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及护理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15.61 KB
- 文档页数:2
心外科术后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作者:周林《医学与护理》 2010年第1期字数:3580 字体:【大中小】心外科患者因病情重、病情变化快、进行抢救需及时、术后恢复时间长、需使用多种特殊药物等原因,在术后需要可靠、牢固,多用的静脉输液通道。
中心静脉置管有单腔、双腔及多腔通道,有利于抢救危重症病人时同时输入不同成分液体,测量中心静脉压,采集某些血液标本,保证各种药物及时、安全、可靠地应用,同时可以保护血管,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减轻护士的工作量,减轻病人因外周静脉多条穿刺的痛苦。
因此,中心静脉置管在心外科术后患者中广泛运用。
笔者总结了对中心静脉置管期间的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2009年1~6月我中心在体外循环下实施各类心脏手术1062例,其中0~12岁婴幼儿及儿童375例,12~75岁儿童及成年人687例,选择进行中心静脉置管100%,置管成功率98.7%,其中85%选择双腔管,15%选择多腔管,颈内静脉置管例数550例,股静脉置管例数512例,平均保留天数3天,置管后导管堵塞2例,导管感染例数0例。
2置管途径的选择因心脏手术后需一条多应用静脉通道,故需置入双腔或多腔导管,多腔导管导管粗、留置时间长,易压迫损伤血管,故首选颈内静脉和股静脉。
两种置管方式各有利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宜硬性要求。
经颈内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颈内静脉源于颅底,在胸锁乳突肌下与颈内动脉和颈总静脉伴行。
右侧颈内静脉走向与无名静脉和上腔静脉几乎在一条直线上。
因此,临床上多选用右侧颈内静脉穿刺,操作易成功,并且其位于中心循环,药物起效快并可测CVP,并且准确度高,相对安全,并发症少。
但是此处很难维持无菌敷料完整,导管易滑出,病人活动及舒展受限,有气管切开时及婴幼儿不宜选择颈内静脉。
经股静脉穿刺下腔静脉置管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0.5~1.0cm处,周围无重要脏器,位置固定,管径粗,血管充盈度及弹性好,易于操作,穿刺成功率高,固定安全、牢固。
CVP监测在急危重症的临床意义CVP 监测在危重病的急救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对105 例危重患者CVP 监测结果的分析,认CVP 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特别是多发伤及老年患者具有重要的监测价值。
通过监测可以达到以下效果:①估计休克状态;②衡量治疗效果;③估计输液量及调整输液速度;④估计右心功能。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
标签:中心静脉压(CVP);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而CVP 监测则是血流动力学监测中基本而常见的一种监测手段。
已在危重患者的急救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对我科危重患者进行了CVP 动态监测,并对CVP 监测和未监测的两组危重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本文统计了2011 年~2013年所进行的105 例危重病动态CVP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性78 例,女性27 例;年龄19~83岁。
其中急诊监测55 例,外科疑难大手术后监测50 例。
动态监测时间2 h~14 d,见表1。
2资料分析2.1在低血容量性休克方面:如表所示,我们监测了创伤性休克26 例,上消化道大出血15 例,这41例均为低血容量性休克,CVP 监测能及时了解休克状态,估计输液量。
休克初期,循环血容量锐减,血管紧张素的分泌,使血压相对正常,早期容易被忽视,故休克时除了监测BP、P、尿量外,还应及时地进行CVP 和动态监测,根据CVP 监测结果来估计输液量和输液速度,当确定低血容量时,可立即通过监测CVP 在单位时间内快速输入所需要的晶体液和胶体液,以及时纠正休克。
2.2在多发伤方面:CVP 监测除了指导输液外,还可帮助我们分析和判断病情,以便及时对患者作出正确处理。
我们对多发伤患者共进行CVP 监测14 例,绝大多数为车祸、高空坠落、爆炸伤(开矿),其特点涉及多科,有脑、四肢、胸腹等外伤,特别是脑外伤患者,因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不能诉说自已受伤情况,而颅内血肿、脑外伤引起的颅内高压,临床上往往表现为血压升高,脉搏有力而缓慢,因而早期胸腹腔内出血常常被掩盖。
中心静脉论文: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摘要]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科126例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有效护理措施,总结护理效果。
结论加强对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护理,对预防其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护理中心静脉置管具有操作简单、置管时间长、刺激小、使用方便等优点,是急救危重病人、监测中心静脉压及建立有效通路的重要途径。
颈外静脉置管固定较困难。
股静脉置管感染率高,易形成深静脉血栓,且限制了患者下肢活动,只适用于短期置管者。
锁骨下静脉置管具有易固定,监测中心静脉压准,但易形成气胸、心律失常并发症,具有一定风险。
因此,需从多方面、多环节分析选择穿刺部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 常见并发症1.1 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①置管致猝死,主要有3种原因,呼吸、跳骤停与操作中过重压迫颈动脉窦有关;置管时损伤重要内脏及血管;气栓形成。
②损伤周围脏器,形成血胸、气胸、纵隔积液,心包填塞等。
③导管断裂。
1.2 与深静脉置管有关的并发症:①感染。
病人有免疫力下降、糖尿病、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等为感染的易患因素。
②血栓形成与栓塞。
长期置管、血液浓缩及高凝状态的病人可能在中心静脉导管上形成微小血栓,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循环,可造成肺微小动脉栓塞。
③导管阻塞。
输注高价营养时,输入的脂类阳离子复合物遗留导管内所致。
故脂肪乳剂与氨基酸、葡萄糖须分开输注。
另外,若导管冲洗不彻底,亦会形成堵塞。
1.3 其它危险因素:①血管侵蚀。
中心静脉导管顶端位置可因呼吸、心跳、颈部伸屈而移动(3~10 cm),伤及腔静脉薄壁(0.5~1 mm);高渗液化学刺激及导管尖端机械刺激、侵蚀甚至穿透血管壁,引起迟发性胸水。
②导管脱落。
多种因素导致病人精神不安,造成一过性认识混乱,出现烦躁不安;同时,局部不适感、长期卧床、活动受限、失眠不断翻身等,亦增加了导管脱落的可能性。
ICU护理措施及方案ICU(重症监护室)是具有高度专科化和技术密集性的医疗部门,它为危重病人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测和治疗。
为了确保ICU病人的安全和复苏,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和方案。
1.严密监测:-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频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不正常的情况。
-监测病人的中心静脉压、动脉血气等指标,以评估其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情况。
-使用临床决策工具,如SOFA评分系统等,来评估病人的严重程度和疾病进展,以指导治疗方案。
2.病情评估与护理计划:-对每位ICU病人进行全面的病情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了解其疾病状态和潜在风险。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药物治疗、非药物措施、营养支持等,以满足病人的特定需求。
3.呼吸支持:-对于需要呼吸机辅助的病人,保证管路通畅,气囊密封良好,呼吸机参数设置合适,并定期调整适应病人的呼吸情况。
-监测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和监测呼吸机的数据,以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呼吸问题。
-定期进行气管抽吸以保持呼吸道通畅。
4.心脏监测与支持:-监测心电图、血压、心率等指标,以监测心脏功能,并早期发现和处理心电图异常和心律失常。
-如有必要,可以给予心脏支持药物,如肾上腺素、多巴胺等,以增加心脏排血量。
-对需要的病人进行心脏监测,如心脏超声、心电生理等,以评估心脏功能并调整治疗方案。
5.液体管理:-维持病人的液体平衡,根据监测结果调整输液速度和输液类型。
-对于需要的病人,可以给予雾化吸入药物或肺康复训练,以促进肺部康复和改善氧合情况。
6.防感染措施:-严格执行手部卫生,戴上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对于需要的病人,可以进行定时消毒、更换导尿管等操作,以减少感染风险。
-定期监测病人的体温,及时发现和处理发热的原因。
7.疼痛控制:-定期评估病人的疼痛程度,并给予合适的药物以减轻病人的不适。
-可以使用镇静剂和镇痛剂来控制病人的焦虑和疼痛。
电解质失衡护理诊断/问题1 体液不足与高热、出汗、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导致的大量体液丢失有关。
维持正常的体液量①去除病因:采取措施预防水、钠代谢失调,遵医嘱积极处理原发疾病,防止体液丢失②补充液体:遵医嘱及时、准确的补充液体。
补液量:包括生理需要量、已丢失量和继续丢失量三部分。
生理需要量:一般成人每日需要量为2000—2500ml,氯化钠5—9g,氯化钾2—3g,葡萄糖100—150g. 已丢失量:指在制定补液前已经丢失的体液量,按缺水程度补充,轻度为体重的2%-4%;中度为4%-6%;重度为6%以上。
继续丢失量:成人体温达40℃,需补充1000ml液体;出汗湿透一套衣裤,需补充1000ml 液体;气管切开病人需补充1000ml液体。
补液量= 生理需要量+ 已丢失量和继续丢失量(额外损失)。
补液原则:第一个8h补充总量的1/2,剩余1/2在后16个h内均匀输入.补液顺序:先盐后糖、先晶后胶(但是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应尽早补充胶体溶液。
)、液体交替、尿畅补钾(尿量达到40ml/h的情况下才能补钾.)③观察疗效:补液过程中,密切观察疗效,如生命体征、精神状态、口渴、皮肤弹性、眼窝下陷等的恢复情况,以及尿量、尿比重,血常规、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心电图及中心静脉压的变化。
2 有受伤的危险与低血压和意识障碍有关。
防止病人意外损伤①血压低的病人,注意监测血压,指导病人在改变体位时动作要慢,避免造成直立性低血压造成眩晕而跌倒受伤。
②对于水钠代谢紊乱导致的意识障碍者,应该加强安全保护措施,如加床栏保护,适当约束及加强监护,以免发生意外。
3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水肿和微循环灌注不足有关保护皮肤完整性①对于缺水的病人,注意观察皮肤的弹性,口唇干裂等脱水的表现。
②对于水中毒的病人,注意观察病人水肿的部位,程度及发生的时间。
③长期卧床的病人,应加强生活护理,定时翻身,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经常按摩受压部位易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压疮发生。
2025年重症监护室(ICU)护士工作计划作为重症监护室(ICU)的护士,肩负着守护危重症患者生命、提供精细化护理的重要职责。
为在2025年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更好地服务患者,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一、工作目标1.护理质量目标:确保各项护理操作规范率达到99%以上,患者的基础护理合格率达到98%以上,护理文书书写准确率达到99%以上,患者在ICU期间因护理不当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1%以内,努力使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达到95%以上,保障患者安全与舒适。
2.专业技能提升目标:熟练掌握至少5项ICU护理领域新的技术或操作方法,深入学习并能运用至少3种针对不同重症疾病的护理要点及方案,每月至少参加2次ICU专业业务学习,拓宽专业知识面,增强应对复杂危重症患者护理需求的能力。
3.团队协作与沟通目标:加强与医生、其他护士以及各辅助科室人员的协作,使医护协作满意度达到98%以上,积极参与ICU团队建设活动,营造团结、高效、和谐的工作氛围,确保ICU工作的顺畅开展。
4.病情观察与应急目标:提高对患者病情细微变化的观察敏锐度,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95%以上的病情异常情况,同时完善自身应急处理能力,参与应急演练的达标率达到100%,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二、具体工作内容及措施(一)护理工作实施1.患者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每日提前到岗,仔细查看所负责患者的夜间情况,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呼吸机参数、各类管路(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等)固定及通畅情况等,核对前一日医嘱执行情况及护理记录完整性。
按照特级护理或一级护理要求,为患者提供全面且细致的基础护理,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定时翻身、预防压疮)、眼部护理等,确保患者身体清洁舒适,预防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针对不同病因的危重症患者(如严重创伤、心脑血管意外、呼吸衰竭等),严格遵循专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操作及病情观察。
例如,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密切关注呼吸参数、血气分析结果,做好气道管理(吸痰、湿化等);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准确监测中心静脉压、动脉血压等指标,配合医生进行液体管理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对有各种引流管的患者,确保引流管通畅、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质等,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保障患者病情稳定。
·l22·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9卷第7期(j二半月版 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及护理进展 刘凤芝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2.07.068 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是指血液经过 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时产生的压力…。CVP主要用于测定 右心室充盈压反映右心室前负荷,它可反映体内血容量、静脉 回心血量、右心室充盈压力或右心功能的变化,可作为临床上 补液速度及补液量的参考指标,对防止心脏负荷过度及指导 应用利尿药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同时中心静脉压对了解血容 量,心功能、心包填塞有着重大意义,也可了解原因不明的急性 循环衰竭性质判定具有指导意义;了解少尿或无尿的原因是血 容量不足还是肾功能衰竭。因此,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对观察患 者的病情有很大的作用。本文分析和综述了中心静脉压的监 测过程,阐述了中心静脉压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具体护理 措施,以期使中心静脉压的监测更准确,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中心静脉压的概念、置管部位及操作方法 1.1 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是经体内静脉,将导管插入上、下 腔静脉或右心房,测量中心静脉内的压力,也可经此管道抽取 静脉血或留置血标本,还可用于输注高渗或有刺激性的液体, 如静脉高价营养液 』、高浓度氯化钾、氯化钙等。CVP是通过 装满液体的管道将血管腔与外部压力换能器相连接而测得的, 它代表右心房或上、下腔静脉的压力,是反映右心室前负荷的 指标。中心静脉压的组成:(1)右心室充盈压。(2)静脉内血 容量。(3)静脉收缩压和张力压。(4)静脉毛细血管压力 』。 1.2 中心静脉置管的部位选择部位可选择颈内静脉、颈外 静脉、股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贵要静脉。各部位又各有 优缺点,由于右侧颈内静脉较粗,又与右头臂静脉几乎成直 线,同时易于保护,与股静脉相比不易被污染,所以穿刺或插 管以选择右侧颈内静脉进行较为合理 j。 1.3 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方法 中心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 在临床应用上常有四种不同的方法即股静脉置管、锁骨下静 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置管 (PICC)。选择哪种方法应因人而异,以建立安全有效的静脉 通道为目的。以颈内静脉穿刺为例 :(1)患者平卧,枕垫肩 部,头后仰,颈部皮肤尽量伸展,头转向穿刺对侧,头低位l5。 ~3O。。(2)将穿刺部位皮肤常规消毒铺巾,用1%普鲁卡因局 麻。(3)穿刺针接肝素生理盐水注射器,从胸锁乳突肌三角顶 点进针,进针方向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侧缘平行,针尖对准 乳头,指向骶尾外侧,针轴与额平面呈45。~60。。(4)进针深 度与颈部长短和胖瘦有关,以针尖不超过锁骨为度,边进针边 抽回血,抽到静脉血即表示针尖位于颈内静脉。将穿刺针外鞘 置入颈内静脉,退出内鞘,即可接上中心静脉压测压装置做测 压或输液。(5)将导管固定稳妥,必要时加固缝扎在皮肤上。 作者单位:610014重庆儿童医院夕}四病房 刘凤芝:女,大专,护士 2影响中心静脉压的因素 CVP是重症患者常用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为诊疗提供 重要的客观依据。王秀华等 为给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及准 确的监测数据,对40例连续监测动态CVP的患者监测3000 次,找出了影响CVP监测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了在进行CVP 监测时应尽量减少相关因素的干扰。 2.1 导管的影响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长度成人一般选择 16 G(长15 cm)单腔或双腔静脉导管,于颈内静脉、锁骨下静 脉置管,置入深度7~8 em。若导管插入过深(如插入心房或 心室)则CVP值下降;若导管插入过浅,则CVP值增高;烦躁 不安患者及翻身不当而造成部分脱出时,CVP值显著增高。 另外测压管应置于心脏同一水平面上,放置过高,则CVP值 偏低;反之则CVP值偏高。 2.2管道护理的影响(1)操作者技术不熟练,延长置管时 问或置管后不能及时接通液体。(2)抽回血,测压后未及时 打开输液通道,引起导管阻塞或形成血栓。(3)管道长期受 压、扭曲、管腔阻力增大。(4)输入高渗营养液或输血制品等 黏度较大的液体。(5)测压管道中有气泡存在。(6)管道接 头松动、漏液,上述情况均会使CVP值降低。 2.3胸腔内压的影响 患者用力咳嗽、躁动不安、疼痛、腹 胀、抽搐、吸痰、机械通气,尤其是呼气末正压水平逐渐升高, 中心静脉压也随之增加 ,胸腔内压力升高,CVP值偏高。 2.4病理因素的影响 CVP值升高见于心力衰竭、气管痉 挛、房颤、纵隔压迫、张力性气胸、腹内压增高等。当腹内压大 干25 emil,0时影响显著。 3 中心静脉压监测的临床意义 测量单次CVP的意义不大,必须对多次测定值进行比较 分析,重点观察其动态变化 j。CVP监测对心脏手术术后患 者的病情观察有重要意义,钟文娥等 对468例 、内直视手 术患者进行了术后CVP的动态监测,监测时间最短24 h,最 长30 d,元l例出现置管并发症,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3.1 监测CVP的动态变化并与动脉压同时测量更具意义 (1)CVP上升,动脉压上升,提示容量负荷过重。(2)CVP下 降,动脉压下降,提示有效血容量不足,应快速补液。(3)CVP 上升,动脉压下降,提示心功能不全,心排血量减少,肺循环阻 力升高,应采取正性肌力的药物、供氧、利尿、纠正酸中毒,适 当控制补液、输血或谨慎选用血管扩张药。(4)CVP进行性 上升,动脉压进行性下降,提示严重心功能不全,如心包填塞。 (5)CVP无变化、动脉压下降提示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 可予补液。 3.2动态观察中心静脉压值,指导临床抢救 中心静脉压正
常值是5—12 emil20 ,是心脏手术后即刻观察血流动力学 的主要指标之一,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周嫘鹦” 对32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9卷第7期(上半月版 例危重症患儿进行了CVP监测,通过CVP提供的有效数据, 进行及时救治,从而提高了危重症患儿的抢救成功率。若 CVP在0.196—0.49 kPa(2—5 emil 0)表示右心房充盈欠佳 或血容量不足;若CVP在1.47一1.96 kPa(15—20 emil2O), 表示右心功能不良,提示血容量过多,心功能不全;若超出1. 96 kPa(20 emil O)在排除管端进入右心房的情况下,常提示 心力衰竭,但伴有右室流出道狭窄的心脏手术术后CVP允许 提高至25 emil:O,借此增加右室舒张末期容量,从而提高心 排血量。动态观察中心静脉压的改变,较单次测定的数据更 有意义。临床上也多采用连续监测CVP的动态变化,来了解 及观察患者的病情。 4中心静脉压的护理进展 中心静脉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测压当时患者的有效血容 量、心功能和血管张力等综合状况。李娜等.1 对中心静脉置 管患者采取术前充分准备、置管后严密观察及护理,使患者能 安全度过危险期。 4.1 密切观察定时观察导管置入处局部的皮肤有无红肿、 渗血、渗液,做好置管处皮肤的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 的发 生。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4.2妥善固定中心静脉导管 防止打折、扭曲和脱出,必要 时将导管缝合在皮肤上,测压管与换能器或三通管紧密连接, 避免脱开造成出血,三通接头处用无菌治疗巾包好,无菌治疗 巾每4 h更换1次,如有污染应随时进行更换,压力换能器及 冲管所用肝素钠无菌生理盐水每24 h更换1次,并标明更换 的日期及时间。 4.3保持中心静脉压导管通畅 每次测压完毕后将导管内 血液冲洗干净,防止阻塞管腔,持续监测CVP时,需采用持续 冲洗装置(生理盐水500 ml+肝素6250 U,以2 ml/h持续泵 入)以保持测压管道的通畅。 4.4监测期的护理注入冲洗液时,应将空气排净,严防气 泡进入。 4.5管道阻塞时护理管道有阻塞时,先回抽有回血时再冲 洗,如无回血,应停止使用并拔除。 4.6准确测量CVP值测量CVP时将换能器放于心脏同一 水平,每次测量前均应校正零点,以确保测压值的准确性。 4.7采集血标本时注意减少失血量 取血标本(检查凝血 功能除外)时,应尽量减少失血,用2支l0 Inl注射器先将管 道内液体全部吸出后弃掉,再取5—10 ml保留,然后根据检 查项目采取所需血量,采血完毕,将保留的5~lO m1血再注 入中心静脉内。 4.8不能从测中心静脉压通路输人药物升压药、扩血管药 及其他急救药物尽量不从测中心静脉压通路给药,因测压时 停止给药可引起病情变化,如经此通道输血,测压前先用10 IIll注射器经三通¨ 用无菌生理盐水将血冲净,再进行测压。 4.9测中心静脉压时应注意的问题一般应在患者安静状 态下5—10 rain后测压,使用PEEP的患者,病情许可应暂停 PEEP,患者如有躁动、呕吐、咳嗽、吸痰后,应在安静后10 min 再测中心静脉压,以免影响测压数值。经中心静脉大量输液、 输血时,应抽回血,见回血通畅,方可输入。保持穿刺部位清 ·l23· 洁,每日用碘伏消毒1次并更换敷料。置管留置时间一般不 超过5~7 d,以防感染或血栓形成。严密观察导管置入部位 肢体的动脉搏动,皮肤颜色、温度,注意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中心静脉置管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临床护理技术,在 临床的抢救、治疗中应用广泛,大大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有 效地提高了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通过周林”纠对1062 例各类心脏手术患者置管后护理心得总结,发现,只要我们勤 于观察,不断探索、总结,加强工作责任心,严格遵循无菌操作 规程,就可减少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 护理,从而不断提高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 5小结 综上所述,CVP监测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指 导临床危重患者的救治有其重要的意义,能提高患者的生存 率,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一定差 距。同时也要求护理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操作技术水平,仍有 许多问题还需作深入细致的探讨,如何逐步熟练掌握CVP监 测及护理,保证CYP监测的准确性,是今后必须重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石丽主编.实用心胸血管外科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8:121—122. [2]赵丽芬.深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 院学报,2010,3I(12):1940—1942. 【3]Hi ns D,房颖(摘),李红(摘),等.中心静脉压的监测 [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12):745. [4]雒树东.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3): 272—273. [5] 丁文祥主编.小儿心脏外科重症监护手册[M].上海:世界图书 出版公司。2009,10:338. [6] 王秀华,徐晓梅,黄超.影响CVP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干 预[J].现代临床医学,2010,36(5):387—388. [7] 唐小君,赵继华,杨越,等.呼气末正压对患者中心静脉压影 响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117—118. [8] 刘志平,张敏.动态监测中心静脉压的护理进展[J].中国实 用护理杂志,2008,24(4):75—77. [9] 钟文娥,黄积平,林宏彩.中心静脉压监测在心内直视手术后患 者的应用及管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6:968—969. [1O]徐宏耀主编.心脏外科监护[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 社,2007:197—198. [1 I] 周娠鹦.中心静脉压监测在P1CU危重症患儿中的应用及护理 [J].医疗装备,2010,11:79—80. [12]李娜,姚春苗.中心静脉压监测及护理[J].包头医学,2009, 33(3):173—174. [13]刘亚枝.深静脉置管的l临床应用进展及相关并发症处理[J]. 哈尔滨医药,2010,30(2h):64—66. [14]覃健风.一次性三通中心静脉压测量装置的制作及使用[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3):204. [15]周林.心外科术后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J].医学与护 理,2010。1:4. (收稿日期:2011—10—23) (本文编辑刘学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