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胆道癌免疫疗法的现状及展望 罗奎

胆道癌免疫疗法的现状及展望 罗奎

胆道癌免疫疗法的现状及展望 罗奎
胆道癌免疫疗法的现状及展望 罗奎

[Nature、Cell聚焦]癌症免疫疗法“最新综述”

【Nature、Cell聚焦】癌症免疫疗法“最新综述” 近几年,癌症免疫疗法进入飞速发展阶段,然而尽管这一突破性的技术给科学界带来了很大的惊喜,也吸引了一大批制药企业加入这一领域,但包括检查点抑制剂、过继细胞疗法、癌症疫苗在内的各项技术仍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障碍。近期,Cell、Nature等杂志发表了多篇癌症免疫综述,共同探讨了推动免疫治疗发展的方法。 目前免疫治疗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免疫细胞疗法。简单说就是抽取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把肿瘤的特征“告诉”免疫细胞,在体外诱导出可能具有杀伤肿瘤能力的细胞,再输回患者体内进行“战斗”。此类疗法包括LAK,DC,CIK,DC-CIK,CAR-T,TCR-T,NK,CAR-NK,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TILs)等等。但是经过十数年的研究,大浪淘沙始到金,眼下有出色作用的是CAR-T,TCR-T这两种细胞治疗方法。 另一种是免疫检测点阻断剂药物。这些药物能使癌细胞周围削弱免疫系统的信号失效,使免疫细胞不被蒙蔽,继续攻击肿瘤细胞。如抗体阻断CTLA-4以及

PD-1通路,能阻断肿瘤细胞对T细胞的“欺骗”,让T 细胞恢复对肿瘤细胞识别和杀伤的能力。魏则西托香港朋友带回来的产生疗效的“靶向药”Keytruda正属于PD-1抗体药物,是被美国FDA批准的首个PD-1抗体药物。 本文中,盘点了近期癌症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 Science:癌症免疫疗法重大突破,利用他人的T细胞抵抗癌症 doi:10.1126/science.aaf2288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荷兰癌症研究所、挪威奥斯陆大学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癌症免疫疗法上取得新的突破,他们证实即便一个人自己的T 细胞(一类免疫细胞)不能够识别和抵抗他们自身的肿瘤,但是其他人的T细胞可能会做到这点。相关研究结果于2016年5月19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argeting of cancer neoantigens with donor-derived T cell receptor repertoires”。 这项研究证实将来自癌细胞的发生突变的DNA加入到来自健康供者的T细胞中能够让健康供者的T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在将来自这些供者T细胞的特定组分导入回到癌症病人的T细胞中后,研究人员能够让癌症病人自己的T细胞识别癌细胞。

我国灾难护理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展望

我国灾难护理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其展望 发表时间:2015-12-15T14:50:14.203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4期供稿作者:王静叶苗曾琴 [导读]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灾难”定义为:任何能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损失、人员伤亡。 王静叶苗曾琴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614000 摘要:近年来,世界各地灾害频发,严重威胁和损害了人类的财产及生命。医疗系统作为全民健康的重要保障,护理人员在灾难面前的重要性愈发突显。但是,作为护理人员本身,对灾难护理知识的掌握有多少,目前我国灾难护理学教育的发展现状如何,是我们所必须了解的。 关键词:灾难;灾难护理学;教育;发展现状 1 灾难护理学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 1.1灾难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灾难”定义为:任何能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损失、人员伤亡、人的健康状况及社会卫生服务条件恶化的事件,当其破坏力超过了所发生地区所能承受的程度,而不得不向该地区以外的地区求援时,就可以认为灾难发生了。国际减灾委员会对灾难的定义:灾难是一种超过受影响地区现有资源承受能力的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1]。 1.2灾难护理学 灾难护理学又名灾害护理,目前还没有对其统一的定义。日本是发展灾难护理较早的国家,引用其对灾难护理的定义即为:灾害护理,即系统、灵活地应用有关灾害护理独特的知识和技能[2]。 2 我国灾难护理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2.1 灾难护理教育的对象 2.1.1在校护理专业人员 在校护理专业人员是未来临床护理的生力军,学习灾难护理相关知识并将它们运用于以后的临床实践。然而,由于我国灾难护理相关概念的引入较晚,灾难护理课程在各大高校的开设并不普遍。根据张清[3]等对国内20所开设本科护理专业的高等护理院校进行了灾害护理学课程设置的调研,结果显示只有个别院校的护理学院开设了灾害护理学相关课程,如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开设了100学时的野战护理学,第四军医大学开设了急救和战伤护理,其他少数护理学院在急救护理学中设有2~4学时的灾害护理内容,但是就目前相对来看,护理课程的开展依然较少。 2.1.2 在岗护理专业人员 在岗护理专业人员,是现目前临床护理的主要力量。由于灾难护理是近些年才兴起的学科,早已进入临床工作,护理人员就更少有机会去了解和学习这一新兴学科,但是根据成翼娟[4]等对汶川地震后本院护理人员培训需求的调查发现,护理人员对灾难护理的知识与技能都有较高需求。 2.2 灾难护理教育的内容 根据查阅的文献大致将灾难护理培训分为几类。第一就是灾难护理的一般知识。第二点就是灾难现场的急救知识。第三就是急救护理知识,包括各种颅脑外伤、急性中毒、骨折等状况下的急救护理。第四点就是心理护理,由于突然遭受意外和打击,病员及家属以及护理人员本身的心理都会受到影响,心理护理对于灾后重建都显得尤为重要。第五点是在灾难现场,救护人员如何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包括对灾后环境、流行病、自身安全等方面的防护。最后就是灾害现场常用的急救技术,如病员的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5]。 3 国外灾难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带给我国的启示 由于近年来的灾难发生是世界性的,各国都对灾难护理学给予了重视。兵库县立大学开始致力于灾害护理教育的基础教育、继续教育、教大纲的系统性开发和研究,并且在第一届亚洲灾害护理研讨会上展示研究成果[6]。在日本有专门的国家级灾害救援队伍,护理人员占了最大比重,灾害护理技术在灾害救援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日本急救医学会护理分会还为培养急救护理专家开设了总计810学时的急救教育课程,为日本培养了大批的急救专家[7]。美国目前灾难护理教育课程以选修课为主,授课的内容和形式也没有统一的标准[8]。哥伦比亚大学提供了亚专业课程,作为护理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9]。 4 我国灾难护理学教育的未来展望 我国近年来各种灾难频发,给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经济带来了重大损失,护理队伍在灾难救援面前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然而,我国目前关于灾难护理的教育还尚处探索阶段,各种理论知识及教育形式还不完善,很多时候依靠的仅仅是护理专业人员的经验判断和急救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管理者要认识到灾难护理基础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毕业后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在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中,从实践和研究的高度出发,阶段性地培养优秀的灾难护理人才[10]。当今世界,由于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灾难的发生往往也是波及全世界,我国应与各国之间加强合作,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建立统一的灾难护理国际联盟。 参考文献: [1]李凤英,刘慧敏,孔静.灾难护理学的研究新进展.?1994-2005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2]南裕子,渡边智慧,张晓春.日本灾难护理学的发展与现状.中华护理杂志2005年4月第40卷第4期. [3]张清.我国灾难护理学及灾难护理教育现状分析与启示.护理研究,2009,23(4A):923-924. [4]成翼娟,刘素珍,李继平,等.护士对地震灾害护理培训的需求[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9):595-597. [5]娄伟,李红玉.构建灾害护理课程体系的研究[J].护理学报,2009,26(8B):7-8. [6]李凡,史冬雷,李玉乐.国内外灾害护理教育与培训研究现状.Chinese Nursing research,may,2015 vol.29 NO.5C. [7]张利岩,管晓萍,高晓红,等.灾难护理学在紧急医疗救援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8,3(6)338-340. [8] 陈林,藏渝梨.世界灾害护理学会科研学术会议交流内容介绍[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5):380-381.

癌症免疫疗法的神话

癌症免疫疗法的“神话” 众所周知,癌症的标准疗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疗法的疗效在不断地提高,副作用则不断地降低,但还远没有达到完美的程度。患者在承受癌痛的同时,也往往要承受治疗带来的痛苦。相当多的晚期患者,到了无药可医、无法可治的地步。带着无比焦虑的心情,患者及家属到处抓“救命稻草”,“病急乱投医”,这种心理往往就被一些医疗骗子利用,结果最后“人财两空”。 而癌症免疫疗法就不幸成为骗子们的行骗工具之一。 癌症免疫疗法,也可称为“生物疗法”、“细胞疗法”或“自体血活化疗法”等等,本质上来说就是试图增强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以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疗法种类很多,“琳琅满目”,不过在网络上或者街头广告里,可看到共同流程:抽取患者的血液或者提取患者的肿瘤细胞,在体外做一些处理,然后回输患者体内(打到血管里或者直接注入肿瘤里),往往声称有很高的“治愈率”(说50%都算谦虚了)。这些疗法与癌症的那些标准疗法有很大不同: ?首先创伤小,只要抽点血或提取点组织,不用像手术要开膛剖腹; ?其次,没有给人体打入外来的药物,没有化疗药物的毒性,而且是利用人体本身的免疫系统,给人带来“天然”“低毒”的感觉。 可真有那么神奇吗?

人体免疫系统(来自默克家庭医疗手册) 先说说什么是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就是人体内一群器官、细胞和分子物质组成的“国防军”,保卫人体不受到外部或内部“敌人”的侵害。外部的“敌人”,主要就是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有名的禽流感就是其中一员;内部的“敌人”,则主要指癌细胞。“国防军”工作的流程:先有少量“侦察部队”发现入侵的“敌人”,然后把“敌人”的信息传递到“国防军”的“军营”(骨髓),“军营” 产生大量“战斗部队”,赶过去消灭“敌人”。能不能消灭“敌人”,主要看两方面:“侦察部队”能不能识别“敌人”,“战斗部队”能不能消灭“敌人”。 免疫系统对消灭外部的“敌人”(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比较有经验,大多能产生足够的战斗部队去消灭之。而对于内部的“敌人”——癌细胞,则往往“家贼难防”,免疫系统的表现要差多了。原因有很多,比如: ?癌细胞会产生一些伪装(如糖蛋白或黏多糖)把自己包起来,让免疫系统的“侦察部队”识别不出来。 ?癌细胞来源于体内正常细胞,跟正常细胞很相似,免疫系统难以识别。?癌细胞被识别出来的难易程度不同。容易被识别出来的癌细胞很快就被消灭了,而不容易被识别的则存活下来,造成“免疫选择”的效果,就跟自然选择一样,癌细胞也会发生“进化”,越来越不容易被免疫系统识别。 ?癌细胞繁殖迅速,即使能被识别,免疫系统消灭癌细胞的速度赶不上癌细胞增多的速度。

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

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 发表时间:2018-05-16T17:23:32.23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1月第1期作者:王会芳罗莎莎刘晓春(通讯作者)张沫[导读] 探究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方法将在急诊科工作的急诊护士112例作为研究对象 王会芳罗莎莎刘晓春(通讯作者)张沫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成都 610032 【摘要】目的探究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方法将在急诊科工作的急诊护士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朱爱群等编制的临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量表进行调查,同时明晰急诊护士在灾害护理培训方面的需求。结果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的平均分为(2.63±0.48)分,且各个维度的均分也低于3分,因此有必要进行灾害护理培训,且急诊护士也有这方面的需求。结论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较低,对于相关知识培训的需求强烈,因此医院应加强在灾害护理的继续教育。 【关键词】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现状;培训需求 近年来,全球各个地域内自然灾害频发,公共卫生事件屡屡发生,给人类的健康及生命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保障人类安全,战斗于公共卫生服务一线的急诊护理人员理应不断提高灾害护理核心能力[1]。在救援工作中,急诊护士是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大部分临床护士都认为急诊护士是灾害救援的主力军,在救灾现场,受伤人员急救、检伤分类、灾后康复乃至转运工作都需要护理人员来承担,而这些人员的灾害护理核心能力,将对灾害救援工作的效率及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2-3]。此次试验旨在探究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现状及培训需求,结果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在急诊科工作的急诊护士11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基本资料为:男性与女性的比例为4:108,最小、最大年龄分别为19岁、42岁,中位数年龄(29.37±5.20)岁;文化程度分别为:大专46例,本科64例,硕士2例;副主任护师1例,主管护师10例,护师47例,护士54例。 1.2方法 根据调查需求自制情况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护士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同时应用朱爱群等编制的临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量表,对其灾害护理核心能力进行评价。量表包括5个维度38个条目,具体为灾害护理基本知识(6个条目)、灾害过程护理(17个条目)、脆弱人群护理(7个条目)、灾害护理管理(7个条目)及灾害护理专业发展(12个条目),采用Likert5点积分法,5分表示完全具备,4分表示具备很多,3分表示具备一些,2分表示具备很少,1分表示完全不具备。 通过临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量表,评价现阶段急诊护士的救灾能力现状,再调查急诊护士对于灾害护理培训的需求。通过图书馆及上网查阅文献等相关治疗,自制临床护士灾害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具体包括急诊护士的灾害救援经历及结果、灾害救援培训经历,对急诊护士对于这方面的总需求度进行探究,明确急诊护士在灾害护理培训方式、途径、内容等方面的需求。 1.3统计学分析 此次试验所记录的基础数据,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以百分率(%)来表示计数资料,以(±S)来表示计量资料。 2.结果 2.1急诊护士灾害护理核心能力评分 此次调查共发放112份调查问卷,回收112份,有效率为100%,对各个维度及各个条目的评分进行统计分析。详情见表1、表2:

癌症免疫疗法-DC-CIK治疗攻略

癌症免疫疗法—DC-CIK治疗攻略 对于患者来说,整个治疗过程就好比是抽血和静脉注射一样,安全无痛苦,不影响工作和生活。 就国内而言,癌症免疫治疗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展 第一代为非特异性免疫疗法,即直接采用白细胞介素-2、卡介苗等免疫调节剂进行治疗,其缺陷在于疗效低下,且剂量越大,副作用越大; 第二代为广谱杀瘤技术,包括LAK、TIL、CTL; 第三代为特异性细胞过继免疫疗法,其针对肿瘤抗原特异杀伤,使用自体细胞培养扩增,安全性高,是目前最有效、最成熟的肿瘤免疫治疗技术,代表技术为DC-CIK技术; DC-CIK肿瘤免疫治疗技术详解 DC-CIK肿瘤免疫治疗技术是目前国内临床应用最有效、也是最成熟的肿瘤免疫治疗项目。

DC细胞(Dendritic Cell,即树突状细胞),是正常人体内存在的一种具有强大的抗原呈递功能 的一类特殊细胞,能够直接摄取、加工和呈递抗原,刺激体内的初始型T细胞活化,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启动者”。通俗讲,DC相当于信使,将抗原信息传递给可以发挥免疫效应和杀伤功能的效应者即T细胞。 CIK细胞(cytokines -induced killer cell,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是将人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体外模拟人体内环境,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培养增殖后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 CIK细胞兼具T细胞强大的抗瘤活性和NK细胞的广谱杀瘤、抗病毒活性。所以,CIK又被称为具有NK细胞作用的T淋巴细胞。 DC+CIK=”雷达”+”导弹” DC 细胞就像”雷达”,能识别抗原,激活免疫应答;CIK细胞就像”导弹”,能通过发挥自身细胞毒性,分泌细胞因子,精确杀伤肿瘤细胞。”雷达+导弹”产生了一个高效和谐的免疫体系,经实验室诱导、增值、活化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可以显著抵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帮助机体恢复同肿瘤细胞作斗争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体免疫功能,全方位防止复发和转移,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延长生存期。 DC-CIK疗法的临床治疗流程 对于患者来说,整个治疗过程就好比是抽血和静脉注射一样,安全无痛苦,不影响工作和生活。 治疗前准备 在准备开始治疗前,医生应仔细了解患者病情,认真检查患者身体,准确化验血生化、凝血功能与各项病原学指标,评估相关材料,确定是否适宜接受治疗,患者或其委托人签署《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知情同意书》与《生物免疫治疗知情同意书》。手术与非手术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 实施过程

灾害救援中护理工作的现状与展望

灾害救援中护理工作的现状与展望 266071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 贾会 【摘 要】【摘要】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各种灾害的发生逐渐呈大规模、长期化的趋势。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就如何更好地发挥护理人员在灾难中的作用,笔者通过对灾害救援中护理工作现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综述,指出对护理人员进行灾难护理培训的重要性。 【期刊名称】中国疗养医学 【年(卷),期】2010(019)008 【总页数】3 【关键词】【关键词】 护士;灾害救援;作用;展望 随着现代急救灾害医学的建立和发展,各种自然和人为灾难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灾害护理学的出现也为护理人员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各种灾害救援活动中,护士总是同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工作在救灾第一线,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1]。社会学家及医学家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医学救援离开了护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将难以承担其使命,无法开展工作[2]。 1 灾区伤情特点 1.1 伤亡瞬间发生,准备时间短 医务人员往往在接到预先号令几小时内出发,准备时间短,困难比较大。 1.2 任务繁重 由于大多灾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欠发达,建筑物多为抗击性能差的土石砖瓦结构 ,因房屋倒塌造成砸伤、挤压或窒息等直接损伤严重,伤亡人数多,波及范围广,医患比例严重失调,急救任务十分繁重[3]。 1.3 工作条件艰苦,环境危险 灾害发生后,公共设施无法正常运行,灾害救援工作需到现场进行 ,人与环境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缺医少药、缺水少食,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1.4 军警地联合救援,参与部门多,协同难 灾害发生后,全国各地将派出军警联合救援队开赴灾区,医疗队、防疫队、排险队、消防队等,救灾单位多。军队与地方卫生部门既要分工,又要合作 ;既要对灾民实施救护,又要保障部队;既要与排险、搜救相结合,又要在灾区迅速建立医疗站(医院)进行早期治疗,因此,救援中的组织指挥、协同分工工作相当复杂。 2 护理人员在灾害救援中的作用 2.1 灾难早期 2.1.1 现场营救和就地抢救 在接到伤员后,迅速对其进行卧位的安置、除去有污垢的衣服。医疗救护人员以“救”为主,其他人员以“抢”为主,各负其责,相互配合,以免延误抢救时机[4]。在医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Medical Diagnosis 医学诊断, 2016, 6(1), 15-20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6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9117813590.html,/journal/md https://www.doczj.com/doc/9117813590.html,/10.12677/md.2016.61004 Advances in Immune Therapy for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Xinhui Jiang1, Weizhen Shou2 1Shugua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oshan Branch, Shanghai 2Long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Received: Feb. 24th, 2016; accepted: Mar. 15th, 2016; published: Mar. 18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9117813590.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At present, lung cancer has become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various types of cancer,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 is rising. In recent years, although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survival rate prolongs the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chemotherapy, patients and the overall 5- year survival rate is very low, and due to the additional damage of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actual survival rate did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umor immun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immune therapy of lung cancer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and provide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Keywords 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Immunotherapy, Progress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江鑫辉1,寿伟臻2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宝山分院,上海 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

再谈癌症免疫疗法:有效性与安全性对比分析 – 浮米网

再谈癌症免疫疗法:有效性与安全性对比分析–浮米网 癌症免疫法通常指通过激活免疫系统获得客观应答或疾病稳定的方法,黑素瘤和肾癌是这种疗法的两个天然适应症,因为这两种肿瘤中都有频繁的CD8+ T细胞浸润,甚至偶尔出现自愈病例。应用标准疗法IL-2(别名T细胞生长因子)治疗年轻的黑素瘤、肾癌患者,有15%左右的应答率(6%左右的完全应答),个别病例能够生存10年以上。 T细胞的激活需要两个信号,第一信号是TCR接收的抗原信息,第二信号是来自细胞表面的一系列受体、配体,有抑制性的也有刺激性的,现在有个时髦的名字叫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point)。两条经典的抑制性信号通路是PD1和CTLA4,2014年OX40、CD27、CD137 (4-1BB)三条共刺激信号而逐渐进入临床开发。 图片摘自Nat Rev Clin Oncol. 2014, 11, 24-37. 目前仍然不清楚为何癌症疫苗收效甚微,一个极有可能的原因是肿瘤微环境中存在抑制性信号,联合癌症疫苗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许能将临床获益最大化,不过现阶段的任务还是将T细胞表面的主要免疫检查点研究清楚。

许多人觉得免疫疗法的毒性比化疗、靶向疗法小,但事实没那么乐观,免疫疗法带来了其他药物很少出现的免疫毒性,如皮炎、大肠炎、垂体炎,这种副作用与免疫应答程度直接相关[4],很难通过剂量调整避免。 目前还很难对比anti-CTLA4单抗、anti-PD1单抗、anti-PDL1单抗的毒性,从机理上来分析,anti-CTLA4的毒性最大,anti-PDL1的毒性最小,因为PD1相比于CTLA4更加分布于外周,CTLA4可能在淋巴结也有重要作用,而PD1存在PDL1、PDL2两个配体,单独阻断PDL1对人体的影响更小。 Ipilimumab是唯一经FDA批准上市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获批的适应症是黑素瘤,在研的是适应症包括非小细胞肺癌、肾癌。单用ipilimumab (3 mg/kg)的3/4级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在15%左右,与其他药物联用时副作用可能增加,与达卡巴嗪、INCB024360、vemurafenib、nivolumab联用都出现了严重的肝毒性。 Nivolumab+ipilimumab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试验中,虽然观察到了22%的客观应答,但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不容忽视。48%的患者出现3/4级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这导致了41%的患

临终护理的现状及展望

临终护理的现状及展望 发表时间:2015-11-17T10:54:26.79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作者:朴桂兰[导读]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院 “临终”的时限各国没有统一的规定,是指人生所患疾病的终末期或遭受意外濒临死亡的时间。 朴桂兰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院 028000 1、临终护理的概述 “临终”的时限各国没有统一的规定,是指人生所患疾病的终末期或遭受意外濒临死亡的时间。临终护理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随着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临终病人数目日益增多,对临终护理也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临终护理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其宗旨是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增加病人的舒适程度,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医院中等待死亡,通常临终患者最后接触最多的人是护士,因此,要求护士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感,良好的修养和素质,熟练掌握身体和心理护理的全面知识和技术,才能诚心诚意地、尽职尽责地护理好临终患者。 2、我国临终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承担临终关怀机构不明确,法律、法规不明确的情况下医院成为等待死亡的场所,因此极有必要加强护士相关知识的学习,让护士认识到临终护理是对生命性质和死亡意义系统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专业服务,但是学校教程和继续教育的科目里仍无系统的关于临终关怀的学习内容。树立起正确的护理观,积极接受这门新型学科,主动给予临终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满意地到达生命的终点是临终护理的宗旨。现在我国临终护理主要面临4个难题,第一,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众多的垂危老人呼唤着“临终关怀”。第二,法律、组织及经济等社会总体支持乏力,致使“临终关怀”事业举步艰难。第三,面对死亡的传统观念淡化了临终关怀的意义。第四,缺乏专业人员和管理组织。因此,临终关怀在我国推行有一定的困难,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改善和提高临终护3、临终护理措施 3.1基础护理 3.1.1病房环境病房空间应有利于病人活动和各种治疗、护理操作的实施,应保证环境的整洁、安静、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病人的卧床应适当加宽,床垫硬度适中,床头柜可大些,便于放置病人常用物品及治疗、护理器械。因临终是生命的特殊阶段,提供单间病房,增加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减少干扰,使病人在拥有自我尊严中去迎接死亡。 3.1.2饮食和睡眠鼓励能进食的病人以少食多餐的形式多食高蛋白、高热量食品,并指导其家属注意食品的合理搭配及营养补充高质量营养,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补充营养。指导家属做好睡前的准备,为保证病人的睡眠,必要时,按医嘱服用适量镇静剂或安眠药。 3.1.3口腔和皮肤的护理临终病人由于免疫力低下,易发生口腔及皮肤感染,因此做好皮肤、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溃疡及褥疮,每天查房时应仔细检查病人的口腔及皮肤粘膜,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3.1.4排泄护理临终病人易出现便秘、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等排泄问题,应保持病人大、小便通畅,如留置导尿者做好导尿管的清洁卫生,及时更换尿袋;出现便秘、尿潴留者告知医生,对症处理。 3.2心理护理 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十分复杂,临终病人往往会经历五个心理反应阶段,即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忧郁期及接受期,而忧郁、痛苦、悲伤则始终贯穿临终的全过程。对临终病人的护理,过去我们只重视在延长生命上,而忽视了患者存活质量和临终病人精神上的期望和要求。在这个时期内对于临终患者来说,不仅肉体上的痛苦折磨使他们身心憔悴不能自拔,而更重要的是面临着与亲人生死离别的悲痛。护士是实行临终护理的主要角色,要耐心细致观察,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为患者及其亲属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和护理,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情,要善于从病人的言语和非言语的表达中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只要病人意识清醒,就应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日常生活习惯,让病人有更多的自由。同时,应想尽办法减轻疾病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使病人平静的渡过最后时刻。 4、临终护理的展望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临终护理不完全依赖于医疗设备和药物支持,而是通过改善环境,调整心理等诸多方法提高生存质量。目前在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及相关部门极有必要加强医护人员对临终护理的认识,尤其让护士认识到临终护理是对生命存续性质和死亡意义系统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专业服务,要树立起正确的护理观,积极接受这门新型学科,主动给予临终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满意地到达生命的终点。临终护理是一项长远的事业,要推动临终护理的发展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认识和专业水平,还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参与。 参考文献: [1]唐颖;李晓玲.我国临终护理现状及发展趋势.华西医学.2009.2475-2477 [2]临终关怀护理的发展与伦理困境 - 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2(5) [3]人性化心理干预在老年人临终关怀护理中的应用 -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3(3)

抗肿瘤药的发展综述

抗肿瘤药的发展综述 制药工程 摘要:近年来,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在全世界 50 多亿人口中平均每年死于恶性肿瘤者达 690 万人,新发病例为 870 万例,且数字在不断增长中。化疗、放疗、手术、生物治疗和中西药治疗等方法已经成为治疗肿瘤的最有效的方法。随着肿瘤的药物的发展,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在不断地更新换代,在提高肿瘤患者的治愈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延缓疾病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抗肿瘤药药物研究发展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肿瘤细胞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它生长旺盛且常呈持续性生长。癌症是一组疾病,其特征为异常细胞的失控生长,并由原发部位向其它部位播散,这种播散如无法控制,将侵犯要害器官和引起衰竭,最后导致死亡。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叫癌,来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结缔组织和肌肉)的恶性肿瘤叫肉瘤。 21世纪,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肿瘤分子机制研究不断深入。世界抗肿瘤药物研发硕果累累。以下将对各抗肿瘤药进行综合概述。 1.细胞毒药物 细胞毒药物是经典的抗肿瘤药,疗效肯定。虽然其毒副作用较大,但由于替代性药物缺乏,所以一直是化疗的基础药物。其主要有以下几类: 1.1烷化剂 曲贝替定(Trabectedin强生制药公司)是首个海洋来源抗肿瘤药为在海鞘中提取的四氢喹啉类生物碱的半合成品。除了可阻滞肿瘤细胞在G1/G2周期的分化外还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分泌及VEGF受体(VEGFR)- 1的表达。2004年其在欧、美已被指定为治疗急性淋巴母细胞白血病、软组织肉瘤和卵巢癌的孤儿药。2007年EMEA正式批准其用于进展型软组织肉瘤的二线治疗。 盐酸苯达莫司汀是携带1个嘌呤样苯并咪唑环的氮芥衍生物兼具烷化剂和嘌呤类似物的双重作用机制。2003年盐酸苯达莫司汀在德国上市2008年

免疫治疗真的就是癌症患者的救命稻草

免疫治疗真的就是癌症患者的救命稻草? 随着免疫治疗药物ipilimumab、nivolumab、pembrolizumab的相继问世,给癌症患者带来了新的方法与福音。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发布的2016 年临床肿瘤进展报告中更是对免疫治疗的进展大加赞扬,那么作为患者和病友的我们该如何看待免疫治疗这种新的疗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呢,那就得先从什么是免疫治疗说起了。 随着免疫检查点(checkpoint)被发现,开启了肺癌免疫治疗的时代,相继的免疫检查点分子CTLA-4、PD-1、PD-L1单抗被研发应用。使得癌症治疗发现了新曙光。与放化疗的硬杀伤而直接杀死肿瘤不同,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单抗激活免疫系统中的抑制信号,增强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功能,以达到抗肿瘤的目的。 如同PD-1与PD-L1一个是受体一个是配体,PD-1能够抑制激活状态下的T 细胞免疫作用,而癌症患者中广泛存在PD-L1。两者的特异性结合抑制活化的T 细胞,无法正常识别杀伤癌细胞而造成免疫缺陷。 对于每个药物的临床试验数据不在一一赘述,只基于免疫治疗的整体实验组数据做个总结: 1.鳞癌患者优于腺癌患者; 2.PD-L1阳性优于PD-L1阴性患者(PD-L1蛋白过表达>50%为阳性); 3.CTLA-4与PD-1单抗针对PD-L1阳性小细胞肺癌患者也体现出了一定的疗效; 4.与单药相比,非小细胞肺癌联合化疗能更好的产生抗肿瘤活性; 单是治疗方案就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针对免疫治疗又存在哪些问题:

1.昂贵的治疗费用与治疗的获益,总体对比化疗生存期延长四个多月,性价比较差; 2.单药有效率很低,联合化疗使得很多不再适合化疗的患者可能无法受益; 3.免疫治疗联合使用目前临床数据有限,依据并不充分; 4.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数据匮乏; 5.对免疫治疗的筛选缺乏金标准,没有明确的生物检测指标和标准; 6.对黄种人的临床研究不充分。 常见的副作用总结(本总结不代表所有的药物都有此副作用,也不完全涵盖所有的免疫治疗药物副作用):呕吐、腹泻、抑郁、脱水、皮疹、肌肉酸疼、呼吸困难、咳嗽、惧寒等。 针对免疫治疗因为其价格昂贵,在决定治疗前推荐做该靶点基因检测且免疫治疗标准不能参考RECIST而是有自己的标准irRC。不建议免疫治疗单药治疗处于进展期的肿瘤,不建议化疗耐受性差的患者联合免疫治疗。 目前国内已经开展了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也给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 免疫治疗的兴起无疑使得抗癌之路上多了一条新的方法,也必将在未来的癌症综合治疗中占得一席之地,但处于新药的国内临床阶段和后续耐药后的治疗还无从稽考,我们更应该理性的看待与选择。

灾害护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科研综述? 灾害护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The development status quo and pro spect of disa sters nursing 许景灿,郭巧红,任小红 Xu Jingcan,G uo Q iaohong,R en Xiaohong(Nursing College of Zhongnan University,Hunan410013China) 摘要:介绍了灾害及其灾害护理学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发展灾害护理学的必要性、灾害护理的工作内容以及灾害护理学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现存问题和展望。 关键词:灾害;灾害护理学;概念;现状Abstract It int roduced basic concept of disaster and disasters nursing.It expounded t he essentiality of developing disasters nursing,working content of disasters nursing care,and t he develop ment stat us quo of disasters nurs2 ing.It p ut forward existing p roblems and prospect s of disasters nursing. K ey w ords disaster;disasters nursing;concept;stat us quo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926493.2010.08.001 文章编号:100926493(2010)3B20659203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灾害事件频发。2005年—2006年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相继发生强烈地震;2008年在中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发生了7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在中国、孟加拉国、印度、中欧和东欧接连发生了洪水灾害,均造成人员伤亡惨重;去年仅在我国,就有1443万人受到包括风灾、冰雹、旱灾、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的影响[1]。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所说的,“我们的世界比任何时候更容易受到灾害,作为一个国际社会相当被动[2]。”灾害医学就这样为全球所关注,一个新的边缘性学科———“灾害护理学”也随之诞生、成长。本文将从灾害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发展灾害护理学的必要性以及灾害护理学的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了现存问题和进一步的发展设想。 1 灾害、灾害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W HO)将“灾害”定义为:任何能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损失、人员伤亡、人的健康状况及社会卫生服务条件恶化的事件,当其破坏力超过了所发生地区所能承受的程度,而不得不向该地区以外的地区求援时,就可以认为灾害(或灾难)发生了。国际减灾委员会对灾害的定义:灾害是一种超过受影响地区现有资源承受能力的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3]。灾害分为自然灾害、生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及人为灾害4类[4]。 灾害护理学,又称灾难护理、灾害护理,目前国内还没有对此提出统一的翻译标准。引用日本灾害护理学会对灾害护理的定义,系指系统、灵活地应用有关灾害护理学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与其他专业领域开展合作,为减轻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所构成的危害而开展的活动[5]。 2 灾害护理的工作内容 灾害护理学涉及的领域很广,涵盖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内容。W HO提出,灾害护理的实践内容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整体性指服务内容涉及生理、心理、社会功能整体救治、康复各个方面,而连续性则指在预防灾难、应对灾难、协助灾后重建3个阶段需要持续提供灾害护理[6]。NeSmith[7]认为,高级生命支持课程提供的“DISASTER”框架可以作为灾难护理实践的范式,其中包括探查(detection)、事故指挥(incident command)、安全(safety and security)、评估(assess)、支持(sup2 port)、分流和治疗(triage and treatment)、疏散(evacuation)和复苏(recovery)。这8个步骤涵盖了灾害护理实践的基本内容。 我国研究者提出,灾害护理的内容包括8项:初级治疗伤情评估、处置,伤病员运送,心理应激评估与干预,参与传染病评估,救援、急救技术,参与灾害经费预算,参与灾害指挥、管理网络的建立,评估救灾人力、物力和数据库[8]。 3 灾害护理学的发展现状 3.1 国外发展现状 在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发生之后,灾害护理学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很快得以发展,在PubMed下检索“disaster nursing”,共检出文献3723篇,其中以日本和美国为主要代表。日本率先于1998年创建了日本灾害护理学会,将灾害护理学设置到教学计划当中,并致力于灾害护理的基础教育到继续教育教学大纲的系统性开发和研究,并在第一届亚洲灾害护理研讨会上展示了研究成果[5]。日本还启动了“disaster nursing in a ubiquitous society”项目,获得的理论成果包括:灾害准备的5个要素;6个常见的与健康、照护、培训等相关的问题;在灾害护理活动中必要的6因素,并阐明了特殊人群在灾害救护中的注意事项[9]。2008年在日本举行了世界灾害护理学会成立大会。世界灾害护理学会是由日本、中国、韩国、英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美国7国40余家教育机构、职能团体和学术团体联合发起并成立的[10]。 美国继“9?11事件”后,灾害护理学破茧而出,完成了其概念的阐述与理论的形成,并在各种灾害救援中得到修正和完善。2003年美国出版发行了灾害护理学最新的教科书———《化学、生物学和放射性恐怖活动与其他意外伤害的灾害护理和应急预案》,标志着灾害护理学的正式形成。在护理教育方面诞生了“大规模灾害教育的国际护理联盟”[5];美国的一些护理学院为提高护士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素质,开展了灾害护理的项目和课程,并且灾害护理的内容也已被列入全国联合委员会执照考试(NCL EX)和专业资格考试当中[11];还有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护理教育模式的探讨:2007年社区健康护士教育者协会(ACHN E)拟定了“灾害护理学课程发展”白皮书的草案,并于2008年1月通过审查顺利出版[12],为灾害护理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同时美国护理协会发布了公共卫生护士 ? 9 5 6 ? 护理研究2010年3月第24卷第3期中旬版(总第316期)

文案:Nature免疫疗法综述

Nature Reviews Cancer上发表了题为“Mechanism-driven biomarkers to guide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n cancer therapy”的综述文章,作者讨论了抗PD-1疗法的生物标志物。 4月15日,Nature Reviews Cancer杂志上发表了题为“Mechanism-driven biomarkers to guide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n cancer therapy”的综述文章。文章指出,尽管近几年多个抑制CTLA-4和PD-1的抗体获批,且一些其它的免疫检查点正在临床验证中,但通过阻断检查点通路的抗癌药的优化使用依然存在问题。 近期获批的两个PDL1诊断测试强调,定义预测疗效和不良事件的生物标志物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在这一综述中,作者们讨论了基于免疫学、遗传学和病毒学的抗PD-1疗法的生物标志物。与PD-1相比,CTLA-4免疫检查点的独特生物学使其需要一个开发生物标志物的不同途径。 据介绍,CTLA-4主要在免疫反应生命循环的早期发挥作用,它能够增强调节性T细胞的免疫抑制活性。这样一来,它对免疫系统有一个整体的影响,因此抗CTLA4疗法对生物标志物的响应和抵抗与其它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同。作者们表示,尽管这一综述主要聚焦抗PD1/PDL1疗法生物标志物的开发,但PD1 和CTLA4免疫检查点表型和功能特性的区别(具体见表1)使不同药物生物标志物开发的信息比较成为可能。 表1. 来源:Nature Reviews Cancer 该综述主要介绍了6个部分的内容,“MOA-based understanding of biomarkers”板块介绍称,生物标志物的探索应该基于对药物靶向通路作用机制的了解合理进行。在癌症中,PD-1通路的主要作用地点似乎在肿瘤内部。然而,在肿瘤免疫相互作用(tumour–immune interface)事件发生前,免疫细胞必须在抗原启动位置(淋巴结)被激活,再迁移至抗原作用位置(肿瘤)。这些过程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事件都为开发抗PD-1疗法的生物标志提供了可能(图1)。 Opportunities for biomarker development based on mechanistic nodes in immune checkpoint pathways(图1.来源Nature Reviews Cancer) 在“Immunological biomarkers”板块中,作者们表示,免疫检查点抑制疗法的首选候选生物标志物是免疫学生物标志物,此类生物标志物为多种能够使用这一疗法治疗的癌症类型提供了潜在的使用优势。该板块介绍了瘤内(Intratumoural,编者译)淋巴浸润、PD-L1表达、PD-L1免疫组织化学开发等内容。最初有研究表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评估瘤内PD-L1的表达水平能够预测抗PD-1疗法的治疗响应。 Mechanisms for intratumoural PDL1 expression(图2.来源Nature Reviews Cancer)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