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样板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19.11.29•【字号】•【施行日期】2020.0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已由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2019年11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19年11月29日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2019年11月29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为了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作出如下决定:一、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及相关活动,适用本决定。
本决定所称大运河文化带,是指国家和省有关规划确定的大运河江苏段范围内,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统筹推进大运河沿线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建设的综合发展区域。
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应当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遵循文化引领、统筹推进,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强化传承、创新发展,突出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将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长廊、生态长廊、旅游长廊,共建共享民生家园。
三、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审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政策、重大问题,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大事项,督促检查重要工作落实情况。
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做好日常工作,具体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进和督促检查。
有关设区的市和县(市、区)应当建立相应机制,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以及与相邻行政区域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协调水平评价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位于中国东部的江苏省,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段大运河滨江,地势平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江苏省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江苏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着力保护文化遗产。
通过修复石桥、整治河道、加固护坡等工作,保护了大运河的自然环境。
同时,对沿线古建筑、碑碣、墓葬等文物进行修缮和保护,确保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江苏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注重传承与利用。
通过建设多个展陈馆、博物馆、文化演艺中心等设施,使游客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展览、演出等多样化的活动,提升了公园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
在文化资源利用方面,公园管理单位积极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相关产品,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
再次,江苏段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公园积极与国内外文化机构合作,开展专题研讨会、国际交流活动等。
这些交流与合作为公园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也使更多的人了解大运河和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协调水平较高。
公园通过保护自然环境,修缮古建筑,保护文物,保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同时,公园注重传承与利用,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吸引游客,同时将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效益。
此外,公园还积极与国内外文化机构合作,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公园管理的难度、保护和利用协调的难题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
未来,我们希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能够实现更高水平的协调。
通过加强公园的管理和监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文化意识和保护意识。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大运河的文化遗产,让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永远流传下去,为后代子孙留下宝贵的财富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出结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较高水平的协调。
第36卷 第5期 Vol.36 No.5 2019年10月 Oct., 2019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的基本内涵及建设举措研究陈 璇(苏州市职业大学 吴文化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04)京杭大运河苏州段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流域,是京杭大运河(以下简称“大运河”)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大运河苏州段基本可分为西、中、南三段。
自望亭丰乐桥(五七桥)至白洋湾为西段,亦称“苏锡段”。
中段原自白洋湾绕苏州古城阊、胥、盘三门外的闹市区,穿觅渡桥南下至宝带桥,为古城段。
南段原自宝带桥,经吴江到嘉兴王江泾,称“苏嘉段”;后为缩短河道,从平望新开运河至鸭子坝,关主航线便不再经过嘉兴,也就没了“苏嘉段”之名。
在三段运河中,苏州古城段水道情况较复杂,与苏州城的关系最密切。
历史上该段运河由北向南分别通过山塘河、上塘河、胥江与护城河相连。
1986年,大运河苏州段改道后,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已经不再通航,成为运河故道,但与大运河水系仍然相通。
大运河苏州段穿越相城区、高新区虎丘区、姑苏区、吴中区和吴江区,全长96公里,占江南运河的40%,也占了京杭大运河总长度的4.5%。
①一、大运河苏州段的历史地位与文化特质(一)历史沿革及现状《左传》:“吴城邗沟,通江、淮。
”[1]这是中外有文献记载的有确切纪年的第一条人工运河,也是中国大运河的雏形。
隋代开始,大运河苏州段成为中国大运河中比较重要的河道,至唐定型。
之后,大运河苏州段历经修筑、巩固、疏浚,基本走向至今没有发生变化,仍是交通运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1949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整治,大运河苏州段已成为全国第一条国家级标准化航道,航道等级为四级,船舶通航容量为500吨级。
全摘 要:通过研究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的历史源流、形成背景、基本概念及其特定的优势和特质,围绕把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建设成为样板区和示范带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框架,提出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样板区和示范带建设的推展举措。
大运河文化调研扬州: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推进联动“一带一路”战略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与我国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高度契合,与前者关系尤为密切。
江苏省是“一带一路”战略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交汇点”,面对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全省始终站在国家高度来认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性意义,切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并积极引导其与“一带一路”战略实现联动。
这其中,作为大运河联合申遗牵头城市的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对于我们思考大运河文化带与“一带一路”战略两者之间关系或能提供参考。
2018年2月言之有范团队走进扬州,了解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发展。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条运河的合称。
其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融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于一体,成为探求中华文明生命轨迹的一条重要主线。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不屈的脊梁,大运河则是中华民族流动不息的血脉。
从政治意义来看,大运河北连“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南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更重要的是它西北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上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纵观“一带一路”全线,65国的节点城市有50多个,而其中的运河城市占了将近40%。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更多运河城市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扬州便是如此。
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扬州,一直致力于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留住运河文化记忆,建设城市经典,使千年运河的悠久文化得以不断传承、滋养后人。
进入后申遗时代,坐拥双重政策红利的扬州期冀以运河水滋养着城市灵性,探索保护、传承、利用的“扬州样板”,打造世界级旅游和文化名城。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运河江苏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暂行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02.28•【字号】苏政发〔2021〕20号•【施行日期】2021.04.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运河江苏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暂行办法的通知苏政发〔2021〕20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现将《大运河江苏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人民政府2021年2月28日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国土空间规划第三章国土空间准入第四章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第五章国土空间整治修复第六章空间形态与风貌引导第七章实施保障第八章附则大运河江苏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和在江苏视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大运河江苏段核心监控区内从事各类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利用活动,应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核心监控区,是指大运河江苏段主河道两岸各2千米的范围。
滨河生态空间,是指核心监控区内,原则上除建成区(城市、建制镇)外,大运河江苏段主河道两岸各1千米的范围。
第四条核心监控区涉及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扬州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和苏州市。
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历史河道可参照本办法执行,有条件的重要支流可参照执行。
第五条具体范围以河道岸线临水边界线为起始线,以行政区边界、自然山体、道路、建筑物及构筑物外围界线等地形地物为终止线统筹划定。
第六条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应遵循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文化引领、永续传承,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原则,按照滨河生态空间、建成区(城市、建制镇)和核心监控区其他区域(“三区”)予以分类管控。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运河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大运河文化带是以大运河为主线,涵盖了河北、天津、北京、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等七省市的文化带。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大运河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地域特色。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和国家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旅游融合成为当前大势所趋。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通过文旅融合的方式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的保护与利用,提升其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文旅融合视角出发,探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历史意义、区域特色,以及文旅融合对其建设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设策略和实践措施,最终展望未来发展方向,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和交通干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通过文旅融合视角对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进行研究,有助于挖掘和保护其历史意义,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文旅融合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影响将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文旅融合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为当地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推动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大运河文化带的区域特色和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建设策略,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这些问题有助于丰富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拓展文化产业的实践模式,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向全球化发展。
1.3 本文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意义、文旅融合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影响、大运河文化带的区域特色、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策略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文旅融合实践。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可以深入了解大运河文化带在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文还将对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启示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从而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
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现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大运河是中国最古老的运河之一,被誉为“运河之母”,其南起北京,北至海河入津,横贯中国东部。
江苏段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跨越江苏省多个城市,包括扬州、南京、苏州等地。
江苏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饮食特色。
大运河江苏段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饮食文化传统。
江苏菜被誉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以鲜嫩清淡、色香味俱佳而闻名。
在大运河沿线的城市,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江苏菜肴,还能体验到当地特色小吃和传统糕点。
旅游业是江苏省的重要支柱产业,大运河江苏段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目前大运河江苏段的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仍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一潜力,有必要深入研究大运河江苏段的饮食文化特色及旅游开发现状,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推动该地区的旅游业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揭示其中的特色和价值,为更好地促进和推动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大运河江苏段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和人文特征,进而探讨其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
可以分析目前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旅游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和解决方案。
最终,通过对大运河江苏段饮食文化旅游的研究和分析,为推动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增强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软实力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2. 正文2.1 大运河江苏段概况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运河之一,横贯我国多个省市,连接了南北交通纽带。
大运河江苏段作为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京杭大运河,全长约238公里,跨越江苏省的南京、扬州、镇江、泰州等地。
这一段大运河沿途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大运河的明珠”。
大运河江苏段沿途遍布着许多历史古迹和风景名胜,如南京的总统府、扬州的瘦西湖、镇江的金山寺等,这些景点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第19卷 第10期 中 国 水 运 Vol.19 No.10 2019年 10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October 2019收稿日期:2019-08-04作者简介:陈立冬(1987-),男,硕士,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师。
浅谈大运河江苏段水利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陈立冬1,喻桂成1,邱晓东1,张宪云2(1.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 扬州 225127;2.扬州市城市河道管理处,江苏 扬州 225002)摘 要:大运河江苏段由京杭大运河苏南段、京杭大运河苏北段以及通济渠,张福河-洪泽湖段组成,全长约790千米,纵跨江苏8市,具有调水、灌溉、防洪、排涝、航运、文化、景观、生态等多项功能。
目前存在开发利用过度、防洪除涝标准不足、水环境污染、水利文化保护与传承力度不够等问题,影响了大运河综合功能的正常发挥。
本文针对大运河江苏段存在问题,依据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要求,分析对策措施,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水利文化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9)10-0041-03大运河江苏段是流域河网的骨干排水通道,是我省干线航道,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载体[1]。
大运河苏北段还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主廊道和我省江水北调工程的输水主干线。
多年来,各地依托运河的丰富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布局不合理,造成运河水质下降、水环境恶化、岸线资源浪费严重,水利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滞后。
一、大运河水利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存在问题 1.运河岸线开发利用过度,布局不合理运河两岸分布有众多开发区、集镇,工厂、企业集聚,岸线资源开发利用需求量大,码头和货场密集,部分河段岸线开发利用率已超过90%。
岸线过度开发利用不仅加剧对岸线的冲刷,还影响河道河势稳定和河道行洪安全。
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由于缺乏统一布局,集约节约化利用程度不高,开发项目布局不合理,多占少用或占而不用依然存在,既造成岸线资源浪费,也增加进一步利用和管理的难度。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并对长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研究提出明确要求。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重点就长江和大运河岸线生态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情况进行调研。
在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首提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并对江苏提出了“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要求[1]。
2022年1月,继大运河之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也正式启动。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重点考察并寄予厚望的“两带”重要交汇省份,江苏有条件也有必要建设“两带”协同发展示范段。
一、江苏打造“两带”协同发展示范段的基础条件(一)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具有其他省份无可比拟的核心竞争力大运河江苏段在中国大运河全域中地位举足轻重。
借鉴内部资源竞争力VRIO 分析框架,大运河江苏段具有其他省份无可比拟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大运河江苏段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经济、使用和科技等多功能价值。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2]一条流动的运河,就是一部中国社会发展史;从种类繁多的戏曲到各具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从“扬州八怪”名人文化到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建筑等,大运河江苏沿线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瑰宝;大运河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伟大工程,其水利科学最高水平的代表在江苏,明清时期漕运治河的管理中心在江苏,从设计、施工到管理使用,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科技成就;大运河江苏段至今仍发挥着交通航道的功能,对北煤南运、南水北调等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江苏网状水运体系的一部分;江苏大运河沿线城市在大运河的作用下得到了发展,使江苏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所有地级市都位列百强的省份。
其次,大运河江苏段具有多项之“最”,有其稀缺性。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河段开挖最早、河道最长、文化遗产最丰厚、流经城市最多、综合利用最好、品牌效应最高的省份;大运河江苏段是京杭大运河通航条件最好、当代通航运道最长的区段[3]。
再次,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多元,具有难以模仿性。
从大的文化分类角度看,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涵盖了中原文化、淮扬文化和吴越文化三大文化高地;进一步细分,又可以分成吴文化、金陵、淮扬、徐海等四大文化区域;再细分,有中运河徐州、宿迁段的楚汉文化,扬州、淮安、泰州以及南通地区的淮扬文化、海盐文化,镇江和南京的金陵文化,苏、锡、常的吴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更明显的地域文化,如江淮间高邮龙虬庄文化、兴化南荡文化,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松泽文化、良渚文化等[4]。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战略下的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摘要:2017年初,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提出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全国的运河城市掀起了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热潮。
淮安做为运河之都,以此为契机,深入谋划、精心设计,提出了建设百里画廊,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安样板”的思路。
本文从淮安的运河文化背景入手,从国家、文化、公园三个层面详细介绍了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战略规划设计及建设情况,为其他运河城市的建设提供思路,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贡献淮安力量。
关键词:国家文化公园运河规划建设1.背景2017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等文件,明确提出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经验,为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运河城市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然而,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提出距今仅6年,各个运河城市对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缺少相关的思路及成熟的案例。
2017年初,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这是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被首次提出。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中提出: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凝聚中国力量的共同精神家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化体验空间。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王学斌认为,立足概念本身,“国家文化公园”至少涵括3个层面的内容。
他认为,国家文化公园始终立足国家层面,国家文化公园代表着“国家”的顶层设计,意在展示宏观格局,“文化”体现了本质属性,“公园”是基本定位。
•社会建设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王菡薇侯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适宜实施文旅融合发展策略中国大运河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 世界文化遗产。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是引领中国大 运河这一民族遗产、世界遗产在新时代中再放异彩 的国家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大运河文化 带做出重要批示后,江苏省委、省政府迅速组织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精神,锐意部署文化带江苏段建 设。
在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 次全体会议上,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指出,要“扎实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明确 了以高标准建设江苏段的整体目标。
党的十九大以 来,为继续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国务院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合并成为文化和旅游 部,在顶层制度设计上提出了文旅融合的国家战略,冀望通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有机融合 来赢取增长。
因此,大运河文化带文旅融合是两项 国家战略的交集和叠化,具有高端战略意义和深远 现实意义。
江苏段文旅融合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 索新模式、引领新潮流、发挥典范作用。
从过程系统上看,文旅融合的意涵由多个层次 构成,包括文化及旅游资源的融合开发与利用、文化 及旅游组织管理制度及监管制度的融合兼并、文化 及旅游产品的内涵融合与形式融合、文化及旅游消 费偏好的引领融合等。
党的十九大后,各级政府将 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合并,提领政府体制建设的抓 手,从制度设计和政府管理层面为实施文旅融合策略做足准备,也在政策规划及考核监管方面建立起 初步的保障系统。
但是,单纯的制度建设并不能够 充分保障文旅融合的深度实现,还需要发挥制度优 势及管理职能,从文旅资源融合、文旅产品融合及文 旅消费融合等三大领域着手,通过扎实有效的政策 构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的文旅深度融合。
其中,文 旅资滬融合是文旅融合的工作要点,对于后续环节 有着基础性意义,对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而 言政策优先级别更高,需要优先考虑。
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曹玉华1, 毛广雄1, 毛彦君2(1.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淮安223001;2.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 要: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以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2018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对该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并剖析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研究表明:从总体来看,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综合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保持一致,呈现出区域差异性的特征;从影响因素来看,沿线各市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基础、发展潜力、支撑条件和产业效率等方面存在着各自的优劣势;创意人才、品牌塑造和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不足,是突出的共性问题。
据此,本文从文化品牌建设、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培养和区域产业协作发展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 中图分类号:F901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8444(2020)04 0416 07 收稿日期:2020 05 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8YJA790061);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EYB008);江苏省高校社科基地重大招标项目(2018JDXM002)。
作者简介:曹玉华,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经济发展研究。
一、引言国内外的发展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以下简称文创产业)作为近年来迅速崛起的经济、科技、文化高度融合的战略性产业,将文化的发展纳入到经济轨道中,通过创意、技术和产业化的开发与运营过程使文化与经济全面结合,促进文化“经济性”和经济“文化性”的双向互动,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迈进。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文创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学术界掀起了研究热潮,其中,关于文创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在现有的产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研究成果中,波特的“钻石模型”影响深远。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正文:----------------------------------------------------------------------------------------------------------------------------------------------------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的意见(苏政办发〔2013〕159号)无锡、徐州、常州、苏州、淮安、扬州、镇江、宿迁市以及所辖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为高质量做好我省大运河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工作,加快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根据文化部《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文化部令第54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若干意见》(苏政发〔2012〕54号)等文件精神以及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省部际会商小组部署要求,就加强大运河(江苏段)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大运河已历经2000余年历史,是独特的大型线性活态文化遗产,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为201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江苏是大运河河道路线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的省份,境内大运河约占大运河总长的2/5,沿线流经8座城市,其中扬州市被列为全国大运河联合申遗牵头城市;有7个遗产区、28处遗产点段被列入2013年1月国家文物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提交的大运河申遗文本。
省委、省政府对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省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市厅际会商小组,启动实施大运河(江苏段)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推动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走在全国前列。
但也要看到,城乡、水利及航道交通建设与大运河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有的地区重开发轻保护,对违法建设行为查处不力,部分建设活动严重威胁着运河遗产本体及其环境景观。
2021年第11期现代园艺大运河文化带徐州段遗产绿道系统规划建设王子豪,邵苗苗,黄天爱,徐欢*(江苏师范大学地理测绘与城乡规划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以大运河徐州段沿线及周边地区总体景观廊道和绿地系统规划为例,在追溯运河的历史文化,细致梳理其历史地位与价值的基础上,客观分析大运河徐州段的自然本底、区位优势和资源开发基础,构造徐州特色景观廊道和绿地系统,为大运河文化带徐州段的建设提供帮助。
关键词:遗产廊道;绿道系统;大运河分布(图1)。
徐州是江苏段大运河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水道遗产占据江苏省水道遗产总数的8%,水利工程遗产近30处,占全省17%,文化遗产总数占了6%。
徐州运河文化遗产在江苏文化遗产中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与地位。
徐州运河周边景点现存有窑湾古镇、王杰纪念馆、桃花岛公园、沙沟湖水杉公园、西翠园公园、大黄山森林公园、青山公园、徐州驮蓝山汉文化遗址公园、台儿庄战役纪念馆以及台儿庄湿地公园等。
其中,窑湾古镇与邳州运河作为代表性节点,是构架城镇发展与运河文化融合发展的桥梁。
2规划策略2.1绿色生态策略打造滨水海绵带,海绵带可以缓冲河水侵蚀、净化水质,为生物提供栖息空间,为沿岸创造高品质娱乐休闲空间,贯通沿河交通,形成滨河风景廊。
建设策略可以有防波堤、生态湿地、生态海岸、滨河公园等,形成城市生态水循环。
生态湿地水质的稳固提升机理非常复杂,需要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应当尽可能保持原湿地系统的原生植物的丰富性。
2.2功能协调策略2.2.1把控整体空间结构,落实上级规划指导要求。
贯彻落实徐州市总体规划“一心、两主轴、两次轴、两带、三大板块”[7]。
其中,“一心”指代徐州中心城区;“两主京杭大运河历经各个朝代的变迁,发展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拥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1]。
大运河沟通南北,从北京到杭州,既承运着南北方的粮食和货物,也搭载了南北方的文化和人情[2]。
大运河徐州段属中运河,是京杭运河之腰,在整个运河体系承北接南[3-4],在运河江苏段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一直是运河沿线地区的重要任务。
淮安市积极贯彻中央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指示,打造传世经典之作,接续运河千年风骨。
文|范 娟 沈 忱分为“起、承、转、合”四大篇章序列,分别重点打造清江浦景区、漕运城景区、山阳湖景区和河下古镇景区。
清江浦景区是具有运河文化特征和地方文化气息的博物馆群。
“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石碑昭示着昔日的繁荣,清江大闸、陈潘二公祠、吴公祠、斗姥宫、御码头、国师塔等运河文化遗存给运河之都平添了庄重和传奇色彩,清江浦记忆馆、戏曲馆、名人馆、清江浦楼彰显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无穷魅力。
漕运城景区突出传承漕运文化,以最运河、最淮安、最市井为构建原则,规划以明清建筑风格,打造“漕船盛景、漕御盛世、漕粮盛宴”三大文化主题板块。
山阳湖景区重点打造山阳湖运河文化国际交流中心,规划建设板闸遗址公园、榷关遗址公园、淮关文创园、水文化主题科技馆等。
河下古镇景区主要结合河下古镇、萧湖、吴承恩故居等遗存,通过对城河街、文博城、萧湖、盐文化养生主题园的打造,凸显运河古镇的浓郁风情。
经过4年来的规划建设,目前,里运河文化长廊清江浦景区已基本建成开放,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A级景区,跻身2016江苏省十大新景区、2017最美中国景区之一。
中国漕运城景区、山阳湖景区建设全面启动,中国漕运城项目入选全国优秀旅游项目、江苏省PPP示范项目。
河下古镇景区已初见成效,成为5A级景区的核心板块。
历史遗存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使得传统文化在这里得到演绎,作为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淮安,随着一批运河文旅项目的建成开放,淮安旅游业更加兴旺。
中国漕运城、板闸遗址公园PPP项目建成后,更将成为淮安文化展示、综合开发的示范项目,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一颗闪耀的明珠。
利用生态优势,彰显城市魅力文化是运河的灵魂,生态则延续着运河的生命。
姚晓东书记在里运河文化长廊的规划过程和建设实施中,曾提出“文史一脉相承、旅游一线贯通、产业形成链条”的建设意见。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样板
作者:贺云翱
来源:《群众·上半月版》2017年第10期
2017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2017年9月15日,省委书记李强就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在淮安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他强调,要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好落实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把江苏段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区和示范段。
充分认识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的重要意义
江苏是中国大运河的起源地,河道路线最长、线路最复杂、流经城市最多、相关遗产最丰富、列入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段最多。
中国大运河文化带战略行动的重要组成。
从隋唐到明清1000多年间,大运河曾经是沟通我国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中心的通道,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纽带,形成了内涵独特的大运河交通带、城市带、经济带、文化带。
通过水路纵贯南北、沟通东西的大运河还把当代中国京津冀协调联动、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三大战略空间串联在一起,江苏作为长江经济带重点区域和一带一路交汇区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深远意义于此可见一斑。
提升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水平的重要机遇。
2006年,京杭大运河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58处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何做好这一超大型线性活态遗产的保护利用,成为摆在江苏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文物部门面前的重大课题。
江苏大运河沿线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硕,有28处世界遗产点段、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4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省市县级文化遗产,沿线水利工程科学遗产也极其丰富。
借助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契机,可以完善大运河遗产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更好地发挥大运河遗产的作用。
提高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均衡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
大运河江苏段纵贯江苏南北,全长约700公里,流经江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个设区市,连通长江、淮河两大东西向河流及太湖等五大湖泊,通过相关河流及运河支线,还涉及南京、泰州、南通、盐城等城市,构成江苏最重要的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
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机遇和抓手,推动区域城市带及特色乡镇建设、文化项目联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
对发挥运河遗产的多重价值,推进江苏文化强省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战略意义。
大运河将江苏的楚汉文化、淮扬文化、吴文化、江海文化等传统地域文化联为一体,形成了兼收并蓄、包容多样、独具魅力的江苏运河文化长廊,是建设江苏文化强省的独特优势。
大运河也是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及江苏主要湖区所在,其生态文明建设、水安全的价值重大。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可以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有机结合,使之产生更加强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中的问题和思考
当前,大运河保护与利用还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主要包括缺少统一规划和引领,多头管理现象依然存在,局部存在环境脏乱问题,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内涵挖掘、研究、标示不够,传承利用方面力度不足等。
正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对一系列挑战,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的建设,应当以率先完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工程,助力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主要目标。
在全线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在总体建设规划的指导下,以系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建议实施以下建设工程:
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严格执行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内法律法规,保护好世界遗产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大运河遗产安全监测预警平台;落实缓冲区建设控制要求;继续做好大运河相关遗产的田野调查、考古、学术研究与认定工作,确保运河沿线文化资源得到全面把握、有效保护、科学揭示、合理利用,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运河环境景观整治工程。
加大运河环境景观控制力度,建立环境整治及建设项目的全程管理,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本体及周边环境整治,持续开展针对违章建设、违规排放等行为和小码头、小砂场、小企业、堆场等场地环境的综合整治工程,分段明确整治目标和责任,并形成长效管理和监督机制。
加快大运河江苏段历史河道修复,实现江苏段不同时期大运河故道通水通航。
尽快实施大运河两岸陆路交通的贯通工程,打通断头路,让大运河江苏段全线可以实现两侧或单侧堤岸沿线车道贯通,为大运河文化带全域自助旅游创造条件。
运河文化示范段创建工程。
选择基础较好的城市作为示范城市,引领带动运河沿线的建设行动,尤其是要选择典型性、示范性运河文化建设项目或运河河段作为全省运河文化带建设示范段。
但是也要防止建设的同质化和只重城区不及乡镇地域河段的做法,同时注意向大运河沿线兄弟省市学习先进经验。
运河旅游产业提升工程。
建议在《江苏省古运河旅游发展规划(2010-2025)》的基础上,重新编制《大运河江苏段旅游发展规划(2017-2030)》,重点建设以运河城市、乡镇为中心,突出吴越、淮扬、楚汉、江海文化旅游区段,加强整体设计、联动和差异化发展。
建议设立江苏省大运河文化旅游节,在取得成功经验后,建议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行动。
运河文化创意产业拓展工程。
制定《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产业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明确大运河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方向,以大运河为主轴,以旅游业、生态业、文创业、演出业、动漫业、文博业、体育业、影视业等为业态载体,以运河城市历史街区、特色运河城镇、运河美丽乡村、水利风景区、大遗址公园、工业遗产地、运河文化博物馆、运河文化艺术产业园、沿运重点文物景观等为依托,充分调动沿运各相关机构的联动积极性,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加强运河特色文化产品及品牌建设和推广,促进跨界、跨省、跨市融合,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大运河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带。
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民生优化工程。
动员运河沿线民众及机构理解、参与运河文化带建设。
对影响运河文化遗产安全和环境安全的沿岸住宅、机构等进行就地整治或逐步搬迁;对重要历史文化景观进行科学修复;全面提升运河沿线文化景观建设标准、道路标准和绿化、美化标准,创造宜人的滨河环境,让民众能亲近运河、游览运河、品味运河。
运河文化内涵研究与展示工程。
加强对大运河历史文化,包括河道工程文化、水运文化、城镇文化、工商文化、名人文化、宗教文化、艺术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内涵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实施“大运河遗产整理工程”。
举办大运河文化研讨会。
加强运河沿线城市专题性博物馆、遗址公园建设等,形成大运河博物馆群(带)。
利用信息化条件建设“虚拟大运河文化带”工程。
大运河文化带传播弘扬工程。
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推动运河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建议拍摄大运河文化带相关纪录片、电视宣传片等;利用互联网平台,打造大运河文化带app、微信公众号、专题网站等,建立日常性运河文化宣传推介体系;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中国文化遗产日、“6·22”大运河申遗成功纪念日、国家海洋日、国际志愿者日等重大时间节点,策划推出富有特色的运河文化带项目,让运河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江苏历史文化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