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肉毒梭菌的检验
- 格式:ppt
- 大小:1012.50 KB
- 文档页数:22
食源性肉毒梭菌病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特点1.1 中毒型1.1.1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1.1.2 发病原因:由带有肉毒梭菌或其芽胞的粪便、土壤、水污染畜禽肉、鱼肉、粮食、水果蔬菜等食物原料或食品,在其加工储存过程中于厌氧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产生肉毒毒素,食用前未再进行高温加热,经口食入含肉毒毒素的食物而导致的中毒性食源性疾病。
该病一般以家庭暴发为主。
1.1.3 致病食品:主要以豆谷类发酵食品和肉制品为主,如臭豆腐、豆瓣酱、豆豉、面酱、火腿肠、血灌肠、风干牛肉等。
中毒食品多数为家庭自制的风味或民族风俗食品,有密封隔氧的加工和储存过程;商品类食品以罐头等密封包装食品为主。
1.1.4 易感人群:无性别、年龄差异。
1.2 感染型1.2.1 发病季节:无季节性。
1.2.2 发病原因:主要通过经口食入被肉毒梭菌污染的食物而导致肠道感染性食源性疾病;也可通过其他媒介致使肉毒梭菌进入胃肠道而导致感染性疾病。
1.2.3 致病食品:蜂蜜和含蜂蜜的食物。
1.2.4 易感人群:婴儿,一般为 1 岁以内。
2 临床表现2.1 中毒型2.1.1 潜伏期:一般为 12 h~36 h,短者 2 h,长者8 h~10 d 或更长,潜伏期长短与被摄入食品中肉毒毒素含量和摄入食品量有关,摄入毒素量大者潜伏期短,病程急,量小且连续摄入,则呈现潜伏期较长,发病缓的特点。
2.1.2 主要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具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肉毒中毒特有的神经麻痹症状,初期表现为视力减弱、视力模糊、复视、斜视、眼球震颤或固定、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眼部症状,同时或稍后出现张口、伸舌、咀嚼、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声音嘶哑或失音等肌肉瘫痪症状,由于肌肉运动神经麻痹,导致口腔分泌物增多而不能下咽,气管分泌堆积导致呼吸困难,胃肠运动机能障碍而致便秘和腹胀,患者颈软不能抬头,四肢瘫软不能站立。
重症病例终因呼吸肌麻痹所致呼吸障碍引起窒息、昏迷、心力衰竭和电解质紊乱而死亡。
食品微生物检测中PCR技术的运用研究作者:厉芬林黎吴芳媛来源:《中国食品》2021年第15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也随之提高。
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只有强化对食品的检测工作,才能保障人们的饮食安全。
本文分析了PCR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常用方式,讲述了PCR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优势,最后详细阐述了PCR技术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幽门螺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一、PCR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常用方式1.常规检测。
PCR技术常规的检测方式是在DNA模板与引物之间加入聚合酶,通过对引物的混合物进行催化,观察DNA片段的变化和不同周期的变化情况,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此方法可以检测多种菌类,并可保证检出率能达到90%以上。
2.多重检测。
多重PCR检测技术的检测方式为,通过观察聚合酶反应,之后进行多个DNA片段检测,从而提升常规PCR技术的检测效率,以达到减少实验步骤的目的。
3.逆转录PCR检测。
逆转录PCR检测技术是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来提取DNA,从而验证cDNA。
其优势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检测出生物的属性和含量,提升传统检测方式的灵敏性,为检测工作创造良好的发展方向。
二、PCR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优势PCR技术是食品微生物检测中最有效的检测方式,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变性、退火、延伸三个步骤来获取大量的DNA片段,进而对其分析就可获得食品中微生物的情况。
1.方便性。
PCR检测技术自动化程度较高,只需一人操作,实现人机一体化程序设定,更加便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由于不同微生物的生长环境、所需温度和pH都不相同,所以在进行细胞特征、菌落特征和生理变化检测时,与传统检测模式相比,PCR检测技术可以更轻易地检测出微生物的种类和含量,使检测流程更加规范。
2.迅速性。
由于传统检测技术的检测流程过于繁琐,通常需要三天才可完成检测工作,大幅度地降低了检测工作的效率。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肉毒梭菌是一种产生肉毒毒素的细菌,常常存在于土壤和沉积物中,也可存在于一些动物肠道中。
当食物受到肉毒梭菌的感染后,细菌会产生肉毒毒素,这种毒素能够引起食物中毒,且肉毒毒素是一种非常强力的毒素,只需少量就能够引发严重的中毒症状。
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通常被称为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该中毒一旦发生,病情严重且很容易传播。
对于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至关重要,以便能够迅速检测和处理中毒病例,防止疾病的扩散。
一、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1. 病史和症状分析:患者通常在食用受感染食品后6-48小时出现中毒症状。
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痛、眩晕、视力模糊、眼肌麻痹、喉部肌肉无力等。
当病人有食用可能感染肉毒梭菌的食物,并出现与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相关的症状时,应怀疑为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2. 实验室检查:可通过检验患者的血液、呕吐物、粪便等标本,来确定肉毒梭菌是否存在。
毒素测定可以通过孵育血清、胃液等进行,也可以通过PCR技术来进行。
二、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处理原则1. 紧急处理:一旦发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就医。
病人被送入医院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治疗措施,以防止中毒症状的进一步发展。
2. 及时排除毒素:采取洗胃、导泻等措施,以尽快排出体内的肉毒毒素。
要保持充足的饮水量,以加速体内的毒素排出。
3. 抗毒素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以使用抗毒素进行治疗。
肉毒毒素抗毒素可用于中毒的早期治疗,能够中和体内的肉毒毒素,减轻病情。
4. 对症治疗:根据个体病情,对症给予相应的支持性治疗。
如对呼吸系统受损的患者可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对眼肌麻痹患者可给予眼护理,定期滴眼液等;对患者出现的其他症状,也需给予相应的支持性治疗。
5. 预防传播:减低疾病传播的风险是阻断疾病扩散的关键。
应隔离患者,防止疾病传播给其他人。
要对可能被肉毒梭菌污染的食物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控制,以防止重新感染。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主要是根据病史和症状分析,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确定。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动物性食品的生物性污染指:微生物、寄生虫和昆虫等生物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
内源性污染: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其自身带染的微生物或寄生虫所造成的食用产品污染,又称一次污染。
内源性污染的主要途径有:1、非致病性和条件致病性微生物2、致病性微生物3、寄生虫外源性污染:指动物性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中微生物或寄生物的污染,又称二次污染。
外源性微生物污染动物性食品的主要途径:1、通过水源、空气、土壤污染2、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污染3、储运过程中的污染4、有害动物的污染动物性食品生物性污染的危害:食品的腐败变质、食源性疾病食品腐败变质:指在以微生物为主的各种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食品成分和感官性质的变化,结果使食品的品质降低或变为不能食用的状态。
食源性疾病:凡是通过摄取食物而使病原体及其毒素或其他有害物质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或中毒性疾病,统称为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的分类:食源性感染、食源性中毒食源性感染:指人们食用了患人畜共患病动物的肉、孚L、蛋等或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食源性中毒(“食物中毒”):指人们食用了某些被微生物及其毒素、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有毒生物组织,致使人们发生急性中毒性疾病。
动物性食品生物性污染的评价指标: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数、致病菌、细菌菌相菌落总数:只能作为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标志,反映食品受微生物污染的程度,但不能区分细菌的种类。
大肠菌群数:指一大群在37℃、24h内能够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阴性无芽抱杆菌。
细菌菌相:指共存于食品中的细菌种类及其相对数量的构成。
其中相对数量较大的细菌称为优势菌种(属、株)。
沙门杆菌食物中毒机制与临床表现:大量活菌经肠系膜淋巴结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感染;活菌在肠系膜淋巴结和网状内皮系统被破坏时,释放出内毒素;活菌+内毒素共同作用于胃肠道,引起黏膜充血、水肿和出血,使患者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腹泻、体温升高等急性胃肠炎症状。
鱼类罐头食品中肉毒杆菌的污染风险解析2015年10月,美国多家企业召回疑含肉毒杆菌(又称肉毒梭菌)的鱼罐头事件,本文通过分析肉毒杆菌的生物特性、鱼类罐头食品的生产工艺以及国内外肉毒杆菌的污染案例,并结合国内外关于肉毒杆菌的管理措施、肉毒杆菌的检测特点以及国内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对鱼类罐头食品受肉毒杆菌污染的风险进行了以下解析:一.鱼类罐头食品存在肉毒杆菌污染的可能,但不常见,可在生产工艺中进行控制与避免1、肉毒杆菌的生物特性肉毒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土壤中常可检出,偶亦存在于动物粪便中。
根据所产生毒素的抗原性不同,肉毒杆菌分为A、B、Ca、Cb、D、E、F、G这8个型,能引起人类疾病的有A、B、E、F型,其中以A、B型最为常见。
人体的胃肠道是一个良好的缺氧环境,适于肉毒杆菌居住。
肉毒杆菌属于厌氧菌,严格厌氧,在胃肠道内既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及果糖,产酸产气,又能消化分解肉渣,使之变黑,腐败恶臭。
在厌氧环境中,此菌能分泌强烈的肉毒毒素,能引起特殊的神经中毒症状,致残率、病死率极高。
肉毒杆菌毒素不耐高温不耐高酸,酸度PH4.5以下或者温度45℃就可以抑制它;如果在100℃的高温下,几分钟便可以破坏毒素。
但肉毒杆菌芽胞抵抗力很强,干热180℃5-15分钟,湿热100℃5小时,高压蒸气121℃30分钟,才能杀死芽胞。
2、国内外罐头食品受肉毒杆菌污染案例目前国内尚未报道过国内罐头食品受肉毒杆菌污染的事件,国际上相关事件列举如下:2007年7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发表声明,美国卡斯尔伯里食品公司生产的80 种肉类罐头产品及部分宠物食品,因含有肉毒杆菌将被强制召回。
其中包括辣椒酱、牛肉汤、咸牛肉马铃薯泥等。
2014年8月,美国加州一家公司宣布对一系列的罐头食品实施召回,因为这些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导致它们极易被肉毒杆菌污染。
这些受召回的食品包括松子罗勒酱、腌制什锦、番茄沙司、橄榄油番茄、烧烤酱、意大利酱。
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标准编号】WS/T 83—1996 【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7-01-11【实施时间】1997-09-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肉毒梭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和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肉毒梭菌食物中毒。
2引用标准GB 4789.12—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GB 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3诊断标准3.1流行病学特点3.1.1中毒食品多为家庭自制发酵豆谷类制品,其次为肉类和罐头食品。
3.1.2中毒多发生在冬春季。
3.1.3潜伏期一般为1~7d,病死率较高。
3.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有:头晕、无力、视力模糊、眼睑下垂、复视、咀嚼无力、张口困难、伸舌困难、咽喉阻塞感、饮水发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头颈无力、垂头等,患者症状轻重程度和出现范围可有所不同。
3.3实验室诊断3.3.1从中毒食品(或患者粪便、血液)中检出肉毒毒素,并确定其型别。
3.3.2肉毒毒素的检测方法见GB 4789.12。
4判定原则4.1符合本标准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
4.2实验室诊断须从中毒食品中检出肉毒毒素,并确定其型别(如中毒食品未能采到,可采取患者粪便或血液进行检测)。
5处理原则5.1按GB 14938执行。
5.2给予相应型别的肉毒抗毒素治疗。
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
本标准由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宏道。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卫生部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负责解释。
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英文名称】【标准编号】WS/T 86—1996 【代替编号】【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时间】1997-01-11【实施时间】1997-09-01【内容】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的诊断标准、判定原则及处理原则。
食品中肉毒梭菌的PCR检测方法科标检测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食品中A、B、E、F型肉毒梭菌的检测。
青岛科标检测研究院通过了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CMA)和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认可,是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旗下科标生物实验室在微生物检测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可以针对食品、医药、化妆品、农产品、一次性产品以及工业产品等进行微生物检测以及产品微生物污染分析,为客户提供快速、高效、权威的第三方微生物检测服务,保证产品质量安全,专业得到了国内、国际知名企业的广泛认可。
可以按照各种标准提供微生物检测服务。
2、规范性引用文件GB/T4789.12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肉毒梭菌及肉毒毒素检验GB/T6682分析试验室用水规格和实验方法GB19489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T27403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分子生物学检测SN/T1193基因检验实验室技术要求3、术语、定义和略缩语3.1肉毒梭菌肉毒梭菌为梭菌科梭菌属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厌氧,在适宜的培养基及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产生一类具有很强毒性的神经麻痹毒素,即肉毒毒素。
3.2聚合酶链式反应模板DNA先经高温变性成为单链,在DNA聚合酶作用和适宜的反应条件下,根据模板序列设计的两条引物分别与模板DNA两条链上相应的一段互补序列发生退火而相互结合,接着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四种脱氧核糖核酸(dNTP)为底物,使退火引物得以延伸,然后不断重复变性、退火和延伸这一循环,使位于两段已知序列之间的DNA片段呈几何倍数扩增。
3.3缩略语Bp 碱基对DNA 脱氧核糖核酸dNTP 脱氧核苷三磷酸dATP 脱氧腺苷三磷酸dCTP 脱氧胞苷三磷酸dGTP 脱氧鸟苷三磷酸dTTP 脱氧胸苷三磷酸Taq 水生栖热菌Tris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EDTA 乙二胺四乙酸4、生物安全措施为了保护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应由具备资格的工作人员检测肉毒梭菌,所有培养物和废弃物应小心处置,并按照GB19489和GB/T27403中的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