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孟子选读检测

论语孟子选读检测

论语孟子选读检测
论语孟子选读检测

快乐语文语文快乐

蒙阴一中高二、一部语文

《论语》《孟子》选读检测题

第I卷(51分)

一、基础题(3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舞雩.(yǘ)八佾.(yì)不舍.( sha)昼夜则葸.(sī)

B.攘.鸡(rǎng)墦.间(fán)粢盛.(shang)既洁数.(shù)罟

C.朝觐.(jìn)讼.狱(gōng)疾.( jí)首蹙頞拂.(f?)士

D.巡狩.(sh?u)庠.序(xiáng)发于畎.(quǎn)亩洿.池(wū)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莞尔而笑舍瑟而做日出而做日入而息

B. 松柏后雕不悱不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C. 弃甲曳兵缘木求鱼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D. 法家拂士侧隐之心钻燧取火鲧禹决渎

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②曾益其所不能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⑤今之乐由古之乐也⑥畜君何忧⑦蒙故业,因遗策

⑧今也则亡⑨于吾言无所不说⑩举直错诸枉

A.①③⑤⑦⑨

B.②④⑥⑧⑩

C.①②⑤⑧⑨

D.①②④⑦⑩

4.下列成语不全是出自《论语》或《孟子》的一组是()

A.目无全牛劳苦功高举一反三见危授命

B.自暴自弃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C.当仁不让任重道远欲速则不达割鸡焉用牛刀

D.循循善诱三人行必有我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五十步笑百步

5.下列句子加点字均有活用,分类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欲洁.其身②风.乎舞雩③子路从而后.④足.食足.兵

⑤过.而能改⑥己欲立而立.人⑦贤贤.易色⑧乐.民之乐

⑨与少.乐乐,与众.乐乐⑩民之归仁.也

A.②⑤⑧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⑦⑨⑩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仪封人是孔子政治主张的理解者和支持者: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蓧丈人

等人都是隐士,不支持孔子的政治主张。

B.文中涉及的人物:子夏、子路、陈亢、伯鱼、子贡、樊迟、伯牛、颜渊、曾参、

曾皙等都是孔子的学生,其中曾参和曾皙是父子关系。

C.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也已。”“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由这些论述来看,孔子所谓的“好学”,指人的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事的能力,和我们今天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D.“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

想。

7.下列寓言故事说明的道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以五十步笑百步:说明梁惠王的所谓“尽心治国”比邻国强不了多少,对“民

不加多”不必奇怪。

B.攘鸡:说明宋国大夫戴盈之如果知道国君征收苛重的赋税不符合道义,就应当

请他立即停止,不能再等待来年了。

C.揠苗助长:不管是种地还是教育孩子,都要顺其自然,不要人为拔高。

D.齐人有一妻一妾:讽刺批判社会上那些不择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他们无耻

之极,连他们自己的妻妾都感到无地自容。

8.下列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

A. 长沮.(jū)喟.然(kuì)比.及(bì)枯槁.(gǎo)

B. 莒父

..(gǎoyáo)弘.毅(h?ng)

..(jǔfǔ)樊.迟(fán)皋陶

C.曲肱.(gōng)愠.色(wūn)莘.女(shēn)饥馑.(jǐn)

D.鼓瑟.(sa)章甫.(fǔ)荷蓧.(diào)笃.亲(dǔ)

9.下列词语中字形有错误的一项()

A.木铎怃然莞尔一箪食

B. 饬令筼当遁世佞臣

C.弑君铿尔凋谢畏葸

D.接舆哂之扃牖大车无輗

10.下列各句和“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中词类活用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A.博.我以文 B.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C.饭.疏食饮水 D.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1~13题。(9分,每小题3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

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涉及的人物是孔子、子路、长沮、桀溺、仲由等五人。

B.本文中长沮、桀溺为一介农夫,自然胸无大志。

C.孔子与长沮对话,而后又与子路对话;子路与桀溺对话。

D.子路先与长沮对话,又与桀溺对话,最后是与孔子对话。

12.下列句中各句的“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长沮、桀溺耦而.耕

B.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C. 耰而.不辍

D. 夫子莞尔而.笑

13.对文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

B.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那样躲避正常人群的人,哪比得上跟随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

C.鸟兽不可与同群。

我不能避世隐居,与鸟兽相伴。

D.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天下若是太平了,我也就不跟人们在一起从事改革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2分,每小题3分)

孟子①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

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

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②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两段文字分别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1、5章)

孟轲,驺(zōu)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

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

篇。其后有驺子之属。

(节选自《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注]①文中加“”的都是人名。②比:为,替。③耨:n?u,锄草。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夺不餍.餍:满足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悌:孝敬父母

C.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务:努力从事

D.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序:依次序整理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B. ①夫谁与.王敌②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C. ①南辱于.楚②得复见将军于.此

D. ①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②乃.不知有汉

16.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孟子的仁政主张的一项是()

①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②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③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④故曰:“仁者无敌。”

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⑥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②⑤⑥

17.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反对追求“利”,他认为人们之所以抛弃父母,弑杀君王,正是因为互相

争夺利益,而“仁义”则是解决这些弊端的根本。

B.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地批评了

梁惠王“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C.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

之道,而孟子对此是深恶痛绝的,因此退而跟弟子著书立说。

D.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选文第一、二段所体现的即是这种思想主张。

第Ⅱ卷(69分)

四、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20分)

18.(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是知也。”(2)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何以行之哉?”

(4)子曰:“岁寒,。”

(5)子曰:“,,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8)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9),,天下可运于掌。

(10)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五、翻译下列句子(19分)

19.(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分)

(2)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分)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者也已。(3分)

(4)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分)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分)

(6)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忘者,未之有也。(2分)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章。(2分)

(8)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2分)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分)

六、文化经典阅读(18分)

20.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②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1)请根据材料①,说说君子和小人在用人方面有什么区别?(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请结合材料①②,简述孔子所说的“君子”形象的特征和孟子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2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路宿于石门。晨门①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

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②桀溺②曰:“滔滔③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④,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耨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

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③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

⑤见其不知量也。”(《论语·子张》)

[注] ①晨门:掌管城门开闭的人。②桀溺:楚国隐者。③滔滔,比喻天下纷乱的样子。④而:通“尔”,指子路;辟人之士:指孔子。⑤多,只是。

(1)请分别概括晨门和桀溺对孔子的评价。(3分)

(2)子贡以日月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3分)

2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

②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泰伯》)

③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1)孔子认为不学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2分)

(2)材料所说的“好学”有哪些内涵?对你有什么启发?(4分)

七、语言表达(12分)

23.请你写出两句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近的名言警句。(4分)

24.仿照下面示例,联系现实生活,为所供句子也写一段评析,100字左右。(8分)

示例:

【原文】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评析】古往今来,人们往往能够一眼看到别人的错误与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即使有人明知自己有错,也因顾及面子或其他原因而拒绝承认错误,更谈不上从内心去责备自己了。甚至有的人,自己犯了错误,非但不去认真检查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到别人头上,这是一种十足的伪君子。孔子说他没有见过有自知之明、有错即改的人。其实,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伪君子这种人还少吗?

【原文】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君子对说大话做小事或者说空话不做事的行为感到羞耻。

评析:

蒙阴一中高二、一部语文

《论语》《孟子》选读检测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D C C A A B C D B A D B B 答

14.B(悌:敬爱兄长)

15.D(乃:副词,相当于“却”“竟”。A.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语气助词,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吧”。B.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连词,连接并列成分,相当于“和”。C. 于:介词,被/介词,在)

16.C(①说明私利的后果。③说明实行“仁政”的具体措施。⑥说明孟子与弟子著书立说)

17.B(并未直接地批评)

【参考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梁惠王说:“我们晋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当通晓孔道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齐宣王没有任用他。于是到了魏国,梁惠王不但不听信他的主张,反而

认为他的言论迂回空泛而不切实情。当时,秦国任用商鞅,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国、魏国也都任用过吴起,战胜了一些国家,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宣王举用孙膑和田忌等人,国力强盛,使各诸侯国都东来朝拜齐国。当各诸侯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的攻伐谋略,把能攻善伐看作贤能,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不符合他所周游的那些国家的需要。于是就回到家乡与万章等人依次整理《诗经》、《书经》,阐发孔丘的思想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他之后,出现了学者邹子等人。

18.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3)大车无輗,小车无

(4)然后知松柏之后也

(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19.翻译答案略。

20.(1)君子用人出于公心,量才使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1分)小人用人出于利己,用人也疑,贪欲无穷,所以会求全责备。(1分)

(2)君子特征:平易近人、容易相处;(1分)坚持原则、心怀坦荡。(1分)大丈夫标准:要有“行天下之大道”并推行到广大人民中去的宏伟志向;(1分)要有坚持这种志向的气节操守。(1分)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君子容易和他相处共事,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②孟子说:“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啊!”

21. (1)①晨门认为,孔子明知处境艰难,仍然不屈不挠,积极入世;②桀溺认

为,孔子奔波游说各国,没有能力改变混乱的社会现状。(每点1分,表达通顺1分)

(2)①日月比喻孔子,说明孔子崇高伟大,不可超越。②用人们无法遮盖损害日

月光辉的事实,说明了不自量力的人诋毁孔子,并无损于孔子崇高光明的形象。(每点1分,表达通顺1分)

【参考译文】

①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

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②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

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

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

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③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

人的贤德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对日月又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22.(1) 偏执而不好学,就容易变得愚蠢、放荡、恃才傲物,害人害己。

(2 )孔子所说的“好学”,主要是指人格修养(礼)和道德实践。其启发意义主要是:在努力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努力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德行、六种弊病吗?”仲由回答:“没有啊。”孔子道:“坐下,我告诉你:一味喜欢仁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愚蠢(不应以仁爱之心对待的,却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一味喜欢聪明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放浪而没有准则;一味喜欢诚信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害人害己;一味喜欢耿直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因急切而伤害人;一味喜欢勇猛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闯祸;一味喜欢刚强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狂妄而不知道天高地厚。”

②孔子说:“一味谦恭而不拿礼来作节制就会很辛苦,一味慎重而不拿礼来作节制就会畏首畏尾,一味勇猛而不拿礼来作节制就会犯上作乱、闯祸,一味直率而不拿礼来作节制就会急切而伤害人。”

③子夏说:“尊重有才有德的人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力量;侍奉君上,能够贡献自己的身家性命;跟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有信用:这种人虽说没学,我也一定说他学了。”

23.(示例)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4分)

24.(示例)这句话极为精炼,但含义深刻。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这真是害人又害己。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似乎应当揽镜自照,有所警戒了。(8分)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文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 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自己内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 9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译文】孔子说:“礼乐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从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好勇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10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子贡问道:“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称他的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虚心好学,不以请教别人为耻,所以才称他为‘文’呀.” 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译文】孔子说:“贤良啊,颜回!一个竹筐盛饭,一个瓜瓢喝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贫困的忧患,颜回却不改变他自身的快乐.贤良啊,颜回.” 12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文彩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彩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1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020江苏省淮安中学高三语文 第六专题人与文化(苏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 精品

2020江苏省淮安中学II部高三语文教案:第六专题人与文化(苏 教版选修之《论语孟子选读》) 教学内容:《人与文化》 教学目标: 1、诵读文本,整理有关文言知识。 2、了解孔孟热爱、尊崇古代传统文化的态度 3、懂得“诗”、“礼”、“乐”等传统文化对一个君子精神成长过程的影响和作用 重难点: 1、理解并翻译本板块中的著名章节 2、了解“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尽信书不如无书”等的含义。 教学方法:诵读、谈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创立了古代教育理念和师道思想,最高的教育目标是塑造君子型的理想人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要想达到这种境界,就必须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汲取一定的营养。那么孔孟对传统文化是什么态度和认识呢? 二、文本研读 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激凝】:除了这句,孔子认为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有作用的句子还有哪些? 5.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 【注释】(1)加:这里通“假”字,给予的意思。(2)易:指《周易》,古代占卜用的一部书。 【译文】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再给我数年时光,五十岁学好易经,也许可以没有大错误了。) 【评析】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11.子曰:“诗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2)蔽:概括的意思。(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意思是内心无邪念。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论语和孟子

《论语》中的经典名句 (1),可以为师矣。 意思 (2)学而不思则罔,。 意思: (3),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则安之。 (5),必先利其器。 意思: (6)学而不厌,。 意思: (7)三军可夺帅也,。 (8)言必信,。 意思: (9)其身正,;其身不正,。 意思: (10),勿施于人。 (11),不耻下问。 意思: (12)君子喻于义,。 意思:

(1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不复也。、 意思: (14),鲜矣仁! (15)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6)是可忍也,? (17)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意思: (18)三人行,。择其善者而从之,。 意思: (19),小人常戚戚。 意思: (20),不舍昼夜。 意思: (21)岁寒,。 (22)君子成人之美,。 (23),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24)小不忍,。 (25)道不同,。 (26)不学礼,。 意思: (27),于我如浮云。 意思:

(28),必有近忧。 (29),习相远也。 (30)猛于虎。 (31)见贤思齐焉,。 意思: (32)有教。 (33),不让于师。 意思: (34),不知其可也。 (35),不患贫而患不安。 (36)士不可以不弘毅,。 意思; (37),是谓过矣。 (38)与朋友交,。 (39)有则改之,。 意思: (40),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意思: (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42)不患人之不己知,。 意思: (4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四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所欲,不愈矩。 《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1)老吾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意思: (2)天时不如地利,。 (3)得道者多助,。 (4)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5),不能成方圆。 (6)穷则独善其身,。 (7)爱人者,;敬人者,人恒敬之。 (8),社稷次之,君为轻。 (9)生于而死于安乐。 意思: (10),则不如无书。 (11),然后知轻重;,然后知长短。 意思: (12)人有不为也,而后。 意思; (13),不仁则辱。 意思:

论语孟子后四专题名句及翻译(补充版)

高三语文《论语孟子》名篇名句及翻译 日期:2013-11-11 * 学问之道 1. 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译文】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3.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4.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译文】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对于我来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 【译文】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译文】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忽而又像在后面。 8、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9、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0、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1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

学也。 1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4、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15、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6、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 人与文化 1. 【译文】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信服又喜好,我私自和我那老彭(孔子的朋友)相比。 2. 志,是为得之。 【译文】所以读者,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愿意。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3.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文翻译

苏教版论语孟子选读全 文翻译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 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贫穷而乐于道,有钱却谦虚好礼的好.” 子贡说:“《诗经》说:‘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 又像雕刻石一样下功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曰:“子贡啊,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来要学的知识,并有所发挥.”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各种知识,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耳闻的东西能融会贯通,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的准则”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7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自己内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 9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孔子说:“礼乐之道如果不能推行,我就乘竹筏漂浮到海外去.跟从我的人,就只有仲由了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又说:“仲由好勇超过了我,这就没有什么可取的了.” 10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卫国的大夫孔文子为什么称他的谥号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虚心好学,不以请教别人为耻,所以才称他为‘文’呀.”

论语、孟子经典名句子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2、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论语》简介 10、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1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14、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1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论语》十则课文译评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0、以约失之者鲜矣。(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2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2、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

《论语》《孟子》选读-名句背诵默写

<论语><孟子>选读》名句(苏教版) 一、从孔子到孟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2.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 7.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8.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 9.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 10.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也。 二、人的起点1.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2.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论语》3.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4.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 5.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 三、仁者爱人 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5.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6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7.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8.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 9.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10.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论语、孟子经典名句子

论语、孟子经典名句子

————————————————————————————————作者: ————————————————————————————————日期: ?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2、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3、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5、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7、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9、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论语》简介 10、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11、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12、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1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14、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16、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论语》十则课文译评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0、以约失之者鲜矣。(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21、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22、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2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论语》和《孟子》中的成语和哲理

《论语》和《孟子》中的成语和哲理《论语》和《孟子》中的成语和哲理 1、不耻下问。《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international, Unicom international market, adapted future people on city of development needs, based Yu industry support, and traffic advantage, and Yangtze River culture,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dvantage, established city development target: radiation absorb Yangtze

高考《论语》《孟子》名句及翻译 (2)

《论语》《孟子》《诗经》名句及翻译 《论语》名句解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很愉快吗?远方来了朋友,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译】和朋友交往,能够说话算数。 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处不求舒适、做事灵敏、言谈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5.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原】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子贡说:“贫穷却不阿谀奉承,富贵却不狂妄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而乐于道,富贵而谦虚好礼的好。”子贡说:“《诗经》上说:(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刻骨器,又像雕刻象牙;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一样下功夫’,恐怕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子贡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提起学过的知识,你就知道将要学的知识。” 6.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7.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可以说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9.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论语》《孟子》选读 名句集锦

《<论语><孟子>选读》名句 (苏教版) 一、从孔子到孟子 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2.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 3.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5.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6.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7.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 二、人的起点 8.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 9.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论语》 10.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 11.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孟子》 1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 1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三、仁者爱人 14.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1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16.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18.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 20.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 21.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 22.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23.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

《论语》与《孟子》

《论语》选段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 节之,亦不可行也。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8.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5.孔子谓季氏: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16.子曰:朝问道,夕死可矣。 17.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0.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1.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2.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wū)也. 23.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5.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6.子曰:君子博学与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7.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8.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0.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2.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3.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34.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35.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6.颜渊喟(kuì)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37.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3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孟子选读》译注〔一)

从孔子到孟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自立成人,四十岁有智识,五十岁知道上天赋予我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辨别真假、是非,七十岁心里怎样想便能怎样做,而不会超越规矩。”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释】 ①季路:即子路。侍:侍立,地位地的人陪伴在长者的身旁。 ②盍(何hé):何不。尔:你们。 ③裘:皮衣。 ④敝:破,坏。 ⑤伐:夸耀。 ⑥施:表白。 【译文】颜渊、子路侍立在孔子身旁。孔子说:“你们何不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袄与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希望听到您的志向。”孔子说:“我愿意老年人使他安逸,朋友们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孔子说:“只要在十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一定有忠心和诚信像我一样的人,不过不如我那样爱好学习罢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 ①饭:吃,名词用作动词。疏食:粗粮。 ②曲:弯曲。肱(公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枕,枕着,动词。【译文】孔子说:“吃粗粮,饮白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乐趣也就在这里面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样。”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注释】 ①叶(社shè)公:姓沈,名诸梁,字子高,楚国的大夫,封地在叶城(今河南叶县南),故称叶公。 ②女:同“汝”,你。奚(西xī):何。 【译文】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知道怎样回答。孔子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的为人呀,发愤得忘记了吃饭,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就要到来,如此而已。”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译文】孔子说:“君子所行的三件事,我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自我表述哩。”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

《论语》与《孟子》中的成语

与孔子、孟子有关的常见成语集合 高二 一,孔子: 1、色厉内荏 2、言不及义 3、杀身成仁 4、后生可畏 5、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6、举一反三 7、见贤思齐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9. 犯上作乱10. 巧言令色11. 言而有信12. 三十而立13. 知之为知之14. 是可忍,孰不可忍15. 既往不咎16. 尽善尽美17. 见贤思齐18. 文质彬彬19. 敬而远之20. 举一反三21. 暴虎冯河22. 三月不知肉味23. 乐在其中1 择善而从24. 任重道远、死而后已25. 空空如也26. 循循善诱27. 后生可畏28. 升堂入室29. 过犹不及30. 四海之内皆兄弟31. 成人之美32. 察言观色33. 言必信,行必果34. 怨天尤人35. 一以贯之 36. 杀身成仁37.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8. 言不及义39. 因人废言40. 当仁不让41. 性相近,习相远42. 杀鸡焉用宰牛刀43. 色厉内荏:44. 道听途说 45. 患得患失46.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47. 学而优则仕 二,孟子: (1)五十步笑百步 (2)引领而望 (3)君子远庖厨(4)明察秋毫(5)挟泰山以超北海(6)缘木求鱼 (7)寡不敌众(8)与民同乐(9)乐以天下,忧以天下(10)顾左右而言他(11)水深火热(12)救民于水火之中(13)箪食壶浆(14)出尔反尔(15)解民倒悬(16)事半功倍(17)具体而微(18)出类拔萃(19)心悦诚服(20)返求诸己(21)与人为善(22)绰绰有余(23)怨天尤人:“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公孙丑》)

(24)此一时,彼一时(25)舍我其谁(26)为富不仁(27)父母之命,媒妁之言(28)乱臣贼子(29)自暴自弃(30)不虞之誉(31)好为人师(32)何出此言(3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34)手舞足蹈(35)不为已甚(36)左右逢源:(37)夜以继日(38)自怨自艾(39)先知先觉(40)集大成者 (41)却之不恭(42)杀人越货(43)茁壮成长(44)知人论世 (45)一暴十寒(46)专心致志(47)舍生取义(48)杯水车薪 (49)言归于好(50)以邻为壑(51)习焉不察(52)独善其身 (53)不言而喻(54)引而不发(55)仁民爱物(56)当务之急(57)尽信书,不如无书(58)茅塞顿开(59)言近旨远(60)同流合污 论语: (1)犯上作乱(2)巧言令色(3)言而有信(4)三十而立(5)知之为知之:(6)是可忍,孰不可忍(7)既往不咎(8)尽善尽美(9)见贤思齐 (10)文质彬彬(11)敬而远之(12)举一反三(13)暴虎冯河 (14)三月不知肉味(15)乐在其中(16)择善而从(17)任重道远、死而后已(18)空空如也(19)循循善诱(20)后生可畏(21)升堂入室 (23)四海之内皆兄弟(24)成人之美(25)察言观色(26)言必信,行必果:(27)怨天尤人(28)不耻下问(29)杀身成仁(3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31)言不及义(3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33)当仁不让(34)性相近,习相远(35)杀鸡焉用宰牛刀(36)色厉内荏(37)道听途说(38)患得患失 (39)饱食终日,无所用心(40)学而优则仕(41)诲人不倦(42家喻户晓(43)、见义勇为(45)、不亦乐乎

《论语》《孟子》名篇名句

《论语》《孟子》名篇名句 《论语》《孟子》名篇名句 从孔子到孟子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9.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10.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 11.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12.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13.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

14.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人的起点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2.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4.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5.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6.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7.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8.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9.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仁者爱人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4.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5.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6.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9.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0.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2.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1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4.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6.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修养的境界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孟子选读默写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7)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8)彼一时,此一时也。 (9)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10)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11)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12)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 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1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4)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2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1)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2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3)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24)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2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27)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9)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0)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1)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32)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33)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6)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019 2020高中语文孟子选读2人的起点良知精炼含解析苏教版选修论语选读

良知 [基础巩固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良能:本能..B.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信:诚,确实.C.天生蒸民,有物有则蒸:众多.秉:秉性 D.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秉:执持。[解析] D ] [答案) .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2 .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A B.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C.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D.搏而跃之项,无项,第二个“东”和第二个“西”均为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B[解析] A使……动词使动用法,C项,第一个“亲”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亲近。D项,跃,活用现象。跳起来。B ] [答案)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性可以为善.. B.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C爱其亲者.无不知..乎!D.为此诗者,其知道..项,“天生”古义:上天生为;今义:认为。B)[解析] A项,“以为”古义:以(之项,“知项,“不知”古今相同都是不知道的意思。D育;今义:天然生成,命中注定。C 道”古义:懂得道理;今义:了解,晓得。C ] [答案) .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4( B .亲亲,仁也 A.其良能也 C.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其势则然也 D[解析] C项,状语后置句;A、B、D三项均为判断句。 [答案] C ) (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5. ①其良能也??. A.?直②人之生也??.①达之天下也??. B.?无分于善不善也②人性之 ??.彼皆非与?①然则??. C.?②天生蒸民,有物有则??.①故有物必有则??. D.?好是懿德②故??.[解析] A项,①助词,表判断语气;②助词,句中表停顿。B项,①助词,可不译; 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①连词,那么;②名词,法则,规律。D项, 均为连词,因此,所以。 [答案] D 6.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习相远也。 (2)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犹水之就下也。 (4)求则得之,______________。 [答案] (1)性相近也 (2)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3)人性之善也 (4)舍则失之 [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7~10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