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针药并用过程中针灸和中药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针药结合,内外同治,增效减毒——访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徐斌教授徐斌,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分会主任委员。
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国家中医药局十一五重点学科针灸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针药结合团队负责人。
先后主持973课题1项,主要参加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要参与者(第2)2项。
发表论文论著321篇,2项成果获省部级二等奖。
主编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行业规划教材《实验针灸学》,主编十三五研究生教材《针灸医学导论》。
记者:徐教授,针灸和中药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针药结合,自古有之,扁鹊、张仲景、华佗等都是针药结合的名医圣手,您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针药结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针药结合多年,请问针和药的理法有何异同?徐教授:谢谢《世界中医药》杂志对本领域的关注。
关于针和药的理法有何异同问题,我想从3个方面分析。
首先,一般认为在治疗方法上,针灸与药物在使用方法和干预途径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即针灸通过刺激体表腧穴治疗病症,中药方剂通过内服进入体内治疗病症。
我认为这里需要注意,从体表干预不仅只治疗体表病症也可以治疗内部病症,从内部治疗也不仅只治疗脏腑病症也可以治疗体表病症,不能片面地理解。
人们经常将《黄帝内经》中“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的经典论述,理解为针灸只治疗躯体病、药物只治疗脏腑病,这在《黄帝内经》时代可能是正确的,但从后世的发展分析,我们认为更应该理解为“针灸从外治病、药物从内治病”;近现代的典型代表可见承淡安先生的《伤寒论新注》(附针灸治疗法),该书在伤寒各适用针灸治疗的条目下均加入了针灸治疗方案,即“方能治者针亦能治”;另一部是杨长森的《针灸中药临床学》,将高等医学院校试用教材《针灸治疗学》的疾病治疗中增加了方剂,即“针能治者药亦能治”,构建了“理、法、方、穴、药”的知识体系。
笔者临证近二十年来,宗扁鹊“医之所病病道少”和孙思邈“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皆非良医”之训,当针则针,当灸则灸,当药则药,且每针药并用以祛疾,内外合治以疗病,临床疗效满意,今不揣浅陋,介绍数病的治疗经验于下,以供同道参考。
1.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古人多以风痰阻络立论,常用牵正散治疗,但临证用之,疗效并不令人满意。
现代医学根据面神经的发病部位,将其分为颅外型与颅内型(后者有同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有的还兼有听觉过敏和泪腺分泌异常),一般颅外型容易恢复,对颅内型病人,西医多主张加用激素治疗,我个人的经验体会是:西医书中所言此病发病一周内不能针灸纯属“本本主义”,并无临床依据,误人不浅,最应破除;只要针药得当,完全可以不用激素治疗,加用激素治疗,反而会延长痊愈时间。
对本病的辨证治疗,第一要辨经络脏腑,第二要辨外感内伤。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中于项则下太阳。
”颅外型面瘫多属外邪客犯经络,只有口眼歪斜者为邪客阳明,兼有耳后疼痛者为邪犯阳明少阳二经。
颅内型面瘫情况较为复杂,只有味觉减退或消失者(临床发现,部分病人是双侧味觉减退或消失)证属外邪已由胃经影响到胃腑,因为舌能知味全赖舌苔,而舌苔乃胃气熏蒸而成,《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多属胃气素虚而复感外邪者。
颅内型兼有听觉过敏或泪腺分泌异常者证属外感内伤相兼为病,证之临床,此类病人发病前除有感受外邪的病史外,多在发病前数天有生气发怒的病史,实属外邪兼肝胆郁火为患,这是因为少阳胆经入耳中,厥阴肝经“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的缘故。
根据以上认识,针药结合治疗本病,疗效明显提高,治疗发病在一周之内者,一般10天左右即可痊愈,经治数十例至今尚未见不愈者。
针灸基本处方是: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下关、四白透颧髎、地仓透颊车、颊车透地仓、翳风,合谷(取双侧),余穴均取患侧,留针30min,可加TDP照射,每日1次,翳风针后可加用艾条灸20min~30min。
中医临床思维活动的归宿是选择题1. 中医临床思维活动的归宿是什么?(5分)A. 辨证论治B. 整体观念C. 治病救人D. 其他(请注明)答案:A。
解析:中医临床思维活动始终围绕辨证论治展开,通过对疾病的辨证,确定治法、方剂等,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归宿,整体观念是思维的一种理念,治病救人是目的,比较宽泛,不如辨证论治确切地体现思维归宿。
2. 以下哪种情况最能体现中医临床思维活动归宿在辨证论治?(5分)A. 根据脉象和舌象调整方剂B. 单纯根据症状用药C. 按照西医诊断用药D. 只注重养生保健答案:A。
解析:根据脉象和舌象调整方剂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患者整体的四诊信息进行辨证,然后调整治疗方案,这体现了中医临床思维以辨证论治为归宿。
单纯根据症状用药缺乏整体辨证,按照西医诊断用药不是中医临床思维的体现,只注重养生保健不是临床治疗中的思维归宿。
3. 在中医临床思维中,辨证论治的最终目的是?(5分)A. 恢复人体阴阳平衡B. 消除所有症状C. 让患者感觉舒适D. 提高免疫力答案:A。
解析:中医认为人体健康的状态是阴阳平衡,辨证论治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调整机体的阴阳失调,恢复阴阳平衡,从而治愈疾病。
消除所有症状只是表面现象,让患者感觉舒适比较宽泛,提高免疫力是一个方面但不是辨证论治的最终目的。
4. 中医临床思维活动中,辨证论治与方剂的关系是?(5分)A. 辨证论治指导方剂的选用和调整B. 方剂决定辨证论治的方向C. 两者没有关系D. 辨证论治和方剂是同等概念答案:A。
解析:辨证论治是核心思维,通过辨证确定证型,然后根据证型来选用合适的方剂,并且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剂,所以辨证论治指导方剂的选用和调整。
方剂不能决定辨证论治的方向,两者有关系且不是同等概念。
5. 下列关于中医临床思维活动归宿为辨证论治的说法,错误的是?(5分)A. 辨证论治只关注疾病本身B. 辨证论治要考虑患者的体质、环境等因素C. 辨证论治是动态的过程D. 辨证论治贯穿中医临床始终答案:A。
中医学与中药学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医学与中药学论文选题参考1、NSFC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2002年度受理与资助情况2、浅谈“关格”病的中医诊断与中药治则3、浅谈耳鸣、耳聋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学与中药学科优先资助研究领域战略研究的重要性及意义5、一九九五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评审工作浅析6、论中医理论与中药现代化国际化7、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设计——以《中医和中药》为例8、中医学与中药学——中医学——微针系统疗法治疗颈椎病的概况与展望9、论中医学与中药学的关系10、浅谈"咳嗽"的中医辨析和中药治疗11、中医与中药12、200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1999年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项目指南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98年申请指南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15、中医学与中药学:中医学——针灸治疗难治性眼病的文献分析16、中医学与中药学:中药学:苦楝果实中苦楝素的分离及鉴定17、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对策研究18、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19、中医学与中药学专科学生就业心理倾向分析20、近年来NSFC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受理与资助针灸学研究的情况分析二、中医学与中药学论文题目大全1、浅谈中医与中药的依存性2、传统生命科学中中医学和中药学的若干理论之现代化学物理的解析——兼论创新高效抗癌、抗心血管病之药3、中医理论与中药复方研究之探讨4、中医理论与中药复方研究之探讨5、中医临床与中药的关系6、运用中医理论和中药辩证论治股骨头坏死临床随笔7、浅谈"胁痛"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8、中医推拿和中药热敷法应用于髌骨软化症临床治疗的效果探讨9、浅谈“胸痹”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10、浅谈阳黄与阴黄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11、小儿手足口病的中医诊断与中药治疗12、联用中医手法和中药内服外洗法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效果研究13、中医临床与中药剂型14、咳嗽的中医辩证与中成药选用15、中医针灸与中药联合应用在治疗突发性耳鸣耳聋中的疗效观察16、中医推拿和中药浴对脑损伤综合征患儿神经运动发育的影响17、中医推拿与中药外敷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观察18、中医和中药的含义19、《中医和中药》文化教学环节20、中医辨证与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结肠炎三、热门中医学与中药学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一种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中医方法和中药组合物2、一种治疗脂肪肝与酸蚀病症的中医方法和中药组合物3、以石膏和滑石为例谈谈研究中医和中药的特点4、中医药学与中药临床药学的进展5、浅述中医美容与中药美容6、浅谈中医美容和中药美容的关系7、微量元素与中医药8、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研究9、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研究10、内皮素与中医药研究11、数字中医药与中医药的跨越式发展12、数字中医药与中医药的跨越式发展13、中医中药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14、血脑屏障与中医药研究15、中医药与免疫16、中医系统论与中药复方研究17、中医中药与自由基18、微循环与中医中药研究19、前列腺素与中医中药20、论中医针药并用过程中针灸和中药的关系四、关于中医学与中药学毕业论文题目1、中医学与中药学2、中医学与中药学3、中医学与中药学——中医学:人体内新的功能系统——支持储备及自体监控系统新学说4、论中医理论与中药现代化国际化5、论中医理论与中药现代化国际化6、古代中医药学与中药临床药学7、中医体质与中药干预效果分析8、中医学与中药学其他学科——蒺藜皂苷对缺氧心肌细胞内蛋白激酶C的作用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学和中药学学科2008年度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和地区项目受理与资助情况分析10、NSFC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1998年~2003年度针灸学受理与资助情况11、2006年NSFC中医学与中药学科项目受理与资助情况分析12、1999年度NSFC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项目资助情况及2000年资助方向13、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项目申请与评审情况分析14、浅谈"腹痛"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15、中医学与中药学——中医学:国外针灸发展现状与展望16、中医学与中草药:不良反应方面17、中医医术与中药质量18、对弘扬祖国中医药文化的若干思考——谈中医方剂与中成药开发19、1998年度中医学与中药学学科项目评审工作简析20、浅谈“狐惑”的中医辨析与中药治则五、比较好写的中医学与中药学论文题目1、中西医结合与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2、试论中医院品牌建设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系3、新医药科学与中医药科学4、中医药与细胞因子研究进展5、亚健康的中医防治与发展中医药特色的疗养医学6、中风病二级预防中医药参与状况的研究7、中医药与受体关系的研究进展8、浅谈中医药与免疫9、中医药与老年医疗保健10、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与中医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11、实体语法系统与中医药理论现代化12、纳米技术与中医药研发13、壮医药与中医药比较探析14、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医中药进展和评述15、微量元素与中医药关系16、中医药科技查新与中医药科技查新委托17、中医中药研究的现状和展望18、中医药服务利用界定与中医药现代化趋向19、微量元素与中医药的关系20、化学与中医药。
浅谈中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针灸技术为例摘要:针灸为我国传统医学中独具特色的疗法之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针灸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疗效确切,来源于最为原始的疾病对抗方法,进而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理论支持和临床效果的特色学科,并走入世界舞台绽放出夺目光彩。
从针灸的起源、发展、传承过程等方面做综述分析,探究其发展和传承规律,进而指导中医针灸的现代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中医针灸;灸法;微针调气针灸为我国传统医学中独具特色的疗法之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针灸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文字记载,来源于最为原始的疾病对抗方法,进而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理论支持和临床效果的特色学科。
经历近现代医学的严重冲击,不衰反荣,并走入世界,在世界舞台绽放出夺目光彩。
本文就针灸的起源、发展、传承过程做综述分析,探讨其发展和传承的规律,进而指导中医针灸的现代发展和传承。
一、中医文化中的针灸技术(一)何为“中医针灸术”?中医针灸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
传统中医针灸认为穴位有特异性,并根据其特殊治疗作用,将穴位进行归类,如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等,在临床应用时也有其配伍的方法和原则。
而西方针灸目前尚没有形统一的理论,有人认为是最少地针刺有限的穴位,有人认为是针灸治疗区的确定,有人认为是在紧张的肌肉激痛点皮下的针刺,还有人认为治疗应该更符合神经生理学的概念。
因此西方针灸不讲穴位,其主要理论是局部的轴突反射、背根反射、同节段和跨节段的神经调节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效应等。
与中医观点不同的是,西方针灸不包含中医“阴、阳、气”等概念,认为对于传统穴位的刺激很有可能就是对神经系统的感觉刺激,其发挥效应的机制主要包括 3个方面:局部效应、脊髓节段效应及脊髓上效应。
中医针灸术的历史发展针灸起源与发展针灸起源于远古时期最为原始的火灸石熨、针刺放血、刺痈排脓等治疗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升华和总结,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针药并用治疗痛经的古代应用和现代研究摘要我们的研究根据中医对痛经的认识,针药并用治疗和单纯针灸或中药治疗痛经的相关历史文献的研究来探索痛经针药并用治疗规律。
中药按分型分别组方,效果比较理想。
而中药合针灸治疗是根据辨证分型与《针经指南》中阐述的。
“交经八穴,针道之要也。
”列缺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能主脉,且列缺又为手太阴肺经之络穴。
因此,针刺列缺可通调诸脉之气,行气活血,使子宫血运通畅,子宫过度收缩得以缓解。
温和灸列缺也可温经行气,加强针刺止痛功能。
但由于我们没有按中医分型分别选择不同的穴位,所以针灸列缺穴对气血两虚、肝肾亏损两型的治疗效果不理想。
通过针灸治疗痛经临床使用频率表发现三阴交使用频率很高,关元为任脉和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又位于胞宫部位,具有调冲任、温元阳、散寒镇痛之功。
地机为足太阴脾经的郄穴,既可健脾祛湿,又可通经镇痛。
太冲为足厥阴肝经原穴,配合血海行气解郁,调理气血。
水道为足阳明经穴,冲脉隶于阳明,此穴具有调和冲任、镇痛的作用。
三阴交是足三阴交会穴,可活血调经。
合谷为手阳明经的原穴,有理气镇痛的作用。
用补合谷、泻三阴交的针刺方法,可理气活血,祛瘀镇痛。
针药合用,相得益彰,共奏温经散寒、活血镇痛之效。
关键词:针药并用,辨证分型,频率,三阴交目录一单纯药物治疗与针药并用治疗痛经疗对照1 临床资料2 辨证治疗方法3 结果4 讨论二针灸与针药并用治疗痛经疗对照1 临床资料2 辨证治疗方法3 结果4 讨论三现代医学治疗研究四痛经针药并用治疗规律的探索性研究痛经针药并用治疗规律的文献研究引言近十年来关于中医针灸治疗痛经的报道很多,本文从临床应用疗效、机理研究等方面作如下综述。
因此,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和论文撰写。
目的是:从分析古人对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认识的角度出发,总结和分析有关针药并用预防保健理论的论述,倡导建立便于掌握,简单实用的针灸预防保健体系,让《内经》理论与思想真正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享受到简单有效的针灸疗法及预防保健技术,真正让先圣创立医道的苦心得以实现。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体会面瘫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指的是因面部神经损伤导致的面部肌肉无力或麻痹。
周围性面瘫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通常由于面神经的损伤引起。
针药并用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通过针灸和中药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缓解面瘫症状,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和功能恢复。
以下是我个人的体会和经验。
针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在治疗面瘫时,针灸可以通过刺激面部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面部肌肉的供血和氧气供应,增加面神经的营养供给。
针灸还可以刺激面部神经末梢,促进面部肌肉的运动和活力,缓解面部肌肉的无力和麻痹。
作为针灸的接受者,我能明显感觉到刺激穴位后,面部的血流更加顺畅,肌肉也有了更强的活动能力。
中药是治疗面瘫的常用药物,具有较好的效果。
中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改善身体的阴阳失调,从根源上治疗疾病。
在治疗面瘫时,中药可以通过内服或外用的方式使用。
内服中药可以通过改善全身气血状况,调节面部肌肉的供血和营养,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和恢复。
外用中药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面部肌肉,改善面部肌肉收缩和放松的能力,缓解面部肌肉的麻痹和无力。
在接受中药治疗的过程中,我发现面部的肌肉逐渐恢复了力量和活动能力,面部的表情也逐渐恢复了正常。
针药并用治疗面瘫的优势主要在于综合发挥了针灸和中药的优势。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和功能恢复,中药可以通过调节全身的气血状况,改善面部肌肉的供血和营养,作用点更加全面。
针药并用还能够相互促进和加强疗效,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使中药更好地渗透到皮肤和肌肉组织中,增强药效。
中药可以通过改善气血状况,增加面部肌肉的营养供给,提高针灸的疗效。
我亲身经历了针药并用治疗面瘫的过程,感受到了这种综合治疗方法的疗效和优势。
针药并用治疗面瘫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针灸和中药的综合应用,可以促进面部神经的修复和功能恢复,缓解面瘫的症状。
中国四大医术——砭、针、灸、药砭:源自《黄帝内经》。
砭、针、灸、药是我国独立并存的四大医术,古称砭、砭石,现称砭术,是用石制工具进行医疗保健的一种方法。
砭石者,以石治病也。
运用砭石治病的医术称为砭术,砭术是中医的四大医术之一,砭、针、灸、药。
砭石,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
砭石中又以泗滨砭石疗效为最佳。
泗滨砭石:原指《尚书.禹贡》泗滨浮磬料泗滨浮石;产于山东泗水之滨,故名泗滨砭石。
现在江苏徐州吕梁石、安徽灵壁石均不是砭石。
砭石颜色,因砭石中含有40余种矿物质及稀土成分,且砭石中含有铜、铁等金属物质,致使砭石会呈现红、黄、绿等颜色。
中医认为上品砭石有安神、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是加工制作医疗器械的上品。
砭石是通过微晶、红外和脉冲的波段来达到一些治疗和保健效果的。
脉冲是通过摩擦起热的感应成为波浪走型,而砭石不单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刮痧工具来应用那么简单。
古人在没有获得炼铁术前就是靠砭来治疗伤痛、疾患,古有砭针、砭刀等医疗工具。
用现代医学手段检测,泗滨砭石可以发出许多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射线和超声波脉冲,促进血液微循环、调理新陈代谢,其功效相当于远红外治疗仪+ 超声波治疗仪双重作用。
砭石一方面靠其自身蕴涵的能量来激发人体的潜能,另外还要靠我们自己合理的加以运用,也就是会使用它。
也只有合理的运用到适合的位置,方法上才能起到砭石的功效。
砭石是可以治病的石头,砭石之所以可以用来治病,是由其自身的成分和物理特性而决定的。
换句话说,只有具备这些特性的石头才可以称之为“砭石”。
砭石必须含有哪些主要成分,同时又有哪些重要特性?1.安全性:通过国家权威部门的检测砭石不含有有害物质。
2.成分:含有三十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以及人体所必需的钙、镁、锌、铬、锶、硒等20多种抗衰老元素。
3.远红外射线:砭石有奇异的能量场,作用于人体皮肤表面可产生极远红外辐射,其频带极宽,远红外频率可达范围为7~20微米。
4.微晶结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的检测确认,泗滨浮石为微晶变质灰岩,密度为2.8克/立方厘米,近似金属结晶。
在中医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与观察(共15篇)在中医过程中的感悟与观察(共15篇)1. 引言中医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中医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独特魅力。
本文将结合我的感悟和观察,共分为15篇,探讨中医的和实践。
2. 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多个方面,这些理论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医学体系。
在中医理论的过程中,我深感其博大精深,每一个理论都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和历史传承。
3. 中医诊断的独特性中医诊断注重整体观念,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璧。
这种独特的诊断方法使我对患者的病情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中药的神奇魅力中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作用各异。
通过中药,我惊叹于其神奇的魅力,一方一剂的配伍就能治疗各种疾病。
5. 针灸的神奇疗效针灸作为中医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等特点。
在针灸的过程中,我亲身体验了其神奇疗效,对患者疾病有着显著的缓解作用。
6. 中医治疗的个体化中医治疗注重因人制宜、辨证施治,充分体现了个体化治疗的特点。
这使我更加关注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7. 中医预防保健的智慧中医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注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
中医让我认识到预防保健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活惯,防病于未然。
8. 中医的传承与创新中医传承数千载,历经无数医家的创新与发展。
在中医的过程中,我深感其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既要继承前人的经验,又要不断探索创新。
9. 中医的人文关怀中医强调医者仁心,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这使我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生活等方面,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帮助。
10. 中医与西医的结合中医与西医各有特点,结合两者可以发挥更大的疗效。
在中医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诊疗能力。
11. 中医实践的艰辛与乐趣中医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每当看到患者病情好转,又会感受到巨大的乐趣。
针灸和中药配合治疗的优点针灸与中药均以中医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在针药配合治疗的过程中,两者之间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关系,即:同效相须、异效互补、反效制约。
因此,在临证时应注意这三种关系,使两者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
一、针药的同效相须关系(一)功效相同、作用强度类似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将针灸和药物结合起来,对一种疾病的病因或者证候,从相同的角度来展开治疗,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确保疗效最大化,同时还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或者减少针灸的刺激。
比如说,对于脾气虚弱,中气下陷的胃下垂,可以通过对中脘、足三里进行针灸,再辅以补中益气汤,可以获得很好的疗效。
(二)药物治疗为主、针灸治疗为辅具体而言,通过使用具有相同或者相似效果的针灸,来代替一些药物,从而达到降低药物用量的目的。
临床上经常使用的方法是,在长期服药后,患者对服药有了一定的耐药,可以用针灸治疗来代替一段时间或者一定程度的药物治疗;也可以在长期服用大量药物,对身体有损伤的情况下,适当减少剂量,将药物治疗替换为针灸。
(三)针灸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在临床上,虽然针灸可以调节、激发人体机能,但是由于只是对人体的一种外部刺激,没有对人体的物质基础进行改善,导致其收效较慢,或者很难维持,且不能确保其稳定。
对此,除以针灸为主外,辅以补肾填精、血肉有情之物,可增加针刺的效果。
二、针药的异效互补关系(一)内外并治采用针灸与药物配合治疗的方法,即“必齐毒攻于内,延石针艾于外”。
此法适用于内因同时存在热毒和痰浊等病机,且有明显体表症状的病人。
例如,在治疗痤疮时,可以使用针刺局部通络活血,同时使用清肺胃实热的中药。
(二)脏腑经络并治主要适用于多种脏腑和经络相同的疾病,如老年性骨关节炎、肩周炎等,也适用于中风后遗症等。
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中医辨证论治,调节脏腑;借助针灸,达到行气、活血、通络之功效。
例如,《卫生宝鉴》中记载的对肩、臂疼痛病人采用针药配合治疗的方法,即以“井穴”疏通经脉,艾灸肩井、尺泽,达到温阳通络之功效,然后辅以“清肺”饮,以清肺补正,健脾养肺。
龙源期刊网
论中医针药并用过程中针灸和中药的关系
作者:陈忠辉
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2期
摘要:针药异效互补既是对针药并用时功效不同的针灸和药物之间客观关系的概括,也是对二者临床上所能产生的不同于单纯的针灸或中药治疗效应的概括。
针药异效互补是建立在中医对药物及针灸作用机制及功效认识基础上,对针灸和中药功效之间的关系、二者因其功效的差异在治疗中所能产生的优势互补效应的理论认识。
针药异效互补的提出,对于探讨针药并用时针灸和中药的作用及其机制具有相应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针药并用;治疗方式;针药关系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163-01
在现代中医临床活动中,针药并用已经逐渐成为临床的常用方式之一。
中医针药并用的“针”是指以针刺为代表的各种通过体表刺激产生治疗作用的方法,包括艾灸、拔罐、刺血等,以外治为其特点;“药”指中药,以内服为其特征。
中医针药并用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同时使用中药和针灸两种治疗措施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形式。
1 中医针药并用的核心价值
中医针药并用的动机与目的是寻求更好的临床疗效。
当然针药并用不是提高疗效的唯一途径,临床医生可以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单独提高药物治疗强度、或提高针灸治疗强度的方式。
实践表明,疗效的提高并不是机械地提高药量或提高刺激强度等简单的方法可以实现的。
从中药治疗来说,在一个处方中药味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单味药物的使用剂量也受限于安全性,不可能大幅提高。
同时不论是处方还是其中的某一味药物,其功效的强度和用药量也非单纯的线性关系,提高服药频次和延长药物治疗时间也受诸多因素的限制。
因此,即使是在治疗方案正确的前提下,单纯依靠增加给药量或延长给药时间等方式提高疗效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中医针药并用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提高临床疗效:第一,由于病情和治疗的需要,需要增大中药剂量或针灸刺激量时可能产生一定的不良反应,而针药并用可合理利用二者的同效相须、异效互补、反效制约关系,在减小用药量、减轻针灸刺激的情况下,获得期望的治疗结果,并减轻或消除其不良效应,进而提高疗效;第二,针药并用时,由于针灸、药物有着不同的作用途径和作用机制,二者治疗作用的相加或协同有助于提高针灸或药物功效的强度、产生单独应用针灸或中药治疗所不具备的新的功效进而提高疗效。
2 针药并用过程中针灸和中药的关系
针灸治疗和中药治疗都是建立在辨证论治基础之上的具体治疗手段,同时辨证论治也是针药并用的理论核心。
在临床实践中,针灸和中药的运用有各种不同的配合形式,对这些不同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