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导航八上语文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1.18 KB
- 文档页数:14
16.大自然的语言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5分)翩.然(piān) yùn(孕)育销声匿.迹(nì)农谚.(yàn) 簌.簌(sù) 刺槐.(huái)萌.发(ménɡ) 短促.(cù) 连翘.(qiáo)wěi(纬)度风雪zài(载)途2.根据课文填空。
(4分)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研究对象,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
3.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6分)(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B__得多。
A.灵验B.灵敏C.灵活D.灵便(2)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__B__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3)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__C__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决定 B.制定 C.确定 D.肯定4.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8分)(1)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举例子、下定义)(2)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摹状貌)(3)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打比方)(4)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5.生动的说明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6分)(1)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
这句话中的“首先”一词突出了物候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2)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唱什么:“阿公阿婆....。
7.背影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汉字。
(5分)交卸.(xi è) 奔丧.(s ān ɡ) 狼jí(藉) 情郁.于中(yù) 簌簌.(s ù) 颓.唐(tu í) 举zhù(箸) 赋.闲(f ù) suǒ(琐)屑 sh ì(拭)泪 迟疑..(ch óu ch ú) 蹒跚..(p án sh ān) 晶莹.(y ín ɡ) zhà(栅)栏 游guàng(逛) 2.依照课文填空。
(7分)(1)本文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我国现代闻名的散文家,除本篇散文之外,咱们还明白他出名的散文有《荷塘月色》、《春》等。
(2)“背影”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全篇:开头设疑——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别离——惜别“背影”,结尾想念——照顾“背影”。
3.文中写了作者的四次流泪,别离是如何的泪水?(4分)(1)(我)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由簌簌地流下眼泪。
(悲伤的泪)(2)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专门快地流下来了。
(惭愧、感动的泪)(3)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惜别的泪)(4)(我)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伤感、想念的泪)4.以下加点词语利用不妥的一项为哪一项( D )(5分)A .毛泽东的诗词绝对没有颓唐..消极或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之作,老是以磅礴的激情、振奋人心的革命精神,催人发奋向上。
B .用词准确标准,用典妥当..适当,这是写文章的最少要求。
C .数字化销售已成为西方出版集团的重要板块,但中国的数字出版却为寻觅适合的盈利模式而迟疑..。
D .大学生放假失业..在家,若是能走落发门,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就会在社会实践中取得锻炼。
5.以下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为哪一项( D )(5分)A.穿的只若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连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第二单元一、基础知识积累。
(18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B)(3分)A.矜.持(jīn)璀.璨(cuǐ)弄巧成拙.(zhuō)噙.住泪水(qín)B.籼.稻(xiān) 砭.骨(biǎn) 举世瞩.目(zhǔ) 矢.志不移(shī)C.安谧.(mì) 淘汰.(tài) 兵不解.甲(jiě) 风度翩.翩(piān)D.擎.天(qíng) 热忱.(chén) 肆.虐(nüè) 拈.轻怕重(niā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3分)A.大相径庭梦寐以求脍炙人口 B.世外桃园功成名就扑朔迷离C.手屈一指横空出世娓娓动听 D.潸然泪下夜不能寐水泻不通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突出北京申奥成功的喜讯,中国人民无比振奋无比自豪的感情溢于言表)B.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说明建筑物没有人居住)C.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
(因为冲锋舟的冲击力大,会冲伤小女孩,因此需要绕着接近目标)D.我国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是世界一大奇迹..。
(说明这种杂交水稻研究技术难度大,理论高深,培育成功后产量高、经济效益巨大,国际影响广泛)4.下列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B)(3分)A.“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一个“该”字道出了多少感慨!B.一八四零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一八四二年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C.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D.袁隆平提出了一个世界性大课题——杂交水稻。
5.(2014·重庆B)综合性学习。
(6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光明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以“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仁’之美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按要求完成任务。
20.落日的幻觉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或依照拼音写汉字。
(5分)收敛.(liǎn) 宽shù(恕) qǐ(绮)丽殷.红(yān) 蔚.蓝(wèi) 旭.日(xù)尘āi(埃) 迷huò(惑)2.以下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D )(5分)A.观赏.(shǎng)绮.丽(yí)暗弧.(hú)B.赞.叹(zàn) 殷.红(yīn) 衰.减(shāi)C.吟.咏(yínɡ) 叠.合(dié) 奄.奄(yān)D.尘埃.(āi) 坠.落(zhuì) 镶.嵌(xiāng)3.以下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B )(5分)A.坠落倚丽幻觉厚古薄今B.绚丽殷红流连日薄西山C.迷或尘埃呤咏转变无穷D.哀减旭日镶嵌气息淹淹美文悦读你所不明白的月亮①没有月球这颗“姐妹”星球,地球就可不能有潮汐、四季和以24小时为分界的每一天……科学家们已证明了月亮在很多方面对地球有阻碍。
下面这些阻碍尽管科学家们尚在推理时期,却与咱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月亮浸润大地。
它接近大地时使之丰足,远离大地时使之贫瘠。
这种生物动力学说以为,要取得最好的收成,不仅应采取一样的施肥杀虫等方式,还应选定适合的日子劳作。
③播种与栽种应选择月亮慢慢充盈时,采摘、切割与收成那么应选在月亮由盈转亏时。
如此的原那么适用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包括果树、谷类与蔬菜的培育等。
这些生物动力学的法那么能够在必然程度上提高作物的产量,但到底能够收到多大的成效难以计量。
同时,尽管此刻科学家无法给出说明,但他们估量月亮对气候也有必然阻碍:全世界的气温转变与月亮周期同步,那些最热的日子也恰正是满月的时候。
④尽管月下变成狼人只是魔幻故事里的情节,但月亮对动物确实起着不可否定的阻碍。
一些贝类、海洋蠕虫等沙蚕属生物和红蟹等甲壳类动物的繁衍似乎与月亮的周期是相适应的。
另外,一些以洞窟在淤泥中的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的鸟类也将它们的进食周期调整到与月亮周期相适应,因为涨潮时它们的食物所在的洞窟都被潮汐淹没了。
第七单元一、基础知识积累。
(3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B)(3分)A.排行.(hánɡ) 踌.躇(chóu)宫阙.(què)须眉毕见.(xiàn)B.稽.首(jī) 采樵.(qiáo) 分赉.(lài) 负笈.往游(jí)C.汤镬.(huò) 自刎.(wěn) 霓裳.(chánɡ) 伯乐相.马(xiànɡ)D.逡.巡(qūn) 白诩.(xǔ) 箪.食(dān) 又何间.焉(jiàn)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B)(3分)A.门人然烛来。
B.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C.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
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3分)A.空乏..其身(穷困缺乏) 神弗福.也(幸福)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比.后壮(及,等到)C.教然后知困.(受到阻碍,不通) 其.声清越(清澈高扬)D.公将鼓.之(击鼓) 征.于色(征验,表现)4.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选项不同的一项是(C)(3分)A.王怒,欲杀之. B.公将驰之.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D.故逐之.5.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3分)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D.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6.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A)(3分)A.“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观刈麦》—杜甫—唐朝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杜牧—唐朝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清朝7.根据语意,填写相应的古诗词。
(6分)(1)《赤壁》中作者对历史辩证看待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第六单元一、基础知识积累。
(27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D)(2分)A.俶尔(shū)篁.竹(huánɡ) 挂罥(juàn)B.藻荇.(xìnɡ) 翕.忽(xī)为坻.(dǐ)C.风翳.(yì) 丧.乱(sànɡ) 差.互(cī) D.虬.松(qiú) 穹.碑(qiónɡ) 髻鬟.(huán)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2分)A.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隶:随从B.自经丧乱..少睡眠丧乱:战乱,这里指安史之乱。
C.高柳夹堤,土膏.微润。
膏:肥沃。
D.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这里指狗的参差不齐的牙齿。
3.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2分)A.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B.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B)(2分)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C.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D.山下兰牙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之作,该诗表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怀。
B.《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C.《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全集》,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时写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
D.《满井游记》的作者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宏道,文章描写了作者早春游历满井时的所见所感。
6.根据语境,填写相应的古诗词。
(5分)(1)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作者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一村中,既描写路途中山间水畔的优美景色,又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_一村。
28.观潮1.生难字。
霆.(tíng) 斋.(zhāi) 艨.(méng)艟.(chōng)履.(lǚ) 倏.(shū) 焚.(fén) 舸.(gě)泅.(qiú) 僦.(jiù) 仞.(rèn) 绮(qǐ)穹.(qióng)2.重点词语说明。
以至十八日为盛(农历十六日)(1)自既望..(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发,起)(3)仅.如银线(几乎,快要)而来(连接着天)(4)玉城雪岭际天..(5)吞天沃.日(用水淋洗)数百(战船)(6)艨艟..(7)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穷尽)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马;舞动;树立,举) (8)并有乘骑弄...(9)如履.平地(踩)(10)那么一舸.无迹(船)(11)随波而逝.(去,往)(12)皆披发文.身(动词,刻画花纹)(13)吴儿善泅.者数百(游泳)上下十余里间(江岸)(14)江干..(满眼)(15)珠翠罗绮溢目..(16)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高)(17)而僦赁..看幕(租用) (18)虽席地..不容间也(一席之地) 3.一词多义。
(1)方⎩⎪⎨⎪⎧方.其远出海门(当……时)方.出神(正) (2)观⎩⎪⎨⎪⎧观.潮(动词,观看)天下之伟观.也(名词,景象) (3)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海涌银为.郭(当作,作为)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4)势⎩⎪⎨⎪⎧势.极雄豪(声势)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5)仅⎩⎪⎨⎪⎧仅.如银线(几乎,将近)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 (6)能⎩⎪⎨⎪⎧能.以径寸之木(能够)以此夸能.(技能) 4.古今异义。
(1)吞天沃.日 沃⎩⎪⎨⎪⎧古义:用水淋洗今义:肥沃 (2)人物略.不相睹 略⎩⎪⎨⎪⎧古义:一点今义:简单、简化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标枪⎩⎪⎨⎪⎧古义:举着枪今义:田径运动的一种项目或一种投掷器械(4)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望⎩⎪⎨⎪⎧古义:农历十五日今义:看(5)海涌银为郭.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6)人物..略不相睹 人物⎩⎪⎨⎪⎧古义:人和船等物今义:人 (7)江干.上下十余里 干⎩⎪⎨⎪⎧古义:水边今义:干燥或做5.词类活用。
四清导航八上语文答案【篇一:【四清导航】2014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22 短文两篇知识点训练新人教版】难字。
2.重点词语解释。
(1)何.陋之有(什么)(2)斯.是陋室(这)(3)惟吾..德馨.(只是;我;香气,文中指品德高尚)(4)苔痕上.阶绿(长到、蔓延到)(5)有龙则灵.(灵异)(6)可以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7)往来无白丁..(没有官职的人,平民)(8)谈笑有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9)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10)无丝竹..之乱耳(文中指奏乐的声音)(11)可爱者甚蕃.(多)(12)晋陶渊明独.爱菊(仅,只)(13)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清水;美丽而不庄重)(14)香远益.清(更)(15)亭亭..净植.(挺立的样子;竖立)(1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却;亲近而不庄重;呢)(17)陶后鲜.有闻(少)(18)宜.乎众矣(当然)3.一词多义。
(1)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名???有仙则名.(出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1水陆草木之花(的)?.?出淤泥而不染(3)之?予独爱莲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濯清涟而不妖(表转折,却)?.(4)而? ?温故而知新(表顺接,就)?.?有闻(少)?陶后鲜.(5)鲜? ?屡见不鲜(新奇)?.4.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形.?今义:形状,样子???古义:大(2)谈笑有鸿儒鸿? .?今义:鸿雁????(3)亭亭净植植.??今义;种植??(4)宜乎众矣宜? .?今义:应该?5.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出名;成为灵异的水) ..(2)无丝和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使??感到..劳累)(3)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长藤蔓;长枝节) ..(4)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6.重点句子默写。
(1)《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陋室铭》中运用比兴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5)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爱莲说》中描写美好形象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7)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8)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作家作品。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
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居室情 2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周敦颐,宋代道州人,字茂叔,哲学家。
本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赞美君子清廉正直的美德,鄙弃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了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一、课内阅读陋室铭1.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何作用?(5分)类比。
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托“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
2.选文对陋室是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各有怎样的特点?(5分)居室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日常生活:高雅。
3.发挥想象,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情景。
(5分) 示例:院中长满碧绿的青苔,不安分的青苔啊,那样顽皮,竟然长到台阶上;庭院中的小草啊,生机勃勃,翠色欲滴,竟映入帘中,满室生“青”。
4.作者借赞美陋室表现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5分)不慕名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5.课文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节操和情趣?(5分)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5分)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7.“谈笔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5分) 比较高雅(或:限制了交际面,使视野狭窄)爱莲说8.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5分)为了反衬莲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
9.文末为什么将前文“菊、牡丹、莲”的写作顺序改为“菊、莲、牡丹”?(5分) 为了突出作者对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讽刺与批判,深化文章的主旨。
10.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陋室铭》《爱莲说》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写法,《陋室铭》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爱莲说》则通过赞美莲的形象表达自己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
(6分)二、比较阅读【甲】刘禹锡《陋室铭》①②【乙】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选自《论语》)【注释】①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②不堪:无法忍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6分)(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2)人不堪其忧(忍受,承受) .12.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字。
(5分)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13.在《陋室铭》中,刘禹锡身居陋室,但能安然自若,文段乙文中颜回“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表现了这一特点。
(5分)14.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5分)刘禹锡觉得陋室不陋,颜回“不改其乐”,体现了他们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三、课外阅读兰之味①②③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
氲氲无所,故称瑞④耳。
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
②氲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③瑞:吉,善。
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6分)(1)而名之不可(说出) .(2)莫能肖也(酷似,逼真) .1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
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释是( b )(5分)a.强迫 b.接近,迫近c.狭窄 d.威胁17.对“善绘者以意取似”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b )(5分)a.擅长绘画的人因为个人的原因只能类似模拟。
b.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感受把兰画得像样。
c.善于画画的人也只能用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它。
d.擅长绘画的人已经描绘得很相似了。
18.同为花中君子,莲与兰有相通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填在下面横线上。
(6分) 香味:莲——香远益清;兰——氲氲无所品味:莲——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兰——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19.文中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高洁的品性。
(6分) 附译文:兰花的香气,不是逼近可以闻嗅品赏的,(它)似有似无,忽远忽近,时断时续,纯粹以情韵取胜。
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所以被看作是吉祥的;兰花,兼有各种色彩,但它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绝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炫目的,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味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完全表现其神韵。
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亵玩,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
4【篇二:【四清导航】2014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12 桥之美知识点训练新人教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5分)(1)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下面这段文字每句都有语病,请加以修改。
(6分)①千年运河,使杭州成为拥有“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的独特水乡风韵。
②近年来,随着运河综合保护措施的全面推进,拱宸桥西岸的大量历史遗迹得到保存。
③凭借众多的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里的传媒、动漫等文化创意产业有了快速发展。
(1)①在“风韵”后加“的胜地”(或:删去“成为”)。
(2)②将“措施”改为“工程”(或:将“推进”改为“落实”)。
(3)③删去“众多的”(或:删去“丰富的”)。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5分)a.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b.每过环形的山谷,东张西望,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
....c.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
..d.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将序号写下来。
(5分)①“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②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③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④桥,那么美。
⑤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④①⑤②③6.说说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8分)(1)“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引用俗语,吸引读者的同时也引出说明对象。
(2)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打比方,桥的美是对桥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一支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7.下面是某班“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
(6分)(1)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一个与桥有关的故事。
如红军飞夺泸定桥,张飞喝断长坂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等。
(2)请搜集有关桥的诗歌、俗语等,写出两句。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船到桥头自然直”等。
(3)请仿照示例,架设两座无形的桥。
示例:知识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桥”。
①语言是沟通心灵的桥;②坚定的信念是到达理想彼岸的桥。
8.根据课文中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写出你所观察的周围生活中的美。
(7分)示例:我市青云塔高耸入云,结构匀称,全由青石块垒叠而成,呈现阳刚之美,与塔下小湖互相映衬。
当清风徐来,波光粼粼,一动一静,一刚一柔,令人赏心悦目。
示例:江南乌镇,水乡古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
观光游人坐在轻摇轻摆的船中,沿着曲曲折折的水道,从容自在地游着,低头观水,抬头看粉墙、青瓦,百年老屋屋顶长出长长的瓦松,临水阁楼上一扇扇窗户敞开着,里面探身出一个江南女子,或凝眉远眺,或回眸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