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于脊柱外伤诊断的临床价值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CT和核磁共振MRI有什么区别,应该如何选择既往人们在筛查疾病时,应借助肉眼观察、口头询问、采取简单仪器检验等。
现代医学持续进展,上述方法检验疾病效果不佳,不能及时意识到“危险”。
近些年,影像学技术不断进步,为疾病诊断带来新思路,其中尤以CT、MRI检查最为常见,观察病灶成像,判断病变部位、程度,选择适当治疗方法。
但两种方式到底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作用,应该如何选择,人们普遍缺乏了解。
本文就此展开分析。
1、关于CT检查CT检查以X线成像为基础,是目前诊断应用最广泛的影像学技术之一,该方式存在辐射,能快速成像,是大部分急诊患者首选检验方式。
CT检查病变和切面包具有相似性,一层层将皮肤等切开,判断是否存在病变,可结合实际确定切片厚度,切片越薄,反映出内容越多。
以肺结节为例,需要取得肺部薄层,观察其中细节。
临床能借助CT检查,判断出血原因,为临床诊疗打下良好基础。
但在缺血性疾病检查中,CT技术的准确性有待提升,建议采取MRI检查。
该技术能有效显示出心脏活动情况,在检验骨性退行病变中具有突出优势,例如颈椎管狭窄、韧带钙化和颈椎骨刺等。
2、关于MRI检查MRI检查以人体中含有的氢原子为基础,受磁场影响,产生图像,该技术不存在辐射,但因检查时间相对较长,费用较高,基层医院尚未普及。
和CT图像相比,MRI图像更清晰、全面,能够将病变部位情况详细显示出来,以脑血管疾病为例,MRI检查能准确呈现出病变情况。
但是MRI检查前,应先指导患者将金属物品摘除,另外体内存在金属异物者,不能实时MRI。
该技术安全性高,不会给患者带来电离辐射,绝大多数患者均不会出现不良影响,针对孕妇而言,其妊娠时间超过3个月后,即可开展MRI检验,该技术不会干扰到胎儿,基本不会出现漏诊。
采取MRI检验时,不需要为患者提供对比剂,即可将血管、韧带等软组织结构清晰反映出来,能够规避采取造影剂时引发的一系列过敏反应,同时该技术不会出现骨性伪影,在检验神经疾病、脊髓病变时,准确率较高。
MRI、CT、DR三种影像检查方法有什么差别?MRI(磁共振成像)、CT(计算机断层摄影)和DR(数字化射线)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磁共振成像(MRI)是生物组织中的自旋原子核(氢原子)在磁场及射频场作用下,产生磁共振信号并重建为图像的成像技术。
它一种多参数、多序列、多方位成像的检查技术,具有软组织分辨力高、无电离辐射特点,临床上应用已相当广泛,涵盖了全身各大系统的检查和疾病诊断。
计算机断层扫描(CT)通过X射线束对人体进行扫经过计算机处理生成横断图像。
CT图像由于成像速度快、密度分辨力高、组织结构无重叠,有利于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
可用于全身各脏器的检查,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价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数字化射线检查(DR)是传统射线检查的数字化升级,它使用数字感应器和计算机处理技术来获取图像。
DR广泛应用于常规的X射线检查,如胸部、骨骼、腹部等。
DR具有较高的图像质量和更快的成像速度,可以更准确地诊断骨折、肺部感染、肠道梗阻等。
MRI、CT、DR三种影像检查方法在医学影像学中应用广泛,它们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能够提供详细的解剖图像,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本文将为您介绍MRI、CT和DR三种影像检查方法的差别。
MRI、CT、DR三种影像检查方法介绍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核磁共振成像)是生物组织中的自旋原子核(氢原子)在磁场及射频场作用下,产生磁共振信号并重建为图像的成像技术。
它通过对人体进行扫描,利用核磁共振现象来获得人体组织的高分辨率图像,用于诊断和监测疾病。
MRI的工作原理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
当被放入磁场中的原子核(氢原子)受到磁场及射频场作用下,它们会产生特定的共振信号,这些信号经过处理和分析后可以生成图像。
MRI可以提供全身的扫描,以及针对不同部位的特定扫描。
·经验交流·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MRI检查及影像学特点分析肖雪[湖南省胸科医院(湖南省结核病防治所)影像科,湖南长沙410000]摘要:目的探讨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MRI检查及影像学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胸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20例经临床手术病理确诊的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CT和MRI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的效果。
结果MRI诊断嗜酸性肉芽肿19例,误诊结核1例;CT诊断嗜酸性肉芽肿14例,误诊结核4例、转移瘤2例。
MRI诊断符合率为95.00%,CT为70.00%,MRI较高(P<0.05)。
MRI与CT诊断时间、诊断预约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医生对MRI诊断的满意度为100.00%,CT为80.00%,MRI较高(P<0.05)。
结论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MRI检查价值高,诊断符合率高,诊断效率快,有利于分辨病变的典型征象,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肉芽肿;脊柱;磁共振成像;影像学特点中图分类号:R681.5骨嗜酸性肉芽肿是经临床病理诊断确诊的肉芽肿性疾病,主要由朗格汉斯细胞局灶性增生导致,是一种良性肿瘤样病变,病理上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朗格汉斯细胞增生、嗜酸粒细胞浸润、骨质破坏,儿童和青少年发病率较高[1]。
嗜酸性肉芽肿发病较高的部位为颅骨、骨盆、四肢,而脊柱嗜酸性肉芽肿临床发病率较低[2]。
临床上由于该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导致误诊、漏诊[3]。
本研究探讨脊柱嗜酸性肉芽肿的MRI检查及影像学特点。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湖南省胸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20例经临床手术病理确诊的脊柱嗜酸性肉芽肿患者的病例资料。
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3~22岁,平均(12.6±4.3)岁;病程2个月~1年,平均(4.5±1.1)个月。
浅谈DR,CT,MRI检查的区别和怎么选择?精准医疗,影像先行。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医学影像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技术,不断地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而在医学影像学技术中,DR、CT、MRI是三种常见的检查方法。
它们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获取患者的病情信息,为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然而,由于这三种检查方法的原理、适应症和禁忌症等方面存在不同,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1.DR检查、CT检查、MRI检查的基本概念DR(Digital Radiography)、CT(Computed Tomography)、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医学影像学中常见的三种检查方法。
DR、CT、MRI这三种检查方法在医学影像学中应用广泛,它们能够通过对患者的身体进行成像,帮助医生更加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这三种检查方法对医学诊断和治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DR检查,又称为数字化放射检查(Digital Radiography),是一种数字化的X线检查技术。
DR检查采用数字技术,将X射线图像直接转换为数字信号,经过数字处理和图像增强后,形成高质量的数字图像。
DR检查的优点是成像速度快、辐射剂量低、图像质量好、重复性好等。
CT检查,又称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以X线为基础的检查方法。
CT检查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经过不同组织的吸收后,接收器会将不同组织吸收X射线的程度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计算机将数字信号转换成具有各层次的图像。
CT检查对于头部、胸部、腹部、盆腔等部位的检查都有广泛的应用。
MRI检查,又称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基于磁共振原理的检查方法。
MRI检查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进行扫描,产生出多个平面的图像。
MRI检查对于脑部、脊髓、骨关节、腹部等部位的检查具有广泛的应用。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MRI平扫与X线平片、CT对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MRI平扫与X线平片、CT诊断的对照结果。
方法:从2018年6月-2019年12月到本院接受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诊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临床资料无太大差异情况下,分别为60例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患者实施MRI平扫、X线平片诊断和CT诊断,将三种诊断方法的分级检出率进行对照。
结果:MRI平扫的检出率为95%、X线平片检出率为61.7%、CT检出率为75%,三种诊断方法的检出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X线平片、CT诊断相比,MRI平扫的诊断效果最为突出,能够有效的从诊断结果分析出患者关节肿胀、骨质囊变、关节硬化或侵蚀以及骨质疏松等症状,为主治医生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关键词:MRI平扫;X线平片;CT扫描;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1、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资料与诊断方法1.1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资料从2018年6月-2019年12月到本院接受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诊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患者的年龄为21-60岁,平均年龄为(48.3±2.6)岁,男性有40例、女性有20例。
病程时间为0.5-7年,平均病程为(3.2±1.5)年。
这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伴有大腿后侧、臀部或者是骶髂关节深处出现隐痛的情况,尤其是在清晨病情会加重,活动一段时间后,症状可缓解。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个人信息对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纳入科学对比。
1.2 诊断方法首先,为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实施MRI平扫,选择的平扫设备为美国GE公司生产的1.5T超导核磁共振扫描仪,先操作技术如下:调整参数层厚为5mm,扫描序列为T1WI、T2WI以及SE,从患者骶髂关节两侧的斜冠状位和横断面进行扫描,详细观察患者骶髂关节周围的骨髓脂肪沉积、组织水肿情况以及滑膜炎增生等情况。
CT与核磁共振(MRI)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检查方法。
MRI是Magnetic Resnane Iamge的简称,中文为磁共振成像。
MRI是把人体放置在一个强大的磁场中,通过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质子,发生核磁共振,然后接受质子发出的核磁共振信号,经过梯度场三个方向的定位,再经过计算机的运算,构成各方位的图像。
CT由于X线球管和探测器是环绕人体某一部位旋转,所以只能做人体横断面的扫描成像,而MRI可做横断、矢状、冠状和任意切面的成像。
核磁共振(MRl)与CT都属于技术含量非常高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两者相比,核磁共振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核磁共振能敏感地检查出组织成分中水含量的变化,能显示功能和新陈代谢过程等生理生化信息的变化,它使机体组织从单纯的解剖显像发展为解剖学与组织生化和物理学特性变化相结合的“化学性图像”,为一些早期病变提供了诊断依据,常常比C T能更有效和更早地发现病变。
它能非常清晰地显示脑和脊髓的灰质和白质,故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方面优于CT,对颅脑、脊柱和脊髓疾病的显示优于CT,这是CT所无法比拟的;核磁共振可根据需要直接显示人体任意角度的切面像,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而CT只能显示与身体长轴相垂直的横断层像;核磁共振有高于CT数倍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图像中对于软组织的对比度可以提高1—3个等级度,大功率的核磁共振机器拍摄的照片非常清晰,甚至可以看到组织内的细小血管;核磁共振在仪器结构上不需要像CT那样有较大的机械口转动部件和一系列高精度的探测器,只要通过电子方法调节磁场梯度即可实现扫描;核磁共振不会像CT那样产生对人体有损伤的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甚至孕妇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时对胎儿也无任何不良影响;核磁共振有3个特性参数,而CT只有X射线束穿过生物组织的衰减一个物理参数,故核磁共振漏诊率比CT低;核磁共振不用造影剂就可得到很好的软组织对比度,能显示血管的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相互鉴别有其独到之处,而且还避免了造影剂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核磁共振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骨性伪影,能使脊柱中的脊髓及神经根显像清晰,还有可能检查出由于缺血引起的组织损伤等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比较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
于脊柱外伤诊断的临床价值
作者:戴春明
来源:《健康之路(医药研究)》2014年第08期
【摘要】目的:对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于脊柱外伤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
析探究。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脊柱外伤患者,分别采用CT与MRI两种影像学
检查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诊断结果情况。结果: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CT与
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检测后,MRI组患者检出脊髓损伤率(73.81%)以及检出韧带
损伤率(64.29%)明显高于CT组患者检出脊髓损伤率(35.71%)以及检出韧带损伤率
(28.5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CT影像学检查方法;MRI影像学检查方法;脊柱外伤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97-01
临床上,脊柱外伤患者主要表现为行动不便甚至下肢或全身瘫痪等,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
康[1]。目前在我国,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致力于对脊柱外伤
诊断以及治疗方法的研究中,以便于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我院为进一步研究CT与
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于脊柱外伤诊断的临床价值,特选取42例脊柱外伤患者的临床
资料,对其进行研究后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2例脊柱外伤患者,其中男性患者
2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24岁至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1.5)岁,致伤因素:重
物击伤患者10例,高处坠落损伤患者16例,车祸损伤患者16例,病变部位:胸椎患者14
例,腰椎患者15例,骶椎患者13例。对42例患者进行研究前均确诊为患有脊柱外伤,并且
确保全部42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42例患者采用CT检测,采用双排螺旋CT机(美国GE双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检
测,以横断位的扫描方式对患者的脊柱进行扫描,确定3cm的扫描层距以及后层,并且以
300mA、1.120kV的螺距进行扫描,以512×512作为本次扫描的矩阵,在对患者全部扫描过程
结束后再对扫描的数据结果进行的重建。MIR检测方法采用0.35低场强MRI(飞利浦0.35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场强MRI)在检测过程中选择轴位及矢状位作为扫描过程的方位,确定4cm的扫描层距以及
后层,以256×256作为本次扫描的矩阵。对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
对42例患者采用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检测后的检出脊髓损伤以及检出韧带损
伤等结果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 ±s表示计量资料,用 检验计数资料,用t检验比
较组间,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诊断后的结果情况
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后,MRI组患者检出
脊髓损伤率(73.81%)明显高于CT组患者检出脊髓损伤率(35.7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3讨论
本研究中显示,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检测后,采用
MRI进行检测的患者其检出脊髓损伤率(73.81%)以及检出韧带损伤率(64.29%)明显高于
采用CT进行检测患者检出脊髓损伤率(35.71%)以及检出韧带损伤率(28.58%),差别有统
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诊断后的结果情况[n(%)]
组别 例数 检出脊髓损伤 检出韧带损伤
CT组 42 15(35.71) 12(28.58)
MRI组 42 31(73.81) 27(64.29)
注:与CT组比较,*P
综上所述,临床上采用MRI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脊柱外伤患者进行诊断时,其临床应用价
值十分显著,明显高于CT检测的临床价值,较大程度的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安全性,保证了检
测结果的可靠性,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 宋平.CT和MRI对脊柱外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
(10):1460,1461.
[2] 文承斌.脊柱外伤42例CT和MRI诊断价值的对比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10(9):705-706.
[3] 高洪武.X线与CT对脊柱损伤诊断价值的探讨[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3(6):
55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