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度高三历史模拟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692.34 KB
- 文档页数:9
19。
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
这一措施()
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
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 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
20.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50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一变化()
A.说明中苏关系出现恶化 B.争取到了更大外交空间
C.意在换取美国对华支持 D.缓和了冷战的紧张气氛
21.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繁荣。
当时喜剧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多讽刺社会上的著名人物或者当权人物。
这反映出当时()
A.公民言论相对自由 B.人们认识到雅典民主的局限
C.喜剧题材比较狭窄 D.雅典政治生活被少数人左右
22.古希腊某著学者对于自然地真理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感觉世界常变,因而得来的知识也是不确定的。
他要追求一种不变的、确定的、永恒的真理,这就不能求诸自然外界,而要返求于己。
这说明该学者()
A.否定了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B.彻底否定了神在
人们心中的地位
C.主张认识自己,研究自我 D.认为人的感觉是
判定一切的准绳
23.右图是1535年欧洲的一幅版画《路德是魔鬼的风笛》,画中路德的脑袋被描绘为由魔鬼吹奏的风笛。
此版画反映了当时()
A.路德否定了对上帝的信仰 B.路德教摆脱了教皇的控制C.宗教改革缺乏民众的支持D.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激烈
24。
在一部历史著作中曾有这样的描述:英国人民目睹查理一世人。
A。
礼乐制度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嫡长子继承制22.20xx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推广“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
这个模式被学术界形容为“三权”分立,它除了村支部的领导权、村委会的行政权之外,另设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监督村干部执行村务。
这一举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A.探索完善基层村民自治制度 B。
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
实现所有村民直接处理村委会事务 D。
巩固家庭联产承包成果23.“平民通过选举护民官制约元老院,既能以高度集中的方式清晰表达平民的意志,又能以职位之力发挥‘审核法律的理性’,明智评价贵族的政治主张。
因此护民官制度的建立本身便显示了《十二铜表法》赖以出现的公法背景,意味着‘平民运动’的走向不是革命,而是法治。
”旨在强调A.贵族丧失立法主导地位 B。
罗马法制定的制度因素C.平民利益得到了有效保护 D。
平民与贵族实现权力平衡24.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当地时间10月11日13时),瑞典诺贝尔委员会宣布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莫言。
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20xx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莫言,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
下面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由哥伦比亚著名作家马尔克斯创立 B.形成幻景和现实交织的画面C.表现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 D.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和象征意味第Ⅱ卷25.(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材一据史料记载,明朝徽商奢靡之风渐盛, 豪商巨贾家中大都锦衣玉食,蓄婢纳妾,纷纷斥巨资建造园林府邸……不可否认,徽商的奢华有安全上的考虑,但更多的是为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
他们将经商得来的一部分利润用于衣食住行的生活消费,极尽奢华,在世人对商人生活方式的渴慕中得到心理的满足。
……与徽商相比,英国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要节俭得多,讲究实用舒适,没有如徽商一样一味显富,也没有美国国内贵族那样讲究奢华享受,他们也为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和自卑,他们对高高在上的贵族阶层充满了向往,但他们认可现存的等级制度,并没有入徽商一样提出新的的价值观念来抗衡和改造旧有的社会观念。
山东省2020年高三高考历史模拟考(二模)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共15题;共45分)1. (3分) (2019高一下·翁牛特旗期中) 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其中所说的“本”是指()A . 农耕经济B . 法家思想C . 中央集权D . 商业经济2. (3分) (2017高一下·常德期中) 汉唐之间,民间将土地的占有者称为“豪强”或“兼并之徒”,而入宋以后,则“公然号为田主矣”。
这表明()A .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 . 小农经济遭遇危机C . 土地兼并得到认可D . 农民生活艰难困苦3. (3分)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A . 一管毛笔,一叠纸张B . 一部雕版印刷的《金刚经》C .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拓本D . 一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4. (3分) (2017高三上·莆田月考) 明代江南地区的一些土地所有者,不再满足于把土地出租,而是雇工经营全部或部分土地,他们亲自管理生产,非常注意作物配置和生产过程的合理化。
由此可见明代江南地区()A . 新的经济因素滋生B . 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C . 放弃传统经济模式D .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剧变5. (3分) (2017高一上·江西期中) 近代史前期,面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中国军民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顽强抵抗,但最终均告失败。
其根本原因在于()A . 西方列强船坚炮利B . 政府奉行妥协投降政策C . 战略战术失误D . 社会制度落后6. (3分)在评论商鞅变法时,司马迁说“秦民大悦”,而司马光却说“人多怨之”。
史学研究者的正确态度是A . 支持司马迁的说法B . 查阅相关史料后自作结论C . 支持司马光的说法D . 采用当代学者的权威说法7. (3分)孙中山说:“试观这次学生运动(五四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
2020届山东省济南市高三针对性训练(三模)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太王(文王祖父)舍长子太伯而立少子季历,文王舍长子伯邑考而立次子姬发;武王生前欲传位周公,因周公辞让加之管叔、蔡叔(皆武王弟)等人反对,不得已而立孺子诵(是为成王)。
这说明当时A.分封制度需进一步完善B.王位继承制度尚未成熟C.贤能成为选择继承人的主要标准D.兄终弟及继承方式退出历史舞台2.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
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主导地位动摇B.玄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C.佛道思想社会影响扩大D.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3.《大医精诚》出自《千金方》,是历代医者的必读文献。
其中提到:“凡大医治病……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这言论A.反映了理学思想影响加深B.强调医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C.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成熟D.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4.《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由此可知黄宗羲主张A.君臣关系平等B.恢复官僚政治C.限制君主权力D.改革选官制度5.从司马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到刘知己“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再到龚自珍的“出乎史,人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6月模拟历史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与如图所示历史时期相符合的历史典故是A.周公定礼,以藩屏周B.范蠡徙陶,三致千金C.三家分晋,田氏代齐D.项羽分封,楚汉之争【答案】B【解析】据材料“秦、郑、鲁、许、陈、吴”等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故B选项正确;周公定礼,以藩屏周是西周时期,故A选项错误;三家分晋发生于战国,故C选项错误;项羽分封,楚汉之争是秦朝灭亡后的史实,故D选项错误。
2.下图为唐代主要诗人分布图,据图可知A.儒学复兴运动不断扩大B.历史传统影响文化发展C.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缓慢D.文化重心北移趋势明显【解析】图上反映出唐代诗人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原地区,南方地区的非常少,这主要是因为虽然唐代南方地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但中原地区长期以来都是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基础比南方要更为雄厚,可见历史传统影响文化发展,故B正确;儒学复兴扩大无法从材料推导出来,排除A;CD不符合史实,排除。
3.史载,唐太宗亲自翻阅当朝国史,认为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房玄龄等史官把君王历来不阅的《起居注》修改为《今上实录》等,呈上太宗。
此事主要反映了A.君主参与的修史可信度更高B.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C.避讳君主始终是修史的原则D.朝廷注重提高史官地位【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中国封建王朝君主专制不断增强,故选B;君主参与的修史可信度更高说法错误,排除A;避讳君主始终是修史的原则说法错误,排除C;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明朝时期,北方延绥镇兵马云集,其军需全赖商人接济,每年有定额,往往招集山西商人,领认淮、浙二盐,输粮于各堡仓给(盐)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大获其利。
这一现象A.打破了私人对贩盐业的垄断B.推动了地方商业中心形成C.抑制了徽商经济实力的增强D.优化了政府对经济的管控【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输粮于各堡(给(盐)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可知明政府需要商人运输物资,开放盐业,引导商人卖粮贩盐,该做法优化了政府对经济的管控。
山东省2020年(春秋版)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19高二下·江西月考)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上述思想主张折射出的突出特征是()A . 春秋战国变革时代B . 儒道法融合的思想C . 各派对社会的诉求D .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2. (2分)下图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A . 西周B . 秦朝C . 汉朝D . 唐朝3. (2分) (2018高一下·宜宾期末)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为春秋以来的30多个大商人立传,赞扬了商人的智慧和经营艺术。
他的这一做法()A . 违背了历史潮流B . 不利于农业的发展C . 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D . 反映了司马迁的个人意志4. (2分)光绪年间,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销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
这反映出()A . 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B .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 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D . 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5. (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由三大制度构成,其中作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 君主专制B .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 (2分)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A .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B . “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C . 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D .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7. (2分)(2017·南京模拟) 罗马共和国时期,只有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
湖南省2020年高三高考文综历史模拟检测(二)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 (共12题;共24分)1. (2分) (2020高三上·辽宁月考) 商朝,商王所居之处实际是国家政治中心。
从商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约二百余年,都城凡六迁。
包括股墟在内的六处都邑(两处在山东,三处在河南,一处在河北),并不全是股的辖区,如邢、嚣、奄等就处在诸方国的地方。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股商都城迁徙A . 形成了对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B . 受制于顿繁的自然灾害C . 保持商在方国联盟的主导地位D . 导致了政局的动荡不安2. (2分) (2019高一上·北京期中) 《旧唐书・武宗纪》记载唐武宗会昌五年“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
”这段材料反映了灭佛的原因是()A . 寺院经济膨胀,影响政府税收B . 佛教兴盛,危及儒学正统地位C . 佛教广泛流行,政治势力扩展D . 佛教不利于大一统局面的巩固3. (2分) (2017高一上·沭阳月考) 《欧阳修集》中载:“……既非副贰,又非属官。
故常与知州争权,每云‘我是监郡,朝廷使我监汝’,举动为其所制。
”材料中描述的和知州争权者应是()A . 秦朝的御史大夫B . 唐朝的节度使C . 北宋的通判D . 北宋的枢密使4. (2分) (2017高三下·成都期中) 明清时期手工作坊主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世纪的英国商人在经商致富后第一件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
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A .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B . 农业经营方式落后C .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 . 土地贵族掌握政权5. (2分) (2020高一下·易县月考) 1877年,李鸿章奏请沿江、沿海各省,遇有海运官物,应需轮船装运者,统归(轮船招商)局船,照章承运。
1 / 9 2020学年度高三历史模拟试卷 (总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计60分) 1.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 A.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2.“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 A.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B.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 3.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以下史实到结论的推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郡县” 秦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B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开始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元朝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 明太祖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明朝严禁中外通商贸易 4.《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为评。”该工具是( )
5.从唐朝起,钱就不再以重量为名称,而改称宝。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开元通宝。开元意思为开创新纪元,通宝的意思是“通行宝货”,以后历代沿用,并常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通宝的出现说明( ) 2 / 9
A.钱币成为政府聚敛财富的工具 B.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影响增大 C.以金银钱币为主所以珍贵为宝 D.古代货币制度出现了根本变化 6.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由此可知宋代理学对儒学有所发展的是( ) A.回归孔孟之道,使儒学思辨化并形成谱系 B.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C.继承“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 D.否定汉代以来的儒学 7.明朝后期,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表明当时( ) A.传教士为中国的自然科学注入新的生机 B.“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 C.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 D.“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 8.清代学者赵翼提到:“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而明清时则可通过“捐纳”,即向政府交纳钱粮获得做官资格。以上现象最能体现出( ) A.冗官现象在古代长期存在 B.中央失去选官用人权 C.科举制不断受到现实冲击 D.从宋朝开始官僚政治走向衰落 9.“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 A.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B.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0.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重农抑商的影响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11.《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底的灾难”指的是( ) 3 / 9
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 B.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 C.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D.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12.19世纪末,严复为中国引进了赫胥黎和斯宾塞的生物进化论和社会进化论思想。他腰斩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而形成《天演论》,在翻译过程中加进了许多白己的看法,引发了中国思想界的第一大潮,成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前最重要的思潮。严复的学说一度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天演论》的科学性 B.洋务思潮破产,维新思潮兴起 C.能提醒国人奋发图强,挽救危机 D.保持中华民族优越性的需要 13.甲午战后,改良派和革命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相继登场,他们以各自的斗争形式表现出各自的政治面貌。改良派和革命派的主张相同点有( ) A.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 B.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 C.革故鼎新,实行君主立宪 D.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思想 14.维新变法期间,中国出现了强学会、保国会、时务学堂等一大批组织。他们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从近代化角度上看,其反映了( ) A.中国社会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 B.儒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 C.抵抗西方入侵的近代爱国主义内容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停滞不前 15.近代中国在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五四运动之前大致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缘于( ) A.对西学认知的程度 B.政府推进西学的力度 C.社会变革进程的需求 D.传统文化势力的减弱 16.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B.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17.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 4 / 9
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使中国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18.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隆重开幕。出席大会的有来自中央苏区、闽西、赣东北、湘赣、湘鄂赣、琼崖等苏区的代表,以及红军、全国总工会、全国海员工会等代表,共610人。越南、朝鲜的来宾也应邀出席大会。据此可知( ) A.中国共产党已形成全国性政权 B.农村革命根据地遍布全国各地 C.工农武装割据推动根据地发展 D.国际工人运动出现了互动局面 19.傅吾康曾说:“抗日战争开始时,一种抵抗敌人到底的民族感和决心的浪潮弥漫了全中国。统一战线的口号首先克服了一切中国国内的纠纷。抗日战争被认为是1927年中断的革命战争的复活。中国人对进犯的敌人所作的抵抗超出了日本人最初的一切预料。”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抗日战争与国民大革命有着相同的目标 B.中国军民团结抗战贯穿了抗战的全过程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解决了国内的党派矛盾 D.抗战初期的坚决抵抗粉碎了日本速战速决的企图 20.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 A.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B.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2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C.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D.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5 / 9
22.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后,全国各大报纸的报道中都有这样一段:“根据总监票人报告,有效票3040张,其中同意票3037张,反对票没有,弃权票3张。现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本次会议通过。”据此可以了解到(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 ②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中国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④该会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3.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说明( ) A.毛泽东处理台湾问题的灵活性 B.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 C.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 D.“一国两制”的方针开始提出 24.“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财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这一历史事件是( ) A.梭伦改革 B.克里斯提尼改革 C.分封制的瓦解 D.万民法的实施 25.“这是一场人类相信自己有能力驾驭自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善自身的世俗运动。”这场运动是( ) A.实现人类自我觉醒的文艺复兴 B.规划人类理性王国的启蒙运动 C.揭开宇宙运行规律的科学革命 D.摆脱天主教会控制的宗教改革 26.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 ) A.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 B.确立了总统国家元首的地位 C.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 D.有利于政局稳定 27.1880年,日本政府的一项教育指令称:应利用“古今之画像照片”宣传忠孝精神;与其过分关注高深的理论和外语,不如对农商庶民施以生存的实际教育。结合所学判断,该指令( ) A. 试图阻止西方科技的传播 B. 表明忠孝精神已在日本瓦解 C. 旨在强化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 D. 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技能的忠顺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