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240.50 KB
- 文档页数:31
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1.学制的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具有规定者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2.学制类型变革:双轨制(英国)向分支(前苏联、中国)和单轨制(美国)方向发展。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一.角色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履行一定社会职责的行为模式。
二.教师职业素养:1.教师的道德素质: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尊重同事。
2、教师的知识素质: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质: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研究和了解学生的能力;沟通交流的能力;课堂教学的能力;教育科研的能力。
三.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内涵: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品质的养成;专业自我的形成四.学生的基本属性即学生观:学生是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个性化的人五.师生关系的类型: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六.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1.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蔼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2.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七章:课程1.狭义课程: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2.课程类别:(1)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活动课程被称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的作业为核心所组成的课程。
)主导价值学科课程: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文化遗产活动课程:使学生获得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分科课程: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的文化知识综合课程:通过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必修课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3.课程计划: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4.新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