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细读 二十三共9页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9
日本读书会文本细读式鉴赏案例文本细读通常分为解体、解题、注释、翻译、赏析五大部分。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姜夔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
解体(词调+词体+词韵+韵字,建议在PPT 展示时,将韵字直接在词作中标示出来)此词以《鹧鸪天》为调。
《鹧鸪天》为双调小令,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
姜夔此词叶词韵第三部: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韵字为期(四支)、思(四支)、啼(八齐)、丝(四支)、悲(四支)、知(四支)。
(解体部分知识点参看《唐宋词格律》)解题(作者生平简单介绍+本作品创作情况,如:写于何时?为何而作?写了什么?注意首先把握住这首作品的内容,再注意把握题目中出现的人名、地名等)此词为南宋姜夔所作。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人。
姜夔妙谙音律,善自度曲。
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讫,终身未仕。
有《诗说》、《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等著作存世。
此词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
据词题可知,词人于元宵之夜有所梦,所梦当为词人在合肥所遇的女子。
夏承焘、吴无闻《姜白石词校注》云:“白石遇合合肥恋人时,约二十岁。
宋绍熙二年(1191)年,白石两次到合肥,作《浣溪沙》?《摸鱼儿》、《凄凉犯》诸词。
到宋庆元三年(1197)作此词,距离合肥初遇,已有二十来年。
”(解题部分知识可查阅《二十四史》、《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四库全书》、《全明词》、《清词钞》、地方志等资料)注释[1]肥水:水名,即淝水,在今安徽省。
肥水源出合肥市西北将军岭,为今东肥河和南肥河的总称。
肥水出县西南八十里蓝家山东南,经合肥市流入巢湖。
[2]相思:树名,又名红豆树,木质坚硬。
唐王维《相思》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文本细读(一)、内容纲要一、文本细读理论起源1、文本细读的含义2、文本细读最初在诗歌教学上的应用二、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的必要性1、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2、语文教学中对教师文本分析能力的要求三、文本细读方法详解文本细读教学方法的准备工作四、文本细读方法的个案演练1、作者简介2、作品意义3、作品细读(二)、正文一、文本细读理论起源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通常是指"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象征、修辞、音韵、文体等因素进行仔细解读,从而挖掘出在文本内部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文学阅读与批评方法。
这种方法有时也被称作"充分阅读"(adequate reading),同时与法国的"原文诠释"(explication de texte)传统也有着相近的所指。
众所周知,细读是随着新批评派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勃兴而被光大的。
新批评的兴起也是源于文学教学工作。
新批评奠基人之一瑞恰兹20世纪20年代在剑桥大学讲授诗歌,他给学生们分发一些去掉署名和题目的诗篇,要求他们进行评论。
在完全不必考虑作者声誉、作品文学史地位的条件下,学生们根据文本,畅所欲言。
这种"实用批评"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本身,进行语义与结构分析等内部研究,这成为后来新批评的细读法的起点。
30年代,新批评主将柯林斯· 布鲁克斯和罗伯特· 潘· 沃伦在美国一所著名的州立大学讲授文学课时发现"虽然学生中许多人智力颇佳,有相当的想像力,生活经历也很丰富,但是他们不懂得怎样去读短篇小说和戏剧,尤其不懂读诗。
"于是二人自己动手编写教材,抛弃通行教材中作家生平、创作情况、盖棺定论的陈旧体例,注重精选作品,注重对每一首诗内部的语言、声音、意象、结构、版式诸多层面的详细分析。
这本教材就是后来成为新批评重要著作的《理解诗歌》。
雷内· 韦勒克曾经这样论述过该教材的意义:"研究诗时不靠生平和传统的文学史,这在美国各大学和学院的文学课程中毫无疑问是一个重大革新。
新高考背景下文学类文本的文本细读法研究作者:周云鹤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4年第05期【摘要】文本细读是一种透过文本语言深入文本的阅读方法。
近年来的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中也常见文本细读的方法运用。
高中阶段,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文本,通过读文本的“亮点”“间隙”“冗余”,能发掘文本的思想情感与审美价值。
培养文本细读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方面,也是新高考背景下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能力,对解决当下高中文学文本阅读教学的困境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本细读新高考学科素养文本语言【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05-0019-03文本细读是源于西方的一个文學批评流派的文学批评方法,它强调在阅读中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与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通过文本语义、语境、内部结构来解读文本。
我国高中语文教学领域也广泛借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用于文本教学,特别是文学类文本的解读与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文本细读法强调教师与学生作为阅读者应尊重文本,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与内部结构等深入解读诠释,透过文字或者文学意象,达到作品所隐蔽的精髓之地。
[1]文本细读的方法对当下语文教学摆脱阅读教学程式化,避免陷入文本解读标签化、解答套路化的陷阱都有重要意义。
文本细读能激发阅读者对文本进行审美鉴赏,有助于形成审美创造。
新高考背景下,近年的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正体现了文本细读的思想和方法的具体运用。
文本细读的方法,是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武库”中的“紫电青霜”,对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学科素养,对阅读高考试题文本与解答试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文本细读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中的运用体现近年的高考文学类文本试题注重“依文设题”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一定的审美鉴赏才能完成试题,实际上就对学生提出了文本细读的要求。
“依文设题”的命题方式,其实就是“文本细读”的文学鉴赏思维方法的运用。
文本细读及其方法举例在当下对文学的研究趋向宏观的背景下,呼唤“文本细读”这一文学研究方法的回归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派的主要理论。
本文分三部分分析此理论:第一部分对文本细读这一理论做出解释;第二部分展示了学者如何运用这一理论进行文学作品研究;第三部分对文章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标签:文本细读;训诂;语言分析程千帆先生认为,从理论角度去研究古代文学,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是研究古代的文学理论;第二是研究古代文学的理论。
我们现在多进行对已有理论的研究,较少进行作品研究。
因此,在当下,我们要进行一次向文学作品研究的回归。
一、文本细读的定义文本细读是我们进行作品研究的一种方法,从字面上看,其概念为“细细的读文本”,但其真正含义要复杂的多,它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实践,并且它的实践要先行于理论。
正式的系统文本细读的理论方法源于20世纪的英美国家,随着“新批评派”的产生而产生。
“新批评派”以文本研究为中心,其“文本细读”的方法有两个开端:首先是源于美国学者瑞恰慈,他是“新批评”的理论先驱,在课堂教学中,他使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在选取文学文本之后,将文本的作者去掉,仅让读者面临一个孤立的文本,要求读者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文本之中,不考虑文本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等外部因素,对作品进行结构分析和语义分析。
其次是美国学者兰色姆,他创办了诗刊《逃亡者》,对选入其中的诗歌进行技术上的分析和鉴赏,通过严格的分析和鉴赏进行文本细读。
在瑞恰慈和兰色姆的影响下,“文本细读”成为了“新批评”的核心的方法论。
“新批评”文学思潮包含许多内容,包括语义结构理论、修辞效果理论、文本本体理论、文本细读理论。
语义结构论是对文本的词语进行分析,修辞效果理论则要求对修辞方法进行分析;文本本体论要求文学批评的对象要为文学文本本身。
文本细读论是建立在语义结构论、修辞效果论、文本本体论之上的一种方法,强调一部作品是独立于作者生平、历史背景等之外的。
文学文本细读二十三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写赛马一段,也是世界文学中精彩的篇章,同样用了快速叙事,这里更有作家结构上的巧心:(弗龙斯基)听到背后"斗士"的蹄声,这样想,现在只剩下最后一道贮满了水的二俄尺宽的沟渠了。
弗龙斯基连望都没有望它,只是急切地想要远远地跑在前面,开始前后拉动着缰绳,使马头合着它的疾速的步子一起一落。
他感觉到牝马在使用它最后的力量了;不单是它的头和肩湿透,而且汗珠一滴滴地浮在它的鬣毛上、头上、尖尖的耳朵上,而它的呼吸是变成急促的剧烈的喘气了。
但是他知道它还有足够的余力跑完剩下的二百丈。
弗龙斯基由于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愈益贴近地面,由于运动的特殊的柔软,这才知道了他的牝马是怎样大大地加快了步伐。
它飞越过沟渠,好像全不看在眼下似的。
它像鸟一样飞越过去;但是就在这一瞬间,弗龙斯基吃惊地觉察到他没有能够跟上马的动作,他不知道怎么一来,跌坐在马鞍上的时候犯了一个可怕的、不能饶恕的错误。
突然他的位置改变了,他知道有什么可怕的事发生了。
他还没有弄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一匹栗色马的白蹄就在他旁边闪过,马霍京飞驰过去了。
弗龙斯基一只脚触着了地面,他的牝马向那只脚上倒下去。
他刚来得及抽出了那只脚,它就横倒下来了,痛苦地喘着气,它那细长的、浸满了汗的脖颈极力扭动着想要站起来,但是站不起来,它好像一只被击落了的鸟一样在他脚旁的地面上挣扎。
弗龙斯基做的笨拙动作把它的脊骨折断了。
但是这一点他是很久以后才知道。
那时他只知道马霍京跑过去很远了,而他却一个人蹒跚地站立在泥泞的、不动的地面上,佛洛佛洛躺在他面前喘着气,弯过头来,用它的美丽的眼睛瞪着他。
同学们看,这段文字本身已经是非常出色,欣赏这段描写本身对大家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我们只有在看了后文回头来想,才体会到它的更大的妙处。
托尔斯泰是把赛马写完之后,隔了不短的篇幅,再慢慢从头写安娜夫妇来到现场观看。
到那里,不用再写赛马了,只写人们怎样看,安娜怎样看,怎样失态。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如何读懂散文一、掌握散文文体知识1.散文的基本概念现代文学中,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除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体文章。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常见的散文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
2.散文的文本特征(1)形散神聚现代散文的“形”主要指的是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形散”是指:①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丰富奇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②行文方式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也可夹叙夹议、状物写景、借景抒情;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可旁敲侧击,曲径通幽。
现代散文的“神”主要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
“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散文的“神”整体统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在结构上往往需要有一条鲜明的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常见的线索:①以时间变化、空间转移为线索;②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③以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2)意境深邃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所谓优美,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韵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便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二、散文阅读方法第一步,关注标题(对象)①明示写作对象或内容;②提示阅读线索;③明示或暗示文章的主题。
第二步,概括内容①标记各段落序号;②概括各段落内容。
第三步,梳理思路1.把握线索①寻找作品的线索;②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③注意文中议论、抒情句。
文学文本细读十四4,诗体小说《长恨歌》。
除了平时大家常讲的近体诗、词和散曲之外,用现代文体观来看,古代诗歌还有一类是诗体小说,很少受到专家的注意。
中国古代诗歌重视言志、抒情,把叙事放在很次要的位置。
《诗经》里也有叙事性的作品,但它们叙事的技术和艺术,比史传文学相去甚远。
汉代以后,可能是受到民间文学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很不错的故事诗。
"故事诗"是胡适在《白话文学史》里的命名,借用了西方的概念Epic,那也可以译成叙事诗。
胡适说,故事诗的精神全在于说故事,要把故事说得津津有味、娓娓动听,这和古代文人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不相容,所以,纯粹的故事诗起于爱听故事的老百姓中间。
胡适的说法符合文学史的事实,《孔雀东南飞》就是东汉末年的民间创作,流传了几百年,到南朝再由文人加工写定。
《木兰辞》大约是北魏时期的作品,也经过文人润色。
与以前有叙事成分的诗歌相比,故事诗的情节显得丰满了不少,但是,和民间故事一样,总体上情节还是单纯的,情节的推进速度也比较快。
它们往往是对话加叙述,描写相对较少,《孔雀东南飞》百分之六十的篇幅用于对话。
这都表明它们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到了唐代,中国的叙事文学出现一个飞跃,唐代传奇是成熟的小说。
那时传奇小说的作者艺术上的目标是把"史才、诗笔、议论"熔于一炉,史才就是叙事艺术。
唐代的传奇小说创作从诗歌获益甚多,唐代诗歌创作也从传奇小说得到新鲜的刺激。
在这样的背景上,出现了诗体小说,代表作就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长恨歌》与陈鸿的《长恨歌传》是一对双胞胎,同时写作而有分工。
陈鸿作的是散文体的小说,白居易作的是诗体小说。
清代祝德麟写过一首《读白诗偶有所触因韵成篇》,里面说,"白傅《长恨歌》,实开传奇门。
"他认为白居易这篇诗体小说,是唐人小说的开路之作。
可惜,这一精到见解没有被文学史家们采纳。
无论如何,认定《长恨歌》是一篇小说,是几百年前就有人提出了的。
专题整合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P139考纲学习《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对包括小说阅读在内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出三个层级能力的要求:一、分析综合,能力层级为C。
这一层面的具体要求是①分析作品结构、②概括作品主题;③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语言等)和④主要表现手法。
二、鉴赏评价,能力层级为D。
这一层面的具体要求①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③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读者)。
三、探究,能力层级为F。
这一层面的具体要求是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读者)命题趋势2009年福建省新课程语文高考一改过去的考查模式,把原来的现代文阅读部分改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而且采用选考的形式,对题型也进行了改革。
关于题型,在2009年福建省语文《考试说明》中的样题和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题里,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能力考查有两种题型,一是五选二的选择题,二是简答题;探究的能力考查采用论述题的形式。
从2009年是福建新课程高考的第一年,其命题方式对以后的高考命题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角度看,对于包括小说在内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这种命题思路可能在以后的几年内得以延续。
应对策略最主要的是立足小说文本特征,提高小说阅读能力。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它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阅读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小说的文体特点。
它首先要求考生能够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这三个要素,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主题,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这是整体感知小说的基础,是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前提,也是小说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
文学文本细读《文学文本细读:走进奇妙的文字世界》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一种超级有趣的事儿,叫文学文本细读。
这可不是简单地读读书,而是像侦探一样,去探寻文字背后的秘密!比如说,我们读一本故事书,可不能光看个热闹。
得仔细瞅瞅作者用的那些词儿,想想为啥要用这个,不用那个。
就像我上次读《小王子》,里面说“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在它的某个角落隐藏着一口井。
” 哎呀,我就想,为啥不说沙漠美丽是因为有漂亮的沙丘或者闪亮的星星呢?这口井到底藏着啥秘密?这不就是细读嘛!有一次上课,老师给我们讲了一首古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老师问我们:“李白大晚上不睡觉,看着地上的月光咋就觉得像霜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有的说:“可能是李白太冷了,所以觉得像霜。
”有的说:“也许是月光太亮太白,让李白一下子恍惚了。
” 你瞧,这就是细读,我们都在努力走进李白的心里头,猜猜他到底咋想的。
还有啊,我和小伙伴一起读《安徒生童话》。
读到《丑小鸭》的时候,我们可争论得厉害啦!我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那是因为它一直不放弃,努力变得更好。
” 小伙伴却说:“才不是呢,那是因为它本来就是天鹅的种,迟早会变漂亮的。
” 我们争得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
最后我们又仔仔细细地读了好几遍,才发现,其实我俩说的都有点道理。
这难道不有趣吗?文学文本细读就像是在文字的花园里寻宝。
有时候,一个小小的词,就像一朵小花,能散发出迷人的香气;有时候,一句话,就像一条小路,能带你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
比如说《夏洛的网》里,夏洛为了救小猪威尔伯,在网上织出了那些神奇的字。
“王牌猪”“了不起”“光彩照人”,这些字可不光是字呀,那是夏洛对威尔伯深深的爱!每次读到这儿,我都感动得想哭,难道你们不会吗?再想想《哈利·波特》,魔法世界里那么多神奇的咒语和魔法物品,要是不细读,能感受到那种刺激和惊喜吗?肯定不能呀!文学文本细读,能让我们发现好多平时发现不了的好玩意儿。
文学文本细读二十三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写赛马一段,也是世界文学中精彩的篇章,同样用了快速叙事,这里更有作家结构上的巧心:(弗龙斯基)听到背后"斗士"的蹄声,这样想,现在只剩下最后一道贮满了水的二俄尺宽的沟渠了。
弗龙斯基连望都没有望它,只是急切地想要远远地跑在前面,开始前后拉动着缰绳,使马头合着它的疾速的步子一起一落。
他感觉到牝马在使用它最后的力量了;不单是它的头和肩湿透,而且汗珠一滴滴地浮在它的鬣毛上、头上、尖尖的耳朵上,而它的呼吸是变成急促的剧烈的喘气了。
但是他知道它还有足够的余力跑完剩下的二百丈。
弗龙斯基由于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愈益贴近地面,由于运动的特殊的柔软,这才知道了他的牝马是怎样大大地加快了步伐。
它飞越过沟渠,好像全不看在眼下似的。
它像鸟一样飞越过去;但是就在这一瞬间,弗龙斯基吃惊地觉察到他没有能够跟上马的动作,他不知道怎么一来,跌坐在马鞍上的时候犯了一个可怕的、不能饶恕的错误。
突然他的位置改变了,他知道有什么可怕的事发生了。
他还没有弄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一匹栗色马的白蹄就在他旁边闪过,马霍京飞驰过去了。
弗龙斯基一只脚触着了地面,他的牝马向那只脚上倒下去。
他刚来得及抽出了那只脚,它就横倒下来了,痛苦地喘着气,它那细长的、浸满了汗的脖颈极力扭动着想要站起来,但是站不起来,它好像一只被击落了的鸟一样在他脚旁的地面上挣扎。
弗龙斯基做的笨拙动作把它的脊骨折断了。
但是这一点他是很久以后才知道。
那时他只知道马霍京跑过去很远了,而他却一个人蹒跚地站立在泥泞的、不动的地面上,佛洛佛洛躺在他面前喘着气,弯过头来,用它的美丽的眼睛瞪着他。
同学们看,这段文字本身已经是非常出色,欣赏这段描写本身对大家没有太大的困难,但我们只有在看了后文回头来想,才体会到它的更大的妙处。
托尔斯泰是把赛马写完之后,隔了不短的篇幅,再慢慢从头写安娜夫妇来到现场观看。
到那里,不用再写赛马了,只写人们怎样看,安娜怎样看,怎样失态。
而在赛马场面这里,虽然还没有提到安娜,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安娜的眼光,或者至少给安娜的眼光留下了空间。
可以说,这个场面本来就是为安娜写的,但在正面写的时候,完全不涉及安娜一个字。
安娜的失态,是整个长篇的重头戏,是非常关键的。
她在整个彼得堡上流社会当众暴露了对弗龙斯基的无法掩饰的炽烈的爱情。
她向卡列宁宣布:"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我忍受不了你,我害怕你,我憎恶你…随便你怎样处置我吧。
"为了给那个决定性的转折提供人物的心理依据,赛马必须慢速叙事,很详尽地从容地写出弗龙斯基怎样跌下马来。
后面,读者就能够读懂安娜观看赛马时的心态、神情,能够理解她的每一秒钟都在变化的反应。
托尔斯泰那样细写赛马,不是要读者去为弗龙斯基的安全担忧,而是要安娜为他担忧,更是要读者看到安娜的担忧、惊恐,从那个有沙皇在场和大臣、贵妇云集的场合安娜不顾一切地一心挂在弗龙斯基身上,写出她爱情的炽烈和真诚。
第四种,变速叙事。
其实,就一篇、一部小说而言,叙事速度极少从头到尾始终一样,总是有时等时,有时慢速,有时快速。
这里要说的变速则是指,在有限的篇幅里,在场面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叙事速度明显地、急剧地变化,并以此造成特殊效果。
美国作家爱伦·坡,被称为侦探推理小说之父,有神秘主义倾向,他说自己的特点是:"将滑稽提升成怪诞,将可怕发展到恐怖,将机智夸大为嘲讽,将奇怪延伸至诡谲神秘。
"在他那些悬疑小说里,经常使用变速叙事,例如,《泄密的心》,是写一个神经病患者杀人:我害死老头前一个礼拜中,对他倒是空前体贴。
天天晚上,半夜光景,我把他门锁一扭,打了开来--啊,真是悄无声息!房门掀开条缝,刚好探进脑袋,就拿盏牛眼灯塞进门缝,灯上遮得严严实实,无缝无隙,连一丝灯光都漏不出,接着头再伸进去。
啊,您要瞅见我多么巧妙的探进头去,包管失声大笑!我慢慢探着头,一寸一寸的慢慢伸进门,免得惊醒老头。
花了个把钟头,整个脑袋才探进门缝里,恰好看见他躺在床上。
哈!--难道疯子有这么聪明?我头一伸进房里,就小心翼翼--啊,真是万分小心--小心的打开灯上活门,因为铰链吱轧响呢--我将活门掀开条缝,细细一道灯光刚好射在鹰眼上。
这样一连干了整整七夜,天天晚上都恰正在半夜时分,可老见那只眼闭着;就无从下手,因为招我生气的不是老头本人,是他那只"鹰眼"。
…到了第八天晚上,我比往日还要小心的打开房门。
就是表上长针走起来也要快得多呢。
那天晚上,我才破题儿头一遭认清自己本领有多高强,头脑有多聪明。
心头那分得意简直按捺不住。
倒想想看,我就在房外,一寸一寸打开门,可这种秘密举动和阴谋诡计,他连做梦都没想到。
想到这儿,我禁不住扑哧一笑;大概他听到了;因为他仿佛大吃一惊,突然翻了个身。
这下您总以为我回去了吧--才没呢。
他生怕强盗抢,百叶窗关得严严实实,房里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我知道他看不见门缝,就照旧一步一步,一步一步推开门。
我刚探进头,正要动手掀开灯上活门,大拇指在铁皮扣上一滑,老头霍的坐起身,破口嚷道:"谁?"我顿时不动,也没作声。
整整一个钟头,就是纹丝不动,可也没听到他躺下。
他照旧坐在床上,侧耳静听;正跟我天天晚上,倾听墙里报死虫的叫声一般。
不久,耳边听到微微一声哼,我知道只有吓得没命才这么哼一声。
既不是呻吟,也不是悲叹--才不是呢!--没逢吓得魂飞魄散,心底里才憋不住这么低低一声。
这我倒听惯了。
不知多少个晚上,恰正在半夜时分,四下里万籁无声,我总是毛骨悚然,心坎里不由涌起这声呻吟,激荡出阴森森的回响,就此更加害怕了。
刚才说过,这早就听惯了。
我知道老头怎么股心情,虽然暗自好笑,可还是同情他。
我知道他乍听到微微一声响,在床上翻过身,就一直睁着眼躺着;心里愈来愈怕;拼命当作是场虚惊,可总是办不到。
他一直自言自语:"不过是烟囱里的风声罢了--只是耗子穿过罢了。
"或者说:"只不过是蛐蛐叫了一声罢了。
"对,他老是这么东猜西想,聊以自慰;可也明白这全是枉费心机。
这全是枉费心机;因为眼前死神就要来临,大模大样走着,一步步逼近,找上他这冤鬼。
正是那看不见面目的死神,惹得他心里凄凄凉凉,才觉得我的脑袋在房里,看虽没看到,听也没听见。
我沉住气,等了好久,既然没听到他躺下,就决定将灯掀开条小缝,极小,极小的一道缝。
我动手掀开灯上活门--您可想不出,有多鬼鬼祟祟,鬼鬼祟祟--一点一点掀开,缝里终于射出蒙蒙一线光,象游丝,照在鹰眼上。
那只眼睁着呢,睁得老大,老大;我愈看愈火。
我看得一清二楚--整个眼睛只是一团暗蓝,蒙着层怕人的薄膜,吓得我心惊胆战;可是,老头的脸庞和身体却都看不见:因为鬼使神差似的,灯光恰正射在那鬼地方。
这里是突出杀人者的时间知觉,或者说是心理时间,而不是按照实际的时间流逝速度去写。
他偷偷进入被害人的房间,感觉自己的行动比钟表上的秒针还要慢,他一寸一寸地悄悄推开房门,一步一步试探着往里面走,这是慢速叙事,把作案的过程用慢镜头放给读者看,制造出十分紧张的气氛来。
到底是他把人杀了,还是他被发现,被别人抓住,读者提心吊胆地等待下文。
因为有一点响动,被害人惊醒坐起来,他只好一动不动站住,站一个小时,这就一句带过,用快速叙事。
时快时慢加强了诡异恐怖的气氛。
除了控制叙事速度以外,还有就是安排叙事顺序。
热奈特说,从中间开始,接着是解释性的回顾,这是史诗的基本手法。
契诃夫讲他的短篇写作的经验,也说要多从事件的中间写起。
既然从中间写起,倒叙、插叙和预叙,都会被经常地用到。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最开头是:"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第一句就是预叙,这种写法被不少作家所模仿。
至于插叙、倒叙,那是同学们所熟悉的。
还有叙事频率,指的是相同的事件在同一个文本中被叙述的次数,由此构成的艺术处理的方式。
有:把发生过一次的事件讲述一次,把发生过一次的事件讲述若干次,把发生过若干次的事件讲述若干次,把发生过若干次的事件讲述一次,这四种频率关系类型。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看热奈特《叙事话语》"频率"那一部分[1],我这里就不再举例详细说明。
3,话语模式。
小说与诗歌、散文一样,作为语言艺术都应该讲究修辞造句。
不同的是,小说需要两套语言,一是叙述语言,一是人物语言。
这两套语言的言说主体不一样,因此,应该有不同的风格。
对于人物语言,传统的小说理论首先注重的是,它与人物性格的切合。
金圣叹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声口",就是符合人物身份、职业、文化程度的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不仅如此,有一点同学一定不要忽视,那就是:叙述语言的受话人是读者,他是给读者讲说故事;人物语言的受话人却不是读者,人物的话语并不是直接对着读者说,而是对着小说里的某个或者某些人说的,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说的。
对不同的人说话,在不同的情境中说话,语气、风格会有各种差别,小说家也应该把这些差别表现出来。
金圣叹提出《水浒》人物语言中有所谓"不完句法",胡适在《水浒传考证》中对此给以嘲笑。
依我看,胡适是不对的,金圣叹是对的。
《水浒》中"鲁智深火烧瓦官寺"一回的"不完句法",是金圣叹对古本作了修改而产生的。
鲁智深闯进瓦官寺后院,"生铁佛"崔道成因为正在喝酒,手里没有任何武器,怕吃眼前亏,便陪小心,以下是他们的对话:智深提着禅杖道:"你这两个如何把寺来废了?"那和尚便道:"师兄请坐,听小僧…"智深睁着眼道:"你说,你说!""…说,在先敝寺十分好去处…"[2]把崔道成一句完整的话拆开,变成两截,中间被鲁智深打断。
"急切里两个人一齐说话,须不是一个说完了又一个说,必要一笔夹写出来"。
就崔道成说的话看,一句话没有说完,是不完句法。
就两个人的对话看,先写崔道成的半句,再写鲁智深的话,又再写崔道成下半句,叫做夹叙法。
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古代,能想到用这种方法表现两个人说话的不同语气,两个人说话时间的重叠交错,证明金圣叹已经很清楚,人物语言要用特别的句式来表现,与叙述语言有不同的要求。
在鲁迅的《祝福》里,四婶和卫老婆子的对话,和这有些类似:(祥林嫂的婆婆抓她回去,早已把她许给了贺老六)"…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
""阿呀!这样的婆婆!…"四婶惊奇的说。
"阿呀,我的太太!你真是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