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红斑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45
结节性红斑病因病机素体血分有热,外感湿邪,湿与热结,或脾虚失运,水湿内生,湿郁化热,湿热下注,气滞血瘀,瘀阻经络而发;或体虚之人,气血不足,卫外不固,寒湿之邪乘虚外袭,容于肌肤腠理,流于经络,气血瘀滞,寒湿凝结而发。
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低热、倦怠、咽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皮损好发于两小腿伸侧,为鲜红色疼痛性红肿结节,略高出皮面,蚕豆至杏核大或桃核大,对称性分布,若数个结节融合在一起,则大如鸡蛋,皮损周围水肿,但境界清楚,皮肤紧绷,自觉疼痛,压之更甚。
颜色由鲜红渐变为暗红。
约经几天或数周,颜色及结节逐渐消退,不留痕迹,不化脓亦不溃破。
在缓解期,常残存数个小结节,新的结节可再次出现。
皮损发生部位除小腿外,少数病人可发于上肢及面颈部。
诊断皮损好发于小腿伸侧,呈结节略高出皮面,色淡红或鲜红,继而变为暗红或紫红色,不溃破,常对称发生。
自觉烧灼性疼痛。
发病前常有发热、全身不适、关节痛等症状。
好发于青年女性,春秋多见,常反复发作,患者多有风湿病或结核病史。
辨证施治1.内治法(1)湿热瘀阻1)证候发病急骤,皮下结节,略高出皮面,灼热红肿;伴头痛,咽痛,关节痛,发热,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微红,苔白或腻,脉滑微数。
2)治则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3)主方萆藓渗湿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2)寒湿入络1)证候皮损暗红,反复缠绵不愈;伴有关节痛,遇寒加重,肢冷,口不渴,大便不干;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迟。
2)治则温阳健脾,通络理湿。
3)主方当归四逆汤合三妙丸加减。
2.外治法以清热解毒、散结、止痛为原则。
(1)皮下结节较大,红肿疼痛者,外敷金黄膏、四黄膏或玉露膏。
(2)皮下结节色暗红,红肿不明显者,外敷冲和膏。
(3)蒲公英、丹参、紫草,荆芥、丹皮、当归,煎水外洗。
预防1.注意休息,适当抬高患肢,以减轻局部肿痛。
2.注意饮食宜忌,勿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避风寒,防潮湿,冬季注意保暖,以防复发。
点击加载更多加载中...常见疾病展开收起疾病的存在,是从痛苦和不适等自觉症状开始的。
第三节结节性红斑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为发生于下肢伸侧的结节性血管炎性皮肤病。
20~30岁青年人发病多,女:男约3~6: 1。
[病因与发病机理]发病前多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病毒、霉菌、结核或药物可致同样反应。
其他如结节病、麻风、淋巴瘤、白塞氏病、crohn病、性病性淋巴肉芽肿、猫抓病等亦可出现相似症状。
为I型及IV型变态反应为主所引起的血管炎和浅层脂膜炎。
[临床表现]20~30岁青年女性多见,好发于春、秋季节。
发疹前可有发热、头痛、咽喉部疼痛、无力或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
继之出现鲜红工色圆形或椭圆形结节,直径约1~5cm,稍突出皮面,表面光亮、发红、水肿,皮肤紧张,境界不清,有压痛或灼热痛。
皮疹以小腿伸侧明显(彩图121),亦可发展至大腿、臀部及前臂,偶可见于面部及颈部。
散在分布,每批约数个至十几个。
数日后结节软化,颜色可由红色变暗红色至褐黄色,最后逐渐消失。
偶尔数个结节向外扩展,互相连成环状。
病程约3~6周。
结节不破溃,愈后不留疤痕。
慢性反复发作时,应注意系统性疾病。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轻度增高,血沉快,C反应蛋白增高,C₃增高,抗“O”值高,结核菌素试验多呈阳性。
[组织病理]真皮中下部及皮下明显水肿,汗腺及血管周围有围管性浸润,早期病变在脂肪小叶间隔内,有小片散在淋巴细胞及不不等量嗜中性白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管壁增厚,偶有血栓形成。
陈旧皮损浸润以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为主,间有巨噬细胞及纤维组织增生。
[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患者为青年女性,急性发作,小腿痛性结节,不破溃,愈后不留疤痕等症状,不难诊断。
但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皮肤结节性血管炎多见于中年女性,小腿屈面出现深在大小不等硬结,消退后易纤维化。
常季节性发作,有些病例伴发脉管炎。
2. 硬结性红斑中年女性发病多,小腿屈面深而大、暗红色硬结,可破溃。
可能与结核有关。
慢性病程。
[防治]祛除病灶,治疗原发病。
急性期注意休息,拾高患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