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虚词
- 格式:ppt
- 大小:5.40 MB
- 文档页数:26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李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①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有高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不劳而获!④小学而大遗。
精心整理版-初中古诗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1. "则": 表示假设、推论、转折、对比等关系。
- 例句:晚风摇树发宜州,则可怜横波落不休。
(《桂枝香·咏鹅》)2. "或": 表示不确定、可能的意思。
- 例句:或共山鸠高飞,天风共北斗星。
(《鹧鸪天·人道旁白》)3. "皆": 表示全部、都的意思。
- 例句:试上高台招句曲,轻移画扇坐中流,不觉香残粉影落,尽是花枝万里愁。
(《虞美人·听雨》)4. "乃": 表示结果、原因等。
- 例句:不施纶绔,陈力就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尚书·大禹谟》)5. "岂": 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
- 例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桃花源记·嵩阳书院记》)6. "宁": 表示表示选择、态度等。
- 例句:宁吞吴雁,无食我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 "非": 表示否定,有时也表示强调。
- 例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齐燕。
(《观沧海》)8. "吾": 表示第一人称。
- 例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天下篇》)9. "何": 表示疑问、反问等。
- 例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何况于野。
(《赋得古原草送别》)10. "其": 表示指示、连接作用。
- 例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云客路思悠悠,现在地球无穷处。
(《黄鹤楼》)。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5.表示假设关系。
文言文实词虚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文言文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反之则为实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桃花源记》重要实词缘、异、穷、具、咸、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无论、语、足、及、诣、津、鲜美、属、阡陌、黄发垂髫、叹惋、语云重要虚词乃(1)见渔人,乃大惊:于是,就(2)乃不知有汉:竟然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对其(1)欲穷其林:这(2)其中往来种作:代词,代桃花源(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自己的多词一义(1) 缘溪行、便扶向路:沿着,顺着(2)便要(yāo)还家、延至其家:要通“邀”,邀请。
(3)悉如外人、咸来问讯、皆叹惋、并怡然自乐:都(4)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说(5)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于是,就古今异义穷(古义:穷尽;今义:贫穷)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已婚男子对自己配偶的称呼)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新鲜美味)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不足(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间隔(古义:隔绝;今义:两个地方分隔开)俨然(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缘(古义:沿着;今义:缘故,缘分)津(古义:渡口。
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
今义:唾液)外人(古义: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仿佛(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今义:似乎,好像)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扶(古义:沿、顺着;今义:搀扶,用手按着或把持着)志(古义:做标记;今义:志气,志向)延(古义:邀请;今义:延伸,延长)悉(古义:全,都;今义:熟悉)咸(古义:全,都;今义:一种味道)既(古义:已经;今义:关系连词,既然)寻(古义:随即,不久;今义:寻找)向(古义:以前的,旧的;今义:方向,对…)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要(古义:邀请;今义:表示意愿)词类活用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五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五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积累如下:一、实词:安: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卑:非天质之卑(低下)备:前人之述备矣(详尽)被:被于来世(通“披”,披着)鄙:鄙人不知忌讳(鄙陋、鄙俗)毕:群响毕绝(完全,全部)薄:薄暮冥冥(迫近,逼近)裁:手裁举(通“才”,刚刚)尝: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曾经)策:策扶老以流憩(拄着)乘: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诚:诚知其如此(果真,如果)除: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辞:蒙故业,因遗策,不敢辞(推托,拒绝)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排列)箪: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用箪盛,用箪抬)道: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得:既窈窕以寻壑(得到,获得)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越过,度过)固:江山险固、易守难攻(坚固)观:古文观止(欣赏,观赏)患:无冻馁之患(忧患)或:或百步而后止(或许,有时)即:即书诗四句(写,提笔写)既:既醉而退(已经)疾:疾风知劲草(猛烈)及:及鲁肃过寻阳(等到)加:而山不加增(更加,愈发)将:若属皆且为所虏(将领,大将)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处在偏远的江湖间)具:尚衡不能具其对(详细;详尽)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恢弘志士之气:(意思是使志士之气重新振作起来。
恢弘,这里是动词,意思是激发、勉励。
)不宜妄自菲薄:(不应该过分看轻自己。
)引喻失义:(说话不适宜。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于堵塞人们忠贞进谏的道路。
)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
)以咨诹善道:(询问治国的好办法。
)察纳雅言:(认识和采纳正确的言论。
)深追先帝遗诏:(深深追念先帝的遗训。
)有司:有关部门。
举贤以自佐:(选拔贤人用来辅佐自己。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桓、灵二帝的作为没有一次不叹息痛心遗憾的。
)亲小人:(亲近小人。
文言文·文言虚词 18 个1.【而】(一)连词1、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2、①亦使后代而复哀后代也。
(《阿房宫赋》)②少饮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3、①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
(《晏子治东阿》)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4、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5、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劝学》)②则群聚而笑之。
(《师说》)7、①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②远人不服,而不可以来也。
(《季氏将伐颛臾》)8、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过秦论》)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二)代词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复音虚词“而已”、“尔后”、“而况”1、“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2、“尔后”,“才,刚刚”①臣鞠躬尽瘁,死尔后已。
(《出师表》)3、“而况”,即”况且”,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狂风波不可以鸣也。
而况石乎!(《石钟山记》)2.【何】(一)疑问代词1、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①然而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二)疑问副词1、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何许” 、“何乃”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责,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①樊哙曰:“今天之事何如?”(《鸿门宴》)2、“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依据“以”的不一样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古文全部虚词复习又其上其:向,往(有疑问)不可计其层次矣其:代词指其一端/名其一处其:其中可见其顶其:代词其夫呓语其:她的未知其死其:代词刑其长吏其:代词其始其:助词专其利其:这当其租入其:他视其缶其: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其:代楼增其旧制其:代楼其喜洋洋者矣其: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其:他的其必曰其:那么欲穷其林其:这个其中往来种作其:代村子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他们的得其船其:他的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其:代词公问其故其:这样其如土石何其:加强语气以:何不试之以足以:用徐喷以烟以:用以丛草为林以:把不以疾也不以:不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以:凭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以:用以虫蚁为兽以:把以土砾凸者为邱以:把太祖常劝以读书以:用、拿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以:把……当作跪而拾之以归以:连词,不译普又以其人奏以:将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以:认为以日初出远以:认为遂以名楼以:用人不得上,以实奇以:因为/凭借以空奇以:因为/凭借以幽阴深邃奇以:因为/凭借俱以假山显以:凭借有好事者船载以入以:连词,相当于而以为神以为:把…当做…以为且噬己也以为:认为何以也以:用所以然者何所以:……的原因何以都不闻消息以:宾语前置全石以为底以:把……作为卷石底以出以:连词(有疑问)以其境过清以:因为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以:因为不以千里称也以:把策之不以其道以:按照可以调素琴可以:可以用来以松脂、蜡和(13)纸灰以:用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以:用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以:把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以:用来则以纸帖之以:用以草火烧以:用不以木为之者以:用以手拂之以:用能以径寸之木以:用以至鸟兽、木石以至:甚至以亿万计以:用以为妙绝以为:认为扶苏以数谏故以:因为或以为死以为:认为今诚以吾众以:把固以怪之矣以:已经以激怒其众以:来杀之以应陈涉以:来以尉首以:用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以:表方位上的界限以啮人以:如果以为饵以:把可以已大风以:用来以王命聚之以:用以捕蛇独存以:凭借以蒋氏观之以:从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以:来何以战以:凭借以君之力以:凭借以残年余力以:凭借可以一战以:凭借以天下之所顺以:凭借以山溪之险以:凭借必以信以:根据必以情以:根据皆以美于徐公以:认为以宫中之事以:认为以为然以:认为以光先帝遗德以:来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来以遗陛下以:来以告先帝遗德以:来以彰其咎以:来以咨诹善道以:来亡以应以:来以尽吾齿以:来所以动心忍性以:用此臣所以报先帝以:用咨臣以当世之事以:用以驱驰以:用醒能述以文者以:用必以分人以:把以讨贼以:用,拿,把以大事以:把以伤先帝之明以: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以:以致以臣卑鄙以:因为所以以:因为是以先帝以:因为不以物喜以:因为不以己悲以:因为悉以咨之以:拿来之:置之其坐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七年级语文虚词整理全部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不能单独构成句子、只用来表示语法关系或修饰词汇的词语。
在汉语中,虚词非常常见,它们的存在对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
1.助词助词是汉语中最常见的虚词,主要用来表示语法关系,起到“助”的作用。
例如:的、了、着、吗、嘛等。
助词在汉语的语法体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助词的用法必不可少。
2.介词介词是起到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通常表示位置、时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例如:在、向、从、往、给等。
介词的使用在句子中也十分重要,能够精准表达语言信息。
3.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两个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它们能够将语言元素串联起来,使句子更加流畅,富有表现力。
例如:而、却、还是、可是、只要等。
4.叹词叹词是表示情感或语气的虚词,它们通常放在句子的开头或结尾,用来表达兴奋、惊讶、感慨等情绪。
例如:哎、啊、呀、嗯、噢等。
5.语气词语气词也是表示情感或语气的虚词,但它们与叹词不同,语气词只起到修饰作用,往往放在句子的末尾,不具有语义。
例如:吧、呢、嘛、啦、呗等。
6.代词代词是指代名词或其他代词的虚词,用于替代已知的人或事物。
例如:他、她、它、我、你等。
代词的使用在句子中往往能够简化表达,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
7.数词数词是表示数量的虚词,它们主要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等。
例如:一、二、三、第一、第二等。
数词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被使用。
在学习虚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每一种虚词的概念、用法和注意事项,通过实际运用来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虚词对于汉语的语言保持了重要作用,在语言表达中不可或缺。
18个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1.之:表示所指的事物或人,相当于“的”、“这”、“那”等。
2. 乎:表示疑问、感叹,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啊”等。
3. 其:表示所指的事物或人,相当于“它的”、“他的”等。
4. 也:表示肯定、也是、也可以等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还是”等。
5. 者:表示人或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人”、“物”等。
6. 以:表示手段、方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及”等。
7. 乃:表示转折、强调,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却”、“才”等。
8. 之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之所以是因为”等。
9. 皆:表示全部、都,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都”等。
10. 而:表示承接、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但是”等。
11. 所:表示被动、被动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被”等。
12. 若:表示条件、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等。
13. 欤:表示疑问、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难道”等。
14. 以至于:表示程度、范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直至”、“一直到”等。
15. 乍:表示初次、开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刚开始”、“一
开始”等。
16. 耳:表示结尾、结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等。
17. 俱:表示同时、一起,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一起”等。
18. 焉:表示所在、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里”、“那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