肉作为人体最大的肌群之一,也是肌少症表现较为明显的部位之一。
下肢肌肉衰减的具体规律表现为:肌纤维变化:不仅总体肌肉质量减少,而且肌肉纤维的数量和大小也可能发生变化,尤其是快肌纤维的丧失更为明显,导致肌肉力量和爆发力下降。
渐进性萎缩:从50岁开始,人体肌肉质量平均每年减少约1%到2%,这个速度在70岁之后可能加快,尤其是在缺乏适当运动的情况下。
功能影响:下肢肌肉衰减会导致行走速度减慢、步态稳定性变差、平衡功能下降,易跌倒,日常活动能力受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激素和营养因素:衰老过程中,生长激素、睾酮和雌激素等激素水平下降,影响肌肉合成代谢,同时蛋白质合成减少和分解增多,营养摄入不足或消化吸收功能减弱也加速了肌肉衰减。
代谢改变:伴随肌肉衰减,基础代谢率降低,能量消耗减少,这可能导致体重增加、脂肪比例上升,进而增加患心血管病、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
预防和治疗肌少症时,医生通常建议进行适当的抗阻力锻炼、均衡饮食补充足够的蛋白质以及其他营养素,以及在必要时采用药物干预等方式延缓下肢肌肉的衰减进程。
一、定义肌少症(sarcopenia),又称肌肉衰减征或肌容积减少,与龄相关肌肉质量的减少并对机体的力量、代谢率、功能等产生负性的影响最终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
肌少症在年人群中发生率较高,与老年人跌倒、骨折乃至残疾密切相关。
二、流行病学资料和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资料】50岁以后,骨骼肌量平均每年减少1%~2%;60岁以上慢性肌肉丢失估计30%;80岁以上约丢失50%。
青壮年时男性的四肢骨骼肌比女性发达,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骨骼肌衰减的速率比女性快。
肌肉减少30%将影响肌肉的正常功能。
国外研究在70岁以下的老年人群中,有6%~24%患有肌少症,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此类患者超过50%。
肌少症是促使骨质疏松、骨关节炎等疾病发展,造成老年人残疾和行动障碍的重要因素之一。
【危险因素】老年人肌少症的病理生理很复杂,有许多内在和外在的因素。
(一)内在因素最重要的影响是老年人体内合成代谢的激素减少(如睾酮、雌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二)外在因素蛋白质营养不良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维生素D摄入减少或合成能力不足均会导致肌肉质量的减少和功能的下降,引起跌倒和骨折等不良后果。
老年人味觉和嗅觉减退、、等素易造成食欲缺乏甚至厌食等引起营养素摄人不足及吸收率下降。
而安静久坐的生活方式长期卧床休息或零重力条件也可弓起肌肉蛋白的丢失。
老年人还可能因合并有心、肺、肝、肾、脑等器官功能衰竭,炎症性疾病恶性肿瘤或内分泌疾病等,从而进一步加剧肌肉容积的减少。
三、临床表现及危害【跌倒】肌少症造成肌肉力量的下降,在日常生活中下肢抗重力肌表现尤为突出,踝背屈肌、股四头肌肌容积减少30%即可明显增加跌倒风险。
同时,伴随肌容积的减少,下肢本体感觉减退,神经反应速度下降,均使老年人无法很好地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增加了跌倒的风险。
【骨折】肌容积的减少导致骨所受应力的下降,骨骼缺乏刺激,骨母细胞活动减少引起骨质疏松。
同时在跌倒时,萎缩的肌肉对骨骼的保护不足也使骨折的风险增加。
老年肌少症病理、临床表现、健康危害、早期筛查方法及预防措施肌少症是老年人群应重点防治的骨骼肌肉疾病。
肌少症是与增龄相关的骨骼肌质量和肌肉力量下降,多见于老年人,又称肌肉衰减综合征、肌肉减少症、少肌症。
表现为虚弱、容易跌倒、行走困难、走路越来越慢、干事情越来越没力气、四肢纤细等,其诊断有赖于肌力、肌强度和肌量的评估等方面。
肌少症对健康危害(1)老年人肌量减少往往意味着机体虚弱、活动能力和自理能力下降,跌倒、罹患骨质疏松、骨折以及骨关节炎的风险明显升高;(2)与跌倒、衰弱等老年综合征密切相关,增加了老年人残疾发生率和疾病病死率;(3)通过降低基础代谢率而引起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肥胖、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
早期发现肌少症简便易行的早期筛查方法包括:(1)量一量小腿围:测量方法为使用非弹性带测量双侧小腿的最大周径,可以作为肌肉质量的替代指标。
建议自测男性小腿围界值<34厘米,女性<33厘米时尽快前去医院进行检查。
(2)自评调查问卷 SARC-F量表:总分≥4为筛查阳性,提示肌少症风险,应尽快前去医院进行专业诊断。
SARC-F量表肌少症预防肌少症越早干预越好,增强个体肌肉质量及肌肉力量,应该在中青年时期即开始做好肌肉储备。
肌少症的防治措施包括:科学运动、平衡膳食等。
(1)科学运动。
运动是获得和保持肌量与肌肉力量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老年人的运动需因人而异,采用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相结合的方法。
中国营养学会老年营养分会专家共识推荐,以阻抗运动为基础的运动,包括坐位抬腿、静力靠墙蹲、举哑铃、拉弹力带等,能有效改善肌肉力量及功能。
(2)平衡膳食。
建议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平衡膳食和充足营养,注重蛋白质和维生素D摄入。
在日常的饮食中,应当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包括鸡蛋、牛奶、鱼、虾等。
充足的维生素D补充可增加肌肉强度,能够有效降低老年人跌倒的风险,除通过户外运动补充维生素D,还可以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蛋黄、全脂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