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通过公元纪年推算干支纪年
- 格式:docx
- 大小:13.34 KB
- 文档页数:1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方法嘿,咱今儿来聊聊这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的换算方法。
你说这纪年方式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呀?就像给时间穿上了不同款式的衣服。
咱先说说公元纪年,这可太常见啦,满世界都在用呢!简单明了,好记好用。
那干支纪年呢,就像是时间的神秘密码,充满了古老的韵味。
要把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那可得有点小窍门。
首先得知道干支的顺序呀,什么甲子、乙丑、丙寅……依次排下去。
这就好比是一个长长的队伍,每个都有自己的位置。
比如说,咱想把 2023 年换算成干支纪年。
那就得先把 2023 除以 60,得到余数,再根据余数去对照干支表。
这就好像是在一个大宝藏里找对应的宝贝一样。
有人可能会问啦,为啥要除以 60 呀?嘿,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啦!60 可是个很特别的数字呢,就像生活中有些特别的数字对我们也有特殊意义一样。
然后呢,通过一番计算,2023 年对应的干支纪年就是癸卯年。
你看,是不是挺神奇的?就这么简单的几步,就从公元纪年跨越到了干支纪年。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穿越回古代,和古人聊天,他们一说干支纪年,咱就能马上反应过来是哪一年,那多牛呀!这感觉就像是掌握了一门独特的语言。
干支纪年可不只是用来纪年哦,它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呢。
每个干支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寓意,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一样。
而且呀,干支纪年还和五行、阴阳等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复杂而又神秘的体系。
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这里面的学问大着呢!咱再举个例子,1949 年是己丑年。
哎呀,这一年可是新中国成立的重要年份呀!这干支纪年是不是一下子就变得更有意义了呢?所以说呀,了解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的换算方法,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还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时间背后的奇妙世界。
总之呢,这换算方法虽然有点小复杂,但只要咱多练练,多琢磨琢磨,肯定能掌握得妥妥的。
以后再遇到干支纪年,咱也能轻松应对啦!这可真是个有趣又有用的知识呢,大家可得好好记住呀!。
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首先,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4 5 6 7 8 9 10 1 2 3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12 1 2 3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
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
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如:公元1995年用该年尾数5找出对应的天干为“乙”。
然后,用1995除以12得余数为3。
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
那么,公元1995年则为农历乙亥年。
再如:公元1861年用尾数1查天干为“辛”,用1861除以12得余数为1,再用余数1查找地支为“酉”。
那么,公元1861年则为农历辛酉年。
如果某一年的尾数为0或者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第1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12位“申”。
如:公元120年尾数0则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地支中的第12位“申”。
那么,公元120年则为庚申年。
另外,如果公元纪年是单个数字,就用该数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
如:公元6年,则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对应的“丙”和“寅”,那么该年则为丙寅年。
公元8年则为戊辰年。
公元11年,则取尾数1对应的天干中的“辛”和11对应的地支中的“未”。
那么,该年则为辛未年。
公元12年则为壬申年。
二、公元前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7 6 5 4 3 2 1 10 9 8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9 8 7 6 5 4 3 2 1 12 11 10具体换算方法同一如:公元前155年用尾数5取天干中的“丙”;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中的“戌”。
那么,该年则为丙戌年。
公元前8年则为癸丑年天干地支纪年法计算的万能公式文/孙海文我国古代是用干支纪年的,近代史上提到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
公元纪年和天干纪年的换算方法宝子,你是不是对公元纪年和天干纪年的换算感到好奇呀 ?今天咱就来唠唠这个有趣的事儿。
咱先说说天干纪年是啥。
天干呢,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
这十个字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呢。
那怎么把公元纪年换算成天干纪年呢?其实有个小窍门。
咱们先得知道一个数字对应关系,公元纪年的尾数和天干有对应的哦。
比如说,公元纪年尾数是4的话,对应的天干就是甲;尾数是5就对应乙,像1984年,尾数是4,那这一年的天干就是甲。
这里面的对应关系是这样的:4 - 甲、5 - 乙、6 - 丙、7 - 丁、8 - 戊、9 - 己、0 - 庚、1 - 辛、2 - 壬、3 - 癸。
不过呢,光知道天干还不够呀,还得知道地支才能完整地表示年份。
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
这就有点复杂了,因为12和10不是那么好换算的。
咱们简单点说,就是先确定天干之后,再通过计算确定地支。
比如说,我们要算2023年。
先看尾数3,对应的天干是癸。
然后呢,我们用2023除以12,得到余数是7。
地支里余数7对应的是卯。
所以2023年就是癸卯年啦。
这换算呀,就像是一场小小的数字游戏。
有时候算起来可能会有点晕乎,不过多试几次就好啦。
而且呀,这天干纪年可有着浓浓的文化味儿呢。
当你学会了换算,就感觉像是能和古人在时间的长河里对上话一样。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些古老的史书上写着的年份,你一下子就能用现代的公元纪年去理解,是不是很神奇呢 ?宝子,要是你想熟练掌握这个换算方法,就多找几个年份来练练手呗。
说不定以后你还能在朋友面前露一手,给他们讲讲这有趣的纪年换算呢。
【公历年份换算农历干支纪年口诀】(含公元前后两种换算方法公式)简单、实用、易学、好记【公历年份换算农历干支纪年口诀】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采用的是阴阳合历。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干支纪年以每年春节换年。
而在历史教学中记录一些事件的发生时间都是采用公元纪年,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有一个简单的换算口诀如下:一,用数字对应天干地支:自然数: 1 2 3 4 5 6 7 8 9 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自然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举例(以2018为例):公元年数减去3——2018-3=201510除余數是天干——2015÷10=201……5(戊)该数再用12除——2015÷12=167……11(戌)余数就把地支显所以2018年按干支纪年就是戊戌年。
以上是公历公元年份换算成农历干支纪年的计算方法。
下面姜毅同志研究发现了另一段年份的换算方法,即:公历公元前年份换算成农历干支纪年的计算方法:一,用數字對應天干地支:0 9 8 7 6 5 4 3 2 1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0 1110 9 8 7 6 5 4 3 2 1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二,口訣並舉例(以公元前57年為例):公元前年數加3:57+3=601.60除10的余數是天干:60÷10=6……0(0对应的天干是甲);还有一种更简单明了的方法,就是年数加3后的和不用作除10计算,直接用和的个位数与天干对应即可。
2.60除12的余数是地支:60÷12=5……0(0对应的地支是子)余数就把地支显所以公元前57年换算成农历干支纪年就是甲子年。
又如:将公元前1250年换算成干支年:1250+3=1253① 和的个位3对应的天干为辛②1253÷12=104 (5)余数5对应的地支为未故公元前1250年为辛未年。
天干地支纪日法快速计算法一.干支纪年[方法一]公元1年的干支是辛酉,只要记住辛酉这一干支,即可简便而又迅速地推算公元前后任何一年的干支。
1.求公元后年干支干:支取所求年分的个位数支:以所求年分数目12,取其余数。
然后,以辛酉为起点,按干支顺序依次推出年干和年支(正推)。
逆干支顺序而推为反推例1:求公元1846年的干支干:6(1846年的个位数是6)支:10(1846÷12,得余数为10)以辛酉为起点(即1),正推,得1846年的干支是丙午附注:如干.支数为0,则取辛酉的前一个干支,即庚申。
例2:求公元2050年的干支干:0-庚支:10(2050÷12余数10)-午2050年为庚午2.求公元前年干支算法与上法一样,只是要反推,即逆干支顺序而推,或用10和12分别减去原得数后再正推。
但要注意,此时起点与上法不同,以辛酉为0,反推时以辛酉前一干支即庚申为起点(即1),正推则以辛酉的下一干支即壬为起点。
或直取公元前负数即可。
例如:求公元前231年的干支[方法一]干:1支:11(231÷12余数11)11为反推时的干支数,只要直取表内公元前负数即可,即为庚戊。
如要正推,则还要用10,12减去此二数。
即干为10-1=9,支为12-11=1。
结果为庚戊。
[方法二]如不以辛酉作起点,也可以任何一个已知年干支为起点推算。
一般可以当年为起点。
方法:以所要求的年数减去已知年数(或当年),得数的个位数即为年干数,得数除以12所得的余数即为年干支数。
干支数为正数时正推,为负数时反推,或按[方法一]中方法变为正推。
应注意的是已知年干支作0,正推时以已知年干支的后一干支为1,反推时以已知年干支的前一年干支为1。
例如:已知1985年是乙丑年,求1999年的干支。
1999-1985=14干:4支:2(14÷12余数为2)按乙0丙1······的顺序正推得年干为已,按丑0寅1······的顺序正推得年支为卯,故1999年为已卯年。
公元年转换成天干地支纪年的算法公元年转换成天干地支纪年的算法一、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天干、地支的基本资料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对应序号:1、2、3、4、5、6、7、8、9、1012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对应的序号:1、2、3、4、5、6、7、8、9、10、11、12地支对应的属相:子-鼠、丑-牛、寅-虎、卯-免、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注意: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是“辛酉”年,即六十甲子中的第58位,辛-8酉-10是本算法的依据或说着是基础。
)二、公元后年份数转换成天干地支纪年的算法(一)、求出某公元纪年在“天干“中对应的序号用公元纪年数加以7的结果除以10(不管商数)所得的余数,即(公元纪年数+7)/10的余数就是这个公元纪年对应的“天干”序号。
如果余数为“0”,对应的“天干”序号为10(末位)。
(注意:为什么要加7,因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是六十甲子中的第58位“辛酉”年,“辛”是天干中的第8位,8与公元1年的“1”相差“7”)(二)、求出某公元纪年在“地支“中对应的序号用公元纪年数加以9的结果除以12(不管商数)所得的余数,即(公元纪年数+9)/12的余数就是这个公元纪年对应的“地支”序号;如果余数为“0”,对应的“地支”序号为12(末位)。
(注意:为什么要加9,因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是六十甲子中的第58位“辛酉”年,“酉”是地支中的第10位,10与公元1年的“1”相差“9”)如:求2018年的天干地支纪年A:求2018年对应的天干序号:即:(2018+7)/10余数是5,5就是2018年对应的天干序号,即天干中的第五位“戊“;B:求2018年对应的地支序号:即:(2018+9)/12余数是1 1,也就是地支中的第十一位“戌”;综上述:2018年的天干地支纪年为“戊戌”年(戌即狗年)。
三、公元前年份数转换成天干地支纪年的算法(一)、求出某公元前纪年在“天干“中对应的序号1、求出:(公元前年份数/10)的余数,称余数为Y;2、设X为这个公元前年份数对应的天干序号数,则X=8-YIF X>0,则X直接为其对应的天干序号数;IF X≤0,则X=10+X的结果为其对应的天干序号数;(二)、求出某公元前纪年在“地支“中对应的序号1、求出:(公元前年份数/12)的余数,称余数为Y;2、设X为这个公元前年份数对应的地支序号数,则X=10-YIF X>0,则X直接为其对应的地支序号数;IF X≤0,则X=12+X的结果为其对应的地支序号数;四、公元年用EXCEL求干支序号(一)、公元后的算法(注:D1为年数所在的单元格)1、天干序号=IF(MOD(D1+7,10)=0,10,MOD(D1+7,10))2、地支序号=IF(MOD(D1+9,12)=0,12,MOD(D1+9,12))(二)、公元前的算法(注:D1为年数所在的单元格)1、天干序号=IF((8-MOD(D1,10))<=0,10+8-MOD(D1,10),8-MOD(D1,10))2、地支序号=IF((10-MOD(D1,12))<=0,12+10-MOD(D1,12),10-MOD(D1,12))。
【公元与干支纪年换算法】公元与干支纪年换算法干支与公元纪年对照表干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历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个符号叫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符号叫地支。
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纪表”。
在阅读历史书籍和古典文学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干支纪年,为了弄清公元年代,现把两种纪年的转换方法,介绍如下,供朋友参考。
一、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表一:将天干、地支编号如下: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4 5 6 7 8 9 0 1 2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公元干支纪年对照是1933如要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以公元年的尾数,在天干中找出相对应。
然后,将公元纪年除以12,用余数在地支中找出所对应的地支。
这样,公元纪年就换算成了干支纪年。
例如:公元1911年,用该年尾数1找出对应的天干为“辛”。
然后,用1911除以12得余数为3,用余数3找出相对应的地支为“亥”。
那么,公元1911年则为农历“辛亥'年。
即清朝灭亡的年份。
再如:公元1644年,用尾数4查天干为“甲”,用1644除以12得余数为0,再用余数0查找地支为“申”。
那么,公元1644年则为农历“甲申”年。
即满清入关的年份。
如果某一年的尾数为0或者用该年除以12的余数为0,则取天干中的第0位“庚”和地支中的第0位“申”。
如:公元120年,尾数0则取天干中的“庚”;除以12余数为0,则取地支中的第0位“申”。
那么,公元120年则为庚申年。
国传统干支纪年中是庚辰.另外,如果公元纪年是单个数字,就用该数字在天干、地支中查找即可。
如:公元6年,则在天干、地支中找出6相对应的“丙”和“寅”,那么该年则为丙寅年。
公元8年则为戊辰年。
公元11年,则取尾数1对应的天干中的“辛”和11对应的地支中的“未”。
公元纪年是一种以公元(纪元前1年至今)为基准的纪年系统,而干支纪年是一种以天干、地支为基础的纪年方法,常用于中国传统历法中。
推算干支纪年主要涉及到天干、地支及其年份的循环周期,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推算方法。
干支纪年起源于中国古代,天干由甲至癸,地支由子至亥,共有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干支年份采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合而成,每60年会出现一轮完整的干支纪年循环。
首先,需要知道元年的干支纪年。
根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637年华夏部落首领黄帝即位,这一年被定为甲子年,因此甲子年是干支年的第一年。
在推算干支纪年时,可以借助甲子年作为起点。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天干和地支的循环周期。
天干和地支各自的循环周期都为60年,这意味着在60年内,天干和地支会依次排列组合成360种组合。
例如,第1年是甲子年,第61年是庚申年,第121年是己卯年,依此类推。
当干支纪年超过60年之后,会重新回到甲子年,开始新的一轮纪年循环。
在具体推算干支纪年时,需要对给定的公元纪年进行计算。
首先,将给定的年份减去黄帝即位的年份(公元前2637年),得到年数的差值。
然后,将差值除以60,得到的商数即为完整的干支纪年的轮数。
最后,将商数乘以60并加上黄帝即位的年份,即可得到对应的公元纪年对应的干支纪年。
举个例子说明,假设要推算公元2024年的干支纪年。
首先,计算差值:2024-2637=-615、注意这里差值为负数,表示公元2024年在黄帝即位之前615年。
然后,将差值除以60:-615÷60=-10余数-15,说明公元2024年相对于黄帝即位年份多了10轮完整的干支纪年,余数-15表示还需再向前推算15年。
最后,将商数-10乘以60并加上黄帝即位的年份2637:-10×60+2637=1977、所以,公元2024年对应的干支纪年是乙丑年。
需要指出的是,干支纪年的推算方法可以应用于任意公元纪年,无论是过去的年份还是未来的年份。
同时,也需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对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进行考虑,避免纯粹机械地进行干支纪年的推算。
干支是中国历法中的一种年号,以两个不同的字母表示,一般用来记
录时间。
从公元纪年到干支纪年,可以按照如下方法:
1、先要知道公元纪年的时间段,再根据时间段确定其对应的干支纪年。
由于每十二年有一个生肖,这样就可以按照每十二年的循环顺序确定
干支纪年的时间段。
⑴以公元前2637年到公元前1382年,属于甲子到壬子的时间段。
⑵以公元前1381年到公元前687年,属于癸子到甲戌的时间段。
⑶以公元前686年到公元前74年,属于乙亥到丁丑的时间段。
⑷以公元前73年到公元25年,属于戊寅到己卯的时间段。
⑸以公元26年到公元130年,属于庚辰到辛巳的时间段。
⑹以公元131年到公元723年,属于壬午到癸未的时间段。
⑺以公元724年到公元1316年,属于甲申到壬戌的时间段。
⑻以公元1317年到公元2637年,属于癸亥到甲子的时间段。
2、根据《太平御览》,可以找到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之间的对应规律,由此可以确定每个时间段对应的干支纪年。
例如,公元1年属于庚辰,公元2年属于辛巳,公元3年属于壬午,公元4年属于癸未……以此类推,可以将从公元1年到公元130年的对应的干支纪年记录下来。
3、根据每一个时间段的干支纪年,可以计算出年份数。
干支纪年与公历纪年的换算一、公元纪年法和干支纪年法:公元纪年是从传说中耶稣诞生年计为公元1年,顺次加1即可。
天干地支纪年法(即农历纪年法)就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的一种循环纪年法。
十天干及编号:1甲、2乙、3丙、4丁、5戊、6己、7庚、8辛、9壬、0癸十二地支及编号:1子、2丑、3寅、4卯、5辰、6巳、7午、8未、9申、10酉、11戌、0亥(注: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
二、公历纪年换算为干支纪年(1)公元后的已知年份换算干支纪年方法:(公元后年份-3)÷10的余数对应天干(余数出现负数,就从天干后面倒数编号,即从最后一位开始,依次为0、-1、-2、-3、 (9)(公元后年份-3)÷12的余数对应地支(余数出现负数,就从地支后面倒数编号,即从最后一位开始,依次为0、-1、-2、-3、 (11)例如:计算2010年的天干地支年:(2010-3)÷10 余 7 对照上表,第7个为:庚(2010-3)÷12 余 3 对照上表,第3个为:寅所以得出2010年的天干地支年是:庚寅年(2)公元前的已知年份换算干支纪年方法:61-(年份数除以60后的余数),当做公元后年份,再按公元后年份换算为干支纪年例如:求公元前221年的天干地支年:61-(221 ÷ 60 =3余41) = 20把20当做公元后年份进行换算得天干是:庚;地支是:辰所以公元前221年是庚辰年。
公元前年份计算结果为负数时的处理方法同前面。
例如:求公元前479年的天干地支干支年:61-(479 ÷ 60 =7余59) = 2把2当做公元后年份进行换算得天干是:壬;地支是:戌所以公元前479年是壬戌年三、干支纪年换算为公元年份的方法知道公元年份的大概时间范围,以干支纪年求公元年份。
怎样通过公元纪年推算干支纪年
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是我国现行并用的两种纪年法。
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是从所谓的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这一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以后的年份叫公元某年。
公元纪年是近代由西方传入我国的一种新纪年法。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中国正式与世界通用的纪年法接轨。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法,即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按一定顺序配合组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常用它来表示,如“辛酉政变”“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辛丑条约”、“辛亥革命”等等。
那么如何推算公元某年是干支纪年哪一年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是指由十个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以此作为年的序号。
它们的组合依次是: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推算分公元后和公元前两种方法。
方法一:已知公元后某年,求该年的干支。
步骤①先求天干:所求公元年数的个位是几,就从表一找该数字所对应的天干;②后求地支:让所求公元年数除以12得出余数,余数是几,就从表一中寻找该余数所对应的地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