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气候条件与中国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

浅谈气候条件与中国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

浅谈气候条件与中国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
浅谈气候条件与中国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

浅谈气候条件与中国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

摘要:植被类型的出现,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由于我国陆地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具有不同的生态地理条件,与此相应,也有不同的植被类型。本文主要从我国的气候条件来阐述我国的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

关键词:气候类型植被类型植物群落

中国陆地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气候,而中纬度气候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角逐的地带。影响此地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因此我国一年中辐射能收支差额的变化较大,四季分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15~18℃以下,有4~12个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全年可能蒸散能量在130~52.5cm之间。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很显著。再加上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大陆面积较大,受海陆热力对比和高耸庞大地形的影响,因此我国气候更加错综复杂。

一、中国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季风气候。

包括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年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6℃,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不低于5℃,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0℃,终年无霜。

2、亚热带季风气候。

我国华北和华南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在4500--80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8--0℃,是副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夏季气温相当高(侯平均气温>=25℃至少有6个侯,即30天),冬季气温相当低。

3、温带季风气候。

我国内蒙古和新疆北部等地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低于1600--34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8--8℃、夏季侯平均气温多数仍超过22℃,但超过25℃的已很少见。

4、温带大陆性气候。

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

5、高原山地气候。

我国青藏高原及一些高山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低于2000℃,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热的气温也低于5℃,甚至低于0℃。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较小,但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

二、中国植被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图1.1)

植被是某一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称。陆地表面分布着各种类型的植物群落,如森林、灌丛、草原、荒漠、草甸、沼泽等,总体为该地区的植被,又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本文主仅介绍我国自然植被。中国植被的主要类型和地理分布中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

(一)、热带植被

热带植被主要包括下列植被类型: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和红树林等。

(1)、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是由耐阴、喜湿、喜高温的常绿种类组成,并具有丰富的附生植物和木质藤本植物、种类丰富、结构复杂的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广东、广西至云南和藏东南的热带地区。

(2)、热带季雨林

季雨林又称季风林,分布于具有干湿季节周期性交替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广东、广西至云南和藏东南的热带地区。

(3)、热带稀树草原

稀树草原又称萨瓦纳(Sacanna),是一种阳性、旱性、适高温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并散发一些耐旱、矮生、稍为直立的乔灌木的植物群落。分布于我国云南一些干热河谷、海南岛西部和台湾西南部也有类似稀树草原,但多为次生。

图1.1(中国植被区划图)

(4)、红树林

红树林主要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浸淹的淤泥海滩上耐盐的常绿乔灌木植

物群落。在我国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和浙江。

(二)、亚热带植被

(1)、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是发育在亚热带地区大陆东岸湿润季风气候下的森林植被类型。它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东岸。在亚洲除朝鲜半岛、日本有少量分布外,以我国分布面积最广,典型的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至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北部之间的山地丘陵及西藏喜马拉雅山南翼。

(2)、常绿硬叶林

常绿硬叶林又称阔叶硬叶林。是在地中海条件下发育的典型植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山区,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是世界常绿硬叶林的亚洲山地变型。

(3)、荒漠

荒漠是指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灌木和肉质植物所组成的稀疏植被。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和蒙古的大戈壁。

(三)、温带植被

温带植被最具代表性的类型有夏绿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原。

(1)、夏绿阔叶林又称落叶阔叶林;是指夏季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和华北。

(2)、针阔叶混交林

针阔叶混交林是夏绿阔叶林和韩温针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通常有栎属、山毛榉属、槭属、椴属、榆属等落叶树种,与云属、冷杉属、松属等耐寒树种混合组成。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山地和西南高山,分布在东北的红松为主的真阔叶混交林,为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3)、泰加林

泰加林(taiga)又称北方针叶林,在我国称寒温性针叶林,是指分布在寒温带和中低纬度亚高山,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的森林类型。它是寒温带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及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高山山区。

(4)、草原

草原(Steppe),又称夏绿干燥草本群落。我国草原主要分布于东北西部、内蒙古、黄土高原北部,以至西北荒漠山地和青藏高原中部,根据建群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草原分为三个亚型:

①、草甸草原:主要是贝加尔针茅、吉尔吉斯针茅、两种羊草及白羊草等中旱生禾草及多种杂类草。这 2类草原群落外貌整齐,季相变化明显,草层一般高30~50厘米,覆盖度40~70%,草本亚层分化明显,多者可分3~4个亚层,并混生多种小半灌木和杂类草。不过草甸草原更较茂密,种类组成较丰富和有更多的中生杂类草。

②、典型草原:主要是大针茅、克氏针茅、针茅和沟叶羊茅等旱生丛生禾草。

③、荒漠草原:草原和荒漠植被的过渡类型,主要由戈壁针茅、短花针茅、沙生针茅及东方针茅等小禾草和灌木亚菊、女蒿等旱生小半灌木所组成。群落稀疏低矮而单调,一般高10~20厘米,覆盖度20~40%。

在西部高原和荒漠山地2700米或3500米以上的亚高山-高山带,发育有高寒草原。建群植物主要是紫花针茅、座花针茅、假羊茅等耐寒旱的小禾草,硬叶苔草及几种高原特有的蒿。群落稀矮而单调,点缀着一些高山垫状植物和杂类草。

(四)、寒带植被

寒带植被指冻原,又称苔原,是由微温的北极和北极高山成分的苔藓、地衣、小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群落。它是寒带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在我国冻原类似分布于长白山和

阿尔泰山。

(五)、隐域植被

(1)、草甸

草甸是发育在中度湿润的环境,以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类型。典型的草甸又称真草甸,主要由典型中生植物组成,适生于中等湿度的生境。优势植物多为中生杂类草,外貌华丽、有‘五花草甸’之称。

①、草原化草甸。以旱中生植物为主,混有多种杂类草,草群茂密,叶层高约50cm。

广布于我国东北和内蒙古东部。

②、沼泽化草甸。在草裙中混有相当多的湿生草本植物,以喜湿的莎草科植物占优

势,是草甸向沼泽的过渡类型。

③、盐生草甸。由盐中生草本植物组成,分布在具有不同程度盐泽化土壤的低地和

滨海。

④、高寒草甸。以温冷生中生草本植物为主,草层低矮、盖度大、根系浅而密集。

分布于我国青藏高原的高寒草甸,具有高原地带性。

(2)、沼泽植被

沼泽植被是湿生植物组成的群落。在中国以草本沼泽分布最普遍,出现于各地湖滨、河滩及大河三角洲的低洼处。尤在气候温湿或冷湿地区有大面积分布。东北三江平原和四川北部的若尔盖(见若尔盖沼泽)是中国两大著名沼泽分布地区,主要是各种苔草沼泽。代表植物在三江平原是毛果苔草、乌拉苔草、塔头苔草和漂筏苔草等;在若尔盖主要是木里苔草,在西藏主要是各种大蒿草。苔草沼泽草层一般高30~50厘米,覆盖度60~70(80)%,根系密织,常成垄状草丘,俗称“塔头”。其他各地的沼泽,除苔草外,芦苇、藨草、香蒲及茭笋等也常为优势或建群植物,这类群落茂密而高大,是草质纤维植物的重要来源。

[参考文献]:

[1]刘南威,杨士弘,刘洪杰et al.2007.自然地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

[2]武吉华,张绅,江源et al.2009.植物地理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

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

【专题突破】高中地理各种气候类型成因和分布图汇总!

【专题突破】高中地理各种气候类型成因及分布图汇总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与季风):气流性质与来向对气温的影响(靠近冬季风的源地,气温低;受来自高纬的气流影响,气温低;) 3.地形(高度、地势、坡向): (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 (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如: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难以入侵;盆地地形,冬季不易散热) (3)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4)背风坡处,有焚风出现,气温高 4.海陆位置: (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湖泊、湿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 (2)沿海地区冬季气温较内陆高,夏季气温较内陆低;内陆地区与之相反。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气温日较差(昼夜温差)的因素: 1.纬度:低纬地区>高纬地区(原因:太阳高度高纬低、日变化小) 2.季节:中纬度夏季>冬季 3.地形地势:凹地(如盆地、山谷)>凸地(如小丘、山顶);高原大于海拔低的平原。 4.下垫面性质:陆地>海洋;沙土>粘土、深色土>浅色土、干松土壤>潮湿紧密;旱地>水田。 5.天气状况:晴天>阴天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 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关系

专业选修课论文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班级:08生科A 姓名:龚兴鹏 学号:084120010 科目:植物地理学 教师:崔明昆(副教授)

从气候的角度来论述我们国家植被的分布规律 作者:龚兴鹏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8生科A班 学号:084120010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综述结合气候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 正文: 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湿气吹向大陆。又由于我国地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 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另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台湾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向地带性分布。 1气候与中国植被的分布 1.1.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 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植被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反映和指示,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植被分区方案大都认为我国基本的植被区有8至9个,即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雨林季雨林、草原、荒漠以及高寒植被.秦岭淮河线是一条重要的水分气候带,而不是温度带,不是亚热带植被的北界. 我国亚热带植被的北界基本上沿长江北岸,从杭州湾经太湖、安徽宣城、铜陵经大别山南坡到武汉往西,与WI值130-140 ℃·月一致. 我国热带区域的面积极小,仅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南部和台湾南端及其以南地区[2] 1.2 受寒流的作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北亚热带森林中,落叶的成分较多。而夏季又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使我国东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可以获得大量的降水。地形的复杂,峰峦逶迤的高山,使东西去向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

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地则成为第二垂直寸告。 (4)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5)干旱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十分显著,而在湿润区由于湿度条件较一致,不同

17种常见果树介绍

华北地区常见17种观赏果树介绍 发布日期:2012-05-16 浏览:366次 下面简单介绍华北地区常见观赏果树种类: 1、火棘蔷薇科火棘属常绿灌木,果子9月至10月成熟,成熟后为红色。原产于陕西、江苏、浙江、四川、云南等省,华北南部有栽培。火棘果实入秋后变红,非常美观,可用作绿篱及基础栽植材料,也可以丛植于草坪边缘或园路转角处。 2、风箱果蔷薇科风箱果属落叶灌木,蓇葖果,成熟时红色,分布于黑龙江、河北等地。果实于夏末时节膨大,甚为美观,可丛植于风景区内,亦可做基础栽植。 3、平枝荀子蔷薇科荀子属落叶或半常绿匍匐灌木,产于陕西、甘肃、湖北等省,在华北中南部多有栽培。平枝荀子果实红色,经冬不落,可以用作基础栽植,也是作地被的好材料。 4、山楂蔷薇科山楂属落叶小乔木,梨果近球形,10月成熟,成熟后红色。原产东北、华北等地。山楂树冠整齐,花美果艳,可用作庭阴树和小园林路的行道树。其变种山里红也是观果佳品。 5、水榆花楸蔷薇科花楸属落叶乔木,梨果椭圆形,果熟期11月,成熟后黄色或红色。产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东北南部。水榆花楸树形高大,冠大阴浓,果实繁多,可用作行道树,群植、片植效果均佳。 6、木瓜蔷薇科木瓜属落叶乔木,梨果椭圆形,果熟期8月至10月,成熟后黄色。原产于山东、陕西、安徽、江西等省,在华北地区多有栽培。木瓜花美果香,集观花赏果于一身,可植于庭院观赏,也可点缀于草坪中。 7、山荆子蔷薇科苹果属落叶乔木,梨果近球形,果熟期9月,成熟后红色或黄色,光亮。产于我国华北、东北及内蒙古。山荆子春天满树白花,秋季果实累累,久挂枝头,非常美观。可栽作庭院观赏,也可点缀于草坪。 8、稠李蔷薇科稠李属落叶乔木,核果近球形,果9月成熟,成熟后黑色。分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河南等地。稠李集观花、赏叶、看果于一身,可植于庭院观赏,也可点缀于草坪,用作小园林路的行道树效果也很好。 9、花椒芸香科花椒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蓇葖果球形,果7月至10月成熟,成熟后红色或紫红色。产于我国北部及中部。花椒可植于庭院观赏,也可点缀于假山旁,是做刺篱的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地理教案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地理教案 在世界气候分布中,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这里全年高温多雨,植物终年常绿,许多地方分布着茂密的热带雨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地理教案,欢迎参考。 一、教学目标 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通过对图片、地图、图表、阅读材料、搜集的谚语、诗词等地理信息的提取,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善于运用已学知识去分析解决新知识的综合能力。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通过收听、收看当地天气预报,了解家乡的天气及气候特点,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投影:北京地区的四季景观图片。(京郊玉渡山春季、八达岭长城夏季、京郊玉渡山秋季、八达岭长城冬季) 教师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同一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大差异?(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所致) 多媒体展示投影:两组不同地区(南北、东西)同一季节景观图片:(二月海南风光、大兴安岭冬景、内蒙古温带草原夏季、我国温带沙漠夏季) (1)让学生读图对比分析回答:影响我国南北方景观差异的因素是什么(气温)?从东到西的景观差异影响因素又是什么(降水)? (2)从以上景观图的变化能得到什么信息? 师生归纳总结:中国气候差异很大,那世界的气候差异会更大。由此导入课题。 环节二:新课教学 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活动一:比一比,贴一贴——认识气候类型的分布(教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从气候的角度论述我国植被分布规律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综述结合气候,地形等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地形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地形结构特别复杂,具有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湿润到极端干旱的不同气候带(区)。同时,我国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这样的地理配置使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气候与环境的显著特点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而由此导致的我国植被分布既有水平地带性分布,又有垂直地带性分布,还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很大的影响[1]。 从广东湛江北上至黑龙江省最北端的漠河,从南到北,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是纬向地带性植被分布。因为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会降低,平均纬度每增加1度,温度会下降0.5℃~0.6℃。由于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就使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种类因无法适应低温而不能分布到纬度较高的区域,这样就在从南到北的方向,由于温度的不同,便形成了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在不同的气候带下就发育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但是从上海到达新疆的乌鲁木齐,却穿越了东部的森林区、中西部的草原区和西部的荒漠区。也就是说,从东部至西部你经历了中国的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干旱区3个气候类型。 1 中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1.1 中国植被经向地带性分布 我国东南部和东部濒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则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像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东到太平洋3500多千米,西离大西洋6900多千米,北距北冰洋3400多千米,南至印度洋约2500千米。再加上四周被高山包围;北有阿尔泰山、西有准噶尔界山、南有昆仑山、东有北山等,使上空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又很难到达新疆上空,因此形成了东西地区水分巨大的不同。导致水分从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深入的过程中,降水越来越少,夏季温度越来越高,大陆性气候越来越强,从而使植被发生了变化。这种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的分布格式称为植被的经向地带性。 1.2 中国植被水平地带性分布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在我国表现得十分明显。地带性植被是指能够最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侵入我国的寒流大致有三条主要路线;第一条是由西伯利亚西北部出发,向南由新疆或蒙古侵入河西走廊进入我国内地;贯穿中国大陆;第二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向南经过我国东北、内蒙古到达华北平原,遇到泰山阻挡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由山东半岛北部入渤海,另一支在大陆南进时又受大别山和桐柏山的阻碍,再次分为二股气流危害我国南方地区;第三条是由西伯利

果树种质资源

果树资源与利用 一、基本概念 1.种质:是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 2.种质库:又叫基因库,是以种为单位的群体内的全部遗传物质,它是由许多个体的不同基因所组成 的。通常指为开展利用果树种质资源而专门设立的种质保存场所。 3.果树种质资源:是指果树种质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存在状况。 4.果树种质资源学:是研究果树植物分类、起源与演化、种质考察与搜集、种质保存、种质评价与鉴 定及种质利用的科学。 5.果树传播:是在人类活动参与下,将其从某地迁移到另外地方的一种现象。 6.就地保存:是指在果树种质资源原来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中采取措施,来加以保护和保存果树种质 资源。 7.迁地保存:是指把果树种质资源从其原产地或次生地整株迁离,移栽到种质资源圃、品种圃或原始 材料圃等圃地来加以保护和保存。 8.离体保存:是指在适宜的条件下,利用种子、花粉、分生组织、根和茎等组织器官来保存种质资源。 9.野生果树种质资源:是指自然野生的,未经人们栽培的野生果树。 10.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就是建立以种和品种为单位的种质资源名录或记载项目规范。 11.实生核桃:指采用种子繁殖所生产的核桃坚果。 12.出仁率:核仁重占坚果重的比率。 1. 种质是决定生物遗传性状,并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的载体。 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它决定生物的遗传性状,另一方面它能在亲代与子代之间遗传。种质可以是种内一个群体基因的总称,也可以是一个植株或是某个器官——如根、块茎、胚芽组织以及花粉、细胞,甚至可以是染色体的核酸片段。种质资源的丰度是通过其遗传多样性来衡量的。 一种栽培植物的种质资源包括:主栽品种、地方品种、野生种、近缘野生种、育种材料。 2. 果树种质资源学研究的内容: 1)起源与分布:即研究现代果树的原生地及其古今分布范围。对于果树种质资源的引种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演化与传播:包括研究过去野生种演变为当今栽培果树的过程,以及野生果树种类之间的进化关系等。牵涉到资源的进一步分类等问题。 3)资源的分类:是按照某种属性对不同果树资源进行一定的分类处理,是资源进一步研究利用的开始。 4)收集与保存:有效地收集与保存已有的果树种质资源,不但可以防止种质流失,而且有利于集中研究和利用。收集包括收集对象的选择和收集时期;保存主要是保存方法的研究。 5)资源的评价与利用:评价是利用的基础,同时本身又对资源的收集保存起着一定的反馈指导作用。利用是资源研究的最终目标。 3. 果树资源的研究方法 1)历史考古法;2)资源调查法;3)观察记载法(度量法、比重法、归类法);4)试验法(田间试验、实验室试验 第一章果树的起源、演化与传播 第一节果树的起源 一、果树起源论 1.进化论:达尔文《物种起源》指出,各种生物都有共同的起源,现代栽培植物是古代野生植物经人 工选择栽培,发生深刻变化而来,为研究起源指明了方向,即从野生种类,探寻栽培植物的起源。 2.果树起源中心论:德坎道尔《栽培植物考源》指出栽培植物应有起源中心,瓦维洛夫把德坎道尔、 达尔文和孟德尔的方法与学说融为一体,提出了著名的植物八大起源中心或基因中心理论。茹可夫斯基《栽培植物及其演变中心辞典》,总结了世界各国学者考究、发现和报道的栽培植物及其野生近缘种,并按科、属、种拉丁名名称的字母排序。 第二节果树的演化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第十章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第一节 自然植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世界上不同的地带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它们的分布,决定于群落所在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原因,但是气候常在其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大多数类型的植物群落在分布上是有地带性的。以下将分别叙述世界植物群落的基本类型和他们的分布。 一、常雨林和红雨林 这两类群落都出现在潮湿的地带。 常雨林又称为潮湿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分配均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常雨林分布在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赤道非洲的西部,其他如中美的东部,印度西南沿海,中印半岛的西部,我国的台湾南部、海南岛,以及许多热带岛屿上,也都有出现。常雨林分布在雨量最充沛、热量最丰富,热、水与光的常年分配最均匀的地带;相应地,常雨林就成为陆地上最茂盛的植物群落。在常雨林里,植物种类很多,每公顷的地面上可以出现二、三百种以上的树种(也有种类较少的情况)。树木的分枝少, 树 冠小,树身高挺,有些树种在树干下部 产生许多板状跟、像护墙一样围绕着高 大的树身。由于乔木的高度不等,因此 常雨林的树冠常参差不齐。成层结构很 发达,乔木层多至4~5层,下面还有灌 木层和草本层。藤本植物纠缠交错,如 棕榈科的省藤属(Calamus )缠绕茎长可 达300米,附生真蕨类和附生的兰科植 物最为常见(图10-1)。这些附生植物 大量出现,种类也很多。除附生的藻类 和藓类外,还经常出现附生的蕨类和有 花植物,尤其是附生植物不但生在枝干 上,还生在叶上,似乎形成特殊的空中 花园。常雨林中所有植物都是常绿的, 终年生长,轮流开花。很多树木,例如 可可属(Theobroma )、木波罗属 (Artocarpus )、榕属(Ficus )以及柿属 (Diospyros )等的许多种,能在树干和 老茎上直接开花结实(图10-2)。常雨林中所有植物的芽都没有牙鳞。林内湿度很高,林下植物具有大而柔软的叶, 显示出湿性植物的特征;但上层乔木的 叶由于有时接触到晴朗炎热的天气,所以通常革质、坚硬、具光泽,带有旱生特征。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气候对xx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摘要]: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称作植被,植物群落是构成植被的基本单位。地球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其它有关的自然要素。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关键词]: xx植被自然要素气候条件分布规律 一、xx气候的特征 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 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二.xx植被的主要类型 我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首先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 叶林 2、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第一章人的由来 1 2进化论的建立者是19世纪的达尔文 3、演变大致过程:环境变化→下地生活→直立行走→前肢解放→制造工具→大 脑发达→产生语言 3 输精管---输送精子 4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 5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征,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也明显增强。 (2)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6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 种为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能提供能量。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 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奶、蛋、鱼、肉 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肥肉、大豆、花生 含脂肪较多的食物葡萄糖、蔗糖、淀粉 无机盐:钙——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鸡胸、X形或O形腿),牛奶 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磷——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铁——缺铁性贫血(乏力、头晕)动物肝脏、菠菜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海带、紫菜、碘盐 锌——生长发育不良、味沉发生障碍 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鱼肝油、动物肝脏 维生素B ——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1

维生素C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牙龈出血 桔子 维生素D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牛奶等 2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收器官) 消化腺:唾液腺——唾液淀粉酶 肝脏——胆汁(化成脂肪微粒) 胃腺——胃蛋白酶 胰腺、肠腺——含有消化糖类、 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3、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4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胃、小肠) (胆汁)

高中地理 世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归纳表)

世界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类型气温降水图分布地区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地区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南北 两侧终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附近的 大陆内部和西岸 终年炎热干燥 热带季风气候亚洲的印度半岛和 中南半岛 全年高温,一年分旱 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亚热带地区大陆东 岸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 温和少雨 (1月均温在0°以 上,一年四季分明, 风向随季节而变化) 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 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 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地区的亚欧大 陆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 寒冷干燥 (1月均温在0°以 下,一年四季分明, 风向随季节而变化) 温带海洋性气 候南北纬40°—60° 大陆西岸 全年温和湿润(气温 和降水的年变化比 较小) 温带大陆性气 候中纬度内陆地区 夏季高温少雨,冬季 寒冷干燥 (冬冷夏热,年温差 大,降水少且集中夏 季) 寒带气候南北极圈内的高纬 度地区 全年严寒少雨,温差 大 高原山地气候海拔较高的高原、山 地 由于海拔高,终年寒 冷

如何确定气候类型 第一步: 根据7月温度判断南北半球 7月温度高、1月温度低则为北半球 7月温度低、1月温度高则为南半球 第二步: 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气候带——以“温”定“带” 热带:最低月均温﹥15°C(各月都在15°C以上);终年高温; 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热带季风 温带:最低月均温0°C——15°C;冬暖夏热;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低月均温﹤0°;冬寒夏热;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寒带:最热月﹤5°C;终年严寒; 寒带气候 第三步: 根据降水量确定具体气候类型——以“水”定“型” 学会比较易混淆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读下图回答: 1、图中月气温最高的是,出现在 月;月气温最低的是,出现在 月,由此可知本地位于半球。 2、图中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多? 本地属于季多雨的气候。 3、本地的气候类型 是。

高考地理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海洋 陆地 海洋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甲、乙两地均位于29°N 附近。读“1971~2000年甲、乙两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可知 A .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乙地低 B .乙地降水较甲地丰沛 C .乙地是高原山地气候 D .甲地属温带季风气候 下图中数字代号表示上海、拉萨、罗马、珀斯(32°S ,116 °E)四个城市。根据图示资料,判断2~4题。 2.四城市中,七月气温低于一月气温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四城市中,属于相同气候类型的两个城市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4.下列因素中,对城市②七月气温影响较大的是 A .位于南半球 B .纬度位置高 C .受地形的影响 D .附近有寒流经过 读右图,回答5~6题: 5.如果图中B 处常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那么B 处肯定位于: A .东半球 B .西半球 C .南半球 D .北半球 6.如果B 处只有一个季节受到西风控制,而且该大陆又是 世界上最大的大陆,那么C 处的气候类型应该是: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温带海洋性气候 D .温带季风气候 第十六届亚运会于2010年在中国广州举行,开幕时是为2010年11月12日。亚运会的举办使广州及广东面临着历史发展的极好机遇。据此回答7~8题。 7.读下图,其中符合广州气候特点的是( )。 8.广州亚运会选择在11月份举办,从气候的角度看,主要是因为( )。 A .广州11月份秋高气爽,气候宜人 B .广州11月份降水较多,气候湿润 C .广州11月份严寒干燥,雷雨天气少 D .广州11月份温和多雨,气候宜人 9.读下面四种气候要素图(图中各点的标号表示月份),判断四种气候类型代表性的城市依次是 A .伦敦、罗马、北京、武汉 B .开普敦、伦敦、莫斯科、上海 C .罗马、纽约、东京、上海 D .北京、伦敦、罗马、上海 10.读南半球某区域经纬网图(右图),①地的气候类型是 A .热带雨林气候 B .热带草原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D .亚热带季风气候 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

果树分类

果树的分类 (2007-04-03 10:34:14) 转载▼ 标签: 分类:果树栽培 果树的分类 全世界到底有多少种果树?实际上这是一个很难答复的问题。据估计(包括能食用而未在生产中栽培的野生树种),全世界大约有果树2792种,分布为234个科、659个属中。中国是世界上果树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世界上最重要的果树种类在中国几乎都有。 果树分类,通常有两个系统,一是植物学系统,在此略;二是园艺学分类系统,其中又有几种分类方法,以下做简要介绍。 (1) 按叶生长期特性分类 ① 落叶果树叶片在秋季和冬季全部脱落,第2年春季重新长叶。落叶果树的生长期和休眠期界限分明。苹果、梨、桃、李、杏、柿、枣、核桃、葡萄、山楂、板栗、樱桃等,这些一般多在我国北方栽培的果树,都是落叶果树。 ② 常绿果树叶片终年常绿,春季新叶长出后老叶逐渐脱落。常绿果树在年周期活动中无明显的休眠期。柑橘类、荔枝、龙眼、杧果、椰子、榴莲、菠萝、槟榔等,这些一般多在我国南方栽培的果树,都是常绿果树。 梅、柿、枣、无花果、梨、桃、李、栗等,我国南方、北方均有栽培,即使在南方栽培也还是落叶果树;而果松、越橘多在我国北方栽培(或野生),却是常绿果树。 (2) 按生态适应性分类 ① 寒带果树一般能耐-40℃以下的低温;只能在高寒地区栽培,如榛、醋栗、穗醋栗、山葡萄、果松、越橘等。 ② 温带果树多是落叶果树,适宜在温带栽培,休眠期需要一定低温。如苹果、梨、桃、杏、核桃、柿、樱桃等。 ② 亚热带果树既有常绿果树,也有落叶果树,这些果树通常在冬季需要短时间的冷凉气候(10℃左右)。如柑橘、荔枝、龙眼、无花果、猕猴桃、枇杷等。枣梨李柿等有的品种也可在亚热带地区栽培。

中国植被

(一)《中国植被》分类系统 吴征镒教授主编的《中国植被》一书(科学出版社,1980年),采用的分类单位有三级,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级分类单位之上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即植被型组,群系组与群丛组。此外,在某些主要分类单位之下设亚级,如植被亚型,亚群系等。各级分类单位的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植被型组:凡是建群种生活型相近并且群落的形态外貌相似的群落联合为植被组,如针叶林、阔叶林、荒漠、沼泽等,全国共划分出10个植被型组。 植被型: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近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如寒温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等。全国共分出29个植被型,其中地带性植被型26个,它们各自反映了一定的生物气候带,例如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区域的代表等,其余3个植被型为隐域性植被,即草甸、沼泽、水生植被。 植被亚型:在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亚型。如落叶阔叶林分三个亚型,一是典型落叶阔叶林,以温带落叶阔叶乔木层片占绝对优势,为温带湿润地区地带性植被的代表类型;二是山地杨桦林,以杨柳科与桦木科的小叶树种占优势,常见于温带山地,多具次生性质。三是河岸落叶阔叶林,以耐湿的或耐盐湿的乔木树种占优势,与特殊的地下水条件相联系。 群系组:在植被型或亚型范围内,根据建群种亲缘关系近似(同属或相近属)、生活型近似或生境相近划分群系组,如温性常绿针叶林可分出温性松林、侧柏林等群系组,典型草原可分出丛生禾草草原、根茎禾草草原、小半灌木草原等群系组。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如辽东栎林、大针茅草原、红砂荒漠、芨芨草草甸,等等。

中国植被区划 最后

中国植被区划 学院:林学院 专业: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姓名:李银莲 学号:2010203025

中国植被区划 一、几个定义 植被:一定地区中植物群落的总体。 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植被受纬度(热量条件)影响所呈现的南北向分布规律。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植被受经度(水分条件)影响所呈现的东西向分布规律。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植被受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影响所呈现的垂直分布规律。 植被区划:在一定地段上依据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特征等划分出高、中、低各级植被组合单位。 二、中国的植被类型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树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地带;温带草原地带;温带荒漠地带 3、植被区域基本特征 I.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我国称寒温性针叶林,系指主要分布于寒温带及中、低纬度山地的针叶林。针叶林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它们在欧洲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分布最为普遍,构成一条非常明显的针叶林带。它们的北方界线就是整个森林带的最北界线。 针叶林分布区的气候比夏绿阔叶林更具有大陆性的特点,夏季温凉,冬季严寒,最温暖的七月平均气温10℃~19℃,最冷月份在欧亚大陆的西部为3℃,在我国东北地区达-20℃,在西伯利亚甚至降至-52℃,一年中温度超过10℃以上的只有1—4个月。而严寒月份连续2—3个月,在雪被不多的地方,经常有很厚的冻土层。一般说来,植物生长期是很短的。年降水量为300—600毫米。 针叶林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外貌非常特殊,很容易和其他森林类型区别。由于组成的优势种不同,外貌也有差异。一般来说,由云杉属(Picea)和冷杉属(Abies)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可以见到圆锥形和尖塔形树冠;由松属(Pinus)组成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摘要]: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称作植被,植物群落是构成植被的基本单位。地球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其它有关的自然要素。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关键词]:中国植被自然要素气候条件分布规律 一、中国气候的特征 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二.中国植被的主要类型 我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首先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其次西部由于位于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

浅谈气候条件与中国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

浅谈气候条件与中国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 摘要:植被类型的出现,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由于我国陆地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具有不同的生态地理条件,与此相应,也有不同的植被类型。本文主要从我国的气候条件来阐述我国的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 关键词:气候类型植被类型植物群落 中国陆地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气候,而中纬度气候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角逐的地带。影响此地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因此我国一年中辐射能收支差额的变化较大,四季分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15~18℃以下,有4~12个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全年可能蒸散能量在130~52.5cm之间。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很显著。再加上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大陆面积较大,受海陆热力对比和高耸庞大地形的影响,因此我国气候更加错综复杂。 一、中国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季风气候。 包括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年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6℃,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不低于5℃,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0℃,终年无霜。 2、亚热带季风气候。 我国华北和华南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在4500--80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8--0℃,是副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夏季气温相当高(侯平均气温>=25℃至少有6个侯,即30天),冬季气温相当低。 3、温带季风气候。 我国内蒙古和新疆北部等地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低于1600--34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8--8℃、夏季侯平均气温多数仍超过22℃,但超过25℃的已很少见。 4、温带大陆性气候。 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 5、高原山地气候。 我国青藏高原及一些高山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低于2000℃,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热的气温也低于5℃,甚至低于0℃。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较小,但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 二、中国植被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图1.1) 植被是某一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称。陆地表面分布着各种类型的植物群落,如森林、灌丛、草原、荒漠、草甸、沼泽等,总体为该地区的植被,又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本文主仅介绍我国自然植被。中国植被的主要类型和地理分布中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 (一)、热带植被 热带植被主要包括下列植被类型: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和红树林等。 (1)、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是由耐阴、喜湿、喜高温的常绿种类组成,并具有丰富的附生植物和木质藤本植物、种类丰富、结构复杂的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广东、广西至云南和藏东南的热带地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