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知识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10
汉语基本知识语法篇:一、词类1.名词: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的词。
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
4.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程度、时间等的词。
5.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位置等的词。
6.连词: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如转折、因果等。
7.助词:表示时态、语气、结构等辅助意义的词。
8.代词:代替名词或句子的词。
二、句子成分1.主语: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
2.谓语: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
3.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4.定语:修饰名词,限定名词的范围。
5.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限定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方式、程度等。
6.补语:补充说明动词或形容词的结果、程度等。
7.中心语:被修饰或补充的词,是句子的核心。
三、句型1.主谓句:由主语和谓语组成的句子,是汉语中最基本的句型。
2.谓宾句:由谓语和宾语组成的句子,表示动作行为和对象的关系。
3.主谓定状补句:在主谓句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定语、状语和补语,进一步明确动作行为或状态的方式、程度等。
4.并列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表示相关或相对的意思。
四、句式1.陈述句:表示陈述事实的句子,语调平缓。
2.疑问句:表示疑问或询问的句子,语调上扬。
3.祈使句:表示请求、命令或禁止的句子,语调短促有力。
4.感叹句:表示感叹、赞叹或惊奇的句子,语调有抑扬顿挫。
五、复句1.并列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表示相关或相对的意思。
2.转折复句:由两个分句组成,前一分句表示一个意思,后一分句表示与前一分句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3.条件复句:由两个分句组成,前一分句表示条件,后一分句表示在该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
4.递进复句:由两个分句组成,后一分句的意思比前一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
5.选择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表示选择关系,即只能选择其中之一的意思。
六、修辞手法1.比喻:用具体的、浅显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深奥的事物,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汉语语法根底知识词类和词性〔一〕知识概述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也就是把汉语里的所有词,根据它们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进展分类,这样得出的结果就是词类。
现代汉语教学系统把词分为十二类:实词可以分为: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1〕表示人:教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2〕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3〕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4〕处所:、、黄河、长江、三味书屋〔5〕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6〕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开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1) 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读。
(2) 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 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忧。
(4) 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 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 判断:是、就是、正是(7) 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煽动、鼓励。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3〕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1〕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2〕序数:第一、三叔、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
〔3〕分数:三分之一、九成〔4〕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5〕概数:十几概数、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5、量词:表示事物单位或行为、动作单位的词叫量词。
无量〔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1〕个体:个、位、尺、只、台、条〔2〕集体:批、帮、群、套、双、副、对、类〔3〕不定量:些、点〔4〕度量衡:丈、尺、里、亩动量〔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焉动量词也可以借用跟动作有关的事物的名词。
语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语法是语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掌握一门语言的基础。
尤其是研究汉语,掌握好语法就能更好的掌握汉语的表达。
汉语语法知识点包括:
一、句子结构汉语句子可以分为主谓宾三部分,主语是句子的主体,谓语是表达主语的动作或状态,宾语是受到谓语动作的对象。
二、动词的变形汉语动词有五种变形:“一般式”、“过去式”、“完成式”、“被动式”和“可能式”。
动词变形也可以按照
变形形式分为词缀法和变调法。
三、形容词的变形形容词变形可以按照变化形式分为词缀法和变调法。
四、介词的使用介词是表达语义的一种重要方式,用来表达人、物的位置、方向、时间、关系、状态等语义。
五、助动词的使用助动词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以与其他动词结合使用,它们经常用来表达句子的语气。
六、连接词的使用连接词是汉语中句子中主要的表达逻辑关系的词,它可以用来表达一个句子和另一个句子之间的关系。
如:“而且”、“因为”等。
七、句子的标点符号句子中常用的标点符号有句号、问号和感叹号,它们分别用来表达句子的不同性质。
句子的标点符号使句子的表达更加明确。
以上就是汉语语法的七个重要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表达清楚。
语法是语言研究的基础,掌握了这些语法知识点,你就可以更好的研究汉语,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一、语法知识概述(一)词类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
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
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
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完整版)汉语语法基础知识哎呀,说起汉语语法基础知识,那可真是个大课题啊!不过别担心,我这个话痨会尽力让你轻松愉快地学习的。
那就让我们开始吧!一、汉语语法基础知识1.1 汉字汉字是汉语的基础,就像英语中的字母一样。
汉字有很多种,比如常用的有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
要想学好汉语,首先要掌握这些汉字的基本形态和意义。
现在我们有很多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汉字,比如字典、拼音输入法等。
但是,最好的方法还是多读多写,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汉字。
1.2 词性词性是指词语所属的类别。
汉语中有很多种词性,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了解词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比如,“苹果”是一个名词,表示一种水果;“吃”是一个动词,表示一个动作。
要想说好汉语,就要学会正确运用各种词性。
1.3 句子结构句子是汉语的基本单位,由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组成。
一个完整的句子要具备主谓宾结构,即主语+谓语+宾语。
汉语中还有很多句式结构,比如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等。
掌握这些句式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日常俚语与成语俗语2.1 俚语俚语是民间口头传承的一种语言形式,它通常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
比如,“打蛇打七寸”、“画蛇添足”等都是典型的俚语。
俚语虽然不太规范,但却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地人的生活和文化。
2.2 成语成语是汉语中的瑰宝,它们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寓意深刻,形象生动。
比如,“破釜沉舟”、“狐假虎威”等都是经典的成语。
掌握成语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词汇量,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2.3 俗语俗语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们通常具有幽默、夸张的特点。
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步登天”等都是典型的俗语。
俗语虽然有些夸张,但却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情感和态度。
三、总结哎呀,说了这么多,我都快把舌头打结了!但是,我相信你已经对汉语语法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要想说好汉语,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
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点积累一、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点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语素按音节分类可以分成:①单音节语素:如土、人、水、风、子、民、大、海等。
②双音节语素:组成该语素的两个音节合起来才有意思,分开来没有与该语素有关的意义,双音节语素主要包括联绵字、外来词和专用名词。
A.双声,声母相同的联绵字:如琵琶、乒乓、澎湃、鞑靼、尴尬、荆棘、蜘蛛等B.叠韵,韵母相同的联绵字:如从容、葱茏、葫芦、糊涂、匍匐等C.非双声叠韵联绵字:如蜈蚣、珊瑚、疙瘩、蚯蚓、铃铛、牡丹、磅礴等。
D.外来词,由汉语以外的其他语种音译过来的词语。
如干部、涤纶、甲克(夹克)、的士、巴士、尼龙、吉普、坦克、芭蕾等。
E.专用名词,主要是地名、人和事物名称。
如纽约、巴黎、北京、苏轼、李白、孔子、萝卜、菠菜、番茄、红薯等。
③多音节语素:主要是拟声词、专用名词和音译外来词。
如:喜马拉雅、珠穆朗玛、法兰克福、奥林匹克、凡士林、噼里啪啦、淅淅沥沥、马克思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等语素按组词能力划分,可以分成:①自由语素--——前后都可以加上别的语素组成一个词语,还可以单独成词。
如金--黄金、金条、白金、金黄,布--帆布、布匹、布衣、粗布等。
②不自由语素--只能在前面或者后面加上别的语素组成一个词语。
如第--第一、第二、第三,子--桌子、椅子、盆子、李子、中子等。
③ 半自由语素--——可以在前后加上别的语素组成一个词语,但不能单独成词。
如民--人民、民众、草民、民意,食--食物、饮食、粮食、食品等。
词词是有固定的语音形式、表示一定的意义、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法单位。
(一)词的结构分类:1、单纯词:有一个词素构成的词叫单纯词。
(1)单音词:一个音节构成的词。
古汉语中单音词占多数。
如:山、水、羊。
(2)复音词: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
坎坷、崎岖、逶迤、磅礴、奥林匹克、阿斯匹林2、合成词:两个以上词素组合成的词。
斗争、买卖、迟早、忘记、冰凉、雪白、出席、放心、改善、建成、民主、军用(6)重叠式:妈妈、奶奶、星星、本本、哥哥、妹妹(二)词的功能类别1、实词(词汇表实在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汉语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一、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动物、植物的名称,是汉语中最基本的词类之一。
名词有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之分,普通名词又可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1. 可数名词可数名词指的是可以用数量或者数目来计算的名词,如:苹果、书、桌子等。
可数名词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单数形式一般是名词原形,复数形式则在名词后面加上-s或-es。
2. 不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指的是不可以用数量或者数目来计算的名词,如:水、米饭、爱等。
这类名词没有复数形式,通常是表示一种抽象的概念或者是无法分割的实体。
3. 专有名词专有名词指的是特定的人名、地名、机构名等,如:李明、北京、中央电视台等。
这类名词一般是首字母大写,不受单复数的影响,且多数没有定冠词。
二、代词代词是用来代替名词的词语,可以替代一个或者一组名词,分为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反身代词等几种类型。
1. 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是代替人或者事物的词语,根据代替的对象不同可分为主格形式和宾格形式,如:我、你、他、她、我们、你们、他们等。
2. 物主代词物主代词是表示所有权关系的代词,根据所有者的性别和数量可以分为我的、你的、他/她的、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等形式,也有其它的变化形式。
3. 指示代词指示代词是用来指代特定的事物或者人的代词,如:这个、那个、这些、那些等。
它们的用法与位置通常与所指的事物或者人有关。
4. 疑问代词疑问代词是用来提问的代词,如:谁、什么、哪里、哪个等。
它们用来表示不确定的事物或者人,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具体指代的对象。
5. 反身代词反身代词是表示动作的主语同时也是动作的宾语的代词,如:我自己、你自己、他/她自己、我们自己、你们自己、他们自己等。
三、数词数词是用来表示数量、顺序、比率等词语,可以分为基数词和序数词两种类型。
1. 基数词基数词是表示数量或者数量序号的词语,如:一、二、三、四、五等。
它们用来表示事物的数量大小,通常位于名词前面作修饰语。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汉语语法基础知识(完整版)汉语语法基础知识词类和词性(一)知识概述词类是指词在语法上的分类,也就是把汉语里的所有词,根据它们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特点进行分类,这样得出的结果就是词类。
现代汉语教学系统把词分为十二类:实词可以分为: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
(1)表示人:老师、学生、作家、工人、鲁迅(2)具体事物:天、地、花、草、天空、海洋(3)抽象概念:方法、科学、法律、事业(4)处所:北京、青岛、黄河、长江、三味书屋(5)方位:东、西、南、北、上、下、前、后、左、右、里、外、内、中、间、旁、以前、以南、之下、之后、东边、西面、里头。
(6)时间:早晨、正午、晚上、半夜、上午、白天、夏天、立秋、今天、星期二2、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叫动词。
(1) 动作行为:穿、跳、走、纪念、朗诵。
(2) 存在变化:有、增加、缩小、扩大、发生。
(3) 心理活动:想、懊悔、喜欢、担心。
(4) 可能意愿:应该、应当、能够、愿意、必须、敢、肯、会、能、要、可以。
(5) 趋向:上、下、来、去、上去、下去、进来、进去、起来、上来。
(6) 判断:是、就是、正是(7) 使令:使、让、派、请、叫、要求、命令、推举、允许、鼓动、鼓励。
3、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叫形容词。
(1)形状:大、小、高、圆、长、短、高大、肥胖。
(2)性质:好、坏、镇定、勇敢、乐观、伟大、优秀(3)状态:愉快、慌张、急躁、迅速、朦胧、桔红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叫数词。
(1)基数(确数)一、二、千、万、亿(2)序数:第一、三叔、三年级、六楼、初五、老三。
(3)分数:三分之一、九成(4)倍数:三倍、十倍、翻一番(5)概数:十几概数、十余人、三十多岁、两三个、成千上万、很多人5、量词:表示事物单位或行为、动作单位的词叫量词。
无量(表示人或事物单位的词)(1)个体:个、位、尺、只、台、条(2)集体:批、帮、群、套、双、副、对、类(3)不定量:些、点(4)度量衡:丈、尺、里、亩动量(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焉动量词也可以借用跟动作有关的事物的名词。
汉语语法一、词词是由语素组成的最小的造句单位。
从词性来看,可以分成:1、实词,有实际意义的词,包括:①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表人物:如学生、群众、老头、妇女、同志、叔叔、维吾尔族、酒鬼等;表事物:如笔、杉木、蜗牛、猎豹、奥托、棒球、战斗机、冥王星、思想、中学、物理、过程等;表时间:如上午、过去、将来、午夜、三更、甲戊、世纪等;表方位:如东南、上面、前方、内部、中间等。
②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及发展变化的词。
表行为:如跑、唱、喝、敲、吆喝、盯、踢、闻、听、摸;表发展:如生长、枯萎、发芽、结果、产卵;表心理:如喜欢、恨、气愤、觉得、思考、厌恶;表存现:如消失、显现、有、丢失、幻灭;表使令:如使、让、令、禁止、勒令;表能愿:如会、愿意、可以、能够、宁可;表趋向:如来、去、上、下;表判断:如是、为、乃。
③形容词,表示事物性质、状貌特征的词。
表形状的:如大、高、胖、瘪、细、壮;表性质的:如甜、好、香、漂亮、圆滑、机智、单调;表状态的:如快、浓、满、多、迅速、悄悄。
④数词,表示事物数目的词。
确数词:如1、2、3、一、二、三、壹、贰、叁、二分之一、3.45;概数:如几、一些、左右、以下、余;序数:如第一、第二、老大、老三、初九、初十。
⑤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
名量词:如尺、寸、里、公里、斤、两、辆、角、元;动量词:如把、次、趟、下、回、声、脚、幢、座。
⑥代词,能代替事物名称的词。
人称代词:如我、你、它、她们、大家、咱们;疑问代词:如谁、什么、怎么、哪里、为什么、何以;指示代词:这、那、那里、那边。
2、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包括:①副词,起修饰或限制动词或形容词作用、表程度或范围的词。
程度副词:如很、极、非常、太、过分等;时间副词:如已、刚、才、将、要等;范围副词:如都、全、总、只、仅等;情态副词:如正好、果然、刚好、依然、全然、悄然等;语气副词:如准保、确实、不、没有、岂、难道、尤其、甚至、绝对等;重复副词:如又、再、还、仍等。
②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
如:从、往、在、当、把、对、同、为、以、比、跟、被、由于、除了等。
③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如和、同、跟、不但、而且、只要、而且、与其、尚且等。
④助词,附着在别的词后面、独立性差、无实义的一种特殊的虚词。
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等;时态助词:如着、了、过等;语气助词:如呢、吧、吗、哟、哩、呀、啥等。
⑤叹词,表示感叹或者呼唤答应的词。
如啊、哎、哦、噢、哼、呸、唏、呀等。
⑥拟声词,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
如哗哗、轰隆隆、淅淅沥沥、咚咚、噼里啪啦、哗啦啦、滴答、喔喔、旺旺、喵喵、唧唧、叽叽喳喳、啪啪等。
3、汉语中的一词多义多用现象。
如①他(人称代词)怎么(疑问代词)还(语气副词)不(否定副词)来(行为动词)呀(叹词)?②下回(量词)我(人称代词)还(重复副词)来。
③有(存现动词)借(行为动词)有(存现动词)还(行为动词),再(重复副词)借(行为动词)不(否定副词)难(形容词)。
二.短语短语,也称词组,是词和词组合成的语言单位。
根据其构成方式可以分成:①并列短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并列组成的短语。
如老师和同学、调查研究、培养和提高、万紫千红、理直气壮、丰功伟绩、是非黑白等。
②偏正短语,词和词按修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定语或状语加中心词组成。
如我的老师、一个顾客、伟大的人民、世外桃源;小心观察、更加坚决、突然发现、非常壮观、相当迅速。
③动宾短语,词和词按照支配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和宾语组成。
如吃晚饭、盖房子、歌唱祖国、顾全大局、关心集体、饱经风霜、理清思路等。
④后补短语,词和词按照补充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或形容词加上补语组成。
如看明白、想得太多、送出去、住一宿、说两句、红得发紫、害怕得要命、好得很、傻呆了、漂亮极了。
⑤主谓短语,词和词按照陈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主语和谓语组成。
主语表示陈述的对象,能回答“谁”“什么”的问题,谓语表示陈述的内容,能回答“是什么”“干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如心情舒畅、人声鼎沸、春光明媚、好人一生平安、月儿弯弯照九州等。
⑥介宾短语,由介词加上宾语组成的短语。
如从山中来、向沙漠进军、为人民服务、因下雨中止、在教室、当太阳升起的时候等。
介宾短语在动词前做状语,在动词后做补语。
三、句子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语言单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能完成一次简单的交际任务,在语音上有一定的语调,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的语气,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感叹号表示出来。
句子按照结构方式可以分成单句和复句。
(一)单句词或短语加上语气语调就构成了单句(不可再分析出分句的句子)。
单句的结构成分有:1、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1)中国人民志气高。
(2)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谓语是陈述主语的,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干什么”或“怎么样”。
例如:(1)满天乌云顿时消散了。
(2)树叶黄了。
(3)小王今年十六岁。
(4)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5)明天星期日。
(6)什么书他都看。
3、宾语宾语在动语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例如:(1)什么叫信息?(2)门口围着一群看热闹的。
(3)马克思认为知识是进行斗争和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的手段。
4、定语定语是名语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名词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数量、所属等。
例如:(1)那(沉甸甸)的稻谷,象一垄垄(全黄)的珍珠。
(2)(三杯)美酒敬亲人。
(3)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
(4)(中国)的历史有(自己)的特点。
5、状语是动语或形容词前面的连带成分,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动作的状态、方式、时间、处所或程度等。
例如:(1)他[已经]走了。
(2)咱们[北京]见。
(3)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4)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副词、形容词经常作状语,表时间、处所的名词经常作状语,一般名词不作状语。
动词中除助动词外,一般动词很少作状语,介词短语常作状语。
一般状语紧连在中心高速的前边,但表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或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可以放在主语的前边,如:[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胜景。
6.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连带成分,一般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情况、结果、程度、趋向、时间、处所、数量、性状等。
例如:(1)广大人民干得〈热火朝天〉。
(2)他写的字比原来不是好〈一点〉,而是好得〈多〉。
(3)他生〈于1918年〉。
(4)他坐〈在桌子旁〉。
(5)颜色是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
中学语文语法教学中,分析句子的成分教学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宾语和补语的区分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学生常常对“谓前为状谓后补”和“谓语之后带宾语”这两句“窍门口诀”(句子成分口诀:主谓滨,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谓前为状谓后补,谓语之后带宾语。
主宾前有修饰语,它的名字叫定语。
)疑惑不解。
虽然他们懂得前者是针对谓语中心词和附加成份而言,后者是针对句子主干顺序来说,但在实际操作中和分辨时还是常常感到困难。
为此,我特意在教学过程中把这两种成分进行了几方面的对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一,细推敲两种概念,从回答问题入手。
宾语是动词中心语的支配对象,补语是对动词、形容词中心词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份,根据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之间是被涉及与涉及的关系,回答的是“谁”或“什么”一类的问题;而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后边的连带成分,它与动词、形容词之间是补充和被补充,说明和被说明的关系,回答的“怎么样”的问题。
例如:(1)他打球。
(2)他打〈输〉了。
例(1)中,“球”是“打”涉及的对象,回答“什么”的问题,所以是宾语:例(2)中“输”是补充说明“打”的结果,回答的是“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是补语。
从概念和回答不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比较是区分宾语和补语的最基本方法。
其二,依词性类别判定,细辨认数量结构。
用分辨词性的办法进行对比也是判定句子成份的方法之一。
宾语作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经常用名词、代词或其他名词性短语来充当;而补语则经常用形容词、动词、介词结构或其他动词、形容词性的词语来充当。
例如:(1)他看书。
(2)他看〈完〉了。
(3)他看什么?(4)他看得〈很认真〉。
(5)他去新华书店。
(6)他来〈自南方〉。
以上(1)(3)(5)句子分别以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来充当宾语,而(2)(4)(6)句则以动词、形容词或介词结构充当补语。
数量结构在句子中既可以充当宾语,也可以充当补语,这时我们就要从词的意义上去区分。
例如:他写了三篇;他唱了〈三遍〉。
前者中“三篇”指文章之类的东西,是以定语代替中心词,故而是宾语;而后者中“三遍”是指唱的次数,是补充说明“唱”这个动词的,故而是补语。
又如:他浪费了三天。
他休息了〈三天〉。
以上两个句子都出现了“三天”这个“数词+时间名词”的结构,“三天”后面显然都省去了“时间”这个中心词。
这时我们要看谓语动词能否跟省略去的“时间”一词进行搭配。
能搭配成为动宾结构的,说明动词后面的是宾语;如果不能,则是补语。
在前一句中“浪费”可与中心词“时间”构成动宾关系,所以“三天时间”的“三天”是定语代替中心词充当宾语。
在后一句中,“休息”虽然可与“时间”搭配,但构成了偏正关系,而不是动宾关系,不合句意,故而这里的“三天”是表示时段的补语。
再如:他买了二米。
线长〈二米〉。
前者“二米”是“买”的对象,自然是宾语。
后者“二米”是补充说明形容词“长”的,形容词具有不带宾语的特点,故而这“二米”只能是补语。
此外,非动作动词“有、等于、变成”等后面所带的数量结构都是这些词所涉及的对象,所以不是补语,而是宾语。
例如:我有十个;一个变成了二个;三个加三个等于六个。
这些句子中的数量结构都是宾语。
其三,用“得”、“这”二字检验,从“顺序”“结构”分析。
我们知道,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
如:他笑得〈非常天真〉;这花香得〈很〉;他说得〈怎么样〉?但是,如果“得”字不作为结构助词而作为独立词素出现时,我们就不能混为一谈。
如:他懂得这事。
你值得学习。
这些句子中“得”字与其它词素结合而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词,故而不是补语的标志,它后面的成份是宾语。
用代词“这”可以判定“个”字的宾语和补语。
“个”字是最常见的量词,通常用在名词前头。
例如:(1)吃个西瓜。
(2)吃个〈痛快〉。
第(1)句中“西瓜”是“吃”对象,是宾语,且可以在“个”字前面加“这”字;第(2)句中“痛快”是补充说明“吃”的,不可能在“个”字前边加“这”字。
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个”字前边能加“这”字的是宾语,否则即为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