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周作人以文化为中心之日本研究的特点

论周作人以文化为中心之日本研究的特点

论周作人以文化为中心之日本研究的特点
论周作人以文化为中心之日本研究的特点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9(1):85-88

Journa l of Shenyang Ag ricult u ra lUn i v ersity(Soc ial Sciences Editi o n),2007-02,9(1):85-88

论周作人以文化为中心之日本研究的特点

许宪国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210046)

摘要:通过周作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表的大量有关日本研究的文章,分析周作人对作为一种独立的民族文化的日本文化的理性认识和思考,日本文化是一种与中国文化有密切渊源关系和独立的民族文化,日本文化在某些方面甚至胜过中国文化,日本与中国具有文化上的平等地位,这个认识在周作人是明确不疑的。这是周作人的日本文化观,而这个日本文化观正是他的整个世界文化观的一个投影。 周作人强调在尊重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宽容的、多元的世界文化观,这可以说是周作人的一个基本思想。正是在这宽容的、多元的世界文化观的支配下,他坚持自己的日本研究的提倡,并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周作人;日本研究;日本文化;民族文化;中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9713(2007)01-0085-04

从留学日本的初次接触开始,周作人就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好感,并由此而结下了与日本的不解之缘。他后来多次在文章里回忆自己在日本的留学生活,表达对日本的怀恋。日本对周作人的吸引力,除了那六年的生活经历以外,对日本文化的欣赏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对日本民族的欣赏是左右其日本情感的重要因素。他在20世纪80年代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倡导日本研究,正是建立在对日本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欣赏的基础之上的。

一、关于中国人日本认识谬误的批评

1906年夏秋之间周作人东渡日本,至1911年夏秋回国,前后在日本生活了五年左右,他对日本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就是在此时期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初到日本时周作人对日本文化是怎样一个印象,我们可以看一下他后来在回忆自己的留日生活时写过的一段文字:我们在日本的感觉,一半是异域,一半却是古昔,而这古昔乃是健全地活在异域的,所以不是梦幻似的空假,而又与朝鲜安南的优孟衣冠不相同也[1]。这段文字写于1940年12月17日,两天后他正式就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但他文中所表达的初到日本时对日本的感觉基本还是可信的。

所谓 一半是异域,一半却是古昔 的感觉,一方面是因为日本文化作为独立的一种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存在差异性,这与日本的地理、历史等诸多因素有关。另一方面,是源于日本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所保留的古代中国文化的印记。日本古代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一直到明治时代,这种影响还存在着。正是中日间这种文化上的影响关系的存在,以及明治维新日本学习西方的成功,影响了20世纪初中国人的日本文化观。钱理群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曾说: 中国人对日本文化一般有两种看法,一是把日本文化看作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简单的移植,很多中国人到日本去,他的目的是去寻找在中国已经消失了,而在日本还保留着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另外一些知识分子,把日本看作世界文化的窗口,很多人到日本去,他不是去学习日本文化,而是去了解世界文化。 这两种文化观的根本缺陷,是不承认日本文化的独立性,把日本文化看成或是中国或是西方文化的依附。这在本质上是对日本人与日本文化的不尊重,依然没有走出 中华中心主义 的阴影。 [2]钱理群这里指出的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在当时的中国人思想中根深蒂固,一直到7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种状况也没有明显改变[3]。

收稿日期:2006-12-10

作者简介:许宪国(1973-),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从事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 周作人初到日本时从日本社会生活中最早感受到的日本文化,大致也就是日本文化中所保留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痕迹,日本因此使他产生了亲近感。但随着对日本文化的了解的逐步深入,他开始接触日本文化自身所固有的、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部分,认识到作为一种独立的民族文化,日本文化具有自身的地位和价值。由此,他对日本文化有了真正的理解和认识。而又是由这种对日本文化的真正理解,使他深深感到有对当时中国人的日本文化观的谬误进行纠正的必要。当然,他还有一重目的,那就是对自古以来中国人思想里牢固的中华文化中心主义思想的反驳,但这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所以置之不论。

周作人为纠正当时中国人对日本文化的偏见,大力提倡日本研究,而要真正地进行日本研究,又必须转变中国人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和态度。这种互为表里的关系,使他的日本文化研究一直和对中国人日本观谬见的矫正混杂在一起。周作人的这种日本研究的倡导主要是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的,从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同和异,即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同质性和日本文化的独立性两方面来说明日本文化有其自身的地位和价值,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有研究的必要。

周作人首先纠正中国人一直以来对日本文化的轻视态度,中国人往往从日本古代和近代对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吸收和模仿这一点,就简单地认为日本文化是一种模仿的文化,并因此轻蔑和轻视日本文化。对于中国人的这种态度,周作人在1925年10月3日的 日本与中国 一文中批评道:中国在他独特的地位上特别有了解日本的必要和可能,但事实上却并不然,大家都轻蔑日本文化,以为古代是模仿中国,现代是模仿西洋的,不值得一看[4]。

对日本文化的轻蔑,这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存在,更不用说周作人对此提出批评的20世纪20年代了。在同月的另一篇文章中再次说:中国人不了解日本,以为日本文化无研究之价值,日本语三个月可以精通,这种浅薄谬误的意见实在有改正的必要[5]。

对日本文化的轻视,和根深蒂固的中华文化中心主义观念相胶结,一直存在于近现代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这种观念严重地影响了中国人对世界文化的认识,尤其是对日本文化的认识。即使在甲午战败后中国向日本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人也没有改变这种文化上对日本的轻视。1898年湖北总督张之洞在他的 劝学篇 提倡留学日本时,曾例举了五条理由,其中就有 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 和 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 [6]两条。所谓日本语的 易通晓 ,不过是从在日文中有大量汉字存在的现象而得出的浅薄的结论。而 风俗相近,易仿行 更只不过是想象而已,其实日本的风俗和生活习惯与中国存着很大的差别。

中国人对日本文化的轻视,其根源在于中国人心里一直存在对日本文化的偏颇认识,认为日本文化是一种模仿的文化。对此周作人批评道:我们平常对于日本文化,大抵先存一种意见,说它是 模仿 来的。西洋人也有人说, 日本文明是支那人的女儿 。这话未始无因,却不尽确当。日本文化,大约可以说是 创造的模仿 [7]。

周作人批评了中国人的认为日本文化是模仿文化的观点, 创造的模仿 这一概括正触及了日本文化的特点,体现了周作人对日本文化的理性的理解和认识。在 日本与中国 一文中,他说:日本古今文化诚然是取材于中国与西洋,却经过一番调剂,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正如罗马文明之出于希腊而自成一家,(或者日本的成功还过于罗马)所以我们尽可以说日本自有他的文明,在艺术与生活方面更为显著,虽然没有什么哲学思想[8]。

将日本与中国文化上的关系比喻为罗马之与希腊,既承认到日本文化曾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又强调了日本古今文化在吸纳了中国与西洋文化基础上,与本民族原有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点的新的文化。这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既有相似之处,也即文化的同质性,而又具有自己民族固有的成分,也就是文化上的相异性。在融合中西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日本文化,决不是中西文化的简单翻版,它具有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周作人的日本文化观于此也充分地表现出来。

周作人不仅指出日本文化在吸收中西文化的基础上自成一家之文化,而且对于日本的善于学习和吸取,也表示了极大的欣赏,在1935年6月21日的 日本的衣食住 一文中,他这样写到:中日同是黄色的蒙古人种,日本文化古来又取资中土,然而其结果乃或同或异,唐时不取太监,宋时不取缠足,明时不取八股,清时不取鸦片,又何以嗜好迥异耶。我这样说似更有阴沉的宿命观,但我因深钦日本之善于别择,一面却仍梦想中国能于将来 86

第1期许宪国:论周作人以文化为中心之日本研究的特点

荡涤此诸染污,盖此不比衣食住是基本的生活,或者其改变尚不至于绝难欤[9]。

太监、缠足、八股、鸦片,这些都是周作人极其反感的中国文化的糟粕,因日本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对这些糟粕的摈除,而深钦其 善于别择 ,既表达了周作人对日本文化的欣赏,也再次说明日本文化决不是简单的模仿文化,其选择取舍都是有目的性的,是根据本国、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和文化的发展需要而进行的。这种对外国文化的学习和吸纳,并不是牺牲本民族的固有文化,它只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不会摇动本民族文化这个根本。从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对比中,中国文化显示出了在保守和落伍,周作人由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失望,但又希望中国文化能够克服自身的弱点,吐故纳新,在发扬传统文化并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重新塑造新的中华民族文化。

二、以文化为中心的日本研究的倡导

周作人对中国人对于日本文化的谬见进行了批评,也阐释了自己的日本文化观,进而提倡日本研究。在 日本与中国 一文中,他说:我们中国除了把他当作一种民族文明去公平地研究之外,还当特别注意,因为他有许多地方足以供我们研究本国古今文化之参考。从实利这一点说来,日本文化也是中国人现今所不可忽略的一种研究。

日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周作人看来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独立的民族文明,有认识和研究的必要;二是从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渊源的角度来说,日本文化作为 研究本国古今文化之参考 ,也具有 不可忽略 的价值。前者强调的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同中之异,后者则强调两国文化上的异中之同。作为一种独立的民族文化的日本文化具有研究的价值,这是不言而喻的。接下来,周作人着重对日本文化对中国古今文化研究的参考价值做了说明:日本与中国交通最早,有许多中国的古文化 五代以前的文化遗迹留存在那里,是我们最好的参考。 以上是从旧的方面讲的,再来看新的,如日本新文学,也足以供我们不少的帮助。日本旧文化的背景前半是唐代式的,后半是宋代式的,到了现代又受到欧洲的影响,这个情形正与现代中国相似,所以他的新文学发达的历史也和中国仿佛,所以不同者只是动手得早,进步得快。因此我们翻看明治文学史,不禁恍然若失,如见一幅幅的推背图,预示中国将来三十年的文坛的运势。 日本替我们保存好些古代的文化,又替我们去试验新兴的文化,都足以资我们的利用,但是我们对于自己的阘茸堕落也就应该更深深地感到了[10]。

周作人从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和现代文化研究两个方面来说明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价值。一方面,日本文化中保留了不少中国古代文化的遗迹,可以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参考,另一方面,作为东方古老文化的日本与中国近代以来都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都要通过吸纳西方文化中的先进的因素来注入本国文化,从而使本国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而在向西方学习的方面,日本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其经验和教训都可作为中国的参考。在1927年的 排日平议 一文中,他再次重申了这一观点: 不问要研究过去的文化,或是建设现在的艺术,中国都不能疏忽了日本,因为千余年来的交通,文化上发生一种不能分离的关系,凡欲研究本国的历史文化文学美术的人,如不知道那一国的情形,结果便是本国的东西也总是不很明了,有些难以了然的地方。正如希腊研究固然为罗马学者的基本学问,而希腊研究也可以从罗马去得到极大的参考和帮助。中国与日本在文化研究上的关系,正是如此。日本的旧式汉学与近来的新式支那学的勃兴,即是表明学术上这种的自觉,中国虽然向来看不起所谓东洋人,(其实他看得起哪一国人呢?)民国以后却也渐注意于日本文化的考察,不能不说是一种好现象[10]。

他再次以希腊和罗马比之于中国和日本,并从文化研究的互动来说明在中国开展日本研究的价值和必要性,并希望这种研究能打破中国人的中华文化中心主义的束缚,形成一种学术上的自觉。

关于日本研究的价值,20世纪30年代周作人的观点基本上是20年代的延续,在1930年的 北大的支路 ,1935年的 与谢野先生纪念 ( 苦茶随笔 )、1936年的 谈日本文化书 ( 瓜豆集 )等文章中他多次重申自己的这个观点。在 北大的支路 一文中,他说:我平常觉得中国的学人对于几方面的文化应该相当地注意,自然更应该有人去特别地研究。这是希腊,印度,亚剌伯与日本。 日本有小希腊之称,他的特色确有些 87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与希腊相似,其与中国文化上之关系更仿佛罗马,很能把先进国的文化拿去保存或同化而光大之,所以中国治 国学 的人可以去从日本得到不少的资料与参考。从文学史上看,日本从奈良到德川时代这千二百余年受的是中国影响,处处可以看出痕迹,明治维新以后,与中国近来的新文学相同,受了西洋的影响,比较起来步调几乎一致,不过日本这回成为先进,中国老是追着,有时还有意无意地模仿贩卖,这都给予我们很好的对照与反省。

在 谈日本文化书 一文中,他先重申1925年 日本与中国 中的观点,然后说: 上边拉杂的说了一通,意思无非是说日本有他的文化值得研究,至于与中国古代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这种研究也很足为我国国学家之参考,这是又一问题,这里不想说及[9]。

日本文化是一种与中国文化有密切渊源关系的独立的民族文化,日本文化在某些方面甚至胜过中国文化,日本与中国具有文化上的平等地位,这个认识在周作人是明确不疑的。这是周作人的日本文化观,而这个日本文化观正是他的整个世界文化观的一个投影。 周作人强调在尊重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宽容的、多元的世界文化观,这可以说是周作人的一个基本思想。 [9]正是在这 宽容的、多元的 世界文化观的支配下,他坚持自己的日本研究的提倡,并对日本文化和日本国民性进行了思考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周作人.日本之再认识[A ].药味集[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钱理群.话说周氏兄弟[M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106-107.

[3] 吉川幸次郎.中国人的日本观和日本人的中国观[A ].我的留学记[C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4] 周作人.谈虎集[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5] 周作人 谈虎集[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6] 王晓秋 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00,352.

[7] 周作人 艺术与生活[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8] 周作人 苦竹杂记[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9] 周作人 瓜豆集[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Zhou Zuoren 's Japan Study Centering around Culture

XU X ian-guo

(N an ji ng P ol ytec hn ic a l Vocationa lS chool ,N anji ng 210046,China )

Abst ract :Zhou Zuoren s 'rati o na l kno w ledge and consi d eration of t h e Japanese culture w hich ex ists as independent na -ti o na l c u lture is ana l y sed through h is nu m bers of articles on Japan study published bet w een the 1920s and 1930s .Zhou fir m ly held the v ie w s that t h e Japanese cu lture w as an i n dependent cu lture that had cl o se re lationsh i p i n ori g in w ith the Chinese cu lture ,that the Japanese cu lture w as even superiour in certa i n aspects to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 h at Japan w as cult u rall y equalw ith Ch i n a .Such a v i e w can a lso be regar ded as Zhou s 'outlook on the Japanese cu lture ,w hich a-l so c learly reflects his outlook on the world cu lture .It is consi d ered as one of Zhou s 'funda m ental thoughts to deve l o p a tolerant mu lti-e le m ent outlook on the w orl d cult u re on the basis of respect fo r other national cult u res .It is under the do m i n ation o f a to lerantm ulti-ele m ent outl o ok on the w orld cult u re that Zhou fir m ly he l d advocacy of study of Japan and m ade a ponder on the Japanese cu lture and nationalis m.

K ey w ords :Zhou Zuoren ;study of Japan ;t h e Japanese culture ;nati o na l cult u re ;the Chinese cu lture

[责任编辑 赵书平] 88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08094020 张家瑞 2012/05/16

浅谈日本文化特点 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人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人。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地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一.日本“杂文化”的主体性和开放性 1. 日本文化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 从历史角度看日本的周边是文明古国。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 日本作为远离大陆的孤岛独自发展了自身的文化。与亚洲的文明中心古代印度和中国相比, 古代日本文化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古代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相遇时,就好比水往低处流, 当时已非常先进的中国文化被日本所吸收。到了近代, 日本的社会文化发展相当迅速。也是由于与西欧资本主义文化相比落后很多, 因此近代以后的日本开始大规模地吸收了西洋文化。 日本是岛国, 与文明中心地的中国以及中国的邻国朝鲜隔海相望。在近代以前的日本, 这个距离, 某种意义上给予了与外界交流的主导权。也就是说, 顺应时势或必要时日本经由大海从大陆引进所需文化, 时运不济或不必要时再次利用大海一时关闭交流的大门。日本利用有力的地理环境, 建立起统一的国家以来, 一千多年间没有受到外来的侵略和征服, 也没有像弥生时期的大规模的外族人种的迁入。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军的占领, 日本之前从未有过外国军队的进入。这与当时的亚洲大陆和欧洲频繁征战, 发生民族冲突不同, 日本文化得以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常常根据自国的需要有选择性地接收。这种开放和封闭的地理环境同时带来的是日本文化的两面性。开放的同时关闭, 一时开放一时关闭的外来文化的吸收也具有两面性。 日本人自古以来信仰多神论认为世上万物皆有神, 神支配人们的幸福与不幸。六世纪时佛教传到了日本。现在在日本人的生活与习惯中一般来说喜庆时以神道仪式庆贺,不幸之事采用佛教仪式。这种多元化的思维方式给日本文化带来了极大地融合性, 使外来文化和土著文化保持其不同的同时得以并存。 2.主导性,选择性,融合性,保守性 日本的主体性又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偶像变迁与时代文化

偶像的变迁伴随着时代文化的变化 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偶像。偶像是一个时代所造就出来的,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在不同时代的青春话语里,偶像的含义也是各不相同的。偶像伴随着一代代的人成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雷锋、陈景润、邓丽君;八十年代的张海迪、老山英雄、北岛、三毛等等。这些名字已经成为不同时代难以磨灭的记忆。回顾中国社会近半个世纪以来偶像的变迁,我们能够看到其中所折射的时代文化的巨大变化。 六十年代的标志偶像:雷锋、保尔?柯察金、王进喜。 七十年代的标志偶像:陈景润、邓丽君、李小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除了继承六十年代已有的偶像之外,并没有增加多少新人物。但70年代的末期却是一个孕育着变化的时期,一些新的气象悄悄出现,整个社会萌生了对科学的崇敬。刚经过“文革”浩劫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化教育都处于百业凋敝的可悲境地。在这样的情况下,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陈景润就成为国人民族振兴愿望的一个投射对象。一篇《歌德巴赫猜想》激发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对于科学的无比热情。在改革开放的前后,中国的重心由政治斗争转为经济建设,人们的偶像也开始改变,变成了当时的那些台湾,香港,西方的富人、歌手、影星。邓丽君,是一位台湾歌手,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偶像,她人美,歌声更美!无与伦比!!音容笑貌,一举手一投足是那么的到位,另人难以忘怀。更让人欣赏和敬佩是她的歌总是能触及人们心灵深入最柔软的部分,仿佛在娓娓诉着你的心事,使人产生共鸣,旋律优美,无论自己的唱的好不好,任何场合总是不由自主地跟着低声吟唱!她的歌充满温暖感,如春风吹拂,是一种有情不在声高的浅唱低吟,使人联想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李小龙是一位香港的影星,是大家熟悉的、喜欢的。有民族气节李小龙的功夫,洗脱了60年代世界各国对中国“东亚病夫”的形象。李小龙的功夫并非暴力,而是“我武维扬”的精神。李小龙超越了民族也超越了这个时代,你可以看到即便是被李小龙在电影中不断嘲弄的日本人也心服口服,将其奉为“武之圣者”。李小龙的影片正如他的名言:“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人们喜爱李小龙源于他的个人魅力,由于技术等方面的缘故,李小龙的电影大部分是相当粗糙的,但李小龙的表现仍然魅力四射。生命可以死去,形象却是不朽的。电影形象只是李小龙个人魅力的一部分,李小龙是多才多艺的,他的诗、画、舞、哲学思想都令专业人士所佩服;他的截拳道理论对人们的启发绝不止于武术一道,所以他的崇拜者来自各种不同的职业。在功夫电影方面,李小龙是一位伟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在其他很多方面甚至是后无来者的。 八十年代从单一走向多元。标志偶像:张海迪、中国女排、朦胧诗人、港台明星。 这是一个春回大地的年代,仿佛一夜之间,万物复苏,蓬勃生长。偶像也一样,这个时期的偶像如同雨后春笋,从社会的各行各业冒出来,令人应接不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偶像,可以清晰地分为两种类别:一种是传统的社会道德楷模。他们当中有身残志坚的“中国保尔”张海迪,救火牺牲的少年英雄赖宁,还有为救掉进粪坑的大爷而牺牲的张华。这些偶像,以他们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继续成为大众景仰和学习的对象。另一类偶像则是在各行各业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人士。在体育界,中国女排以“五连冠”为中国人找回了自信和骄傲,成为万众仰慕的焦点;在文学界,顾城、北岛、舒婷等诗人成为无数文学青年心目中的英雄。同时,来自港台的金庸、三毛、琼瑶也在大陆产生了一大批“迷”和跟随者。 港台娱乐明星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涌入大陆,使国人形成了早期的明星崇拜。1983年香港版的《射雕英雄传》让国人记住了那个惟妙惟肖的黄蓉——翁美玲;一部《上海滩》奠定了周润发的天王地位;日本的《血疑》带来山口百惠。这个时期的港台歌星则有BEYOND、张雨生、费翔以及以一曲《我的中国心》传唱大江南北的张明敏等等。 与六七十年代相比,八十年代的“偶像”概念更加宽泛:它越出了传统学习型偶像的

日本文化特性浅谈

董叶飞(1041051009)5.对日本文化的一点认识 日本文化特性浅谈 摘要:基于中日之间的复杂关系分析了解日本文化特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阐释日本文化的特点以及中日文化的异同,旨在深入剖析日本的民族性格,了解日本文化特征。 关键词:日本文化文化特性文化比较日本文化双重性 中国、日本一衣带水,千百年来恩怨相系,在交流与碰撞中发展着各自相通而又迥异的文化。我们曾以天朝上国的姿态睥睨东方的小小番邦,我们也曾背负东亚病夫的耻辱忍受近代数次战争的欺凌。时至今日,多极化的世界中,两大国相互依存而又相互矛盾的状况更是纷繁复杂。近来,围绕钓鱼岛问题中日矛盾升级,一度走向缓和平稳的外交关系又陷入僵局,在成都也出现了反日游行和抵制日货的号召。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无论是怎样反对他攻击他,总而言之,非晓得他不可。” ----戴季陶 无庸置疑今后中日间将有更多的摩擦与碰撞也会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可无论怎样我们都有必要了解日本熟悉日本文化。下面是我对日本文化特性的一些认识。 日本文化中包含对等级制的绝对信仰。 日本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保持着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即使在明治维新后走向资本主义等级制也是组织社会结构的主导形式;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现代文明和西方民主传统的影响和冲击下,旧时代那种金字塔式的鲜明的阶级划分已不复存在了,但等级观念在其社会意识形态和民族性格中是难以磨灭的。 对等级制的绝对信仰从根本上促使日本形成了与西方民主国家完全不同的战争观。即建立以日本为核心的大东亚国家体系,让落后国家和外部强国各得其所。基于这种观念,日本认为二战的动机是合理而纯洁的,因此堂而皇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浅谈日本文化认识 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和了解,让我们从各个方面对日本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尤其是日本的经济,科技,经济管理,教育等都是值得我们发展中国家借鉴的。 也许是小时候学的历史知识在我的心里太过于根深蒂固,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我总是怀着一丝敌视,直到现在才学会了辩证的看待。 日本文化是传承于汉唐宋明的汉民族古典文化,中国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优秀文化。不可否认,日本这个民族在吸收不同文化的方面有着超乎寻常的能力,例如,茶道,书法等等,都是在中国之华夏文化的基础之上而创造而来。我们中华民族秉承了孔老先生的儒家思想,不断的吸收现代文化的同时,也摒弃了许多传统文化。比如说,在新民主文化时期,胡适先生提出中国汉字拼音化,如果胡适先生这一想法得以实现,实乃中华民族之大不幸。正巧这些被我们渐渐忘却的传统,正被别人弘扬着,我想这也是前几年中日、中韩传统节日之争的原因吧。 日本的文化主要表现在风俗习惯,文学等方面,日本以礼仪之邦而闻名于世,讲究礼节世日本人的习俗,平时人与人见面时总要互相鞠躬,并相互问候;日本的当代文学与其他的事物一样,有其丰厚的渊源,部分来自中国的传统的影响,也有来自多元化的西方的思想,当然日本历史悠久的传统特点也是少不了的。九世纪是日本与中国直接交往的时期,这时候中国的古典文学对日本的文学影响至深。日本

的文化艺术主要以体现在茶道,花道两方面,茶道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之一,在世界上享有声誉,而花道,顾名思义就是插花艺术,日本的花道始于十五世纪,花道有多重流派,而每一种流派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而且他们所遵循的艺术准则以及这些准则所蕴含的人生观,自然观和宇宙观基本是一致的,特别强调事理一体,因此,尽管日本的插花艺术千姿百态,但象征天地人的三条线是罪基本的格局。说到日本的体育文化,当然少不了相扑,柔道和剑道,相扑是日本的国技,不仅在国内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年来在过外也颇受外国人的欢迎。而柔道起源于古代的武术,可追溯到柔术,剑道是由日本传统的剑术发展起来的,剑术原为武士掌握格斗技术的训练手段,1970年国际剑道联盟成立,剑道开始被承认为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剑道在战后一直衰落,但现在开始复兴。 我最欣赏的还有日本的茶道。说起日本的茶道,它还是起源与中国,但其中具有日本民族味。日本茶文化是在唐朝时期传入的,几百过去,日本仍旧保留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并得到日本茶道。而中国的茶文化,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完整的保存下来。我想这与中华子孙所受的儒家思想不无关系,隐忍的接受着外来文化,却在隐约中失去了自己特有的传统。在我们批评他人抄袭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反省下自己,为何没有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财富。 日本人相当注重形式,茶道便是这样的一种体现。他们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准备食物,像铁板烧,让客人不仅能吃到食物,还能学习到烹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许多人会认为,日本人饮茶,只重形式。

日语高考日本文化常识题背诵题

日本国基本概况以及民族风俗 一、基本概况 1、国名全称为日本国。 2、地理位置 是本是一个地貌特征奇特的群岛国家。它多山地、多地震、多温泉、多火山、多森林、多河流、多湖泊,但平原狭小,资源贫乏。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北濒颚霍茨克海,西隔日本海、朝鲜海峡、黄海、东海与俄罗斯、朝鲜、韩国、中国相望。 日本国土面积为37.8万平方千米。日本列岛由本州、北海道、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 900多个小岛组成,四个大岛的合计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96%。日本地域狭长,四面临海,全国海岸线总长度约达3.4万千米。 3、山川河流 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部面积的75%,其中一般山地和丘陵占65%,火山地和火山麓占10%。并湾山系和南湾山系纵横贯穿四个大岛,相汇于本州中部。主要山脉有奥羽山脉、木曾山脉、赤石山脉、越后山脉、飞弹山脉、日高山脉、四国山地、九州山地等。富士山为全国第一高峰,世界著名火山,被日本人誉为"圣岳"。是日本民族的象征,该山海拔3776米。 日本列岛河流密布,共有河流上百条,主要有利根川、信浓川、石狩川、北上川、天盐川、木曾川六大水系。其中信深川最长,为367千米,而利根川流域面积最广,达16840 平方千米,为日本第一大河。湖泊较多,共有600多个,最大的是琵琶湖,面积为672平方千米;最深的是田泽湖,最深处达423.4米。 4、气候 日本列岛的气候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多雨、多雪、多台风。终年比较温和湿润,夏季东海岸多雨,冬季日本海沿岸多雪,夏秋之交多台风,年均降水量在1700-1800毫米左右。 日本的平均气温多在10摄氏度以上,最冷的月份一般为1月和2月,最热的月份一般为7月和8月,梅雨和台风也是日本气候的特点。 5、人口、民族 日本人口为1.2594亿,人口总数居世界第八位。 日本人主要是大和族,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占人口的99.3%以上,是日本民族的主体,约有1.24亿人。少数民族只有阿伊努族,旧称"虾夷"族。 6、行政区划 日本行政区划为都、道、府、县制。全国共分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43县,下设662个市、1993个町、81个村和23个特别区。 7、宗教 日本是多宗教国家。神道教和佛教是并立的两大宗教,为多数日本人所信奉,其次是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的信徒较多。 8、教育 学制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大专2-3年。实行9年义务教育。

《从日本电视剧看中日文化差异》开题报告

学科分类号0702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中文):从日本电视剧看中日文化的差异 (日文):日本のドラマから見られた中日文化の差異姓名曹玲 学号200704002206 院(系)外国语言文学系 专业、年级日语专业2007级 指导教师余建平 2010年12月15日

湖南科技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论文(设计)题目 从日本电视剧看中日文化的差异 日本のドラマから見られた中日文化の差異 作者姓名曹玲所属系、专业、年级外语系日语专业2007年级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余建平讲师预计字数8000 开题日期2010.12.15 选题的根据:1)说明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2)综述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 1、中日两国之间有两千年以上的交流历史。两国在文化方面,既有很多共同点,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为了强化中日关系,必须要加深相互之间文化的理解。一国的电视剧可以反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容。所以,从日本电视剧可以很好的理解日本的电视剧。通过中日文化的比较,可以清楚的了解两国在文化方面的差异。以后,希望可以为加深中日两国的交流和理解有一些帮助。 2、中日两国之间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文化上的共同点有目共睹,在文字、饮食等习俗中都可以找出千丝万缕的联系。与此同时,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容忽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开发别国市场,对当地文化的理解这一环节不能少。从日本电视剧这个角度来看中日文化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电视剧中可以联系中国实际有一个很好的比较。国内外很多对中日文化研究领域都就这一视觉,做了很好的对比研究。本文将探究的重点放在对日本电视剧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并结合时代背景,生活习惯,对中日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洞悉其艺术世界,以期弥补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不足。 主要内容: 前言:日本电视剧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加深,日本电视剧在中国的传播量也越来越大,并拥有超大的粉丝群体,影响极其广泛。基于这样的背景,我对日本电视剧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在日本电视剧中可以发现中日在风俗习惯、交流沟通等很多方面的不同,并就中日文化的差异做出很鲜明的对比。 第一章:日本电视剧中的关键词里日本人的心 第一节:电视剧中怎样表达日本人内心的感情 第二节:在现实生活中,日本人怎样用语言表达感情 第三节:怎样看待日本人的家庭观念 第二章:日本的电视剧与中国的电视剧有什么区别 第一节:日本电视剧和中国电视剧的差异 第二节:日本电视剧的精髓 第三章:中日的文化差异 第一节:日本电视剧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第二节:我眼中的中日文化差异 结束语:本文将探究的重点放在对日本电视剧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并结合时代背景,生活习惯,对中日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洞悉其艺术世界。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

一次去日本的岐阜县旅行,在旅馆遇见了一位以色列的背包客。我问他对日本印象如何,他回答说,日本人给他一种距离感,但是,那是一种很“舒服”的距离感。我不解,继续追问,什么叫“舒服”的距离感。他举例说,每次逛商店时,店员们都很热情,但是他又可以自由地选购,从来不用担心他们会过来推销。而只有当他遇到困难、主动寻求帮助时,店员才会走向他,这种购物体验让他觉得非常舒服。后来细细回想我在日本留学这一年的生活,以色列背包客所说的“舒服”的距离感其实无处不在。 在坐公交、坐火车时,日本人不喜欢交谈,更不用说陌生人之间了,所以你不用担心旁边的陌生人会查户口式地跟你搭讪,整个车厢非常安静,其实这种看似“冷漠”的态度却会给你难得的清净感和安全感。 在购物时,你会发现日本的商场或小店的各个收银台都会有一个小托盘。这个小托盘的作用是,避免付钱时顾客和店员产生直接的肢体接触,也避免交接不好时钱币洒落一地的尴尬。日本高质量的服务业一直享誉全球。除了贴心的细节,周到的售后外,我觉得还少不了这些“舒服”距离感创造的美好氛围。 在餐厅吃饭时,一般很少有服务员走到你跟前问你需要什么,你只需要借助一台平板电脑就可以完成点餐。用餐过程中,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餐桌上的各种调料。用餐结束后,你再把盘子送回指定窗口即可。吃多吃少,吃快吃慢,没有人干涉你。大阪的“一兰”拉面馆,更是把这种“舒服”的距离感发挥到了极致。这里的餐桌被设计成了一个个的小隔间,顾客和顾客之间、顾客和服务员之间都隔着小板子,当你需要服务时,只需要按下桌上的按钮,服务员就会走到你的餐桌前,打开你桌前的小板子为你提供服务,服务结束后会关上小板子不再干扰你用餐。这种餐厅文化满足了越来越多习惯“一人食”的顾客的需求,也让吃饭变成了一件很私人和很自在的事情。 在日本住民宿时,住客可以在网上完成所有的手续。有时候你可能全程见不到你的房东,但他们会在网上把钥匙箱的密码告诉你,进屋后,会有一本详细的、多语种的手册,介绍所有入住的相关事项。退房时,你只需要把钥匙放回原处即可,这之间没人干涉你在做什么,给你充分的信任感和自主空间。即使是多人混住的青年旅馆,每一个铺位也会有帘子隔开,每一个铺位都配有充电器、台灯和床头柜,拉上帘子,那里就是你的小天地,这样的设计既保护了个人隐私又不打扰他人。 除了公共空间的人际交往,日本人朋友之间、恋人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也同样体现了这种“舒服”的距离感。 朋友之间一般不轻易麻烦对方、打搅对方。 如果他要拜访你必定会提前给你发信息,即使拜访你的家,也很少会进入你的卧室。我和我的日本室友虽然关系比较好,经常相约参加各种活动,但是我们彼此却都没有进过对方的房间,一般有事情都是在公共的餐厅讨论。 恋人之间很少会在公共场合牵手,更不会有其他过度亲密的举止。我一度认为日本的大学不允许学生谈恋爱,因为在日本的大学校园里,你看不到男生女生卿卿我我,你更是很难分辨出谁和谁是情侣关系,学生们很注意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言行。 师生之间更是有一定的距离感。第一次去日本导师的办公室,导师安排我在他两米开外的椅子上坐着,我们之间隔着一张长长的桌子,然而我发现这张长长的桌子,竟给了我很多安全感,我不会感到局促不安。在日本,一般只有遇到学术问题,导师才会找你交谈,导师把他跟学生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仅仅限于学术上的指导。学生不用刻意讨好导师,导师也不会偏袒学生,导师私人的事情,更是从来不会让学生去跑腿。 总之,朋友之间“舒服”的距离感,能让你获得了尊重和轻松。恋人间“舒服”的距离感,让你感受到了文明和修养。师生间“舒服”的距离感,让你享受到了学术的自由。然而,相比之下,国内的相处却是另一番景象。 想起一年前,一个许久不联系我的高中同学,半夜给我发来信息,希望我在两天之内帮他准备一篇1000字左右的演讲稿,参加单位的职工演讲比赛,随后发来一份长长的演讲比赛说明文件。但是,当时我正在准备硕士论文,腾不出时间来认真构思一篇演讲稿,于是我非常委婉地拒绝了。随后,我明显感受到了他的不满,收到他回复的微信,是一个擦汗的表情包,加上一句:“好吧,你忙。”让我充满了愧疚感。亲戚之间有时候更是如此,觉得帮他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旦你拒绝,可能说翻脸就翻脸。不可否认,人际交往中的亲密感有时候会让人感到温暖,感到有集体的归属感。但是,那种“不分彼此”的介入与各种形式的“道德绑架”却难免让人不适。 我真心希望有一天,当我走进理发店时,理发师不再口若悬河地推销他的产品,不再为找话题而找话题,我可以享受一个安静的理发时光。朋友之间、亲人之间、恋人之间、师生之间,更加明白各自的位置,不再理所当然地索取,更懂得留给对方空间,更懂得那份不轻易打搅的美好与善意,守住让彼此舒服的距离感。中国古代的山水画讲究留白,留白产生空间美,留白带来意无穷。我想人与人之间,也需要留白。人与人之间的留白就是我们彼此之间的那段“舒服”的距离感,它不是冷漠,它不是自私,它更不是高高挂起,它其实是真正地理解与尊重。 (作者单位:日本金泽大学) 浅谈日本文化中“舒服”的距离感 ◎曾 赢 64

日语专业论文 日本电视剧的文化及其影响

日本电视剧的文化及其影响 外国语学院09级应用日语5班 日本ドラマの文化と影響 外国語学院09級応用日本語5組 摘要:日本电视剧的类型有很多,并深受观众的喜欢。它们不仅带动了电视剧产业的发展,还使电视剧的相关产品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日本电视剧在故事内容上既有对古代日本社会的复原也有紧紧把握时代的动向,对社会的新思潮,产生的新问题都进行了一些解读,对观众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关键词:日剧社会文化新问题影响 要旨:日本のドラマのタイプが多いし、観衆もきにいっています。それは日本のドラマ残業の発展することを促進するだけでわなく。ドラマの関連製品に大きな経済効果も促せています。日本のドラマの内容は古代の日本社会の情景の復元したし、時代の方向をも把握しています。社会の新しい思潮、新しい問題を示すものとなっていることで知らないうちに、観衆に影響を持て来ます。 キーワード:ドラマ社会の文化新しい問題影響 一、日本电视剧的发展 (一)日剧的类型 日本电视剧通常以爱情为主,还有描写职场生活的,也有根据小说或漫画改编的电视剧。总的来说日本电视剧比较偏重于现实。日剧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纯爱剧、青春校园剧、悬疑剧、职场剧、家庭剧、时代剧。 1.纯爱剧 纯爱剧是日剧里最普遍的,我们首先接触的日剧也是纯爱剧。90年代我们比较熟悉的日剧《东京爱情故事》、《悠长假期》、《恋爱世纪》等都是那时纯爱剧的代表,也是至今纯爱剧的代表,地位不可撼动。纯爱剧主要就是讲述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但是日剧中纯爱剧中的爱情不是空洞的,它会让观众从中体会到许多感悟,但那种感悟又不是

轰轰烈烈的,让你从心底体会到爱。 2.青春校园剧 青春校园剧主要是采用年轻的偶像演员来演,受到众多学生的喜欢,也是众多年轻演员成名的重要途径。青春校园剧大致有两种模式第一,GTO式热血+友情戏模式第二,残酷青春模式。前者的主要代表作就是《GTO》这部剧在日本播出时掀起了巨大的浪潮,每一所学校都回响着“真希望有这样的老师啊”,这个呼声从中学生扩展到大学生、粉领族、家庭主妇,赢得了所有国民的支持。“鬼冢老师”也成了当时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由它贯入的“怪老师碰见坏学生—坏学生变好学生—齐力拯救学园”的模式迄今仍是日本校园剧举一反三的八股套路。《极道鲜师》、《龙樱》等都是这种模式。后者的代表就是“野岛伸司校园三部曲”即《高校教师》、《人间失格》、《未成年》,一改往日积极向上的友爱主题,而将禁断的师生恋、黑暗的校园暴力、少年的叛逆逃亡毫不留情地曝露在光天化日下。从而让你体会到青春是美好的同时也是残酷的。 3.悬疑剧 日本的悬疑推理剧一向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大多数悬疑剧都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最吸引眼球的就是木村拓哉主演的《沉睡的森林》。女主角心中隐藏十年像森林一样隐秘的记忆﹐被唤醒时﹐隐藏在罪恶背后的真相终于暴露在日光下。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人是天使与恶魔共存的个体。这部剧毕竟是十多年前的了,近几年较优秀的悬疑剧有根据东野圭吾的小说改编的《白夜行》、《神探伽利略》等。《白夜行》是启用的年轻演员绫濑遥和山田孝之出演,尽管年轻,却不负众望,演的淋漓尽致。雪惠与亮之间的那种似爱又非爱的那种感觉演的恰到好处。他们的愿望只是在太阳下一起散步,可是最终因为人的欲望而没能实现。《神探伽利略》则启用的演技派演员福山雅治搭档柴崎幸。福山将汤川学演的既让人感到严肃又觉得非常可爱。利用物理知识查明案件是这部剧的特点。 4.职场剧 职场剧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了。大多描写医生、厨师、警察、新闻主播、律师、还有就是不得不提的OL。在日本,医疗题材的电视剧会特别受欢迎,《白色巨塔》、《医龙》、《救命病栋24小时》、《code blue》等都是收视很好的医疗题材的电视剧。一般医疗题材的电视剧描写的是医院里的许多黑幕,医生出色的救助病人等。最特别的就是以OL为题材的剧集。一过30岁的粉领族,恋爱工作样样告急。于是,越来越多的职场OL 剧应运而生,替粉领族抱不平,也描绘出职业女性的美不是因为时髦的发型、化妆

日本饮食文化特色介绍

日本饮食文化特色介绍 一、日本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对日本的文化感觉,好似男人与男人或女人对女人,有一种同类感。日中交流了数千年,正因为"一衣带水",隔海相望。舟船 往来,互通有无。东方世界中,再没有其他国家像中日这样有如此 深切的文化血缘。没有去过日本的中国人,大多懵懵懂懂,把中国 文化当做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做一种"子文化"。中国的文 化是鸡,日本的文化是鸡蛋。中国人何须再向日本人多看一眼。至 于文化,老师还需要向学生学习什么呢? 这真是天大的误会,也是天大的误解。日本文化在它的哺乳时期,的确曾从早熟的强壮的饱满的中国文化机体中,大口大口吸过乳汁。但是早在1000年前的"平安时代",日本就将巨大的中国文化消化在 自己强劲的胃里,形成了举世无双的洋溢着大和民族精神的日本文化。而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饮食文化"。 日本菜肴最大的特点生鲜海味。 四面环海,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日本列岛,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新鲜海产,所以发展自己的海洋菜肴。存在决定 意识,在菜肴的发展方向上也不例外。换言之,风土酿就菜系。 同时,因为日本是岛国,加之资源缺乏,又无接壤之领国,这一自然环境使其危机意识浓重,总怕遇有什么天灾人祸难以度过,使 日本民族灭绝。为此,有些中国传去的文化到日本人中间便转为日 本式解释。如"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一成语,日文为"油断大敌"。他 们理解为:没有油(即油断以后),大敌临头,会有不测的遭遇。为 此日本人联想到,不能像中国那样每顿都用油烧菜,要惜油、省油,以求平安度日。为此日本尽量不用或少用油烹制菜肴,久而久之发 展为以清淡新鲜为主流的日本菜肴。

浅谈日本饮食文化

浅谈日本饮食文化 谈起日本的文化,饮食文化应该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受到自然资源、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日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了解日本的饮食文化,是了解日本社会生活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接下来,本文将从多个方面简单的介绍一下日本的饮食文化。 第一,在食物的选材上。很多学者认为日本式的饮食结构是“稻米加鱼类”。这里我们可以把“稻米”扩大理解为以稻米为主体的谷物和各类蔬果、鱼类,当然也包括了海水和淡水中的各类水产品。 第二,在食物的烹调过程中。日本人很注重对食材原滋原味的保持。“日本料理有一条原则, 即其美味不能超过材料原有的滋味。”具体而言, “就是止于该材料所具有的滋味的最高点, 禁止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日本料理的制作过程中很少添加味道较浓重或刺激性的调料,讲究以清淡为主。这与中国式的味道浓重的烹调方法还是有着很大差距的。而且日本人很注重食品的卫生,对卫生的要求十分严格。日本料理通常是当天吃完,最大限度的保持它的新鲜,而没有中国所谓的“隔夜菜”的说法。 第三,关于食物的盛装和饮食的环境。对于食物形与色的高度讲究是日本饮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食材颜色上的搭配、盛装器皿的样式,整体的造型等等都是一份日本料理在端上餐桌前需要被考虑的因素,即使是起源于其他国家的菜式也会被日本人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精美的装饰。精美的摆盘在日本料理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调味,一份摆盘精美的料理常常会让人有种在欣赏画作的感觉。在日本稍有水准的料理屋及一般的庶民家庭,在餐具上都颇为用心。在日本人传统的喜好是选用陶瓷器和白木筷,各种器皿的图案和花色都以清新雅致为主。在今天,无论是在偏远的地区还是在繁华的都市,日本料理店的装修也都仍旧保持着简朴素雅的特色。 第四,关于日本的饮食礼仪。首先,日本人在餐桌的座位安排上很注重遵循礼节等级。在用餐前,大家会先说“我开动了”(いただきます),用过餐后会说“我吃好了”(ごちそさまでした)。用餐中,日本人基本不会由主人布菜或是大家互相夹菜,而是与很多西方国家一样大家各自吃。而且要特别注意避免食物的剩余,在日本,有“一颗饭粒上有七个神明”之说,浪费不但是对神明的亵渎,也是食物的生产者和制作者的劳动的轻视。虽然日本与中国一样都是使用筷子,但是筷子的摆放方法却不同。中国的筷子相对长一点会竖着放,而日本的筷子相对短一些且必须要横着放。在一些细节上,在日本也需要特别注意,比如在吃面条类的食物时,要发出声音来表示食物好吃。食物的骨头或残渣也需要放在特定的容器内而不可以扔在桌子上等等。 日本的饮食文化受中国的影响深远,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两国的饮食文化和饮食礼仪也在不断变化。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对两国间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偶像明星谈大众文化影响力的建构

从偶像明星谈大众文化影响力的建构 不朋友对中国大众文化和文化创意的现状感到不满,觉得缺少全球传播,也没有什么全球或东亚有影响的明星。因此感到中国在大众文化领域的影响力还存在很多局限。在我看来这其实也是正常的现象。现在看,其实已经有一些好的兆头,其实不少本土的年轻明星受到本土年轻人的喜爱其实就是好的征兆。现在需要思考的是正视当下的状况的同时需要在大众文化领域中不断努力。 文化的影响力当然有很多方面,但大众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其实往往对社会产生更重要和切实的作用,往往影响公众对一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人们认为美国文化“软实力”很强,其高端的文化固然有作用,但其大众文化的影响力其实是具有重要的意义的。美国的好莱坞电影、综艺节目、流行音乐等方面许多年的积累,众多的偶像明星其实是其“软实力”的重要的、不可忽视的方面。因此,不理解大众文化传播的意义,不能在大众文化领域中具有影响力,一个社会或国家的“软实力”就有自己的局限性。这也是文化传播的规律性的现象。在这个领域中,影视创作、综艺节目、流行音乐等方面的发展是重要的。其中大众流行偶像的作用也不能轻忽,现代的消费社会,在中产化之后,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力和影响力都在彰显。他们对于偶像明星的追求,当然有其一定的负面效应,也都引起了关切,但偶像明星所形成的认同方面的影响,任何社会都不容小觑。如果没有青少年喜爱的偶像明星,其实文化的传播力就会有相当的局限。这也是构成文化影响力强弱的一个现实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大众文化的传播也是有规律的,它相对于经济的发展往往相对滞后。在大众文化方面的影响力,只有在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的支撑之下才可能有更大的彰显,这也是具有规律性的现象。美国其实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GDP就已经超越英国,但真正文化上影响力在全球确立要等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之后,直到二战结束才彻底形成支配性的地位。美国当年有许多全球风靡的偶像明星,其影响力的全球传播对美国的文化“软实力”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至于日本经济起飞是在六十年代,韩国经济起飞是八十年代,但真正形成东亚的文化影响力却有二十年左右的滞后。日本是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偶像和日剧才风靡。韩国是到了二十一世纪之后影响力才真正起来。而且有个特点,光有综艺节目或好剧还不行,一定要有很强的年轻偶像。这种积累的时间还是不可少的,这也可以说是一个难以逾越的规律。因为文化的传播就是比经济滞后些,它门槛更高,运作更复杂,需要的支撑力更多。最典型的是韩国的例子,九十年代初,日本偶像在东亚影响巨大,当年都认为韩国明星很土很不入流,都看不上。但韩国先在本土发力,到九十年代后期有了一些个别亮点,但现在似乎已经影响力远超日本。这也是有规律的,也无需自卑。 产业发展需要有很多方面,偶像的培养等其实也是一个方面,都需要相当长时间的积累和模仿的过程。日本经历过对美国文化的模仿或挪用的阶段。韩国也经历过对日本的模仿阶段。这其实有些像制造业的发展,一开始都经历过山寨的阶段,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日本货在西方也是便宜质量不行的,到了七八十年代 1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文学的基本特征 日本经历了漫长的史前发展,于公元初进入文明阶段。中国《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倭国王入贡后汉,得光武帝“汉委奴国王”印缓。《魏志?侯人传》记载公元146——188年间倭国动乱。邪马台女王卑弥呼统一国家,公元239年派使臣至中国带方郡。公元645年,经大化改新开始确立以古代豪族为基础的天皇专制主义。公元1192年源赖朝创立镰仓幕府,使日本走上封建社会道路,一直延续至1868年明治维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之.前,日本天皇号称“万世一系”,从未受到异国异民族的统治。日本是亚洲第一个走上民族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决定了它的文学特征。 第一,日本文学形式在近代前大都是短小的,结构单纯。从古代开始,短歌形式的文学最为发达,后来发展为连歌、俳谐、俳句等,迄今不衰。日语音节、古调单纯,诗的形式不具备押韵的条件,因而日本诗歌极易与散文混同,形成散文诗化。日本随笔、日记文学,都很讲求文体的优美。散文的发展促进了短篇小说形式的物语的发达。十一世纪初出现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其结构是由短篇小说连贯而成的,前后衔接松散,叙述简单,时间推移与人物性格变化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日本,即使长篇小说,其结构也是由短小形式组成的。这一特点贯穿于整部日本文学史,成为一种传统。江户时期井原西鹤的浮世草子《好色一代男》等长篇小说,也都是由短篇故事组合而成的。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长篇小说《雪国》,明显地具有《源氏物语》的那种结构和描写方法。日本作家在短小、单纯的结构中追求精炼的艺术表现手法。短短三两句的短歌或俳句,往往能准确地表达日本歌人、俳人的感情世界。随笔和物语中的情节描写,也极少有长段落。 第二,文学性格纤细、含蓄。雄伟崇高,不是日本作家追求的。他们追求的多是感情上的纤细的体验,表现的主要是日常的平淡的生活,在平淡朴素的生活中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冷静的思考。日本文学除很少例外,与激烈的阶级冲突一般都没有联系。即使是少数例外,作家的表现方法往往也是含蓄的,曲折的。 第三,日本的文艺观是以“真”、“哀”、“艳”、“寂”为基础的。从“真事”始,平安时期的“物哀”,镰仓、室町时期的“幽玄”,江户时期的“闲寂”,主要是在和歌的基础上发展和提炼出来的。这些理论都是和作家向往的优美境界联系在一起的。而“余情”论为这种优美的境界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日本短小的文学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家的艺术技巧和最大限度地概括了作家所认识的客观世界。 第四,长于摹仿,变革迅速。大化革新后,日本全面向中国大陆开放。汉字、汉语乃至汉诗、汉文,原样移至日本,形成日本文学的重要分支——汉文学。在吸收中国文学的同时,日本创造了变体汉文、假名、和汉混体文,大量吸收中国词汇,创作了独具民族形式的文学作品。大化革新后经过近百年时间,日本文学有了飞跃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奈良平安文学及江户元禄文学。明治维新在资产阶级文学没有成长起来的条件下发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历史里,为日本资产阶级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日本终于跻身于资本主义世界文学发达国家的行列。 日本文学史的分期 日本历史经历了大和(三世纪至七世纪)、奈良(710—794)、平安(794一1192)、镰仓(1192一1333)、南北朝(1334-1392)、室町(1392—1600)、江户(1600~1868)、明治(1868—1912)、大正(1912一1926)、昭和(1926—1988)、平成(1989-)等朝代。 古代文学.包括奈良时代和平安王朝时代的文学。这一时期古代处于奴隶制的社会条件下,经历了大和时代的口头文学,奈良时代确立起借用汉字汉文的书面文学。氏族时代的英雄故事和传说说,在《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中被记录下来,同时创作了开日本汉诗文先河的《怀风藻》和《凌云集》等。《万叶集》集录长歌二百六十余首,短歌四千余首,深刻地表现了大化革新前后日本社会变革的状貌,成为奈良文学的顶峰。延历十三年(794),京城由平城京迁至平安京,文学随之进入王朝时代。《古今和歌集》确立了日本短歌的基本形式,成为敕撰集之始。

浅谈近现代日本文化

浅谈近现代日本文化 前言 日本是位于亚洲东北部的海岛国家,国土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人口1.26亿,人口密度约是中国的3倍。受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制约,使得日本民族有着强烈的危机意识进而造就了其“淡如菊花拔刀见血”的民族性格,纵观历史日本民族又是一个很善于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的民族,通过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并和日本的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现在日本的特质文化。然而在日本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看似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 1.1日本近现代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1.1.1日本近现代文化的形成 中日邻邦,一衣带水,自古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甚深。公元3-7世纪,日本沿袭纯粹的中国文化,到飞鸟时代,圣德太子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全面摄取中国文明制度,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禅宗于12世纪末和13世纪初由荣西和道元传入日本后,受到日本武士阶层的欢迎。然而中国文化中对日本影响最深当属中国儒学,由于儒学具有疏于抽象的世界观的思考、重视感觉经验和认识论、赋予感情色彩的伦理观、“有德者王”思想逐渐淡化、强调灵活对应现世、与固有思想共存与融合等特征,所以对日本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本民族发现儒家文化无法使其摆脱遭受外来侵略的命运,更不能富国强兵,故此毅然弃儒从西,近乎疯狂且不失目的的开始学习西方。当时,日本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认为仿效西洋文明是当务之急,并以文明开化的启蒙为己任。需要强调的是,他们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总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确定一个需要保护传统文化范围,并“纯化”那些可能阻碍现代化进程的东西,而这种对传统的留恋和对现代化的向往构成了在两种文化中的求同除异。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发展的重要转折,也是日本近代文化形成的开端。 不断地自我完善、吸收融合的过程造成了日本人文化心理上的不安,所以二战以后美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巨大的。客观上讲美国迫使日本开国,又在二战后大力扶持日本,使日

浅谈日本文化及日语学习心得体会

浅谈日本文化及日语学习心得体会在亚洲地区,中国和日本也算是个邻居,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日交流也日益密切,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适当的了解一些日本文化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我这学期选修了初级日语的主要原因。 (一)日本茶道 日本茶道 茶道有繁琐的规程,茶叶要碾的精细,茶具要擦的干净,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茶道品茶很讲究场所,一般只在茶室中进行。接待宾客时,待客人入座后,由主持仪式的茶师按规定动作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然后依次献给客人。客人按规定必须恭敬地双手接茶,先致谢,尔后三转茶碗,轻品、慢饮,奉还。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种仪式化的、为客人奉茶之事,最早是由中国传入,原称为“茶汤”,日本的茶道和东亚一些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主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却有着不同。茶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赵州从捻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现在的日本分为抹茶道和煎茶道两种,但茶道一词指的是较早发展出来的抹茶道。 现在的茶道,由主人准备茶和点心招待客人,而客人和主人都按照特定的步骤和规矩办事,除了饮食之外,茶道的精神还延伸到茶室内外的布置,品鉴茶室的书画布置,庭院的园艺及饮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点。 日本樱花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树皮紫褐色,平滑有光泽,有横纹。花叶互生,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边缘有芒齿,先端尖而有腺体,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稍淡。托叶披针状线形,边缘细裂呈锯齿状,裂端有腺。花每支三五朵,成伞状花序,萼片水平开展,花瓣先端有缺刻,白色、红色。花于3月与叶同放或叶后开花。核球形,初呈红色,后变紫褐色,7月成熟。

浅谈日本动漫文化 选秀课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

南京农业大学课程考核情况表 20 09 —20 10学年第 2 学期学院:外语学院——园艺学院 课程名称: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学分: 2 学号姓名: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考核内容:日本文学与日本电影 评语: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论文《浅谈日本的动漫文化》,从《浅谈日本的动漫文化》所处于的社会现实、从《浅谈日本的动漫文化》的特色、从《浅谈日本的动漫文化》对日本文学的影响、从《浅谈日本的动漫文化》对日本思想的影响、日本文学的不足之处等方面描写了日本文学的特点,具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日本文学有较深刻认识。但是只写表面现象,在深入分析研究问题方面还存有不足之处。日本文学和中国文学有许多相似之处,用文学分析的视角、美学和比较文学的观点,分析掌握日本文学的特点是学习日本文学的捷径。 成绩: 教师签名: 时间: 2010.06.15

浅析日本的动漫文化 学院:园艺学院学号:姓名: 摘要:从单幅漫画、四联漫画、连环画到现在的动漫,日本动漫历史性的飞跃离不开手冢冶虫这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开创了日本动漫的新时代,创造了日本动漫的神话。原本被人认为简单、幼稚的动漫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产业,受到全世界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在日本,动漫作为第三产业不仅对日本的文化市场起着支撑作用,也对日本的经济起着带动作用,在各个舞台展示着它的非凡魅力。 关键词:动漫产业;手冢冶虫;电影拍摄手法;精神内涵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 日本,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熟悉是因为几十年前,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的伤害;陌生是因为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对日本的历史文化习俗知之甚少。抱着想了解日本文化的好奇心,我这学期选了日本文学与电影这门课。一个学期下来,看了很多部日本经典电影,通过这些电影,我对日本的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只是皮毛而已。对于我来说,第一次接触日本文化和电影,是通过看日本动漫电影,《机器猫》,《蜡笔小新》,《名侦探柯南》,《高达》等等,这些都是我曾经的最爱,我被那完美的剧情深深的吸引,但说实话,我一直是停留在电影画面本身,对其发展过程和内在文化表现了解很少。因此借这次课程论文的机会,我想系统了解一下日本动漫文化知识,浅析日本的动漫文化发展。现在喜欢动漫的人越来越多,日本的动漫充斥着中国市场,甚至很多人将文化侵略和日本动漫画上了等号。有人曾惊呼:“日本动漫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孩子的生活、审美和美术创作,是一种赤裸裸的文化侵略!”如果说日漫都是肤浅低级之作,那就大错特错。宫崎骏的作品,多是天马行空之作,但含有深远的寓意。这份寓意,源于对现实的不满。他曾表示,东京碰口碰面都是拜金主义者,人们根本不肯放弃“金钱万能”的观念。所以我们应该客观看待日本动漫! 正文: 所谓动漫,包括动画和漫画两种,而我们一提到动漫,脑海里就会习惯性地浮现出让人感觉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