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的现状与挑战
- 格式:ppt
- 大小:396.50 KB
- 文档页数:51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22 V ol.(14) No.15 -36- 中华医学·气证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疗法综述Review of TCM therapy o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夏美一1 张春玲2*(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130117;2.长春市中医院,吉林 长春,130052)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22)15-0036- 证型:气证G炎I湿D【摘 要】目的:近年来,我国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患病人群为中青年。
它在破坏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而目前,西医尚无特效药物,行文旨在探求中医疗法在该病治疗中的优显作用。
方法:笔者检索、阅读了近10年内的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将其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提炼。
结果:通过整理、分析发现,中医通过采用内治、外治、内外合治及与西医相结合等诸多方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满意。
结论:在日后临证中,充分发挥中医疗法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的优势作用,为百姓健康服务。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疗法;综述【Abstract】Objective: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in China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are young and middle-aged. It not only destroys the patient's physical health, but also has many adverse effects on the patient's mental health. At present, there is no specific medicine in western medicine, the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role of TCM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Methods: The author searched and read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f TCM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was sorted out, summarized and refined systematically. Results: Through sorting and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CM therapy is satisfactory in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by adopting many methods such as internal treatment, external treatment, combin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treatment and combination with western medicine. Conclusion: In the future clinical practice, the advantages of TCM therapy should be given full play to in the treat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provide health services for the people.【Keywords】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Reviewdoi:10.3969/j.issn.1674-7860.2022.15.012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1]在临床中常常以腹胀、或腹痛、或腹部不适感为表现,与排便关系密切。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摘要:医疗研究深入使得中医治疗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以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类病症治疗,深受人们青睐。
从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上看,许多医疗单位尝试应用中医药开展救治活动,本文将分析其发病机制,论述外治法、基本方加减法、辩证分型论治、心理治疗进展,为相关单位提供资料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肠易激综合征在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属于胃肠道功能紊乱病症,患者发病后会出现腹胀疼痛、大便性状和排便习惯发生异常等症状。
受工作压力与饮食习惯等因素影响,该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将该病症划分至“便秘”、“泄泻”、“腹痛”等范畴,病症产生原因可能与情绪、饮食以及感受外邪有关,发病后,患者出现脏腑虚弱功能失调,进而影响脾、大肠等器脏,造成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产生相关临床症状。
一、外治法资料显示【1】,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治疗中,常采用如下外治方法:(1)针灸治疗:该治疗方法是中医理论中常用的外治手段,通过在相关穴位上施针达到调节气血和疏通经脉的目的。
有医者尝试给予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针刺治疗,穿刺穴位取足三里、天枢穴等。
治疗1个月后,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气血流通更顺畅,复发率较低,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
(2)艾灸治疗:该方法利用了药物与艾灸火的协同作用,使用后可取得温补脾肾、温经散寒效果。
有医者尝试取患者大肠俞、天枢穴等穴位进行艾灸。
经1个月治疗发现,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下降,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3)耳穴压贴:有医者尝试构建对照实验,取患者神门、大肠以及交感等穴位进行耳穴压贴,有效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羟色胺过度表达。
(4)穴位贴敷:该方法通常在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使用。
有医者尝试开设对照实验,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白术、黄连、薏苡仁等中药进行贴敷治疗,最终发现这种联合治疗法有效率高达92.50%,说明贴敷治疗有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二、基本方加减法刘芳等【2】采用四君子汤加减法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并与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的患者形成对照研究,四君子汤成分包括20g党参与黄芪,6g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以及甘草;15g白茯苓、白术以及白扁豆。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研究概况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疗法文献综述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胃肠功能性疾病,具有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等特征,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改变标志,其特征是肠道功能的激惹性[1],属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诸多医家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实践,对此病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现将近10年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概念祖国医学无肠易激综合征之病名,本病属于《中医病证治法术语》中“肠郁”范畴,散见于中医学“腹痛”、“腹泻”、“便秘”等门类的文献中。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规定:肠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阻滞,使肠道运化失常,以腹痛、腹泻或便秘为常见表现的郁病类疾病”。
2 病因病机周氏等[2]认为,肠易激综合征发病多因情志失调,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脾胃素虚,复感外邪,影响脾胃升降和肝胆疏泄功能,最终出现肠传导功能紊乱。
认为其病位在肝脾及大肠,主要病机是肝郁脾虚,同时认为与心有关。
谢氏等[3]认为,本病多为肝脾不和、脾胃虚弱、脾胃阴虚、脾肾阳虚,其中以肝脾不和最为多见。
彭氏等[4]认为本病病机与脾、肝、肾有关。
刘氏[5]以分阶段来认识本病病机,认为五脏之虚是本病的病理基础,其规律往往先是一脏病变,久则导致多脏同病。
如在轻症或早期,常见脾、肾、肺单脏气虚,或肝气郁,或脾阴虚,或肾阴虚肠燥,或心气阴虚等证候;及至活跃期,则肝脾不调、脾肺气虚、脾肾阳虚、心肾两虚、大肠津亏等多脏证候便联合出现;而缓解期更常见脾、肺、肾等多脏气虚,并兼肝气郁滞、大肠津亏等证候特征。
林氏[6]认为,本病病机为肾阳虚衰,阳气当至不至,阴极而下行,故发泄泻。
肾阳不能温运脾阳,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故见腹痛、肠鸣等肠功能紊乱之症。
刘氏[7]则认为,本病是肝气(阳)虚、阴阳失衡所致。
3 治疗3.1 辨证论治:刘氏等[8]将肠易激综合征分为肝旺脾虚证、湿困脾胃证、湿滞气机证、水湿下注证、脾虚乏运证、脾肾两虚证等六型,分别选用痛泻要方、六和汤、升阳导滞汤、胃苓汤去桂枝合四神丸、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等方剂治疗。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治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最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发病率高,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本文综述了近3年与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的中医诊疗的研究进展,希望能够为临床治疗开阔一些思路。
标签: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综述近年来IBS发病率在不断上升,李晓青[1]对2000年1月~2012年6月在國内期刊发表的有关IBS流行病学调查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指出IBS患者以青年居多,在我国IBS患病率为0.82%~5.67%,青少年患病率高于成年人,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关于IBS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普遍认为与免疫异常、胃肠道运动异常、脑-肠轴作用等因素相关。
同时国内外很多研究发现IBS 患者常伴有心理障碍或精神异常。
IBS虽不是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但其病程较长,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本病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研究者广泛的重视。
1 病因病机对于IBS的发病机制,中医基于整体观念,从脏腑、经络,以及情志变化方面阐释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机制,并且为临床治疗IBS提供了全新理论依据。
1.1情志因素罗琦[2]提出心胃相关理论是指心与胃肠在病理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特别是心主神志的功能与胃肠主受纳、腐熟、运化水谷等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认为其对于IBS发病的影响与神经系统对人体的调控有相似之处。
1.2大肠功能失调郭尧嘉[3]认为IBS病在肠胃,关乎心、肝二脏。
心与肠胃生理上经络连属、互为表里,病理上相互影响、上下传变;肝与大肠相通,肝主疏泄之职,司脾升胃降,助大肠传导,若肝之清阳不生,则不能疏泄水谷,导致濡泄中满之证。
1.3肝郁脾虚,心肾不交王德明[4]教授则认为,IBS无论临床表现为腹泻还是便秘,均为”脾失健运”所致,而”肝木克土,肝郁脾虚”为病机关键,并指出外在表象是肝郁脾虚,然而IBS临证常见失眠、多梦、健忘、焦虑等症状表现,因而认为其内在本质是”心肾不交”。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经验最牛特效妙方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经验最牛特效妙方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
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下腹痛,且伴有腹泻(粪便稀薄或有黏液)或便秘(痛性便秘)、腹胀、排气等,而且在腹泻或排气后,其腹痛的症状会很快缓解。
有些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可在腹痛缓解后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全身症状,如焦虑、紧张、失眠、神经过敏等:部分该病患者还可出现体质欠佳的状况。
目前,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多数人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患者的不良精神状态或饮食失调等因素有关。
西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时大多采取对症治疗的方法。
中医将肠易激综合征主要分为肝气乘脾型、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弱型和脾胃虚寒型四种类型,并依据患者的腹痛或腹泻(痢疾除外)症状来辨证施治。
那么,中医对上述四种类型的肠易激综合征如何进行治疗呢?1、肝气乘脾型肠易激综合征:该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肝气偏盛、横逆犯脾而发病,常在抑郁、恼怒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腹痛或腹泻的症状,其腹泻来势急迫,泻后痛减,并伴有舌淡红、脉弦的表现。
治疗此型的肠易澈综合征应坚持抑肝扶脾的原则,可选用如下方药:方用痛泻要方合四君子汤加减,处方;炒白芍、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炒防风、柴胡、香附等。
①加味痛泻要方,处方:炒白芍20克,炒白术12克。
炒陈皮、制香附、防风各10克,炙甘草5克。
将上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
每日一剂,分3次服下。
②逍遥丸(中成药),其方药组成为:柴胡、薄荷、自芍、当归、炒白术、茯苓和炙甘草。
该类患者可每次口服逍遥丸6~9克,每日服2~3次。
2、肝郁气滞型肠易激综合征:该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多因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而发病,常有腹痛胀闷,或两胁窜痛,或频繁排气的症状,并伴有腹痛欲泻、排便先难后易、大便常呈团块状、舌红、脉弦的表现。
治疗此型的肠易激综合征应采取疏肝解郁、理气止痛的原则,可选用如下方药:治以顺气行滞,降逆通便。
中医药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探究中医药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探究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辨证治疗摘要: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以与排便有关的腹部不适或腹痛为主证的功能性肠病,往往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与大便性状异常,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
本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约占消化道疾病门诊的30%~50%。
根据临床主导症状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混合型。
其中又以腹泻型最为多见。
西药多用解痉药、止泻药、导泻药、抗抑郁药等对症治疗,但存在副作用大、价格昂贵、复发率高等缺点。
根据主症的`不同,本病应归属于中医“泄泻”、“便秘”、“腹痛”、“腹胀”等范畴。
在临床中,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疗效满意,现归纳如下:1诊断标准根据1999年的FGIDs罗马Ⅱ标准,在过去12个月内至少累计有12周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2项:①症状在排便后缓解;②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③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在排除可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病变后,可建立IBS的诊断。
2辨证论治2.1 肝郁脾虚型主症:每因精神因素而诱发,腹痛、腹泻,泻后痛减,常兼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则:抑肝扶脾,调理气机。
方药:痛泻要方加味。
炒白术15 g,白芍15g,防风12 g,陈皮10 g,木香6 g,枳壳12 g,炙甘草6 g。
加减:腹痛明显,加用延胡索12g,同时加大白芍用量,可用至30 g以上,炙甘草用10~15 g,加强缓急止痛之功;腹胀明显,加柴胡10 g,大腹皮12 g;肝脾气滞,便秘为主者,白术生用,可用至30 g,另加槟榔15 g,青皮6 g,莱菔子12 g。
2.2 寒热错杂型主症: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大便黏滞,或夹黏液、泡沫,或泄泻与便秘交作,脘腹喜暖,口干不喜饮,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则:调和肠胃,寒热并用。
方药:乌梅丸加减。
制附子10 g,桂枝9 g,党参15 g,炒白术15 g,苍术12 g,干姜10 g,炙甘草6 g,黄柏12 g,黄连10 g,当归10 g,乌梅12 g,木香9 g(后下)。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效果好发布时间:2021-03-22T13:16:31.06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1月21期作者:胡燕林[导读]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效果好胡燕林(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卫生院;四川?泸州646300 )肠道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是因肠管运动及分泌功能障碍所致。
一般患病患者不会有明显的结构改变,但是肠道受到刺激后会有明显的反应。
IBS症状表现为便秘、腹泻、腹痛,亦或是便秘与腹泻交替、粘液性大便等。
该病在中老年群体中高发,女性发病率相较男性更高,相关研究表明,IBS发病率占比胃肠道疾病总发病率的17.6%,发病率极高。
我国传统医学将IBS归属于“便秘”“腹痛”“郁证”“泄泻”等范畴,病机病因则主要与饮食劳倦、情志不畅相关,进而导致肝脾不和、肝郁气滞,使得肠道气机不畅,最终造成肠道气机传导障碍,进而诱发IBS。
根据临床试验发现,中医辨证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具有较好的成效,就此我们将分析、总结针对肠道易激综合征病人中医治疗的方式。
一、IBS病因病机在古代,我国医学家便认为IBS的发生与精神存在密切的关联,精神失调会导致内脏功能紊乱,《黄帝内经》中便提及因惊恐、思虑而内伤脾胃,并引发腹泻症状。
另外劳倦久病、饮食不节以及寒湿等为IBS诱发、进展、加重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病因病机为肝脾不和、肝气郁滞、久病伤肾。
(1)情志失调“暴怒伤感”、“肝主疏泄”、“木郁克土”等均为IBS病因病机的传统立论。
通常情况下情志失调为基本病因,在南宋医学家陈言撰著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中有记载:“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其中肝气乘脾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本病主要是由于精神进展,亦或是恼怒抑郁等一系列内在心理因素而发病,从而造成肝气郁滞,肝功能失调后不能有效疏泄,使得气机不畅,与此同时横乘脾土,脾胃功能也会因此受到限制,造成运化异常,发为泄泻;肝气郁滞还会导致升降失调,大肠传导功能障碍滞涩,则引发便秘症状,肝旺还会伤及阴,从而导致脾胃阴虚,且不能下润大肠,同样也易诱发便秘。
医寻新知余庄2019年第29卷第1期・75・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中西医诊疗的研究现状张欣荣张雷【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中西医诊疗;研究现状doi:10.3969/j.issn.1004-5511.2019.01.025【中图分类号1R574.4【文献标识码】A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I3S)属于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表现以腹痛或是腹部不适为主要的症状,而且为排便后可改善,常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包括腹胀、腹痛、大便性状改变、黏液便和排便次数增多,以上症状为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缺乏可以用来解释这些症状的形态学和生化学方面的异常。
目前患病率逐渐上升,在我国流行病学相关调查结果显示,IBS患病达10%~20%;,。
总体而言,IBS目前尚缺乏药物治疗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IBS方面显示出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⑷。
中医中并无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of diarrhea type,IBS-D)的说法,它属于中医中的“泄泻”、“肠郁”的范畴,它的发病与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外邪侵袭、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有关,因此可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应用中医治疗IBS-D2]o1IBS的西医研究现状11流行病学及发展趋势【BS为全球性的疾病,目前各国患病率的差异比较大,如:亚洲国家为5%~ 10%,西方国家为8%-23%,大洋洲国家为11%~ 17%,非洲国家为10%:3-9i o在我国目前采用同一诊断标准来对普通人群进行的调查显示IBS患病率为0.82%-5.67%,尚不清楚这是由于区域差异还是其他的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3。
罗马IV的四种分型中,IBS-D占有较高的患病率和发病率。
12IBS发病机制的认识目前,IBS的病因病机尚不非常明确,现代医学普遍认为IBS属于多种病因导致的生理以及心理疾病。
其主要的病因为胃肠动力的紊乱、内脏感知的异常、肠道菌群失调、肠道感染、内分泌及脑-肠轴异常、精神及心理因素,也可能为遗传或环境因素。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各有妙招发布时间:2021-07-14T06:20:48.045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4期作者:周围[导读]乐山市市中区中医医院 614000肠易激综合征英文简称IBS,是现阶段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功能障碍性综合征,并且该疾病发病人群以青中年为主。
另外女性患者的数量远远高于男性,在发病群体方面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患者在发病期间往往会感受到腹部存在排便前疼痛等症状,对于工作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该病的发病机制相对较为复杂,但是由于该病病情相对较轻,不少的患者容易忽视该病的危害,有可能导致病情的加重。
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面,临床方面采用的较多的极为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中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等方法。
但是肠易激综合征在病情以及治疗方面存在一定的个体化差异,因此需要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后对症下药。
本文就将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进行简单的概括。
1.肠易激综合征是什么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多发于年轻人和中年人群之间的功能障碍性综合征,致病因素相对较为复杂。
患者的发病期间往往会出现一段时间的腹痛,但是腹痛情况在排便后会随之改善,部分合并高血压患者在发病时会感受到明显的不适感。
肠易激综合征的致病因素既包括患者自身因素,也与外界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自身因素包括患者心理方面的障碍以及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异常,外界因素包括社会压力的普遍增大以及外科手术等诱发该病的发生。
除此之外,肠易激综合征往往不易受到人们的重视,长此以往有可能导致病情的加重或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2.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治疗临床医疗领域一般将肠易激综合征按照患者粪便特点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腹泻型,第二类是便秘型,而第三类是混合型,我国所有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以腹泻型为主。
西医治疗中现阶段还未出现一种能够有效治愈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或者方法,由于在对患者腹部进行胃镜和肠镜检查时无法发现异常,但是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因此现阶段在治疗中仅能通过药物等方式进行改善,降低该疾病的发病概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诊治进展韩改琳;孙志广【摘要】@@%肝郁脾虚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主要病机,同时脾虚、湿热、寒凝、气滞等虚实夹杂证候也是本病的病理特点.中医药治疗主要包括辨证分型论治、基本方加减治疗、经验方治疗、外治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及心理治疗等.目前中医药在IBS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1)诊断疗效标准不统一;(2)辨证分型存在差异性;(3)疗效判定标准不一致;(4)缺乏科学的临床试验设计及症状疗效判定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今后应从症状、体征入手,建立统一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做到量化,同时简化规范辨证分型;深入开展临床基础研究,采用现代实验手段,阐明IBS常见的肝郁脾虚等证的本质,以开拓治疗途径.【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2(044)012【总页数】3页(P78-80)【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中医病机;中医药疗法;综述【作者】韩改琳;孙志广【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江苏省卫生厅,江苏南京21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74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异常等,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
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脑-肠轴作用、免疫异常、胃肠激素与神经肽、肠道运动异常相关。
现代医学对IBS尚无特效药物,多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选择抗抑郁剂、促胃肠动力药、微生态类药物等。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BS的报道较多且疗效较满意,现将中医药诊治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中医无肠易激综合征之病名,散见于“腹痛”、“泄泻”、“便秘”等文献中,与“郁证”有一定关系,肝失条达是IBS发病的一个主要病机,中医理论中肝与情绪恼怒变化关系最为密切,肝为将军之官,不受遏郁,主疏泄气机,易为情志所伤,一旦肝木有病,则气机郁滞,脾运化受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