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
- 格式:pdf
- 大小:311.31 KB
- 文档页数:4
什么是三权分立三权分立的核心: 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相互独立、互相制衡立法权--国会司法权-最高法院行政权-总统什么是“三权分立制”?(1)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议会、政府和法院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保持权力平衡,按照这种权力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来组织国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被称为“三权分立制”。
三权分立的核心内容是权力分立、制约和平衡。
(2)三权分立是美国联邦政府组建和运动的基本原则。
①“分权”:美国的中央政府机构由彼此平等而又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机关组成。
立法权属于国会,行政权属于总统,司法权属于联邦各级法院。
国会负责立法,总统负责实施法律,法院负责审查法律。
②“制衡”:立法权属于国会,又受到总统和法院的制约;行政权属于总统,又受到国会和法院的制约;司法权属于法院,又受到国会和总统的制约。
通过相互制约,保持权力平衡。
正确看待“三权分立制”?(1)三权分立原则是资产阶级针对封建专制主义提出来的,按照这个原则组织国家机构,对于反对封建专制独裁,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2)三权分立也具有明显的阶级局限性和消极作用,表现在:①所谓分权与制衡,事实上成为协调资产阶级内部权力分配的一种机制。
②实行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一个必然结果,是三大权力机关之间互相扯皮,导致效率低下。
③三权分立的原则难以在政治实践中真正贯彻。
(3)三权分立制,本质上是一种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它有效地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
但是,广大劳动人民不可能在这种制度下享有真正的民主。
什么是“两院制”西方的两院制源于英国的上院和下院,而英国的上院和下院制度的形成,则是政治实践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结果。
两院制的优点是两院分别议事,讨论议案,分别通过,使得法律案或者其他重大议题能够慎重,其缺点是分别通过才能作为议会的正式法律,这样两院之间容易互相扯皮。
特别是在西方实行的两党制或者多党制下,各政党均具有自己的利益,两院制实际上成为政党之间利益较量的机制,容易为政党利益所利用。
论人民民主专政体制下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制衡作者:李宗才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0期摘要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具体形式和权力在民的集中体现,行政权和司法权同属于人民公权的执行权,司法权侧重执行权中的判断,行政权侧重执行权中的管理。
长期以来,人民公权与行政权、司法权的关系不能严格依法行使,导致人民公权弱化,司法权过度依附行政权的局面。
因此,应该进一步理顺宪政规定的权力间相互关系。
关键词人民公权行政权司法权作者简介:李宗才,山东省嘉祥县人大办公室,科员、中共山东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4-148-02宪法明确规定我国的政治体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行政权和司法权都是由人民公权产生的亚权力,人民公权处于权力层级“金字塔”的顶层,高于行政权、司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同级同层。
一、权力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决定权力大小人民公权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有社会人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权力,包括终极决策权、社会立法权、社会人事任免权等,处于权力“金字塔”结构的最顶层,其表达形式有一切权力、国家公权力、人民主权、广义立法权等,人民公权最具抽象性、理想性。
人民代表大会可以看作是人民公权的代行。
党派权是不同阶级、阶层、社会团体谋求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进而维护和扩大其阶级利益的权力,处于权力“金字塔”等级中的第二层,具有现实性、主导性和广泛影响力。
党派所代表的阶级、阶层范围越广,力量越强,就越容易取得社会统治地位,其权力就越接近人民公权。
行政权和司法权是人民公权的执行,从更深意义上说是党派权的延伸,处于权力“金字塔”第三层,具有直接性、可操作性。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分别视作行政权和司法权的执行机构。
二、人民公权大而不强的几点原因(一)人民公权完全在党派权主导下确立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封建地主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代表、封建军阀、农民阶级、工人阶级等,都试图建立自己的政权,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斗争与演进,以中国共产党为首的各党派终于在1949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成立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此时的政协首次按照各党派实力组成行政机关。
浅析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以《行政诉讼法》第77条第1款规定为切入点伴随着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的颁布,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正式建立。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行政诉讼制度建立较晚等原因,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其中包括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问题。
一、我国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现状(一)理论上,司法权与行政权界限不清现代法治理论将国家机关分为立法机关、司在行政活动中,法院是任何权力的使都需要(二)制度上,司代具体行政一旦成为我国)行政诉讼中《行政诉》(二)诉1.第2.(在缺陷。
1.法院的存在不合理之处。
时法院在司2.行政法专业性值得商榷。
需要的,这里三、我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系存在问题之成因分析 一)行政诉讼制度建立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会国家权力一直949新中建立之制度非常XX 年月1日《诉讼来了(法制观念相对落后 在,自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在我国,重实体轻程序另一方面,法律工具的影(三)制计存在不合理之处 司和行政权是国家权方面,行政权侵犯另一,司法权侵四、正确处政(一)区别行政诉讼因此,(二权法最终这一基本原则。
三)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套制度我国宪法规定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有规定人另一,行政权涉及范围十分。
行政诉讼中,。
[论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行政权的含义。
行政权,通俗地讲,就是指行政机关在处理行政事务中所行使的权力,从现代意义上讲,是指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规范、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的组成部分。
行政权也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从权力的内容来讲,行政权包括了国防权、外交权、治安权、经济管理权和社会文化管理权等;从权力的形式来看,包括行政立法权、行政命令权、行政处理权、行政司法权、行政监督权、行政强制权、行政处罚权和行政指导权等。
司法权的含义。
司法权是指特定国家机关所依法享有的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和主张居中进行判断,并进行终局性裁判的一种权力,它来源于宪法权力。
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并列成为独立的权力形态,开始于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
司法权一般具有判断性权力、被动性权力、中立性权力、独立性权力、终极性权力等特征。
行政权和司法权是两种运作模式截然不同的权力。
行政权以如何更好地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为目标,在专门研究行政权如何运作的行政管理学从政治学分离之初,就是以效率作为权力运作的基本准则。
其后行政管理学理论虽经历多次演进,但还是以如何更好地完成既定管理目标――“追求效能、效率以及经济的最大化”为运作模式。
而司法权的目标则与行政权有本质区别,它通过个案审理,通过保护个体的权益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司法权的核心价值在于程序的正当性、个人应享有的实质权利和法律的平等保护权,以及平等理念。
因此,出于对个体权益保护的偏好,司法权的运作模式更偏向于抗辩式,即法官处于绝对中立的地位,由对立双方提出事实程序来证明本身立场的正确性,这一程序固然带来相对的公平,但也会造成程序的繁琐和低效率。
另外,司法权由于过于追求逻辑上的严密性和法律上的合乎规范性,从而囿于一个相对自我封闭的圈子中,对于裁判可能造成的社会效果和由此引发的制度成本便无法过多顾及,这与行政权所要追求的目标往往存在矛盾,这是现实中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紧张的根源所在。
行政法练习题一、单选题1、关于行政权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
B.行政权力是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权力。
C.行政权力具有强制性、公益性、不可处分性、扩张性、先定性。
D.行政权力是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权力,只有行政机关才能行使。
2、下面关于行政法的说法错误的是( C )。
A.行政法是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行政法主要规范行政机关的组织、行政权力的行使以及后果补救等问题。
B.行政法及其发展与行政诉讼的发展联系密切不可分割。
C.行政法的实体法和程序法有着明确的分界,内容广泛,涉及生活各方面。
D.行政法的根本目的在于确保依法行政,实现行政法治。
3、关于行政权与司法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D )A.我国国家权力的相互制约主要是指立法权对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监督制约。
行政诉讼制度建立确立了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制约。
B.行政权和司法权二者都是国家权力,最终主体都是人民。
C.二者的功能和作用都是执法,是通过不同方式的执法活动实现法律共同的价值和目标。
D.人民法院可以对任何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通过司法审查监督和制约行政权。
4、下列属于行政法正式渊源的是( D )。
A.行政许可法B.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C.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D.自治条例5、县林业局依据森林法对郑某伪造木材准运证、出山证,骗过林区检查人员将木材运出山的行为,给予3000元罚款。
县林业局和郑某形成( A )法律关系。
A.行政管理法律关系B.行政法制监督法律关系C.行政救济法律关系D.行政处分法律关系6、郑某受到县林业局的行政处罚,关于其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县林业局和郑某产生了法律关系,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平等权利义务关系。
B.县林业局有权对郑某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C.县林业局在对郑某处罚时,必须遵循相应的行政处罚程序。
D.郑某必须接受县林业局的处罚,但他有权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浅析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以《行政诉讼法》第77 条第1 款规定为切入点伴随着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以下简称《行政诉讼法》的颁布,我国行政诉讼制度正式建立。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以及行政诉讼制度建立较晚等原因,我国行政诉讼制度中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其中包括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问题。
一、我国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之关系现状一理论上,司法权与行政权界限不清现代法治理论将国家机关分为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分别行使国家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
在我国,人民法院是我国的司法机关之一,依法行使审判权,依照法律规定裁决各种争议。
司法权是一种被动的权力,针对已经发生的争议。
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是我国的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在社会管理活动中执行法律规定。
行政权是一种主动的权力,更多地强调防患于未然的管理。
由此看来,二者之间的界限是清晰明朗的。
然而,由于《行政诉讼法》第77条第1款赋予法院司法变更权,导致在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界践不清,出现了司法权代行政权的现象。
因此,本文所讨论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之界限不清的问题只存在于行政诉讼这一特别领域。
在行政诉讼活动中,法院是中立的裁判方,根据原被告双方所提交的证据以及法院对行政机关适用法律的正确与否给出判断,并最终通过裁判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这一过程中,行政机关作为被告方,需要做的就是向法院提供其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取得的相关证据以及其实施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律依据和事实依据,因此笔者认为在行政诉讼中根本不存在行政权的行使,而只存在司法权对行政权行使结果的评价。
二者的界限实质上是行政诉讼中司法权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去评价行政权的行使结果。
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首先进行的是对案件中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的判断,其次是对这种判断的处理,这种处理主要通过裁判的形式进行。
任何权力的行使都需要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因此行政诉讼制度设计司法权审查行政权之行使是必要的,而且这种审查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行政权的正常行使,但任何制度都很难做到完美,一般都存在利弊两方面,我们姑且将这种影响归为行政诉讼制度中司法权审查的弊端之一。
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控制和约束司法权是指法院对法律纠纷进行裁决的权力,它的作用不仅是为了维护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也是对行政权的控制和约束。
在法律规范下,司法权有效地限制了行政权的滥用和失当行为,为社会赋予了更多的保障和稳定性。
本文将对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控制和约束进行论述。
一、司法权对行政权的控制司法权作为第三种权力,对行政权的控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司法机关可以采取诉讼的方式,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
行政机关在执行公务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合理、不公正的行为,而这时法院可以以行政不作为或误作为为由,对行政机关提起诉讼,要求其依法履行职责。
例如,在一些环境污染案件中,环保部门的不作为或者行为不当,会导致环境污染更加严重,而这时候受到影响的群众就可以着手提起行政诉讼。
这对于行政机关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控制,能够使其遵守法律、执行公义。
其次,司法机关可以依法对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进行惩罚。
行政机关在执行公务时,如果出现违法、滥用职权和侵犯公民权利等行为,法院可以据此作出合法的判决,让行政机关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例如,国内曾经发生“橙汁事件”,因为某行政机关在采购橙汁时存在违规,法院依法只能作出强制执行的判决,让行政机关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对行政机关实现控制和约束,让它更加谨慎地执行公务,更加重视法律规范。
二、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约束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约束,主要是通过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来实现。
首先,司法机关可以审核行政机关的公文、决定等行政文件,对其中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提出建议或提醒。
例如,上海曾就因为某取消特定首饰品种没有公告等行为被最高法院判决违法,提醒了行政机关改善这些行为。
这种方式能够提升行政机关的决策透明度,让公民或者社会部门对行政机关进行监督,维护了政治环境的公正与公正。
其次,司法机关还可以依法对行政决策进行审查。
当行政机关的决策与法律规定相抵触时,司法机关可以依法裁决司法保护,来惩罚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避免行政决策带来负面影响。
论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边界——对新行诉司法解释第135条的理解与把握王梦园【摘要】新行诉解释规定对复议决定实行全面的合法性审查,这就引起了对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界限问题的深刻讨论.新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迈向新高度,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司法对行政的审查广度和深度正不断扩展.行政复议权来源于法定授权,其行使需要司法控制本无可非议.但是,行政权力与司法权力之间亦存在界限,过度强势的司法控制有违权力相互监督和制衡的立法初衷,司法审判权不宜过多地介入行政领域.如何明确行政权与司法权的界限,德国的行政判断余地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期刊名称】《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18)002【总页数】5页(P19-23)【关键词】行政判断;合法性审查;行政复议【作者】王梦园【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0.0一、问题的提出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最新的《关于适用〈行政诉讼法〉的解释》①(下文简称新解释)。
新解释结合实务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对之前的相关司法解释进行了整合、修改和完善,并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边界、原告和被告资格、复议机关改变行政行为结果的认定等涉及新行政诉讼法重大制度、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作了更进一步的界定。
新解释的出台结束了之前司法解释并存适用、互相冲突的尴尬局面,对于地方法院如何正确适用新行政诉讼法起到了统一理解和定纷止争的作用。
但是,伴随着新解释的施行,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
比如新解释第135条针对行政复议决定合法性审查的规定,就引发了对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边界问题的争议和讨论。
复议机关身后的行政权和司法机关代表的司法权之间的博弈,其背后蕴藏着许多可供挖掘的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二、争议的引发和探讨原先的司法解释规定,法院对复议机关所做的维持决定只审查复议程序的合法性,复议机关只承担审查程序合法性的举证责任②。
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相互关系研究司法权与行政权是一个国家的两个重要权力机关,它们在法治社会中各自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司法权是指国家依法审判案件、保障公民权益的权力,行政权是指国家管理政务、保障社会秩序的权力。
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相互关系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和公平正义的实现。
首先,司法权与行政权相辅相成。
司法权和行政权是国家权力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互相依存、相互制约。
司法权依靠行政权的执行,才能保证裁判的结果被全面实施。
而行政权则需要司法权的监督和裁决,以确保行政行为合法合规。
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合理运行需要相互的协调和合作,这样才能保障法律的公正、公平和有效实施。
其次,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划分需要明确。
司法权和行政权虽然相互联系,但也需要明确各自的边界和职责范围,以避免权力的滥用和冲突。
司法权的主要职责是审理案件、裁决争议,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而行政权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政务事务,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两者划分清晰,相互独立,才能有效地发挥各自的作用。
另外,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也体现在司法审查行政行为上。
司法权作为独立的司法机关,对行政权的行使进行合法性审查和监督。
司法机关可以对行政权的行政行为进行严格的法律审查,确保行政行为合法、合规。
司法审查的目的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法治。
司法机关可以对行政权的错误行为进行裁决,还行政权行使的合法性问题一个明确的法律界限。
同时,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相互关系还决定了司法机关对行政权的独立性和独立行使职权的能力。
司法机关作为一个独立的权力机关,应当独立于行政权的干涉和操控。
司法机关应当依法行使职权,不受任何非法行政指令的影响。
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能力保障了司法公正和法治的实现。
然而,司法权与行政权的相互关系也面临一些挑战。
在一些国家,行政权对司法权的干涉和操控依然存在,司法机关的独立性和独立行使职权的能力受到限制。
这种情况下,司法机关很难真正地保持公正和公平,法治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
论行政诉讼中的司法权变更权『内容摘要』:司法变更权的目标是制约行政权,而不是代行行政权。
司法变更权之因此有存在的必要,是因为法院能够促使行政机关尽可能依法办事。
司法变更权正是在如此的矛盾夹缝中存在,既要合法合理行使,又要避免超越权限,因此对其内涵界定和制度标准就成为超级值得从头凝视的问题。
『关键词』:司法变更权价值基础制度保障一、司法权变更权的概述(一)司法变更权的概念在日趋重视私权爱惜的今天,行政诉讼法中的司法变更权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所谓司法变更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 ,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解决行政争议的程序 ,部份或全数变更行政机关出的具体行政行为。
从一样的民、刑事诉讼制度来看,法官在诉讼中往往享有完全的司法变更权,法官能够用自己对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的价值判定取代当事人、检察官的价值判定。
可是在行政诉讼中,法官的司法变更权那么往往受到了较为为严格的限制。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行政惩罚显失公正的 ,能够裁决变更。
”这给予了人民法院在行政审判中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变更权。
显然 ,我国《行政诉讼法》采取的是相狭小范围内的司法变更。
(二) 关于司法变更权的存在争辩中国传统中的司法权是由行政机关行使的 ,司法权尽管几经改革仍是没有从行政权中离出来,行政权容易干与司法权的行使。
当我国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进程中,司法变更权曾引发极大的争议,而且一直续到该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关于人民法院可否拥有司法变更权理论界存在四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以为人民法院应当拥有毫无穷制的司法变更权;二是以为人民法院不能拥有司法变更权;三是以为人民法院只能在相当狭小的范围内拥有司法变更权;四是以为人民法院应在较宽的范围内利用司法变更权。
[1]笔者以为,第一、二种观点不符合权利彼此制衡原那么和中国行政诉讼法的目的,故将在下文着重对第三、四种观点进行论述和论证。
司法变更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中国应该从现有的相对狭小的司法变更权走向较为宽广的方向,而且维持相互制衡又只是分干与的状态。
论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作者:付茜来源:《学理论·中》2012年第12期摘要:我国《行政诉讼法》将我国司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定位在“维护和监督”,而且是重在“维护”,次在“监督”,体现出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容忍或更多是无可奈何。
两权关系现状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法律规范和制度设计。
通过提出完善两权关系制度的建议,期望两权关系更加趋于合理。
关键词:司法权;行政权;关系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5-0094-02一、我国行政诉讼中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现状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条中明确规定:“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从这一条可以看出,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司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定位是维护和监督,而且是“维护”在前,“监督”在后。
除此之外,从《行政诉讼法》中的其他条款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若干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司法权对行政权不仅重维护,轻监督,而且更多地体现出司法权对行政权的容忍,或者说是无可奈何。
首先,《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诉讼案件受案范围的相关规定,将人民法院能够受理的行政案件限定在影响相对人人身权或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范围内,将抽象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以及侵犯相对人其他权益的行政行为排除在外。
受案范围的有限性必然导致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乏力。
其次,《行政诉讼法》第5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从而排除了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合理性的审查,使得司法机关的审查很多时候局限于形式,而对实质问题无法深入审查。
而事实上由于行政裁量权的大量存在,大多数行政行为属于合法而不合理的行为。
对于这一类行政行为,可能其在实质上已经侵害了相对人的某种合法权益,但是司法机关却无法提供救济,因为其不属于司法机关的审查范围。
论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及司法审查的有限性随着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法治建设已经成为了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
法治建设的核心在于权力的制约和平衡,其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就是关系到国家权力运行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的本质、优缺点和司法审查的有限性三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的本质司法权和行政权作为国家权力划分的两大重要部分,其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和界定。
从技术上说,司法权是指国家依法行使审判工作的权力,行政权是指国家依法行使行政工作的权力。
司法和行政的权力分别对应于司法程序和行政程序,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则。
从权力制约和平衡的角度看,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应该相互制约和平衡。
司法权可以对行政权进行监督和制约,防止行政权的滥用和误用,维护公平正义;而行政权则是司法权实现其职能的前提,行政机关具有制定和实施法律的职责和权力,司法机关需要依靠行政机关提供法律和事实材料、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的支持。
从行政管理和法律实施的角度看,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又是不可分割的。
司法权通过对法律规定的解释和裁判,保障了法律的权威和统一;而行政权则通过对法律的贯彻落实和管理执行,推动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落地实施。
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实质上是相辅相成的,互为条件,共促进,但同时也要相互制约和平衡,保证国家权力平衡的实现。
二、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的优缺点1.优点(1) 司法审查弥补了行政审批的不足。
行政权往往有过度行使、任性行使的局面,而司法审查可以制止这种行为,保障公民的利益和权利。
(2) 司法审查保护了法律和公正。
在司法审查的过程中,法律的权威得到保障,公正得到推动,司法能力得到提高,司法制度得到规范。
(3) 司法审查促进了司法和行政之间的相互促进。
司法审查在一定程度上往往需要依靠行政机关提供有关材料、证据等信息,促进了司法和行政之间的合作、制约和平衡。
2.缺点(1) 司法审查有时会陷入法律漏洞和解释的泥潭。
论“三权分立”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作者:刘晔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01期摘要“三权分立”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确立政权组织形式的指导原则之一,对于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本文介绍了“三权分立”理论的历史沿革,由孟德斯鸠的观点引出对于司法权与行政权各自特点及相互联系的分析,明确“三权分立”理论中两者的关系,并且针对我国司法体制的特点进一步阐明了“三权分立”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分权制衡司法权行政权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011-02一、“三权分立”理论的历史沿革“三权分立”理论的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
柏拉图在《法律篇》中就提出了由37人组成最高委员会的行政机关,同时在四个不同等级的公民阶层中选90人组成立法机构。
柏拉图的高足亚里士多德则在其著作《政治学》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分权思想,即将政府的机能分为三个要素——立法机能(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和审判机能。
100多年后,波利比阿在他的《罗马史》中不仅把政府分成人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三部分,而且同时提出了三种国家权力机关之间应当互相制衡的宝贵理论。
到了17世纪,英国的洛克正式提出了“三权分立”的理论,他在著作《政府论》中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三部分,但是“洛克并没有把司法权单独划出,而是把司法权仍归属于行政权。
”①相对成熟而完备的“三权分立”理论直到18世纪才由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
在其著名的《论法的精神》一书中,针对封建暴政的极权主义提出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理论,最终成为当今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指导原则。
二、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理论的内涵孟德斯鸠是“三权分立”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主张立法权代表国家意志,应由人民集体享有,人民通过代表制定法律,同时将立法机关分为贵族院和众议院,使贵族和平民可以相互制约、自我保护;行政权由君主掌控,有权制止立法机关的越权行为,通过“反对权”参加立法,但是不参与立法事项的讨论;法院专掌司法权,由人民阶层选举产生,法官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