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doc
- 格式:docx
- 大小:24.15 KB
- 文档页数:15
会宁生态移民摸底情况汇报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
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会宁生态移民的摸底情况调查。
以下是我们的汇报:一、调查目的。
我们此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会宁县生态移民的基本情况,包括移民人口的数量、分布情况,移民后的生活状况,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为未来的政策制定和项目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包括移民人口的基本信息、生活状况、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和态度等;通过实地走访,我们深入了解了移民群体的生活状态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情况。
三、调查结果。
1. 移民人口数量,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会宁县目前共有生态移民人口约10000人,分布在各个乡镇和村落。
其中,大部分移民来自周边的贫困地区,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而选择了移民。
2. 移民后生活状况,调查显示,大部分生态移民在新居安家落户后,生活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他们有了更好的住房条件、更稳定的工作机会,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3.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管生态移民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人口增加和资源消耗,但总体来说,他们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大部分移民群体都意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当地的环保活动,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四、建议和展望。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对生态移民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确保生态移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在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会宁县生态移民的情况,不断完善我们的调查方法,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以上就是我们此次会宁生态移民摸底情况的汇报,谢谢大家的聆听。
关于中宁县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刘娟
【期刊名称】《蔬菜》
【年(卷),期】2013(000)011
【摘要】通过对中宁县马家塘移民区、打麦水移民区、撒不拉滩移民区和宽口井移民区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发现生态移民工作中存在征地资金缺口大、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特色产业发展缓慢、土地管理不规范、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总页数】3页(P27-29)
【作者】刘娟
【作者单位】中宁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宁夏中宁755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PRA方法在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项目选择中的应用——以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为例 [J], 赵宏利;陈修文
2.青海省藏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J], 马桂芳
3.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的经济人类学个案研究 [J], 周宇
4.果洛州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对策 [J], 黎智俊
5.青海藏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J], 马桂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编制指南(初稿)为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供定需,以水定规模的原则,改变现状用水方式,切实保障“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安置区用水,合理确定供水水源,根据2011年5月20日水利厅“‘十二五’中南部生态移民工程水资源论证工作会议”精神及《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要求,制订本指南作为今后各资质单位编制《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工程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技术依据。
编制大纲及指导意见如下:1总论1.1项目来源1.2水资源论证的目的和任务1.3编制依据编制依据采用国家、部委、自治区批复的规范、文件为准。
1.4取水规模、取水水源与取水地点1.5工作等级鉴于移民安置区位于水资源紧缺地区,论证工作等级为一级。
1.6分析范围与论证范围分析范围为安置区所在县级行政区,论证范围为取水源工程。
1.7水平年现状年为2009年,规划水平年为2025年。
1.8论证委托书、委托单位与承担单位1.9水资源论证工作思路和程序2 建设项目概况2.1 建设项目名称及项目性质2.2项目区概况2.3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和土地利用情况土地利用情况中应说明安置区农业用地为新开发土地还是改造现有灌溉农田,并说明其现状用水情况。
2.4建设规模和实施意见第一批生态移民安置区建设规模以自治区移民局下发文件为依据,“十二五”期间其他生态移民项目以供水量定规模。
2.5建设项目业主提出的取用水方案2.6建设项目业主提出的退水方案3 区域水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分析3.1基本概况3.2水资源状况3.3初始水权分配3.4供水工程概况3.5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包括供用水量、耗水量、用水水平分析。
突出耗用黄河水量。
3.6区域节水潜力分析(县区)节水潜力措施包括种植结构调整、田间工程措施、管理措施。
种植结构调整措施参考依据包括《2011年种植业生产及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宁农种发[2011]20号)田间工程措施参考依据包括国土整治项目、小型农田水利改造项目、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资金、县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2009-2020)、自治区农建指挥部给各县下达的畦田建设改造任务。
易地搬迁与精准扶贫:宁夏生态移民再考察王晓毅【摘要】异地搬迁是解决生态脆弱地区贫困问题的有效手段.宁夏回族自治区是开展异地搬迁扶贫时间比较长且规模比较大的地区,异地搬迁以后,基础设施和供给服务得到有效改善,非农就业机会增加.但是移民区的生态退化、农业生产资源单一和短缺,以及非农就业对部分移民的排斥造成了新移民区较高的贫困发生率,同时移民的高流动性和陌生感也给精准识别和精准扶贫造成了困难.要使异地搬迁更好地发挥扶贫的作用,需要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建立具有流动性的扶贫机制,创新自愿搬迁的安置方式.【期刊名称】《新视野》【年(卷),期】2017(000)002【总页数】8页(P27-34)【关键词】异地搬迁;精准扶贫;生态移民【作者】王晓毅【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农村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北京市,1007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3特邀主持人:王晓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主持人的话:“十三五”期间要完成精准扶贫的目标,其核心就是要切实实施“六个精准”的扶贫机制,完成“五个一批”的扶贫任务。
政府主导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是中国实现大规模减贫的重要经验,但是一些地方政府还没有认识到扶贫的复杂性,对于扶贫中多方参与的重视不足,从而造成扶贫中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脱节,将扶贫中的政府主导变成政府的独角戏。
精准扶贫要取得成效,需要机制创新,促成政府、社会和市场共同发力。
本期组织的三篇文章主要围绕反贫困的治理机制讨论了目前精准扶贫中出现的简单化倾向和扶贫主体地位的缺失问题。
王晓毅的文章以宁夏的异地搬迁为例,指出在大规模的异地搬迁扶贫中,简单套用非自愿移民的安置方式,忽视扶贫移民的自愿性和流动性,因此,尽管适应了移民的需求,促进了南部生态脆弱山区的贫困人口脱贫,但是也造成了移民的土地资源不足和土地退化,并且有部分户籍与居住地分离的贫困人口得不到政策的有效关注。
顾海娥的文章聚焦于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用利益相关方的理论识别出在精准扶贫中存在着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和贫困户四个主体,这四个利益相关方在扶贫中的投入都严重不足,这是导致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发生率仍然较高的原因。
宁夏回族生态移民迁移意愿与迁移行为调查分析
冯雪红;聂君
【期刊名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41)006
【摘要】三十年来,通过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工程,宁夏扶贫和生态恢复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与此同时,移民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对政府而言,移民搬迁首要解决的就是移民迁移意愿与迁移行为不一致的问题.少数移民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搬迁,虽然最终实现了迁移行为,但始终与迁移意愿相左,这种“迫不得已”的迁移行为,对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管理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导致移民二次搬迁或返迁原居地.正值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实施之际,基于实地调查,笔者对待迁回族生态移民迁移意愿和已迁回族生态移民迁移行为进行分析,探究两者显著影响因素的异同,为进一步推动回族生态移民迁移意愿的产生,促使其迁移行为的最终实现,提出对策建议.
【总页数】7页(P53-59)
【作者】冯雪红;聂君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宁夏银川750021;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宁夏银川75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5
【相关文献】
1.对中国农村移民非永久性迁移行为的再考量 [J], 张学英
2.生态移民迁移的动因分析——以三江源X村生态移民为例 [J], 隋艺
3.移民的迁移意愿与生活期望——基于宁夏生态移民调查数据的Logistic回归分析 [J], 王艳;彭婧;党晶晶
4.中国工程外迁移民社区安置中的冲突及其解决——基于江苏省大丰市移民安置点的调查分析 [J], 马德峰
5.女性待迁移民自我认知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三峡库区526名女性待迁移民的调查分析 [J], 肖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宁夏某生态移民新村庭院经济及供水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综合说明1.1 绪言宁夏中部干旱带国土面积占全区的近二分之一,人口占全区的四分之一,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同时也是全国目前经济最落后、最贫困的几个地区之一。
中部干旱带最大的特征就是“干旱”,十年九旱,甚至是十年十旱,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发展的关键在水、希望在水。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自治区相继建成了固海、固海扩灌、红寺堡、盐环定四大扬黄灌溉工程与多处中小型库井灌区,已发展灌溉面积175万亩,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元左右。
但灌区以外更大范围的雨养旱作区,由于缺水,生态环境脆弱,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艰苦,生活贫困,经济发展落后,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400元,不到扬水灌区的50%,是中部干旱带的贫困区,是宁夏最需要扶持的地区。
加快中部干旱带发展,是实现全区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区各族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中部干旱带发展不上去,就会影响全区的协调发展。
加快中部干旱带发展,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一个全局性问题,不仅是一个紧迫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为了加快宁夏中部干旱带的脱贫致富步伐,2007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三次召开固原工作会议,两次召开中部干旱带会议,提出了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总的要求、思路目标和措施,制定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发展纲要》,批准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县内移民规划》、《宁夏中部干旱带农村饮水安全总体规划》、《宁夏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补灌总体规划》等规划,经过5年努力,在中部干旱带发展发展设施农业15万亩、特色农业100万亩,使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特色、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15万亩;将自然条件极差、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区,实施县内生态移民,整建制的搬迁到水土资源条件较好的扬黄灌区,规划2006~2011年实施生态移民20.68万人。
同心县规划利用三年时间,搬迁干旱山区16.3万人,围绕“水源、特色、转移、生态”,把扬黄灌区建设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设施产业带,把旱作雨养区建设成为抗旱稳产型的特色农业产业带,构建起抗旱减灾长效机制,加快推进中部干旱带发展。
宁夏生态移民安置管理机制探索摘要:文章通过调研宁夏生态移民,分析了移民点现状。
发现移民点安置中有缺乏资金,不科学规划等问题,同时积极探索在生态移民安置中的科学化管理、新型社区建设的可行性。
关键词:生态移民;科学规划;科学管理;新型社区中图分类号:f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261-02宁夏的中南部地区,包括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海源,同心,盐池,红寺堡等9个国家扶贫重点线,以及沙波头区和中宁县的部份山区,土地面积4.3万平方公里,占全区人口的65%;人口256.3万人,占全区人口的41%,其中回族人口133万,占全区回族人口的59.1%。
这一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也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素有“苦瘠甲天下”之说。
该地区的贫困落后集中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贫困程度深。
是我国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是宁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目前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4.2%,财政自给率仅为6.5%,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6.5%,仍有贫困人口100余万人。
二是生存条件极差。
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偏远,信息闭塞,干旱少雨,生态失衡,群众居住分散,公共服务成本高,农民生活付完中,还有35万人生活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三是发展难度极大。
该地区资源匮乏,农业效益低而不稳,群众外出务工不便,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一、宁夏生态移民点现状通过调研,把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同心、盐池、海原、沙坡头9个县(区)91个乡镇,宁夏政府按照“山内的问题山外解决,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面上的问题点线解决”的思路,采取开发土地集中安置、适度集中就近安置、因地制宜插花安置、劳务移民务工安置、特殊人群敬老院安置的方式,搬迁定居到打工近、上学近、就医近、吃水近的近水、沿路、靠城区域。
政府为每户配备1座种养设施、1个就业岗位、6分庭院经济,人均5分特色产业的“1165”生态移民安置模式;青铜峡市制定了人均1亩水浇地,户均1套房、1头奶牛、1个就业岗位、1次职业培训的“5个1”生态移民安置模式;红寺堡区依托弘德慈善工业园区建设,制定了户均1座养殖暖棚、2亩设施农业、企业流转经营3亩土地、1个就业岗位的“1231”生态移民安置模式;金凤区确立了户均1套房、1座设施温棚、1个就业岗位的“3个1”生态移民安置模式;惠农区确立了户均1套房、1亩地、1个就业岗位,稳定居住两年以后配送1头托管奶牛。
宁夏生态移民人居满意度调查作者:左娟程小琴王应宏来源:《经营者》2014年第06期摘要:本文通过对宁夏生态移民区进行人居的调查,得出宁夏生态移民在移民之后的居住条件、基础设施、社会服务、社会关系、生态等五大方面的满意度调查结果,并据此调查结论进一步分析宁夏生态移民的可持续性,深入实践,实地考察,最终推动生态移民区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关键词:生态移民;人居;满意度;可持续发展一、引言千百年来,宁夏的历史就是一部移民开发史,移民开发作为一股持久的动力,推动着宁夏的历史不断发展前进。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缓解生态所承受的压力,有效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以“吊庄”小规模内部迁徙为实验取得成效后,政府决定将认定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宁夏南部干旱地区的居民整体搬迁到红寺堡地区,引黄河水再造一片适宜人类聚居、社会全面发展的绿洲,真正解决民生问题,实现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
本文通过宁夏移民居住地进行实地调研,掌握移民对乡村人居的满意与不足,找出推动生态移民人居治理与优化的关键,对创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移民人居,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依据二、研究样本选择和研究设计(一)调查设计人居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人居作为人类生存的主要空间,无论是从其硬性设施还是软性设施来看,它都着重强调了生态性,舒适性,而针对生态移民而言,人居更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移民对迁入区的人居的反映情况,我们以红寺堡的弘德新村为例,对生态移民的人居情况作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与面谈法,与移民进行多次面对面的询问和交流,获得了相关的可靠数据。
总计发放问卷250份,收回227份,有效问卷200份,问卷回收率90.8%,有效问卷占总发放问卷的80%,在调查过程中,由于移民中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问题都需要逐个问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问卷的回收率。
(三)调查对象在被访问的对象中,男性比重大于女性,回族占到了67.5%,汉族只占到32.5%,而家庭人口在5口及以上的占了大部分分别是42%和31.5%,这两项占的总比重达到了73.5%,各个年龄段的比重相差不大,40~50岁居多。
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探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张云雁(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银川750021)摘要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模式进行了探析。
宁夏扶贫开发的基本模式为就地移民模式和异地开发模式,其中异地开发模式包括围绕城市辐射区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城市劳务移民模式和建立大型生态移民区模式3种类型。
总结了宁夏生态移民的成功经验,一是在对移民区生态移民科学选址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产业规划;二是制定科学、全面的生态移民政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生态移民;模式;宁夏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1)32-20152-03Analysis of the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ZHANG Yun-yan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Abstract By taking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 in ethic group re-gions.The basic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for poverty relief in Ningxia are in-situ migration and new area development pattern.The new areadevelopment pattern includes three types ,namely small town development pattern around urban radiation districts ,urban labor migration pat-tern ,and large-scale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Finally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ecologic migration in Ningxia is summarized.First ,scientif-ic industrial planning shall be made on the basis of proper selection of ecologic migration location in immigrant settlement regions.Second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ecologic migration policies should be formulated.Key words Ethic minority areas ;Ecologic migration ;Pattern ;Ningxia基金项目2010宁夏自治区哲学社科规划项目(10NXBFX02)。
1引言宁夏地方各级政府以移民自愿与非自愿、自助和救助安置相结合方式,整合移民安置点的生态、经济、社会等资源,有计划、大规模地迁移、安置西海固贫困地区群众,缓解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实现了生态移民在新住地的安居乐业。
大力实施的整村连片搬迁的生态移民工程,是改善当地群众治贫拔根的有效途径,它积极引领民族地区“三农”经济逐步改变落后面貌达到全面脱贫致富,与全国一起奔向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小康之路。
2生态移民及文化适应生态移民是指为了保护某个地区特殊的生态或让某个地区的生态得到修复而进行的移民,也指因自然环境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或不具备就地扶贫条件而将当地人民整体迁出的移民。
“文化适应”这一概念,在1883年由美国民族事务局的鲍威尔(J.W. Powell)首次提出,把文化适应定义为来自外来文化者对新文化中的行为模仿所导致的心理变化。
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家莱底菲尔德(Redifield)提出:文化适应用于理解这样一类现象,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通过不断的接触,使双方或两个群体最初的文化类型发生变化。
3西海固地区生态移民及文化适应3.1移民方式宁夏的生态移民主要有政府组织搬迁和自愿搬迁两种形式:一是政府组织搬迁。
政府组织搬迁是生态移民的主要形式和被动方式。
宁夏各级政府充分发挥智能作用,将西海固地区生存条件差的群众,有计划、规模性地整村搬迁至生产生活条件较好、有脱贫致富前景的银川市及固原市周边地区的居民点安置,统一为每户搬迁群众提供住房、院落和各种补助,建立新区。
二是自愿搬迁。
自愿搬迁是异地搬迁的主动方式和次要形式,是“拔根”扶贫和脱贫的有效方式之一。
西海固贫困地区具有一定的生产技能和自救能力的群众,迫于迁出地恶劣的生存条件和状况,自觉改善生活生存环境,以自食其力的方式,远往他乡,自谋生路。
3.2生存适应在迁出地,西海固贫困地区的群众主要采取种、养并存的生产方式。
当地因地势高、降雨少,不利灌溉,人们大多采取“靠天吃饭”、广种薄收的原始耕作方式,除购买玉米、小麦、马铃薯等种子外,很少施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农作物产量低、收益少。
宁夏农垦系统的国营农牧场系国有农牧业企业,它们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灌溉水源有保证,且交通便利。
此外,国营农牧场的机械、技术力量、集约化经营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安置生态移民的较大空间。
2002年以来,宁夏农垦先后在长山头、渠口、南梁、简泉4个国有农牧场搬迁安置了隆德、泾源、彭阳、西吉、原州区、海原等南部6县(区)的生态移民3400多户近2万人。
“十二五”期间,农垦还将在渠口太阳梁、简泉、连湖、暖泉和南梁5个国有农场再安置生态移民6163户共2.65万人。
移民安置是宁夏农垦企业完成生态移民任务的关键。
在山区生态移民搬迁之前,宁夏农垦所辖相关农牧场在政府支持下已经建设好移民新村。
村内自来水、电力入户,道路四通八达,行道两侧和门前种下绿化树,移民新村还就近建起了移民小学和村镇卫生院。
在移民新村附近为每户生态移民分配1栋日光温棚或养殖棚圈,同时还为每户生态移民分配6分庭院经济用地、5分特色产业用地。
宁夏农垦各个农牧场都很重视生态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还结合区域特色产业优势推行“1165”工程,即为每户生态移民输出一个劳动力、户均一栋设施农业、户均6分庭院、人均一亩水浇地、半亩经果林。
如今在宁夏农垦各个农牧场安家立业的生态农牧民,都已经过上所向往的生活。
生态宜居搬迁调研报告生态宜居搬迁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生态宜居搬迁是指为了改善生活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等目的,将居住在生态脆弱地区的居民搬迁至宜居的地方。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区的环境质量受到了严重污染,造成了不良的生态环境。
因此,生态宜居搬迁成为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和分析生态宜居搬迁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对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问卷收集了不同地区的居民对生态宜居搬迁的意见和感受,个别访谈则选择了几个已经实施过生态宜居搬迁的地区的相关负责人,了解他们的实施经验和问题。
四、调研结果分析1. 居民意见和感受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居民对生态宜居搬迁的意见是积极的。
他们认为搬迁后的生活环境更好,空气质量和水资源更为清洁。
然而,一些居民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和担忧,如搬迁后就业问题和与社区失去联系等。
2. 实施问题和挑战通过对相关负责人的访谈,了解到生态宜居搬迁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资金投入不足是一个主要问题,导致了搬迁后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
其次,搬迁后的就业问题也受到了关注,一些居民难以找到新的工作。
此外,由于社区关系的断裂,一些居民在新社区难以融入。
五、建议与对策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1. 增加资金投入。
政府应该增加对生态宜居搬迁的资金支持,保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完善。
2. 优化职业培训与就业服务。
政府应该加强对搬迁居民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顺利转移工作岗位。
3. 加强社区建设。
在搬迁过程中,应该重视社区关系的延续,通过建设社区文化和组织活动等方式,帮助居民更好地融入新社区。
六、总结生态宜居搬迁是改善生活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手段。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居民对生态宜居搬迁持积极态度,但也存在一些实施问题和挑战。
为了确保生态宜居搬迁的顺利进行,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优化职业培训与就业服务、加强社区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当前,宁夏生态移民工程中已搬迁安置的移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安置区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同时也面临着社会结构复杂,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社会治安差和移民利益诉求多样化等一些社会问题.对宁夏地市8县(区)生态移民安置点存在的社会管理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生态移民并不是简单地改变居民的居住地点,迁出地和安置地在生活方式、生产条件、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和变化,迁移过程中各种要素由单一到多元、静态到动态、封闭到开放,各种利益问题和矛盾纠纷相互交织,如基层组织建设还不完善、社会管理理念和方法滞后、社会矛盾综合协调机制不健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移民需要,生态移民安置区处于转型期的社会矛盾多发期,社会管理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如何促进移民安置区社会发展,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解决安置区社会问题,维护移民新村社会稳定与和谐,保证实现“搬得出、稳得住、管得好、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是当前宁夏生态移民社会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课题组在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进行了关于社会管理问题的调查.1.调查样本的选择及基本情况生态移民涉及宁夏中南部山区9个县(区)、91个乡镇、684个行政村、1655个自然村.宁夏生态移民分为生态移民和劳务移民2种类型,又可以划分为县内安置和县外安置.截至2014年底,已完成6.07万户26.11万人的移民搬迁,其中生态移民22.43万人,劳务移民3.68万人,完成规划总人数的75.4%.1.1调查样本与方法的选择2014年7—8月,课题组通过对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典型抽样,选取8个县(区)生态移民安置区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访谈,包括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和固原市,采取随机调查形式和被访者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问答交谈.共发放问卷154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54份,访谈85份,发放村干部调查问卷10份,访谈10份.本次调查涉及安置区较多,分布比较广泛,涉及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的多种类型,有县内搬迁和县外搬迁、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插花式移民安置(表1).所以,调查样本相对具有典型代表性.调查内容主要涉及生态移民生产和生活状况、公共安全秩序、公共服务及保障、政府及移民自治组织管理、公民参与等内容.1.2被访者基本情况在调查的154户被访移民中,男性有99人,女性55人,分别占样本总量的64%和36%,答卷者是户主本人的占55.8%,是户主配偶的占27.9%,是户主子女的有10.4%.从被访者的性别来看,男性多于女性28%,从与户主的关系来看,户主占一半以上,因此在回答问卷问题上,具有很高的确定性.在154户被访移民中,回族被访者有49人,占样本总量的31.8%,汉族共105人,占样本总量的68.2%;已婚的有136人,未婚的有14人,离异和丧偶的有4人,分别占样本总量的88.3%、9.1%和2.6%;被访者中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13岁,平均年龄45岁;从被访者的受教育年限来看,文盲56人,占比36.4%,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都不超过样本总量的30%,。
宁夏生态移民考察报告篇一:实施生态移民(调研报告)海原县生态移民调研文章实施生态移民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移民办二〇一二年实施生态移民推动海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是集干旱山区、革命老区、回族聚居区为一体的农业人口大县、国家级贫困县。
全县土地总面积4989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个管委会和1个自然保护区,168个行政村、1175个自然村、8个社区,总人口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和回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92%和69%。
目前,全县仍有近15.7万贫困人口生存在重点生态脆弱区、生态核心区、地质灾害区、地震断裂带和偏远山区,且干旱缺水,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严重缺水是制约海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瓶颈,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苦瘠甲于天下,在这块土地上却生息着46.5万人口,使本来就极度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载,出现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尴尬局面。
尽管国家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但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之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樵采和祖辈粗放耕作的落后方式,成为发展中无法逾越的硬伤,面对这样一种现状,出路在哪里?一、艰难地探索改革开放二十年,历届县委、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与天斗与地斗,艰苦创业,打机井、修水库、修梯田、修道路、架电网、建学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使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脱贫-反贫-再脱贫的怪圈没有彻底摆脱,治标不治本,是不是还有其他出路呢?县委政府的决策者在思考这个问题,区党委政府的高层决策者在思考,广大干部群众在思考,通过思考、探索、实践得出两个字那就是移民。
通过移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海原移民应该说是走过了投亲靠友搬迁到政府组织跨县移民再到县内移民这样一个历程,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实施生态移民才能实现海原经济社会跨跃式发展。
二、生态移民实施情况1989年以来,全县通过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和群众自发移民的形式,累计完成移民搬迁8.8万人,其中依托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开发安臵移民5.5万人,县内安臵移民1.2万人,群众自发向区外和区内各市县移民2.1万人。
“十二五”期间,我县规划实施搬迁安臵移民12775户55595人,占全区生态移民总任务的16%,其中县外移民8943户38920人、县内移民3832户16675人,涉及16个乡(镇)、1个管委会、1个自然保护区的80个行政村,203个自然村。
生态移民迁出区大多是贫困程度深,人均纯收入低于1350元的特困人口相对集中区域;山大沟深,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态严重失衡,干旱缺水,资源匮乏,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区域;地震断裂带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等。
生态移民安臵区大多是自然生态条件较好,水土资源能够满足移民安臵需要,交通较为便利,在集镇及主要公路沿线,有较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在建制镇及中心村所在地,是一定范围内的行政、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具有一定的水、电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打工近、上学近、就医近、吃水近,具备小村合并、大村扩容的区域;有规模企业或用工安臵空间,产业相对发达,就业容量较大的县城以上城市、工业园区、产业基地。
三、生态移民对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实施生态移民,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移民人口温饱问题,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对迁入、迁出地产生明显的生态效益。
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山区和川区的协调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推动了贫困山区社会经济发展1、稳定和彻底地解决了迁出群众的温饱问题移民搬迁以后,移民的生产条件和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以往生态移民的实践来看,大部分移民在迁移定居后的第二年就可以基本上解决温饱。
据XX年资料,吊庄农民人均占有耕地3.3亩,为迁出地农民人均占有耕地7.2亩的45.8%,但吊庄人均产粮990公斤(亩均300公斤),是山区人均产粮540公斤(亩均75公斤)的1.83 倍。
从牧业生产对比情况来看,移民在迁入地人均家畜存栏、生猪存栏、家禽存栏等指标方面都比山区农民高出一倍多。
2、恢复和保护了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实施生态移民,将逐渐而深刻地改变移民居住生息地的自然环境。
20多年来,海原县共迁出安臵移民近9万人,按人均耕地7亩计算,共腾出63万亩耕地,使原籍留居农民的人均占有资源量宽松了一些,人口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有新缓解,有利于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自然植被的恢复保持和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促进生态系统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
在人口迁出相对集中的地区,都走出了一条迁出贫困人口、恢复当地生态的路子,实现人口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配臵,是一条成功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贫困山区资源的掠夺式农业经营向生态农业经营的转化创造了条件。
3、使封闭的社会系统向开放的社会系统转化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是个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封闭系统,自然条件严酷,经济承受能力极弱,消费水平很低,严重制约了人们的思维观念。
实施生态移民,不仅使移民率先脱贫致富,而且使他们的亲戚朋友在发达地区有了走亲访友、输出劳务、做生意、见世面的落脚之地,把外面大量的经济技术信息、致富办法带回山区,为长期封闭的贫困山区农民建立了一个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平台,为地区之间开展横向联系和经济协作拓宽了道路,架设了桥梁,为山区农民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
同时调动了山区贫困农民进行生态移民搬迁的积极性,形成了想方设法自行向川区等生产生活条件好的地区迁移的潮流。
这种落后的迁出地与先进的迁入地之间的人口双向流动,使山区封闭的社会系统转化为开放的社会系统,迈出了走向现代化社会的重要一步。
4、转变了人的观念贫困地区农民生活在缺乏基本生活条件的山区,没有发展生产的能力,国家年年救济,缺水送水、缺粮送粮,给这个没有发展机制,缺乏内在活力的地区不断输血,养成了生于贫困,安于贫困的等、靠、要思想,多年在贫困线上徘徊。
生态移民搬迁,使他们融入了市场环境中,改变了他们头脑中多年的陈旧观念。
在移民区这个新天地里,他们开阔视野,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美好的未来,“等、靠、要”思想转变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新观念。
从调查和群众反映,绝大多数移民在种好田抓好养殖的同时,大部分人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和劳务活动。
在从事开发性生产、开放型生产的建设中,增强了市场观念,对产业化经营、科技服务提出了迫切要求,还特别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从学校说服家长送孩子上学到家长求学校收下孩子上学。
这些变化还通过篇二:关于生态移民调研报告坚持浅脑山区面向城镇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实现生态保护和群众脱贫致富的双赢目标尖扎县人民政府拉结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既包括统筹兼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使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强调城乡之间的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尖扎县地处黄河上游生态敏感区,同时,又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是主要县情之一,又有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山大沟深,植被稀疏等复杂多样的地理和自然环境。
长期以来,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程度较深的贫困问题互为因果、相互制约,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尤其是浅脑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步履维艰,成为制约尖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和桎梏。
如何才能攻克这一横亘在发展道路上的巨石,成为摆在县委、县政府及全县各族干部群众面前的重大课题。
经过多年的调研和思考,尤其是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深化县情认识,以跳出尖扎看尖扎的积极态度,对今后的发展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当前,要实现生态保护和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这两个历史性重大课题,只有紧紧把握各种政策机遇,千方百计把浅脑山区群众转移到沿黄城镇,实施面向城镇的生态移民和产业转移,才能为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生产生活条件无法得到有效改善的群众,找到一条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根本性出路。
也才能最大限度的减轻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使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得以休养生息和自我恢复。
同时,也可以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更加完备,服务更加完善、经济日趋繁荣,城镇文明及改革开放成果可以更加充分的惠及全县各族干部群众。
因此,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对保护好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破除尖扎县城乡二元结构,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生态移民的重要意义(一)实施生态移民是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彻底改善浅脑山区群众生产生活面貌的根本途径。
1、实施生态移民是保护生态环境最有效的途径。
尖扎县地处黄河上游,黄河纵贯尖扎南北,流经96公里,其支流隆务河横穿尖扎东西,在尖扎境内汇入黄河。
由于处在两河生态敏感区,生态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但由于全县地形呈南高北地分布,境内沟壑纵横,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每年有大量泥沙被冲入黄河,形成晴天碧波,雨天浑浊的两种景象,如不及时进行生态环境治理,必然使黄河上游这道天然的生态屏障遭到破坏。
因此,通过大规模生态移民,尽可能减少在生态脆弱区的人为开发性活动,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功能,使其先绿起来,遏制水土流失,这是从整体上保护生态环境最便捷、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因此为了从源头、上游保持黄河水的清澈,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应在沿黄生态敏感区全面实施生态移民。
2、严酷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必须要实施生态移民。
尖扎县土地总面积1714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面积83万亩,总人口5.38万人,70%属于浅脑山区。
全县地形南高北低、山大沟深、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相对高差达2680米,平均坡降11.4%。
群众居住分散,土地沙化,植被稀疏,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极差。
有60个自然村3.5万亩耕地均位于干旱山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
土地干旱贫瘠,资源匮乏,持续着“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原始农耕面貌。
冰雹、霜冻、滑坡等自然、地质灾害频发,抗灾防灾能力极低,群众因灾返贫现象严重。
自然环境严酷,基础设施薄弱和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基本县情决定了只有进行生态移民才能使农牧民贫困面貌得到彻底改变,才能打赢与贫困和自然环境这场翻身仗。
3、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效益低决定了只有进行生态移民才能获得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1978年以来,全县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86亿元,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由1978年的114.6万元,跃升至XX年的5亿元,增长了436倍。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9年间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年均增长370%,其中绝大多数投资都用于农牧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县人均年投资额高达4200元,而9年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增加了元,投资回报过低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地广人稀的人口分布,使基础设施建设单位投资成本过高,通电、通水及通路户均投资高昂,得不到相应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