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事业单位改革的意义_1

浅析事业单位改革的意义_1

浅析事业单位改革的意义_1

浅析事业单位改革的意义

浅析事业单位改革的意义

事业单位改革是继国有企业改革之后一次大的体制性改革,这次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首先,事业单位改革有助于政府职能的彻底转变。计划经济下,所有的社会职能都归于政府,出现了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难以克服的问题。后期的国企改革,初步完成了政企分离,但是政府职能仍不清晰。此次事业单位改革将社会公益事业职能从政府中分离出来,实现政事分开,无疑将使政府、事业单位、企业三种类型的社会组织各就其位,使政府职能集中在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树立起政府工作的新形象,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

其次,事业单位改革有助于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计划经济下的政事不分,使事业单位在很多方面对政府有了依赖感,丧失了自我发展的欲望和能力。实现事业单位改革,可以打破事业单位员工的“铁饭碗”一是,把事业单位推向市场,经受市场上的优胜劣汰法则的选择,有效地增强事业单位的竞争意识和竞争活力,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

最后,事业单位改革有助于形成一批具有责任心的领导者。以往

事业单位的领导往往捧惯“铁饭碗”,重权利,轻能力;重传统,轻创新;重管理,轻责任,严重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这次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领导者变身为岗位管理者,使其贡献与薪资收入直接挂钩,会大大提高领导者的责任心和管理能力,从而形成具有职业性的事业单位管理者,更好的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总之,事业单位改革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有利于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基本任务、原则和总体思路

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的必要性、基本任务、原则和总体思路 基本任务: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进一步理顺职责关系,明确和强化责任,优化政府组织机构,规范机构设置,完善运行机制。 主要任务: 按照先清理规范、后分类改革的顺序,在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清理,对保留的事业单位进行重新规范,科学分类,实行分类改革和管理。在清理工作中,要采取“撤销、合并、转企”的方法,对事业单位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现有事业单位根据其社会功能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大类。其中,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中,完全或基本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列入“转行政”名单,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承担部分行政职能的,将行政职能和公益服务职能与相关单位进行职能整合或机构合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目前可以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确定类别后及时转为企业;经过相应调整后才能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确定类别后先列入转企名单,待条件成熟后再转为企业。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改革后原则上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同时根据其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等情况分为三大类:一是从事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文化等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划为公益一类;二是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划为公益二类;三是提供的服务具有一定公益属性,可基本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划为公益三类。市县两级2009年12月底前完成清理规范工作;2010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机构分类工作;2010年底前,落实财政配套政策、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工作。 必要性: 市事业单位是一支庞大的队伍。其中的专业人员敬业努力,弥补了行政管理的缺陷,支持了公共事业的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也应该看到,管理不到位、行为不规范等现象时有发生,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总体思路: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分三类,一是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应归到行政单位;二是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应完全走向市场,走企业道路;三是公益类的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 原则: 在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基本原则.

最新事业单位改革的认识

事业单位改革的认识 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但不属于政府机构,与公务员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国家会对这些事业单位予以财政补助。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学校等,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如医院等,还有一种是自主事业单位,是国家不拨款的事业单位。 目前,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暴露了不少的问题:发展缺乏规划,机构不断臃肿;政府与市场的职责不清;放权过度、约束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等等。导致社会管理秩序不规范、财政负担不断加重,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事业单位改革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事业单位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如何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如何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如何采取多种形式,清除思想障碍,使广大职工认识到事业单位改革是大势所趋,从而自觉关心改革,理解、支持和积极投身改革,增强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为改革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事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成败。二、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 事业单位从目前这种状态向规范的四种经济组织形式归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制度创新,进行内部改革的过

程。在这个过程中,将涉及到事业单位以及与之相关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的资源配置格局,因此,改革的难度极大。特别是在一些市场化程度较低、政府对资源配置影响较大的地区,很多利益集团,都是通过事业单位这一形式,来分财政的一杯羹。因此,要使他们脱离政府的扶持,直接在市场中自求生存,阻力很大。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最突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认识观念转变的困难 事业单位改革,是市场化向纵深推进的必然过程,是政府部门的一场“自我革命”,对事业单位改革的正确认识,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成败。 2、人事制度改革的困难 人事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中的难中之难。这些困难可以归纳为: 一是人员安置分流的困难。这是事业单位改革中最困难的问题。事业单位职能的转换带来的职工下岗问题,在就业机会本就不多的地区,如何安置下岗职工以及如何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政策与公平待遇的矛盾问题等都是改革的难点。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 事业单位正慢慢的进入改进阶段,对会计结算品质的要求就越来越高。文章主要对于现在事业单位会计结算作业的现实情况,综合事业单位中会计的特征,具体解析了事业单位会计结算中存在的问题与缘由,同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对指导现在事业单位的会计作业有很大的帮助。 标签: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最近几年,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前进,我国财政管制机制创新也在慢慢的深入,事业单位朝着市场化以及企业化方面前进的脚步越来越快,慢慢的把事业单位中会计结算存在的毛病暴露出来,其已经跟不上新时代的脚步。伴随着事业单位慢慢的进入改进阶段,对会计结算品质的要求就越来越高。由于现在事业单位会计平时结算作业中具有会计活动不标准、会计资料不真实的状况。事业单位是国家机构的分支,具有一定的权利,管制社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为。事业单位由于其工作任务的独特性决定了其会计结算工作方面的独特性,所以对事业单位会计结算作业中具有的问题开展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监控 普遍来讲,很多机关单位的会计资料不完整、不真实、不标准,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很难进行监督。由于机关单位在相关会计报表中不能全面揭示所要表述的会计内容,例如收入没有进行整体的涵括,一些关键的会计事件在标准的会计报告中没有办法表达出来。并且机关单位在对收支以及资产结算方面不真实,导致其在会计报表中的各种资产、余额以及基金数据也都不是真实的,按照相关机构的考察证实:一小部分单位经过把资金投入单位外部进行经营、藏匿收入、制造虚假开支,导致资产不真实,余额不真实的现象。这种情况经常出现。还有会计资料不标准,致使财务管制中没有硬性的规定,财务管制在机构单位管制中的关键地位不能够表达出来。并且,一些单位会计结算不根据机关单位会计标准、机制设立会计项目,收支结算项目都不标准,导致资产存在流失的现象。 1.2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账目混乱 在管理单位往来经济活动中,因为单位报账工作人员平时对账目不进行管理,会计中心只提供每个月的财务报表,导致单位主管以及报账者对单位的账务无法实时了解,这给单位的核算作业带来了阻碍,还使单位财务状况不清楚。详细的体现在:针对原始证据审查的不仔细、严格要求的最根本的内容填写不完整、坐支现金的现象很常见。在登记账目部分表现在记账凭证备注类填写的不完整,会计账目名字不标准、没有实时办理业务,尤其是一些单位主管以及报账者法制思想薄弱,抑或工作随意而没有供应实际状况,会计中心对各个单位的资产实际拥有状况就会不清楚。在账本方面表现在固资没有登记,产生帐外资产,账本出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内容和依据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内容和依据 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内容 (1)一权威报告指出,对现有事业单位,可根据职能特点,决定归属。主要原则包括:一是产品和服务可以市场化的应尽快市场化。对“站错队”的机构通过直接转制为企业或与企业合并重组,进入市场成为市场主体。二是对具有公益性的事业单位,按照其职能特点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分别确定为政府直接组织的公立机构或非营利机构。对那些公益性突出的社会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基础和公益性科学研究以及其他与政府职能直接相关的社会事业,仍需要政府直接组织。对于那些不必再由政府直接组织和管理的事业单位,可以考虑逐步改为非营利机构。三是同步进行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拆分的要拆分。还有一些机构,虽然无法按照市场原则进行组织,但其本身也基本不具公益性或公益性很弱,该撤销的则要撤销。四是同步进行管理体制调整。要对目前一些领域社会事业的部门分割体制进行改革。原则上,同一领域的社会事业应归属同一政府部门实施统一规划和管理,尤其对那些需要在发展中统一规划和协调的社会事业。 (2)文件上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规定 一、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 清理规范现有事业单位。对未按规定设立或原承担特定任务已完成的,予以撤销。对布局结构不合理、设置过于分散、工作任务严重不足或职责相同相近的,予以整合。 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细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具体由各地结合实际研究确定。 二、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 .严格认定标准和范围。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有关政策规定,按照是否主要履行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从严认定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区分不同情况实施改革。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特别是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涉及机构编制调整的,不得突破政府机构限额和编制总额,主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中调剂出来的空额逐步解决。对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认真梳理职能,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职能调整后,要重新明确事业单位职责、划定类别,工作任务不足的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对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可调整为相关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确需单独设置行政机构的,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已认定为承担行政职能、但尚未调整到位的事业单位,在过渡期内继续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履行职责,使用事业编制且只减不增,人事、财务、社会保险等依照国家现行政策规定实施管理。 三、推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改革 .推进转企改制。周密制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方案,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核实债权债务,界定和核实资产,由同级财政部门依

事业单位改革最新消息社保改革方案

事业单位改革最新消息社保改革方案

事业单位改革最新消息:社保改革方案 01事业单位改革最新消息 国务院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日前正式公布,将于7月1日起施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表示,人社部将加快制定相关的配套法规,积极地推动条例的落实,配合有关方面继续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就业工作最新进展情况。信长星在会上表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已经酝酿、起

草、修改、论证了非常长的时间,解决了事业单位的管理长期以来无法可依的问题。 信长星指出,我们规范企业劳动关系,有劳动合同法,规范公务员的管理,有公务员法,可是对于111万个事业单位、3153万有事业编的人,长期以来是无法可依。比较完善的用人机制就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制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就是解决有法可依的问题。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社保 对于公众普遍关注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会保险改革问题,,相关文件已将"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出。 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经过了《事业单位工

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3月颁布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对于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又作出了新的部署。此次《条例》提出,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尽管这部分规定还比较笼统,但历史地看,事业单位职工被纳入社保体系,这一改革的步伐近年来在不断加快。 金投保险网专家认为,虽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尚无定论,但《条例》第35条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这意味着事业单位3153万人将参加社会保险。 注:本消息来自互联网采集信息,仅供参考 华图官方面试备考课程购买入口: 针对河南乡镇公务员考试、选调生考试、公务员考试,华图教育、华图网校联合出版发行最新、最全、最权威的联考密卷。华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北工业学校赵望菊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很好适应财政科学化、精细化改革的要求,通过近几年的实际调查,我们认为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关键词: 会计核算问题危害对策 行政单位是进行国家行政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单位;事业单位是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同为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均以款项的实际收到或者付出作为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标准,均采用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 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不能很好适应财政科学化、精细化改革的要求,通过近几年的实际调查,我们认为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 一、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方面: 1、账务处理不及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重申

请和使用资金,轻会计资料的收集与账务处理,导致资金虽已使用,但相对应的会计核算工作长期得不到处理。有的单位账务处理集中在年底进行,记账凭证日期集中在11月或12月,所附原始凭证经济业务发生及签报日期与记账日期不匹配,未做到日清月结,违背了行政、事业单位“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核算原则。 2、记账凭证后所附原始凭证不完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原始资料不齐全,不能准确反映经济业务发生的全貌。 3、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凭证未按照经济业务发生进行序时登记,而是在年终采取分类登记的方法,表现为一本凭证一个支出类型,多笔同类经济业务,只做一张记账凭证,未做到经济业务按照序时、逐笔登记的原则。 4、账、表不一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上年度已在决算中列支的资金,有的记入上年度账、有的记入下年度账(集中表现在上下年度衔接的月份),造成账、表不一致。 5、会计凭证装订不规范。个别单位同类记账凭证连续装订,相对应的原始凭证也连续装订。 6、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划分不清。部分单位购入固定资产,只做费用支出,未登记固定资产。直接导致单位资产“家底不清”。

浅谈事业单位改革的风险及其控制方法

浅谈事业单位改革的风险及其控制方法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风险预测 (一)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体制不顺,权责不清,这些现象造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不高、浪费流失严重。从外部监督看,监管部门还未“到其位、司其职”,没有真正的起到监督作用,无法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状况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从内部监督的角度来看,管理队伍不完整,职能部门没能充分发挥各自的监管职责。 (二)改革中的人力资源风险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风险主要源于:首先,事业单位人员的观念相对保守落后,既得利益的心理较为明显和严重。其次,事业单位员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事业单位和本单位职工之间的权力和义务关系模糊不清,难于整理。再次,大多数事业单位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薄弱,在岗位任职资格要求、绩效、薪酬、晋升等方面的制度标准等不够清晰明确。最后,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缺乏现有形势下所需要的强大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尤其是危机处理和变革管理能力不足。 (三)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的风险 如果事业单位改革不能保证公平性,必然要造成四千多万事业单位人员的抵触,必然要遭到各界的诽议,必然要造成社会积怨,激化或积累潜在的不利社会发展的因素。 (四)改制中的法律风险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政策与法律如何协调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处理劳动关系方面、国有资产清理方面、事业单位转让定价等,需要特别注意法律风险,尤其是转换成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的事业单位。 (五)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和公益服务事业单位生存风险 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和公益服务事业单位改革之后,面临一系列新环境、新情况,适应并利用新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摆脱旧体制下背负的沉病,使通过改革转变为企业的事业单位或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调整之后能够尽快步入经营、发展的正轨,是现在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而且,这也是衡量改革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事业单位改革的风险控制 (一)经验借鉴 从国际经验来看,不管是哪个方面的改革,阻力和动力的分析及对应的制度设计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关键点。事业单位改革要结合实际,选择切入点破冰先行,抓住关键,妥善处理改革的难题。要从制度规范的角度切实保障相关人员的福利待遇不受损害,对于改革的方向有清晰准确的把控,积极有序的配套推进相关的各项改革。 (二)风险评估 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改革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首先,合法性评估。包括涉及到改革的重大事项的决定、制度及执行规则,是否符合党和国家总体的方针、政策,是否符合现行政策要求、法律规范等:其次,合理性评估。包括涉及到改革的重大决定是否符合经

事业单位改革背景

事业单位改革背景 (一)主要问题 有统计称,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 目前中国事业单位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不完善密切相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事不分。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部门,政事边界不清,功能定位不明,政府对事业单位管理既存在“越位”又有“缺位”问题,对事业单位行业发展规划、政策标准、行为规范的宏观管理不足,事业单位法人自主权落实不够,公共服务效率不高。 2、管办不分。政府主管部门通过举办事业单位直接提供公益服务,并实行监督管理,既履行社会管理职责,又履行出资人职责,造成“管”、“办”的职责不明确,主管部门专注于直属事业单位的管理,对全社会、全行业事业单位提供公平环境的关注不够,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3、投入机制不健全。各级政府投入责任不明确,公益事业投入方式单一,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存在地区和城乡分布不均衡,同时,对投入效益监督不够,难以保证资金使用效益。 4、政府对社会力量投入公益服务的组织管理不规范。社会力量举办公益事业在税收优惠、贷款融资、职称评聘等政策方面不能与事业单位享受同等待遇,不利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公益机构,发展公益服务事业。 (二)紧迫性与重要性 1、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 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改革推向深入。

事业单位及管理体制改革篇

事业单位及管理体制改革篇 一、事业单位应当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依法设立,二是从事公益服务,三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四是社会组织。 二、事业单位的主要特征:1.提供公共服务 2.属于非公共权力机构 3.属于知识密集型组织 4.经费来源的国家化5.事业单位范围的广泛性 三、事业单位的分类:按性质和特点分: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按财务管理形式分: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差额预算管理单位、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1998年后,财政资金管理模式发生变化,分别称为财政补助单位、财政适当补助单位、经费自理单位。) 四、事业单位存在的社会基础:1、满足公共需要2、弥补市场缺陷3、节制政府失灵4、防止契约失效5、弥补志愿不足 五、事业单位改革探索最早开始于1979年在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上进行的试点准备工作。1986年制定通过的《民法通则》,明确的事业单位的法人地位。198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关于制止机构编制和干部队伍膨胀的通知》,开始了干部选举制和聘用制的办法。 六、目前我国事业单位改革所面临的问题:1、人员急剧膨胀,财政供给不堪重负2、机构重复设置,政事不分,资源浪费严重3、资源配置和服务非社会化,社会效益不高4、体制、机制改革滞后,管理不善且缺乏统筹规划 七、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理论依据:现代事业管理制度 八、现代事业管理制度的定义:指在一定的经济体制和制度运作下,建立一套适合社会事业单位发展规律的法人制度领导制度人事制度财物制度运行管理制度评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管理制度的总和。 九、现代事业管理制度的内容:1、健全的事业单位法人制度2、多样化的组织模式3、多元化的投资与经营补偿制度4、科学民主的领导制度5、完善的具体运作制度 十、现代事业制度的核心是:现代事业组织 十一、现代事业组织具有的特点:1、现代事业组织不同于传统的事业单位组织2、现代事业组织不同于政府组织3、现代事业组织也不同于现代企业组织 十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必须建立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之上:一是在有利于保持和提高我国的国家竞争力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管理的体制改革进行系统而合理的安排,二是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整体推进的同时,要着重强调部分领域、关键领域的重点改革,三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重视和关心人的发展和成长,四是改革要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效防止国有、集体资产的流失,五是改革需要在保持整个社会安定、团结、和谐有序的基础上进行,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不能够以牺牲整个社会秩序为代价来进行,六是事业单位的改革需要以确保事业单位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的维护与实现为基础,要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管理的效率 十三、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是:事业单位的社会化以及运行的法制和民主化,其基本原则是政事分开。 十四、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应实现的总体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事业单位管理与政府管理的分离2、实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科学化、法制化3、推进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管理的社会化4、事业活动的产业化、市场化5、积极促进事业单位主体的多元化

又一地方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来了!人员这样安置

又一地方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来了!人员这样安置(附详细方 案) 又一地方事业单位改革方案来了! 6月1日,辽宁省委、省政府召开省直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实施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的决策部署,动员省直各部门党委(党组)和有关单位,确保省直事业单位改革任务全面落实、按时完成。6月1日,辽宁省委、省政府召开省直事业单位改革方案实施动员大会现场。 会议印发了《省直公益性事业单位优化整合方案》和《省直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组建企业集团方案》。 文件中有许多热点值得关注—— 文件中关于跨部门整合组建省委、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部分尤为引人关注。 其中,包括组建新的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为省委直属事业单位,规格正厅级。 整合辽宁报业传媒集团等17家单位,组建辽宁报刊传媒集团,为省委直属事业单位,规格正厅级,实行企业化管理。整合辽宁广播电视台等7家单位,组建辽宁广播电视集团,为省委直属事业单位,规格正厅级,实行企业化管理。......方案提出,组建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农林科学院、信息中

心、检验监测认证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方案提出,保留辽宁社会科学院、省委党史研究室。 方案中,关于整合保留辽宁省政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部份共39个单位。 其中,保留的是辽宁省公证处、省疾控中心、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3家单位,另外的36家为新组建单位。 值得注意的是,此份方案中明确了改革时间表:2018年6月10日前,各部门和各筹备组制定组建实施方案,报辽宁省委深化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7月底前,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机关向社会公示新组建事业单位名单,事业单位按照新赋予的职能开展工作。省直659家事业单位整合为65家 6月11日,辽宁省编制办副主任陈相元介绍,辽宁省直机构公益性659家事业单位,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原则,将相关单位职能相近的该合并合并,整合为65家大型事业单位。 目前,辽宁有事业单位35000余家、事业编制超过110万名。其中,省直公益性事业单位有990家,去掉医疗、高校、地税系统,为659家。长期以来,这些事业单位存在着小、散、弱的特点,特别是随着改革不断深化,政事职责不清,管理体制不顺,生机活力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辽宁体制机制不活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名存实亡,有的规模过小,有的重复设置,有的人浮于事,有的与民争利,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一、财政补助收入 财政补助收入(总账)账户,核算事业单位按照核定的预算和经费领报关系收到的由财政部门或上级拨入的各类事业经费,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财政补助收入累计数。 ①收到财政补助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贷:财政补助收入 ②余额缴回时, 借:财政补助收入 贷:银行存款 ③年终结账时,将“财政补助收入”贷方余额全部转入“事业结余”科目, 借:财政补助收入,贷:事业结余 年终结账后,本科目无余额,应按“国家预算收入科目”“款”级科目设置明细账。 二、上级补助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总账)账户,核算事业单位收到上级单位拨入的非财政补助资金,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上级补助收入累计数。 ①收到上级补助收入时,借:银行存款,贷:上级补助收入 ②余额缴回时,借:上级补助收入,贷:银行存款 ③年终结账时,将“上级补助收入”贷方余额全部转入“事业结余”科目,年终结账后,本科目无余额。借:上级补助收入,贷:事业结余 三、拨入专款 拨入专款(总账)账户是指定用途、并需要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拨入专款的累计数,年终未完项目暂不结转,科目应按资金来源和项目设明细账核算。 ①收到拨入专款时, 借:银行存款,贷:拨入专款-××× ②余额缴回时, 借:拨入专款,贷:银行存款 ③余额留归本单位时 借:拨入专款,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④年终结账时,对已完工项目,将“拨入专款”与“拨出专款”、“专款支出”科目对冲, 借:拨入专款,贷:拨出专款(专款支出) ⑤余额转入“事业结余”,借:拨出专款,贷:事业结余 四、事业收入 事业收入(总账)账户,核算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事业收入累计数。根据事业收入的种类或来源设置明细账。 收到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也在本科目核算。但收到应返还所属单位的预算外资金,主管部门要通过“其他应付款”核算。 ①取得收入时,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贷:事业收入 ②收到应缴财政专户的收入,借:银行存款,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③上缴应缴财政专户款, 借:应缴财政专户款贷:银行存款 ④收到财政专户拨入预算外资金时,借:银行存款 贷:事业收入 ⑤期末,应将“事业收入”贷方余额全部转入“事业结余”科目,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借:事业收入贷:事业结余 五、经营收入 经营收入(总账)账户,核算事业单位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经营收入累计数。可根据收入种类设置明细科目,也可并设若干总账科目。 ①取得租金收入时,借:银行存款(现金) 贷:经营收入

浅谈事业单位改革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浅谈事业单位改革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浅谈事业单位改革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浅谈事业单位改革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多年来,事业单位积累的问题不仅太多,而且盘根错节。为保证事业单位改革能比较平稳地推进,我们对改革相关问题的前置性研究一定要尽可能地深入一些,全面一些。本文拟就事业单位改革应注意的几个基本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对事业单位改革风险的基本估计 事业单位改革不仅涉及单位多、人员多而且涉及事业单位机构布局的调整、管理体制的创新、运转机制的变化、职责利益的划分、组织机构的重构、人员编制的精简、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等多方面、多层次的问题。这些都会给事业单位从业人员带来强烈震动。特别是改革所带来的人员结构调整,有一部分人要离开现有的工作岗位,由于事业单位分流安置的渠道远不能与党政机构改革相比,在相当多的地方甚至几乎无法安置,这一严峻的现实,必然会给改革带来一定的压力和风险。多年来,事业单位的人员已经习惯了原来的工作环境、工作方式和利益分配格局,现在要改变这一现状,使其重新适应新的环境,并非易事。有的单位转制改企,人员一夜之间从国家干部变成了企业职工,有的人员被精简而“下岗分流”,有的正值壮年就要“退休”,这样大的动作肯定会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如果解决不好,处理不妥,就会引起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事业单位的转制改企,面临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当然,在目前的体制和机制下,我们也许很难真正做到国有资产一分一厘都不流失,对此,我们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无论是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还是国有资产置换退出,都应未雨绸缪,把工作做在前面,既要照顾群众利益,更要考虑国家利益,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关系,把工作做细、做好、做深入、做扎实。事业单位改革必然会使一部分人员对工作单位和工作岗位做重新选择。在改革过程中,如相关问题解决不好,就有可能造成现有队伍的不稳定和人才的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对于事业单位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要比资产的流失大得多,再想挽回就很难了。[本文出自那一世范文网-http://] 二、对事业单位改革成本的认识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要减轻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这里所说的“减轻”不是“节省”,不是减少对事业单位的绝对投入数,更不是挤出钱来挪做它用,而是通过资源的重新整合,更好地发挥有限资源的作用,使政府花在事业单位上的钱由目前的“财政负担”变为真正的“财政投入”,而且这种投入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长的。这是我们需要认识的问题之一。事业单位改革需要经费投入,不仅布局调整需要钱,分流安置富余人员需要钱,事业单位的改企转制更需要钱。长期以来,我们的各项事业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发展过程中,多数事业单位从未搞过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现在要搞了,需要大量的钱。钱从哪里来?以前,大多数事业单位是财政给多少钱就用多少钱,几乎没有积累。现在突然要事业单位自己承受这部分负担,既不合情理,也无力负担,个人更无力负担,从道理上讲也不能让个人完全负担。唯一的途径就是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分担,而且政府应该多出一点。“三险”问题解决不好,事业单位的改革就难以深入下去。近年来,许多地方的事业单位改革往往因这一问题未能寻找到理想的解决办法而使改革难以深入,这是我们需要认识的问题之二。事业单位转制改企,涉及国有资产的置换、国有资产的评估、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等一系列问题,如操作不当,就会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但即使操作再得当,也会因现行制度的不完善、政策执行得不彻底以及工作水平和方式等一系列主客观原因,国有资产存量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我们不能因为事业单位的改革而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但是,我们也不能因害怕国有资产流失而放弃事业单位改革。虽然在理论上讲,改革与国有资产的流失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特色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色 在我国,我国的企业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两大类,而预算会计体系又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两个分支。预算会计改革后,把事业单位会计同行政单位会计区分开来。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企业会计核算相比,存在着较大的特色。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色进行分析探讨,可以更深入的掌握和了解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 一、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概述 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定义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是指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营运目标,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事业单位委托责任的会计信息,作出经济和社会决策的一种非营利组织会计。它包括几层含义:(1)不以营利为目的;(2)对象是各类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及其结果(3)目标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会计信息,一边作出正确的经济和社会决策;(4)核算程序和方法是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对象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对象主要是指各类事业单位在单位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各项收入、支出和结余,以及在事业单位资金运动中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 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色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色是与行政单位会计核算和企业会计核算相比较而言的。它主要表现在会计基础、会计要素结构及会计科目、会计等式、会计核算内容及方法有其特殊性等一下四个方面。 1.会计基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会计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我国的事业单位在进行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还可以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因此,事业单位对预算资金的收支进行核算和监督以收入实现制为基础,对经营性收支业务可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行政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2.会计要素结构及会计科目。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和行政单位会计会计要素相同,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而企业会计要素分为六大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企业会计核算的资产和负债从他们的本质上基本是相同的,其他几类要素在实质上还是与众不同的。 (1)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一样,但它属于国家政权性质;企业会计中与之相对的概念是所有者权益,它是各种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而事业单位当中的净资产是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所拥有的资产净值,产权单一,是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事业单位属于社会公益性质,不存在向投资者分配结余和不存在明确的所有者权益,但是会有收支结余。显然预算会计中的净资产没有上述明确的所有者权益特征。 (2)收入:行政单位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拨入经费,除此以外,还有一些预算外资金收入等,而企业的收入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企业收入的实现主要是靠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产生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企业盈利;而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企业都有收入要素,名称虽然一致,但在本质上有较大的不同。事业单位的收入指国家或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主要从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收入。事业单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通过上级拨款,所以具有非偿还性的特点,他的目的是为了补偿支出,而不是为了盈利。可以认为,行政单位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预算资金,企业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市场,事业单位收入来源渠道既有财政预算资金,又有市场资金。 (3)支出与费用:行政单位的支出主要是经费支出,除此之外,还有拨出经费等。而企业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事业单位改制的启示 □王钧 【摘要】事业单位改革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关键要从体制机制入手,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调整和规范政事关系。本文在分析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改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详细的介绍了事业单位改制方向、目标、难点以及改制能否顺利实施的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单位改制;体制改革 【作者简介】王钧(1969 ),男,新疆阿克苏人;新疆阿克苏绿洲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站经济师;研究方向:事业单位改制 一、事业单位改制的意义 2011年3月23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中央出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对于我单位正在推进的改制工作,无异于雪中送碳。 我单位从事的是典型的专业技术服务行业,自成立以来,就编入师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社会上,工商、税务等部门已将我单位视为企业,但是,在师内还是事业单位,这无形中,我单位就存在“角色定位”不清的状况,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我单位现有的体制已经阻碍了单位的经营和发展。主要表现为:政事不分,职责不清;管理模式单一,管理机制僵化;管理自主权不到位;机构性质行政化;价值取向偏离;管理不规范;人员无法进行合理流动;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等。我单位应对针对以上问题的存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制方案加以解决,就显得十分必要。 改制的方向旨在实现公司化的经营和运作,提升单位运作的效率。改制的基本目标:建立一个新体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政事职责分开、分类管理到位、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形成一套新机制———竞争上岗机制;双向选择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优胜劣汰机制;完善一套新制度———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一套新法规———规模适中、素质精良、结构合理、活力强盛;建设一支好队伍———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营造一种新局面———能够适应市场竞争、开拓创新的现代企业形象。 单位改制后的首要问题是生存与发展,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一是改制后,单位要成为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企业;二是要能够独立生存,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三是要根据战略定位,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赢利模式,把体制内的资源转化为在市场上可以销售的东西。单位改制的重点表现在两个制度上,一是劳动制度,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二是分配制度,要按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衡量贡献,进行按劳分配。现在,单位的领导都有行政级别,这是与公司化运作很不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是由一组领取薪水的高、中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企业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多单位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所谓公司制度,就是指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司法人制度,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有限责任公司,人合资合兼具、股东人数有上限、募股集资是封闭的、组织结构是简单的;二是股份有限公司,它是典型的资合公司、股东人数有下限、募股集资公开、全部股份是等额的、股份可自由转让、设立要求严格。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可概括为四句话: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由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三部分组成。我们要根据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确立企业的法人地位和企业法人财产权,根据现代企业组织制度确立公司治理形式,要以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确定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三者的制约关系。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确立了公司的运行规则:企业要承担风险和创造利润,就要按规律运行。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技术等方面实现现代化,建立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体系,保证企业健康运转。 二、事业单位改制的难点 单位改革的难点之一是观念的转变。单位的领导人员和全体员工如何将计划经济下“等靠要”的观念,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竞争与效益”的观念,这是一个难点。难点之二是生存发展。即如何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核心能力,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创造效益,求得生存,谋求发展。难点之三是人员的去留。即如何将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优秀人才吸引来、留得住,如何将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富余人员妥善安置。单位改制的核心问题是:观念落后、机制僵化、规范缺乏。 从事业单位到企业,要经历巨大的转变,其中全体人员的观念转变最重要。改革比国企的改革更难,因为国企原来就已经是一个经济单位了,本身就是企业,只是体制僵化、不适应市场经济而已,而我单位原来是属于公共管理范围的,其组织结构等完全就不是为创造利润而设的,因此,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变革。在变革中,变革方案要“目中有人”,考虑到员工的承受力与观念转变的平衡;要认识到这是大环境下 · 601 ·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方案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现就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 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改革推向深入。

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4.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总体设计、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5.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坚持开拓创新,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着眼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意与行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相衔接,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6.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今后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实现改革的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