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

  • 格式:doc
  • 大小:652.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

作者:范娟沈忱

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8年第03期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2017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大运河淮安段是大运河全线历史最早、延续最久、变迁最复杂的河段,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航运、水利、生态、旅游和经济功能。早在2013年初,江苏省淮安就先行一步,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的战略决策,一期启动大闸口至堂子巷、全长15.6公里、面积11.8平方公里范围的规划建设。为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2017年9月15日,江苏省委时任主要负责同志就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赴淮安调研并召开座谈会。2017年11月2日,江苏省委负责人在淮安专程调研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近年来,淮安市按照中央及江苏省委要求,持续发力、聚焦打造淮安“运河之都”城市名片,提升城市品质,保护、传承、利用运河文化遗产,里运河文化长廊已初步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京杭大运河绵延2500年,横亘3600里,从南方的小桥流水蜿蜒涌进北方的广袤平原,绘就了一屏江山如画,道尽了无数风流传奇。

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一直是运河沿线地区的重要任务。素有“中国运河之都”之称的江苏淮安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区2处、遗产河道1段、遗产点5处,始终坚持以保护为

先,开发为次的文化发展之路,深挖历史底蕴,彰显文化特色。一直以来,淮安市都积极借鉴和探索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经验,早在2013年率先作出了规划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的战略决策,新时期更积极贯彻中央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指示,打造传世经典之作,接续运河千年风骨。

在落实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方面,淮安从高起点规划入手,停建了沿运河等待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把挖掘传承运河文化,淮安地域特色文化,以及生态保护和修复作为重点,结合旅游开发和产业布局,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

淮安在文物遗址修復上不遗余力,坚持修旧如旧,恢复历史文化遗存原貌,投资约1500万元人民币对陈潘二公祠、吴公祠、斗姥宫、清江浦楼进行布展提升。清江浦楼已成为城市的地标,传唱着文人墨客吟咏淮安的风流华章。清江浦记忆馆探寻城市发展的根源,记载了淮安600年开埠以来的变迁。整修后的陈潘二公祠、吴公祠等皇家公祠,以现代科技展现了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筑圩抗捻等奇工妙计。祠堂附近的斗姥宫,依托增设布展再现了道教神祗的威严。历时4年,在河下原址恢复重建沈坤状元府,老宅区和园林区完成布展并对外开放后,2017年仅国庆期间就接待游客逾5万人次,成为里运河文化长廊又一旅游热点。

板闸是明代早期修建在运河淮安段的“四闸之一,对研究中国明清水利史、运河史都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板闸遗址发现后,国家文物局专家认为是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沿线城市中一处最重要的新发现。淮安市委市政府迅速决定进行规划和保护性开发,把板闸与古河道、古堤坝、古建筑遗址等系统发掘保护起来。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淮安市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目前,板闸遗址规划设计方案已获国家和省市文物部门批准,将投资3亿元实施板闸遗址本体保护与展示、中国船闸博物馆、板闸遗址展示馆等工程为一体的板闸遗址公园。

在修复保护和项目建设中,淮安做到了和谐统一,不仅保留住大运河的文脉乡愁,也焕发出新时代的雄浑姿态,形成了古韵新味的淮安名片。

淮安是明清时的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粮转运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盐榷税务中心。漕运是淮安运河的特质,千年漕运留给淮安丰厚的文化积淀。“丰富表现形式,让大运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是江苏省委负责人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要求。

伴随着京杭大运河的成功“申遗”以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淮安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重现漕运城风采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正如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所说,里运河文化长廊既包含淮安历史文化风情,又包揽世界运河万象,这种开放与包容,传承与崛起,正是新淮安精神的现实投影。

淮安市按照“政府主导、各方联动、市场运作”原则,对运河建设的运作模式进行了大胆创新,实施成熟一段,开发一段,滚动发展战略。通过市场化运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运河文化长廊建设,多渠道筹措保护开发资金。2017年10月,里运河文化长廊—中国漕运城、板闸遗址公园PPP项目资格预审公告经过江苏政府采购网的正式发布,已于2017年年底完成招标、PPP合同签订等前期工作,正式进入开工阶段。建设中的里运河文化长廊总体区段分为“起、承、转、合”四大篇章序列,分别重点打造清江浦景区、漕运城景区、山阳湖景区和河下古镇景区。清江浦景区是具有运河文化特征和地方文化气息的博物馆群。“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石碑昭示着昔日的繁荣,清江大闸、陈潘二公祠、吴公祠、斗姥宫、御码头、国师塔等运河文化遗存给运河之都平添了庄重和传奇色彩,清江浦记忆馆、戏曲馆、名人馆、清江浦楼彰显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无穷魅力。漕运城景区突出传承漕运文化,以最运河、最淮安、最市井为构建原则,规划以明清建筑风格,打造“漕船盛景、漕御盛世、漕粮盛宴”三大文化主题板块。山阳湖景区重点打造山阳湖运河文化国际交流中心,规划建设板闸遗址公园、榷关遗址公园、淮关文创园、水文化主题科技馆等。河下古镇景区主要结合河下古镇、萧湖、吴承恩故居等遗存,通过对城河街、文博城、萧湖、盐文化养生主题园的打造,凸显运河古镇的浓郁风情。

经过4年来的规划建设,目前,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江浦景区已基本建成开放,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A级景区,跻身2016江苏省十大新景区、2017最美中国景区之一。中国漕运城景区、山阳湖景区建设全面启动,中国漕运城项目入选全国优秀旅游项目、江苏省PPP示范项目。河下古镇景区已初见成效,成为5A级景区的核心板块。

历史遗存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使得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演绎,作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淮安,随着一批运河文旅项目的建成开放,淮安旅游业更加兴旺。中国漕运城、板闸遗址公园PPP项目建成后,更将成为淮安文化展示、综合开发的示范项目,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一颗闪耀的明珠。

文化是运河的灵魂,生态则延续着运河的生命。姚晓东书记在里运河文化长廊的规划过程和建设实施中,曾提出“文史一脉相承、旅游一线贯通、产业形成链条”的建设意见。淮安积极响应运河文化带保护、江淮生态大走廊的建设要求,始终注重绿色与生态理念,将里运河文化长廊建设成为休闲观光、改善水质、生态调节、展示城市文脉于一体的绿色文化长廊,里运河保护与开发工作经验在全省城市治理与服务工作现场推进会上做了交流。

近年来,淮安建成了大型生态公园、滨水绿地、古典园林等,不仅为市民打造了亲水亲绿的开放式休闲空间,也形成了里运河沿岸大规模生态景观带,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的殊荣。经过重点改造的萧湖景区位于河下古镇,自古便凭借水山园林、楼阁亭榭引人入胜。通过近年的生态再造、环境修复和遗址重建,萧湖生态景区晴照时是杨柳千寻、桃李满苑。夜幕下是火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