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肠道易激综合征中医论治肠道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胃、肠道生理功能性紊乱疾病,多见于壮年,男性略多于女性,50岁以后首次发病极少,患者常有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的症状,过去称此症为结肠紊乱,结肠痉挛,结肠过敏,痉挛性结肠炎等,实际上并没有炎性病变,而功能性紊乱也不局限于结肠,在小肠功能障碍显著的患者,則表现水样腹泻,伴脐周不适或阵发性疼痛和肠鸣亢进,往往因情绪波动而激发,有些患者,由于只在一段小肠发生较持久的痉挛,可有上腹或脐周持续性隐痛而无腹泻,肠易激综合征多属于为中医的“气滞腹痛”的范畴,多由情志不畅,肝木失于条达,气机不畅所致,其症状以腹部胀闷疼痛,痛无定处,嗳气、矢气后减轻,情志郁怒加重为其特点,并伴有其他气滞不行之象,当然在临床上不是单一出现,常兼杂寒热虚实的症候,我们根据临床加以辩证加减,取得很好的疗效,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科收治病例4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27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21岁:病程1年以上者16例,3个月到一年者30例。
大便中伴有粘液者26例,不伴粘液者20例。
日大便在4次以上者15例,2-4次不等者26例,最多每天7次,便秘者5例,本组46例病人均针对其病情、病史、病程而进行过大便常规检查和培养,乙状结肠镜检查和钡灌肠而排除器质性病变。
同时全部病例均不同程度和不同时间服过黄连素、土霉素、氟派酸等抗菌药物和654-2类解痉剂,因无明显疗效而改服中药治疗。
2 临床症状患者常腹痛不适、腹胀、腹鸣、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3个月以上,每天大便次数2~4次以上,甚至可达7次以上,每次泻下量不多,亦无里急后重感,或2-3天一大便。
其中大便有伴少许粘液者,也有无粘液者。
也有服黄连素后先是有效,后渐失效,也有服氟哌酸有效,后亦无效者,更见食减、体瘦、头晕、乏力、失眠、多梦等。
脉细弦或细软无力,苔薄白腻或淡黄薄腻苔。
3 诊断标准1986年全国慢性腹泻学术讨论会制定诊断参考标准如下:1)以腹痛、腹泻及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状。
肠易激综合征的针灸治疗疗效评价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导致患者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腹胀等不适症状。
在传统医学中,针灸被广泛运用于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就肠易激综合征的针灸治疗进行评价。
一、针灸治疗成为缓解肠易激综合征的选择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针灸在临床实践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常见疾病的治疗当中。
对于肠易激综合征这类顽固性胃肠道问题,针灸也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1. 缓解腹部不适感:针灸通过调理身体内部能量流动,可以达到舒缓消化系统不适的效果。
经过正确选择穴位和施针方法后,可以显著减轻患者在腹部区域所感受到的不适。
2. 调节胃肠功能:肠易激综合征的症状与胃肠道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胃肠蠕动,从而改善消化系统的运作,缓解便秘或腹泻等不适症状。
3. 改善心理状态:针灸在治疗中还具有平衡和调节患者心理状态的作用。
肠易激综合征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针灸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促进身体内各种物质的平衡,从而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
二、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评价临床上有许多文献报道了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
这些研究主要通过对比实验组(接受针灸)和对照组(未接受针灸)的治疗效果来评估针灸治疗的有效性。
1. 疼痛缓解:一项对182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经过8周的针灸治疗后,实验组的腹痛症状明显减轻,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2. 症状缓解:多项临床试验表明,针灸可以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泻、便秘、腹胀等主要症状,并且有效改善生活质量。
其中一项对226例患者进行的系统评价发现,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相比未接受治疗的患者,在主观症状和客观指标上均有显著改善。
3. 长期效果:一些长期随访调查显示,针灸对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愈率和总体有效率较高,并且具有持久效果。
而且,在一些比较中发现,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优于药物治疗。
四君子汤加减联合(益君康)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的疗效。
方法:择取我院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患者4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应用(益君康)复方嗜酸乳杆菌片,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四君子汤加减,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治疗后QLQ-C30优势明显(P<0.05)。
结论: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予以中西医联合治疗疗效显著,不仅可以对胃肠道微生态平衡加以调节,对胃肠道功能加以改善,还能缓解症状,抑制病情发展,促进生活质量提升。
【关键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四君子汤;(益君康)复方嗜酸乳杆菌片;生活质量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消化内科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该病是以腹痛且伴有大便性状或是排便习惯改变等肠道功能发生紊乱的疾病,在中青年群体中高发。
中医将C-IBS归于“腹痛”“便秘”“气秘”等范畴,脾肾阳虚、虚实夹杂是其主要症型,因此治疗需以健脾为主[1]。
本次研究将择取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40例,旨在探讨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予以四君子汤加减联合(益君康)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的应用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10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患者40例,随机分组,各20例。
观察组:男女比为12:8,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38.54±4.41)岁。
对照组:男女比为11:9,年龄22~57岁,平均年龄(38.99±4.44)岁。
两组基线资料差异不大(P>0.05)。
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应用(益君康)复方嗜酸乳杆菌片,采用(益君康)复方嗜酸乳杆菌片(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40114)1g口服用药,3次/d。
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四君子汤加减,其中(益君康)复方嗜酸乳杆菌片用药方式、剂量参照对照组,而后加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中药汤剂由党参、白术、茯苓、白芍各15g,陈皮、枳壳各10g,甘草5g等多味中药组成。
智汇大家说-252 - Family life guide陈红 (南部县中医医院)文肠应激综合征定义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紊乱的综合症。
患者常常因为长期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来医院就诊,经检查后却几乎无异常,亦无形态学上改变。
除此之外还有腹泻或者便秘、腹胀或上消化道不适等症状,一般在排便后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患者的排便习惯因而产生变化,长期的胃肠道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
IBS 患者的症状主要表现出消化道应激状态,长期持续或者不持续的腹痛或者腹部不适,且不适感毫无规律性,腹痛位置、程度、范围均无固定模式。
易产生于餐后,排便后可得到缓解。
但因IBS 无器质性改变,属于功能性疾病,所以夜间几乎不发作,此点可多用与其他类型的胃肠道不适相鉴别。
部分患者时有腹泻,时有便秘,腹泻便秘交替出现,以腹泻为主。
大便普通糊状,无潜血,一般腹泻次数每日10次以内。
除外较明显的排便改变的症状,部分患者会有上消化道不适的症状如食欲较差,易恶心呕吐。
且IBS 患者较器质性肠病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常常还有心悸不安、头痛不适、尿频尿急等肠外症状。
焦虑、抑郁、紧张等心理或者精神的异常表现也需要多加留意,或被视作患者罹患IBS 的病因。
病因与鉴别诊断经过多年的系统研究,临床上提出了一下几种IBS 的病因起源:胃肠动力学异常,患者的胃肠活动出现异常,肠道活动增强或减弱,扩张或痉挛反复发作;消化道高敏感性,以及胃肠道分泌激素改变,患者受刺激后出现明显的胃肠道症状;潜在精神以及心理疾病风险,易造成患者应激状态下的功能性失调,故IBS 在夜间精神压力缓解后几乎不发作,有别于器质性的胃肠道急症;胃肠道感染史,过去曾有过急慢性胃肠道感染后的患者较易出现IBS 症状;肠道内的菌群失调可能成为IBS 发作的起因,IBS 患者体内的菌群和常人相比出现明显的群落分布及数目差异。
IBS 的诊断主要依据在患者近期3个月内,每个月有多天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或不适症状,促使患者来院就诊。
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各有妙招发布时间:2021-07-14T06:20:48.045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4期作者:周围[导读]乐山市市中区中医医院 614000肠易激综合征英文简称IBS,是现阶段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功能障碍性综合征,并且该疾病发病人群以青中年为主。
另外女性患者的数量远远高于男性,在发病群体方面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患者在发病期间往往会感受到腹部存在排便前疼痛等症状,对于工作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该病的发病机制相对较为复杂,但是由于该病病情相对较轻,不少的患者容易忽视该病的危害,有可能导致病情的加重。
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方面,临床方面采用的较多的极为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中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等方法。
但是肠易激综合征在病情以及治疗方面存在一定的个体化差异,因此需要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后对症下药。
本文就将对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进行简单的概括。
1.肠易激综合征是什么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多发于年轻人和中年人群之间的功能障碍性综合征,致病因素相对较为复杂。
患者的发病期间往往会出现一段时间的腹痛,但是腹痛情况在排便后会随之改善,部分合并高血压患者在发病时会感受到明显的不适感。
肠易激综合征的致病因素既包括患者自身因素,也与外界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自身因素包括患者心理方面的障碍以及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异常,外界因素包括社会压力的普遍增大以及外科手术等诱发该病的发生。
除此之外,肠易激综合征往往不易受到人们的重视,长此以往有可能导致病情的加重或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出现。
2.肠易激综合征的西医治疗临床医疗领域一般将肠易激综合征按照患者粪便特点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腹泻型,第二类是便秘型,而第三类是混合型,我国所有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以腹泻型为主。
西医治疗中现阶段还未出现一种能够有效治愈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或者方法,由于在对患者腹部进行胃镜和肠镜检查时无法发现异常,但是患者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因此现阶段在治疗中仅能通过药物等方式进行改善,降低该疾病的发病概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负担越来越重,功能失常时,本该往下走的胃气 被油甘厚腻堵住了,就开始往上蹿,臭气冲天。
丁香叶芳香降浊,理气。
口嚼丁香除口臭,自古就有。
丁香树香气浓郁’但又与别的花香不 同,它的香气是集中在一处的,像个钉子一样 (花苞也像个钉子)。
其功效为温中下气,能够把 寒湿浊阴以及上逆的胃气,像钉钉子一样给钉下 去,使气降胃和,呃逆、口臭消除。
病例之三:口腔溃疡方法:甘草泻心汤引火下行。
病例:陈先生以前脾胃有寒,风一吹一受凉就会拉肚子。
尤其一到秋冬季节就开始口腔溃疡,一长就是两三个,溃疡面大,愈合很慢。
找 医生开的方子是甘草泻心汤,非常对症3分析:口腔溃疡,一般要分虚实。
如果是实 火,比如吃了热性的食物如麻辣火锅、羊肉什么 的,可以用牛黄解毒片,或者黄连上清片,清泄 实火。
如果是阴虚导致的虚火上炎,如加班多,工 作压力大,着急上火,可以用引火汤。
一般来说,口腔溃疡是热证,无论是引火下 行,还是清热解毒,都得把积在那里的火给 散掉。
甘草泻心汤是《伤寒论》里的名方,具有益 气和胃、消痞止呕之功效。
主治里没写能治口腔 溃荡,但伤床上却是治疗口腔溃疡的常用方。
为 什么呢?因其组方是治疗中焦虚寒但是上焦有热 (虚火上炎)的方子。
直白讲,就是睥胃的小轮 不转了,该下去的火下不去,跑上面去了。
该方最适用于特别喜食冷饮、工作比较劳 累、饮食不规律、睥胃虚寒的年轻人。
这种人 得了口腔溃疡,如果再一味地用寒凉的消炎 药,只会更加伤害脾阳,导致症状加重。
此时 的治疗思路应为温补睥胃,同时稍稍清热,让 睥胃的小轮正常运转。
胃气、肺气正常下降 后,就能将上炎的浮火带下去,口腔溃疡自然 就好了。
□28346127@q q欢迎賜^.com I稿,中医中药JIAN KANG SHENG HUO〇有些人每当处在紧张的压力下,例如赶着处理一些急事、找东西找不着、准备上台演说、面对考试或面试等等重要时刻,就会感觉肚子痛想要拉大便。
一旦紧张时刻过去,情况就会舒缓。
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0-2012年78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9例,分别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观察组)和西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有无差别。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8.91,p=0.003;副作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x2=15.61,
p=0.003。
结论中医针对患者病症,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
中图分类号:r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由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异常组成的一组肠功能紊乱综合征,临床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病变之一。
患者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且多伴有全身神经官能症状,发生该病多与患者的体质、饮食、精神等有关。
该病常反复发作,西药很难控制。
我院采用中医方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取得很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我院2010-2012年78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年龄25-72岁,平均38.8±5.3岁;男性45例,女性33例。
患者病程7个月-12年之间,中位病程为5.6年。
所有患者均经实验
室检查血常规、粪常规等无异常,钡灌肠或结肠镜检查阴性,排除其他器质性的病变。
根据中医分型,肝脾不和型43例,脾胃虚弱型27例,肾阳虚衰型8例。
1.2 诊断标准
所选病例符合肠易激综合征诊断[1]。
患者在近3个月里的每个月有3天及以上时间出现反复的腰痛或腰部不适症状,且具有以下三项中的两项及以上。
①排便后以上症状明显改善;②症状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③症状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的改变。
1.3 研究分组
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39例,分别采用中医和西医方法治疗。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分型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患者具有基线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观察组:根据患者肠易激综合征中医分型进行辨证施治。
(1)肝脾不和型:治以调和肝脾的药物。
痛泻要方加减:厚朴6g、陈皮
8g、防风9g、木香10g、白术10g、柴胡12g、莱菔子10g、香附10g、柴胡12g、茯苓15g、白芍药15g。
水煎服,三碗水煎至一碗,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
(2)脾胃虚弱型: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化湿的药物。
参苓白术散加减:厚朴6g、甘草6g、陈皮8g、山药10g、木香10g、薏苡仁10g、砂仁10g、白术10、g扁豆15g、茯苓15g、党参15g。
水煎服,三碗水煎至一碗,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
(3)肾阳虚衰型:治以温肾健脾的药物。
证见腹泻者四神丸加减:五味
子6g、吴茱茰6g、肉豆蔻6g、炮姜6g、陈皮8g、附子9g、白术10g、升麻12g、补骨脂12g、茯苓15g、黄芪20g;证见便秘者济川煎加减:附子6g、牛膝6g、枳壳9g、肉苁蓉9g、当归10g、火麻仁10g、木香10g、泽泻10g。
水煎服,三碗水煎至一碗,每日1剂,分早晚服用。
对照组:根据患者腹泻、便秘的不同症状采用对症治疗方法进行药物治疗。
若腹泻给予易蒙停2~4mg,每日4次;若便秘则给予西沙比利10mg,每日2次。
待症状消失后停药。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疗效及副作用有无差别。
疗效:治愈,患者腰痛或腰部不适症状消失,大便次数和粪便性状恢复正常;好转:患者腰痛或腰部不适症状减轻,大便次数和粪便性状明显改善;无效:患者腰痛或腰部不适症状没有改善,大便次数和粪便性状没有改变。
观察患者有无面红、口干、心悸、腹痛、肠鸣、腹泻、腹胀、恶心、头晕等副作用。
1.6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资料采用率进行描述,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检验水准为0.05。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愈21例,有效17例,总有效例数39例,总有效率为100%。
对照组:治愈12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总有效例数
31例,总有效率为79.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8.91,
p=0.003<0.05。
2.2 副作用
观察组没有出现明显的药物副作用,副作用率为0%;对照组共有13例患者出现副作用,副作用率为33.3%,其中8例患者有腹胀、头晕、恶心,5例患者出现肠鸣、腹痛。
两组副作用率比较,x2=15.61,p=0.003<0.05。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上属于“泄泻”、“腹痛”的范畴,是肝、脾、肾虚弱引起,多与湿邪有关[2]。
由于长期生活习惯以及自身体质,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失温煦,最终引起湿邪发作,肠道传道阻滞,引起肠易激综合征[3]。
该病患者常病程长、病情反复,西药通常很难治愈。
本文中肝脾不和型43例,脾胃虚弱型27例,肾阳虚衰型8例。
可见患者中该病以肝脾不和型为主,即病变部位为肝脏和脾脏,调和肝脾、疏肝理气、健脾化湿为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机理。
根据患者证型辨证施治能够较好的针对疾病机理发挥治疗效果。
对比中医辨证施治和西药治疗效果发现,中医组治疗后均有效,对照组仍有8例患者无效,两组总有效率不同,中医组显著优于西药组。
同时,中药副作用小的优点非常明显,中药组有一例副作用,西药组共13例副作用,两组副作用率不同,中医组显著低于西药组。
综上,肠易激综合征的西药治疗疗效局限,且副作用明显;而中医根据辨证分型施治有显著的疗效,不易产生副作用,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longstreth gf,thompson wg,chey wd,houghton la,mearin f,spiller rc.funetionalboweldisorder.gastmenterology,2006,130:1480-1491.
[2] 余怀平,杨树成.桂枝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5例的体会.中国中医药杂志,2005,3(6):812.
[3] 李定国,李兆东.肠易激综合征研究现状及展望.中华消化杂志,2003,12(2):69.。