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7.21 KB
- 文档页数:6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模型构建作者:张卫兵来源:《大陆桥视野·下》2013年第03期一、引言城乡一体化是党的十七大确定的我国在21世纪的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根本性举措。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金融在推进农村发展、实现城乡互促共荣等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和功能。
而农村金融能否有效发挥其作用又取决于农村的金融生态状况。
金融生态是个仿生概念。
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最早将生态学概念系统地引申到金融领域,并强调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考察金融发展问题。
2005年10月19日上海证券报独家首发了《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
随后,有关金融生态研究蓬勃发展起来。
关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问题,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
王松奇等人认为,金融生态就是指影响金融市场运行的内外环境和基础条件。
邢勃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影响或决定着金融主体生存状态及变化趋势的经济及社会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认为,中国的金融风险不仅源于金融业自身,而且更广泛地源于金融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并对2008年~2009年度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
傅江湲、江发元认为,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赋予农村集体资产完整的权能,增加农村金融主体贷款的保障性要求等是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周妮笛以湖南省为例,采用14个地级市的调查数据与截面数据,运用AHP-DEA模型分析了区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指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村信用环境、农村法律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这一区域差异的关键因素。
安强身认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从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农村经济金融发展等方面,对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
柳成、张翠宁运用系统论构建了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理论模型和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并对金融生态环境组织实施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集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以及组织振兴等“五位一体”的系统性工程,而金融支持则是影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
新时代,乡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村金融产生了新的需求,金融产品多元化,金融服务方式多元化已成为中国乡村的普遍需求。
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仍需改善,金融排斥问题仍然存在,体制尚不完善,农村金融改革工作大有可为。
因此,农村金融发展应着重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提升,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能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背景;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对策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部署。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过程中,农村金融是研究和解决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的首要前提,是完成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环节。
1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1.1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薄弱随着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渗透,一些农村地区强化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从战略和实践上对相关产品、服务进行升级和优化,填补了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缺失。
但由于起步晚、战略定位和产品定位不明确等因素,当前的农村金融机构在网点数量、发展规模、服务质量等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从当前发展的实际内容来看,农村基础产业发展相对较快。
与此同时,各方面需求的建设也导致了农业金融的不断发展和建设。
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不难发现,现有金融服务与农村产业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它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受到市场因素的动态影响。
在发展过程中,传统农业应继续引进新技术、补充新元素,但是,在引入新技术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技术差距,这将导致项目失败和业务中断。
项目审批期间发生了各种问题。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1.2金融产品单一乡村地区因整体经济条件及综合条件相对于市区较差,因此人才短缺,产品创新能力差,金融服务产品及服务模式单一,金融产品目前多是传统信贷产品及保险服务,盈利能力较差,持续发展基础薄弱;信贷产品中对抵押品要求较高,而农村房屋、土地等产权制度尚不完善,难以被金融机构接受为抵押品,而农民可支配较多的农业机械、农产品等尚未纳入农村金融的抵押品范畴,导致农村金融的信贷发展受限,难以扩大规模;另外,理财产品目前更多地为传统的定活期存款,收益较低,可选择范围较少。
试论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境与对策作者:吴优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05期摘要:我国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重大决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来自各方面的资源和支持,需要农村的金融资金大力支持。
现在,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力度不够等问题严重的制约了新农村的发展。
本文将针对我国在建设新农村中所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途径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农村建设我国目前正是打响新农村建设攻坚战的关键时刻,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问题一直影响困扰着新农村的发展。
农村的金融建设应该充分利用国家的大力支持。
伴随着巨大商机和业务的发展机遇,新农村的建设对于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所有的改变都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持久的,也是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一、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1.金融机构面向农村的业务萎缩现在农村的金融机构在农村所吸收的资金,只有部分可以被用于新农村的建设之中。
农村资金供与求的矛盾日益突显。
农民消费性的金融需求不可能再次从正规的金融体系之中得到满足,这些都严重的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农村金融环境不完善现今,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正是直接决定的金融支持,也同时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绩效的成绩。
我国农村的诚信宣传工作与教育都比较滞后,农民们的信用文化不足,农户与农村企业诚信的意识较为单薄,致使逃废金融债务的现象时常发生,再者农村信贷的可抵押物的适用物比较缺乏,农业贷款的安全较难以保证,这些情况都影响着农村金融机构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投入的兴趣。
3.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落后我国的农村金融体一直呈现出着二元结构的特征,也就是由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三者组成的主导型的制度与高借贷、地下钱庄等所组成的民间金融并行。
资金缺乏的情况下,金融部门会在政府的控制下以“配给”方式对农村建设提供信贷,这样的状态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合理发展,农村长期存在金融抑制。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农
村金融是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农村
金融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作为支持。本文
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经济基础薄
弱,政府干预不当,金融需求不足三方面的问题,并根据这
三个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5)006-000-01
一、引言
黑龙江省作为全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发展对黑龙江地区
的整体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三农”问题更是要
解决的根本问题。然而黑龙江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与“三
农”问题有关的农村金融业发展水平并不高,特别是黑龙江
省整体金融环境较差,进一步加剧了黑龙江农村区域经济发
展的筹资难,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2014年,全国主要30
个省区金融生态环境评比中,黑龙江整体金融生态环境综合
状况被列入最差一级,通过调查了解,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
态环境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
二、黑龙江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
(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黑龙江省是传统农
业大省,广大农村仍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要谋生手段,仍沿
袭传统的种植方式,对新型科学种植技术的认可和推广并不
广泛。黑龙江地区的主要种植的大豆,玉米等,属于粮食作
物,没有较高的附加值,再加上目前大豆、玉米亩产量在现
有的技术水平下已达到较高水平,耕地质量不断下降,气候
条件不稳定,近几年的自然灾害情况比较严重,使得单产亩
产量上升存在较大的问题。近年来,虽然国家对黑龙江农村
地区实行农业生产补贴,然而相对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
上涨的情况,农村一家仅靠30亩地的收入仍然较低。生活
仍然显得十分艰难,节衣缩食,农民生活水平仍然不高。这
就导致了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的主要原因。
(二)黑龙江省地方政府干预不当。在农村金融生态建
设中,地方政府发挥积极的主导的力量,对于该地区的农村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黑龙江一些
地方政府金融生态建设观念意识还比较淡薄,忽视金融生态
环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是:第一,地方政
府为了追求政绩,采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干预本就供给不足的
金融机构向特定的企业、项目或者机构提供相对不合理的贷
款支持,或者采用政府担保等方式获得一定的金融资源。这
就导致本就稀少的贷款资源分配不平均,贷款不能向着更有
回报,更有效的方向流动。因此,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经济
自主性降低,容易产生呆账,坏账,增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
风险,流动性风险。第二,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不足,当城市
建设等社会公共建设需要建设资金时,多数政府会采取直接
或者间接手段从银行取得一定的借款来弥补不足,这大大阻
碍了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化和商业化的进程。总之,地方政府
干预不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黑龙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
建设。
(三)黑龙江省农村金融需求不足。黑龙江省农村金融
需求不足的原因:一是农村金融机构设置不尽合理。农村经
济落后,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存贷款规模小,大型的
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多大的利益,不愿开发农村市场,把有
限的资金投入到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中去。二是农村金融信
贷资金配置不合理。农村金融服务主要以农户和乡镇企业为
主要目标。农户与乡镇企业的主要经营产品不同,生产方式
不同,发展方向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
有很大的区别。由于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减少风险的
目的,发展前景较好的企业更容易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越
是资金短缺、处于发展初期的企业越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资金
支持。而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现实,导致农村金融市场
处于典型的卖方市场状态,金融机构缺少创新动力,导致了
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手段单一,功能缺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
金融供给不足。
三、优化黑龙江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一)夯实黑龙江地区经济基础。为提升黑龙江省整体
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提升,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
做出努力。第一、加快农村畜牧业发展。目前,黑龙江省广
大农村地区仍以种植业发展为主,黑龙江省应充分利用地区
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畜牧业,从而拉动地方农村经济;第二、
打造特色种植业,黑龙江省要利用2.39亿亩耕地发展特色种
植业,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无
公害食品,要根据地区,县域,村屯的地域特色,发展差异
化农产品,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第三、发展地方农业合作
经济,利用合作经济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博弈,积极
发展“龙头企业+农户”的合作社模式,积极拉动农村地方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二)规范政府行为,发挥主导力量。第一、政府要发
挥引导作用。政府要充分利用现有政策支持,引导金融机构
的贷款向更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产业等的倾斜,给予
低污低耗高科技高效益产业一定的补贴,变相的支持其发展,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第二、建立政府约束监督机制。首先,
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完善相关针对政府行为的法律、
社会、经济、业务标准,通过对区域经济进行分期考核的方
式,制约地方政府行为;其次,要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
体情况,及时加强对现有地方性法规、政策的不定期的修正、
补充、完善,对不同发展时期的政府的行为进行明确界定,
使政府能够有法可依,防止随意执法现象的出现。
(三)完善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第一、培
养多元化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大力发展票据,债券和股票市
场,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创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金融工
具,分散融资风险,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
方案,合理扩大金融机构布局以满足更多资金需求。第二、
改变金融机构的单一服务方式。将农村金融租赁业务扩大推
行,迅速解决一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同时租赁业
务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中小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改善了中小
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在金融租赁业务的逐步完善的基础上,
积极发展多样化的租赁业务,并通过出台相应法律法规从法
律制度上完善租赁业务,以此更加稳健,有效地满足农村市
场的不同需求,提高农村资金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
2004.
[2]李杨,王国刚,刘烂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5-139.
[3]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问题[J].金融研究,
2005(11):31-38.
[4]史亚荣,何泽荣.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金融生态环
境建设研究[J].经济学家,2012(03):74-79.
[5]郭刚,王雄.中部区域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
[J].系统工程,2012(10):86-91.
作者简介:修鸿雁(1987-),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
哈尔滨商业大学研究生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
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