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郁达夫散文之艺术美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从《沉沦》等作品看郁达夫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杨 海 英内容摘要 郁达夫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独树一帜,主人公身世与思想情感的坦露、宣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
忧郁、苦闷、自卑、颓丧是其作品中主人公的通病。
他们希望祖国强大,珍视民族尊严,有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和对纯真爱情的强烈追求,却又对祖国的前途感到迷茫,陷在伤感的泥沼中无法自拔。
作者将现实人生贯穿在浪漫的氛围中,塑造了一系列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中的零余者的形象。
其小说内容是主人公复杂心理的直白表现,内容随主人公心情的变化而变化,结构上有着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郁达夫的小说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小说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坦露与渲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主人公的忧郁、苦闷、自悲、颓丧是那个时期存在于知识关键词 感伤 病态 忧郁 浪漫 现实 抒情郁达夫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很有特色的作家,他那自传式的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作品至今仍不断引起人民的兴趣。
尤其是1921年《沉沦》的问世,在当时雾气沉沉的中国文坛上激起了千层波澜,评论界对之毁誉参半。
人们在承认他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的同时,又随即指出,他的影响有很多消极的成分。
本文从文学角度,就以下几方面对郁达夫《沉沦》等早期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进行一下剖析。
一、 “零余者”的自白 银灰色的感伤郁达夫的作品具有自叙传的特点,充满了强烈的主观色彩。
郁达夫先生在谈论文学创作时,曾坦诚地说道:“至于我对创作的态度,说出来,或者人家要笑我,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句话,是千真万真的。
”[1] 夏志清博士也在他的《中国文学史略》称《沉沦》是郁达夫“露骨的自传小说。
”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一部开先河自叙传式的小说的作品《沉沦》的主人公的悲苦身世与作者是十分相似的。
小说中主人公的思想情感的坦露与渲泄,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自叙,是作者灵魂奥秘的自白。
他常以自己的经历、遭遇、感受乃至身边琐事作为他小说的素材。
单调地执着于自我,构成了郁达夫小说题材的显著特色。
2008年第3期总第204期齐鲁学刊QILUIOU刚ALNo.3GeneralNo.204郁达夫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卜召林1,朱雯2(1.曲阜师范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山东曲阜27316512.山东科技大学土本建筑学院,山东青岛266510)摘要:郁达夫的游记善于用行云流水般的清新文笔描绘山光水色的动人之处,赋予景物以神韵、性灵。
同时,郁达夫的游记描写和议论相结合,寓议论于描写之中,借描写和议论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
奠定郁达夫文学地位的是小说,但他的游记的艺术性、可读性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郁达夫;游记散文;特色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22X(2008)03—0158一03郁达夫不仅以饱含感伤情调的“自叙传”小说蜚声文坛,其游记散文同样独具特色、脍炙人口,深受读者欢迎。
从创作上看,郁达夫无疑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一位杰出的游记文学大师。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郁达夫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
郁达夫的游记不注重记叙,而注重描绘。
他的游记不仅仅是旅游过程的记录,而是所观景物的描绘。
郁达夫的游记善于抓住山光水色最具特征之处,用行云流水般的清新文笔描绘出一幅幅富有神韵的山水画,将山JII景物的动人之处展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以美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赋予景物以神韵、性灵,通过描摹景物,以期引起人们的遐想。
一般来说,游记是为了真实介绍自然风景或是给人以旅程的指南,但是,郁达夫的游记不同,他追求的是一种气氛、一种意境,写出自然景物的神韵。
“他写的景物,不是导游眼中的景物。
而是文学家眼中的景物。
11](P199)郁达夫在《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中说:“大抵山水佳处。
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这种“美点”平常不易被人察觉,但“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得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灵性上来”;它让人感到“人类的渺小”、“物欲的无聊”和“自然的伟大”。
郁达夫所说的“美点”就是指自然景物的特色之处,它具有美化心灵、净化人心的力量。
漫谈郁达夫散文的特点作者:王媛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20年第08期郁达夫的作品有其独有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作品得到更多人的阅读,其散文作品为郁达夫圈粉无数。
《故都的秋》写于20世纪30年代,郁达夫当时身处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可谓是处境艰危。
尽管如此,郁达夫依旧积极参加当时的左翼文学创作活动,由此可见,郁达夫是一位心怀天下的散文家。
当郁达夫回到北平的时候,其内心再次深深地感受到了北平的秋意,趁机落笔写下这篇传世名作。
北平的秋天虽气象万千,却无法掩盖其清静与悲凉之意,作者凭其浑厚的文学底蕴,运用精湛不凡的语言描绘出了秋之意境,抒发了自己内心颇为真实的情感,但也表露出消极情感与积极情绪之间的纠结。
换言之,此文不仅是在绘景抒情,更是运用艺术手法在向读者传达作者的人生体悟。
《故都的秋》作为郁达夫的代表作品,较为充分地反映了其散文特点。
每一位喜欢此文的读者,均能够在文中找到郁达夫的踪迹。
下面笔者就以这篇文章为例,从作者妙笔造境,情景交融;笔随情走,凉而不衰;语言清雅,言止意延三个方面谈谈郁达夫散文的特点。
一、妙笔造境,情景交融郁达夫的散文有着诸多奇妙之处,也正因如此才会吸引众多读者纷纷拜读。
就以《故都的秋》的题目来讲,一个“故”字饱含深深的怀念之意,而“故都”一词则在字里行间表露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者取“故都的秋”与北平的秋,老北平的秋相比,不仅凸显出了前者的凝练之意,还巧妙地囊入了大自然的气息与人文底蕴。
对于学生来讲,初次赏析此文难免会有些艰难,但是只要能够耐着性子阅读下来,就会发现作者在文中留下的“宝藏”。
在这篇抒情散文当中,读者不难发现作者的笔法精妙,作品的意境动人。
初读此文犹如身在故都赏景怀古,当读者对作者有所了解之后再读此文,便能够从中感觉到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真挚情感。
作者在写这篇散文时,笔法精妙,造境生动,更是在写景的同时,融入了自己对北平颇为真挚的情感,情景交融之处更是引人向往。
湖北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题目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姓名何志美学号 *************专业年级汉语言文学指导老师文少雄职称老师2015年 5月 27日浅谈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何志美内容摘要:郁达夫小说以其坦率的自我暴露、感伤的浪漫抒情格调、结构的散文化和流丽、清新的文笔著称,开创了20世纪20年代主观抒情小说的先河。
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古典文学教育造就了他的诗人气质;二是留日经历让他开始冲破道德的禁区探询人性的真实;三是郁达夫生活的时代造就了他作品忧郁感伤的基调。
本文就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及其形成原因、影响来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艺术风格;影响郁达夫他以惊世骇俗的“自我暴露”的小说而闻名遐迩,人们对他的作品也是众说纷纭,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几十年来遭受冷落,也是这种风格,使他的作品对于读者有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现在就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一下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郁达夫小说的主要艺术风格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是以专情而放任的矛盾形象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家。
他以代表作《沉沦》而闻名于世,也引起了诸多争议。
褒之者认为他真正的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自我写真的小说新体式,称其作为较成功的“私小说”。
贬之者攻击他为色情、下流。
说郁达夫是“颓废文人”。
无论争议结果如何,郁达夫作品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抒情色彩、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感伤主义”的格调、病态的人物描写、“零余者”典型形象的选择、“自叙传”的形式构成了郁达夫小说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魅力。
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都不是单一的,尤其像郁达夫这样复杂的作家更是如此。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讨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一)坦率的自我暴露郁达夫小说的作品,有着卢梭的风范。
他的作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态度,甚至内心深处一刹那的猥亵念头,全彻底地暴露在读者面前。
郁达夫散文的特点是什么郁达夫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在文坛上各占一席重要之地。
那么郁达夫散文特点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郁达夫散文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郁达夫散文特点有人曾对郁达夫散文作出如此评价:“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时映霞蔚。
”曾经学过郁达夫散文代表作《故都的秋》,整篇文章流露出的伤感悲秋之情,让人不禁感叹韶华易逝,万事骤变的沧桑感。
从《故都的秋》便可分析出郁达夫散文特点,以加深读者对郁达夫散文的认知。
首先,郁达夫的散文非常讲究词语的选用和修饰,从言词表达出文章所表达的感情色彩。
比如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中,全文大约1500度字,但郁达夫用了42个“秋”字展现了故都秋天萧瑟、悲凉之景,全文透过“秋”字,让读者感受到了郁达夫消极的人生状态。
在《《闽游滴沥之二》中,郁达夫用“绿”、“曲”和“静”三字,描写了闽江秀丽、壮阔的景象,进而将闽江无与伦比的美丽展示给了读者。
除此之外,郁达夫散文特点还有善用落错等手段,使文章产生一种和谐流畅的节奏感。
在《浙东景物记略仙霞记险》一文中,郁达夫用长短句相错的形式,使文章产生舒缓而又跌宕的节奏。
当读到这篇文章时,不自然地会被文章的美感所吸引,让读者切实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之处。
郁达夫散文特点还具有忧郁感伤的情感基调,其中主要体现在颓废和憎恨上。
在郁达夫看来,生活充满了无味和死板,自己生活在乱世之中,根本既然无法实现伟大地抱负,那么就干脆自我放纵。
郁达夫与鲁迅关系郁达夫和鲁迅都是现代著名的文学家,俩人在文坛上各占一席重要之地。
除此之外,郁达夫和鲁迅还是一对好朋友,从很多事情中都可看出俩人的友情岁月。
郁达夫和鲁迅从1923年开始相知相交,直到鲁迅去世时,俩人友情相交长达十三年之久。
1927年,郁达夫和鲁迅共同在上海生活,俩人也从朋友升级到了挚友。
对鲁迅来说,郁达夫是他所有朋友中,最为知心的一位,也是最为了解自己的一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与世长辞,10月24日时,郁达夫在上海写了一篇文章,即《怀鲁迅》。
郁达夫散文写作手法
1.情感真挚:郁达夫的散文充满了对自然、人物、社会等事物的真挚情感。
他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情感融入到文字中,使读者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2.描绘生动:郁达夫的散文中常常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如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等。
这些描绘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形象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夹叙夹议:郁达夫的散文常常在叙述中穿插议论,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手法既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又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4.语言优美:郁达夫的散文语言优美,表达流畅。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夸张等,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的文字简洁明了,不拖沓冗长,读起来非常舒适。
5.思想深刻:郁达夫的散文常常涉及到对人生、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深入挖掘这些问题的本质,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郁达夫《故都的秋》之美分析现行高中语文第三册选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它集中笔墨赞美了北国的秋天,表达了深沉的爱国情怀。
现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它所蕴含的美:一、整体建构的对称美《故都的秋》涉笔记述游踪、写江南之秋、颂北国之秋三方面的内容。
从层次安排上看,作者采取了这样的程序:记游——江南秋色——北国之秋的浓色·北国之秋的深味——江南秋色——记游。
从笔墨详略上看,处于正中地位的北国之秋的浓色、深味泼墨最多,多镜头,多角度,精雕细刻,极尽描绘、渲染之能事,从而构成了全文的主体;处于两翼的江南之秋,则描述得相当简略、概括,显然是作为主体的铺垫、陪衬而出现的;而处于两端的开头和结尾,写故都之行的理由和游览后的感受,则只是作为主体的引线和收束而涉笔的,所以写得最为简略。
这不仅仅是个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问题。
更值得玩索的是,整篇文章就像一架镶嵌得十分对称、得体的风景画一样,主体画面居中,外围先染上一层可以反衬中心画面的底色,然后再镶上一个镜框。
这种中间粗两头细的对称结构,既能给人以整体设计美的感受,又具有突出中心画面的作用。
二、惹人心醉的“色”、“味”美《故都的秋》写秋景,着眼于秋色和秋味两个方面,以“色”、“味”二字贯串始终。
首段先写“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点出“色”;后写“我”“上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故都的秋味”,点出“味”。
第二段写出江南之秋,说“颜色显得淡”,“秋的味”“秋的色”“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倒数第二段写江南的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用衬托,对比手法突出北国之秋的“色浓”、“味永”。
中间部分极写了北国之秋的色、味。
看,“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出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感觉。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导读:《故都的秋》赏析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语言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
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个特色。
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带有自身的某种色彩,我们不妨称它为客观色彩;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它的色彩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称它为主观色彩。
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的笔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现。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秋令人感伤。
具有这种感情色彩的语句,《故都的秋》中,还有很多: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如果说用“细腻”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还勉强有点客观性的话,那“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主观的、意念上的了。
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论郁达夫散文之艺术美
作者单位:江西省龙南县职业中专
作者姓名:邱霞
邮编:341700
摘要:郁达夫一直是现代文学界津津乐道的一个作家,而他的散文风格独树一帜,个性艳明,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本文将从语言文字、意象意境和思想情感三个方面对郁达夫散文进行分析,以期触及其艺术美所在。
关键词:郁达夫散文艺术美
郁达夫的一生颇为颠簸,作品也是毁誉参半,但苦难却锻造了才子,郁达夫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建树,有小说和散文传世,还有旧诗词。
就郁达夫的散文而言论,量多质高,形式多样,不但游记,记行体,书信、小品,杂文,甚至日记,无所不涉且运用自如,“散文大家”,实至名归,并没过誉。
郁达夫的散文妙不可言,令人沉醉,一字一句都透漏出浓郁的美感。
“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时映霞蔚。
他和古代写景抒情之作不相蹈袭,而又得其神髓,写到山水,尤其他故乡富阳一带风光,不愧是一位大画师。
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巉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
”本文将从语言文字、意象意境和思想情感三个方面对郁达夫散文进行分析,以期触及其艺术美所在。
一、优美的语言文字
生于富春江畔的富阳小城中的郁达夫,自幼饱读诗书,打下了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基础;在日本名古屋求学期间,又接触了俄国和西洋文学作品一千多部,这使得郁达夫又增加了丰厚的外国文学素养。
因此,郁达夫拥有非常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功底,对语言和文字的运用既恰如其分又灵活自如。
郁达夫的散文很讲究揣词度句,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语使语言活泼自然,富有生气;同时运用句式的长短变化、错落、叠词、对偶、押韵等手段,使句子疏密有致、和谐流畅,也使整篇文章流淌着一种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感。
《小春天气》描绘的是黄昏的日落,夕阳接近山脊,远远望去,一片虚无缥缈;近处的芦花丛掩映出夕阳的金光,芦绒在光影里翻飞,像一幅夕阳西下的油画。
句式长短不一、错落有致,又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
色彩对比鲜明,动作捕捉到位,文章处处充满了美感。
再如:
仙霞岭的面貌,实在是雄奇伟大得很!老远看来,就是那么高那么大的这排百里来长的仙霞山脉,近来一看,更觉得是不见天日了。
东西南的三面,弯里有弯,山上有山;奇峰怪石,老树长藤,不计其数。
——郁达夫《浙东景物纪略》
麦已经长得有好几尺高了,麦田里的桑树,也都发出了绒样的叶芽。
晴天里舒叔叔的一声飞鸣过去的,是老鹰在觅食;树枝头吱吱喳喳,似在打架又象是在谈天的,大半是麻雀之类;远处的竹林丛里,既有抑扬,又带余韵,在那里歌唱的,才是深山的画眉。
——郁达夫《自传》
这两段文字中,有长句也有短句:长句语意舒缓、绵细,短句语意急促、明快。
长短穿插相间,产生了舒缓平静而又跌宕起伏的节奏感,读之,柔婉自在、韵味缠绵、富有情致,给人一种无可名状的美感。
这样的文句,在郁达夫的散文中随处可见。
郁达夫一直钟情于对语言文字美的追求,在《清新的小品文字》一文中郁达夫曾说,“原来小品文字的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细、清、真的三点。
”郁达夫在描写闽江的秀丽时践行了这三点:“……扬子江没有她的绿,富春江不及她的曲,珠江比不上她的静。
人家在把它譬作中国的莱茵,我想这譬喻总只有过之,决不会得不及。
”[3](《闽游滴沥之二》)笔触之细、文字之清、情感之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
现,正因如此,才使比喻显得美妙贴切,句式显得婉转整齐,整段文字显得精密娴熟。
二、浓郁的山水情结
郁达夫从小在富春江畔长大,青山碧水般的摇篮使郁达夫从小就迷恋自然。
他的才华在对山水的描写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不仅与现实中的自然风景吻合,给人以逼真的实感,而且勾画出山水自然内在的神致和风韵,表现了山水的性格特点,在别人不易察觉的事物中发掘出自然景物的美感,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身。
他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所以他笔下的大自然是富有生命、充满感情的自然,是饱含诗情画意的自然,正如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所说,“是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
”
《钓台的春昼》,描写的是钓台东西两台及其周围的环境。
先写整体景观,东西两座台,中间夹着一条深谷;接着作者如导游一般,带领读者先到东台看罗芷的人家,之后带领读者到西台看四山的幽静,江水的青蓝。
钓台一带山幽江清的静秀之美便跃然纸上。
这种富有神韵的描写不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么?写山水风景,追求形似并非难事,难的是神似。
郁达夫不愧为现代散文大家,他擅长勾山画水、捕捉其神韵的艺术天赋是很多同类作家所不能及的。
写山水最多的是郁达夫的游记散文,游记散文堪称郁达夫散文中的奇葩,除《感伤的旅行》一篇写于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之外,绝大部分写于三十年代,是更加成熟时的老练之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郁达夫的游记结集为《屐痕处处》、《郁达夫游记》,加上未曾收入集子的《闽游滴沥》、《马六甲游记》等篇,共计写作游记三十三篇,约十七万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现代散文作家中都是很突出的。
在《雁荡山的秋月》中,作者带领我们先走石砌路、过石桥,再从东外谷走进内谷,其间还介绍着在每个落脚点可看见的景致:千千万万的奇异石壁、很大很大的溪水、不太充足的光线、壁缝里的树木、奇突的山谷等等。
行文中还掺杂着作者自己对景物的感受,如“都同天上刚掉下去似的”、“几乎被胁得连口都不得开了”,而且最后还产生
了跟着罗马诗人进入另一个境界的感觉,使得这段文字既细腻又清新,情景兼备,且真切灵活。
郁达夫善于精心描绘途中所见的风光景色、世俗人情。
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油画一般绚丽的风物描写有如江河上的沙洲、小岛,暂时挡住波涛的奔流,吸引读者进行一番风景、人世的漫游观光。
然而这风景、人世原是让感情的江河泡透了的,观览不久就诱发起更加澎湃的激情,情感的潮水愈发势不可挡地奔腾而去。
三、真实的情感表达
郁达夫曾在《写作闲谈》中这样写道:“法国批评家说,文体象人;中国人说,言为心声,不管是如何善于矫揉造作的人,在文章里,自然总会流露出一点真性情来,这是一定的道理。
”在《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里也曾经说,“我若要辞绝虚伪的罪恶,我只好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
”
基于此,郁达夫的作品普遍带有“自叙传”的性质,而其散文比之小说尤甚。
在散文里,他不加掩饰地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散文特色。
他的文章总是给人一种真实直白、坦诚率真的感觉。
“言为心声”,优秀的文学作品总离不开真实的情感表达。
而郁达夫的坦诚率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骨子里的感伤情怀。
《小春天气》表达了作者油然而生的感伤情怀,但这种油然绝非偶然,像这一类的忧伤在郁达夫的散文中随处可见。
郁达夫在《一封信》中将当时自己的忧郁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正是这种忧郁伤感的氛围再加上富于韵味的笔调,使郁达夫散文产生出了一种无法抗拒的艺术魅力。
[5]
二是直抒胸臆,毫无保留地表达自我。
《海上通信》、《给沫若》、《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病闲日记》、《沧州日记》等均属此类文字。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太息呼号、直言率语,叙述自己生活遭际时的感人肺腑,抨击现实黑暗时的字尖句利。
文章没有丝毫掩饰,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真实且唯一的郁达夫。
三是敢于自我嘲弄与自我剖析。
《还乡记》毫不掩饰地写出了一个留洋回国的知识分子“还乡”的困境,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留洋知识分子毫不留情的自我嘲弄和自我剖析,真实又发人深省。
郁氏散文处处自然流畅,看似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实则环环相扣、精巧清妙;写山写水描人状物,形神兼备,惟妙惟肖;文中所展露的情感内蕴更赋予了散文永恒的生命力。
直到今天,我们后世学人捧读他的散文时,仍然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宛如走进了富春江畔清新秀丽的自然风景区,听到一位远游的赤子那真挚、诚实、如泣如诉的歌声。
”
参考文献:
[1]刘海粟:《郁达夫传·序》,郁云:《郁达夫传》,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郁达夫,杨世伟编:《郁达夫散文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3][6]郁达夫,张梦阳编:《百花散文书系·郁达夫散文选集·序》,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4]郁达夫,赵家璧编:《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七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85年版。
[5]晓行:《郁达夫散文的抒情个性》,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