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敦煌莫高窟旅游资源类型价值简评

(完整版)敦煌莫高窟旅游资源类型价值简评

(完整版)敦煌莫高窟旅游资源类型价值简评
(完整版)敦煌莫高窟旅游资源类型价值简评

敦煌莫高窟旅游资源类型价值简评

孙静

08旅管本一班

0814010002 一、敦煌莫高窟旅游资源简介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壁画形象逼真,尤其是:“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保留有从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个朝代的洞493 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若把壁画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画廊。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敦煌艺术极感兴趣,不断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敦煌学”。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敦煌壁画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经变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供养人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装饰图案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这里有高达33米的坐像,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塑像,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它的石窟主要开凿于盛唐时期。

1、建筑艺术

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的492个,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

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我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

2、彩塑艺术

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刚、力士、神等。彩塑形式丰富多彩,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最高34.5米,最小仅2厘米左右(善业泥木石像),题材之丰富和手艺之高超,堪称佛教彩塑博物馆。17窟唐代河西都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杖近侍等,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我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3、壁画艺术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

4、敦煌艺术

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在16窟北壁发现砌封于隐室中满贮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万余件。文书除汉文写本外,栗特文、佉卢文、回骨文、吐蕃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的世俗文书。敦煌艺术的发现,名闻中外,它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遗和校勘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5、主要建筑

﹡洞窟:现存洞窟735座,内有壁画、彩塑等文物

﹡九层楼:洞窟编号第九十六号,始建时仅有四层楼,后五层是后来修建的,内有一尊大佛,是世界“室内第一大佛”

﹡藏经洞陈列馆:陈列着跟藏经洞有关的文物

﹡莫高窟陈列馆:位于售票处对面,陈列着莫高窟出口文物及由专家以1:1比

例重现的几座洞窟。

﹡藏经洞: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已被遗弃许久的部分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

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

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

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

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

二、资源分类

FCD石窟

敦煌莫高窟F建筑与设施FC景观建筑和

附属性建筑

三、评价

1、外国的旅游者的评价对莫高窟的评价是:

"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相当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 "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

"它是世界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公元366年,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五百年间,在三华里长的鸣沙山上壁上,密密层层地建造了四百八十多个洞窟,布满了彩塑佛像和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彩色佛像共

有两千多身,最大的一个高达三十三米。壁画的技巧高超,数量惊人,如果一方方连接起来,可排成五十多华里长的画廊。此外,在一个封闭的石室中,还发现了大量的价值极高的古代经卷,文书,画卷等。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相,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们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

2、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千”意为多。它位于中国西部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的崖壁上。这里全年日照充足、干燥少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石窟南北长1600余米,上下共五层,最高处达50米。现存洞窟492个,可供参观洞

窟10个,壁画45000余平方米,彩塑2415身,飞天塑像4000余身。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历史悠久,与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至元代(公元1271~1368年)基本结束,其间经过连续近千年的不断开凿,使莫高窟成为集各时期建筑、石刻、壁画、彩塑艺术为一体,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反映了中国中古时期宗教和社会生活情况,同时也表现出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成就。1900年在莫高窟偶然发现了“藏经洞”,洞里藏有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历代文物五、六万件。这是二十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上的一次重大发现,震惊了世界。此后又由此发展出著名的“敦煌学”。敦煌学经过近百年的研究,不仅在学术、艺术、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艺术之美、文化内蕴之丰富以及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四、评价结果描述

1、资源级别

旅游资源评级五级,90分。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 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于1991年授于"世界文化遗产"证书。敦煌莫高窟是国家5A级景点。

2、资源优势

A旅游资源丰富,种类多样性

B旅游资源名气大,吸引力大

C旅游资源品位高,垄断性强

3、资源劣势

A破坏情况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随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处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B离旅游客源地教远

C交通、住宿等旅游配套设施较为落后

从敦煌莫高窟及保护现状谈文化遗产及保护

敦煌莫高窟的现状谈对莫高窟的保护 【摘要】对古迹而言,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两架马车。虽然敦煌莫高窟现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石窟依然受到威胁,本文将从存在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展开阐述。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保护 一、莫高窟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1、半数壁画存在病害洞窟石壁局部分离,它是莫高窟壁画最危险、损害最大的疾患。经历 了1000多年的岁月,目前敦煌壁画中约1/3至1/2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莫高窟约有106个洞窟、1246平方米的壁画有白粉层起甲病害。一半以上患有被称之壁画“癌症” 的酥碱病。而颜料层龟裂、霉变、脱落、空鼓等问题也使壁画保护面临巨大挑战。“起甲”是指壁画白粉层及其上的颜料层发生龟裂,进而成鳞片状卷翘,甚至脱落。起甲后的壁画给人的感觉是得了牛皮癣。酥碱从窟脚向上侵蚀,卜面的壁画也就无所依托而脱落。连窟体带壁画的变酥,让人根本无法对其施加外力。 2、游客过多不堪重负。敦煌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始于1979年。20多年来,先后有80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万人次游客来此参观。近年来,莫高窟旅游人数明显呈上升趋势,每年接待量已超过30万人次,预计未来5一10年内,到敦煌莫高窟旅游的人数还会迅速增加。由于游客身上携带一定的水汽和温度,过多地进入洞窟参观,极易引起洞窟内温度、相对湿度、墙体表面温湿度及窟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这样不但会使壁画产生酥碱,也可能会引起壁画颜料变色。除此之外,参观者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也是敦煌保护任务艰巨的一个原因。2004年“五一”期间,敦煌研究院对游客参观藏经洞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监测,发现了在18212人的总参观人数中,共有708人触摸了壁画,占参观总人数的3.9%。 3、莫高窟环境的脆弱性。石质性的文物从外表上看它们很结实,但是在环境面前,它们脆 弱,对环境的要求也非常敏感,尤其是酸雨对它们的影响。当有酸雨降临时,如果不对石刻加以保护,酸雨落到石刻上,石刻就会风化,形成粉末。而它们在人文环境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脆弱性更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样深刻认识文物环境的脆弱性,并对它加倍保护,就是文物保护的核心问题。 二、莫高窟现状问题的相关对策 1、采用数字技术挽救洞窟 樊锦诗最先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传统的实地临摹在速度和质量上己经不能适应壁画保护和记录的需求,而简单的摄影和录像又难免发生失真等问题,新的数字技术正好弥补这些缺陷。它的真实录入、易于传播和无损复制等特点,将是永久性完整保存珍贵文物信息的最佳手段。从匕世纪9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始了“数字敦煌”的探索和研究,目前他们在文物图像采集与保存、文物历史复原、洞窟虚拟模拟、壁画图案创作等方面已经取得并掌握了一套成熟的技术和经验。1998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正式开始了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拍摄。这种采用最先进数字技术拍摄的图像,不但逼真、清晰、质量高,而且抓住了石窟艺术中的许多精妙细节,包括在自然光中看不清楚的部分以及被背屏和中心柱等阻碍视线的建筑所遮挡的壁画。在研究人l54员的努力F,目前己经完成莫高窟22个洞窟的测量、拍摄和编目工作。数字技术无疑是永久性、无损害保护敦煌遗产的最佳手段。 洞窟的计算机虚拟漫游试验。正在打造的莫高窟虚拟漫游系统中,石窟外景采用了系列照片,支持外景环视和贯穿式漫游,弥补了传统跳跃式漫游的不足;洞窟漫游模型采用混合三维和二维建模技术,图像更逼真,自由度、真实感大大提高;石窟建筑结构采用三维建模

浅析敦煌莫高窟飞天艺术的价值

《浅析敦煌莫高窟飞天艺术的价值》 摘要: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佛教一大旅游的艺术圣地,飞天形象是敦煌莫高窟一道绝美的景致,在敦煌莫高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几乎它里面的每个洞穴都有飞天壁画,人们不由被轻衣飞舞,体态俏丽的飞神所吸引,驻足欣赏它的美。敦煌飞天,又是中西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从十六朝就已经开始,有着渊源的历史。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凭着浪漫主义色彩和神秘的佛教文化,独特美学意蕴和艺术美感,让无数中外友人所神往。 关键词:飞天艺术文化背景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欣赏价值保护与传承 On the value of Flying Art in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Synopsis: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is one of the most sacred places in the tourism of Chinese Buddhism. The flying image is a beautiful view of Mogao Grottoes in Dunhuang, which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Mogao Grottoes of Dunhuang. Almost every cave inside it has a flying mural, people can not be seen by the light clothing, the body of the beautiful fly attracted, stop to appreciate its beauty. Flying in Dunhuang, but also from the birth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from the sixteen dynasties has begun to have a history of origin.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flying with the romantic color and mysterious Buddhist culture, unique aesthetic implication and artistic beauty, so many Chinese and foreign friends fascinated. Key words:flying art ,cultural background,historical value,aesthetic value,appreciation value,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敦煌旅游攻略

敦煌旅游攻略 我曾以为敦煌是博雅庄肃,却不料邂逅她恬散的容颜。野马尘埃,唯她从容雅定,龙荒百寂,唯她宠辱不惊,故思庄生语,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题记 身为甘肃人,古丝绸之路是养育我们的地方,在西北宽广辽阔的土地上,有那么一片奇迹—多元异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土地。如果用诗来描述,该有多美: 如是我闻。佛于万千沙海现金身。于是我自丝路东来,只愿于尘烟之中,见佛一面。 高昌回鹘,火山沟壑,有千佛洞。佛影疏离,顶光沦翳,我从诸佛碎影前走过,再回首时,浮光眩眼,洞门处普照,我以为自己可以窥见阿兰若。 若如是,便让我提灯前行,不求经书日月,粉黛春秋,但愿空山夜寂,荒寺阴森,以昏暧火烛暖佛之面。 然,我施施然地来,又施施然地去,不知是眼中无佛,还是心中无佛。 火山很热,这万千尘色,若阳炎梦影,使我不敢出声。阎浮提与毁弃的藻井重叠,我身与经变的画面重叠,仍是看不清,这昏莽芜荟的三千大千世界。 我仍是踽踽而行,执着在前世今生的桎梏里,遂惶惶不得终日。野云蔓草,无非是些斑白点翠的浮影,游荡得远了,那戈壁化作绵延狂沙,莽莽入天。 没有水。往来于河西走廊的粟特人仰起头,众星如熟透的无花果,落入乾闼婆虚渺的城,钩月如点绛,烧尽的红珊瑚下金丝鸟的绝唱,交错的夜光杯中琥珀色的佳酿。 可这夜的城邦,又岂是梦中的汉唐?

十喻俱散,五蕴皆空,干裂的唇瓣边朱丹一线,破灭的玉杯前黄土一抔。 佛仍浮泛沉沙中,我亦不能停留。 我想我会去往很多地方,但终有一处倾葬我所有浅薄的妄想,那一处,叫荆楚。 我想我亦到过一些地方,且真有一处令我凭空生出诸多幻想,这一处,叫敦煌。 一个人一辈子总要到一次敦煌,不到敦煌,岂知华夏文明之华盛渊深,不到敦煌,岂知佛国净土之暐烨堂皇。 1.地理位置与气候。 敦煌市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东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敦煌市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这里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多风,夏季酷暑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为9.4℃,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4.9℃(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为-9.3℃(1月),属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 2.交通。 敦煌市现有一机场—敦煌机场,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莫高镇,是国内重要的旅游支线机场,机场设施齐备,功能完善。如果要领略更多的西北风光,那么火车是非常好的交通工具,而甘肃省会—兰州则是很好的中转点,可以在兰州稍作休息,兰州的美食与地域风貌值得一看。 3.出行时间与天数。 敦煌旅游最佳时间段是5月-10月,其他时间段气候过于冷,南方的游客不易出行;出行天数为 4 天。 4.旅游线路:

基于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世界文化遗_省略_地的管理与监测_以敦煌莫高窟为例_樊锦诗

2008年第6期敦煌研究 NO 1612008 (总第112期)DUN HUAN G RESEA RCH TO TAL 112 基于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 世界文化遗产地的管理与监测 ———以敦煌莫高窟为例 樊锦诗 (敦煌研究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收稿日期:2008208210 作者简介:樊锦诗(1938—  ),女,浙江省杭州市人,敦煌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内容摘要:本文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围绕莫高窟遗产价值,重点阐述管理和监测在保护中的重要性,论述了莫高窟遗产管理方面的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以环境、文物本体、安全防范、游客调查等为主要内容的莫高窟监测体系。莫高窟的管理和监测,对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莫高窟的历史信息和全部价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莫高窟;价值;保护;管理;监测 中图分类号:K87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4106(2008)0620001205 一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 珍贵价值和保护 1987年12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认定莫 高窟符合(i )、 (ii )、(iii )、(iv )、(v )、(vi )等六条标准而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在世界范围内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条标准的世界文化遗产仅有三处,莫高窟是其中之一。敦煌莫高窟建于4—14世纪,由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5座唐宋木构窟檐、窟前寺塔以及藏经洞发现的50000多件文献和艺术品组成,具有戈壁沙漠间绿洲的环境特征。是我国绵延最久、内涵丰富、艺术精湛、保存良好、影响最大的石窟群。莫高窟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六条标准的理由如下。 标准(i ):创造精神的代表作。敦煌莫高窟在4—14世纪以汉地文化为基础,融汇吸收了印度等西域佛教艺术、文化以及藏 传佛教艺术、多民族文化,创造了系统的、绵延时 间最久的中国式佛教艺术的典型,这在现存的佛教遗址和遗迹中是不多见的。 标准(ii ):在一段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莫高窟的开凿,影响了周边石窟的开凿,如西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等;莫高窟形成的人文景观,为古代敦煌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1900年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使敦煌藏经洞和莫高窟名声大噪,在国内外产生极大的影响;在世界人文学科领域兴起了以博大精深的藏经洞出土文献和莫高窟石窟内容、艺术为研究对象的“敦煌学”,至今成为长盛不衰的“显学”;给绘画、舞蹈、戏剧、造型装饰等艺术的创作以极大的启发;东亚日本法隆寺壁画、东大寺戒坛院雕塑、唐招提寺、药师寺建筑等都与莫高窟隋唐时期的壁画、彩塑、建筑十分相似,莫高窟佛教艺术为中国佛教艺术影响东亚国家佛教艺术提供了实例;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景点,并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 1?

莫高窟旅游业带来的影响

莫高窟旅游发展给敦煌的经济、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 一、对经济带来的变化: 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系数大。就我国而言,旅游业总体就业系数约为1:5旅游在提供1个直接就业机会的同时又产生了5个间接就业机会,促进就业的作用明显。 随着莫高窟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人数的迅速增多,莫高窟对敦煌经济带来的变化也越来越明显。莫高窟吸引的海外游客量很大,而入境旅游对敦煌市带来的经济影响也不容忽视,莫高窟吸引的海外游客量很大,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一些新兴岗位也正应运而生,如当地农民弃农,转而经营农家小吃、土特产,提供家庭小旅馆,出租骆驼等。据不完全统计,敦煌市8万农民中现在有1万多人从事和旅游相关的产业,每年净增收入人均达3000~5000元左右。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当地人的收入。 目前旅游产业总收入已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1/4,以莫高窟为主的旅游业已成为敦煌市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业。而从经济发展的长远性、相关性和带动性来看,敦煌市旅游业发展方向也逐渐改变。“旅游立市”也就成了敦煌市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这也使敦煌的经济发展目标、方向以及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尽管莫高窟的发展使得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提高,居民生活环境有所改善,收入也有所增加,但旅游发展的利益和成本在旅游地居民中的分配是不均匀的,部分人获得了较大利益,但另一部分却没有,但是他们所承受的旅游带来的经济不利影响却是一样的。众所周知,甘肃经济总体水平落后,但旅游业的发展给敦煌经济带来物价、房价等的上涨,却是一部分人的承受力更弱。而另

一方面,旅游业带来的利润,使得许多人其农工而从与服务,这使得敦煌的产业结构也会变得不合理 二、对社会文化带来的变化: 文化的地域性决定了作为异地性活动的旅游必然是跨文化交流活动,其中最典型的是国际旅游。在国际旅游环境中,这些来自不同社会的成员的文化差异无疑将对他们的社会互动产生直接的影响。敦煌旅游资源丰富,所吸引的客源市场地理分布相对广泛,莫高窟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当地居民往往会遇到多种地域文化的交流、沟通和影响,入境游客的跨文化旅游行为必然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习俗民风和文化特征等方面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然,随着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之间的交往,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了交融。入境旅游者给当地居民带来的冲击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促进文化交流: 敦煌居民处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莫高窟在为在未成为旅游地之前,敦煌居民的心理状况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自循环结构。居民间共同的社会心态、文化传统、民俗民风,彼此熟悉的语言及时尚追求。地域空间内的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磨合和融会中,达到了一个相对一致和稳定的状态,使居民的心理保持稳定和有序。然而随着入境游客的大量涌入,游客自身携带着大量的跨文化信息进入旅游地,影响到敦煌居民个体心理发生变化,通过对跨文化的迎合、追求和模仿,促进当地居民对外文化交流。通过与外国友人的直接交流,居民能够更为直接的获取与自身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并更广泛的传播当地传统文化,其次,当地居民也认识到自身与外来的差距,言谈举止由原始粗犷逐渐转变为文雅有礼,并开始在各个方

敦煌莫高窟旅游活动的利弊

浅析敦煌莫高窟旅游对其社会文化的影响 摘要: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随着 改革开放和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莫高窟旅游活动日益丰富,旅游业的开展,一方面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复兴、宣传、交流和现代化,但同时也使当地的历史文 化遗产不断遭到破坏,使当地文化不断商品化、庸俗化,影响当地社会文化的 健康发展。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社会文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敦煌莫高窟的旅游事 业步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积极影响 主要表现在: 1.促进了当地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复兴:敦煌莫高窟是在继承中原汉族文化和西域少数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吸收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 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旅游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敦煌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当地传统民族文化的宣传和保护,1900年农历5月26日,在窟内发现了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为敦煌社会文化的复兴做出很大的贡献。 2.促进了当地的对外文化交流:莫高窟是以精美的壁画和彩塑闻名世界的,各个时代的壁 画和塑像,表现着它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民族关系、中外交往 和人民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旅游活动的开展,使莫高窟开始迈向世界,各个 国家、各个民族的人民会聚在一起,共同用莫高窟的历史去了解和交流中国各族人民 之间、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长期和睦相处,友好交往的历史,即以窟论史。 有效推动了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让大家共同看到,展示在人们眼前的不只是虚幻 的佛国世界,而且是一千年敦煌和河西的形象历史,是一千年丰富多彩的古代社会生活,是一千年内涵博大的文化,是一千年壁画和彩塑艺术的发展史。 3.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旅游活动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建成开通了新华网“中国·敦煌网”;成功举办了省内档次高、规模大的“中国·敦煌 飞天文化旅游节”。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使人们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旅游活动的开展对当地社会文化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旅游接待地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受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 的推行,新一轮的”敦煌旅游热”逐步升温,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众多游客的涌入给莫高窟带来了致命的打击,莫高窟超负荷旅游承载力出现危机,游客在洞内所发出的“ 三气” (热气、湿气、废气 ) 严重破坏洞窟内的小环境 ,使洞窟陷于“ 环境疲劳”状态 , 导致洞窟“体质恶环化” 。据监测表明,每个游客每小时呼出水汽的67%,约21克水,呼出二氧化碳的52.3%,约4.7升,在离开洞窟后将留在窟内。大量二氧化碳和水汽所产生的酸性气体,会引起颜料的变色。 2.旅游活动的开展使当地固有文化舞台化、商品化和庸俗化:莫高窟是世界遗产, 有其特殊性,但是在旅游开发观念冲击下 , 敦煌莫高窟被开发为旅游产品 , 被当作纯经济对象而遭到破坏。由于政府控制不力 , 景区内部部门经济迅

敦煌旅游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环境治理渐入佳境旅游市场悄然复苏 ——敦煌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国家统计局酒泉调查队马雪峰) 敦煌是飞天的故乡,敦煌艺术的发祥地。以莫高窟、月牙泉为代表的旅游景点,是中国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黄金线路,同时也是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敦煌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东方历史艺术、大漠奇观、民族风情、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组合相得益彰的旅游强市。先后荣膺“感动世界品牌城市”、“人民最满意城市”、“国家旅游名片”、“中国县域旅游品牌十强县市”、“中国自驾车旅游十大目的地”、“2008中国魅力中小城市”等荣誉称号。2007年,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40万人次,同比增长16.85%,实现旅游总收入8.06亿元,同比增长14.74%。 然而,进入2008年以来,在自然灾害、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等多头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旅游人数急剧下滑。至2008年底,接待游客人数下降三成,其中境外游客下降四成。 3月25日至3月27日,酒泉调查队一行四人,按照甘肃调查总队的安排,会同敦煌市统计局、旅游局,深入敦煌市莫高窟、月牙泉两个景点及多家旅行社和宾馆饭店,对当前旅游市场的现状、问题和金融危机影响及应对措施等进行了认真地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敦煌以“建设国际旅游名城”为目标,以旅游促开发、以开放带旅游,加快软硬件设施建设,创新宣传促销方式,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健全规范旅游市场,旅游业发展取得了新的突破。 (一)旅游交通四通八达。敦煌铁路建成投运,开通了敦煌到西安、乌鲁木齐、兰州、银川、酒泉五条线路;境内公路是通往新疆、西藏、青海的交通枢纽,313线高等级公路已全线贯通投入运营。敦煌机场开通了13条大中城市的航线。2007年10月,敦煌机场国际联检大厅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敦煌航空口岸临时开放暨首架国际包机正式通航,使敦煌成为全国第二个开放航空口岸的县级城市。 (二)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日臻完善。新建了阳关大酒店、邮政宾馆、月影宾馆、东方宾馆、楼兰宾馆、飞天大酒店等一批新的旅游接待宾馆。目前,敦煌市已拥有各类宾馆饭店128家,其中星级宾馆32家,标准床位12000张;拥有国际国内旅行社及驻敦分支机构65家,持证导游832人。 (三)旅游产品日益丰富。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采取BOT等开发模式,形成了莫高窟艺术观赏区、鸣沙山月牙泉自然风光旅游区、阳关渥洼池绿洲旅游区、玉门关汉长城古战场观光区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等五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同时,积极开发了民族风情体验游、农家田园风光游、大漠骆驼游、民族歌舞等一批娱乐性、健康性、参与性强的特色旅游项目。今年,将省杂技团、敦煌市艺术团、敦煌电影院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国家旅游局最新制定)(2003) 一、前言 本标准文本包括三个核心内容: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调查、旅游资源评价。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旅游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并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尹泽生、魏小安、张吉林、汪黎明、陈田、牛亚菲、李宝田、潘肖澎、周梅、石建国。 二、引言 旅游资源是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在旅游研究、区域开发、资源保护等各方面受到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旅游界对旅游资源的涵义、价值、应用等许多理论和实用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标准在充分考虑了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1992年出版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的学术研究和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调查、评价的实用技术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层次的探讨,目的是为了更加适用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工作。 本标准是一部应用性质的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旅游界,对其他行业和部门的资源开发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三、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以及旅游资源调查、等级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型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规划与项目建设、旅游行业管理与旅游法规建设、旅游资源信息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旅游资源 tourism resources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2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fundamental type of tourism resources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所划分出的基本单位。 3.3旅游资源单体 object of tourism resources 可作为独立观赏或利用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独立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 3.4旅游资源调查 investig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浅析敦煌市旅游发展

甘肃联合大学学生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敦煌市旅游发展 作者:李婷 指导老师:殷姿 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 旅游管理专业 2010 级 三年制旅游管理班 2013年 6月1日

浅析敦煌市旅游发展 内容摘要:敦煌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文化艺术和丝路风情,为旅游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本文就敦煌市的旅游发展现状,提出问题并研究了相关对策。不断加快旅游深度开发,促进旅游转型升级,使旅游业长足发展。 关键词:敦煌;旅游业;解决措施 敦煌是甘肃省酒泉市辖的一个县级市,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位于古代中国通往西域、中亚和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上,曾经拥有繁荣的商贸活动。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东西分别与瓜州县、肃北蒙古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相接。全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称。全市总人口18.2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4,农业人口14.25万人。敦煌市凭借其奇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历史发展机遇, 现已成为甘肃省旅游业发展的“龙头”。 因此,对敦煌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是其旅游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敦煌的旅游发展现状 1.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敦煌是一个旅游城市,它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它能够发展旅游业的大前提。依托众多的历史遗迹和自然人文景观,目前敦煌市初步形成了莫高窟艺术观赏区、鸣沙山·月牙泉自然风光旅游区、阳关博物馆景区、阳关渥洼池绿洲旅游区、玉门关汉长城古战场观光区、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等五大风景名胜旅游区和“石窟艺术”、“古关古城”、“大漠奇观”三大旅游品牌,先后推出了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等7个旅游线路,同时,敦煌市还积极加强与丝路沿线城市及周边县市的营销合作,整合旅游资源,联合推出了丝路文化游、古关古城游、民族风情游、大漠探险游、度假休闲游、宗教艺术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有力地提升了区域旅游整体效应。 2.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敦煌市现有各类文化产业经营单位287家,经营范围涉及文化旅游、音像影视、网络文化、演艺娱乐、艺术培训等文化产业体系,形成玉器、工艺骆驼、木刻画等12类3000多个品种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全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1个,

旅游资源分类表(2018新)

旅游资源分类表 主类亚类基本类型旅游资源(点) A 地文景观 AA 自然景 观综合体 AAA 山丘型景观 AAB 台地型景观 AAC 沟谷型景观 AAD 滩地型景观 AB 地质与 构造形迹 ABA 断裂景观 ABB 褶曲景观 ABC 地层剖面 ABD 生物化石点 AC 地表形 态 ACA 台丘状地景 ACB 峰柱状地景 ACC 垄岗状地景 ACD 沟壑与洞穴 ACE 奇特与象形山石 ACF 岩土圈灾变遗迹AD 自然标 记与自然现 象 ADA 奇异自然现象 ADB 自然标志地 ADC 垂直自然带 B 水域景观 BA 河系 BAA 游憩河段 BAB 瀑布 BAC 古河道段落 BB 湖泊 BBA游憩湖区 BBB 潭池 BBC 湿地 BC 地下水 BCA 泉 BCB 埋藏水体 BD 冰雪地 BDA 积雪地 BDB 现代冰川 BE海面 BEA 游憩海域 BEB 涌潮与击浪现象 BEC 小型岛礁 C 生物景观CA 植被景 观 CAA 林地 CAB 独树与丛树 CAC 草地 CAD 花卉地 CB 野生动 物栖息地 CBA 水生动物栖息地 CBB 陆地动物栖息地 CBC 鸟类栖息地 CBD 蝶类栖息地

D 天象与气候景观DA 天象景 观 DAA 太空景象观察地 DAB 地标光现象 DB 天气与 气候现象 DBA 云雾多发区 DBB 极端与特殊气候显示地 DBC 物候景象 E 建筑与设 施 EA 人文景 观综合体 EAA 社会与商贸活动场所 EAB 军事遗址与古战场 EAC 教学科研实验场所 EAD 建设工程与生产地 EAE 文化活动场所 EAF 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 EAG 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 EAH 交通运输场站 EAI 纪念地与纪念活动场所 EB 实用建 筑与核心设 施 EBA 特色街区 EBB 特性屋舍 EBC 独立厅、室、馆 EBD 独立场、所 EBE 桥梁 EBF 渠道、运河段落 EBG 堤坝段落 EBH 港口、渡口与码头 EBI 洞窟 EBJ 陵墓 EBK 景观农田 EBL 景观牧场 EBM 景观林场 EBN 景观养殖场 EBO 特色店铺 EBP 特色市场 EC 景观与 小品建筑 ECA 形象标志物 ECB 观景点 ECC 亭、台、楼、阁 ECD 书画作 ECE 雕塑 ECF 碑碣、碑林、经幢 ECG 牌坊牌楼、影壁 ECH 门廓、廊道 ECI 塔形建筑 ECJ 景观步道、甬路 ECK 花草坪 ECL 水井 ECM 喷泉

敦煌莫高窟_游记

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 作者:张焯慧 敦煌的莫高窟是一个世界遗产,而暑假时我和妈妈就去领略了一番这样的美景,去完后我收获了不少知识。 敦煌莫高窟,高大雄伟,一看就知道这肯定是个大工程。有几百间石窟,每一间石窟里都画着人物、花草、风景……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座石窟建于公元前,当时人们没有太先进的上色工具,所以都是利用花草、矿物做颜料,一笔一笔地画成,历时多年。 我跟着导游慢慢地走进了第一个石窟,一看就大喊了一声:“哇,好大啊!”一幅巨大的壁画呈现在眼前,如同衬托出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一个个仙女手披一条长长的白丝带,在天空中翱翔,围成一个大圈,好像在跳一支优美的舞曲。下一个石窟则与这个石窟不同,形象有趣,是一尊大佛,神态庄重,好像在说:“同学们,你们要记住劳动人民的苦。”他叹了一口气,我仿佛知道了大佛对我们的不满。接下来,我继续游览。有的画着一位菩萨,身穿白衣,象征纯洁;有的描绘着朴素的民间生活,反映了当时的情景;还有的手拿琵琶,好像在弹奏一首乐曲……看完了,我仿佛穿越到了公元前,很有趣!每一个石窟都在讲述着老百姓的生活与辛苦。 可是有些石窟却不让人进去,这是为什么呢?我带着这个疑问问了导游。她说:“由于外国人非常稀罕我国的宝物,把它们大面积地运到外国,而有些壁画被火烧了,损伤严重,暂时不让游客入内。”

“哦,我明白了,原来是这样啊!”顿时,我心中燃起一阵怒火,最后,我回头望了望这座世界遗产,依依不舍地走了。 古代劳动人民能创造出这么多的壁画是不是很厉害呢?石窟代表着古代人民对美好的向往和精神上的寄托。这座伟大的工程凝结了劳动人民许多的智慧和血汗。作为小学生的我们,应该保护好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指导老师欧阳老师的点评】文章写得很不错!你善于留心观察,能对莫高窟进行形象细腻的描写,写得丰富、饱满,真是一位生活的有心人。不仅如此,你还能深入地写出内心感受,体现了你的拳拳爱国之心。真棒!

敦煌莫高窟旅游资源类型价值简评

敦煌莫高窟旅游资源类型价值简评 孙静 08旅管本一班一、敦煌莫高窟旅游资源简介 莫高窟(Dunhuang Caves)俗称,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以精美的壁画和闻名于世。它始建于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735个,壁画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圣地。近代发现的,内有5万多件古代,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之一。1987年,被列为。敦煌壁画形象逼真,尤其是:“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莫高窟位于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前秦符坚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号为敦煌莫高窟,俗称。 莫高窟虽然在漫长的岁月中受到大自然的侵袭和人为的破坏,至今保留有从十六国、、西魏、北周、隋、、五代、宋、、元等十个的洞493 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是现存佛教艺术最伟大的宝库。若把壁画排列,能伸展3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个画廊。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敦煌艺术极感兴趣,不断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学科“敦煌学”。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着称于世。容量和内容之丰富,是当今世界上任何石窟、寺院或宫殿都不能媲美的。环顾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着佛像、飞天、伎乐、仙女等。有佛经故事画、和佛教史迹画,也有神怪画和画像,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等。莫高窟的雕塑久享盛名。这里有高达33米的,也有十几厘米的小菩萨,绝大部分洞窟都保存有,数量众多,堪称是一座大型雕塑馆,它的石窟主要开凿于盛唐时期。 1、建筑艺术 现存500多个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的492个,有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形制,还有一些。窟型最大者高40余米、宽30米见方,最小者高不足盈尺。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我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 2、彩塑艺术

敦煌莫高窟导游词1000字

敦煌莫高窟导游词1000字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 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敦煌莫 高窟导游词1000字,欢迎阅读参考! 敦煌莫高窟导游词1000字(一) 大家好!我是来自“绝不一般”旅行社的导游,我姓袁,大家可以叫我小袁或者袁导。今天,我们要参观的莫高窟景区,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还被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云门石窟、甘 肃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在参观时,要做到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注 意安全 。大家还要注意,因为洞窟中的壁画年代久远,请不要触摸,也不要用强光照射。谢谢配合! 我们现在来到了景区大门口。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一个僧人经过此地,发 现金光闪闪,如现万佛,于是便开凿国第一个洞窟。日后又有很多法师凿窟修禅。原 名“漠高窟”,沙漠的“漠”,意为沙漠的高处,因“漠”与“莫”发音相同,因而现在叫“莫高窟”。 请大家抬头看,整个崖壁上都是整齐排列的洞窟,一个紧挨着另一个,像蜂巢一样。这些洞窟的开凿先后共经历了十个朝代,才形成了大家目前看到的规模。到元朝 以后,这里就禁止开窟了。后来这里还成为游牧地区,慢慢地衰落了。又经过了几百年,敦煌的经济又开始恢复,莫高窟也重新被人们注意。 不久之后就发生了震惊全国的藏经洞事件。莫高窟的主持王道士在清扫时发现了 藏经洞,里面有五万余件珍贵的文物。但清政府腐败无能,文物都被西方探险家以不 正当的手段抢走了,造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浩劫。 游客朋友们跟紧了,我们要进洞窟了。因为洞窟中的壁画年代久远,颜料与空气 长时间接触容易氧化褪色,所以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景区每天会选择不同的石 窟向游客开放。 这里就是我们今天要参观的是243号窟。洞内比较暗,请大家小心脚下,跟着我 的手电筒光向正前方看。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座北魏时期的释迦牟尼佛像。他身穿印 度式样的袈裟,头扎扁圆形发髻,可见我们北魏时期的佛教深受印度佛教的影响。不

敦煌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思路对策

敦煌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思路对策 发布时间:2011-7-14 信息来源: 敦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省旅游的窗口城市,近年来扎实推进“旅游立市”战略,使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敦煌旅游业发展现状特点 一是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敦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富集。境内现存各类文物景点24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4A级景点3处(鸣沙山·月牙泉、阳关和雅丹地貌国家地质公园),3A级景点处(敦煌影视城、三危山景区)。在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人文自然景观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同时,我市还积极开发以独特的大漠戈壁和绿洲田园构成的生态旅游资源,以万亩葡萄为主的优质林果、万亩日光温室为主的优质瓜菜和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园区等构成的特色观光旅游资源,以民俗博物馆、历史博览园、雷音寺、西云关等为主的民俗宗教旅游资源,为我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空间。 二是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近年来,敦煌市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旅游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敦煌铁路、313线高等级公路建成投用,敦煌机场建成4C级并实现了国际航空口岸临时开放,即将扩建为4D级,民航、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完善了月牙泉、雅丹、阳关、玉门关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月牙泉水位下降应急治理工程,旅游景区景点的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把城市建设作为突破口,坚持用敦煌文化元素包装、改造城市,全面实施了党河风情线、敦煌风情城、城市立面改造、夜景灯光设置、城市道路改造和平房拆迁等城市建设工程,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形象和品位不断提升。与旅游业发展相配套的接待服务设施已具规模,全市共有宾馆饭店128家,其中星级宾馆35家(四星级7家、三星级13家),总床位13700多张、标准床位10034张。经营国际国内业务的旅行社50家,取得资格的导游982人。城乡程控电话、数字电视入户率均达到90%以上,宽带网络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村组,为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是旅游客源市场不断拓宽。近年来,我市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先后在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北京、天津等国内重点旅游客源地城市成功举办了敦煌文化艺术展和旅游推介会,相继与日本日光市、镰仓市、臼杵市和韩国南海郡缔结为友好城市,敦煌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城市。组团参加了一系列文化旅游博览会和交易会,成功举办了中国敦煌飞天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敦煌葡萄节暨国际服饰模特艺术节等重大节会,出版发行了一批外宣精品,协助拍摄了多部影视佳作,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宣传展示了敦煌形象,不断拓宽了国内外客源市场。 四是旅游产品不断丰富。依托众多的历史遗迹和自然人文景观,目前我市初步形成了莫

敦煌莫高窟完成数字化处理

敦煌莫高窟完成数字化处理 发布时间:2014-02-10 09:56:52 来源:人民日报编辑:葛莹 1月末正是莫高窟的旅游淡季,洞窟静静地矗立于沙漠一隅。导游吕文静带着游客进入一个洞窟,里面漆黑一片。她一边讲解,一边用手电照亮一小块儿洞壁。顺着光束望去,才能一睹莫高窟彩塑的芳容。 利用三维重建技术复原的石窟彩塑。 莫高窟第61窟数字化前期采集现场。 1月末正是莫高窟的旅游淡季,洞窟静静地矗立于沙漠一隅。导游吕文静带着游客进入一个洞窟,里面漆黑一片。她一边讲解,一边用手电照亮一小块儿洞壁。顺着光束望去,才能一睹莫高窟彩塑的芳容。 洞窟外,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里,工作人员正对采集设备传回的图像进行拼接。电脑屏幕上,壁画全貌一览无余,壁画明亮柔和,线条清晰流畅,画面如湖水般荡漾开来。将显示尺寸调节到最大,细细端详,衣衫质地清晰可见,人物表情生动至极。 这就是莫高窟数字化工程的成果:经过数字摄影采集方案设计、通过定制轨道、摄影车、摄影框等专有设备逐行逐格进行摄影采集,将上千甚至更多的原始图像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图像。 有1600多年历史的敦煌莫高窟,至今保有735个洞窟。过去一年里,敦煌研究院新完成了2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档案拍摄,至今已实现了约90个洞窟的数字化。 初衷 希望人们在千百年后还能领略莫高窟的样貌 敦煌的数字化,始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一个想法:让敦煌石窟得以“永久保存”。 莫高窟窟内的彩塑和壁画都是使用泥土、木材、麦草等材料制成。随着游客接待量屡创新高,彩塑和壁画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此外,洞窟还受到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而数字化处理,则弥补了物理保护的不足。 上世纪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就开始研究数字化。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预期的色彩保真和线条的精度都没能实现,但是这样的探索让我们知道了问题所在。”敦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旭东说。 1998年底,敦煌研究院与美国西北大学合作开展“敦煌壁画数字化合作研究”项目,基本解决了色彩保真和线条几何尺寸的精度问题。截至2005年底,项目完成了22个敦煌石窟典型洞窟的数字化。但受到当时设备和技术的限制,采集分辨率只有75dpi(表示分辨率)。 2006年,敦煌研究院成立了专门从事文物数字化保护的数字中心,联合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科院和相关企业协同攻关。随着设备进步和技术提升,摄影分辨率达到300dpi,完全满足各种需求。 “文物保护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希望千百年后的人们,还能通过数字化成果,领略莫高窟的样貌。”王旭东说,数字化的成果可以支持美术、考古等研究工作,即将建成的莫高窟游客中心也能呈现数字莫高窟实景,日后还可以让公众通过网络欣赏灿烂的敦煌佛教艺术。 实现 摄影和拼接都要最大程度地呈现原作 和普通文物相比,敦煌石窟壁画的数字化面临诸多难题。空间狭窄且形制不一、壁面曲率不同,普通技术很难保证线条连贯不变形。 而且,要将壁画完整地搬到电脑里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首先,要设计详细的数字摄

旅游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主类亚类基本类型 A 地文景观AA 综合 自然旅游 地 AAA 山丘型旅游地 AAB 谷地型旅游地 AAC 沙砾石地型旅游地 AAD 滩地型旅游地 AAE 奇异自然现象 AAF 自然标志地 AAG 垂 直自然地带 AB 沉积 与构造 ABA 断层景观 ABB 褶曲景观 ABC 节理景观 ABD 地层剖面 ABE 钙华与泉华 ABF 矿点矿脉与矿石积聚地 ABG 生物化石点 AC 地质 地貌过程 形迹 ACA 凸峰 ACB 独峰 ACC 峰丛 ACD 石(土)林 ACE 奇特与象形 山石 ACF 岩壁与岩缝 ACG 峡谷段落 ACH 沟壑地 ACI 丹霞 ACJ 雅丹 ACK 堆石洞 ACL 岩石洞与岩穴 ACM 沙丘地 ACN 岸 滩 AD 自然 变动遗迹 ADA 重力堆积体 ADB 泥石流堆积 ADC 地震遗迹 ADD 陷落地 ADE 火山与熔岩 ADF 冰川堆积体 ADG 冰川侵蚀遗迹 AE 岛礁AEA 岛区 AEB 岩礁 B 水域风光BA 河段BAA 观光游憩河段 BAB 暗河河段 BA C 古河道段落 BB 天然 湖泊与池 沼 BBA 观光游憩湖区 BBB 沼泽与湿地 BBC 潭池 BC 瀑布BCA 悬瀑 BCB 跌水 BD 泉BDA 冷泉 BDB 地热与温泉 BE 河口 与海面 BEA 观光游憩海域 BEB 涌潮现象 BEC 击浪现象BF 冰雪 地 BFA 冰川观光地 BFB 长年积雪地 C 生物景观CA 树木CAA 林地 CAB 丛树 CAC 独树 CB 草原 与草地 CBA 草地 CBB 疏林草地 CC 花卉 地 CCA 草场花卉地 CCB 林间花卉地 CD 野生 动物栖息 地 CDA 水生动物栖息地 CDB 陆地动物栖息地 CDC 鸟类栖息地 CDE 蝶类栖息地 D 天象与气候景观DA 光现 象 DAA 日月星辰观察地 DAB 光环现象观察地 DAC 海市蜃楼现象 多发地 DB 天气 与气候现 象 DBA 云雾多发区 DBB 避暑气候地 DBC 避寒气候地 DBD 极端与 特殊气候显示地 DBE 物候景观 E 遗址遗迹EA 史前 人类活动 场所 EAA 人类活动遗址 EAB 文化层 EAC 文物散落地 EAD 原始聚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