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阅读理解答题指导(实用类文本阅读+现代文阅读)
- 格式:docx
- 大小:57.43 KB
- 文档页数:3
热点02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实用类文本两道选择题是得分的“基本盘”。
只要细心阅读,精细筛选,方法得当,拿下这两题很容易。
1.尊重文本原则筛选整合信息时,要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必须排除自身主观因素的干扰,不以个人平素所获知识取代文本事实,更不以个人的是非为是非,筛选整合出来的信息相对于文本本身来说,必须是“原生态”的。
2.统观意识和结构意识(1)统观意识。
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理阅读印象:①文本主要说的是什么问题;②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是怎样的;③文本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如果缺乏统观意识,没有理清基本思路,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内容重点,就容易为局部问题所牵引,先入为主,出现疏漏。
(2)结构意识。
考生在实际做题中出现的遗漏信息要点问题看似是粗心马虎所致,实际上与他们不会分析文章结构层次,不懂得通过文章结构、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极大的关系。
考生往往缺乏对文章逐段逐层阅读理解的耐心,喜欢跳跃性阅读,对应题目寻章摘句,这就容易出现片面、肤浅、不准确的问题。
强化文本结构意识并以此进行阅读,有利于对重点语段的准确把握,也有利于做好中心语句、关键信息的筛选,达到准确解读,正确、具体解答题目的目的。
[主观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主观题部分分值高,难度相对不大,而且考查的题型相对集中,主要有比较材料异同题、原因分析题、方法措施题。
只要我们做好深度阅读,精要概括,掌握审答规范,获得满分应该不成问题。
一、理解分析类选择题——理解性比对理解分析类选择题是指实用类文本阅读第一道选择题,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对相关内容(某一概念或图表)的理解和分析(梳理),不正确(正确)的一项是”。
它侧重对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或侧重对某一重要概念或图表的理解分析,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的大方向。
第一部分复习板块一专题二(2022·安徽省宿州市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2021年11月10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称进博会)圆满收官。
在本届进博会上,企业展设六大展区,展览总面积达到36.6万平方米;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 000家参展商亮相企业展,58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参加线上国家展;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数量达281家,近40家为首次亮相的新朋友。
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本届进博会“朋友圈”进一步扩大,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达707.2亿美元,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422项,累计进场观众超过48万人次,海内外网友累计线上访问量超过5 800万次,再次创造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并进的中国纪录。
在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进博会“越办越好”,给世界带来一份“中国承诺”,以累累硕果彰显了开放的中国的魅力与实力,成为后疫情时代推动国际贸易增长和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支积极力量,体现了中国同世界分享市场机遇的真诚愿望,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信心和动力。
(摘编自《人民网》2021年11月10日) 材料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相关人士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得益于进博会“6天+365天”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本届进博会结束后,该机构将在上海虹桥品汇开设1 000平方米展位,常年展示进博会参展商品,以帮助日本企业持续在中国市场开拓销路。
新冠肺炎疫情给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日本企业的销售和盈利带来冲击,一些日企希望扩大对中国出口。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日前针对日本企业实施的一项“关于日本企业海外业务发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意扩大出口的日本企业多达76.7%,其中56.7%的日企选择中国作为出口首选地;此外,跨境电商销售目的地为中国的占47.6%,高居榜首。
这表明面向中国出口的跨境电商需求居高不下。
不仅是日企,世界多国企业出口中国以及在华投资的意向都明显增强。
一、现代文阅读1(信息类文本阅读)(1-5题,17分,力争14分以上)(用时大约25-30分钟)1.提分五个意识一定要尊重文本!!不去找原文,很多时候就会处于半猜测的状态!所有的设题点都指向两个字:原文!!(1)标题意识(2)主语意识:读任何文本,都要让学生强化“主语”意识,很多学生读文章稀里糊涂,从不管说的是谁,导致阅读越糊涂。
大到文章,小到句子、词语,没有哪个语言表述是没有陈述对象的。
只要抓住了主语,在理解上就有了明确的中心和正确的方向!(3)首尾句及重点语句意识:开头段、结尾段以及每段首尾句。
选文特点决定有严谨的行文思路。
多为论述文,所选文本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和典范性,结构和语言非常严谨。
论点鲜明,一般会在文本的首段就亮出文章的论点;有些文本每段还有分论点,论述结构层次清晰。
注意文后的标题,是作者重要的观点表达。
(4)概括意识:每读完一段后形成习惯,简要凝练地概括一下段意。
(5)整体意识:读完材料之后,回过头来再系统地把两则材料快速回顾一下,联系一下、区别一下,整体感就有了。
2.明确六个步骤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
Ø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②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③关联词。
④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⑤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3.题目考察倾向第1题:从文本中获取加工信息,文本概念的理解、思路的梳理,据此做出逻辑判断。
第2题:概括分析材料内容、比较阅读,信息重组,据此做出逻辑推断。
第3题:论点、论据及二者关系。
第4题:一般都是局部信息整合题,也是全卷第一道主观简答题,千万别慌张,这题难度不大,这题仅仅需要你把指定范围的文本进行一下信息整合,分点作答即可。
实用类文本阅读-(2024-2023-2024)三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试卷(含答案解析)2.实用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根据《杜登德语辞典》,“语言"是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
如此看来,只有我们人类可以说话,但是如果我们可以知道树木是否也会自我表达,这不是很有趣吗?那么树木会如何“说话”呢?我们当然不可能听得见,因为它们肯定是静悄悄的,那些强风刮过时枝丫摇摆的嘎嘎声,以及轻风拂面时叶片婆娑的簌簌声,都是被动发出的。
不过它们确实以另一种方式沟通:通过气味。
在非洲大陆的莽原上,金合欢树是长颈鹿的珍馐,为了摆脱这种草食性的庞然大物,金合欢树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在叶子里散布毒素。
长颈鹿便会转移到其他树木那里。
是旁边的树吗?不。
它们会避开邻近的树木,然后在大约100米开外的金合欢树那里重新开始大快朵颐。
因为被啃食的金合欢树会施放一种警示气体,向邻近的同伴传递不速之客来袭的信息。
所有得到警讯的树木会立即分泌毒素来回应。
长颈鹿因为知道金合欢树的这个把戏,所以会走远一些,以寻找那些尚未知情的树木。
又或者它们会逆风而行,因为气味信息是顺着风向其他树木传送的。
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对此,树木当然不能只依赖空气,它也通过根部来传送信息。
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广,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倍,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而产生联系。
但也有偶然情形,因为森林里也有独行侠,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
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
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并以我们无法想象的密度交织成网络,借助其网络,真菌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帮助它们交换害虫、干旱或其他危险消息。
在共同的生存空间里,可能森林里所有的植物都会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
答题指导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高考预测】
综观近三年的全国卷,我们发现,高考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①命题思想:命题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层次,主要考查《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三种能力。
特别是近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均考查非连续性文本,素材多样,有一定的专业色彩,通过多元阅读、区间分析、综合归纳,实现对考生检索、理解、分析、评价等能力的考查,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且有一定的难度。
②选材风格: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般由2-4则非连续性、相对独立但又围绕同一话题或主题的材料构成,总字数为1100-1500字,其中可能包括一则图表材料。
选材多来源于新闻、报告、论文、科普文章,紧扣社会生活热点,突出时代性,如新能源、人工智能、城市化、信息经济、文化遗产保护、医疗养老、深度扶贫等方面,这些材料具有内涵丰富、可读性强、探究点较多等特点。
③考查重点:考查重点多为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包括图表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材料之间的对比阅读等。
④题目设置:实用类文本阅读为两道四选一式客观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问答题;客观题每题3分,主观题6分,总分值为12分。
近三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般采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型。
阅读文本由围绕同一话题而互有关联的多则材料(包括文字和图表)组成。
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是正确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意,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比较材料异同,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基本倾向及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等等。
【应试技巧】
本大题选择命题材料的新闻由非连续性材料构成的,几个新闻材料有共同的主题,但是每个材料又有各自的强调侧重点。
既体现时代特色,又注重文本所具有的实用价值。
考查重点是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这三个层级。
本题大题考查“比较异同”,本质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然后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整体处理。
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在具体的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概括时,要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不一致,这时,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确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
要注意防止要点遗漏。
二、现代文阅读(主观题)
【高考预测】
近三年,现代文阅读I主观试题有以下方面的考查点:①给文中重要概念下定义;②归纳、概括、分析文本内容要点;③分析文本行文脉络;④对文本主
要思想和基本倾向的评价;⑤论证分析方面;⑥分析主要信息的作用;⑦语言特色,⑧梳理异同点等。
一般来说,2023年高考也会在这个范围之内,离不开文体特点。
【应试技巧】
第一步:读懂文意:
许多同学在面对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由于对阅读材料有陌生感甚至排斥感,常常静不下心来细致认真地阅读文本,而是习惯先看题,然后按“题”索“文”,以求速战速决。
用这种方式解题,每做一道题目甚至是每看一个选项,都要把全文浏览一遍,希望从文本中检索到与本题、本选项有关的内容,如此一来,做完整个阅读题可能要把全文浏览检索多遍,白费时间。
此外,由于每次浏览检索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样难免会因为主旨把握不准、信息掌握不全、内部关系梳理不顺而导致对选项判断的偏差,从而造成答题的失误。
想要高效完成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提高得分率,需要全面理解论述类文本特征,只有读懂文本内容,探索该文本的考情和题型应对策略才有意义。
第二步:确定考查点:
任何一个考题都是对一定知识点的考量,作为考生,在看到试题的第一时间能够判断出所要考查的考点,是答题有的放矢的关键。
第三步:明确答题的模板。
模版不是死板的套用,而是每一个知识点它实际上是有一定的知识点和思维能力的考量,所以,高考作为一个对学生语文素养考查的筛选,综合素养是必须进行的考查。
三、现代文阅读(选择题)
【高考预测】
2023届高考语文会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加上同一话题的实用类文本,还会在题型的设置上采用客观的选择题,还会在对文本内容的概括、筛选、归纳、分析等方面进行考查,也会对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特点等方面进行考查。
【应试技巧】
(一)新高考非连续性文本选文特点
在新高考中,对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中,将论述类文本与其他实用性文本合并,这样组合有三大理由:
(1)文本共性:①高考选文都具有思想性、人文性,文化内涵深厚,紧扣时代脉搏。
②两类文本的内容专业性都比较强。
③两类文本语言严密,逻辑性、理论性都比较强,文本篇幅虽小,但包含的信息量不少。
(2)命题共性:两类文本的题目都侧重考查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即信息检索、概括表达的能力。
①论述类文本选择题的第1、3题和实用性文本的两道选择题均是理解分析文章内容题,考查信息的概括分析能力,其设误方式相通。
②论述类文本第2题的命题角度虽然着眼于文本的论证分析,但其实质依然是对论点、论据、论证等文体要素信息的概括分析。
③实用性文本的主观题依然是有明确信息指向的内容归纳概括,与论述类题目只是题型的区别。
(3)读文和解题共性:①读文上:时间上求快,都定位于速读文本。
既要厘清段落的内部层次(写了什么);还要厘清篇章层次(怎么写的)。
②解题上:掌握通法——比对法。
依据命题人命制题目的共性手段,解答选择题仍要遵循“题文比对”这一基本通法。
③读文和解题上:均对准确定位信息区间有较高要求,
凸显信息检索能力。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读文要求
论述类文本与其他实用性文本都侧重以速读为基础的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因此,读文要遵循“泛读十精读”的原则。
①养成一种习惯:检索有用信息。
检索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阅读这两类文本的核心任务,读文时要善于锁定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不要在细枝末节上纠缠。
②具备两种心态:一是专注,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信息搜索状态;二是仔细,题目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考查点,这就要求我们读文必须认真、仔细。
③明确三个步骤:第一步,圈点勾画,筛选信息;第二步,检索主干,明确思路;第三步,归纳整合,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