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国家财政收支总额(1950年至2016年)
- 格式:xlsx
- 大小:15.44 KB
- 文档页数: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一九八一年国民经济计划执行结果的公报1982年4月30日一九八一年,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贯彻执行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的方针,经过积极努力,取得显著成果。
财政收支实现基本平衡,市场物价基本稳定,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继续改善,生产建设进一步发展。
全年工农业总产值按一九八○年不变价格计算为7,490亿元,比上年增长4.5%。
国民收入初步计算为3,880亿元,按一九八○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注1)。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国内外贸易日益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有所改善。
但是,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还不巩固,物价在争取基本稳定的过程中仍有部分商品价格上涨,大多数部门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差,能源生产略有下降,消费品生产的增长同社会购买力的增长还不相适应。
国民经济各部门计划执行情况如下:一、农业一九八一年,全国有不少地区遭受到严重的水、旱灾害,但是由于认真贯彻执行了党和政府的正确政策,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仍然获得好收成。
农业总产值按一九八○年不变价格计算为2,312亿元(注2),完成计划101.8%,比上年增长5.7%。
其中,农业(作物栽培)总产值为1,489亿元,比上年增长5.3%;林业总产值为95亿元,比上年增长4%;牧业和渔业总产值为397亿元,比上年增长6%;副业总产值为331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生产大队和生产队所办工业的总产值为278亿元,比上年增长9.3%)。
在8种主要农业产品产量中,粮食总产量高于上年水平;棉花、油料,在连续三年增产的基础上,又大幅度增长;甘蔗、甜菜、黄麻(包括红麻)、蚕茧、茶叶都完成和超额完成了计划。
农村社队多种经营和社员家庭副业都发展较快。
主要农业产品产量如下;一九八一年一九八一年比一九八○年增长%粮食(注3) 32,502.0 万吨 1.4其中:稻谷 14,320.5 万吨 2.8小麦 5,849.0 万吨 8.0薯类(注4) 2,499.5 万吨 -10.2大豆 924.5 万吨 17.3棉花 296.8 万吨 9.6油料 1,020.5 万吨 32.7其中:花生 382.6 万吨 6.3油菜籽 406.5 万吨 70.5芝麻 51.0 万吨 96.9甘蔗 2,966.8 万吨 30.1甜菜 636.0 万吨 0.9黄、红麻 126.0 万吨 14.8蚕茧 31.1 万吨 -4.6茶叶 34.3 万吨 12.8全国造林面积411万公顷,比上年减少9.7%,但成活率有所提高。
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一张图让你看懂中国百年人口变化(1950年-2050年)高考年复一年,但2008年以来,4年间参加高考的人数减少140万,而且还将继续减少。
6月5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此表态随即引发广泛讨论。
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前者的背后是从1987年以来人口出生率逐渐走低,后者的背后则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将产生巨大的社保基金缺口。
对应到当下则是,中国当前正处在人口红利消失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关键转折期。
而这将对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资本市场等有着潜移默化但又很深刻的影响。
人口趋势:三低态势和三大高峰近来一张动态图在微博上传播颇广,这张图号称让你看懂中国人口百年变化(1950年~2050年)。
随着这张图从1950年起金字塔般的人口年龄结构逐步向不规则的锯齿形演变,观者能鲜明地感觉到劳动力人口的迅速减少,同时老年人口比例的迅速增长。
2011年4月发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至2010 年11月1日,全国13.71亿人,0~14岁人口占比16.60%,15~59岁人口占比70.14%,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8.87%。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
对比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发现我国自1950年以来的三次婴儿潮后,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再结合生育率等数据来看,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是三低态势,即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态势。
三低态势在今年4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体现无遗,该文件指出:我国人口增长势头减弱、主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峰值、老年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城镇人口历史性超过农村人口。
聚焦积极财政政策的“三个着力点”●林江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在国内外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召开①,从2023年全国财政运行数据来看,负重前行的总体特征依然明显(支出刚性、政府债务与收支缺口持续扩大),财政形势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收支矛盾还有阶段性扩大的态势。
日前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强调,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聚焦高质量发展。
本文从聚焦积极财政政策的“三个着力点”出发,分析新形势下财政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扩大和引导有效需求改善以及体系化高标准提升社会保障服务能力。
一、构建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财政支撑机制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从中西方现代化发展的历程来看,产业现代化是物质条件也是核心环节),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提供发达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支撑。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23)研究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具有系统协同性、高效融合性、多维分布性、动态演变性等体系特性;薛丰(2022)研究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形成优质多样化的产业供给体系;魏琪嘉(2023)研究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还要着力推动一批具有基础性、长远性的制度建设,并从“产业用地、人才供给、创新技术、数据要素”四个维度提出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机制。
具体到财政工作的发力方向而言,我国宏观税负持续下降:一般公共预算中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从2018年的17%下降至2021年的15%,体现出国家税费改革的重要成绩;与此同时,财政支出效率不断提升,常态化制度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效果显现,过去5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40.7万亿元(年均增长8.4%)。
财政政策要能够持续产生基础性、巩固性和发展性三大功能,聚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②、产业科技创新③以及企业竞争能力④的提升。
第1篇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隐患逐渐显现。
为维护经济金融稳定,保障国家长远发展,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稳妥地推进地方债务化解工作。
本文将从债务成因、化解措施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地方债务成因分析1. 分税制改革后财权事权不匹配: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政府集中了大部分税收收入,而地方政府在事权上承担了更多的支出责任,导致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举债来弥补财政缺口。
2. 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将土地作为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在经济增速放缓和房地产市场调整的背景下,土地出让收入增长乏力,加剧了地方财政压力。
3. 城投公司融资渠道单一:城投公司作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其融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和债券发行,融资成本高企,风险较大。
4. 政绩考核激励地方政府过度举债:在过去的政绩考核体系下,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和形象工程,导致债务规模不断膨胀。
二、地方债务化解措施1. 优化财政结构,增强财政可持续性:(1)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提高地方政府收入水平。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民生支出,严格控制非必要支出。
(3)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2. 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降低融资成本:(1)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严格控制债务规模,防止债务风险扩大。
(2)拓宽地方政府融资渠道,鼓励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资产证券化等融资工具。
(3)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
3. 推动城投公司转型,化解融资风险:(1)明确城投公司定位,使其回归公共服务领域。
(2)推动城投公司市场化改革,提高其经营效益。
(3)加强城投公司监管,防范化解融资风险。
4. 调整政绩考核体系,引导地方政府合理举债:(1)优化政绩考核指标,将债务规模、债务风险等纳入考核体系。
行业的数据资料来源数据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对于企业的决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对于行业的发展和政策制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然而,要获取可靠的数据并非易事,特别是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本文将探讨行业数据的资料来源,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1. 政府机构政府机构是行业数据的重要来源之一。
政府机构在拥有大量统计数据的同时,还能够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等方式获得行业相关的详细信息。
例如,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数据提供了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口普查数据等。
同时,各个部委也会发布与其职责范围相关的数据,比如财政部发布的财政收支数据,工信部发布的工业产值数据等。
2. 行业协会与学术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学术研究机构也是行业数据的重要来源。
行业协会通常会收集行业内各企业的经营数据和市场情况,以期更好地了解整个行业的现状和趋势。
学术研究机构则通过各种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深入剖析行业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的政策环境。
它们的研究报告和白皮书是我们了解行业的现状和未来走向的重要参考。
3. 市场调研公司市场调研公司是商业领域中常见的数据来源之一。
它们通过群调、深度访谈、数据分析等手段,为企业提供市场研究报告和数据分析服务。
这些服务涵盖了市场规模、竞争对手、消费者行为等各个方面的信息,帮助企业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更加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和趋势。
4. 第三方数据平台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数据平台逐渐崭露头角。
这些平台通过数据采集、清洗、挖掘和分析等手段,将各种领域的数据整合并提供给用户。
例如,国内的百度指数和微博热搜榜可以作为了解公众舆论和关注度的指标;国外的Google Trends则可以提供全球范围内的搜索热度数据。
这些数据平台为各类用户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查询和分析工具,同时也把行业数据的获取门槛降低了。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来源都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但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不尽相同。
2016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2017年3月3日2016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天津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社会事业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合全年全市生产总值(GDP)17885.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22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8003.87亿元,增长8.0%;第三产业增加值9661.30亿元,增长10.0%。
三次产业结构为1.2:44.8:54.0。
图1 2012-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和服务业比重财政收支增势平稳。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723.46亿元,增长10.0%。
其中,税收收入1624.18亿元,增长12.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59.6%。
从主体税种看,增值税455.80亿元,增长36.4%;企业所得税278.42亿元,增长7.1%;个人所得税96.78亿元,增长18.4%。
民生支出不断扩大。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00.68亿元,增长6.3%。
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78.27亿元,增长20.2%;医疗卫生支出206.07亿元,增长10.8%;住房保障支出66.75亿元,增长31.9%。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629.22亿元,增长12.0%。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289.15亿元,增长19.5%;第二产业投资3940.48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投资10376.56亿元,增长14.0%,比重达到71.0%,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实体投资主体地位进一步显现,完成投资9590.06亿元,增长17.2%,占固定资产投资的65.7%;基础设施投资2716.12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8.6%。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决策,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强化精准服务和精准决策,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做好补短板各项工作,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效益效率稳步提升,新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地区生产总值。
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41.1亿元,比上年增长7.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4.6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4239.6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3996.9亿元,增长8.1%。
三次产业之比为3.6︰49.6︰46.8。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880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6380美元)。
2016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2017年2月21日一、综合财政收支。
2016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145.8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14.5亿元,增长10.5%。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9.3亿元,增长2.8%。
城乡社区、文化体育与传媒、科学技术、公共安全、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分别增长46.2%、20.2%、19.7%、11.0%和9.8%。
就业和再就业。
2016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9.0万,7.1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1.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1%。
全年完成技能人才培训25.8万人;完成各类农民培训8.0万人次,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9万人次,实际新增农村实用人才9078人。
市场价格。
2016年宁波市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涨幅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持平、高于全省城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列第15位。
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同比涨跌呈“七升一降”格局:食品烟酒类上涨4.4%,衣着类上涨2.0%,居住类上涨1.3%,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7%,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5%,医疗保健类上涨3.0%,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8%;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7%。
2023年统计师之中级统计师工作实务题库附答案(基础题)单选题(共50题)1、根据以下资料计算: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5%,能源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电力生产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5%,电力消费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4%,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 1.9%。
A.0.45B.0.55C.1.83D.1.5【答案】 B2、下列各项中有关进出口统计价格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进口货物按到岸价格统计B.出口货物按离岸价格统计C.到岸价格包括货物运抵中国关境输入地点起卸前的包装费、运输费、保险费等费用D.离岸价格包括货物离开中国关境后的运费、保险费等费用【答案】 D3、编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所使用的权数是()A.工业增加值B.工业总产值C.工业品销售额D.工业品平均价格【答案】 C4、反映国家财政集中收入相对规模的指标是()A.财政收支差额B.财政收支差率C.国家财力集中程度D.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答案】 C5、《统计法》第十六条规定,搜集、整理统计资料的统计调查方法应当以()为主体。
A.周期性普查B.经常性抽样调查C.全面调查D.重点调查【答案】 B6、政府财政收入的主体是()A.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B.社会保险基金收入C.公共财政预算内收人D.政府性基金收入【答案】 C7、《统计法》关于统计机构设立的规定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乡镇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指定统计负责人B.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统计工作岗位,配备兼职统计人员C.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D.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答案】 D8、《统计法》规定,重大国情国力普查,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和有关部门共同实施。
A.国家统计局B.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C.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统计机构D.国务院【答案】 C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实施统计行政处罚的主体的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9553亿元,比上年增长7.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29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9150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26104亿元,增长7.6%。
全年社会劳动生产率11401元,比上年提高6.9%。
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60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
全国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13亿元,增长2.9%;税金总额308亿元,增长13.4%。
施工面积1310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240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58705万平方米,减少3539万平方米。
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房地产开发投资3580亿元,增长12.6%。
房地产投资结构有所调整,经济适用房建设进展较快。
全年经济适用房投资791亿元,竣工面积5506万平方米。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
全年出生人口1991万人,出生率为16.03‰;死亡人口807万人,死亡率为6.50‰;全年净增人口1184万人,自然增长率9.53‰,比上年下降0.53个千分点。
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24810万人。
其中,城镇人口37942万人,占30.4%;乡村人口86868万人,占69.6%。
0-14岁人口比重为25.7%,15-64岁人口比重为67.6%,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6.7%,老年人口达到8375万人。
家庭户平均户规模为3.63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5元,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5.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60元,实际增长4.3%。
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4亿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8.1亿平方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关于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772亿元,比上年增长8.8%。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674亿元,增长3.5%,比重下降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6770亿元,增长10.8%,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4328亿元,增长8.2%,比重上升l.7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