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生态移民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157.00 KB
- 文档页数:18
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易地扶贫搬迁是中国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扶贫政策,将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到更适宜生活和发展的地区,以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然而,虽然易地扶贫搬迁方案在一些地区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讨论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易地扶贫搬迁中存在的问题1. 就业问题:在搬迁后,很多贫困户面临就业问题。
他们在原来的生活环境中从事的是农村的传统农耕劳动,到了新地区却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由于他们大多缺乏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很难适应新的就业环境。
2. 住房问题:搬迁后,贫困户的住房条件可能会变差。
由于搬迁地区的土地资源有限,政府往往只提供简单的安置房,而且房屋面积有限。
这导致贫困户的居住条件不够理想,面临生活环境差、儿童上学困难等问题。
3. 公共服务问题:新的搬迁地区往往缺乏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医疗、教育、交通等。
这给搬迁后的贫困户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他们难以获得基本的医疗保障和教育资源。
4. 基础设施问题:新的搬迁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供水、供电等问题仍然存在。
这给当地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限制。
二、解决措施1. 加强职业培训:为贫困户提供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政府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岗位培训和就业指导,为贫困户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 改善住房条件:增加安置房的数量和质量,确保贫困户有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政府可以加大投入,提高安置房的标准,同时促进房屋建设和改造,提高住房的供给能力。
3. 完善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好的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
政府可以引进专业机构,提供医疗、教育等服务,解决贫困户的基本需求。
4. 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新的搬迁地区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政府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建设速度和质量。
5. 加强政策宣传和沟通:政府应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宣传和贫困户的沟通,让他们了解政策的具体内容、权益和义务,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政策更加贴近实际、可行性更高。
中国的生态移民作者:来源:《对外传播》2017年第02期庙庙湖村——没过脚踝的沙子淹没了他们新家的门口。
推着自行车走过去,像踏过一片沼泽。
庙庙湖仅是小小的一片绿洲,大约一英里外,是一些水泥砌成的房子,整齐划一。
中国政府将约7000名回族居民从西北地区缺水的土地上搬迁到庙庙湖村,村医马世良的家庭就在其中。
马大夫说,官员曾承诺“我们会变富”。
“如果我们知道这里是什么样的话,我们就不会搬来了。
”41岁的马医生说。
搬来三年后,他一直无法在庙庙湖村行医,也没有找到其他的可靠工作。
中国称这些人为“生态移民”。
政府把居住在受气候变化、工业化、不良政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地上的32.9万人,搬迁到了161个仓促建造起来的村子里。
他们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的生态移民与扶贫计划安置的第五批。
此前,这个计划搬迁了114万居民。
宁夏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有许多沙丘、清真寺和骆驼。
宁夏扶贫开发办公室移民管理处副处长韩金龙表示,虽然之前几批并没有明确地说是生态移民,但他们搬迁也是由于沙漠化越来越严重。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环境移民工程。
中国在宁夏和其他几个长期受干旱和其他自然与人为灾害影响的省份所做的事情,预示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各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时可能会采取的行动。
据估计,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气候变化将迫使数以百万计的人口离开家园。
中国受到土地不断退化和极端天气的影响,但是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带来了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正如马世良和他的邻居所遇到的情况一样。
11口人挤在580平方英尺(编者加:约54平方米)的两居室,马世良和很多人都在院子里给老人用塑料加盖房屋。
设计新家的官员把厕所和淋浴放在一起,这对于回族是不可忍受的。
马世良自己在外面挖了个厕所。
官员没有把马世良任命为村医,从2016年11月份以来,即便是并不稳定、收入很低的建筑工作也没找到,一家人全靠他的妻子王梅(音)在农场打工的12美元生存。
“政府决定把人口迁出来,因为那里的土地养不活他们,”宁夏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张吉忠说,“这里面有历史、自然和社会原因。
所谓生态移民(eco-migration ),亦称环境移民(environmental migration ),系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整体性人口迁移。
宁夏处于我国北方的生态脆弱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贫困区,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其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风沙、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也相当频繁。
多年来生态环境遭受重创,水土流失、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盐渍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环境污染等所有生态问题在该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该地区包括原州、西吉、隆德、径源、彭阳、同心、盐池、海原、红寺堡等9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区),以及沙坡头区和中宁县的山区部分。
国土面积4.3万平方公里,占全区的65%;人口256.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1%,其中回族133万人,占全区回族人口的59.1%。
[1]为了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进程,党中央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对一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化、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生态移民。
从2001年宁夏开始试点生态移民,到十二五末,预计移民总数达35万人。
从生态移民效果看,使移民就业得到了保障,移民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基本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生态移民使原处山区的农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现在移民区社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变化,对包括回族传统体育在内的回族文化的传承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鉴于此,笔者拟以生态移民为背景,以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为理论基础,深入分析回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消解途径,为促进回族地区新农村的民族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等提供理论参考。
1生态移民进程中回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困境1.1回族传统体育生存依附的外在环境发生变化体育是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整个文化体系中的各种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宁夏中南部生态移民供水安全保障对策探讨摘要:宁夏中南部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在不增加引扬黄水量的条件下,通过内部挖潜扩大水源工程供水范围与效益,以生态移民安置区为主,完成210片移民安置区供水工程建设,解决生态安置区生态移民和劳务移民安置区劳务移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关键词:生态移民;水资源配置;对策中图分类号: tu9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007-01一、背景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是把原州、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同心、盐池、海原、沙坡头9个县(区)91个乡镇684个行政村1655个自然村的7.88万户34.6万人,采取开发土地集中安置、适度集中就近安置、因地制宜插花安置、劳务移民务工安置、特殊人群敬老院安置的方式,搬迁定居到打工近、上学近、就医近、吃水近的近水、沿路、靠城区域。
到2015年全面完成搬迁安置任务,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到2020年实现脱贫致富,移民人均纯收入接近全区平均水平,安置区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区平均水平。
宁夏中南部贫困带,十年九旱,水资源极度匮乏,“苦瘠甲天下”。
严重缺水一直是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统筹处理好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的关系,有效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功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宁夏中南部生态移民工程,是宁夏对用好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一项积极探索和实践。
根据测算,宁夏中南部生态移民生活、生产合计需水量为8812万m3。
其中生活需水812万m3。
生产需水需水量为8000万m3。
在不增加引扬黄水量的条件下,通过内部挖潜扩大水源工程供水范围与效益,以生态移民安置区为主,完成210片移民安置区供水工程建设,解决生态安置区生态移民和劳务移民安置区劳务移民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二、解决用水的原则和途径(一)基本原则1.不增加黄河用水指标,依靠内部节水挖潜解决生态移民安置区用水问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年度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4.24•【字号】宁政办发[2014]56号•【施行日期】2014.04.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年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宁政办发〔2014〕56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年度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2014年4月24日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年度实施方案为切实做好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作,推进全区生态文明和美丽宁夏建设,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与建设的意见》(宁政发〔2013〕109号)和《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规划(2013-2020年)》(宁政发〔2013〕110号,以下简称《规划》),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立足生态移民迁出县(区)的实际,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统筹重点工程建设,合理安排工程进度,规范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效益,切实改善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为建设开放、富裕、和谐、美丽宁夏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多措并举的原则。
以移民迁出区全面封禁保护为基础,自然修复、人工治理并举,提高迁出区林草覆盖度。
2.坚持突出重点、连片推进的原则。
确定工程建设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统筹推进林业、农牧、水保等生态修复工程,连片治理,稳步推进。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10.31•【字号】宁政发[2013]110号•【施行日期】2013.10.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宁政发〔2013〕110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规划(2013-2020年)》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3年10月31日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规划(2013-2020年)目录前言一、基本情况(一)移民迁出区概况(二)移民迁出区土地利用现状(三)移民迁出区生态环境状况(四)移民迁出区基础公用设施状况二、工程实施的重大意义和迫切性(一)重大意义(二)必要性和紧迫性(三)机遇和有利条件(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规划年限及主要目标四、区域布局和生态修复重点(一)六盘山水源涵养区(二)黄土丘陵水土保持区(三)干旱带防风固沙区五、移民迁出区土地调整利用方式(一)土地调整利用原则(二)土地调整利用测算六、重点工程(一)房屋拆迁及废弃物填埋工程(二)林业工程(三)草地恢复工程(四)水土保持工程七、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方案(一)投资估算标准(二)估算总投资(三)资金筹措渠道八、效益分析(一)生态效益(二)社会效益(三)经济效益九、主要政策(一)严守两条“红线”(二)明确责任主体(三)探索管理模式(四)整合项目资金(五)衔接补助政策十、保障措施(一)强化组织领导(二)加强协调配合(三)精心组织实施(四)试点示范引导(五)强化科技支撑附表1: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区基本情况汇总表(略)附表2: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区土地利用现状汇总表(略)附表3: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区基础公用设施调查汇总表(略)附表4: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规划任务汇总表(略)附表5: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规划投资测算表(略)附表6:宁夏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工程规划投资估算汇总表(略)前言宁夏中南部地区包括同心县、盐池县、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海原县等8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区),以及红寺堡区和沙坡头区、中宁县的山区部分。
作者: 闫丽娟[1];张俊明[1]
作者机构: [1]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20
出版物刊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4-28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生态移民;少数民族;异地搬迁;心理适应
摘要:异地安置的少数民族生态移民因居住环境、生产方式、宗教生活及社会交往的变迁,其心理适应过程会遇到种种问题,这会影响其安身立业的决心和信心,也会影响到移民政策的成败得失。
消除移民心理适应过程中的矛盾和困惑,不仅需要移民主动适应环境变迁,增强自我心理抗挫能力,还需要政府加强政策支持,提升相关部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的能力,并提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服务。
论特困地区生态移民社区整合——以宁夏西海固地区生态移
民为例
朱晨
【期刊名称】《劳动保障世界》
【年(卷),期】2015(0)S1
【摘 要】2011年宁夏西海固地区开始35万贫困人口的生态大移民,因西海固地区
生态恶劣,不适宜居住,是国家重点扶贫对象且回民占当地总人口的比重比较大,该地
区贫困问题与民族、生态问题叠,面对西海固这一民族特殊贫困地区,扶贫是首要,但
对该地区生态移民这个特殊群体进行更好的社区整合也成为必要,所以在理解差序
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两个方面的整合:沟通及心理的整合和规范、功能的整合用以更
好的建设和谐社区。
【总页数】3页(P157-159)
【关键词】西海固地区;生态移民;社区整合;差序格局;特困地区
【作 者】朱晨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D632.4
【相关文献】
1.西北贫困地区生态移民的经济效益实证分析——以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移民为例
[J], 韩秀丽;李鸣骥;彭志新
2.宁夏地区生态移民住宅绿色适宜技术实测研究--以红寺堡区鲁家窑生态移民为例
[J], 宋旭东
3.浅议宁夏地区生态移民住宅绿色适宜技术——以红寺堡区鲁家窑生态移民为例
[J], 薛一冰;李付强
4.论特困地区生态移民社区整合--以宁夏西海固地区生态移民为例 [J], 朱晨
5.不同搬迁年代对移民户饮食影响研究——以宁夏西海固生态移民为例 [J], 郭鹏;
张爱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易地搬迁扶贫后续问题的调研报告r——以宁夏为例朱芙蓉【摘要】移民的可持续发展是易地搬迁成功与否的关键.文章选取了宁夏"十二五"期间易地搬迁扶贫点,客观总结易地搬迁扶贫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后续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期对国内同类地区有所借鉴.【期刊名称】《市场论坛》【年(卷),期】2016(000)010【总页数】6页(P6-11)【关键词】经验借鉴;后续问题;原因;对策建议【作者】朱芙蓉【作者单位】宁夏发改委经济研究中心宁夏银川 7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2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脱贫攻坚,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约1000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的工程。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从80年代起就实施易地搬迁的工程。
“十二五”期间,宁夏政府共组织易地搬迁和县内生态移民共32.9万人,实现农村脱贫人口43.37万人。
累计搬迁78815户,34.6万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全国其他同类地区实施易地搬迁提供了较好的示范经验。
但搬迁不是简单的位置移动,如何解决后续问题,保证搬迁后移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是易地搬迁的最终目标。
为此,我们开展了易地搬迁后续问题的调研活动。
调研区域涉及宁夏北部的平罗县、银川市的贺兰县、永宁县;中部的红寺堡区;南部的西吉县等易地搬迁的移民点。
调查方式采用座谈会、实地考察、访谈、农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
调查对象涉及政府、企业、村干部和农户等层次。
通过调研,总结成绩和经验,发现移民区后续关键问题,提出有关建议。
“十二五”期间,宁夏政府易地搬迁78815户共计34.6万人(其中县外移民22.5万人,县内移民12.1万人)。
通过实施易地搬迁,阻断了中南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与贫困问题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不良循环链,搬迁后移民总体的生存条件和生产生活水平得到非常大的改善,易地搬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山川共建共享的目标。
关于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搬迁的若干问题
李东洲
【期刊名称】《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2(014)004
【摘要】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针对宁夏南部山区35万贫困群众的恶劣生存条件,审时度势,决定实施生态大移民工程,并提出“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目标.
【总页数】3页(P17-18,41)
【作者】李东洲
【作者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银川7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6
【相关文献】
1.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发展问题研究 [J], 王红艳
2.对移民搬迁出村庄生态环境治理的意见和建议--以宁夏西吉县生态移民迁出村为例 [J], 杨平
3.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几种城镇化模式对比研究 [J], 李鸣骥;黄立军
4.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用水安全保障研究——以平罗县某生态移民安置区为例[J], 和志国;王生鑫;司建宁
5.不同搬迁年代对移民户饮食影响研究——以宁夏西海固生态移民为例 [J], 郭鹏;张爱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宁夏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专题之十一:宁夏生态移民搬迁中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宁夏区发展改革委地区处
宁夏南部山区包括固原市的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县、原州区和中卫市的海原县及吴忠市的盐池、同心县共8个国定贫困县,涉及162个乡(镇)、1637个行政村,总面积3.04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58.8%。2003年总人口238.4 万人,其中回族人口119.4万人,分别占自治区总人口和回族人口的42%和60%。经过二十年的扶贫开发,1999年南部山区已整体基本解决了温饱。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贫困标准统计,到2003年底,宁南山区还有绝对贫困人口26.7万人,低收入人口71.3万人,合计98万人。这些人口又大多生活在六盘山阴湿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沟壑区和中部干旱风沙区。这里生存条件严酷,资源匮乏,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远远超出了资源的承载能力,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来源于第一产业,本身不具备优势的种植业一直处于主导地位。长期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贫困,形成了以落后的生产方式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过垦、过牧、过樵导致生态进一步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效益低下,以至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2001年,宁夏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项目区之一,为我们把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严酷、自然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搬迁,易地安置,使扶贫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创造了条件。通过改善迁入地的生产条件,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还可以缓解迁出地的人口压力,为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创造条件。因此,国家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我区又称做生态移民工程。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区因地制宜的根据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的指导思想开展工作,认真落实计划和配套政策措施,试点工程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的特点 国家易地扶贫移民搬迁试点工程在我区叫“生态移民工程”,这是自治区发改委结合宁夏实际起的名字,已经为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广泛接受。生态移民与原有的“吊庄”移民有一些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⒈ 历史背景不同 过去,我们的易地移民开发是在商品短缺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的,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进行的。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移民搬迁的背景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必须在坚持以往成功经验和做法的同时,开阔思路,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时期移民搬迁的有效途径和办法,采取更加符合我区实际的有力措施,要坚持“政府引导,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自治区政府确定的生态移民的各项政策措施,有组织、有计划、积极稳妥地安置贫困人口。同时,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改善迁入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移民安置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⒉ 迁出区域不同 以往的移民迁出区域遍布山区各县、各乡、各村。生态移民来源主要是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和水库淹没区的贫困人口,2003年又扩大到地质灾害发生区。 ⒊ 搬迁方式不同 “吊庄”移民是政府“拔萝卜”、“群众自愿”的搬迁方式。生态移民大部分实行整村搬迁(自然村),目的是彻底解决影响区域生态环境恢复的根本问题。 ⒋ 管理体制不同 “吊庄”移民实行的是“两头有家,来去自由”政策,移民到达迁入地后,仍由迁出县管理。生态移民实行“属地管理”,移民搬迁后,注销原驻地户口,收回承包土地,使移民群众能够很快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
二、生态移民的搬迁对象和规模 自治区政府批转的《自治区实施国家易地扶贫移民开发试点项目的意见》中明确,生态移民来源主要是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和水库淹没区的贫困人口。根据国家的统一安排,2003年又扩大到地质灾害发生区。根据各县摸底调查,我区需要实施搬迁的总人口为302794人,其中: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区167764人、重点干旱风沙治理区104490人、地质灾害发生区30540人。 生态移民搬迁调查表 规划迁出地区 规划搬迁人口 总 计 302794 水源涵养林区 167764 西吉县 白崖、新营、沙沟、火石寨、偏城、马建、红耀等7乡59个行政村128个自然村 41420 海原县 树台、西安、海城、红羊、九彩、曹洼6乡及1个林场18个行政村46个自然村 19529 原州区 中河、张易、彭堡、开城4乡6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 7801 隆德县 大庄、观堡、好水、城郊、陈靳、山河、崇安、奠安、杨沟、上梁、峰台11乡70个行政村146个自然村 31800 泾源县 大湾、六盘山、黄花、泾河源、香水、兴盛、新民7乡57个行政村70个自然村 47136 彭阳县 古城、新集2乡13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 20078 重点干旱风沙区 104490 海原县 兴仁、徐套、蒿川、西安、贾塘、李旺、关庄、关桥等8乡24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 13643 原州区 甘城、高台、炭山、马渠、寨科、官厅、程儿山、河川 10000 彭阳县 古城、小岔、罗洼、草庙、冯庄、孟塬6乡14个行政村20个自然村 2707 同心县 窑山4个行政村22个自然村 8000 中宁县 喊叫水10个行政村 10000 盐池县 花马池、王乐井、青山、冯记沟、惠安堡、苏步井、城郊7乡42个行政村114个自然村 31000 中卫县 三眼井、红泉、景庄3乡 10000 红寺堡 原同心新庄集、纪家2乡 17624 贺兰山东麓地区 贺兰、惠农、陶乐三县沿山乡镇禁牧户 1516 地质灾害区 30540 西吉县 平峰、苏堡、兴坪、白崖、新营、田坪、王民、马建、红耀等9乡31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 9671
海原县 李俊、徐套、九彩、西安、贾塘、李旺、关庄、关桥、高崖、西安、郑旗、红羊等12乡24个行政村24个自然村 7469 原州区 寨科、开城、张易、河川、炭山5乡5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 944 隆德县 凤岭、陈靳、官堡3乡12个行政村12个自然村 5548 泾源县 六盘山、泾河源2乡3个行政村3个自然村 2700 彭阳县 古城、小岔、新集、王洼、白阳、冯庄、孟塬、红河8乡36个行政村54个自然村 4208
三、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情况 2001—2004年国家发改委安排宁夏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总投资64370万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42000万元,地方配套及群众自筹22370万元。计划安置移民11.6万人。 截止到2004年底,我委累计批复的项目区可安置移民120569人,总投资60931万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40028万元、群众自筹18853万元。 宁夏易地扶贫搬迁试点工程安置区一览表 单位:人
项目区 移民计划下达情况 实际完成搬迁 合计 泾源 原州 西吉 彭阳 隆德 盐池 海原 红寺堡 同心 扶贫
移民 总计 113356 7566 2675 9091 7713 12790 31000 10393 12244 18000 368 69736
二○○一年
盐池县城西滩灌区 15500 146 304 15000 50 12500 彭阳县长城塬灌区 2500 2500 2500 长山头农场(一期) 1000 354 218 378 50 1000 红寺堡新圈灌区 12515 1772 2249 5436 3058 11890 红寺堡新庄集三支干 17485 2223 3114 1947 3129 2508 4564 16610 小 计 49000 2723 522 4886 4447 5756 15000 7944 7622 0 100 44500 二○○二年 长山头农场(二期) 2250 291 504 705 540 210 2344 渠口农场(一期) 1000 337 255 358 50 1000 渠口农场(二期) 6630 2518 1282 52 2560 218 在建 南梁农场 1100 300 800 1224 小 计 10980 3155 1828 800 556 3623 758 260 4568
二○○三年
隆湖开发区三合院 1000 992 8 663 贺兰山农牧场 153 153 贺兰县金山村 625 625 陶乐县东部 483 483 惠农县西部 255 255 红寺堡新庄集四支干 15915 1688 325 2960 2210 2419 1691 4622 11544 同心马家塘灌区 18000 18000 在建 盐池扬黄灌区 16000 16000 6000 西吉马莲水库安置区 445 445 445 彭阳县王洼镇安置区 500 500 500 小 计 52431 1688 325 3405 2710 3411 16000 1691 4622 18000 8 20668 二○○四年 南梁农场(二期) 在建 简泉农场 在建
小 计 1100 0 0 0 0 0 0 0 0 移民搬迁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自治区发改委要求移
民安置工作遵循“一年建设、两年搬迁、三年稳定”的原则。截止2004年底,累计安排资金51985万元,其中移民专项资金2984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095万元、群众自筹19085万元,下达移民安置计划113356人,占国家下达计划的97.7%。完成移民搬迁69736人,占已下达计划的61.5%。目前,红寺堡新庄集四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