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及评价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及评价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及评价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及评价

?136?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及评价

李鹏。张澍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消化疾病学系、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北京100053)

关羹词:慢性胃炎;内镜诊断

[中图分类号]R573.3,R4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541X(2006)03—136-03

Stahl于1728年首先提出了慢性胃炎(cG)的概念,但由于一直缺乏形态及病理资料,诊断一直都存在争论。直到内镜大范围应用,CG的内镜诊断及分型才开始被提及并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CG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相关性很差,所以,一直没有满意的、被广泛接受的内镜诊断及分型标准。本文介绍国内外几个影响力较大的CG内镜诊断及分型标准及其优缺点。

Schindler于1947年通过半屈式内镜所见,并根据内镜表现与组织学改变进行对比,把胃非特异性炎症称为CG,根据内镜形态学表现又将CG分为原发性CG和继发性CG。原因不明者为原发性,同时合并胃溃疡、胃癌及有胃手术史者为继发性。而将原发性又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肥厚性3型。

此种分类方法曾在我国应用最为广泛。将CG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该方法简洁实用,但也存在一些缺点:(1)未对病变程度进行描述,对于病变的比较以及愈合程度无法评价。(2)红白相间本应该是一种正常的内镜表现,而将其定为炎症表现,造成内镜所到之处,无不有炎症存在,这也与慢性炎症的病理标准有关。(3)慢性浅表性胃炎种类繁杂,它们之间大多并无明显联系,未能体现出内镜诊断的特点。

21983年全国CG座谈会的分类

2.1慢性浅表性胃炎镜下黏膜可有以下各种表现中的一种或数种。(1)水肿:颜色发白,反光增强,胃小区结构明显。(2)花斑:在橙黄色黏膜背景上出现红色充血区,呈红色片状或红色条状,或较弥漫发红,即所谓花斑或红白相间现象,又可进一步描述为红白

’通讯作者:幽mgst@bddc-bfla.coin.cn相闾而以红为主、或红白相间而以白为主(多为萎缩性改变)。(3)黏膜脆弱:轻微触碰即发生出血点或出血斑。(4)渗出:黏膜上有病理性黏液渗出,常紧紧黏附于黏膜上,用水冲洗不易将其冲掉,用力将其冲掉后,常见黏膜发红或糜烂。(5)糜烂:黏膜上皮完整性受损,可大可小,大者成片,可达1cm左右,小者可如针尖,常附有白苔,白苔周围有红晕。(6)皱襞增生:皱襞隆起、肥厚,注气后皱襞不能展平。(7)黏膜下出血点:由黏膜下的小血管出血引起,呈斑点状,类似麻疹病的皮疹,也可呈条状或片状,有时溢出黏膜。(8)黏膜不平:可呈细颗粒状(也可称轻度)、粗颗粒状或铺路石状(也可称重度)。(9)黏膜出血:可呈散在点状、斑状或片状出血斑,甚至可见到向腔内渗血。(10)肠上皮化生。

2.2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除可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各种表现外,还常有以下表现。(1)皱襞萎缩:主要表现在胃体部,根据萎缩程度可分为三度,皱襞变细为轻度,皱襞消失为重度,介于两者之间为中度,重度者也称胃萎缩。(2)血管显露:因黏膜萎缩变薄,在少量注气时看到黏膜下血管为血管显露。初期可见到黏膜下小血管,重者可见到黏膜下的大血管如树枝状,暗红色,有时犹如在黏膜表面。(3)黏膜粗糙不平:由于萎缩、增生和肠上皮化生,黏膜常明显粗糙不平或呈结节状或鳞片状凹凸不平。

2.3肥厚性胃炎胃底、胃体黏膜皱襞明显粗大、肥厚,以大弯侧最明显,充气不能使之展平,黏膜发红,黏液增多,隆起的皱襞可呈息肉样,偶尔病变可累及胃窦。

1983年全国胃炎座谈会的建议,不主张分型太多,主张必要时将病变的具体表现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下加以具体描述。如: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多发性糜烂或伴痘疮样糜烂等。但在实行过程中使大家困惑的是内镜下诊断的胃炎过于广泛,以至几乎没有不是胃炎者。

31990年世界消化病学会悉尼系统分类

CG分为7种:(1)红斑/渗出性胃炎:镜下有点片状红斑,黏膜细颗粒状,光泽消失,伴有点状渗出,有时可见轻度的脆性增加,多发生于胃窦部,也可以是全胃炎。可以分为轻、中、重3级。(2)平坦糜烂性胃炎:病变以平坦糜烂为主,主要在胃窦部,也可发生在全胃。病变可被一层渗出物覆盖,有时沿着皱襞出现条状糜烂和灶型红斑。可以分为轻、中、重3级。(3)隆起糜烂性胃炎:病变以隆起糜烂为主,根据病变的数目可分为轻、中、重3级。(4)胃炎伴萎缩:在少量充气时,可见黏膜血管显露,皱襞变平甚至消失,可能见到灰白色斑状肠化生。可根据血管透见的情况分为轻、中、重3级。(5)出血性胃炎:特点为黏膜上有点状瘀斑或渗血。一般按出血斑的多少分级。(6)胃肠反流性胃炎:皱襞有红斑、水肿,胃腔内有胆汁,幽门口附近黏膜呈牛肉样红色,皱襞明显水肿,甚至呈息肉样。也可按轻、中、重分级。(7)皱壁肥厚性胃炎:皱襞明显粗大,充气不能展平。

悉尼系统内镜CG分类和以往相比明显进行了细化,比较具体,在解剖学分类中将胃炎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和全胃炎,对某些病理学表现进行了分级,有利于诊断的标准化,内镜诊断中加入了反流性胃炎、门脉高压性胃肠病,强调了CG与Hp感染的关系。但该分类过于繁琐,不易推广,也未能解决内镜所见与组织学不一致的问题。

42000年中华消化学会井冈山分类

该分类CG的分类、诊断等方面达成共识,解决了几个问题。(1)将CG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2)规定了诊断CG的主要所见和诊断依据。(3)明确了Hp相关性胃炎的定义。(4)规定了胃炎内镜诊断的书写格式。(5)规定了胃炎诊断的病理学标准。(6)规定了用于科研和临床的活检块数,并规定每块活检的组织学变化都要报告临床医生。这些比悉尼标准有进步。

内镜诊断:(1)分类:内镜下CG分为浅表性胃炎(又称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如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或伴胆汁反流。(2)病变的分布和范围l胃窦、胃体和全胃。(3)诊断依据:浅表性胃炎:红斑(点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萎缩性胃炎:黏膜呈颗粒

?137?

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

该分类以病理为基调,内镜未对浅表性胃炎进行分型,只在胃炎后面缀以所见,去除花斑样红白相间,使内镜下未见异常的诊断有所增加。但日常工作中,由于所做活检无不有炎症,若全活检无正常所见,则胃镜诊断准确性大大下降,如何解决,未予确定。

52002年日本胃炎研究会分类

分类标准包括内镜分级、基本分型及诊断标准两部分。

基本分型:(1)浅表性胃炎:可见水肿、点片状、线状充血、红斑;(2)出血性胃炎:可见出血;(3)糜烂性胃炎:糜烂、包括平坦型及凹陷型;(4)疣状性胃炎:隆起型糜烂;(5)萎缩性胃炎:有黏膜颜色的改变,可见血管网及黏膜层变薄;(6)肠化生性胃炎:肠化生明显;(7)增生性胃炎:黏膜明显不规则,或胃体大弯侧皱襞肥厚;(8)特殊型胃炎。

内镜分级:(1)点状红斑:1:局限的;2:广泛但分散;3l广泛密集;(2)片状红斑:1:分散;2:密集;3:红斑融合;(3)线状红斑:l:间断的;2:连续的;3:广泛糜烂或出血;(4)水肿:1:光滑的;2:伴渗出;3:广泛的;(5)平坦或凹陷型糜烂:1:单发;2:多发而局限;3:多发而广泛;(6)隆起型糜烂:1:单发;2:分散,<5处损伤;3:分散>5处损伤;(7)出血:1:单发;2:多发而局限;3:弥漫;(8)表面不规则:1:单纯颗粒样改变;2:均匀颗粒样改变;3:多种颗粒样改变;(9)皱襞肥厚1l部分;2l完全;3:宽度大于10mlTl;(10)血管显露:1l部分;2:均匀连续;3:血管达表层;(11)肠化生:1:单个的;2:多发而局限;3:弥漫。

本CG内镜下诊断标准将病变分为轻重不同的级别,并将肠化生独立出来,单独诊断为一类CG,比较具体,但内镜下肠化生诊断不易。另外,分类仍嫌繁琐。

62003年大连全国CG专题讨论标准

建议将CG的内镜下分型为浅表性胃炎、出血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并对各型胃炎的镜下表现特征和分级标准进行了规范性描述。对CG的内镜特征和分级标准作了进一步的细分和量化,便于基层医生操作。关于取材部位、病理诊断标准、活动性判断、Hp诊断要求仍按2000年消化病学会井冈山分级标准实行。

CG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

?138?

表1慢性胃炎内镜分型分级

应用该分类方法,我们进行了CG内镜描述和病

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人选132例门诊接受胃镜检

查的CG患者,描述CG红斑、糜烂、出血和萎缩4种

内镜表现,按慢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活动性、幽

门螺杆菌感染、异型性、糜烂、充血和出血进行病理评

价,分析内镜表现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发现:

病理经由典型因素共可说明内镜表现总变异量的

3.05%,内镜下红斑和病理慢性炎有相关性(P=

0.005,r=0.178);糜烂与病理诊断的糜烂相关(P=

0。014,,.=0.025);出血和病理出血诊断有相关趋势

(P=0.056,r=0.046)。结论:内镜表现和病理诊断

有一定的相关性,内镜下诊断较可靠。应该指出若活

检能垂直于黏膜表面取材达黏膜肌层,可提高内镜与

病理诊断的符合率。

(收稿日期:2006.03一lO)

消化道良性隆起病灶的内镜诊断标准及评价

刘俊,侯晓华f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武汉430022)关键词:消化道隆起性病灶;内镜诊断

[中图分类号]R57,R4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541X(2006)03?138—02

消化道良性隆起病灶从内镜形态学上可以分为黏膜隆起病灶、黏膜下隆起病灶和腔外压迹。黏膜隆起病灶主要为消化道息肉和隆起糜烂灶,其中息肉是消化道黏膜的局部增生而形成突出于消化道腔内的隆起病灶;而隆起糜烂灶则是由于亚急性或慢性黏膜炎症引起局部炎性增生所致。这两种病变在超生内镜检查中显示其病灶均起源于消化道的黏膜层。

1消化道息肉

1.1山田分类(1966年,日本)(1)I型:隆起病灶的起始部平滑,与周边黏膜界线不明显,病灶呈丘状隆起;(2)II型:隆起病灶的起始部与周边黏膜有明显的界线,病灶呈半球状隆起;(3)Ⅲ型:隆起病灶的起始部与周边成锐角,病灶基本为球形,呈亚蒂状隆起;(4)Ⅳ型:隆起病灶基底部明显小于顶端,有明显的蒂形成,呈有蒂隆起。

目前国内外许多单位对胃息肉的描述是参照山田分类标准进行的。山田分类的主要依据是:息肉的隆起高度、息肉形态和是否有蒂形成,基本概括了所有胃息肉的大体特征。该分类简单易学,既能帮助内镜医生判断隆起病灶是黏膜层来源的息肉,还是黏膜下病变,对内镜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治疗附件有帮助,实用性强。

山田分类最大的缺陷是没有描述隆起病灶的表面改变,如:充血、糜烂、溃疡和出血等,也没有对病灶的形态进行分类,如:结节状、花瓣状、分叶状等,这样不利于判断息肉的组织学结构和良恶性。分类中的

室内环境舒适度评价分析实验报告

室内热舒适环境评价 实验报告 学院: 专业班级: 组长: 组员: 组员: 组员: 实施时间:

1.掌握用室内环境的测试参数计算 PMV 值的方法。 2.对问卷进行总结归纳,对不同人群(如男生和女生,进餐时间长短,室内待 了多久,籍贯),对室内热舒适度做出的的不同反应进行对比分析,以得到不同人群在相同室内环境感受的热舒适度有哪些不同。 二、实验原理 人类对建筑室内环境的评价由室内热湿环境、室内空气质量、建筑光环境、建筑声环境等组成,由于室内声环境将在实验三详细阐述,在本实验中就不做过多说明。 室内热湿环境是对室内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和环境热辐射的总称。室内热环境是指影响人体冷热感觉的环境因素,也可以说是人们在房屋内对可以接受的气候条件的主观感受。影响室内环境的因素,除了人们的衣着、活动强度外,主要包括室内温度、室内湿度、气流速度以及人体与房屋墙壁、地面、屋顶之间的辐射换热(简称环境辐射)。人体与环境之间的热交换是以对流和辐射两种方式进行,其中对流换热取决于室内空气温度和气流速度,辐射换热取决于围护结构内表面的平均辐射温度。适宜的室内热环境是指室内空气温度、湿度气流速度以及环境热辐射适当,使人体易于保持热平衡从而感到舒适的室内环境条件。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气流速度对人体的冷热感觉能够产生影响,这一点容易被人们所感知、所认识,但环境热辐射对人体冷热感产生的影响,往往不易被人们所感知、所认识。例如在冬季的采暖房屋中,人们常常关注室内空气温度是否达到要求,而并没有注意到单层玻璃以及屋顶和外墙保温不足,内表面温度过低,对人体冷热感产生的影响。 室内空气品质(IAQ)是影响人群在建筑中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室内空气污染会危害人身体健康还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为此国家规定送入建筑的最小新风量必须满足使人健康的在其中工作,已有的研究表明,增加室内通风换气量能减轻病态建筑综合症人员的症状。 室内光环境的要求从只要求“亮”逐渐发展到今天要有合理的照度和光亮分布、正确的投光方向,以达到满足人们的视觉和心理要求。

综述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摘要现代医家继承发展古人经验,形成慢性胃炎的基本病机为脾胃气虚,气机失调的定则,同时认为瘀血阻滞为慢性胃炎的常见病机,而随着现代科学发展,幽门螺杆菌得以发现,胃黏膜得以直观,现代医家进一步发展了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认为脾胃湿热,胃阴不足乃慢性胃炎不可忽视的病机之一。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西医研究;研究进展 一.慢性胃炎的概念及由来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指胃粘膜层可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炎性改变。1970 年代初,临床使用纤维胃镜检查之后而被广泛诊断。纤维胃镜的应用使得我国慢性胃炎患者约占门诊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故有“胃镜所到处处有炎症”的风趣之说。2000 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采纳了国际上新悉尼系统(Update Sydney system)的分类方法,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将慢性胃炎分成浅表性,又称非萎缩性(non-atro-phic)、萎缩性(atrophic)和特殊类型(specialforms三大类。二.慢性胃炎的发病率 慢性胃炎因高患病率、慢性迁延性病程及疾病的久治不愈而导致患者反复就医,国外资料显示慢性胃炎占普通人群的40%左右,目前国内虽缺乏慢性胃炎大规模人群的调查资料,但有资料显示,在普通人群中50 岁以上者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50%左右,老年疾病中位居前十位,病程慢性迁延。长期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 精神压力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是慢性胃炎发病的主要原因, 1983 年Waarre 和Marshll 证明了幽门螺杆菌才是胃炎致病的最主要原因,幽门螺杆菌在全世界人口 平均患病率约占50%,我国人群患病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从那以后,改变了人们 对这种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手段,认为胃炎是一种可治愈、不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临床上仍然存在相当多一部分慢性胃炎患者,虽然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也给予了正规三联或四联等治疗,但胃部不适的症状依然存在, 故为了弄清这一原因,有学者在正常人(无胃部症状)中进行了流调,结果发现,正常人群中约有50%~62.42%的人血清中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这个数据接近于慢性胃炎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人群。 三.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病机 西医认为多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引起,与不良饮食习惯和社会、环境因素以及身体素质有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久郁化热,灼伤胃津,损伤胃络;饮食不节,嗜食辛甘,邪从口入,损伤脾胃,运化失常,蕴湿生热,阻碍气机,瘀阻胃络;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或劳逸失常而致中气虚弱,运血不畅,胃络失养。主要病机派生主要证型,反映共性特征。证之临床,慢性浅表性胃炎多见气滞、湿热之证;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见气虚、阴虚和血瘀之证。四.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 1. 内镜诊断 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 点状、片状和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点( 斑) 、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 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2. 病理组织学诊断 ( 1) Hp: 观察胃黏膜黏液层、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管上皮表面的Hp 。无: 特殊染色片上末见Hp; 轻度: 偶见或小于标本全长1/3 有少数Hp; 中度: Hp分布超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一、反流性食管炎[1] 分级食管粘膜内镜下表现 0级正常(可有组织学改变) Ⅰa 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 Ⅰb 点状或条状发红、糜烂≧2处 Ⅱ级有条状发红、糜烂,并有融合,但并非全周性,融合<75% Ⅲ级病变广泛,发红、糜烂融合呈全周性,融合≧75% 五、慢性胃炎[2] 分类内镜下表现 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 状等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特殊类型胃炎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注: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胃体为主 二、内镜下溃疡分期[3] 分期内镜下表现 A1 溃疡边缘水肿、隆起、界限清楚、底厚苔可见出血或血凝块 活动期 A2 水肿减轻,隆起不着,变慢坡,底白苔,周边无红色再生上皮 H1 溃疡缩小,边缘出现再生上皮的发红带,出现粘膜皱襞集中,白苔变薄 愈合期 H2 溃疡进一步缩小,边缘再生上皮发红带进一步增宽,皱襞集中更明显,薄白苔 S1 白苔消失,皱襞集中于中心发红部(红色瘢痕) 瘢痕期 S2 中心发红消失,仅见皱襞集中(白色瘢痕期) A1 A2 H1 H2 S1 S2 三、消化性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4]

Forrest分级内镜下表现 Ⅰ Ⅰa 喷射性 Ⅰb 溃疡底部或周边渗血 ⅡⅡa 溃疡底血管显露,无活动出血Ⅱb 溃疡覆盖血凝块,无活动出血Ⅱc 溃疡底呈黑色 ⅢⅢ溃疡底清洁 Ⅰa Ⅰb Ⅱa Ⅱc Ⅲ四、胃息肉分类[5] 分级内镜下表现 Ⅰ缓慢坡,界限不清 Ⅱ隆起起始部清楚无细颈 Ⅲ隆起起始部见有细颈但无蒂 Ⅳ明显之蒂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2016年)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自2006年9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订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以来,国际上有关慢性胃炎的诊疗出现了某些新进展,慢性胃炎的分级分期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欧洲《胃癌癌前状态处理共识意见》、Maastricht Ⅳ共识提出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慢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及根除H.pylori的作用、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等,这些均促使我们要及时更新共识意见。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2012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2012年11月9日至10日在上海召开。82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学专家对此前起草小组专家撰写的共识意见草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表决选择:①完全同意;②同意,但有一定保留;③同意,但有较大保留;④不同意,但有保留;⑤完全不同意;若选择①者所占比例>2/3或选择①和②者所占比例>85%即通过该条款。全文如下。 一、流行病学 1.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因此难以获得确切的患病率。估计的慢性胃炎患病率大致与当地人群中H.pylori感染率平行,可能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H.pylori现症感染者几乎均存在慢性胃炎(见后述条款),用血清学方法检测(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阳性者绝大多数存在慢性胃炎。除H.pylori感染外,胆汁反流、药物、自身免疫性等因素也可引起慢性胃炎。因此,人群中慢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或略高于H.pylori感染率。 2.慢性胃炎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增加而上升。 慢性胃炎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这主要与H.pylori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有关,萎缩、肠上皮化生(以下简称肠化)与“年龄老化”也有一定关系。这也反映了H.pylori感染产生的免疫反应导致胃黏膜损伤所需的演变过程。其患病率与性别的关系不大。 3.慢性胃炎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比例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般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是H.pylori感染、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大不相同;此差异不但与各地区H.pylori感染率差异有关,也与感染的H.pylori毒力基因差异、环境因素不同和遗传背景差异有关。胃癌高发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高于胃癌低发区。 4.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较高,内镜下肉眼观察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1年,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组织开展了一项横断面调查,纳入包括10个城市、30个中心、共计8907例有上消化道症状、经胃镜证实的慢性胃炎患者。结果表明,在各型慢性胃炎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常见(59.3%),其次是慢性非萎缩或萎缩性胃炎伴糜烂(49.4%),慢性萎缩性胃炎比例高达23.2%(但多为轻度)。胃窦的H.pylori阳性率为33.5%,胃体为23.0%;胃窦病理提示萎缩者占35.1%,高于内镜提示萎缩的比例(23.2%);伴肠化者占32.0%,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有临床症状者主要为消化不良,上腹胀闷、疼痛、嗳气、反酸、灼热、胃纳减退等等,无特异性。消化不良临床症状的有无和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所见及胃黏膜的病理炎症、萎缩的轻重无明显相关性。 一些慢性胃炎,依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标准诊断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尤其是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其治疗与一般的慢性胃炎有所区别。 慢性胃炎的治疗 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缓解临床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 1. 无临床症状、Hp阴性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无须特殊治疗; 2. 慢性萎缩性胃炎,特别是中、重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有异型增生者应注意预防其恶变。 3. Hp相关性胃炎是否均需根除Hp尚缺乏统一意见。国内Hp感染处理共识推荐对有胃黏膜萎缩、糜烂或有消化不良临床症状者根除Hp。主张有Hp感染者都应根除Hp,什么食物能够最快、最方便的抑制这种细菌?中医一般都推荐食疗方法养胃口服樉渭丸 樉渭丸原料中含有亚麻酸、亚麻油、天然双歧杆菌成分,能够有效抑制、消灭幽门螺旋杆菌;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等脂质,可以覆盖在胃溃疡表面防止食物对溃疡的伤害,具有修复胃溃疡的作用;还能够促进消化、润肠通便。三重养胃作用。 根除Hp可使胃黏膜组织学得到改善,对预防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有重要意义。 4. 有胃黏膜糜烂和(或)以反酸、上腹痛等为主要表现者,可根据病情或临床症状严重程度选用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 5.上腹饱胀、恶心或呕吐等为主要表现者,可应用促动力药。 6. 伴胆汁反流者则可应用促动力药和(或)有结合胆酸作用的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制剂。 7. 具有明显与进食相关的腹胀、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表现者,可应用消化酶制剂。

室内环境对人舒适度的影响(优.选)

室内环境对人的舒适度影响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人的舒适度。 舒适度是一个比较主观的概念。它是指一个人在所处的环境内所感受到的惬意程度。 人的年龄、健康状况、体质、心理状况甚至衣着都会影响人的舒适度。而我们主要研究的是房间环境对人的舒适度影响。我认为,室内环境对人的舒适度影响主要在空气清洁程度、照明、噪音、空气温度、墙壁温度、空气湿度、气流运动等情况,期中后4者可以统称为室内热环境。 下面我们来一一了解这些因素对我们舒适度的影响。 一、室内热环境 室内热环境对人体的散热有很大的影响,即对人体维持自身体温稳定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人的舒适度有极大的影响。室内热环境主要由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运动(即通风情况)和墙壁温度等4个方面构成。 1、空气温度 人的活动量越大,则对流就越强,而人的服装表明温度与空气温度之间的温差越大,人体的散热量就越大。在环境温度为19摄氏度时,人体的散热损失相较于其他温度是最小的。人体的散热主要通过流汗来实现。试想一下,大部分情况下流汗给我们带来的都不是很爽的感受,这样就会影响到人的舒适度。整体而言,空气温度对人体的影响是极大的,它会影响到人的活动,进而影响到着装,这些对于人

的舒适度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2、空气湿度 世卫组织规定,室内湿度要全年保持在40%-70%之间,人生活在相对湿度45%-65%的环境中最感舒适。当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30%时。80%以上的居民会感到空气干燥。 在干燥的环境中,人呼吸系统的抵抗力降低,易引发或者加重呼吸系统的疾病。当相对湿度低于40%时,人会感到咽喉发干,有时还会鼻腔出血。干燥的空气还会导致皮肤粗糙起皱甚至开裂,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不适等过敏性疾病。 过高的湿度同样会影响到人在室内的舒适度。湿度太高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因散热不良而引起体温升高,脉搏加快甚至头晕。当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时,人体水分蒸发变慢,严重影响机体的正常散热,使人感到胸部受压、憋闷,皮肤呼吸不畅,高温不易下降,容易诱发中暑。 同时湿度还会影响人对温度的感觉,较高的相对湿度会进一步加剧人的热感觉,而较低的相对湿度则会带来相反的感觉。 室内的空气湿度对室内污染物、微生物都有一定影响。相对湿度会影响到室内污染物的水溶性;同样,不同的室内湿度会对不同的微生物存活有着不同的影响,这里不再赘述。 由此可以看出,空气湿度对人的舒适度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我国北方一些家庭里面,冬天会备有加湿器,主要也是因为北方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导致室内空气比较干燥,给人带来不舒服的感受,才使得

慢性胃炎诊疗规范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1 概念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2 临床表现 2. 1 症状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约半数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亦常见食欲不振、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少数患者可伴有乏力及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惫,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2. 2 体征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少数患者伴有舌炎、消瘦和贫血。 3 类型 3. 1 主要有浅表性( 非萎缩性) 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后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 A 型胃炎、胃萎缩) 和多灶萎缩性胃炎( B 型胃炎、胃窦萎缩) 。另有特殊型胃炎如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所致之胃炎。 4 诊断标准 4. 1 内镜诊断 4. 1. 1 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 点状、片状和条状) 、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 斑) 黏膜水肿、出血等基本表现。 4. 1. 2 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 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基本表现,后者系伴增生性病变所致。 4. 1. 3 取材活检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建议取2 ~ 5 块活检组织。 4. 2 病理组织学诊断 4. 2. 1 慢性胃炎病理活检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而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和程度。 4. 2. 2 慢性胃炎有5 种组织学变化应分级,即Hp 感染、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和肠化,分成无、轻度、中度和重度4 级。 4. 2. 3 异型增生( 上皮内瘤变) 为重要的胃癌癌前病变,可分为轻度和重度( 或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级。异型增生( dysplasia) 和上皮内瘤变 (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 是同义词。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早期胃癌和重度异型增生。 4. 3 病因诊断 Hp 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应作为病因诊断的常规检测。萎缩性胃体炎可由Hp 感染或自身免疫所致。疑似自身免疫所致的萎缩性胃体炎应检测血清胃泌素、维生素B12 水平和相关自身抗体( 抗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 等。 诊断内容包括胃炎类型、分布范围( 胃窦、胃体和全胃) ,是否伴糜烂或胆汁反流,对病因也应尽可能描述。例如: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胃窦为主,Hp 阳性。 5 治疗 5. 1. 1 一般治疗饮食宜选用富营养、少刺激、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以及对胃有刺激的药物。消除患者疑虑,调整精神情绪,保持心情 乐观、舒畅、平和,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建筑环境学之不同人群对室内环境舒适度评价差异的分析报告

不同人群对室内环境舒适度评价差异的分析 实验者:杨隆胜20110102120、杨江波20110102124、任国瑞20100120112、廖钙20110102115地点:湖南大学图书馆五楼 时间:2014-04-25上午9:00—10:00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室内热舒适环境评价的基本方法。 2、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对问卷的归纳总结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人群对于相同的室内环境对热舒适度的不同反应做出对比分析,得出一些具有代表性或者一般性的规律,从而更好的指导我们以后的学习方向。 3、掌握用室内环境的测试参数计算PMV值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室内热湿环境是对室内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速度和环境热辐射的总称。室内热环境是指影响人体冷热感觉的环境因素,也可以说是人们在房屋内对可以接受的气候条件的主观感受。影响室内环境的因素,除了人们的衣着、活动强度外,主要包括室内温度、室内湿度、气流速度以及人体与房屋墙壁、地面、屋顶之间的辐射换热(简称环境辐射)。热舒适一般是指人们对其所处的微小气候产生的不冷不热的主观感觉,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精神的、主观的心理反映。有专家指出,凡是有80%的人感到满意的地方就是就算达到了舒适状况。 最初人们对空调热环境进行评价时,是用传统数学方法,对热感觉各个级别间原本很模糊的边界给于精确的界定。这样就会出现用精确数学处理热舒适反而不精确的现象。引入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这是一种比以前更加科学的热舒适评判体系,但由于每个人生理上的差异及主观感觉的多样性,使得每个个体的舒适区都不尽相同,而模糊评判模型是根据群体的热感觉建立的,不能完全适用于每一个个体。因此,对室内热舒适性进行评价时,发展了多种评价方法。

慢性胃脘痛患者641例内镜下表现分析

慢性胃脘痛患者641例内镜下表现分析 作者:黄雅慧陈晓岩孙洁刘超 【关键词】胃脘痛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胃脘痛患者内镜下表现以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中医证型之间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选择门诊慢性胃脘痛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并在胃窦部取活检标本做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分析胃脘痛患者内镜下表现特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中医证型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慢性胃脘痛的内镜表现以浅表性胃炎及十二指肠球炎为主,约占50.0%,其次为消化性溃汤及糜烂性胃炎,约占30.0%;胃癌的检出率也较高,约占3.4%。糜烂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疣状胃炎的Hp阳性率较高。各年龄段Hp 感染差异无显著性。实证、热证的Hp阳性率较高,且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胃络血瘀型>脾胃虚弱型>胃阴不足型,前三型和后两型Hp感染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慢性胃脘痛的胃镜表现具有多样性,临床治疗时应辨证与辨病、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慢性胃脘痛是上消化道疾病的一种自觉症状,其发病的原因及疾病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结果。依据慢性 胃脘痛患者的内镜下表现特点,以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

以便对胃脘痛分型及诊治提供更有力的帮助,笔者选择我院2000年门诊及住院患者中以胃脘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641例,对其胃镜下表现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41例患者中男337例,女304例;年龄18~79岁,平均45.6岁。临床主要以胃脘痛为主诉,病程长短不一,数月至数年不等。中医辨证以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络血瘀、胃阴不足五类进行分类。 1.2 检查方法用Olympus GIF-140型电子胃镜检查,每例患者在胃窦部近幽门侧取三块组织活检。其中两块送病理科,涂片染色见典型“S”形或杆状变曲即判断Hp阳性;一块做快速尿素酶试验,试剂由黄色变为红色或紫红色判断为Hp阳性。以上两项检查,一项阳性则判断为Hp阳性。 2 结果 2.1 慢性胃脘痛患者胃镜下表现特点及其与Hp感染关系见表1。

慢性胃炎试题

第二节慢性胃炎病人的护理 A1型题 1.慢性胃炎出现恶性贫血时,治疗宜应用下列哪种维生素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B12 D.维生素E E.维生素C 2.慢性胃炎恢复期的饮食原则不包括 A.高热量 B.高蛋白 C.高维生素 D.高纤维素 E.易消化的饮食 3.诊断慢性胃炎最可靠的方法是 A.胃液分析 B.血清学检查 C.胃镜检查 D.检测幽门螺杆菌 E.X线钡餐检查 4.下列哪项为慢性胃炎的临床特点 A.上腹部压痛 B.上腹部节律性疼痛 C.持续性上腹部疼痛 D.症状缺乏特异性 E.持续性上腹部饱胀不适 5.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是 A.幽门螺杆菌感染 B.理化因素 C.自身免疫反应 D.老年胃黏膜退行性变 E.胃黏膜缺血 A2型题 1.患者男,50岁。上腹部胀痛不适4年余,查体:腹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

痛。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下列护理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A.忌暴饮暴食,戒烟酒 B.定时进餐,少量多餐 C.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D.餐后多进行体育锻炼,以利消化吸收 E.胃酸缺乏者多喝鸡汤和肉汤

2.某慢性胃炎患者自觉上腹部饱胀不适,遵医嘱口服多潘立酮,护士应告知病人不能同时服用的药物是 A.阿托品 B.枸橼酸铋钾 C.甲硝唑 D.氢氧化铝凝胶 E.奥美拉唑 3.患者男,27岁。因上腹部不适、食欲减退等就诊,诊断为慢性胃炎。护士在对其进行宣教时,应告知与慢性胃炎发病相关的细菌是 A.大肠杆(埃希)菌 B.沙门菌 C.幽门螺杆菌 D.空肠弯曲菌 E.嗜盐杆菌 4.患者男,45岁。因长期腹痛、腹胀就诊,诊断为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灭菌药物治疗不包括 A.奥美拉唑 B.枸橼酸铋钾 C.阿莫西林 D.克拉霉素 E.西咪替丁 慢性胃炎病人的护理答案部分 A1型题 1.答案:C 解析:恶性贫血因胃粘膜永久性的萎缩,不能分泌内因子。由于缺乏内因子,食物中的维生素B12不能被吸收。因此患者存在维生素B12吸收障碍,产生维生素B12的相关临床表现。 2.答案:D 解析:高纤维素比重小、体积大,进食后充填胃腔,需要较长时间来消化,延长胃排空的时间,加重胃的负担。 3.答案:C 解析:慢性胃炎症状无特异性,体征很少,X线检查一般只有助于排除其他胃部疾病,故确诊要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

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

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时间:2015-04-29T11:38:42.4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4期供稿作者:郑玉霞宫培艳邢艳陈翠杰李霞王清 [导读]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尤其切忌暴饮暴食。进食时应细嚼慢咽,以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而利于消化。禁烟甚为重要。 郑玉霞宫培艳邢艳陈翠杰李霞王清 (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 163453)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和诊断。方法:对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就诊的48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30例,女18例。结果:48例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后,痊愈25例,有显著效果15例,有效7例,无效1例。结论:对慢性胃炎患者采取有效的方法,能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慢性胃炎;治疗;诊断;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4-0119-01 慢性胃炎系指各种病因所致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病变,其病理特点是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黏膜浸润为主,间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一般无黏膜糜烂,故常称为慢性非糜烂性胃炎[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就诊的48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30例,女18例。患者年龄25~55岁,最短有1年病史,最长15年病史,患者均有上腹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差及上消化道出血等不同症状出现 1.2方法 1.2.1 防治致病因素 1.2.1.1饮食治疗:慢性胃炎患者最好戒酒或尽量减少饮酒,尤其是烈性酒[2]。避免刺激性食物及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浓茶、咖啡、辛辣食物,过重的调味品等。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尤其切忌暴饮暴食。进食时应细嚼慢咽,以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而利于消化。禁烟甚为重要。因尼古丁可直接刺激胃粘膜并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并能致胃粘膜血管收缩,减少粘膜血流,降低胃粘膜的保护功能。 1.2.1.2避免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如果因其他病情需要服用此类药物,应与胃粘膜保护剂或抗酸药同时应用。 1.2.1.3防治胆汁返流:可用消胆胺以络合返流到胃内的胆盐,减少胆汁酸对胃的不利影响。用量为每次3g,每日3次。为了减少胆汁返流,可应用促胃运动药,促进胃排空以减少胆汁返流入胃。可用多潘利酮、小剂量红霉素、胃复安或西沙比利。另外应治疗易导致十二指肠胃返流的疾病,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胆囊功能不全等疾病。 1.2.1.4抗HP治疗 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因素。清除或根除HP感染可使HP相关性胃炎得到改善。目前主要应用抗HP治疗的药物是胶体铋和抗生素。虽然根据体外药物敏感试验,许多抗生素对HP均有效,但根据临床应用观察认为羟氨苄青霉素(口服,每次1g,每日2次)、灭滴灵(口服,每次0.4g,每日2次)、四环素(口服,每次0.25g,每日3~4次)等疗效较好。胶体铋有杀灭HP的作用,常用的有胶态次枸缘酸铋(CBS)及次水杨酸铋(BSS),前者目前市售有冲剂及片剂,每次应用110~120mg,每日4次,2~8周为一疗程。单用胶体铋(CBS)对HP的清除率为40%~80%,根除率为20%~30%。若与抗生素合用,可提高其对HP的根除率。 1.2.2胃粘膜保护剂 1.2.2.1胶体铋:CBS不仅可杀灭HP,还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它可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促进胃粘液的分泌,与胃粘膜蛋白质结合形成一层网络样结构,附着在胃粘膜表面,防止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用法及用量同前。 1.2.2.2硫醣铝:进到胃内后形成一层胶体保护膜,覆盖在胃粘膜表面上。它还有吸附胆汁酸及胃蛋白酶的作用,以减少它们对胃粘膜的损害。据认为它还可促进内生前列腺素的合成。用法:每次1g,每日4次,餐前服用。如为片剂,最好嚼细后服用。 1.2.2.3合欢香叶酯可促进胃粘膜上皮更新,增强胃粘膜的修复能力。用法:每次15~20mg,每日4次。 1.2.2.4麦滋林-S颗粒剂:本品1g内含有水溶性奠(1.4=甲基-7-异丙奥-3-磺酸钠)3mg及L-谷氨酰胺990mg。水溶性奥有抗炎、抗过敏、抗胃蛋白酶及促进肉芽生长的作用。L-谷氨酰胺可促进氨基己糖、粘多糖的合成,故具粘膜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胃炎,亦可作为消化性溃疡辅助治疗药。用法:1包(含0.67g),每餐前半小时冲服。 1.2.2.5其他胃膜素对胃粘膜亦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生胃酮由于副作用大,很少应用。前列腺素制剂由于价格昂贵,国内极少应用。 1.2.3对症治疗 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可因胃炎的类型及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慢性浅表性胃炎(尤其是胃窦部胃炎)、糜烂性胃炎(包括隆起糜烂性胃炎)可以上腹痛为主及胃酸增高等现象,对此类患者可给以解痉止痛药如普鲁苯辛、颠茄合剂等,同时给以抗酸药如氢氧化铝胶、胃舒平、胃必治、东得胃及H2受体拮抗剂等。糜烂性胃炎并消化道出血时则按上消化道出血处理。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胃酸偏低,可有腹胀、食差、消化不良等症状。对确有胃酸低的患者可给以弱酸治疗,用1%稀盐酸5~10ml每餐前15分钟服用(或维生素C片0.1~0.2g),可同时服用胃蛋白酶合剂,每次10ml,每日3次。亦可食用少量食醋。对腹胀者可用促胃肠运动药,如多潘利酮、小剂量红霉素、西沙比利等。亦可用较大剂量的维生素B1片,每次50mg,每餐前1次。根据我们的对照观察,用维生素B1片较大剂量与多潘利酮10mg,每日3次应用,对改善腹胀等症状无明显差异。 2.结果 48例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后,痊愈25例,有显著效果15例,有效7例,无效1例。 3.讨论 慢性胃炎是一常见病,可引起许多消化功能不良的症状。我国学者对一些无明显器质性疾病患者的一些消化不良症状多归咎于慢性胃炎。国外学者对有明显消化功能不良症状而无明显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的现象称之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详见本章第七节。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研究NUD,并对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作出重新评价。尽管如此,慢性胃炎的诊断在我国仍应用较广[3]。 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十分明确,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食物及药物因素:进食过冷、过热、有刺激性或粗糙食物,暴食、饮酒、吸烟、饮浓茶、咖啡等均可使胃粘膜受损而致慢性炎症。因其他疾病长期服用某些化学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亦可损害胃粘膜致炎

慢性胃炎的调查报告

慢性胃炎的调查报告 班级:学号:姓名: 【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速和工作上的压力的加剧,一些人开始饮食无常,从而严重营养的胃的消化功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胃炎疾病,其结果不但可能并发其它的疾病增加病人的痛苦,还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或大或小的困扰,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完善。【关键词】慢性胃炎;疾病;调查;预防;知识 【正文】 一、调查目的:本课题旨在使自身以及社区人员能够对慢性胃炎有所了解,积极做到三早,即“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内容:慢性胃炎的分类和病因等胃炎的基本知识,社区人员对胃炎的了解程度以及社区人员患胃炎情况等。 四、调查时间:2012年4月7日至2012年4月8日(双休日) 五、调查方式:1.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等处查找有关资料。 2.与社区人员交谈。 3.经行问卷调查 六、调查结果:慢性胃炎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炎症。 1 慢性胃炎分类 慢性胃炎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分成非萎缩性(以往称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 2 慢性胃炎原因 2.2慢性胃炎原因 2.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通过产氨作用、分泌空泡毒素A(VacA)等物质而引起细胞损害;其细胞毒素相关基

因(cag A)蛋白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其菌体胞壁还可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这些因素的长期存在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少有自发清除,因此慢性胃炎常长期持续存在,少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发展为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极少数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经长期演变可发展为胃癌。 2.2饮食和环境因素 世界范围的对比研究显示萎缩和肠化生发生率的地区差异大体与地区间胃癌发病率的差异相平行。这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还涉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之外的其他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2.3自身免疫 自身免疫性胃炎以富含壁细胞的胃体黏膜萎缩为主;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PCA),伴恶性贫血者还可查到内因子抗体(IFA);本病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白癜风等。上述表现提示本病属自身免疫病。自身抗体攻击壁细胞,使壁细胞总数减少,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或丧失;内因子抗体与内因子结合,阻碍维生素B12吸收不良从而导致恶性贫血。 2.4 其他因素 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时含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可削弱胃黏膜屏障功能。其他外源因素,如酗酒、服用NSAID(如阿司匹林、速效感冒伤风胶囊)等药物、某些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反复损伤胃黏膜。 3 慢性胃炎症状 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多数患者无症状;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有无这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及评价

?136?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及评价 李鹏。张澍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消化疾病学系、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北京100053) 关羹词:慢性胃炎;内镜诊断 [中图分类号]R573.3,R4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541X(2006)03—136-03 Stahl于1728年首先提出了慢性胃炎(cG)的概念,但由于一直缺乏形态及病理资料,诊断一直都存在争论。直到内镜大范围应用,CG的内镜诊断及分型才开始被提及并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CG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相关性很差,所以,一直没有满意的、被广泛接受的内镜诊断及分型标准。本文介绍国内外几个影响力较大的CG内镜诊断及分型标准及其优缺点。 Schindler于1947年通过半屈式内镜所见,并根据内镜表现与组织学改变进行对比,把胃非特异性炎症称为CG,根据内镜形态学表现又将CG分为原发性CG和继发性CG。原因不明者为原发性,同时合并胃溃疡、胃癌及有胃手术史者为继发性。而将原发性又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肥厚性3型。 此种分类方法曾在我国应用最为广泛。将CG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该方法简洁实用,但也存在一些缺点:(1)未对病变程度进行描述,对于病变的比较以及愈合程度无法评价。(2)红白相间本应该是一种正常的内镜表现,而将其定为炎症表现,造成内镜所到之处,无不有炎症存在,这也与慢性炎症的病理标准有关。(3)慢性浅表性胃炎种类繁杂,它们之间大多并无明显联系,未能体现出内镜诊断的特点。 21983年全国CG座谈会的分类 2.1慢性浅表性胃炎镜下黏膜可有以下各种表现中的一种或数种。(1)水肿:颜色发白,反光增强,胃小区结构明显。(2)花斑:在橙黄色黏膜背景上出现红色充血区,呈红色片状或红色条状,或较弥漫发红,即所谓花斑或红白相间现象,又可进一步描述为红白 ’通讯作者:幽mgst@bddc-bfla.coin.cn相闾而以红为主、或红白相间而以白为主(多为萎缩性改变)。(3)黏膜脆弱:轻微触碰即发生出血点或出血斑。(4)渗出:黏膜上有病理性黏液渗出,常紧紧黏附于黏膜上,用水冲洗不易将其冲掉,用力将其冲掉后,常见黏膜发红或糜烂。(5)糜烂:黏膜上皮完整性受损,可大可小,大者成片,可达1cm左右,小者可如针尖,常附有白苔,白苔周围有红晕。(6)皱襞增生:皱襞隆起、肥厚,注气后皱襞不能展平。(7)黏膜下出血点:由黏膜下的小血管出血引起,呈斑点状,类似麻疹病的皮疹,也可呈条状或片状,有时溢出黏膜。(8)黏膜不平:可呈细颗粒状(也可称轻度)、粗颗粒状或铺路石状(也可称重度)。(9)黏膜出血:可呈散在点状、斑状或片状出血斑,甚至可见到向腔内渗血。(10)肠上皮化生。 2.2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除可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各种表现外,还常有以下表现。(1)皱襞萎缩:主要表现在胃体部,根据萎缩程度可分为三度,皱襞变细为轻度,皱襞消失为重度,介于两者之间为中度,重度者也称胃萎缩。(2)血管显露:因黏膜萎缩变薄,在少量注气时看到黏膜下血管为血管显露。初期可见到黏膜下小血管,重者可见到黏膜下的大血管如树枝状,暗红色,有时犹如在黏膜表面。(3)黏膜粗糙不平:由于萎缩、增生和肠上皮化生,黏膜常明显粗糙不平或呈结节状或鳞片状凹凸不平。 2.3肥厚性胃炎胃底、胃体黏膜皱襞明显粗大、肥厚,以大弯侧最明显,充气不能使之展平,黏膜发红,黏液增多,隆起的皱襞可呈息肉样,偶尔病变可累及胃窦。 1983年全国胃炎座谈会的建议,不主张分型太多,主张必要时将病变的具体表现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下加以具体描述。如: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多发性糜烂或伴痘疮样糜烂等。但在实行过程中使大家困惑的是内镜下诊断的胃炎过于广泛,以至几乎没有不是胃炎者。

舒适度评价方法

舒适度评价方法 1. 人体舒适度指数 1.1 简介 是根据当日最高气温和14时相对湿度的预报值计算指数值,再利用指数的大小划分等级并确定舒适度。人类机体对外界气象环境的主观感觉有别于大气探测仪器获取的各种气象要素结果。人体舒适度指数是为了从气象角度来评价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舒适感。 1.2 计算公式 ssd=(1.818t + 18.18)(0.88 + 0.002f)+(t-32)/(45-t)-3.2v+18.2 其中,ssd—为人体舒适度指数 t—为平均气温 f—为相对湿度 v—为风速 1.3 人体舒适度指数分级 注:此分级不同地区有不同标准。

2. WBGT指数 2.1 简介 WBGT指数亦称为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评价人体接触作业环境热负荷的 一个基本参量,单位为℃。WBGT是由黑球、自然湿球、干球三个部分温度构 成的,它综合考虑空气温度、风速、空气湿度和辐射热四个因素。 此法可方便地应用在工业环境中,以评价环境的热强度。它是用来评价在整个工作周期中人体所受的热强度,而不适宜于评价短时间内或热舒适区附近的热强度。 2.2 计算方法 可以采用WBGT指数测定仪直接测量,或采用干球温度计、自然湿球温度计、黑球温度计,在同一地点分别测量。 室内作业: WBGT=0.7t nw+0.3t g 室外作业: WBGT=0.7t nw+0.2t g+0.1t a 式中: t nw——自然湿球温度; t g——黑球温度; t a——干球温度。 2.3 分级 2.3.1根据GB/T 4200-2008 《高温作业分级》 根据GB/T 4200-2008 《高温作业分级》标准中的规定,按照工作地点WBGT 指数和接触高温作业的时间将高温作业分为四级,级别越高表示热钱啊高度越大,见下表:

胃炎的内镜诊断与分型(推荐)

---------------------------------------------------------------最新资料推荐------------------------------------------------------ 胃炎的内镜诊断与分型(推荐) () ( ) 一、前言胃炎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可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两种。 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十分复杂,并未达成统一意见。 自 1985 年 Marshall 发现幽门螺杆菌(Hp)以来,其引起胃炎的致病性已被世界所认同,但除胃镜下经喷洒色素或放大胃镜始可看到一定表现外,不能直接观察到其特有的征象。 现就胃镜对胃炎的诊断、分型以及笔者的意见加以叙述,供同道参考。 左: 贲门在食管与胃连接处,淡红色的食管黏膜与橘红色的胃黏膜形成明显的分界线,两者互相交错,构成齿状线。 右: 正常胃底黏膜皱襞排列杂乱,与胃体大弯侧皱襞相连接。 可见少量澄清的胃液聚集于胃底。 图 1 正常胃镜图象二、急性胃炎急性胃炎与急性胃黏膜病变(AGML)之间并无明确区别,只不过急性胃炎病变较轻,而AGML 症状及病变程度更重。 此病于 1968 年由 Katz 及 Siegel 首先提出,内镜所见有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胃溃疡、出血性胃炎。 1973 年川井提出这是一组征候群,胃部症状突发,胃镜及 X 1 / 17

线检查见有异常,称为急性胃病变。 病变并不仅限于胃黏膜,可累及深层甚至全层。 1979 年竹本提出定义为急剧突发上腹痛和显性出血,早期内镜检查可见出血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急性溃疡。 这一急性改变不仅在胃黏膜出现, 20%-30%还同时见于十二指肠球部及下行角,称为急性胃十二指肠黏膜病变(AGDML)。 图 2 急性胃黏膜病变: 有应激史,发病突然;胃黏膜广泛糜烂、充血、水肿,并可见片状棕褐色出血斑,大量病理粘液附着胃壁。 国内以 Schindler 分型: ①急性单纯性外因性胃炎。 ②急性腐蚀性胃炎。 ③急性感染性胃炎。 ④急性化脓性胃炎。 若病理改变以黏膜层病变为主,则①与③属急性黏膜病变范畴。 (一)急性胃黏膜病变病因 1.食入致胃黏膜损害物质。 (1)药物: 非甾体消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抗癌药、口服降糖药类等。 (2)酒精。 (3)食品: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及评价

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及评价 李 鹏, 张澍田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消化疾病学系、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北京 100053) 关键词: 慢性胃炎; 内镜诊断 [中图分类号]R57313,R4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541X (2006)032136203 3 通讯作者:zhangst@bddc 2bfh https://www.doczj.com/doc/7f6388403.html, Stahl 于1728年首先提出了慢性胃炎(CG )的概 念,但由于一直缺乏形态及病理资料,诊断一直都存在争论。直到内镜大范围应用,CG 的内镜诊断及分型才开始被提及并进行深入的研究。由于CG 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相关性很差,所以,一直没有满意的、被广泛接受的内镜诊断及分型标准。本文介绍国内外几个影响力较大的CG 内镜诊断及分型标准及其优缺点。1 Sch i n dler 分类 Schindler 于1947年通过半屈式内镜所见,并根 据内镜表现与组织学改变进行对比,把胃非特异性炎症称为CG,根据内镜形态学表现又将CG 分为原发性CG 和继发性CG 。原因不明者为原发性,同时合并胃溃疡、胃癌及有胃手术史者为继发性。而将原发性又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肥厚性3型。 此种分类方法曾在我国应用最为广泛。将CG 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该方法简洁实用,但也存在一些缺点:(1)未对病变程度进行描述,对于病变的比较以及愈合程度无法评价。(2)红白相间本应该是一种正常的内镜表现,而将其定为炎症表现,造成内镜所到之处,无不有炎症存在,这也与慢性炎症的病理标准有关。(3)慢性浅表性胃炎种类繁杂,它们之间大多并无明显联系,未能体现出内镜诊断的特点。2 1983年全国CG 座谈会的分类 211 慢性浅表性胃炎 镜下黏膜可有以下各种表现中的一种或数种。(1)水肿:颜色发白,反光增强,胃 小区结构明显。(2)花斑:在橙黄色黏膜背景上出现红色充血区,呈红色片状或红色条状,或较弥漫发红,即所谓花斑或红白相间现象,又可进一步描述为红白 相间而以红为主、或红白相间而以白为主(多为萎缩性改变)。(3)黏膜脆弱:轻微触碰即发生出血点或出血斑。(4)渗出:黏膜上有病理性黏液渗出,常紧紧黏附于黏膜上,用水冲洗不易将其冲掉,用力将其冲掉后,常见黏膜发红或糜烂。(5)糜烂:黏膜上皮完整性受损,可大可小,大者成片,可达1c m 左右,小者可如针尖,常附有白苔,白苔周围有红晕。(6)皱襞增生:皱襞隆起、肥厚,注气后皱襞不能展平。(7)黏膜下出血点:由黏膜下的小血管出血引起,呈斑点状,类似麻疹病的皮疹,也可呈条状或片状,有时溢出黏膜。(8)黏膜不平:可呈细颗粒状(也可称轻度)、粗颗粒状或铺路石状(也可称重度)。(9)黏膜出血:可呈散在点状、斑状或片状出血斑,甚至可见到向腔内渗血。(10)肠上皮化生。 212 慢性萎缩性胃炎 内镜下除可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各种表现外,还常有以下表现。(1)皱襞萎缩:主 要表现在胃体部,根据萎缩程度可分为三度,皱襞变细为轻度,皱襞消失为重度,介于两者之间为中度,重度者也称胃萎缩。(2)血管显露:因黏膜萎缩变薄,在少量注气时看到黏膜下血管为血管显露。初期可见到黏膜下小血管,重者可见到黏膜下的大血管如树枝状,暗红色,有时犹如在黏膜表面。(3)黏膜粗糙不平:由于萎缩、增生和肠上皮化生,黏膜常明显粗糙不平或呈结节状或鳞片状凹凸不平。213 肥厚性胃炎 胃底、胃体黏膜皱襞明显粗大、肥厚,以大弯侧最明显,充气不能使之展平,黏膜发红,黏液增多,隆起的皱襞可呈息肉样,偶尔病变可累及胃窦。 1983年全国胃炎座谈会的建议,不主张分型太 多,主张必要时将病变的具体表现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下加以具体描述。如:慢性浅表性胃炎伴多发性糜烂或伴痘疮样糜烂等。但在实行过程中使大家困惑的是内镜下诊断的胃炎过于广泛,以至几乎没有不是胃炎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