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05年卓越绩效准则
- 格式:ppt
- 大小:393.00 KB
- 文档页数:91
引进先进模式追求卓越质量《美国鲍德里奇国家质量计划——医疗保健类卓越绩效准则》读书札记吴正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0011)在过去十几年中,组织的管理方面出现了两股值得关注的热潮。
热潮之一,许多国家的政府通过设立国家质量奖的方式来提升本国各类组织的管理水准,强化和提高本国产业的竞争力.在所有的这些质量奖计划中,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当推美国的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奇国家质量奖(创立于1987年)、欧洲质量奖(创立于1992年)和日本的戴明奖(创立于1951年);热潮之二,国家质量奖评奖准则已成为各类组织评价身躯的管理水准和引导内部改进工作的依据.美国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奇国家质量奖的评奖准则被称为“卓越绩效准则”,它已经成了经营管理的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对照这些评奖准则来组织的绩效进行自我评估,这是过去十多年出现的一个全球性的潮流。
就其实质而言,卓越绩效准则是全面质量管理(TQM)的一种实施细则,是对以往的全面质量管理实践的标准化、条理化和具体化。
呈现在面前的这本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美国鲍德里奇国家质量计划——医疗保健类卓越绩效准则(Baldrige National Quality Program:Health Care Criteria for Performance Excellence)》中英文对照读本,是有助于医疗保健机构有效协调资源和举措、提升管理水准以实现战略目标的方法论。
一、卓越绩效模式的由来、实质和作用国际标准:一般特指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如ISO等权威机构制定颁发的标准。
事实上的国际标准:是指虽然不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权威机构制定颁发的,但事实上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如电脑操作系统。
各国的经验表明,这些质量奖计划对于质量、生产率和企业管理的促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ISO9000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除了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外,许多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也都开展了这项活动.我国在2001年重新启动了“全国质量管理奖"计划,也借鉴了美国国家质量奖评奖方式和评奖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于2004年8月正式发布,标志着这种“卓越绩效模式”在我国推广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卓越绩效模式的产生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的工商企业界面临着有史以来最大的竞争压力;许多人主张,建立一个类似于日本戴明奖那样的国家质量奖,将有助于促进美国公司的质量活动。
【专题讲座】引进先进模式追求卓越绩效﹍《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简介中国建筑业协会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分会靳玉英序言普及推广卓越绩效模式进入新阶段《卓越绩效评价准则》(GB/T19580-2004)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GB/Z19579-2004)于2004年8月30日发布,2005年1月1日实施,标志着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我国进入普及推广的新阶段,我国的质量管理工作经过TQM、IS09000阶段后进入了一个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和提升国际竞争的新阶段。
2005年,全国质量管理奖开始采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进行评审;中国质量协会开展了推荐、表彰“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的工作,同时将“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推荐表彰大会,转换为“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推荐表彰活动。
为引导和鼓励建筑业企业实施卓越绩效模式,中国建筑业协会2005年颁发了《全国工程建设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推荐表彰办法》,从今年开始,开展评选全国工程建设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的活动【建协质(2006)4号】。
学习和宣传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是近期各级协会的主要工作之一。
一、卓越绩效模式概述1.卓越绩效模式的由来和产生的背景卓越绩效模式的由来“卓越绩效模式”是指由国际上著名的三大质量奖的评奖准则所体现的一套综合的、系统化的管理方式,这一模式因各国质量奖的推动而获得了广泛的关注。
今年来全球性组织管理出现两大趋势︰一是许多国家通过质量奖计划来提升本国各类组织的管理水平和产业的竞争力。
二是这些质量奖评奖准则成为各类组织评价自身的管理水准和引导内部改进工作的依据,对照质量奖评准则则对自身的绩效进行自我评估,已实现持续改进和卓越绩效。
在所有的质量奖计划中,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有:美国波得里奇国家质量奖(创立于1987年);欧洲质量奖(创立于1992年)日本戴明奖(创立于1951年)下面以美国国家质量奖计划为例,剖析卓越绩效模式得产生。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介绍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在组织的质量管理方面出现了一股热潮,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通过设立国家质量奖的方式来提升本国各类组织的管理水平,强化和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
目前,全世界已有六十多个国家实施了类似的计划,在所有这些质量奖计划中,最为著名、影响最大的当推美国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欧洲质量奖和日本戴明奖。
我国,在中国质量协会的推动下,于2001年开始实施“全国质量管理奖”计划。
在参照世界著名的质量奖评奖准则并结合我国实践的基础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4年8月30日发布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GB/T19580-2004和《卓越成绩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国家标准指导性技术文件GB/Z19579-2004。
二标准融合了世界发达国家最有影响力的质量管理奖(如美国波多里奇奖)评审标准的基本内容,有针对性地推介了企业卓越经营管理模式和绩效评价要求,其目的是引导企业追求卓越,向更好和更高的水平看齐,提升国际竞争力。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前身是“全国质量管理奖评审标准”,在经过适当修改后,以国家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予以发布。
国家有关部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企业积极宣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全国质量管理奖工作委员会和审定委员会以及中国质量协会决定,从2005年开始,全国质量管理奖评审工作采用《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进行,同时,一年一度的“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和“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特别奖”的评选也以此为标准。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也做出规定,今后申报名牌产品的企业,也必须将贯彻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情况作为申报名牌产品的基础资料。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实质:卓越绩效准则是全面质量(TQM)的一种实施细则,是对以往的全面质量管理管理实践的标准化、条理化和具体化,为各类组织实施TQM提供了一种更加有效的手段。
企业导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可以推动企业实现了观念变革、管理创新和持续改进,这对企业提高产品、服务质量、综合绩效以及竞争实力都将产生重要作用。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历史一、《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产生和背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国家标准于2004年8月30日发布,2005年1月1日起实施。
这是二十多年来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以及多年来实施ISO9000标准的必然结果,是当今国际质量管理成功经验的最新总结。
准则产生的背景是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高产品、服务和经营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准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的有关规定,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量管理司提出,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负责起草制定GB/T19580-2004《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
标准在制订过程中,系统分析了近年来我国企业在质量管理奖评审和自我评价中存在的对竞争市场和竞争对手缺乏分析;对顾客满意程度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不够科学;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不充分;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体系单一等差距,参照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评价准则,结合我国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规定了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用于质量奖的评价标准。
这套标准的制定充分分析了我国企业目前的现状,在企业薄弱环节中突显了条款的权重,因此标准的实施可帮助组织提高其整体绩效和能力,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有助于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并使各类组织易于在质量管理实践方面进行沟通和共享,成为一种理解、管理绩效并指导组织进行规划和获得学习机会的工具。
二、卓越绩效模式与ISO9001;ISO9004;ISO14001;OHSAS18001之间的关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与 ISO9001;ISO9004;ISO14001;OHSAS18001标准都是质量管理领域的标准,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卓越绩效评价准则1领导1.1总则本条款用于评价组织高层领导的作用、组织治理及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1.2高层领导的作用组织应从以下方面说明高层领导的作用:a)如何确定组织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如何将其贯彻到全体员工,并影响到组织的供方、合作伙伴、顾客及其他相关方,如何在落实组织的价值观方面起表率作用;b)如何与全体员工及其他相关方进行沟通,如何鼓励整个组织实现坦诚、双向的沟通,如何通过对全体员工实现卓越绩效的活动进行激励以强化组织的方向和重点;c)如何营造诚信守法的环境,如何营造有利于改进、创新和快速反应的环境,如何营造促进组织学习和员工学习的环境;d)如何履行确保组织所提供产品和服务质量安全的职责;e)如何推进品牌建设,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f)如何强化风险意识,推动组织的持续经营,如何积极培养组织未来的领导者;g)如何促进组织采取行动以改进组织绩效、实现战略目标,并达成愿景;如何定期评价组织的关键绩效指标,以及如何根据绩效评价结果采取相应行动。
1.3组织治理如何考虑组织治理的关键因素以及如何对高层领导和治理机构成员的绩效进行评价:a)组织治理如何考虑以下关键因素:—管理层所采取行动的责任;—财务方面的责任;—经营管理的透明性以及信息披露的政策;—内、外部审计的独立性;—股东及其他相关方利益的保护。
b)如何评价高层领导的绩效,如何评价治理机构成员的绩效,高层领导和治理机构如何运用这些绩效评价结果改进个人、领导体系和治理机构的有效性。
1.4社会责任1.4.1提要组织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包括在公12下一页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如何确定影响员工满意程度和积极性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不同员工群体的影响,如何测量和提高员工满意程度。
4.3财务资源如何确定资金需求,保证资金供给。
如何实施资金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和财务风险管理,将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与计划相比较,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适时调整。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人力资源资料:/add/hr.aspGB/T19580-20042004-08-30发布2005-01-01实施为了引导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高产品、服务和经营质量,增强竞争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的有关规定,特制订《卓越绩效评价准则》。
本标准参照国外质量奖的评价准则,结合我国质量管理的实际情况,从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进以及经营结果等七个方面规定了组织绩效的评价要求,为组织追求卓越绩效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用于质量奖的评价。
本标准与GB/T19001的最大差别在于它不是符合性的评价依据,而是为组织提供追求卓越绩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强调战略,绩效结果和社会责任。
本标准的制订和实施帮助组织提高其整体绩效和能力,为组织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方、合作伙伴和社会创造价值,有助于组织获得长期成功,并使各类组织易于在质量管理实施方面进行沟通和共享,成为一种理解、管理绩效并指导组织进行规划合作的学习机会的工具。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1、范围本标准制订了组织卓越绩效的评价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追求卓越绩效的各类组织,为组织追求绩效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准则,也可用于质量奖的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甄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准则。
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dt ISO9000:2000)GB/T1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dt ISO9004:2000)3、术语和定义GB/T19000-2000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我国质量协会团体标准-卓越绩效准则文件解读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我国企业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了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我国质量协会制定了团体标准-卓越绩效准则文件,旨在帮助企业实现卓越绩效,提升管理效能,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质量协会团体标准-卓越绩效准则文件进行解读,以期帮助广大企业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准则,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一、背景我国质量协会团体标准-卓越绩效准则文件的制定,是基于国内外管理实践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管理现状而来。
该准则文件旨在指导企业建立和实施卓越绩效管理体系,通过全面、系统、持续的管理实践,推动企业实现卓越绩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主要内容解读1. 绩效管理理念和原则我国质量协会团体标准-卓越绩效准则文件首先明确了绩效管理的理念和原则,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持续改进为动力,以数据为依据,以系统化管理为手段。
这些理念和原则的引入,为企业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观念,构建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2. 绩效管理体系要素我国质量协会团体标准-卓越绩效准则文件对绩效管理体系要素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和解读,包括战略规划、绩效目标、绩效测评、绩效改进等。
在每一个要素中,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指导,帮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流程,实现全面、系统、持续的绩效管理。
3. 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在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指标是至关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我国质量协会团体标准-卓越绩效准则文件倡导建立和使用全面、客观、合理的绩效指标体系,以量化和衡量企业的各项绩效表现。
并强调指标的选择要与企业战略目标和业务特点相匹配,避免“裁衣”式指标管理,从而更好地发挥指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4. 绩效激励和奖惩机制在绩效管理实施过程中,激励和奖惩机制是调动员工积极性和提高绩效的重要手段。
我国质量协会团体标准-卓越绩效准则文件对绩效激励和奖惩机制进行了详细规定,强调要建立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激励员工创新和卓越,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的奖惩机制,惩罚低绩效员工,保障企业整体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