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电子眼执法”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规范执法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执法人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义不容辞。
多年来,我一直在执法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执法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规范执法的心得体会。
首先,规范执法需要坚守法律底线。
执法人员必须要具备深入的法律知识,熟悉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在执法过程中,要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办事,不滥用职权,不徇私舞弊。
只有坚守法律底线,才能确保执法的公正和权威性。
其次,规范执法需要正确行使职权。
执法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要明确自己的权限和职责,不越权行使权力。
要本着服务社会、保护人民的原则,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起案件,不偏袒任何一方。
要保持中立立场,不受任何外界压力和影响,客观地处理案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规范执法需要注重程序公正。
执法人员在办案过程中,要坚持依法办案原则,保证审判程序的公正性。
要依法采取合法的证据,确保证据的真实性。
在执行过程中,要遵守规定的程序,确保权利的合法行使。
同时,要与当事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实现公正与效率的有机结合。
第四,规范执法需要注重文明执法。
执法人员要做到言行合一,言传身教。
要用文明的态度对待当事人,在执法过程中不凶狠、不恶言相向,保持良好的形象。
要注重语言的文明用词,不使用不文明的言语,量力而行,在保障人民利益的同时,充分尊重人民的尊严。
第五,规范执法需要加强自身修养。
执法人员是社会的形象代表,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优秀的执法能力。
要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应对各类案件的能力。
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与同事之间相互配合,共同为社会治安维护做出贡献。
同时,要把握工作的尺度,始终保持谦虚、务实的工作态度,在执法工作中不断追求进步。
总之,规范执法是一项长期的、艰辛的工作。
作为一名执法人员,我们要始终保持对法律的敬畏之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始终坚持职业道德和规范,做到依法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维护社会的稳定与谐和。
电子警察集中整治工作总结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电子警察在交通管理、治安维护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利用电子警察资源,提高交通管理和治安维护水平,各地纷纷开展电子警察集中整治工作。
下面就对电子警察集中整治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电子警察集中整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举措。
通过集中整治,可以有效地净化道路交通环境,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提高道路交通管理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也可以加强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交通违法成本,有效遏制交通违法行为,维护交通秩序。
其次,电子警察集中整治工作需要科学合理的部署和实施。
在整治工作中,需要充分考虑各地的交通特点和治安状况,合理确定整治重点和时段,科学制定整治方案和措施,确保整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电子警察的监控和记录功能,及时发现和记录交通违法行为,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
再次,电子警察集中整治工作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治观念,引导驾驶员和行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自觉维护交通秩序。
同时,还可以提高人民群众对电子警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增强整治工作的合力和效果。
最后,电子警察集中整治工作需要加强监督和评估。
通过监督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整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同时,还可以及时总结和推广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综上所述,电子警察集中整治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举措,需要科学合理的部署和实施,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监督和评估。
相信在各地公安交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电子警察集中整治工作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为人民群众的交通出行和社会治安做出更大的贡献。
《道路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遭遇“电子狗”法理性探讨:理性执法》摘要:要:本文对所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力图全面介绍“电子狗”,将使“电子狗”的使用更趋规范,“电子狗”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将更有利于交警部门的行政执法,使行政执法更加公开化,透明化,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行为法学会2009年部级法学研究课题《道路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规范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2009)学研024]一、电子狗概述电子狗的背景,为此,只有通过全国性立法,确立“电子狗”的合法化使用,那么将更有利于交警部门的行政执法,使行政执法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也将使“电子狗”的使用更趋规范,“电子狗”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摘要:本文对所获得的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力图全面介绍“电子狗”,将使“电子狗”的使用更趋规范,“电子狗”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那么将更有利于交警部门的行政执法,使行政执法更加公开化,透明化。
关键词:交通管理;执法规范;电子警察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行为法学会2009年部级法学研究课题《道路交通管理非现场执法规范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2009)学研024] 一、电子狗概述电子狗的背景。
近几年来一种号称电子眼“克星”的反监控设备在全国各地市场上出现,这种名叫“探测狗”的无线侦测设备虽然价格在千元上下,但一面市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据“探测狗”的发明者清华大学安全技术实验室的工程师说,他发明这一项技术的初衷是为了防止电子眼的滥用以保护个人隐私。
应当看到,“探测狗”这种反监控手段的出现,源于保护个人隐私的一种私力救济手段,其存在有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但它同时也可能会对国家机关的正常执法活动造成影响,事实上,这种装备目前已被一些机动车驾驶人用于针对“电子警察”的反侦测中。
那么法律对此应当如何看待呢?从公民合法权益保护和公共管理实现两个角度出发,不宜采取一概禁止“电子狗”使用的做法。
电子狗的定义。
狭义的电子狗。
是指以早期无线发射及接收原理制成的反测速产品,现在在黄河以南地区还有大量销售,只能在一些地区起有限的作用。
151随着“电子警察”系统应用范围的越来越广泛,人们对智能交通设备的认识和开发逐步加深,功能更加完善,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技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电子警察”系统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还有待不断地完善。
一、“电子警察”存在的主要问题1、“电子警察”系统规范标准不统一。
由于“电子警察”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统一技术标准,各厂商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偏好来进行产品的研发和实施,功能不同,彼此之间不能相互兼容或互联互通,一直以来各自的信息无法实现共享,影响了系统整体效益的全面发挥,极大地妨碍了系统规范、有序持续地发展与提高。
“电子警察”一般只能实现省内联网,对于本地号牌的车辆的违章能够记录,但对于外地号牌的车辆违法却无能为力,没有任何的约束力,许多驾驶员利用这一漏洞,将本地车辆牌挂上外地的假号牌,增加了车辆套牌数量,给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对“电子警察”系统的选型、实施和运行带来了很多问题,制约了“电子警察”系统的有序发展。
2、抓拍能力不能完全适应实际情况的需求“电子警察”系统既要求违法图片或图像要清晰,还要求设备要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能够自动适应全天候环境工作,在各种光照条件下获得满意的画面。
但实际很多产品的硬件设备无法到位,夜间、大雨或大雾天就不能运作自如;同时当连续多辆车先后或双实线行使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车辆及车牌漏拍现象,导致完整的车辆及车牌抓拍率不高、车牌识别率不高。
3、应对反“电子警察”的技能还不到位。
目前,许多驾驶员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付“电子警察”。
如一种逃避“电子警察”监督的报警器——“电子狗”,可以帮助驾驶员逃避“电子警察”的跟踪和监视。
还有的驾驶员则采用遮蔽牌号、喷涂牌号等方法进行掩护闯红灯、超速、变道等违法行为。
4、设置数量少,监控范围窄。
“电子警察”系统往往只局限于一些事故多发路段和交通部繁华路口,在这些设置了“电子警察”监控的,驾驶员行车规规矩矩,但一经过监控路段或路口后,驾驶员超速、违法变道、乱停车等现象仍相当突出,成为交通秩序混乱和交通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交警“暗中执法”的行政法思考作者:陈乐乐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13期摘要近年来,人们对于交警执法问题的关注与日俱增。
为了保证道路交通的安全和畅通行驶,也为了能更好地搜集交通违法者的违法行为证据,交通管理部门采用“暗中执法”的方式如电子警察、摄像机等科技装备查纠路面交通违法行为,这在社会上以及理论界都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本文认为“暗中执法”行为有其存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并且应对其实施的程序做明确严格的规定,并尽量缩小其适用范围。
关键词暗中执法合法性合理性程序作者简介:陈乐乐,华东政法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5-149-02一、交警“暗中执法”的概念所谓的“暗中执法”是指具有行政执法权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规定或者授权对于道路交通违法行为采取具有一定隐蔽性的方式进行监控和记录的行政行为。
具体来说,“暗中执法”的方式主要有通过设置电子仪器进行拍摄、电子测速仪等设备记录司机的违章行为等,这主要依靠电子机器进行的一种“暗中执法”行为;另一种则由交警现场实施的,例如躲在暗中抓拍或者设置陷阱搜集司机违章的证据等,对于第二种行为在实践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就认为交警不去积极的疏导交通、制止违章而是任其发展,这种做法偏离了行政执法的本来目的。
但从法律角度来说,“暗中执法”也存在“合法与非法”的争议。
“暗中执法”作为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也需要具备一般行政行为所应有的合法性。
“暗中执法”中交通警察执法的直接依据是《道路交通安全法》,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依据是《行政处罚法》。
《行政处罚法》第三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但这只是初步地根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推理出来的法律根据,要进一步分析其合法性依据,还必须有更具体的规定和依据。
2024年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心得体会在履行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职责的过程中,我们肩负着依法处理交通违法行为、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障道路安全畅通的重任,致力于为广大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
作为一支在党的领导下执行交通管理任务的行政执法力量,我们必须深入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坚定“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理念,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
为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确保正确行使执法权,大队根据支队专项整改活动精神,全面开展了执法质量整改活动。
在此活动中,本人对当前交警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如何端正执法思想以及提高执法水平有了以下体会:一、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整改活动,是当前交警工作规范化的迫切需求交警部门作为行政执法主体,同时具有部分刑事司法权。
当前交警执法工作中存在“三重三轻”现象:重行政处罚,轻公民权益;重权力行使,轻权力制约;重实体法,轻程序法。
具体表现为:追求经济利益,以罚代刑,降低案件处理标准;部分民警执法随意,甚至办理人情案;案卷材料不规范,程序法执行不力。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法律严肃性,也损害公安机关交警部门的公信力。
因此,开展专项整改活动,是适应交通管理工作需求的重要举措。
二、提高认识,端正执法思想,强化交通管理和交警队伍建设党的领导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作为公安机关的重要执法机构,交警部门需进一步完善执法机制,规范执法行为,以实施法治国策,提升执法形象,促进廉政建设,密切警民关系。
我们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新形势下执法机制完善和执法规范的重要性,将其纳入重要议程,以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三、以正确执法观和队伍建设为切入点,推动“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我们要以党的指导思想为统领,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加强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和管理科学化建设,提高法律监督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执法权是人民赋予的,必须始终为人民谋利益,并接受人民监督。
交通电子警察取证问题的法律思考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152条规定:“对被告人、证人、鉴定人的证言,对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等证据的认定,依法应当由人民法院另行认定的,由人民法院另行认定。
”即交通电子警察取证的照片或视听资料均属于证据,其真实性和合法性应由法院进行认定。
交通电子警察所取得的照片和录像,在法律上是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
交通电子警察取证的关键在于其真实性和合法性。
关于真实性,一般来说,交通电子警察所拍摄的照片和录像是经过严格的校准和认证的,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交通电子警察设备的安装和使用均需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审批和认证,因此其合法性也是有保障的。
在此基础上,交通电子警察所取得的证据是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
也有部分人对交通电子警察取证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存在质疑。
可能是因为一些交通电子警察设备安装不规范,或者维护不及时,导致照片和录像的质量不佳,甚至出现故障等问题。
对于这些情况,法律上也有相关的规定和应对措施,需要相关部门和法院进行认定和裁决。
对于交通电子警察取证存在的争议,还涉及到了隐私权的问题。
交通电子警察所拍摄的照片和录像,通常会显示车辆的牌照和驾驶人的面部特征。
这就涉及到了车主和驾驶人的隐私权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交通电子警察在取证的过程中,应当尊重车主和驾驶人的隐私权,合法合规地使用和保护相关信息,并且在证据使用过程中对隐私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
对于一些不法分子,也可能采取各种手段对交通电子警察进行破坏,比如在设备周围设置干扰设备、投掷遮挡物等,使得交通电子警察设备无法正常运行。
这种行为不仅涉嫌妨害公务罪等,也严重影响了道路交通安全和社会秩序。
法律也应对这类行为进行惩处,维护交通电子警察设备的正常运行。
交通电子警察取证问题涉及到了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隐私权的保护等多个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和合理处理。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电子眼”执法证据和程序问题的研究姓名:张国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法律·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指导教师:朱芒20090428“电子眼”执法证据和程序问题的研究摘 要随着“电子眼”在交通违法行为处罚中的广泛使用,人们对“电子眼”执法的质疑也随之而来,以及由此带来的法律诉讼案件快速增加。
本文从“电子眼”作为交通违法行政处罚依据的角度入手,以法律理论为基础,结合案件实例,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我国目前法律框架内,对电子眼执法涉及的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梳理,探索“电子眼”应用中的法律问题。
文章重点分析了“电子眼”作为行政处罚证据的不足,以及在履行告知义务、执法程序公开和被处罚人申辩权利保护等方面存在的诸多症结和问题,并依此提出了自己的改进建议。
文章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通过“电子眼”产生的案例,揭示出在“电子眼”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争议;第二章对“电子眼”作为行政执法证据进行分析,阐述了“电子眼”证据和执法行为的合法性,论述了“电子眼”证据作为行政处罚依据的充分性;第三章对“电子眼”在执法程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电子眼”的告知义务、执法程序的公开和被处罚人申辩权利的保护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述。
关键词:电子眼,行政执法,证据,程序THE RESEARCH OF “ELECTRONIC EYES” AS EVIDENCE OF LAW ENFORCEMENT AND RELEV ANTPROCEDURESABSTRACTWith the wide use of "electronic eyes" against traffic violations,the suspicion of its veracity also arises, along with the rapid increase of lawsuit. In line with the current legal framework of China, this article is written from the angle of using "electronic eyes" against traffic violations and on the basis of legal theory. It is combined with cases and with the process of raising,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It focuses on the legal issu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eyes" as well as an analysis of the defects in using "electronic eyes" as evidence of administrative penalties and it also embraces the problems in carrying out the obligation of informing relevant people of their violations, the law enforcement procedures and so 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and advice to address or minimize these issues.This article is composed of three charters. The chapter 1 presents problems, main debates and argument which are brought about by theapplication of "electronic eyes". Chapter 2 analyses and discuses the validity and sufficiency of the "electronic eyes" as proof of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Chapter 3 explores some issues which occurs when the "electronic eyes" work .KEY WORDS: Electronic eyes,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Evidence, Procedure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规范“电子眼执法”的思考 作者:马涛 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3年第04期
[摘 要]“电子眼”又称“电子警察”,1997年在深圳研制成功后开始逐步推广使用。“电子眼”的推广应用为加强交通执法,降低交通事故,保证道路交通顺畅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电子眼”执法作为一种非现场执法,从其一产生就备受争议。随着电子眼的广泛应用,其弊端更是日益突出。本文在分析了当前“电子眼”执法的主要弊端之后,提出了规范“电子眼”执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电子眼;行政执法权;非现场执法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04-0029-03 2012年7月,广东省审计厅公布了一份审计报告显示:广东省有4市7套(台)电子眼设备超期未送检,10市358套(台)抓拍电子眼闲置未用,部分地区电子眼故障率高。更为令人震惊的是:广东省质监局网站两年来仅公开237台电子眼测速仪的送检报告。截至2011年底,全省在用的“电子眼”设备共9682套(台),送检数不及3%。[1]这就意味着该省的电子眼存在着极高的“误拍”可能,“被超速”、“被压线”的车主随时会出现。“火眼金睛”的电子眼也会“瞎拍”!这一报告一经曝光立即引起舆论哗然。“电子眼”执法的合法性及适当性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质疑的焦点。
一、“电子眼执法”的法理分析 “电子眼”又称“电子警察”,是“智能交通违章监摄管理系统”的俗称,1997年在深圳研制成功后开始在全国逐步推广使用[2]。所谓“电子眼执法”是通过多种电子技术实现对机动车的全天候监视,捕捉车辆违章图文信息,并由公安执法部门根据违章信息进行事后处理,这是一种新的交通管理模式。这种新型的交通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安交警部门警力不足的问题,为降低交通事故,解决城区拥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不免要问,电子眼代替交通警察执法在法理上有无依据?
“电子眼”执法从其本质上说,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利用电子设备在执法人员不在现场的情况下,对交通违法行为做出的记录、取证、处罚等,这是一种交通管理部门的非现场执法行为,其行为主体仍是享有交通管理执法权的交通管理部门,而电子眼只是交通管理部门执法时借助的工具。有人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4条[3]的规定为“电子眼执法”提供了法律依据。其实,从该法条的规定看恰恰强调了所谓的“电子眼执法”,只是允许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据电子眼的监控记录资料执法,真正的执法者还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而非电子眼。从2005年起,我国各地政府及其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市区的主要干道都相继安装了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电子自动摄像、拍照系统等电子监控设施。在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以及汽车专用道路等道路上,也安装了激光测试仪等电子监控设备,测量机动车是否超速。电子眼在交通执法上的作用日益突显,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交通执法部门有时似乎已忘记了自己作为行政执法者的职责,忘记了电子眼的记录资料只是“可以作为执法依据”这一重要事实,而是完全依赖电子眼进行执法,这才会有“电子眼执法”的说法,才会有社会各界对这一现象的质疑。
二、“电子眼执法”的弊端 “电子眼执法”作为一种非现场执法,从其一产生就备受争议。随着电子眼的广泛应用,其弊端更是日益显露。
(一)与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相悖 首先,行政执法的根本目的是预防而不是处罚,行政执法不仅要合法,更要合理适当。而利用“电子眼”执法确实可以及时发现记录交通违法行为,但“电子眼”毕竟只是机器,它不能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87条的规定[4]执法,不能及时向当事人指出违法行为,不能对违法行为的情节做出人性化的判断,不能给予违法者口头警告后放行,当然也无法及时地纠正违法行为。它唯一能做的就是记录下违法行为,等待日后的罚款。这样的行政执法已经不再是惩罚与教育并重,这样的执法只是为了惩罚而执法。
(二)相对人的权利无法保障 “电子眼执法”不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知情权、陈述权和申辩权。首先,“电子眼执法”无法实现《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中规定的现场执法的简易程序。如:不能及时告知当事人违法行为的基本事实、依据、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及其依法享有的权利;不能及时听取违法行为人的陈述和申辩等。其次,“电子眼执法”中违反了行政执法一般程序的规定。如:不能及时询问当事人违法行为的基本情况,并制作笔录;不能书面告知违法行为人或者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违法行为的基本事实、依据、拟作出的行政处罚及其依法享有的权利;不能及时对当事人陈述、申辩进行复核等。在“电子眼执法”过程中,往往只是事先填写好罚款单,过一段时间后才通知当事人,当事人的知情权、陈述权和申辩权根本无法保障。一个典型的案例发生在2006年,安徽来京人员杜某,从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驾车在京城同一地点闯禁行车105起,被罚款10500元,而他对此毫不知情。杜某怎么会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同一地点因违章行车被处罚了105次,这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如果他在第一次违法时就收到了通知,那么以后的104次可能都不会发生。这让我们不得不再次反思,“电子眼”的执法,到底是为了罚款而执法,还是为了防止违法而执法?当前“电子眼”的执法只能让我们看到它在罚款上的成效,却难以看到其在及时制止违法上的作为。
(三)执法对象有争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当前,“电子眼”在记录违法事实时,只能拍下违法车辆的车牌号,以此确定的处罚对象只能是机动车所有人。而我们不免要问:法律设立行政处罚的目的是要惩处违法行为还是惩处机动车所有人拥有机动车的事实?换言之,应当受处罚的是实施了违法行为的人,还是曾经被记录下有违法行为的机动车的所有人?如某车主的车辆被记录下在同一地点超速数次,被罚款上千元,但违章地点是车主根本没有去过的地方。后经交警部门查实:有人违法套用了他的车牌。尽管交警部门最终还了这名车主“清白”,但从这件事来看,目前电子眼的取证执法还存在漏洞。又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车辆、汽车租赁公司的车辆、外借给朋友的私家车等,很多情况下,车辆的驾驶人和所有人不是同一人,而在无法明确实际违法者时受处罚的往往只能是车辆所有人,这对车主极为不公平,也失去了行政处罚的真正意义。
(四)行政执法权的独立性被破坏 《关于广东省2011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还披露:“有12个市利用社会资金建设28个‘电子眼’项目,违反公安部及省公安厅的有关规定,不利于‘电子眼’公益性管理。”[5]这一现象并不只在广东出现,很多地方出于资金等其他原因考虑也有引入私营资本建设电子眼项目,甚至是交管部门与企业合作管理“电子眼”设备。行政执法权作为人民赋予行政机关独享的神圣权力,只能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独立行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行政权行使的公正性和严肃性。而私营资本的介入,难以避免企业为了收回投资成本和创造稳定的罚款收益参与到具体的执法活动中,这就破坏了行政执法权的独立性,难以避免的出现权力商业化,最终导致行政处罚丧失公正性。
(五)执法准确性遭质疑 “电子眼”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行政处罚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而我们在广东省审计厅公布的数据中看到,“问题电子眼”可能大量存在。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把电子眼设备的管理外包给私营企业[6],这严重影响到道路交通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损坏了交警和政府的形象,降低了政府和交管执法部门的公信度。人们不免质疑:问题电子眼有过多少次的“瞎拍”?“电子眼”的记录是否会受利益支配而被人为修改?我们有多少次是“被超速”、“被违章”?这一系列的质疑严重影响了“电子眼执法”的公信力。
三、“电子眼执法”的规范 针对当前“电子眼执法”暴露的种种弊端,有人提出取消“电子眼执法”。笔者认为,当前电子眼在各地的道路交通运行中已承担起违法取证的重要职责,电子眼的应用弥补了警力不足的缺口,有利于促进机动车驾驶者自觉守法,有利于维护道路交通安全顺畅。因此,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仅仅因为它存在不足就否定它的价值,我们应该做的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建议如下:
(一)树立重教轻罚的执法理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观念指导行为。我国设置“电子眼”辅助执法以来,之所以会出现前述各种违反行政执法宗旨的现象,根源在于各地政府及交管部门对电子眼的认识错误。行政处罚的根本目的在于预防而不是罚款创收,“电子眼”只能是执法机关的辅助工具而不能异化为“罚款机”。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必须树立重教轻罚、依法行政的理念,必须明确罚款不是行政执法的最终目的。“电子眼”采集的数据只能是执法的参照依据而不能是唯一依据,电子眼决不可取代交管部门执法。另外,要真正做到教育与处罚并举,在处罚的同时要给车辆违法者被教育的机会。如可以在处以罚款的同时,规定对于违法次数超过3次的机动车驾驶人约见谈话,对于违法超过5次的机动车驾驶人组织集中学习等。
(二)严格电子眼管理 “电子眼”作为交通执法的重要辅助设备,是技术性要求很高很特殊的设备。“电子眼”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执法准确性和权威性,因此应对“电子眼”的生产制造、安装使用进行强制的严格有效的管理,确保其正常运行,数据精准。首先,要建立严格的“电子眼”设备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各地在安装电子眼设备时,只能使用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产品。其次,要完善“电子眼”设备维护制度。对已投入使用的“电子眼”,要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一年一度的强制性年检和不定期的随机抽检,定期维护、保养,并设立管理档案,不合格的监控设备一律不得继续使用,要确保由专门的技术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完成上述工作。最后,要确保电子眼由国家执法机关统一管控。要通过立法禁止非政府部门介入电子眼的投资和管理,杜绝“电子眼经济”。
(三)严格执法程序 “电子眼执法”在很多方面无法确保程序正义在行政执法中的实现,为此,应积极采取补救措施。首先,在设置有电子眼的相关路段,应该辅助设置其他多种有效的提示标志,特别是速度限制标志,让驾驶员实时掌握路况,有足够的精力和能力保持安全驾驶速度。其次,为确保当事人及时知晓、核实并纠正违法行为应细化“电子眼”辅助执法的程序,尽量使其更为人性化。如规定交管部门应尽可能以最快的方式向当事人通知违法信息,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或利用电子邮件即时发送违法信息及图片,通知信中还应同时指正当事人的行为,给当事人以正确合法的引导;又如为确保当事人的申诉权,让当事人有地方“说话”,应建立相应的纠错机制,如提供电话查询平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