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辽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农业发展新阶段,其本质要求是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的经营手段推进农业发展、用新型的农民经营农业。
辽宁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省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省,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辽宁乃至全国对主要农产品的需求,而且是实现辽宁农业持续增产、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辽宁;现代农业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一、辽宁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1.现代农业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作为农业大省,辽宁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仍显不足。
“十一五”时期,辽宁省地方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所占的比重均不足1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金融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辽宁农村地区金融主体主要是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撤离,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网点不断减少。
其次,信贷资金流失严重,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比不仅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呈下降趋势。
再次,农村金融产品数量较少,金融服务的种类较为单调,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农民的金融福利水平低,很难分享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2.农业机械化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近年来,辽宁农业机械化工作成效显著,然而与先进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2010年辽宁农业机械总动力2237.5万千瓦,同比增长4.5%,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2.6%;同期山东省农业机械总动力1.2亿千瓦,同比增长4.7%,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0%。
而造成差距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目前辽宁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不足,带动农民投入规模较小;另一方面,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滞后,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不高。
辽宁省农机专业合作社只有952家,而山东省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到1900个。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42XIANGCUN KEJI 2020年10月(上)辽宁省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许海英(辽宁省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中心,辽宁沈阳110000)[摘要]本文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产业规模与高质量发展、农村劳动力资源、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以及农业资金支持等方面分析辽宁省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促进辽宁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农业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0)28-42-2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辽宁省现代农业发展迅猛,在保障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产品品质,绿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辽宁省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1.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1.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不足。
①中低产田比重大,农田基础设施薄弱,部分设备老化、年久失修严重,排灌溉能力下降,设备完好率低,抗御灾难能力不高;②部分设施农业棚室老旧,棚室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益较低,亟待改造升级;③大部分农业主产区高效节水项目发展缓慢,实施效果不理想。
1.1.2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不高,市场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到位,农产品的产供销合作仅限于短期行为,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小农户与市场间的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不完善,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1.1.3农业示范区对外开放力度不够。
示范区“一带五基地”对外开放的思路不明确,缺少农产品对外贸易平台,农产品出口创汇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1.2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方面1.2.1农业产业结构有待改善。
辽宁省种植业中市场竞争力缺乏、经济效益低下的作物仍然占比较大,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需提高。
在肉类总产量中,猪肉、鸡肉比例大于羊肉、牛肉;奶类产品总量低。
辽宁省由于耕地面积广阔,农业从业人口基数大,所以自建国以来一直在人均农业粮食产量方面位居全面前列,绿植面积60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4%;林地面积570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全省的林业基地在辽宁东部,牧区草地面积为3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其他农用方面地面积约50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3.38%;农业用水用地14.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还未开耕的土地面积139万公顷,占中国土地总面积的9%。
辽宁省地理因素特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畜牧业和种植业发展速度尤其快,又因海岸线绵长,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所以林业和渔业近几年来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此外,牧业发展迅猛,截至2013年,牧业的年总产值已经超过种植业年总产值,成为辽宁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4年辽宁省玉米产量为1171吨,自古以来,玉米都是辽宁以至于东北三省的主要粮食作物,现在玉米增产速度也在逐年递增。
另外,辽宁省蔬菜在产量上和在种植面积还有显著的增长,不仅辽宁省将重点放在蔬菜生产方面外,辽宁省还将重心放在了设施农业,农业合作社,农产品深加工,农业互联网加,区域特色等几个方面,为辽宁特色农业指明方向,保驾护航。
但是目前辽宁在农业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由于辽宁省气候和经济因素,导致辽宁农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发展不完善、农业现代化程度低,政府工作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政府对农业的重视与扶持程度虽然已经大幅度逐步增强,相关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是随着辽宁经济的发展加快,问题也在逐渐浮现出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收益快的农产品品种较少。
究其原因主要反映在农业从业人员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
结合辽宁省农业现状,农业固定资产投入数额较少,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仍然占较大比例,投入与产出匹配度不高,农业科研产品转化率较低,农业产值不高,农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基本为空白,农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和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尚有距离。
二是产品比较单一。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支持的现状分析综述目录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支持的现状分析综述 (1)1.1 乡村振兴中的金融支持概述 (1)1.1.1 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 (1)1.1.2 乡村振兴中的金融支持方式 (1)1.2 乡村振兴中的金融支持现状 (2)1.1.1 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状况 (2)1.1.2 乡村振兴中金融支持的效果 (3)1.1 乡村振兴中的金融支持概述1.1.1 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实现农村发展的“二十字”方针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从生产到工业的转变改变了我们对传统的看法,由村庄面貌的变化向生态宜居的转变,拓展了原来的意义,实现了宜居、宜业、生产、生活、生态的统一。
乡风和文化,始终保持着二十条基本原则。
也就是说,要做到每个乡村的每个地方都是安宁的,有一种怀念的情怀。
从行政民主向有效治理转变,扩大了政府的治理体制。
我们将农村的日子从温饱提高到了更高的层次。
乡村振兴和以人类为中心的新城市化是相互关联和相辅相成的。
通过实行农村发展策略,可以有效地防止由于城市化而造成的农业衰退、农村贫困、农村发展落后等问题。
1.1.2 乡村振兴中的金融支持方式(1)普惠金融它是2005年由联合国所提出来的,其核心理念是能够有效地,全面地为微小企业、城镇收益不足的群体、农村居民等提供金融服务。
这对我国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促进乡村振兴的策略。
对提升农村居民的收益,推动农村经济的进步,巩固精准抚平的成果,它都发挥着去足轻重的作用。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普惠金融为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多渠道、多元化的综合作用。
(2)小额信用贷款小额贷款的金额在一万元到二十万元之间的以个人或企业为核心的需要担保的一种综合性的消费贷款,它在我国主要是对三农、中小企业进行帮助。
此外,财政部明确规定,小额贷款的利息将免除增值税。
近年来,在小额贷款的帮助下,在4578家金融机构中,对农村进行资助的金融机构就已经大约达到49.2%,这说明,小额贷款在农村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这对于农村建设发挥了极大地作用。
辽宁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三农”的发展,也因此受到人们的重视。
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有其特殊意义。
本文将针对辽宁省的农村金融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提高辽宁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生态辽宁省
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
建设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近年来辽宁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总体来说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
辽宁省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首先存在全国各省普遍存在的问题:
1.从全国的范围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
1.1行政力量干预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
地方政府中的个别部门或个人受利益的驱动,出于政绩考虑,以权力为诱饵,对农信社等金融机构施加压力,从中获取个人利益,违背经济规律,盲目投资某一行业或某一项目,使资金借贷很难正常进行。
因此,行政力量的介入和干预使得农村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低,交易环境较差,直接恶化了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
1.2农村法制建设不完善导致债权维护难度大。
目前我国针对信用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仍然滞后,缺少适用于农村金融的专门法律法规。
农村法制建设相比城市也较为滞后,“有
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依然存在。
并且广大农民的维权意识也不强,金融知识匮乏。
有些地方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行政干预执法,金融债券案判决不公、或者判决后难执行和久拖不决,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1.3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且信用管理滞后。
农村企业诚信意识和公众金融风险意识相对于城市比较淡薄。
一些企业和个人通过各种手段逃废金融债务。
农村私营个体企业财务制度极不健全使金融机构对企业的真实借贷情况难以掌握,缺乏正常获取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渠道,信息不对称、贷前调查难、贷后管理难的问题普遍存在。
道德风险的存在,恶化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2.辽宁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保险发展缓慢
辽宁省农业保险发展比较缓慢。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农业风险大、赔付率高,出险率也很高、而政府又缺少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支持,保险公司做农业保险的成本较高所以就没有动力去开展农业保险;在成本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若进行农业保险的业务就会设置较高的保费,保费过高使得农民对之“可望而不可及”,形成不了有效的农业保险需求。
另一方面,农民保险意识薄弱,他们依旧认为保险是不可靠的,所以造成投保率低,保障面窄的现象,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受灾农户不能得到保险保障,偿债能力下降,银行贷款风险增加,这是导致农村金融供给紧张的原因之一。
2012年1-12
月,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240.13亿元,同比增长38%;为1.83亿农户提供风险保障9006亿元,承保户数同比增长8%,保险金额同比增长38%。
而2012年辽宁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还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
2.2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资金缺口严重
在当前的农村金融机构中,“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已随着商业化改革大量撤并县级及以下分支机构和网点,对农村的信用贷款越来越少,据统计,2000~2004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辽宁省县域内机构网点(含储蓄所)由1995个减至1071个,工商银行从10个县(市)中全部撤出,中国银行从24个县(市)中全部撤出。
截至到2008年6月末,全省县域银行业机构网点为3235个,比2002年减少1065个,其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网点370个,减少370个;农村信用社网点1503个,减少669个;城市商业银行网点171个,减少31个。
作为辽宁省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虽然正在逐步地完善,但目前其业务面过于狭窄,没有真正起到促进农业发展及农村经济的作用;农村信用社作为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中主要的正规金融机构,由于存在着治理结构不完善、产权归属不清晰、行政介入比较严重等问题,其帮农、扶农作用也受到严重制约。
再有辽宁省民间借贷由于在货币当局的严厉管制之下,其所具有的借贷手续简单、贷款期限灵活、交易成本低廉等优点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综上可以看出农业资金的需求是供不应求的,从而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2.3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滞后
许多农村信用社贷款方式单一,缺乏适合农村特色的服务品种。
近几年来,辽宁省农村地区合作金融机构产品创新无力,难以满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近几年,辽宁省农村金融机构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在其发展的背后也隐藏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恰好说明了辽宁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在金融主体建设和金融体系重构上亟须改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辽宁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改善辽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相信在深切认识到问题之后,在各相关联的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史亚荣,何泽荣.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研究.经济学家.2013.
[2]黄庆安.中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中国农学通
报.2009.25(13):278-287.
[3]刘惠萍.山东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管理科学.2011(2):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