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数与代数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4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总复习第2课时数与代数(2)一. 教学内容及要素1.数的认识和应用–数的名字–数的大小比较–奇偶性–数的加减法2.代数的认识和应用–变量的引入–代数式的加减法–变量代数式的值的求解3.相关概念–相等关系–数量的增减与多少二. 教学目标1.了解数字的大小比较,能利用数轴、左右比较法、折线图等形象化的工具,识别和辨别数的大小。
2.了解数字的奇偶性,能识别整数的奇偶性。
3.掌握小于100以内各加数的运算方法。
4.能建立简单的代数式,进行加减运算,并能根据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值5.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代数式求解。
6.能理解“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概念。
三. 教学重点难点1.数字的大小比较、奇偶性的理解和辨别方法。
2.代数式的基本建立、代数式加减的方法和未知量的求解。
3.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代数式求解。
四. 教学方法和过程1.设计环节: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复习加减法,引出代数式的定义和基本的加减法规则,再通过实例的讲解,让学生理解代数式中未知数的概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示文中的关键点,便于学生有全面的理解。
2.演示环节:老师通过板书和PPT建立代数式模型,让学生理解每个代数符号的含义。
举例讲解代数式中未知量的求解方法,解决学生对未知量的认识问题。
3.练习环节:教师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代数式的基本加减法规则和未知量的求解方法,提高学生发现未知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作业检测学生掌握情况并做针对性的辅导。
4.教学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进度,提高教学效率并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兴趣。
五. 教学关联1.数学基础的打牢:加减法和进位算法的掌握2.综合运用:从已知量求解未知量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综合应用3.拓展知识:数的大小比较和应用的扩展,数的运算规律,多项式式的应用,方程的认识和应用。
六. 教学评价1.反思:对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和方法进行反思。
人教版数学六下总复习:《数与代数》数的运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归纳整理整数、小数、分数计算法则的异同点,进一步总结计算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及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2.培养学生运用法则熟练计算的能力和对学过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比较异同、形成知识结构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本质。
【重点难点】1.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2.对四则运算法则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1)教师:“六一”快到了。
同学们为欢庆“六一”在精心准备,瞧,有的折幸运星,有的做蝴蝶结,有的用彩带做中国结,还有的买来了矿泉水,真热闹,我们一起去看看吧!(2)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如下所示:(有条件的教师可通过这些问题创设情境图)①同学们折了37颗红星,23颗蓝星,一共折了多少颗星?②同学们买了40瓶矿泉水,每瓶0.9元,一共要付多少钱?③有24m的彩带,用做蝴蝶结,做蝴蝶结用去了多少米? 3④有24米的彩带,用做中国结。
做中国结用去了多少米?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这些问题。
(3)教师:在解决问题中,你们使用了哪些运算?学生可能说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复习讲授】1.复习整理四则运算的意义。
(1)学生自己编题并列式回答。
(写在练习本上)(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求小组同学互相补充纠正编题和列式出现的错误。
说出运用了哪种运算,这种运算的意义是什么?(3)小组汇报,其他同学注意补充纠正。
说说用到的每种运算的意义是什么?(教师板书)(4)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指名说说整数、小数、分数的哪些运算的意义相同?哪些意义有扩展?(5)你能用图示的形式表示出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吗?2.整理四则运算的法则。
(1)复习加法和减法的法则。
①出示三道题,请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学生观察后回答,指出错误分别是:相同数位没有对齐,小数点没有对齐,没有通分。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总复习第1课时数与代数-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和整理所学的数与代数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数与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与代数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整数、小数、分数、负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
2. 数的运算:四则运算、运算定律、简便运算方法。
3. 代数初步知识:用字母表示数、方程、不等式、函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与代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用字母表示数、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数与代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讲解数与代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以及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数与代数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4.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并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后通过作业检查学生对数与代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在课堂练习中观察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评价学生的运用能力。
3. 通过学生的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数与代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帮助学生在数与代数知识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内容中的“代数初步知识”详细补充和说明:代数初步知识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包括用字母表示数、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
这部分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为后续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上册《总复习数与代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上册《总复习数与代数》教材内容包括有理数、代数式、方程和不等式等。
本章是对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知识的总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数与代数知识有更系统和深入的理解。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数与代数的基本概念、运算规则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同学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数与代数知识,对有理数、代数式、方程和不等式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同学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深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数与代数的基本概念、运算规则有更系统和深入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和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数与代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与代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数与代数的基本概念、运算规则的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难点:对复杂方程和不等式的求解,以及运用数与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数与代数知识的兴趣和需求。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北师大版五年数学上册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等。
2.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等。
3.学习资源:网络资源、数学故事、实际问题案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数学故事或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数与代数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讲述一个关于数学家解决实际问题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数与代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总复习——10.1 数与代数-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读懂和书写百以内数的表示法;2.学生能够对百以内的数进行加、减运算;3.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规律来完成简单的数列问题;4.学生能够理解代数的基本概念和符号,正确使用加减法代数式;5.学生能够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代数式,并求解。
教学重点1.百以内数的表示法和加减运算;2.数列的规律与推导;3.代数的基本概念和符号。
教学难点1.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代数式,并求解;2.代数式的运算。
教学方法1.教师授课;2.学生自主探究;3.课堂互动。
教学内容1. 百以内数的表示法•百以内数的表示法:数位、数字、阿拉伯数字、拼读数;•数字的读法和书写;•十的读法和书写;•百的读法和书写;•一百以内的数。
2. 百以内的加减运算•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十以内的加减法;•十以内的进位与借位;•一百以内的加减法。
3. 数列的规律和推导•数列的基本概念;•数列的规律和特征;•数列的推导。
4. 代数的基本概念和符号•代数的基本概念:代数式、未知数、系数、字母代数式、数字代数式;•代数式的加减法;•代数式的使用。
5. 代数式的运算•代数式的乘法;•代数式的拆分和合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代数式。
教学设计1. 导入(10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出示一些百以内的数字,让学生观察数字的规律,引出百以内数的表示法;•利用课件或黑板出示算式:2 + 3 = ?,让学生完成加法运算,并引导学生思考十以内的加减运算。
2. 学习(30分钟)2.1 百以内数的表示法(10分钟)•讲解百以内数的表示法:数位、数字、阿拉伯数字、拼读数;•通过数字卡片、小黑板等教具,让学生体验数的读法和书写;•引导学生进行数位、数字、拼读数、阿拉伯数字的转换实践。
2.2 百以内的加减运算(10分钟)•讲解加减法的基本概念;•针对十以内的加减运算进行演示和练习,引导学生完成加减运算;•针对一百以内的加减运算进行演示和练习。
总复习:数与代数
规律”,有“认识人民币”,有“认识图形”……你能按照学习的顺序摆好浮木,帮猪八戒把桥搭好吗?
2.板书本节课学习的课题:10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引导系统归类,整理知识点。
(一)复习数数和数的组成。
1.复习数位及数的组成。
(1)想一想: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2)4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一个两位数个位上是3,十位上是6,这个数是()。
2.复习数数。
课件出示教材第93页第1题。
3.教师小结。
(二)复习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1.看图读数、写数。
(课件出示)
2.教师小结读、写数的方法。
(三)复习100以内数的顺序和比较大小。
1.出示表格
2.比较大小:47和71、85和82
3.师生总结方法。
(四)复习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
1.小组讨论:怎样口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2.课件展示口算题目。
3.小结口算方法。
(五)复习100以内数的笔算。
1《数与代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0页“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数数、数的组成、数的读写、比较数的大小,和近似数以及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发展数感。
2.经历复习整理的过程,感受计数单位的作用,再次感受十进制和位值制。
3.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全面、系统地回顾与万以内数的认识相关的知识。
教学难点进一步巩固与万以内数的认识相关的知识,对本单元知识查缺补漏。
教学准备课前制作知识网络结构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师:今天我们来对“数与代数(第1课时)——万以内数的认识”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希望你们能通过今天这节课对这部分的知识有更多的认识。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对这部分的知识进行了回忆和再现,完成了初步的整理。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你的整理思路,想一想,还需要完善什么?然后各小组分别推荐出一幅作品来展示。
师:你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整理的?哪个同学整理得最好?为什么?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复习这部分知识。
(二)重点复习,沟通联系1.数数的方法课件出示:师:估一估,有多少个蘑菇?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说出:先找一个标准,一堆有100个,有这样的10堆,10个100是1000,所以一共有1000个蘑菇。
2.数的组成出示【学习任务一】。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教师出示数位顺序表框架,指名学生完善对应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师: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预设: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所以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师:谁来说说这些数的组成?(学生分别说出每个数的组成,课件同步呈现正确解答。
)4986:由4个千、9个百、8个十和6个一组成。
6800:由6个千和8个百组成。
5008:由5个千和8个一组成。
7060:由7个千和6个十组成。
《数与代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理与复习本书学过的数与代数的相关知识点,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沟通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结合具体情境,具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整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学习体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整理“数与代数”部分的知识,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年级特点和学习经验,以及初步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为本单元的整理与复习奠定了基础。
需要教师根据复习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理念:1、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把握好不同领域教学内容的知识点,掌握好“度”,做好“定位”工作,对于总复习中的每一道题,教师要认真分析知识点是什么,以及应该提高学生的哪些能力。
2、开展多种形式的复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复习课的特点是时间紧,任务重。
课上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问题的综合性比较强,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复习的目的,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课前准备:师:微课多媒体课件题单生:多媒体课件绘制思维导图看微课视频答课前测试教学过程:一、点明课题导入新课:师: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数与代数,在课前教师利用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做了一节微课,发给了你们,要求你们根据这节微课内容自己制作一个思维导图,老师看到同学们的思维导图做的很好。
其中徐熙樊的这幅思维导图做的最好,下面就请她给大家说说她是怎么做的。
生:读思维导图师:从这幅思维导图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数与代数这部分知识的主要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老师在课前还给你们出了两道测试题,根据同学们答卷的情况,老师了解到你们在分数、百分数、比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讲解这两部分内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总复习数与代数》北师大版一. 教材分析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总复习数与代数》北师大版,主要是对本学期所学的数与代数知识进行总复习。
教材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代数的初步知识等。
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数与代数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本学期的学习后,对数与代数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但学生在运算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运算速度慢、运算方法不灵活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数的认识和运算有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2.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运用数与代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的运算方法及运算定律的应用。
2.代数的初步知识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讨论、总结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的数与代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数的运算定律、代数的初步知识等。
同时,教师进行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针对学生在运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解题方法的讲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方法和解题经验。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运算方法和代数知识的掌握。
5.拓展(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数与代数知识进行解决。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6.小结(5分钟)教师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总结数的运算定律的应用和代数知识的初步运用。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运算和代数知识的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总复习第1课时数与代数(1)一、学习目标1.理解“数比”的概念。
2.理解代数中字母可表示不确定数值的含义。
3.能够根据数比,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能够根据代数式,找出其中的变量和常数。
二、教学重点1.“数比”的概念。
2.代数中字母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1.对于初学者,理解代数中字母可表示不确定数值的概念可能比较困难。
2.能够根据代数式,找出其中的变量和常数还需要一些实践操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约5分钟)通过一些趣味的常识问题引入比的概念,并让学生自由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数比”的存在。
2. 分组讨论(约10分钟)将学生分为不同组,分别在不同地点寻找一些常见的比,如人比,物品比等等,收集相应的数据,然后在课堂上一起讨论数据,并理解“数比”的概念。
3. 讲授代数(约15分钟)现实生活中,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会出现一些不确定的数值,此时将其用字母表示,就可以得到一个代数式,如 a + 3 = 8。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
4. 操练(约15分钟)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将其转化为代数式,如:现有钢笔若干支,珂朵莉想给含香水气味的笔每人一支。
如果所有学生都拿到了香水笔,还剩下5支普通笔,那么初一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5. 巩固(约10分钟)设计一些反过来的问题,让学生用已知的代数式,根据实际数据算出未知数的值,如:如果将 a + 3 = 8 转化为 a = ?,则代数式的解为什么?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授了“数比”的概念和代数中字母可表示不确定数值的含义,也通过实例操练和巩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这两个概念。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学习这两个重要内容,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完成老师布置的代数计算作业。
2.寻找身边的数比,并将其写成代数式,如:班里男女比为 2:3,共有男生24 个,请问女生有多少个?3.阅读相关数学书籍,了解数比和代数的更多概念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