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将中西传统声乐相结合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中西音乐融合之路的探究一、引言音乐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艺术形式,是传承和表达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方式。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音乐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而中西音乐在视觉、听觉上的结合,有很多可能性和创新空间。
二、中西音乐概述中西音乐泛指中、西方两大音乐文化之间的吸收、融合与交流。
中西音乐在中华文化体系和西方音乐体系之间建立了一座文化桥梁,这座桥梁温柔、活力十足,也许未来的中国音乐文化依托于其上。
三、中西音乐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音乐,早在公元前的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而西方古典音乐的文化渊源追溯到古希腊文化,早在公元前数世纪就已经形成。
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公元13世纪至14世纪时,开始出现在丝绸之路上。
当时,在伊朗等国家中,有大量音乐记谱,与此同时,西方的乐谱也发展良好。
在亚洲和欧洲的艺术家们互相影响下,中西音乐逐渐产生了融合和交流的过程。
四、中西音乐融合的实践1. 中西乐器结合在音乐的演出和创作中,结合中西乐器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一首西方流行歌曲中加入中国古箏、花鼓等乐器,可以让歌曲更具有亚洲文化特色。
同样的,在一首中国传统音乐中加入西方弦乐器和管乐器,也能塑造出与众不同的音乐风格。
2. 中西音乐元素的结合在现代音乐的创作过程中,往往需要吸收多种不同的音乐元素,而中西音乐的结合可以为创作人员提供更加广泛的选择。
在现代音乐中加入中国民间音乐的元素,不仅可以增添另类色彩,也可以让音乐更加柔和与舒缓;同时,在现代音乐中加入欧美流行音乐的元素,不但可以增加音乐的时尚感,也可以让音乐更加充满活力。
五、中西音乐融合的特点1. 多元包容性中西音乐融合的过程十分包容,可以充分吸收特定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元素,并结合自己的音乐特色,达到多元融合的效果。
2. 创新特色中西音乐融合可以为音乐创造出更多的创新空间,使得音乐更加新颖特别,并且可以促进音乐文化的发展。
3. 文化融合中西音乐融合不仅仅是在音乐上进行的融合,同时也是对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一种交流融合,使得中西文化之间形成的文化纽带更加紧密和牢固。
浅谈中国声乐的跨界融合中国声乐的跨界融合是指将中国传统声乐与其他音乐风格、艺术表演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国声乐跨界融合的现象逐渐增多,为中国音乐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中国声乐的跨界融合可以与流行音乐结合。
随着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尝试将流行曲风与中国传统声乐相结合。
他们在歌曲编排、演唱技巧等方面运用了中国声乐的元素,创造出了既具有传统中国味道,又具有现代流行音乐特色的作品。
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形式,也更好地传播了中国传统声乐的魅力。
中国声乐的跨界融合还可以与西方古典音乐结合。
中国传统声乐与西方古典音乐在音调、表情、发声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通过将两者相结合,可以引发不同文化音乐的碰撞与交流,打破传统音乐的界限,创造出更具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音乐作品。
中国声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跨界融合,既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加强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互相学习和交流。
除了音乐领域,中国声乐的跨界融合还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
中国传统歌剧与舞蹈的结合,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歌舞剧作品;中国传统说唱艺术与现代舞台表演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说唱艺术形式。
这些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中国声乐的表现形式,也为其他艺术形式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为中国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中国声乐的跨界融合是一种多元化、开放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的种类和内涵,也促进了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跨界融合,中国声乐得到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有机结合,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推动了中国音乐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跨界融合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拓宽了他们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观众的艺术享受。
相信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声乐的跨界融合将会继续以更加创新的形式出现,为中国音乐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未来。
浅谈中国声乐的跨界融合
传统与现代融合是中国声乐跨界融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独
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现代音乐文化的浸润和影响也
不可忽视,它不断创新并吸纳各类元素,不断推动着音乐艺术的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声乐艺术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更加符合时代的潮流。
音乐风格融合是中国声乐跨界融合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中国声乐在传统上以唱腔、南音、梆子等为主,以悠扬的琴声、细腻的笛音为伴奏。
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洋音乐和流行
音乐等各种音乐风格也开始渗透到中国声乐中来。
例如,中国的杨坤、李宇春等歌手,就
将流行音乐与中国传统歌曲进行融合,通过中西乐器相结合,改变了传统的演唱方式,创
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
文化元素融合则是中国声乐跨界融合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
中国声乐向来以诗、词、
赋等文学形式为融合载体,使得声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紧密结合。
同时,中国声乐也融合了
许多民族文化元素,让声乐艺术更加丰富。
例如,在蒙古族的长调、回族的小曲等传统元
素的影响下,民族风的声乐作品广受欢迎。
总之,中国声乐的跨界融合,既是当前音乐艺术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声乐自身发展
的必然结果。
传统与现代、音乐风格、文化元素的跨界融合,不仅可以丰富声乐艺术,而
且也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中西音乐的融合点与生长点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中西音乐作为两种不同文化的代表,各自拥有丰富的音乐传统和独特的音乐风格。
两种音乐文化的融合是一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也是音乐发展的一种趋势。
本文将探讨中西音乐融合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分析中西音乐融合的融合点与生长点。
中西音乐的融合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历史。
自从东西方文化交流开始,中西音乐就开始相互影响和融合。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引入西方乐器和西方音乐理论的元素,诞生了中国西洋音乐。
相对地,在西方音乐中也不乏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探索和融合。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音乐元素在西方音乐家的作品中得到了发挥。
通过戏曲、影视等形式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也被引入了西方音乐的创作当中。
这一历史背景下,中西音乐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和交流的过程。
在当代音乐中,中西音乐融合的现状已经呈现出多种形式和风格。
在中国,一方面,许多受过西方音乐教育的音乐家开始将西方音乐元素融入到中国传统音乐中,创作出了一批融合了中西音乐的作品。
也有许多受过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音乐家开始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到西方音乐当中,创作出了一批融合了中西音乐的作品。
还有一些音乐团体和乐队,他们致力于将中西音乐进行跨界合作,创作出了一系列融合了中西音乐的作品。
在西方,中西音乐融合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许多西方音乐家也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到他们的音乐作品中。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中西融合风格,得到了中西方音乐爱好者的认可和喜爱。
中西音乐融合的生长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中西音乐融合从技术上的生长点可以是音乐教育和培养音乐人才。
通过音乐教育和培养,可以培养出一代代懂得中西音乐融合的音乐人才,为中西音乐融合的发展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中西音乐融合从创作上的生长点可以是音乐作品和创作的质量。
一部优秀的中西音乐融合作品可以为中西音乐融合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创作上的生长点。
论中西传统声乐的优势契合摘要: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相互借鉴与融合,有效促进了我国声乐的发展,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首肯,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把我们的民族声乐与科学的西方美声艺术相互结合互融,不仅不会淡化我们本土的民族风格,相反可以进一步提高中国民族唱法的演唱艺术。
对于我国今天的声乐现状和声乐艺术表现形式既有现实意义,还有借鉴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中西结合;声乐;优势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代表西洋声乐的美声唱法和代表中国声乐的民族唱法已成为当今音乐界的两大主流。
西洋美声唱法在20世纪初期传入到中国,它对中国传统的民族唱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这是一种全新的唱法,它强调气息的运用和共鸣腔体的完全打开;它强调“腔正字圆”有别于中国民族唱法的“字正腔圆”。
美声唱法要求声音“竖”的状态比较多,声音浑厚,饱满而有力。
而民族唱法要求是更为自然的歌唱状态,声音靠前而明亮。
一、关于中西传统声乐的概念及其论述众所周知,声音微小而且很单薄是人类声带本身具备的特点,这就意味着不能当作歌唱的声音,这就必须借助我们的共鸣将声音扩大后并且美化处理,方可成为歌唱中美妙的声音。
为此,无论是我国的民族声乐还是西方的美声,如果打算发出一种响亮又悦耳的美妙声音,必须借助共鸣的力量加以辅助处理。
其实,作为发声最重要的因素的共鸣,为美妙声音在音量和音质方面提供了有效保障。
共鸣在歌唱音色的变化与音色中几乎起决定性的作用。
对于歌唱艺术而言,共鸣的充分利用有积极意义。
国际音乐界的业内人士称,一切的共鸣腔体都会起无可替代的作用,这贯穿于歌唱发声的始终。
在共鸣这个范畴上,中国的民族声乐和西方声乐都无一例外。
因为都是运用口腔、胸腔、头腔这三者共鸣体相结合的方式来混合共鸣,因而歌唱者的音色会呈现甜、脆、亮、水的特点。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声乐众所周知,声乐在社会上就是演唱者将歌曲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主要是利用人体的声带发音,配合多种技巧发出十分动听、赏心悦目的声音。
在我国经济十分落后的时期,原始年代,我国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生活比较粗糙以及艰苦,就没有多余的精力与心情去发掘声乐了,所以这时期的声乐就是简单的无聊时刻发出来与说话声音略带不一样的哼唱。
浅谈中国声乐的跨界融合中国声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魅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交流的加深,中国声乐也在不断与其他音乐形式进行跨界融合,吸收外来元素,为中国声乐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
本文将从中国声乐与其他音乐形式的跨界融合、影响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浅谈。
中国声乐与其他音乐形式的跨界融合,早在古代就已经有所体现。
古代的音乐艺术家们,在创作和演绎过程中就善于吸收外来音乐元素,使得中国声乐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唐代的《雁门太守行》,就是一首古老的音乐作品,旋律优美动听,表现了唐代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古代的中国声乐,还与西域音乐、中亚音乐、印度音乐等外来音乐形式进行了交流和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音乐风格和曲调。
如今,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入和音乐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声乐与其他音乐形式的跨界融合变得更加广泛和深入。
中国声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跨界融合,是当前音乐领域的一大热点。
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为中国声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流行歌手开始尝试融合中国传统声乐元素,创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流行音乐作品。
李宇春的《艾比路》、邓紫棋的《光年之外》,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声乐与流行音乐的跨界融合作品。
通过对中国传统声乐的引用和加工,这些作品既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又具有现代流行音乐的时尚感和活力。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声乐也在不断与西方流行音乐进行融合,打破了传统音乐的界限,为中国音乐的传播和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除了与流行音乐的跨界融合,中国声乐还与爵士音乐、摇滚音乐、电子音乐等多种音乐形式进行了融合。
中国传统声乐与爵士音乐的结合,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风格和曲调,为传统音乐带来了更多的表现方式和演绎手法。
而中国传统声乐与摇滚音乐、电子音乐的跨界融合,则为传统音乐注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和新的音乐语言,丰富了传统音乐的内涵和外延。
这些跨界融合作品,不仅引领了潮流,还为中国声乐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音乐空间和发展前景。
中西方声乐艺术的借鉴与融合作者:罗玉琪来源:《黄河之声》2020年第07期摘要:在我国众多声乐艺术领域当中,演唱的方式有很多,不仅有我国的传统民族唱法,还有西方的美声唱法。
只有将美声唱法与我国的声乐艺术相融合,并发现其中的异同之处,才能够结合我国的声乐唱法,对西方的美声唱法进行研究,使声乐表演者在掌握西方美声唱法内涵的基础上,吸收到我国传统民族唱法的有点。
在相互借鉴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演唱模式,使整个表演更加打动人心。
关键词:中西方;声乐艺术;借鉴与融合声乐这门艺术具有动听、灵巧、变化性较强等方面的特点,歌唱者在进行演唱的时候,可以使用人声效果与情感相融合,进而达到打动人心的效果。
如果想要对歌手的艺术修养与演唱水平进行合理的评价,就要合理利用自己的声音进行艺术创作,表演者不仅要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还要保证有丰富敏锐的情感与想象力,进而掌握更加高超的声乐表演技巧。
不管利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都要了解中西方声乐艺术的结合与基本特点,建立在合理发声的基础上,做到字正腔圆,对胸腔、头腔进行正确的处理。
由于当今声乐演唱的方法比较丰富,由传统的民族唱法、通俗歌曲演唱与西方美声唱法所组成,还有近几年逐渐兴起的摇滚音乐与爵士乐。
本文通过将中国民族音乐唱法特点与西方美声唱法相融合,并对歌唱风格进行研究。
一、西方声乐艺术的发展通常情况下,美声唱法属于一种西方的唱法,民族唱法是我国的唱法,要想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就要对美声唱法进行研究。
这种唱法又称作为柔声唱法,其中音节与音色深厚,适用于各个国家的声乐作品。
因为其本身就起源于意大利,具有显著的民族特点与风格。
虽然在民歌演唱的过程中,可以应用美声唱法,但是此種方法的形成却是基于意大利民族语言。
在日常感受意大利歌唱家演唱时,通常都会感受到浓郁的民歌风味,其中体现出来的音乐韵味仍然是意大利民族[1]。
所以,我们就可以从狭义的角度来解释意大利民歌唱法,则为美声唱法,其他国家的美声唱法则是将意大利的美声唱法融合在本民族的声乐当中,是广义角度的美声唱法。
中西音乐的融合点与生长点中西音乐是指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元素的新型音乐形式。
它依托中国传统音乐的复调、吉祥、宽广、静美、内敛等特点,融入了西方音乐的和声、旋律、节奏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国际音乐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西音乐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音乐趋势,也为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与发展空间。
中西音乐的融合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音乐的音韵结构。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音韵结构为人所称道,包括五声音阶、半音程、吉祥和谐的旋律等各个方面,这些都为中西音乐的融合创造了基础。
其次是音乐的节奏和和声。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复调、拍奏等特色为人所称道,而西方音乐则注重和声结构和丰富的节奏变化,这为中西音乐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
最后是音乐的器乐传统。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古老的器乐传统而著称,而西方音乐则有着丰富多样的乐器,这为中西音乐的融合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发挥空间。
中西音乐的生长点,首先在音乐创作领域。
不少中西音乐的创作者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和西方音乐元素进行融合,开创中西音乐的新格局。
著名作曲家谭盾的《八部河》、《黄河钢琴协奏曲》等作品,就成功地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音乐形式相结合,创作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交响乐作品。
其次在音乐教育领域。
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机构开始引入中西音乐的教学内容,推动中西音乐的融合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中西音乐的创作人才。
再者在音乐表演领域。
各种中西音乐的音乐会、演出等活动也逐渐增多,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中西音乐,促进了中西音乐的推广和发展。
中西音乐的融合点和生长点还可以在国际音乐交流中体现。
中西音乐的融合既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又吸引了西方音乐的关注,扩大了中西音乐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提高了中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力。
而在国际合作中,中西音乐的融合也展现了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与交融,加深了人们对中国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中西音乐的融合点在于各自音乐元素的相互融合,生长点在于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的全方位推动。
中西音乐的融合点与生长点中西音乐的融合,已经成为了音乐界的一大亮点。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断产生新的火花。
中西音乐的融合,不仅是音乐艺术上的碰撞和融合,更是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西音乐的融合点和生长点也逐渐显现出来。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对中西音乐融合的观察和分析,探讨其中的融合点和生长点。
中西音乐的融合点,首先表现在音乐中的演奏和创作。
中国传统音乐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音乐特色闻名于世,而西方音乐则以其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和风格成为世界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西音乐融合,就是在这两者的基础上进行的。
将中国传统乐器如二胡、琵琶、古筝等与西方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等结合演奏,可以产生独特而新鲜的音乐效果。
中西音乐的创作也是融合点之一。
很多音乐人和作曲家都在探索中西音乐的融合之路,创作出了许多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这些作品融合了中西乐器、音乐元素和演奏方式,使得中西音乐融合更加丰富多彩。
中西音乐的融合点还表现在音乐会和演出中。
在不同的音乐会和演出中,中西音乐的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
国内外的一些音乐家和乐团都开始尝试中西音乐融合的演出形式,不仅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还将中西两种音乐文化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交流和融合。
这种音乐会和演出形式不仅是一次音乐盛会,更是中西音乐融合的生长点。
在这样的平台上,中西音乐可以相互碰撞,相互吸收,创造出更多的音乐精品。
中西音乐的融合点还体现在音乐教育和培训中。
越来越多的音乐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始引入中西音乐的融合课程,不仅让学生们学习到了更加全面和多元化的音乐知识,也拓宽了他们的音乐视野和思维。
通过中西音乐的融合教育,学生们不但能够深入了解中西两种音乐文化,还能够在学习和创作中进行更广阔的探索和实践。
这种音乐教育形式不仅有助于培养更加全面和独特的音乐人才,更有助于中西音乐的融合和传承。
从中西音乐的融合点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音乐的生长点。
中西音乐的融合点与生长点中西音乐作为两个不同的音乐文化传统,其融合点和生长点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关联的。
在中西音乐的融合过程中,中西双方互相吸收、融合,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中西音乐的融合点和生长点,包括:音乐元素的融合,音乐形式的融合,以及中西音乐交流的融合。
一、音乐元素的融合在中西音乐的融合过程中,双方的音乐元素相互交流、融合,产生新的音乐风格。
中西音乐的融合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1.旋律。
中西音乐的旋律特点截然不同,中西音乐融合后,双方的旋律特点也产生了变化。
例如,运用西方管弦乐曲的旋律,配上中国乐器的器乐,创作出了新的音乐形式,如笛子协奏曲等。
2.节奏。
节奏是中西音乐最为显著的音乐元素之一。
在中西音乐的融合过程中,中西双方的节奏相互交融,创造出新的节奏形式。
例如,中国的节日音乐“鼓乐”,结合西方管弦乐队的节奏,产生了新型的音乐形式,如《欢乐庆典》等。
1.歌剧。
歌剧是西方音乐的代表性形式之一,而在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式是代表性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
歌剧与戏曲在中西音乐的融合中互相影响、吸收,创造出新的音乐形式,如《西游记》。
2.管弦乐。
管弦乐是西方音乐最为常见的演奏形式之一,而在中国,传统乐器的演奏形式则是更为常见的。
中西音乐的管弦乐形式的融合,创造出了新的音乐形式和风格,如《黄河大合唱》等。
3.器乐独奏。
在中西音乐的融合中,器乐独奏的形式也得到了创新。
在音乐形式的变化中,西方音乐中所运用的独奏乐器被与中国传统器乐相融合,形成了全新的音乐形式,如钢琴、二胡的协奏曲等。
1.音乐教育。
中西音乐教育在交流过程中相互借鉴、吸收,产生了全新的音乐教育模式。
西方音乐教育的科学性及组织性与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文化特征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教育模式。
2.音乐表演。
中西音乐在表演形式上也有着巨大的交流和融合。
双方在表演技巧和手段上相互影响,产生了新的音乐表演形式和风格。
3.音乐产业。
中西音乐的交流对音乐产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浅谈如何将中西传统声乐相结合
作者:张宏王宏宾
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5期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的发展,人们对于物质世界的满足已经不太重视,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满足,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在人们精神世界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我国民族声乐在音乐中尤其重要,特别是当西方优秀声乐进入中国的文化市场,我国不断借鉴以及交流,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取长补短,将中西传统声乐完美的契合在一起,长期的推动了中西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对于声乐发展而言,演唱家占据了很大的位置,甚至于有的演唱家,改变了整个声乐发展的轨迹。
下文主要就演唱家的角度浅表的讨论如何将中西方传统声乐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声乐结合
中西方文化一直都在相互交流着,他们之间不断交流,取长补短。
我国许多学者也经常深刻的探讨中西方文化交流,如何更好地交流,尤其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学术界更是出现百花争鸣的现象。
从这几年来看,中西方传统声乐的完美结合更是达到了顶峰,已经不仅仅是针对它们之间那种表面技巧、形式相互交流了,更是从其中蕴含的精神品质相互探讨了。
一、关于中西传统声乐的概念及其论述
中西方的音乐文化都十分具有各自的特点,就像是电视剧中角色,有其鲜明的人物特点一样,所以对彼此来说不可或缺,只有两者相互借鉴才能促进两者共同进步与发展。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声乐
众所周知,声乐在社会上就是演唱者将歌曲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主要是利用人体的声带发音,配合多种技巧发出十分动听、赏心悦目的声音。
在我国经济十分落后的时期,原始年代,我国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生活比较粗糙以及艰苦,就没有多余的精力与心情去发掘声乐了,所以这时期的声乐就是简单的无聊时刻发出来与说话声音略带不一样的哼唱。
但是随着我国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也在发展,在有些地区开始出现一种专门的宗教,在这个阶段,我国传统声乐可谓是由原先乱唱转变为现在的一种略带专业色彩的唱法了。
我国从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国家政治得到很大的发展,并且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很大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幸福,这个时候的人民的审美情怀就开始展现出来了,便开始出现很多文人学士开始探讨关于声乐方面的问题。
随着我国一个鼎盛的王朝,即唐朝的建立,我国实行科举制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人才的培养,此时的社会风气都带有浓烈的文人气息,我国传统声乐在这些文人的发展下可谓是达到了顶峰。
例如,在唐太宗时期,我国出现的《秦王破阵乐》,可谓是风靡一时,备受各国人民喜爱,在现今社会也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从远古时代开始,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经济不断的发展,我国传统声乐由散落的转变为集中地,更加的系统化以及专业化,并且带有很高的素质教育。
在时代的长河中,中国多样的传统文化相互碰撞,给予传统声乐注入了新鲜的元素。
通过这个研究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将中国传统声乐与西方传统声乐更好的、更加艺术化的结合在一起,相互借鉴与相互进步,共同推动文化界的进步。
(二)西方传统声乐的概述
在历史的发展中,西方传统声乐可谓是当时时代的结晶。
它源自于古老的欧洲,一个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的国家,受当时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便诞生了西方的传统文化,欧洲可谓是西方传统文化的源流。
但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声乐也在不断的变形,不断的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十分精彩的过程。
古老的西方社会,它们的声乐主要是通过简单的说唱来表达出来,并能没有掺杂过多的修饰以及技巧。
例如《荷马史诗》等,主要通过说唱来简单的叙述故事的情节与内容。
古老的西方社会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教会。
在中国,皇权最大,而在西方,教会的权利凌驾于皇权之上。
所以,在西方教会才是国家真正的统治者。
在教会的统治下,当时的西方国家文化色彩就带满了宗教的色彩。
随着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的开展,西方开始出现人文主义色彩,此时的传统声乐就充分携带着人文主义色彩。
例如当时著名的音乐家舒伯特,他的代表作有《圣母颂》等,满满的人文气息环绕在他的作品中。
在西方传统声乐发展中,也有简单的说唱变为有许多歌唱技巧的一种声乐。
二、如何更好的将中西方传统声乐结合在一起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在不断的发展,中西方传统声乐也在适应着社会时期的发展,渐渐的发展起来,逐渐演变成极其的具有特点,并且发展的潜质可谓是无可限量。
在当今社会中,音乐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人们的四周,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于中国传统声乐而言,创作是声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只有不断的创作,才能更好的将传统声乐发展起来。
在世界各地的每一个国度,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创作型歌手,他们的创作灵感很大部分受到当地社会背景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差别从古代到现在就一直存在着,但是正因为文化的优点。
以下就来概述一下差异性,两国文化才能更好的交流,两者相互借鉴,相互进步,以达到文化的共同繁荣。
对于当代的演唱家而言,如何更好的将中西方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呢?
(一)取长补短,博采众长
对于演唱家而言,创作灵感是每一位都必须的,没有灵感,就写不出令人满意的歌曲。
对于许多演唱家而言,他们往往墨守成规,局限于中国的声乐教材,而忽略了西方国家优秀的声乐知识,此时需要演唱家本着中国民族声乐,面向西方传统声乐,取长补短,博采众长,不断
弥补自身创作的缺陷,加入西方优秀的声乐特色,将中西方传统声乐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促进其共同进步。
(二)充分融合中西方传统声乐的歌唱技巧
就传统的演唱家来说,许多演唱家都局限于一种声乐的唱法,而忽略了歌唱技巧的全方发展,而西方传统声乐就很大程度的弥补了这个缺点,对于人嗓音抒情性、戏剧性等都有很多展示,对于这点,很好的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提高自身的演唱技巧,全方位的去演绎这首歌曲
(三)将中国传统声乐的朦胧美与西方传统声乐的直接美结合在一起
众所周知,传统中国更多的是封建的思想,主要的是礼仪廉耻,社会风气管的较严,所以这一时期的传统演唱家在演唱中就比较含蓄,给人一种朦胧美,但是太过于含蓄,就少了一份刚毅的美感。
而传统的西方国家因为人文主义出现的较早,所以社会风气就比较开放,演唱的歌曲,就很奔放直接,就缺少一种朦胧美。
所以,演唱家应该很好的将中西方所具有的朦胧与直接相结合,使演唱中,既带有那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又不缺少那种直接奔放的美感。
中西方传统声各具特色,但是难免各自有缺点,将中西反复传统声乐结合起来,可以陶冶人们情操,培养其独特的气质,以及高贵的品质。
对于演唱家而言,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中西方传统声乐的发展做贡献,更好的推动传统声乐的进步。
同时博采众长的声乐可以是人们的情操得到陶冶,精神世界得到充足,更重要的是能够给予演唱家更多的创作灵感,使演唱家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
对于现在的演唱家而言,往往正缺乏了创新精神,所以就应该更好的将中西方传统声乐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并且通过中西结合后的传统声乐,使自身歌唱生涯得到很大的进步,并且为世界声乐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保霞.审美心理维度下的中西方声乐文化审美观之刍议[J].作家杂志,2011,(09).
[2]张晓农.琼林瑶树声行云流水韵——论中国古代琴歌的演唱特色[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04).
[3][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赵登荣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
[4]杨加力.中西声乐艺术文化内涵新论[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02).
作者简介:
[1]张宏: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