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
- 格式:docx
- 大小:170.86 KB
- 文档页数:89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02年5月1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前言本标准是对GB/T 4754-199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的修订。
本标准对应于联合国统计署编制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1989年修订,第三版,简称:ISIC/Rev.3),与ISIC /Rev.3的一致性程度为非等效。
本标准与ISIC/Rev.3主要存在以下差异:a) 本标准的框架结构与ISIC/Rev.3的差异:--本标准增加的行业门类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本标准与ISIC/Rev.3在范围或名称上存在差异的行业门类农、林、牧、渔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b) 本标准部分大类、中类、小类的条目、名称和范围与ISIC/Rev.3存在着差异。
本标准代替GB/T4754-199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并保留了GB/T4754-1994的主要内容。
本标准与GB/T4754-1994的主要变化如下:a) 标准名称改变;b) 本标准增加了前言、术语、定义、原则和规定;c) 本标准框架结构的变化:一-增加的门类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国际组织--名称或范围进行调整的门类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取消的门类(有关内容调整到相关的门类中)地质勘查业、水利管理业其他行业d) 本标准对GB/T 4754-1994部分大类、中类、小类的条目、名称和范围做了调整。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1目的和适用范围1.1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正确反映国民经济内部的结构和发展状况,并为国家宏观管理,各级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经济管理以及进行科研、教学、新闻宣传、信息咨询服务等提供统一的行业分类和编码,特制订本标准。
1.2本标准供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划分行业使用。
在计划、统计、财务会计、税收、工商行政管理和国家宏观管理、部门管理等项工作中,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处理行业分类资料,进行有关的分析研究工作。
2分类原则2.1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关于统计单位划分的原则作为划分行业的基本原则,并在分类中注意区分第一、二、三次产业。
2.2依据按经济活动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分类的原则,即主要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性质进行行业分类,而不按其所属行政管理系统分类。
某一行业就其实质来说是指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活动的所有单位的聚合体。
2.3积极吸取世界各国行业分类标准的经验,在具体分类中尽可能向联合国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靠拢,以便于进行国际资料对比。
3划分行业的基本单位3.1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等各类组织机构,均以产业活动单位作为划分国民经济行业的基本单位。
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基本上从事一种经济活动的单位。
对于大多数企业.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因为它们从事的经济活动比较单一,因而它们就是产业活动单位。
但对于大型联合企业、集团公司或从事两种及两种以上重要经济活动的单位,则需要进一步按经济活动划分产业活动单位。
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具有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经济活动;(2)单独组织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3)掌握收入和支出的会计核算资料。
3.2乡、镇办以及村办的工业、建筑、批发零售贸易、交通运输、文教卫生等单位,具备产业活动单位条件的,按经济活动性质划分其所属的行业。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一份重要的经济统计分类目录,旨在为中国的经济统计工作提供准确、规范的行业分类标准。
该目录对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分类,涵盖了农、工、商、服务等各个行业,为经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提供了重要依据。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可以追溯到1954年,那是中国制定的第一份行业分类目录,此后几经修订和调整,于1997年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成为现行版本。
该目录按照行业结构、经济活动类型和产品特点等因素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划分,共分为21大部门,96个大类,238个中类和429个小类,涵盖了工业、农业、建筑业、金融业、教育、卫生、文化等各个领域。
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中,每个行业都有其特定的编码和名称,以及一系列相关的指标和要求。
这些编码和名称在经济统计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准确地标识和归类不同类型的企业、机构和经济活动。
同时,该目录还规定了各个行业的统计口径、方法和标准,保证了经济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的编制是一个复杂而繁琐的过程。
在制定目录时,需要考虑到不同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避免重复和缺失,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经济结构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因此,每一次的修订都需要经过广泛的调研和专家论证,以确保目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的应用范围广泛。
一方面,它是中国宏观经济统计工作的基础和依托,对于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它也是企业和机构进行经济活动和报表统计的依据,为企业提供了标准和规范,有助于实现经济数据的比较和分析。
然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新兴产业和高技术行业不断涌现,这给目录的更新和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外,目录的编码和标准不能适应所有情况,有时会导致统计结果的不准确和可比性的降低。
因此,未来的目录修订需要加强与现实经济的对接,注重反映新经济形态和新业态的发展。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1. 引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是一个用于对国民经济中各个行业进行分类的工具。
它是根据国民经济的特点和发展需要,以及国际上通行的行业分类标准为基础制定的。
本文档将介绍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的背景、目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 背景2.1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重要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是一个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系统分类和编码的方法。
它对研究和分析国民经济的发展趋势、评估经济政策的效果、统计国民经济数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国民经济行业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并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2 国际上通行的行业分类标准国际上常用的行业分类标准有多种,包括联合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系统(ISIC)、美国行业分类标准(NAICS)等。
这些行业分类标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经常进行更新和修订。
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也是基于这些国际标准进行制定的。
3. 目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的主要目的是为统计、研究和管理国民经济活动提供一个标准化的分类体系。
通过使用行业分类代码表,可以将国民经济活动划分为不同的行业,便于对不同行业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比较。
同时,行业分类代码表还可以作为一种基准,用于编制各种经济指标和统计报表。
4. 结构4.1 行业分类大类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由大类、中类、小类和细类四个层次组成。
行业分类大类是最高层次的分类单位,用于划分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
目前,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共包含21个大类。
4.2 行业分类中类、小类和细类行业分类中类、小类和细类是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详细分类的层次。
行业分类中类是在行业分类大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的;行业分类小类是在行业分类中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的;行业分类细类是在行业分类小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的。
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中,每个大类下面可以有多个中类,每个中类下面可以有多个小类,每个小类下面可以有多个细类。
5. 使用方法5.1 查找行业代码使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表的第一步是查找相关行业的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