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91活页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 格式:doc
- 大小:93.00 KB
- 文档页数:7
第六单元相关读物原君(节选)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居:居处,接受。
B.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量:衡量,考虑。
C.固.其所也固:固然。
D.以博.我一人之产业博:取得。
解析:C项,固:本来。
答案:C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句是( )A.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B.亦犹夫人..之情也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D.不如因而..厚遇之解析:A项,勤劳:努力劳动,不怕辛苦。
古今义相同。
B项,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后来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C项,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
D项,古义,趁机;今义,连词,表结果。
答案:A3.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独私.其一人一姓乎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B.不耕而食,不织而衣.C.吾王之好鼓.乐D.轻暖..不足于体与解析:A项,尊敬,尊重;与例句均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B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穿;C项,名词活用为动词,演奏;D项,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轻而暖的衣服。
答案:A4.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句是( )A.是以其未得之也 B.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C.而良人未之知也 D.此我产业之花息也解析:D项为判断句。
答案:D5.下列句子含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B.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C.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D.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解析:C项,“雠”同“仇”。
答案:C6.填空。
《原君》的作者是________,其主要作品有《明夷待访录》,他是明末清初伟大的启蒙主义________、学问家。
答案:黄宗羲思想家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7~10题。
此无他。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021版高中语文讲义与检测试题(共36套新人教版选修:高中语文新课标2021《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0XX版高中语文讲义与检测试题(共36套新人教版选修阶段质量检测一(1-3单元)(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巩固(20分)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敝:破,坏B.唇竭而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竭:缺,失 C.赵盾弑其君弑:古代称臣杀君、子杀父为“弑”D.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披:披着,穿着解析:披:分开。
答案:D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敏于事而慎于言触槐而死B.愿望子之志是乃圣人之过也C.厚敛以雕墙今近焉,请以遗之D.初,宣子田于首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解析:B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A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C项,连词,表目的/介词,“把”;D项,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
答案:B3.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B.虽有舟舆,无所乘之C.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D.励其匪躬之节,盖亦难矣解析:A项,“是知也”中的“知”同“智”;C项,“阙”通“缺”;D项,“匪”同“非”。
答案:B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近的一项是(3分)()A.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B.少私寡欲,绝学无忧C.夫人禀五常D.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解析:D项,“恭敬”古今意义相近,都为“端庄有礼”。
A 项,“文章”古义为“文辞”“文饰”,今义为“著作”;B项,“绝学”古义为“抛弃学问”,今义为“失传的学问”或“高明而独到的学问”;C项,“夫人”古义为两个词,“夫”是句首发语词,不译,“人”指人们,今义是丈夫对妻子的称呼,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答案:D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4分)(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____。
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每对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收讫./迄.无音信拮据../奇货可居.堤.坝/提.心吊胆B.赝.品/义愤填膺.栅.栏/春意阑珊.纤.毫/阡.陌纵横C.箴.言/缄.默无语蠕.动/耳濡.目染粗犷./旷.日持久D.湍.急/惴.惴不安讳.言/经天纬.地勘.察/堪.称一绝解析:A项,依次读qì/qì,jū/jū,dī/tí;B项,依次读yàn/yīnɡ,zhà/shān,xiān/qiān;C项,依次读zhēn/jiān;rú/rú,ɡuǎnɡ/kuànɡ;D项,依次读tuān/zhuì,huì/wěi,kān/kān。
答案:B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在全省经济发展座谈会上,李教授的讲话直击时弊,同时又颇具前瞻性,对于当前经济工作而言,可谓空谷足音....。
B.他对市场发展趋势洞若观火....,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这与他曾在国企和外企工作、后来又自己创业的经历有关。
C.张先生在这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学问炉火纯青,性格外圆内方....,所以既受尊重,又有很多朋友。
D.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解析:该题重点考查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D项,“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此处用错对象。
A项,“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语本《庄子·徐无鬼》:“夫逃虚空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
B项,“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C 项,“外圆内方”,比喻人外表随和,内心却很严正。
答案: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3份】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阶段综合测评及模块综合测评含答案目录阶段综合测评(一)(一~五单元) (1)阶段综合测评(二)(六~十单元) (11)模块综合测评 (21)阶段综合测评(一)(一~五单元)(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知者动.,仁者静动:活跃B.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克服C.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著:显露D.若住.此间,有人害汝住:停留B项,克:能够。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C.见君子而后厌然.使之然.也D.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A项,介词,把/介词,因;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C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D项,连词,表转折。
【答案】 D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及其..壮也,血气方刚B.不忘恭敬..,民之主也C.少私寡欲,绝学..无忧D.盖烈士..徇名,壮夫重气A项,及其,古义:等到他;今义: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后者和前者是从属关系。
C项,绝学,古义:抛弃学问;今义:失传的或高明独到的学问。
D项,烈士,古义:刚烈之士;今义:为正义的事业献出生命的人。
【答案】 B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况史.之为务A.所以事.君也B.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C.提弥明死.之D.而身处尧舜之安.史:名词作动词,写史。
A项,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B项,诚:使动用法,使,,诚。
C项,死,为动用法,为,,死。
D项,安,形容词作名词,安稳的地位。
【答案】 A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何以知其然也A.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B.天下莫柔弱于水C.唤慧能堂内D.何适而无有道邪D项与例句均为宾语前臵句。
阶段质量检测二(4~5单元)(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巩固(20分)1。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
此之谓自谦B。
上恤孤而民不倍C。
法即一种,见有迟疾D.不得半车炭之价直解析:A项,“谦”通“慊”,满足;B项,“倍”通“背”,违背;D项,“直”通“值”,价值。
答案:C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老老..而民兴孝老老:尊敬老人B.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鲜:很少C。
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去:前往D。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患:祸害,灾祸解析:去:离开。
答案:C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3分)()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B.修身也,尊贤.也C。
上长长.而民兴弟D。
圣人之所以为圣.解析:A项,“明"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彰明;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作名词.答案:A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解析:A项,“者”,①表停顿;②代词,的人.B项,“其”,①代词,他;②语气词,表推测。
C项,“乎”,都相当于“于”,介词。
D项,“之",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他.答案:C5。
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3分)(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大学》)(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3)法即一种,见有迟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坛经》)答案:(1)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博学之审问之(3)见迟即渐见疾即顿6。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1)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和同步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9分)儒家宣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论语?宪问》),道家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老子?第二章》),两章存在明显差异。
但这种差异并非截然对立,只是它们关注的问题及角度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而已。
这种差异的存在也使得它们有可能、也有必要各取所长、融会贯穿。
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那么见,无道那么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
“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自孔子、老子之后两千多年中,一直是中国思想文化演进的主要内容。
各个时代的人们,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拿起它来武装自己,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事实上,孔子所言‘天下有道那么见,无道那么隐’(《论语?泰伯》)本身亦即为‘儒道互补’的明证”,结合文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例如:“天下有道那么见”,主张国家“有道”那么出仕,表达了儒家“有为”的思想;(2分)“无道那么隐”,国家“无道”那么安于贫贱,决不阿世求荣,这与道家“无为”的思想一致。
两者合而为之,其本身就是“儒道互补”的表达。
(2分)(2)“哪怕来到充满竞争的当今社会,重提‘儒道互补’无疑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请就“儒道互补”的理念对当今竞争社会的积极意义这一点加以探究。
(5分)例如:面对竞争,我们既要用儒家积极有为的态度去对待每个过程,执着前行,锐意进取,不轻言放弃;同时,又要用道家超逸无为的思想调节紧张心态,做到淡泊名利,洁身自好,遭遇失败更要超然通达。
(答案言之成理亦可)材料----围绕已学经典中提及的概念和思想,组织一段浅易文言文或文白夹杂的文字。
题目----设置两个小题。
分值----9分。
了解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已出现的思想概念。
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标准答题,探究题题型的答题方法。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4-相关读物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①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适合。
②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达:通行的。
B.⎩⎪⎨⎪⎧①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鲜:很少。
②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及:达到。
C.⎩⎪⎨⎪⎧ ①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凡:大凡。
②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 昆:哥哥。
D.⎩⎪⎨⎪⎧ ①明辨之,笃.行之 笃:忠厚。
②学之弗能,弗措.也 措:安置。
解析 D 项,“笃”的意思是“坚持”,“措”的意思是“放下”。
答案 D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 ①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②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B.⎩⎪⎨⎪⎧①故君子慎其.独也②中庸其.至矣乎 C.⎩⎪⎨⎪⎧ ①恐惧乎.其所不闻②知耻近乎.勇D.⎩⎪⎨⎪⎧ ①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②柔远人,则四方归之.解析 A 项,①表停顿;②代词,的人。
B 项,①代词,他;②语气词,表推测。
C 项,都相当于“于”,介词。
D 项,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他。
答案 C3.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3分)A.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C.尊贤.,则不惑D.子.庶民也解析D项,子:名词意动用法,把……当做子女对待。
其余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A项,亲友;B项,愚人;C项,贤人。
答案 D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道也者,不可须臾....之未发,谓之中..离也B.喜恕哀乐C.从容..中道,圣人也D.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解析C项,“从容”在文中的意思是“自然而然”,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不慌不忙”。
答案 C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传为孔子弟子曾参作。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一单元《入门四问》同步检测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1. (2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 . 刽子(kuài)歆享(xīn)穿红着绿(zhuó)运筹帷幄(wò)B . 漱盂(shù)瓦楞(léng)令人目眩(x uàn)不落窠臼(kē)C . 石栈(zhàn)宫绦(tiáo)乳臭未干(xiù)饿殍遍野(piǎo)D . 提防(dī)撇捺(nà)比权量力(liàng)百无聊赖(nài)2. (2分) (2017高一·龙江月考)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这篇文章见解深刻,切中时弊,提出了一些严峻的社会问题,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B . 该公司制作喜剧的能力有口皆碑,它的广告大都能引发笑声,让人印象深刻。
C . 恐怖分子滥杀无辜,危害民众,罪不容诛。
正义的力量决不允许他们逍遥法外。
D . 对于科学精神溃乏的国度来说,对常识和理性的呼唤,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3. (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随着发令枪响,百余名参赛健儿如白驹过隙,向着终点发起冲击,沿途观众也在不同地段给健儿们加油助威,将比赛的气氛推向高潮。
B . 办案民警在抓获一名犯罪嫌疑人后,又在窃贼落脚点守株待兔,逮住购物归来的另外两名犯罪嫌疑人,破获了当晚两起入室盗窃案。
C . 国庆节期间,记者在江西采访时发现,由于外地游客“有车族”的涌入,狭窄的乡间道路上竟出现了蔚为大观的拥堵现象。
D . 书法艺术学习存在“技、艺、道”三个层面,多数人穷尽一生也只能停留在“技”的层面,唯有少数人能登堂入室,成为一代大家。
4. (2分) (2016高二下·武威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这所九年制寄宿学校的150多名学生是地震中伤亡最少、震后复课最早的学校。
基础夯实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暇.(xiá)阁.(gé)笃.(dǔ) 嗜.(sì)B.糟粕.(bó) 跻.(jī)俟.(sì) 鲍.(bào)C.戛.戛(jiá) 讫.(qì)俗谚.(yàn) 不假.思索(jiǎ)D.逮.老鼠(dǎi) 力有未逮.(dǎi)骈(pián) 俪.(lì)解析A项,“嗜”应读“shì”;B项,“粕”应读“pò”;D项,“力有未逮”中的“逮”应读“dài”。
答案C2.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餍:满足。
B.《桃花扇》之解脱,他律.的也律:约束。
C.诚戛戛..乎其难戛戛:困难的样子。
D.聊书于此,以俟他日聊:随便。
解析D项,聊:姑且。
答案D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始于离者终于..合B.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C.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D.无虑..百数十家解析A项,古义,结束于;今义,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C项,古义,不可知;今义,眼睛看不见东西,比喻认识不清。
D项,古义,大约;今义,不考虑。
答案B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名词作状语用法的一项是()A.目.击之而身历之B.才得一面.C.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D.皆笔而书之解析A项,名词作状语,亲眼;B项,名词活用作动词,见面;C项,使动用法,使……休息;D项,名词活用作动词,记录。
答案A能力提升一、阅读鉴赏(一)导学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余年十五六,即学为诗。
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
然以笃好深嗜之故,亦每以.余事及之。
虽一行作吏,未遽废也。
士生古人之后,古人之诗,号专门名家者,无虑百数十家。
欲弃去古人之糟粕,而不为古人所束缚,诚戛戛乎其难。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3-1活页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A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B .而观其辟丸也C .三进及溜D .衮职有阙解析 B 项“辟”同“避”;C 项“溜”通“罶”;D 项“阙”通“缺”。
答案 A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①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鲜:很少。
②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入:进入。
B.⎩⎪⎨⎪⎧ ①宣子骤.谏,公患之 骤:急速。
②尚早,坐而假.寐 假:假装。
C.⎩⎪⎨⎪⎧ ①弃君之命,不信. 信:诚信。
②晋侯饮.赵盾酒 饮:给……喝。
D.⎩⎪⎨⎪⎧ ①今近焉,请以遗.之 遗:留下。
②子为正卿,亡.不越竟 亡:逃跑。
解析 A 项,“入”应为“被采纳”;B 项,“骤”应为“多次”,“假”应为“非正式的”;D 项,“遗”应为“送给”。
答案 C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以”字,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厚敛以.雕墙 ②使妇人载以.过朝 ③遂扶以.下 ④今近焉,请以.遗之 ⑤寘诸槖以.与之 ⑥倒戟以.御公徒 ⑦以.示于朝 A .①②⑥/④⑦/③/⑤ B.①②⑥/③⑤/④⑦C .①⑥/②③⑤/④⑦ D.①⑥/②④/③⑦/⑤解析 ①②⑥连词,表目的,用来;④⑦介词,把;③连词,表修饰;⑤连词,顺承。
答案 A4.下列各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B .未知母之.存否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D.伏甲,将攻之.解析D项与例句中“之”都是代词,代指赵盾。
A项,代词,所犯的过错。
B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答案 D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3分)例句:盛服..将朝A.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B.舍.于翳桑C.提弥明死.之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B项与例句中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盛服”,穿戴好朝衣朝冠;“舍”,住宿。
【创新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语文 9-1活页试题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1.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而其中小有舛.漏舛:差错。
B.多一篇之损.矣损:损失。
C.士当以器.识为先器:器量。
D.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奖:奖励。
解析B项,损:危害。
答案 B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绝:断绝。
B.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谀:谄媚。
C.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就:成就。
D.摭.我华而不实我实摭:摘取。
解析C项,“就”的意思是“完成”。
答案 C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B.皆以一生精力..成之C.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D.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解析D项,“学者”在文中指“学习的人”答案 D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②乐道人之.善也③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④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⑤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⑥何文人之.多也A.①④⑥/②③/⑤ B.①④/②③/⑥⑤C.①②④/③⑥/⑤ D.①④/③⑤/②⑥解析A项,分类正确:①④⑥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③结构助词,的。
⑤代词,指书。
答案 A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例句: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C.泣.孤舟之嫠妇D.上.称帝喾,下道齐桓解析例句中的“襟裾”为名词作动词,只有A项中的“水”是名词作动词,B项中的“观”为动词作名词,C项中的“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中的“上”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 A6.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霜叶红于二月花 B.有益于将来C.然则以文人名于世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解析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只有D项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 D7.填空。
(2分)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有“有亡国,有亡天下……”的论述。
清末维新运动领袖梁启超将顾炎武这段论述归纳成八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阅读文本选段,完成8~12题。
文人之多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
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故华而不实。
”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
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8.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以下:以来,以后。
B.士当以器识..为先器识:器量与见识。
C.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后生提奖:提拔奖励。
D.谓文章止于润身..润身:粉饰自己。
解析D项,“润身”在文中的意思是“使自身受益”。
答案 D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 ①固.有不识经术②则必摄缄縢、固.扃 B.⎩⎪⎨⎪⎧①士当以.器识为先②倒戟以.御公徒 C.⎩⎪⎨⎪⎧ ①摭我华而.不实我实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 ①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②方急时,不及.召下兵解析 A 项,①副词,本来;②动词,加固。
B 项,①介词,把;②连词,用来。
C 项,都是连词,却。
D 项,①连词,到;②副词,来得及。
答案 C10.下列对韩愈《符读书城南》一诗的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
B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
——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
C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
D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说话做事诬陷人,何能希望多名誉。
解析 D 项,“行身陷不义”的意思是“行事立身陷不义”。
答案 D11.下列有关这则文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文中以感叹开端,直揭主题,提出论点,融入强烈的情感,很有嘲讽意味。
B .引用韩愈的诗是为了强调“经训”是学问之根本,博古通今为治学之基石。
C .引宋人刘挚训示子孙的话,作进一步申述,强调崇尚经术,重视器量见识。
D .作者又引述西汉扬雄和宋代黄庭坚的话,继续说明要务实不要只追求华丽。
解析 A 项,“提出论点”说法不正确。
文章的中心论点隐藏在作者引用的诗文言语中,而不是在开头就提出的。
答案 A1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这两句翻译时要把握关键实词的含义,如“器识”“号”“观”“润身”“及物”等。
答案(1)读书人应当以器量与见识为先,一旦被称为文人,其人就没有可观之处了。
(2)认为文章只能使自身受益,政事可以恩及万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
廉耻顾炎武《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
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
无耻之耻,无耻矣。
”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
’吾时俯而不答。
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
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
”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曰止欲将。
故礼者,所以班朝治军而兔苴①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②,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③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
’悉以金马还之。
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
”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
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④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
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
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
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
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节选自《日知录》卷十三)【注】 ①兔苴:粗野。
②刍荛:割草打柴,也指割草打柴的人,泛指乡野之人。
③金鐻(qú):金属制的耳环。
④河壖(ruǎn) :河边的空地。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弃礼义,捐.廉耻 捐:丢弃。
B .若由此业自致.卿相 致:招来、使……来。
C .羌性贪而贵.吏清 贵:推崇,重视。
D .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 率:一概。
解析 B 项,“致”的意思是“达到,求得”。
答案 B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①国乃.灭亡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 ①国家其.有不亡者乎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C.⎩⎪⎨⎪⎧ ①使马如羊,不以.入厩②农人告余以.春及D.⎩⎪⎨⎪⎧ ①有不始于.贪求者哉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解析 A 项,①副词,就;②副词,才。
B 项,①语气副词,岂;②代词,他的。
C 项,都是介词,把。
D 项,①介词,从;②介词,比。
答案 C15.下列各项中,全都说明“耻尤为要”的一项是 ( )(3分) ①廉耻,立人之大节 ②不耻则无所不为 ③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 ④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⑤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 ⑥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A .①②④B .②③⑤C .①④⑥D .②④⑤解析 ③是说明为什么“弃礼义,捐廉耻”的时间之久。
⑤⑥两句说明“贪”的危害。
排除这三项即可。
答案 A16.下列对原文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认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则,廉耻是培植人民的重要操守。
因为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贪取的,不知耻就没有什么不敢做的。
B.作者认为夏商周三代以后,礼义廉耻就开始被抛弃。
但是在那昏聩的时代,仍然不乏清醒之人,像《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即为其一。
C.作者为了说明“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
引用了《吴子》《尉缭子》《后汉书》中的语言或故事,并由此对辽东之事生发感慨。
D.作者认为杜甫的诗句“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句的“廉颇将”应为“廉耻将”,是杜甫对边关将领应有不贪之心和廉耻之行的呼唤。
解析D项,理解错误,原文有“诗人之意,未必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