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朗读指导之我见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一、朗读的重要性朗读是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语言发展和学习阅读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提高发音准确性、语音语调的自然性和连读流利性。
同时,朗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感受力,扩大词汇量,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朗读指导的方法和策略1.培养正确的发音能力朗读前,教师可以通过对音标的介绍,引导学生准确掌握每个汉字的发音规律,并注意发音的准确性。
可以通过比对、对比、纠正等方式进行指导。
2.强化语音语调的自然性在朗读时,特别是读句子和段落时,要注重语音语调的自然流畅。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示范、唱歌、儿歌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语音语调的变化,培养自然的语言韵律感。
3.提高连读流利性朗读时,要注意词与词、音与音之间的连读。
教师可以通过辅助技巧,如字间连线、词间连线、插空回答等方式,引导学生避免断节、加强连读,提高朗读的流利度。
4.培养语感和语言感受力通过不同的朗读素材,如诗歌、散文、故事等,引导学生感受语音语调、韵律和情感的表达。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评比、模仿、情感表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感受力。
5.扩大词汇量,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朗读时,可以通过阅读图书、注重语篇的整体理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朗读指导的环节和方法1.预读准备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一段适合学生水平的文本,预先阅读,标记要点和重点,准备朗读示范,了解文本的整体内容和结构,并预设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示范朗读环节教师可以提供朗读的示范,帮助学生感受语音语调、节奏和韵律。
可以通过慢速朗读、分段朗读、重读等方式进行示范,同时对一些重点词汇、表达方式进行强调和解释。
3.合作朗读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朗读,分角色朗读、轮流朗读、小组朗读等活动,让学生互相倾听、协作,提高朗读的效果和积极性。
4.个别指导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个别指导,针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通过朗读指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调,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够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接下来,我将从设置朗读任务、引导正确读音和节奏、讲解背景知识等方面,浅谈如何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
首先,设置朗读任务。
在进行朗读指导时,教师可以从课本中选取合适的文章或句子,或者自编一些朗读材料,让学生进行朗读。
这些材料可以是课文、小故事、儿歌等,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可以通过教师朗读示范,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韵律和节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其次,引导正确读音和节奏。
朗读时的正确读音和节奏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语音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发音,培养他们的语感。
可以通过一字一句的朗读练习,让学生熟悉词语的发音,并注意语言的重音和停顿。
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纠正学生读音错误,帮助他们纠正发音问题。
同时,也可以通过模仿教师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正确的语调和节奏。
另外,在朗读指导中,讲解背景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文章或句子,尤其是课文中的一些生词和短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学生不熟悉的背景知识。
教师可以在朗读指导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比如,可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讲解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同时,也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文章的内涵。
最后,要注重朗读的评价和反馈。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可以进行录音记录,以便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
可以从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给予评价,同时也可以从内容理解、情感表达等方面给予反馈。
评价和反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激发他们的朗读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朗读指导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合理设置朗读任务,引导正确的读音和节奏,讲解背景知识,以及给予评价和反馈,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我这样指导一年级学生朗读“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训练重点。
一年级学生朗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唱读,即朗读时一字一顿,不加理解从头读到尾,没有停顿和轻重缓急,更不用说有感情了。
其原因主要是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对词、句、段、篇缺乏认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差,仅仅依靠汉字拼音一字一字去读。
同时也与教师的训练有关。
在一年级的朗读训练中,教师一般安排齐读较多,这种整齐化的节奏使学生在无形中形成了唱读的习惯。
为切实抓好朗读起步训练,一方面采用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另一方面应适当地交给学生朗读方法。
一、范读、领读、同步读一年级学生向师性强,模仿能力强,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领读,或师生同步读是最重要的方法。
它一方面能将无声的语言转变成富有情感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朗读兴趣。
另一方面教师朗读中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语音的停顿(包括逻辑停顿)使学生真实可感,起到良好的示范引路作用。
一般在感知课文前,我就有声有色地为学生配乐朗读或让学生听录音朗读、欣赏CAI朗读,将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意境之中,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在朗读长句、难句或感情色彩较浓的句段时,学生倘若遇到困难,我就根据情况适当进行范读、领读或师生同步读,给学生提供示范,引导学生朗读好。
二、由字识词,连词成句一年级学生虽对词、句认识不深,但在平时口语中经常运用,在学习汉语拼音中也接触了一些词句,学习课文时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句中的词做上记号,让学生连成词读,也能较好地避免一字一顿地唱读的现象。
如:“冬天到了,爷爷给小树穿上暖和的衣裳。
小树不冷了。
”这个句子由于学生找出了词,朗读时能连字成词,连词成句,效果明显好转。
对有些较为复杂的词组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读时连成词。
指导学生认识了词,能连成词读,教师再加以示范朗读,句中的逻辑停顿学生较容易把握。
如上面例句中教师稍加示范,学生朗读时在“冬天”“小树”的后面就会形成逻辑停顿。
浅谈低年级学生在朗读中的指导策略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低年级学生在朗读中通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声音单调、字音错漏、语速快慢不一等。
为了帮助低年级学生提高朗读能力,教师们需要采取一些指导策略。
本文将从声音的控制、发音技巧、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四个方面浅谈低年级学生在朗读中的指导策略。
一、声音的控制声音的控制是朗读的基础,低年级学生通常会出现声音单调或者声音杂乱的情况。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指导策略帮助学生控制好自己的声音。
1. 声音的高低:通过让学生唱歌或者模仿一些发出不同声音的动物,帮助他们感受声音的高低,逐渐培养学生对声音高低的感知能力。
2. 声音的强弱:可以通过练习吹气和说话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声音的强弱,让他们学会控制声音的大小。
3. 声音的节奏:可以通过教唱儿歌或者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声音的节奏,培养他们的音乐感。
二、发音技巧低年级学生在朗读中经常会出现字音错漏的问题,这需要教师采取一些发音技巧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1. 细致的发音指导: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常见易错音,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发音指导,比如“sh”与“s”的发音区分等。
2. 重复练习:让学生重复练习发音,可以在课外安排发音练习时间,提高学生的发音准确性。
3. 反馈及时:及时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让他们知道正确的发音方式,不断引导他们进行练习。
三、语音语调语音语调是朗读中很重要的一环,低年级学生在朗读中常常会出现语速快慢不一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1. 语音语调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理解语音语调的含义。
2. 实例分析:通过教师自己的朗读示范或者录音让学生分析语音语调的变化规律,让他们感受语音语调的魅力。
3. 情景演练:让学生模仿不同的情景进行朗读,比如欢乐、悲伤、惊恐等,锻炼他们的语音语调变化能力。
四、情感表达朗读不仅仅是将文字读出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声音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如何指导一年级的学生朗读
一年级是朗读的启蒙阶段,小学生认识的生字不多,很多生字他们认得快,遗忘也快,再加上注意力差,尤其怕朗读文章。
如果老师采取简单的办法只是通过带读,学生真正的阅读和朗读能力很难提高。
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有耐心、宽容性和爱心,同时要设计巧妙的教学方法,善于利用他们年龄特点,创设合理的情景,调动他们朗读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提高朗读能力。
首先要加强朗读指导,老师可以先范读,指导学生读准音,还要着重强调儿化音、轻音、平舌音和翘舌音及前鼻音和翘舌音和刚出现的生字。
然后指导朗读技巧,根据文章的基调,正确处理停顿、重音、语调、快、慢,对添字、掉字、重复、断句及音调语气等错误及时纠正。
再引导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浅谈低年级学生在朗读中的指导策略朗读是学生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重要训练方式,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朗读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要想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需要采取一定的指导策略。
本文将就低年级学生在朗读中的指导策略进行浅谈,希望对广大教师和家长有所启发。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想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力通常较难集中,因此教师和家长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
比如可以选择一些内容生动有趣的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故事的趣味性,从而自觉地提高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节奏和语调低年级学生在朗读中往往会出现忽快忽慢、声音单一等问题,因此教师和家长要引导他们注重朗读的节奏和语调。
可以通过给学生演示正确的朗读方式,或者利用韵律感强的诗歌进行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节奏和语调的韵律美,从而提高朗读的流畅性和表现力。
三、培养正确的发音和语音低年级学生的发音和语音往往比较生疏,因此在朗读中需要特别注重培养他们的正确发音和语音。
可以通过给学生进行语音的投影训练,或者利用一些发音准确且生动有趣的儿童歌曲进行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发音和语音习惯,从而提高朗读的准确性和地道性。
四、注重情感表达低年级学生通常缺乏情感表达能力,因此在朗读中需要特别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情感表达的自由发挥,或者利用一些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进行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渐形成自然、真实的情感表达能力,从而提高朗读的感染力和真实性。
五、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低年级学生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往往会感到单一和枯燥,因此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朗读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或者利用戏剧化的表演形式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竞争和合作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朗读中来。
语文论文之怎样指导一年级学生朗读朗读,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朱熹说:“凡读书……只要多诵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朗读多了,课文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才能逐渐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一年级学生入学不久,识字不多,要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一定困难。
在这个阶段,老师的指导就显得很重要。
一、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应注意安排组织多种形式进行朗读。
有些课文是抒发感情的,宜个别读,轻声读;有些课文是铿锵有力的,宜齐读,放声读;比如《要下雨了》最后一句“哗,哗,哗,雨真的下起来了!”有些课文对话较多,则宜分角色读;有些文章对人物的行为描写较多,在朗读时让孩子们根据朗读内容,加上自己的动作,绘声绘色地表演读。
这样变换朗读形式,既增强了他们朗读的兴趣,又帮助他们自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文中的思想感情,培养了语感。
二、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
没有一个认真读书的态度,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学生开始读第一篇课文时,就向他们明确指出,读书不能加一个字、减一个字、改一个字,要学生把每个字看清楚,把每个字读清楚,做到字字响亮。
培养学生朗读看标点的习惯。
要求学生朗读时,看好每一个标点,读出停顿。
在这种训练中,着重引导学生主要句号处有较大停顿。
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句子概念,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化。
否则,学生一口气读到底,就不容易搞清楚课文的来龙去脉,以后的作文,也很可能出现“一逗到底”的现象。
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的良好习惯。
读课文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一边读,一边想。
对于低年级学生,老师应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比如在学习《美丽的小路》一课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这篇课文中有几个角色呢?你最喜欢哪个?”这样,才使读有目的性,才能有效地培养相关的习惯。
三、明确每次朗读的要求朗读的要求,从理解课文的角度说,有理解课文大意、熟悉课文、抓住重点、找出关键词句、准备复述课文等的;从朗读的本身的要求来说,要求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
一年级古诗教学之我见第一篇:一年级古诗教学之我见―年级古诗教学之我见曲靖市沾益县西平小学李娟古诗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
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
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
所以,小语教材每一册都会安排相当数量的古诗教学,让学生在经典诗文的学习中走进宏大、开阔、高尚的精神世界,在诗文的意境中打开属于自己的想象视野。
《新课标》第一学段中关于古诗阅读有这样的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向往美好的意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
但是,作为一年级的课文,古诗也承担着帮助学生识字的重任,而识字又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那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让学生在快乐中识记汉字,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诗的优美意境,并能在感受意境的同时能在古诗的引领下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呢?这是很多老师对小学低段古诗教学存在的困惑,笔者就这些教学困惑进行了探索,现就将在教学《古朗夜行》这一课的收获与大家进行探讨。
《古朗月行》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名作。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全诗16行,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
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诗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
古诗的意思是说他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做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一、古诗教学中的“快乐识字”识字是学习古诗的基础,在学习生字的环节上,我首先播放音乐《小小的船》,用歌声引入新课,让学生们思考:叶圣陶老爷爷看到弯弯的月亮想到了小小的船,唐代有位大诗人叫李白,他小的时候看到了圆圆的月亮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写的这首非常有趣的古诗。
谈小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小学生朗读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而朗读技巧的掌握则是提高朗读效果的关键。
下面就谈一谈小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
要提高小学生朗读的效果,就要从基础的语音和语调入手。
小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语音的准确性和语调的自然流畅。
对于语音准确性的培养,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朗读练习来帮助孩子熟悉并掌握标准的发音规范。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且熟悉的课文或故事让孩子朗读,辅导孩子发音时,可以采取反复听、反复模仿的方式,让孩子在不断的练习中,逐渐掌握并准确发音。
语调的自然流畅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家长和老师在指导孩子朗读时,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文本内容,并通过语调的调整,使得朗读更加自然和富有感情表达。
要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表现力,可以通过改变语速、音量和语气来让朗读更富有感情和表现力。
在朗读时,小学生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的不同,控制语速的快慢和音量的高低,以展现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在讲述悲伤的故事时,语速可以适当放慢,音量可以适当加大,表现出悲伤的情感;在讲述欢乐的故事时,语速可以适当加快,音量可以适当增大,表现出快乐的情感。
通过调整语气的变化,可以让朗读更加生动有趣。
家长和老师可以在指导孩子朗读时,给予一定的示范和引导,让孩子在模仿中逐渐培养出丰富的朗读表现力。
要提高小学生朗读的效果,就要注意声音的清晰和语调的连贯。
在朗读时,小学生要注意清晰的发音和抑扬顿挫的语调,这样才能够让人听得清楚也能理解文本内容。
声音的清晰是指发音准确、音节分明,避免出现模糊不清、含糊不清的情况。
在朗读时,小学生要注重每个音节和每个字的发音,并且要注意把每个字读清楚,不模糊不清。
语调的连贯是指在朗读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衔接和语气的连贯,避免出现断断续续、断断续续的情况。
在朗读时,小学生要注意语句之间的联系,流畅地进行语调转折,使得整个朗读连贯自然。
家长和老师可以在指导孩子朗读时,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朗读中出现的发音不清、语调不连贯的问题,引导孩子不断进行练习,逐渐提高朗读的效果。
浅谈小学低年级的朗读指导《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就是说让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较难的部分。
因此,我们语文老师要对低年级的学生加强朗读指导。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摸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法:一、把好汉语拼音关,读准音正确读音,尤其是前、后鼻音,平、翘舌音,轻声、儿化、变调是小学低年级进行朗读的关键。
小学生掌握了汉语拼音,不仅可以帮助认读、识字,还可以保证朗读中对语言文字的准确表达。
如:“王(wáng)”与“黄(huáng)”,要引导学生归纳出虽然同是后鼻音,但后者多了个介音,因此拼读方法不同;“一”的变调也很重要。
当“一”的后面跟第一、二、三声时,“一”要变调念第四声。
如“一起(yìqǐ)”;当“一”的后面跟第四声时,“一”要变调念第二声,如“一样(yíyàng)”。
只有认真把好汉语拼音关,才能为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朗读兴趣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不长,单调的读书方法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
只有设计巧妙的教学方法,创设合理的情境,如提问、讲故事、唱歌……才会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注意。
如:在教学《小熊住山洞》中,我用唱歌的形式教学生朗读,学生不仅读得好,读得高兴,而且在朗读中学生还知道了小熊舍不得砍的原因——爱护树木,决定以后也做个爱护树木的孩子。
三、强化朗读训练,加深朗读体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感受文章所蕴涵的情感的常用方法。
教学中,可以创设多种读的途径,进行朗读训练,如范读、齐读、个别读、演读、分角色读……如教学《葡萄沟》一文,指导学生朗读“葡萄一大串一大串地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一句时,我先让学生想象当你去到葡萄沟时,看到绿叶丛中水灵灵、晶莹剔透而且种类繁多的葡萄时,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大家都异口同声说:“惊讶、愉快、想赞美一番”。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一年级朗读指导之我见
当前,不少低年级语文教师过于重视识字教学,对课文朗读训
练草草带过,甚至以为只要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就行,严重忽视朗
读训练的指导。久而久之,学生读课文就像是应付任务一样“呼啦
啦”一下子读过去,毫无语感。这到了高年级、朗读可就成大问题
了,要求他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像这样下去肯定是读不出什么
感情来的。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新课标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
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朗读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各年级段循序
渐进的训练,所谓 “万丈高楼平地起”,它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培
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应该从低年级抓起。
一、 适度“指读”
“指读”适用于一年级第一学期。“指读”指的是学生用手指字,
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年级学生年龄反应慢、思维能力较差、注
意力易分散,在阅读时容易读错别字,读漏字、落下标点符号。如:
“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学生就把“好”字给读漏了。“一
边多,一边少”,读成“一边多、一边小”,把“少”给看成“小”。
标点符号经常让他们忽略了,有时一段话,他们是一口气读下来的,
不去注意逗号或句号的停顿。“指读”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避免读错、
读漏,能训练学生手、眼、脑协调发展。“指读”还能帮助学生正确
辩认文字符号。从心理学上讲,“指读”能引起学生的随意注意,生
字在指读时不断形成条件反射,增强随意记忆,强化对音节和字形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的辨识,从而提高了识字效率,避免出现会背课文却不会认字和写
字的现象。在指导,教师要注意由“字读”转为“行读”的“指读”,
逐步提高默读速度。课标不提倡低年级的“指读”,然而从实践来看,
“指读”往往是一年级正确朗读的最有效手段。但是指读不利于学
生快速进行意义组合、容易读破词、读破句,所以“指读”只是一
年级学生开始接受朗读训练的桥梁,是一个过渡,二年级以后就应
该摈弃了。
二、 适时“范读”
刚学习朗读时有的学生容易读破词、读破句,一字一顿或一词
一顿,口中读出的是孤立散乱的音节,而不是具有自然声气和信息
意义的完整话语。所以必须加强“连字成词、连词成句”的训练,
不断拓宽视幅,增加每次眼睛看到的字数,增强联系上下文了解字
义的能力、逐步提高整合的速度,能够快捷顺利地进行意义组合,
防止读破词、读破句,克服“指读”或一字一顿、一词一顿的唱读
现象,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训练,这样学生就不会把“五星红旗是
我国的国旗。”读成“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了。有的句子太
长,学生不容易断句,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地范读指导。例如:“收款
的阿姨用电脑很快算出了要付的钱”。学生有的读成“收款的/阿姨/
用电脑/很快/算出了/要付的/钱”一词一顿。有的读成“收款的阿姨
/用电脑/很快/算出了要付的钱”,没有正确断句,经过教师的范读指
导,他们才准确读出“收款的阿姨/用电脑很快算出了/要付的钱”。
在进行有感情朗读指导时,我们经常犯这样的毛病,“这个字要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读重音”“这个词读得低沉”“这应该用高兴地语气来读”……..不停
地给学生灌输朗读的“技术”,却不知这种过分关注于“技术”的灌
输是不能帮助一年级学生构建技能的。一年级学生要的是真实的感
受。他们的阅历浅,还不能自行感悟词语的感情基调,只有通过教
师的范读,学生进行模仿性朗读,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得到切实培
养,而后由模仿逐步走向自我朗读。由此看来,教师的范读是非常
必要的。例如 :《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的朗读,要求学生带着高
兴的语气读。“鸟儿唱,鱼儿游”,“江南鱼米乡“这些句子的“唱”
“游”“ 鱼米乡”得读重音,多次指导后,学生总没有读出效果来。
到后来经过范读,并要求学生边听教师朗读边看教师的表情,然后
再模仿朗读,进而创造朗读,最后总算读出那个味来了。
三、 多样“训读”
读书重要,读书是枯燥的,我们要把枯燥的读书变为富有生气
的读书,因此必须进行多种形式的练读,如接读、范读、引读、配
乐演读、品演、赛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
生保持较高的读书兴趣。例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中“小燕子又
去了,回来高兴地说:‘妈妈,妈妈,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
子的柄上有小刺!’燕子妈妈笑了,说:‘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在分角色赛读中,学生们读出了小燕子的兴奋,读准了燕子妈妈的
高兴,还能用稚气的语调朗读小燕子说的话,用亲切的语气来表现
燕子妈妈对小燕子的爱和对小燕子进步的高兴。听着学生们的朗读
让人得到美的感受。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可融入学生当中,跟他们比一比、赛一
赛。一段话比一比读得更有感情,赛一赛谁背得好、背得快。你说
你的感受、我讲我的意会,师生双方以平等的心态相互交流、沟通、
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
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学、共进、实现教学相
长的共同发展。不断提高朗读能力,为中高年级朗读训练打下基础。
注重朗读是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即使从现代阅读现
学的观点来看,朗读的多重教育功能也不可低估,徐世英先生曾将
朗读与讲解做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
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
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
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徐世英《谈朗读教
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规定的基本的语
文课程目标,是公认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根本手段,是学生学习语文
的一项长期而稳定的重要作业。让我们下点功夫,从小抓好朗读这
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