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溶栓治疗效果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肺栓塞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而引起肺循环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尽管引起肺栓塞的原因有肺血栓栓塞(PTE)、脂肪栓塞、羊水栓塞和空气栓塞等,但在临床实践中99%以上是肺血栓栓塞。
在高危肺栓塞患者的治疗中,溶栓能有效减轻血栓负荷,且简便易行、易于推广,是高危患者的一线治疗。
溶栓治疗可迅速溶解血栓和恢复肺组织灌注,逆转右心力衰竭竭,增加肺毛细血管血容量及降低病死率和复发率。
溶栓治疗能够快速改善肺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患者早期生存率。
一、急性肺栓塞溶栓的适应证对于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ESC及AHA/ADA指南一致推荐进行溶栓治疗。
《2014 ESC急性肺栓塞诊断及管理指南》对于中危的肺栓塞患者,并未常规推荐将静脉溶栓作为首选治疗。
近期研究的数据显示,在血流动力学失代偿表现出现前不开始溶栓治疗,实际上是相对安全的。
因此,起始抗凝而对于血流动力学出现失代偿表现患者进行溶栓的策略很可能能够最小化总体风险。
《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溶栓的适应证为:1.2个肺叶以上的大块肺栓塞者。
2.不论肺动脉血栓栓塞部位及面积大小只要血流动力学有改变者。
3.并发休克和体动脉低灌注[如低血压、乳酸酸中毒和(或)心排血量下降]者。
4.原有心肺疾病的次大块肺血栓栓塞引起循环衰竭者。
5.有呼吸窘迫症状(包括呼吸频率增加,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等)的肺栓塞患者。
6.肺血栓量较大及存在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力衰竭竭患者及肺栓塞伴有下肢深静脉大量血栓的患者。
二、溶栓的禁忌证《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溶栓的禁忌证为:(一)绝对禁忌证1. 活动性内出血。
2. 近期自发性颅内出血。
(二)相对禁忌证1.2周内的大手术、分娩、器官活检或不能以压迫止血部位的血管穿刺。
2.2个月内的缺血性中风。
3.10天内的胃肠道出血。
4.15天内的严重创伤。
5.1个月内的神经外科或眼科手术。
6.难于控制的重度高血压(收缩压 >180 mm Hg,舒张压 >110 mm Hg)。
123545 临床医学论文骨折术后并发肺栓塞的临床护理分析及救治体会406文章编号:1004-7484(20xx年7月以来我院收治20例股骨干骨折术后并发肺栓塞病人,现将临床救治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006年7月以来我院共收治骨折术后并发肺栓塞病人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5岁,骨折部位分别为:股骨干骨折10例,胫腓骨骨折4例,全身多发骨折合并股骨干骨折6例。
主要临床症状以呼吸困难为首发症状的10例,咯血4例,胸痛2例,休克2例,晕厥2例。
主要体征呼吸急促8例,心动过速6例,肺部??音2例,血压下降2例,紫绀2例。
1.2辅助检查及治疗措施20例患者均行螺旋CT强化造影,在动脉期及平衡期均见肺动脉干有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其中右侧肺动脉干栓塞为12例,左侧肺动脉干栓塞8例。
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于发病2周内排除溶栓禁忌证后的大面积肺栓塞者给予尿激酶100-150万单位静脉溶栓治疗,2小时内注入,并于溶栓后12小时给予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2次/天,在低分子肝素开始应用后第1-3天加用口服华法林首次剂量为2.5mg,以后逐渐调整剂量,使国际正常化比值(INR)稳定在2.0-3.0之间,停止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单独口服华法林治疗。
1.3结果17例患者痊愈出院,6周回访未见复发,3例因多发损伤合并肝肾功能衰竭死亡。
2护理2.1一般护理2.1.1抢救配合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一旦发现患者出现突发呼吸困难,胸闷胸痛,血氧下降,应立即畅通气道给予呼吸皮囊加压给氧,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改善患者缺氧状态。
2.1.2药品及设备的准备迅速预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设备,药品主要包括升压药、抗心律失常药以及溶栓药、止血药镇痛药等;及时有效的执行医嘱,将呼吸机、除颤仪等设备准备良好,运行正常,积极救治患者。
2.1.3各项指标的检测及血液循环的维持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并保持畅通,各种药物要及时有效的按量输入,严防外渗,同时留置导尿管,观察尿液的性状;检测各项指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病情,对临床用药起到指导作用,能够及时准确的发现异常,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的疗效分析吴汉聪;邓涛;陈浩莹;李俊岭;邓文龙【摘要】目的探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9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50 mg阿替普酶行溶栓治疗,观察患者在溶栓前与溶栓后24 h的主动脉内径(AOD)、左房内径(LAD)、右室内径(RVID)、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以及三尖瓣可探及收缩期重度反流即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情况,同时观察溶栓后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结果患者在溶栓后与溶栓前相比,其AOD、LAD、RVID、IVST以及PASP值都有所下降,溶栓后有4例患者出血.结论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工程》【年(卷),期】2016(024)005【总页数】2页(P64-65)【关键词】阿替普酶;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疗【作者】吴汉聪;邓涛;陈浩莹;李俊岭;邓文龙【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ICU,广东东莞523320;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ICU,广东东莞523320;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ICU,广东东莞523320;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ICU,广东东莞523320;广东省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ICU,广东东莞5233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63.5急性肺栓塞症是一种死亡率非常高的疾病,这种疾病主要以肺循环与呼吸功能障碍为主,死亡率在最初确诊的3个月内会达到15%以上[1]。
这种疾病在早期如果能够得到充分的治疗,能有效降低肺栓塞死亡率,如今急性肺栓塞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溶栓与抗凝治疗。
阿替普酶能够有效减少血栓在肺动脉中的停留,从而减轻肺动脉内皮损伤,有降低急性肺栓塞死亡率的作用[2]。
本文针对阿替普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的疗效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本次研究过程中,主要选取2012年-2014 年内的29例急性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都通过了肺动脉非创伤性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检查,患者均存在肺动脉栓塞。
急性肺栓塞的溶栓治疗新疆吉木乃县人民医院 836800肺栓塞在西方国家是第三位致死原因。
肺栓塞急性期治疗效果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很大,既往常规的治疗方法是吸氧,镇痛我,卧床休息,补液,抗心律失常及维持血压等支持疗法的基础上加用肝素抗凝。
但其长效疗效不太理想,因此近年来多主张溶栓治疗。
一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无论其他心肺疾患,肺血管床阻塞25%以上,右室后负荷既增加。
由于右室后负荷急性升高,右室扩张,三尖瓣返流,右心室功能不全可治心源性休克。
如果原有心肺疾患,较小的栓子,即使堵塞1—2个飞段,即可致上述反应。
由于心室的相互依赖性,左心室也会受到影响,右室压中度升高即可室间隔左移,使左室舒张末期容量降低,左室充盈不全。
溶栓治疗使已形成的栓子溶解,尽快恢复心肺功能。
由于栓子溶解,可以防止慢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有助于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二溶栓治疗的优点临床研究证明,与抗凝治疗相比,肺栓塞的溶栓治疗可以促进栓子的溶解。
外源性的纤溶原激活剂可以激活的纤溶酶原,使之转化为纤溶酶,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是栓子的溶解速度加快,溶解的更彻底。
由于肺血管内的栓子溶解,被堵塞的肺血流灌注恢复,肺血管内的栓子溶解,被堵塞的肺血流关注恢复,肺血管阻力降低,有肺动脉高压者,肺动脉压可以降低甚至可以恢复正常。
根据肺栓塞的病理生理改变,溶栓治疗使肺血管再通,肺血液灌注恢复,有助于降低急性肺栓塞的病死率。
溶栓治疗还有助于下肢深静脉和盆腔静脉原位血栓的溶解,降低反复肺栓塞的发生率,避免和减少慢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使肺血液动力学持久改善,心功能改善。
三溶栓治疗的禁忌症理论上,急性肺栓塞都应该溶栓治疗。
建议肺叶或飞段栓塞者,或有血液动力学异常者,无论栓子大小,都应该溶栓。
目前应用的溶栓剂主要是尿激酶(UK),链激酶(SK)和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生产的重组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尿激酶和链激酶的作用缺乏特异性,临床剂量的rt-PA对血块的溶解也只有相对特异性,故溶栓治疗可以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溶栓后结果判断标准
溶栓治疗后的结果判断标准包括治愈、显效、好转、无效及恶化5种情况。
具体标准如下:
1. 治愈: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肺通气灌注扫描、CTPA或肺动脉造影显示缺损肺段数完全消失。
2. 显效:呼吸困难等症状明显减轻,肺通气灌注扫描、CTPA或肺动脉造影显示缺损肺段数减少7-9个或缺损肺面积缩小75%。
3. 好转:呼吸困难等症状较前减轻,肺通气灌注扫描、CTPA或肺动脉造影显示缺损肺段数减少1-6个或缺损肺面积缩小50%。
4. 无效:呼吸困难等症状无明显改善,肺通气灌注扫描、CTPA或肺动脉造影显示缺损肺段数无明显变化。
5. 恶化:呼吸困难等症状加重,肺通气灌注扫描、CTPA或肺动脉造影显示缺损肺段数增加。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请注意,这些标准是通用的,具体的标准可能会因患者病情和医生的判断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溶栓治疗后,最好与医生进行详细的讨论,以确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对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PE)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
方法60例急性大面积PE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应用常规疗法,研究组应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脉搏、呼吸、舒张压、收缩压、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应用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能够取得显著疗效并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急性大面积肺栓塞(PE)具有起病急、死亡率高的特点,为外科术后的一种危重合并症,给患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有研究指出[1],溶栓治疗急性大面积PE患者能够取得显著疗效。
本次研究对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大面积PE患者的疗效进行研究,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60例PE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满足2001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中的诊断标准[2]。
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4~63岁,平均年龄(41.6±9.5)岁,患者均不同程度伴有烦躁、发绀、心率加快以及大汗等临床症状。
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气管插管、呼吸循环支持以及生命体征监测等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大剂量尿激酶(UK)溶栓治疗,指导患者服用2×104 U/kg,將其加入至10 ml的生理盐水中溶解,并混合100 ml 的5%葡萄糖,对患者静脉滴注30 min。
1. 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呼吸、脉搏、舒张压、收缩压、PaO2、PaCO2等指标。
使用和解栓剂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效果评估引言:急性肺血栓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PE)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常由静脉血栓从全身静脉系统脱落,通过肺动脉进入肺循环引起的。
当血栓完全或部分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时,会导致肺组织灌注不足,导致一系列心肺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和解栓药物作为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通过溶解或消除血栓来改善患者的病情,然而,对于使用和解栓剂治疗APE的临床效果评估仍然是一个研究的热点。
1. 与标准治疗相比的疗效评估使用和解栓剂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疗效评估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有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和解栓剂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肺血流动力学,减少肺动脉压力,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使用和解栓剂治疗的患者比标准治疗组的肺动脉压力降低了32%,患者的生存率也明显提高。
此外,使用和解栓剂治疗还可以减少患者的血栓后综合征,避免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需要注意的是,和解栓剂治疗APE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如出血等。
因此,在评估疗效时需综合考虑其疗效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
2. 不同类型和解栓剂的比较评估对于使用和解栓剂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效果评估,还需要对不同类型的和解栓剂进行比较评估。
常见的和解栓剂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和阿替普酶等,这些药物具有不同的溶栓机制和药理特点。
一项Meta分析研究发现,tPA和尿激酶在疗效方面相似,但前者的出血风险较高。
而阿替普酶的疗效可能相对较低,但出血风险也较低。
因此,在选择和解栓剂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溶栓效果、出血风险以及患者的特殊情况。
3. 个体化治疗策略的探索针对使用和解栓剂治疗急性肺血栓栓塞的临床效果评估,发展个体化的治疗策略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个体化治疗策略可以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血栓负荷量来调整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方案。
一项研究发现,通过量化评估患者的血栓负荷量,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溶栓需求,并根据情况调整溶栓剂的剂量,从而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肺栓塞的抗凝和溶栓临床治疗分析发表时间:2013-05-13T16:13:06.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9期供稿作者:廉志宏[导读] 链激酶的好处是费用最低,但对有近期感染、有高水平抗链球菌抗体的患者可能无效。
廉志宏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 021008)【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9-0176-02【关键词】肺栓塞急性肺栓塞抗凝溶栓治疗肺栓塞作为一种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指外来栓子堵塞肺动脉所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
肺栓塞为一组疾病的统称。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可从无症状到突然死亡。
常见的症状为呼吸困难和胸痛,发生率均达80%以上。
抢救生命,稳定病情,使肺血管再通。
肺栓塞药物治疗主要是抗凝和溶栓治疗,选取2010年以来收治的40例肺栓塞患者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10年以来我院诊为肺栓塞病例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29~68岁,平均56岁;病程1h~15d。
有呼吸困难或气短,晕厥,紫绀,咳嗽,胸痛,咳血等病症,明显紫绀,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性啰音,出现低热,胸腔积液。
1.2 辅助检查心电图异常,但无特异性,多在发病后即刻出现,并呈动态变化。
约50%的病人表现为V1~V4的ST-T改变,其他有右束支传导阻滞、肺性P波、电轴右偏、顺钟向转位等,典型的S1QⅢ TⅢ较少出现。
X线胸片有异常表现为肺实变或肺不张,胸膜渗出。
1.3 方法1.3.1 溶栓药物纤维蛋白特异性常用药物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溶栓作用强,半衰期短,减少了出血的不良反应,用药后不会发生过敏反应。
链激酶(SK)、尿激酶(UK)其特征是溶栓作用较强,但缺乏溶栓特异性,即在溶解纤维蛋白的同时也降解纤维蛋白原,易导致严重的出血反应。
静脉溶栓疗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突变体Re- teplase(r-PA)IOU静脉注射2次,给药间隔时间在30分钟以上。
急性重症肺栓塞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急性重症肺栓塞患者采用溶栓治疗的效果。
方法40例急性重症肺栓塞患者,患者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其疗效与相关临床指标变化。
结果40例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5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0%。
患者治疗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N末端脑钠肽(NT-BNP)、D-二聚体(D-D)指标显著低于治疗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氧分压(PO2)指标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急性重症肺栓塞患者采用溶栓治療可获良好的疗效,安全性较好,值得借鉴。
关键词急性重症肺栓塞;溶栓;疗效急性肺栓塞是临床多发病,大部分患者症状的特异性较低,易出现漏诊、误诊,具有较高的病死率[1]。
因此,针对该疾病患者进行早期及时的诊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选取本科收治的急性重症肺栓塞40例患者,确诊后行溶栓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收集本科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40例急性重症肺栓塞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CT影像学检查确诊,发病至确诊时间均短于2周。
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47.15±3.97)岁;7例患者伴高血压,2例患者伴糖尿病,8例伴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伴肺感染。
1. 2 方法本组患者在入院后均按照常规检测流程对各临床指标进行检查,并在短时间内创建静脉通道,需对患者凝血功能、血电解质水平以及动脉血气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所有患者均接受尿激酶治疗,使用剂量控制在4400 IU/kg,在10 min内完成给药,然后再将剂量减半进行持续滴注治疗,持续用药12 h左右。
此外,所有患者均行低分子肝素抗凝,且给予多巴胺及甲肾上腺素控制血压,同时采用50 mg阿替普酶经静脉泵注行溶栓治疗,于2 h内静脉滴注完。
1. 3 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且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变化,包括RR、HR、SBP、DBP、SaO2、PO2、NT-BNP、D-D等指标。
溶栓联合抗凝治疗急诊重症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溶栓联合抗凝治疗急诊重症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诊重症肺血栓栓塞症患者100例设定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抗凝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溶栓治疗,并分析应用效果。
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 <0.05。
结论:溶栓联合抗凝的治疗方式能够更加快速的改善重症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降低患者发生大面积出血的风险,提高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防止疾病的复发。
关键词:溶栓;抗凝;重症肺血栓栓塞症;联合治疗重症肺血栓栓塞症是因为受到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进入到肺部的循环系统中导致的病变,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胸痛以及呼吸急促等症状。
该病发生之后,患者可能会伴有低血压及休克等危重症,严重的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在临床当中是一种致残率和致死率都比较高的疾病[1]。
发病之后,采用抗凝治疗是临床比较常用的方法,但是单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治疗,效果并不显著,并且单纯的抗凝治疗很容易导致大面积出血的风险。
溶栓治疗是一种帮助患者在短时间内将肺循环内的血栓进行溶解的一种治疗方式,但是单纯的采用这一种方式进行治疗,患者的高凝血状态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疾病很容易复发。
因此,将两种方式联合应用,可以缩短患者肺灌注恢复的时间,降低对患者心功能的损伤,同时,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2]。
针对我院急诊重症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采用溶栓、抗凝联合治疗的方式进行干预,并分析应用效果。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急诊重症肺血栓栓塞症患者100例设定为本次研究对象,实验组、对照组各50例,其中实验组男25例,女25例,平均(55.69±7.72)岁,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平均(55.32±7.53)岁,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外科手术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溶栓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外科手术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的溶栓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外科手术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10例,以治疗时间先后为依据,前5例分为对照组,后5例分为实验组。
针对对照组,采用全量药物溶栓治疗方式,并给与100 mg的瑞替普酶。
针对实验组,采用近半量药物溶栓治疗,并给与50 mg瑞替普酶。
10例患者在后期均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400单位/次为基准。
结果采用全量药物溶栓治疗方式的对照组均出现大出血状况,在补血、补液基础上,4例患者病情有所好转,病情得到控制,其中1例患者死亡。
采用近半量药物溶栓治疗方式的实验组均出现少量出血,且恢复状况良好。
结论在治疗外科手术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过程中,若利用药物溶栓治疗方式,需以患者手术创伤范围为依据,采用近半量药物溶栓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缓解缺氧症状,避免患者大出血,尽早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标签:外科手术;大面积肺栓塞;溶栓治疗
肺栓塞,亦被称之为肺血栓栓塞,指基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所诱发的肺循环障碍的临床与病理生理综合征。
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演变为肺出血等[1]。
对于肺栓塞,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呼吸困难、胸痛、咯血,严重者会出现晕厥等症状。
②呼吸与心率呈现出明显增快的趋势,胸片为肺部斑块状等,肺动脉增粗。
③心率、血压以及血氧等有所下降[2]。
本研究以本院收治的10例外科手术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为对象,采用全量药物溶栓治疗与近半量药物溶栓治疗,得知近半量药物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相关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15年1月~2015年10月到本院参与治疗的外科手术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10例,以治疗时间先后为依据,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其中,针对5例对照组患者,由3例男性、2例女性组成,年龄20~60岁,且包括2例肝曲结肠癌根治术、2例胆囊切除术以及1例左乳腺癌根治术。
针对5例实验组患者,由2例男性、3例女性组成,年龄23~61岁,且包括回盲部切除术2例、脾切除术1例以及胆囊切除术2例。
1.2方法对于对照组,通过全量药物溶栓治疗方式,并给与100 mg的瑞替普酶进行治疗。
对于实验组,通过近半量药物溶栓治疗,并给与50 mg瑞替普酶进行治疗。
与此同时,10例患者在后期均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400单位/次为基准。
1.3临床症状在手术后的2~5 d,10例患者均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且伴随着面色苍白、大汗、胸闷等,其心率、血压以及血氧等均有明显下降趋势。
与此同时,10例患者血气分析示氧分压(PaO2)明显低于正常值,而二氧化碳分压(PaCO2)基本正常。
2 结果
采用全量药物溶栓治疗方式的对照组,在治疗后,均出现大出血状况,在补血、补液基础上,4例患者停止出血,病情得到较好控制,且生命体征逐渐恢复。
然而,1例患者由于抢救无效而死亡。
采用近半量药物溶栓治疗方式的实验组,在治疗后,5例患者仅存在少量出血状况,且恢复状况良好,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
3 讨论
针对术后患者,易在搬动、如厕以及改变体位等过程中出现急性状况,然而,急性PTE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易遭到手术本身遮掩,进而出现漏诊、误诊等问题,导致患者死亡率增加。
尤其针对手术行动不便的患者,不能及时接受影像学检查。
据相关文献报道,包括阑尾、腹壁等在内的小腹部手术后发生肺栓塞的概率约为0.1%~0.6%,而包括肝脏、胃肠等在内的大腹部手术后发生肺栓塞的概率约为0.8%~1.7%。
针对因肿瘤而行手术,发生肺栓塞的概率高达0.58%~3.85%[3]。
因此,针对手术患者,应强化临床诊断,为早治疗奠定基础。
若临床怀疑患者可能出现肺栓塞时,应采用有效的临床检查措施,作出正确诊断。
其中,对于肺栓塞检查,包括两方面内容,即一般临床检查与确诊检查。
对于一般临床检查包括:①手术前患者心肺功能正常,手术后短期内突然出现较为典型的肺栓塞临床症状,若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则标志着患者可能存在肺栓塞。
②动脉血气分析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其程度与肺血管床栓塞范围存在密切关系,进而估计患者肺栓塞严重程度。
③利用心电图鉴别急性心肌梗死。
对于确诊检查包括:①通过血浆溶栓二聚体测定方式,其中,D-dimer属于纤维蛋降解产物,其易隐藏于血栓栓塞性患者的血浆中,若D-dimer处于正常状态下,则可判定患者未出现肺栓塞。
②确诊肺栓塞最有效的方式是肺动脉造影,是肺栓塞诊断的指标,可直接显示直径为0.5 mm的栓子[4]。
在治疗大面积肺栓塞患者过程中,以患者栓塞范围为依据,结合患者生命体征状况,合理采用治疗方式。
肺栓塞用药治疗方式包括一般治疗、抗凝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
其中,肝素疗法、维生素拮抗剂(新抗凝片、双香豆素)以及溶栓治疗均属于抗凝治疗范畴,而肺栓塞取栓术、腔镜脉阻断术以及导管抽吸静脉血栓术属于外科手术治疗范畴[5]。
总而言之,针对外科手术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患者而言,溶栓治疗方式具有其特殊性,采用全量药物溶栓治疗风险系数较高,易导致患者受到大出血和原发病的双重影响,大大增加患者治疗难度,为患者带来痛苦,影响医院整体医疗水平。
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控制患者原发病,避免患者大出血成为诸多医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本次研究,针对10例患者,以治疗先后顺序为依据,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相较于采用全量药物溶栓治疗方式的对照组,采用近半量药物溶栓治疗方式的实验组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病情恢复状况良好。
由此可见,近半量药物溶栓治疗临床疗效显著,有助于降低大出血导致的危害。
与此同时,预防是控制大面积肺栓塞的有效措施,在手术后,相关医护人员应鼓励患者做早期活动,
待停止出血后,采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进行预防治疗,减少术后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发生概率。
参考文献:
[1]谷应.次大面积肺栓塞溶栓及抗凝治疗效果比较的Meta分析[D].吉林大学,2013.
[2]孟晓光.大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临床疗效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5,03:115.
[3]盛丹丹.急性肺栓塞临床病例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3.
[4]高伟良,邱晨,傅应云,等.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影像学分型)治疗方法的选择[J].广东医学,2012,11:1637-1638.
[5]张明亮,王爱萍,尹鲁骅,等.急性大面积肺栓塞应用不同剂量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的血流动力学效果及安全性[J].心脏杂志,2014,05:55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