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文本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84
文学文本解读与意象分析文学文本作为一种表达艺术,通过文字的组合和情节的描绘,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同时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本文将介绍文学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探讨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具体说明。
一、文学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文学作品往往流露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仔细解读文学文本,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情感。
文学文本解读不仅可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还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熟悉文学常识和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意象是文学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元素,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主题。
意象可以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景物、人物、情节等方式来呈现。
它们可以是具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通过意象的运用,作品可以更加充满生命力和个性化。
1. 意象的象征意义意象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通过象征的方式来表达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观点。
例如,在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中,主人公洛丽塔的意象象征了美与邪恶的并存,通过她的形象描绘出社会的道德沦丧和人性的扭曲。
2. 意象的情感色彩意象在文学作品中还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色彩,通过作者对景物和人物的描绘来传达作品的情感氛围。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中,墓地的意象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悲伤和无力感,通过对墓地的描写,读者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的痛苦和无奈。
三、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说明文学文本解读与意象分析的重要性,以下将以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为例进行分析。
《飘》是一部关于南北战争时期美国南方社会变迁的小说,通过一位坚韧勇敢的女性斯嘉丽的生活经历,展现了战争对社会和个人的巨大影响。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南方种植园的描写,运用了许多意象来表达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变革。
例如,她描绘了主人公斯嘉丽宅邸被火烧毁的景象,象征了战争对南方社会的毁灭性影响。
同时,作品中描绘的绿色田野和阳光照耀下的橡树也成为了对南方美好过去的回忆和向往。
文学文本解读的多种有效方法文学文本阅读有以下几种:诗歌文本解读采用的是替换法即换来的与字典性意义替换成语言的文本性意义。
比如一般文学散文文本是形式上散文的,而在实质上,它是诗的。
所谓散文诗没有采用现代诗歌的分行形式,而是用力散文的联行的形式。
但是,它的艺术方法却不是散文的。
因为它明显不是散文形式的写实的,而是诗化的,诗化特点就是想想,虚拟。
这是诗的特点没有姓名也没有具体的地点。
这是诗特点,诗是概括的,表现的不是某一具体的人物和普遍存在事物。
形象,时间空间的概括性,是诗的特点,正因为它是概括的,所以它是想象的。
想想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变异,也就是把表现对象便以为自己假定的意象。
变异的意象才能有寄托情感,加以美化的可能。
【替换法】:就是首先从文本语言中还原出它本来的,原生的,字典里的,归法的意义,其次把它和上下文中,也就是具体语境中的语义加以比较,找出其间的矛盾,从而进入分析的层面。
原来语言的字典意义(工具性)替换为人文性意义(个人性意义),其中找出语言的矛盾性,从而进行分析。
(如没有矛盾不能进入分析的层面)。
语义可划分一下七种类型:理性意义,(即逻辑意义和认知意义,可称为词典意义),内涵意义(即一个词语所指的事物包含的许多附加的,非标准的特性),社会意义(即语词所标示的关于使用该语词的社会环境的意义,也即表明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情感意义(即语词所反映出来的讲话人或写作者的个人情感),反映意义即由联想,类比而衍生出来的意义,如由“花”联想起女子)搭配意义(即一个词语习惯上与另一个词语搭配所产生的意义,如漂亮和英俊,意思都是好看,但是他们分别与男人和女人搭配。
就产生不同的意义,主题意义(即说话者和写作者借助组织信息的方式来传大的一种意义)。
也有归纳三种,一,指称意义,二,逻辑意义,三,结构意义。
【细微处解读】:这是我们常常忽略的思维方式,解读文本和阅读文本应该是两种思维方式,看文本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从内容上着眼,直觉感知人文,这种方式得到的人文往往是概念、标签,一种抽象的名词。
文学文本解读学读后感读了这本,我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了文字魅力和思想火花的世界。
以前我读文学作品,往往就是看个热闹,跟着故事的情节走,觉得有趣就多读几页,觉得无聊就丢在一边。
但是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文学作品远不止表面的故事那么简单,它们就像是一个藏满宝藏的神秘洞穴,每一次深入探索都能发现新的惊喜。
就拿我最近读的来说吧,以前我只知道关注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觉得他们爱得好辛苦,好让人心疼。
可现在,通过这本书里提到的解读方法,我发现了太多以前忽略的细节。
比如说,贾府里的那些复杂的人际关系,每个角色说话的语气、表情背后都有着深深的含义。
王熙凤的泼辣精明,不只是表面上的厉害,而是在那个大家族的环境中,为了生存和权力而不得不展现出的手段;贾母的慈祥中又透着威严,她对家族的掌控看似宽松,实则紧密。
还有书中对各种场景的描写,以前我觉得不过是些漂亮的文字堆砌,现在才明白那都是精心设计的。
比如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对贾府建筑和摆设的描写,那一个个细节不仅仅是在展示贾府的富贵,更是在暗示这个家族的规矩和等级森严。
那些精致的屏风、桌椅,每一样都有着特定的寓意。
再说说吧,以前读的时候,就觉得祥子命运悲惨,怪那个社会太黑暗。
但现在我会去琢磨作者老舍先生的用词,比如描写祥子在烈日下拉车的那段,“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便和驴马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
” 这里的“奔”字,用得多妙啊,把祥子那种极度渴望喝水、缓解酷热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灌”字,让我好像能看到祥子大口大口喝水,完全不顾形象的样子。
这本书还让我学会了从作者的角度去思考。
就像鲁迅先生写,以前我只看到了孔乙己的迂腐和可怜,现在我会想,鲁迅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是想通过孔乙己这个人物来批判什么、表达什么?原来,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是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
《文学文本解读》书评《文学文本解读》一书是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王耀辉所著。
本书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原理》是一套文艺学系列教材,是“文艺学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课题的成果,文艺学课程在六十年代确立,在八十年代有所修正,偏重于理论观念的灌输而忽视欣赏和批评能力的训练。
文艺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见解,批判的精神和开阔的视野,能够适应世界的变化,能够参与到新的文艺思想的建设中去,受应试教育和科技传播媒介的影响,大多数学只是阅读文本的部分片段,而受到优秀文本影响的机会越来越少。
因此文学文本解读的主要目标是激起诱发学生对文学的浓厚的正当的审美趣味,同时也让他们初步了解一些文学常识。
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使文学专业的学生以专业的方式解读并准确的把握文学文本。
文本,又译作本文。
原为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术语,后被广泛用于符号学,文化学乃至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从意义上看,所有传达着某种意义的客体都可以称之为“文本”。
而本书中使用的“文本”这一术语,仅限于指由语言符号组成的文学文本,用司格勒斯的话说,就是由语言符号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结构性的能指系统。
在文学领域上,文学文本的传统称谓是“文学作品”。
西方学者将文本存在形式区分为“第一文本”和“第二文本”;法国文论家罗兰巴尔特还从文本能否最大程度地激发读者主动参与意义创造的角度,将文本分为“可读的”和“可写的”两大类。
本书由前言,导言,诗歌文本解读,散文文本解读,小说文本解读,戏剧文学文本解读构成。
在导言部分中本书明确提出了编写这本教材的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把对文学作品的非专业的阅读态度与方式,转换为专业的阅读态度与方式,专业的阅读方式要求文学专业学生在阅读文本直观的情感和主题时,要透过其表面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深层意义。
并且提出了文学文本解读活动的定义,文学文本解读活动即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是一个反应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会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里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里活动过程。
文学文本解读教案第一章:文学文本解读概述1.1 文学文本的定义与特点1.2 文学文本解读的重要性1.3 文学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与步骤1.4 文学文本解读的评价标准第二章:文学语言的理解与分析2.1 文学语言的特点与作用2.2 文学语言的理解方法2.3 文学语言的修辞手法分析2.4 文学语言的风格与语境分析第三章:文学形象的理解与分析3.1 文学形象的定义与特点3.2 文学形象的分类与作用3.3 文学形象的理解方法3.4 文学形象的审美分析第四章:文学主题的解读与探讨4.1 文学主题的定义与作用4.2 文学主题的解读方法4.3 文学主题的探讨与分析4.4 文学主题的启示与思考第五章:文学作品的背景与作者分析5.1 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分析5.2 作品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分析5.3 作品作者的创作动机与目的分析5.4 作品作者的创作风格与流派分析第六章:文学形式与结构分析6.1 文学形式的概念与作用6.2 叙事文学的结构分析6.3 抒情文学的形式特点与分析6.4 戏剧文学的对话与场景分析第七章:文学类型的特点与解读7.1 文学类型的定义与分类7.2 不同文学类型的特点与区别7.3 各类文学类型的解读方法7.4 文学类型的审美价值与影响第八章:文学象征与隐喻的解读8.1 文学象征与隐喻的概念与作用8.2 象征与隐喻的识别与分析8.3 象征与隐喻的主题意义解读8.4 象征与隐喻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第九章:文学人物形象的解读与分析9.1 文学人物形象的重要性9.2 人物形象的类型与特点9.3 人物形象的解读方法与技巧9.4 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第十章:文学批评方法与视角10.1 文学批评的概念与作用10.2 文学批评的主要方法与分类10.3 文本批评与历史文化批评的运用10.4 文学批评的写作技巧与原则第十一章:文学流派与时期分析11.1 文学流派的定义与特点11.2 主要文学流派的介绍与分析11.3 文学时期的划分与特点11.4 特定时期文学作品的解读与评价第十二章: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12.1 文学与绘画的关系与解读12.2 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与解读12.3 文学与影视的关系与解读12.4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综合分析第十三章:比较文学与跨文化解读13.1 比较文学的概念与作用13.2 文学作品的跨文化解读与比较13.3 文学作品的跨文化翻译与传播13.4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与实践第十四章:文学文本的现代解读与应用14.1 现代文学文本的特点与解读方法14.2 网络文学与数字媒体的解读与应用14.3 文学文本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与影响14.4 文学文本的创新解读与应用实践第十五章:文学文本解读的综合训练与评价15.1 文学文本解读的案例分析与讨论15.2 文学文本解读的写作训练与评价15.3 文学文本解读的口语表达与交流15.4 文学文本解读的学习总结与反思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涵盖了文学文本解读的各个方面,从文学文本的定义与特点、文学语言与形象的分析,到文学主题的解读、文学作品的背景分析,再到文学形式与结构、文学类型的特点与解读、文学象征与隐喻的解读、文学人物形象的解读与分析、文学批评方法与视角等。
文学文本解读学文学文本解读学是文学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情节、人物形象等元素,并通过分析这些元素的关系,探讨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介绍文学文本解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语言分析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本元素,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和效果对理解作品内涵具有重要作用。
在语言分析方面,研究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音韵、语调、语音、韵律等方面2. 词汇、句法、修辞等方面3. 语义、语用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细致研究,可以揭示作品的意义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情节分析情节是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情节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和结构。
在情节分析方面,研究者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故事开始、发展、高潮、结尾等方面2. 剧情设置、人物关系等方面3. 时间、地点、环境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细致研究,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结构和主题,并揭示其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三、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最具有表现力的元素之一,通过研究人物的性格、行为、言语等方面,可以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在人物形象分析方面,研究者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背景等方面2. 人物的行为、心理、情感等方面3. 人物之间的关系、互动、冲突等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细致分析,可以清晰地了解作品中各个人物形象的作用和象征意义,从而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综上所述,文学文本解读学是文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对作品语言、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元素的深入分析,可以揭示作品的主题和内涵,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和体会作品的价值。
文学文本解读1、文学文本的解读 (1)2、文学文本的解读步骤 (3)3、解读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4)4、试表述罗兰•巴特所说的文本与作品的差别 (5)5、诗歌的含义 (6)6、诗歌的特征 (7)7、诗歌的意境 (12)8、意象 (14)9、意象迭加 (14)10、语境 (15)11、用典 (16)12、电影艺术的特点 (17)13、电影文学文本的特点 (19)14、电影镜头的类别 (20)15、电影拍摄的角度 (21)16.结合“诗歌的特征”具体分析杜甫的作品《登高》 (23)1、文学文本的解读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也就是文学接受或文学鉴赏活动,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会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像,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机制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和心理活动过程。
解读者通过语言的阅读,准确把握这个语言组合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文本语言符号的提示下,调动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去感知文本形象,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去进行形象的再造,从而尽可能完整、清晰地将作品形象、意境“复现”在自己的意识屏幕上,并对文本意义、意味做出解读。
这也就是一个文本的反映和实现过程。
从读者的解读过程来看,读者对于文本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一定是融会了自我生活经验、情感经验、欣赏经验的,读者的感受能力、艺术趣味以及已经具有的对于社会生活、对于人生以及对于艺术本身的认识,读者已经具备的关于文学文本的相关知识,都将被运用于他对某个文学文本的解读之中,从自己的理解出发对文本进行“补充”甚至“改造”,从而也会丰富文本的内涵。
而从文学文本本身来看,它也要求必须有读者的补充和丰富。
法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罗兰•巴尔特将文学文本区分为“可读的”和“可写的”两类,其实,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可写”性,即总是能够同时也需要调动读者的想像去加以补充、丰富。
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才能够领会它。
读《文学文本解读学》有感近日,读了孙绍振、孙彦君著的《文学文本解读学》,觉得晦涩难懂,很多理论知识,都是懵懵懂懂的,为了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又读了王崔舟老师的《小学语文教材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这本书选取了小学语文的经典课文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并且通过教学设计,让解读与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
结合《文学文本解读》第十一章提到的“隐性矛盾的还原”的理论知识,谈谈对矛盾分析策略在文本解读中的运用。
一、细读文本,发现矛盾孙绍振认为,“要理解艺术,不能被动地接受,还原了,有了矛盾,就可能进入分析,就主动了。
”文本解读,要善于寻找和发现矛盾,实现主动的、有意义的建构,并透过矛盾发现文本所隐含的精髓。
可见,进行细读文本,发现矛盾,是解读的一个好方法。
王崔舟老师以《慈母情深》为例子,运用矛盾分析法解读文本,提炼出文中的三对矛盾,分别是“给钱多与没有钱”、“给钱多与挣钱难”、“挣钱难与“乱”花钱"。
解读这三对矛盾,让学生明晰,文本背后想要表达的意图、抒发的情感以及传递的思想。
王崔舟老师详细具体的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这引起我的思考,在我现在任教的六年级的课文里,哪些文章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读文本呢?首先我想到了六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的《穷人》,在这篇小说里,也存在着跟《慈母情深》类似的矛盾,如“桑拿很穷与却收养孩子”的矛盾;“天气很恶劣与屋里温馨”的矛盾;“孩子很饿与渔夫打鱼却一无所获”的矛盾。
还有这个学期习作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那个星期天》也有三组矛盾:“小男孩想出去玩与妈妈很忙”的矛盾;“小男孩等待时间很长与时间过得很快”的矛盾;“妈妈想带孩子出去玩与没有时间”的矛盾。
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矛盾冲突,文中隐藏的内涵与意蕴自然就能体会到了。
二、研读文本,比较矛盾细细品读王崔舟老师分析的三对矛盾,王老师在提炼矛盾过程中,是通过比较分析,总结出来的。
文中“我”的母亲心甘情愿地给我“大笔钱”买“闲书”,“旁边一个女人”说:“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这个女人的话说出的是广大读者的心声。
2023055【文本解读】文学文本解读学一、诗与散文的区别:形而上和形而下将两种文学形式之间微妙而重大的区别从文本中归纳出来后我们不难看出,散文从根本上来说是形而下的,而诗则是概括的、形而上的。
诗与散文的最大区别,在于诗中的心灵和情感带着很强的形而上的特点,从形象来看,诗是概括的、类的,不是个别的,意象往往是没有时间地点条件的具体性的。
抒情诗与散文的不同之处之一,就是它的意象是高度概括的,超越具体时间的确定性有利于它的深邃概括。
诗在时间、地点上如果过分确定,会不利于它的想象,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可能使得它为散文同化。
对艺术家来说,时间、地点、人物具体性的递增会导致想象的自由的递减,抒情性也会相应递减,而抒情性的递减必然导致叙事性的递增。
【批注】可以围绕同一内容,将散文与诗歌放在一起对比,从而体会不同形式的差异。
比较阅读法是个好方法。
二、绝句和律诗、古风:情感瞬间转换和长期情绪的概括绝句尤其是七绝艺术可以说是以表现心灵微观瞬间、刹那变化见长的艺术。
那种顿悟式的、从持续到猛醒的意脉,并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有时也包括持续转入暂短的凝神。
如果是律诗,情感的变化就不是瞬间的转变。
但是不同于绝句,七律不是单纯情绪的瞬间转折,它的阔狭起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概括性的,正因为是非瞬时的,所以七律就比较深沉。
【批注】正如孙教授所说“对于文学文本的彻底解读,不能满足于隐性意脉的梳理,甚至不能止步于追求形式规范,还要深入到对亚形式的分析。
例如,同样是古典诗歌,有效的解读就要分析出绝句和律诗的不同来。
”(见《规范形式和亚规范形式》)给我的启发是文本解读和教学要符合文学样式的特征,如绝句,就要分析出情感的瞬间变化,律诗就要分析出其深沉。
文学文本解读文学作品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和美感。
本篇文章将以文学文本解读为主题,探讨如何解读文学作品与理解文本中的内涵。
一、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性解读文学作品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作品本身,还能够引发我们对生活、人性以及社会现象的思考。
文学作品是作家思想和情感的表达,也是文化和社会的一种反映。
通过解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的情感、价值观以及社会历史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文学文本解读的步骤及方法1. 细读文本,把握情节与结构文学作品通过情节和结构来呈现故事,因此,细读文本是解读作品的第一步。
我们可以分析作品的叙述方式、故事结构以及人物角色的设置,从而理解作家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2. 关注语言运用和意象作家的语言运用和意象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我们可以注意作品中的修辞手法、比喻和隐喻等语言特点,分析意象的出现和象征意义,进一步探究作品的深层含义。
3. 分析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代作品的创作离不开所处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时代。
通过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4. 探究作品的主题和思想作品的主题和思想是作家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对作品中细节和情节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出作者希望读者了解和思考的主题和思想,并深入探讨其内涵。
三、案例解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及寓意《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通过对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解读,可以深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例,探讨其人物形象和寓意。
1. 贾宝玉贾宝玉是《红楼梦》的男主角,他是荣府的少爷,也是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形象。
贾宝玉形象的解读可以从他的性格特点和经历入手。
他善良、聪明但情感颇为敏感,通过与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情感纠葛,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命的无常。
贾宝玉的形象寓意了现实社会中人的追求与遗憾,引发了对人生价值和命运的思考。
《文学文本解读学》是孙绍振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系统地探讨文学文本解读的原理和方法。
在书中,孙先生结合丰富的实例,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本解读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理论建构和方法论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我对这部著作的读书笔记:1.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孙先生在书中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他指出,理论是指导我们实践的基础,而实践则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因此,他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文本解读的原理和方法。
2.文本解读的历史渊源:孙先生在书中详细介绍了文本解读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
他指出,文本解读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修辞学和诗学。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本解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批评方法,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理论。
这些理论包括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读者反应批评等。
3.文本解读的理论建构:在书中,孙先生详细阐述了文本解读的理论建构。
他指出,文本解读是一种以文本为中心,结合读者和作者背景,对文本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和理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孙先生强调了读者的重要性,认为读者是文本解读的核心,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
同时,孙先生也指出了作者和背景对文本解读的影响,认为作者和背景是文本解读的两个重要因素。
4.文本解读的方法论应用:在书中,孙先生详细介绍了文本解读的方法论应用。
他指出,文本解读的方法论包括宏观结构分析、微观结构分析、语音分析、语义分析和审美分析等方面。
这些方法论的应用可以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5.对传统批评方法的反思:在书中,孙先生对传统的批评方法进行了反思。
他指出,传统的批评方法往往过于注重作者和背景的研究,而忽略了读者的作用。
同时,传统的批评方法往往过于注重对文本的孤立研究,而忽略了与其他文本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联系。
因此,孙先生提出了以读者为核心的文本解读方法论,强调了读者在文本解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文学文本解读》读书笔记小说或叙事文学,都和情节有关。
19世纪下半叶,契诃夫、莫泊桑、都德等作家废弃古典式的全过程式的情节,代之以“生活的横断面”的结构。
这体现在胡适的《论短篇小说》的观点中:“用最经济的手段,描写事实中的最精彩的一面,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满意的文章。
’’一、什么叫做情节?那么,什么叫做“情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分析“情节”就是一个“结”和“解”,当中还有一个“突转”和“发现”。
好的情节不仅有陌生化的手法,还包含因果关系。
而文学作品之所以不朽,还有一个艺术奥秘,就是利用情节,将人物打出常规。
二、为什么要将人物打出常规?为什么要将人物打出常规,超出正常的轨道?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人的知觉、感情、意志、欲望的层次结构是稳定的,不但他人,就是人物自己也是意识不到的,人物在常规环境中能意识到的也只是表层。
只有在动态、动荡的情况下,把人物打出正常的轨道之外,使其来不及调整,其内心深层才能暴露出来。
所以,把人物打出常规的功能之一是暴露人物深层心理。
三、如何让人物情感错位?人物打出常规,还有另一个功能,就是使人物之间的感情发生错位(错位就是在同一情感结构中的人物拉开了情与感的距离),但是又没有分裂(如李隆基和杨玉环,两个人吵架了,分开了,但是又很想念,又和好了)。
这种错位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人物本身的情感错位,也就是单个人物。
另一种是多个人物的错位。
人物心理的距离保持扩大的趋势,但是又没有互相脱离,这是叙事和戏剧艺术的根本特点。
在一定限度内,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语言、动机、行为,等等)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人物心理的距离越小,其感染力越弱;当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等于零时,小说不是变成诗,就是走向结束或者宣告失败了。
比如,关于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恋爱故事,在诗人白居易的笔下,七月七日长生殿那一段生死不渝的誓言,是最富有诗意的,因为生生死死超越了时间和空间,永恒不变。
但是在小说家鲁迅的眼中,这恰恰表示爱情己经不可挽回了。
文学文本解读一、文本概念的含义1、广义:所有传达着某种意义的客体,由语言符号系统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具有多层次结构的能指系统。
2、狭义:由语言符号所组成的文学文本。
具有自足性、封闭性和能指性。
自足、封闭:在各种艺术技巧和规则的作用下组合而成的完整、独立的艺术世界;能指:各个要素相互连接、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意义系统。
(语言——意义)3、作品与文本的联系与区别文本概念表明了作家不是作品意义的权威,作品的意义存在于文本结构之中,作家的写作只是为读者一个具有能指功能(可以包含意义),可供解释的客体。
意义的最终实现,依赖于文本与读者的交流,即读者的文本解读过程。
二、文学文本解读的性质和过程1、解读的性质: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汇了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里活动机制的特殊认识活动和心里活动过程。
2、解读的步骤:(1)一般性阅读:由通晓文字到初步把握作者意图或文本原意的阅读过程。
(2)细读:从“释义”到“辨味”释义,是指对语词、文句的意思的理解和确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通晓文字,并在通宵文字的基础上去领会语词、文句的特殊意蕴;辨味,是指对文本的特殊意味、韵致、情味以及作者用心的感知和体认。
文学欣赏一开始就有一个语言的理解即释义的问题。
这是文学欣赏的起点。
如“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其中的“潇湘”和“秦”是指与朋友分别之后各奔东西。
又如“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其中的“绿蚁”是指新酒酒面浮末的代称,这里是指新酿的酒,而不是“绿色的蚂蚁”。
但文学欣赏的高级阶段是指在释义的基础上去“会意”、“辨味”。
如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在一般性阅读的基础上,通过细致研究词语的搭配,特殊句式的意味、语气,以及特殊的修辞手段的运用等等,来细致品味每个词的本义、暗示义、联想义,在具体的语境中重新确定语词的含义和文本的主旨。
文学文本解读的边界文学文本解读是指发生在读者、文本和作者之间的一种理解与对话交流活动,是读者在一定的文本解读理念指导下积极主动的接受并参与构建的活动,其中读者是文本意义的再创造者和最终完成者。
涉及到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文学文本解读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感知、体验情感、补足空白、获得意义的过程,即通过语文老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并分析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性课文从而理解文本的意义与价值。
“文本理解的价值就在于教师和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实现对文本建设性的体验,从而实现文本育人的终极价值。
”【1】一、文学文本解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文本解读过程中缺乏自主性教师与学生都缺乏自主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文本的学习侧重于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进而总结出词法、句法、章法中的共性,使得学生在反复的训练和巩固的基础上获得所谓的“语文能力”。
然而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始终没有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去,文本的解读模式被固化了,语文文本失去了自身的价值,语文知识也成了浅层的、程式化的、复制性的东西,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在“学习”中逐渐失去了各自解读的个性,丧失了自我文本解读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文本解读。
教师与学生的思考方向不同,二者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现在的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地标新立异,用自己的思维方向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却忘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不能忽视最根本的——文本解读的学生主体观。
语文新课程发生了由过去传统的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师、生、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
语文文本解读价值的变化,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但这种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问题的出现。
虽然“多元解读”有了新课标作为科学根据和重要的前提,但是,在具体的解读过程中,出现了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老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个性,追求独树一帜的体验,导致了文本解读的浮躁化和语文课上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或误解,课堂上学生众声喧哗,天马行空,教师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